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复习资料讲解材料
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文化-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代为官
➢政治原因:士族是魏晋政 ➢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
权统治基础;
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等; 的庄园经济;
➢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 ➢文化:崇尚清谈,玄学兴起
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
坐不同席,士庶界限森严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 育着统一的因素。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 力。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 各政权。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1
抓主干
2
研高考
九品中正制 选官制度
“灵献之世,阉宦用事,…台阁失选 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 居。’” ——《抱朴子·审举篇 》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 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 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 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 他们交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党,干扰选拔。
向平衡。 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文学艺术承 上启下,大放异彩,奠定隋唐文化基础。
总体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4 考点梳理
1
抓主干
2
研高考
考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与文化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
抓主干
2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
探究点二 区域开发——魏晋至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
[学术前沿] 小麦在南方推广的原因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 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 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魏、蜀、吴,形成鼎足之势。 2.西晋 (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 统一。 (2)五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 了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3.东晋 (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的崛起: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 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一 民族交融——魏晋至隋唐时期
[学术前沿] 唐朝的羁縻制度 羁縻府州制度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 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酋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羁縻州 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这些都 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 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 一,避免了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这种民族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 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密 切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仍按照原来的方式安居乐业,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的民族管理制度。
靺 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冲刺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
3.思想文化 (1)律令儒家化 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目的:维护三纲五常。 (2)儒佛道思想发展 ①道教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吸收儒、道的 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 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南朝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 ③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先后灭佛。
(3)文艺与科技 ①文学:出现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 歌等文学形式。 ②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东晋王羲之世 称“书圣”。 ③绘画:东晋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 ④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 敦煌莫高窟等。 ⑤科技: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 民要术》;西晋裴秀绘制出的《禹贡地域图》
(4)孝文帝改革 ①措施: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 阳、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②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③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加速了政权 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为隋唐 时期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经济文明 (1)农业:马钧革新翻车;庄园经济发展。 (2)手工业:匣钵;灌钢法。 (3)江南开发 ①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 工具、技术和劳动力资源。 ②表现: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纺 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③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江南经济发展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交通贸易: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 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一些港口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发展,促 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交流。 (2)人口分布: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 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 民进一步南迁。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 重不断增长。 (3)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 应变化,南方的科举人数不断增加。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三国两晋南北朝】【目录】第一章,公元500年以前的中国、希腊和罗马第一节,中国六、三国两晋南北朝⒈政治。
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
②分裂。
③九品中正制。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⒉经济。
①江南开发。
②手工业。
⒊文化。
①农学。
②艺术【书法、绘画、石窟】。
③宗教。
说明: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六、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曹丕建魏265被西晋取代,随后刘备建蜀汉263被曹魏灭亡,孙权建东吴280亡于西晋。
317西晋亡东晋建于建康至420年被南朝宋取代,随后齐梁陈相代,589年亡于隋。
439年北魏建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被北齐北周取代,北齐亡于北周,北周581年被隋取代,589年统一中国。
此一时期为南北民族、游牧农耕、中外文化大融合时代。
⒈政治。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农耕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
由于属于寒冷时期,蒙古高原牲畜大批死亡,游牧民族南迁,进攻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汉族,汉族被迫南迁长江流域。
民族的迁徙,导致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北方人民与南方人民的交流,中华文明出现新的孕育,为隋唐的繁盛提供了条件。
②九品中正制。
1】内容:又称九品官人法。
内容主要有:A设置中正。
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
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人物品评,各郡设小中正官。
B品第人物。
中正官负责品评同籍士人。
品评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品评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
C定品:即确定品级。
中考历史备考资料: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考历史备考资料:三国两XX南北朝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特色的〔文化〕。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中考历史《三国两XX南北朝》的备考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中考历史备考资料:三国两XX南北朝1、曹操以少胜多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
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决战,大败而归,史称赤壁之战,而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在洛阳;221年,刘备在称帝建国,史称XX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熟记三国鼎立形势图中魏、XX、吴三国的位置和都城)3、三国时,XX国丞相诸葛亮是有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
6、265年,司马炎建立西XX,定都洛阳;280年,西XX 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领刘渊率兵攻入洛阳,西XX灭亡。
7、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XX,定都建康;383年,前XX苻坚率大军南下进攻东XX,在淝水之战中,东XX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前XX军队。
8、南朝的四个政权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时,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涌现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禺(今XX)成为海外贸易中心。
10、东汉、魏、XX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展。
吴国境内绝大多数山越人从山区迁到平原,和汉族RM一道开发江南。
农业有所进展,但仍旧比不上北方。
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
11、北朝的五个政权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12、东汉、曹魏、西XX、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洛阳。
13、南朝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比欧洲早1100年。
他的著作是《缀术》。
14、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有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他著有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容最完好的农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讲解
牵牛 甘肃嘉峪关6号墓壁画 西晋
2.北朝墓室壁画墓
分布于中原及其周边地区
北魏壁画墓以洛阳的元乂墓和王温墓为代表
北齐、北周时中国古代发展、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绘画开始 逐渐走向成熟,墓室壁画墓也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北齐壁画墓三个分布中心:一是以磁县为中心的河北南部和河 南北部,以河北磁县湾漳墓为代表。
[知识点提示]:
(一)顾恺之的绘画成就及理论贡献;(二)谢赫的“六法 论”;(三)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四)墓室壁画及 画像石、砖等。
[重、难点提示]:
着重阐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的发展变化,及其 对文化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介绍外来文化的输入和各民 族文化艺术相互融合的关系,阐述这一时期绘画的长足 进步及主要画家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中国美术也对邻近地区、民族的美术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一部分出身于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积极参加了绘画和雕塑的
创作,从而产生了一批有卓越贡献和极其深远影响的杰出画 家、雕塑家。 4.美术的功能和题材迅速地扩展着,以表现“名士”风神、品 格为主的人物画、肖像画标志着审美认识的深化。
第一节 绘画
概况
1.在城市建筑方面继承了汉代以来的规划思想与形象风格,另 外由于佛教的传人,出现了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的石窟、寺 庙、塔等多种佛教建筑,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语言风 格和文化内涵。
2.此期美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习与吸收外来美术 的因素,如印度、中亚美术的题材、风格等,另一方面,此期
背景
社会的动荡,思想领域新旧交替、南北互动、中西 交通,佛教传入 汉末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引起了社会思想 的深刻变化。独尊儒术的局面终被打破,各家思想 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佛教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极度 兴盛;长期被冷落的老庄思想也被士族文人视为新 的精神支柱。佛教的发展和魏晋玄学的兴起,对这 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 响。
高考历史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
高考历史知识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导读】在复习中大家都很重视对江南经济开发的复习。
不过,宋元经济一节成为阅读内容后,江南经济开发这一知识点也就不成体系了。
在复习中重点掌握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并能灵活的运用。
要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还要整体把握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这种经济状况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
(1)江南经济的发展
【试题举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江南开发的原因。
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A、B、C 三项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而D 项则是经济发展的表现。
(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3)手工业的发展
(4)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导读】此考点在2005 年涉及,2006 与2007 年都没有命过试题。
在复习时对同类知识点要善于联系前后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要重点掌握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就。
1。
历史考研复习重点讲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一)考点解析: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问题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上。
需掌握重要制度。
兵制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制度,比如府兵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很重要。
孝文帝改革是重点知识,无论是材料分析还是论述题都容易考到。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容易出选择题,要掌握基础。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重要战役及战役后的政局变化。
2.了解曹魏的政治、经济改革,如九品选官制、曹魏屯田等重要措施。
3.了解魏蜀吴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注意孙吴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等事实。
4.要了解曹操其人以及他的用人思想。
5.了解诸葛亮以及评价。
6.了解西晋的建立以及统一全国的过程。
7.掌握太康之治、八王之乱、门阀制度、淝水之战、祖逖北伐、“王与马共天下”等知识点。
(二)考研了解:围绕本章主题,把握三个要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昭示这一时期国家多,战争多,是一个动荡时期,主要掌握动荡时期我们国家发展的主流趋势统一,由多国走向少国,为最后统一奠定基础。
2.社会进步,在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积极的内容。
社会进步主要表现在:出现了新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思想领域的变化,经济中心的开始南移。
3.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其突出的历史特征就是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积极作用。
(三)研究大家:(1)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3)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5)田庆余:《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学术界所称誉的“四大名旦”为:唐长孺、周一良、王仲荦、何兹全。
被誉为“四小名旦”为:田余庆、韩国磬、高敏、万绳楠。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东汉末年分三国,历史又进入了分裂时期.在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期,那么同学们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了解多少呢?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一1三国历史事件1.黄巾之乱2.董卓乱政:汉献帝3.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汉献帝4.官渡之战:曹操胜袁绍统一北方5.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胜曹操6.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世称蜀;222年孙权在南京称帝,国号吴国。
蔡金龙注:注意三者顺序。
7.魏灭蜀之战:司马昭(钟会邓艾诸葛绪)胜姜维降刘婵8.三分归晋:司马炎称帝晋灭吴之战科技文化1.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2.三曹: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丕(《典论》) 曹植(《洛神赋》)3.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4.蔡琰:蔡文姬《胡笳十八拍》5.华佗:外科圣手麻沸散五禽戏2两晋历史事件1.晋统三分:魏灭蜀,晋灭吴2.士族兴起3.贾后乱政:晋惠帝贾南风赵王司马伦专政4.八王之乱5.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羌、氐6.五马渡江:司马睿等司马五王南京建立东晋7.世族扰政:王导王与马共天下8.东晋北伐9.淝水之战:谢安胜苻坚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0.朋党之乱:11.刘裕篡晋:东晋灭亡建立南朝宋科技文化1.小说:张华《博物志》、甘宝《搜神记》、葛洪《神仙传》2.史书: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3.诗文:左思《三都赋》、陶渊明《桃花源记》4.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东晋)5.绘画:顾恺之东晋《洛神赋图》画圣飘带精神6.书法:草书(章草):西晋索靖的《月仪帖》;草书(今草):东晋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行书:东晋王羲之的《丧乱帖》和《兰亭序》。
7.宗教:南朝梁范缜《神灭论》;东晋慧远是净土宗祖师;法显是中国首位西行求法的僧侣。
高三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复习材料
高三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复习材料【本课导言】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脉络;南方经济的发展成就;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难点:南方经济的发展原因;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时空定位】【本单元主要知识】: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1.政权更迭、政局动荡。
2. 制度:(1)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2)九品中正制: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这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三、孝文帝改革1.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改革重点是建立新的制度。
2.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改革重点是实行汉化政策。
3.北魏孝文帝的主要内容四、思想文化1.三教并行:道教、佛教盛行,儒学受到挑战,但吸收佛、道精神,有新的发展。
(佛教传播:西汉传入,南北朝鼎盛;原因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社会动荡不安,穷苦百姓寻找精神寄托;佛教教义的中国化。
)范缜:无神论者,主张 。
2.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 值(比欧洲早近1千年)。
农学:北朝贾思勰《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艺术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曹魏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 (书圣)。
绘画:东晋顾恺之,擅画人物,《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 和 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现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点复习)
01
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民族融合的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少数民族怎样才能在中原牢牢站稳脚跟?
孝文帝(拓拔宏),进行改革,废除鲜卑族的旧俗,主动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02
03
04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包含哪些措施? 迁都、说汉话、改汉姓、改汉服、与汉族通婚
成就
(1)江南地区开发; (2)兴修水利、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 (3)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影响
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
北方民族南迁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心南移
三国鼎立
南北朝的对峙
少数民族内迁
(孝文帝改革)
政权分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A
A
B
C
C
C
B
C
D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123
A
C
B
C
B
C
C
19、
今天的新疆归魏国管辖,广东省归吴国管辖。
魏国,吴国,蜀国。
长江中游
B
A
C
D
20、
G
F
A
C
D
E
21、
22、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蜀
魏
吴
23、
问题一:北魏孝文帝 问题二: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问题三: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使用方便,有益于身体健康。 问题四:因为自孝文帝以后,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儒学,以孝治国。
部编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复习资料
部编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主交融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有出色的表现!一、知识清单(一)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与(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奠定了基础。
3、三国鼎立的形成:魏、蜀、吴。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4、吴国船队曾到达。
(现在的台湾)(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三)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东晋的兴亡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
2、灭亡:420年。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和先进的。
②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1)农业: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③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工业:手工艺快速进步。
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3、结果: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四)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的影响: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复习提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复习提纲单元综合点一:复习本单元,首先要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在这个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和,是民族发展的主流,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比如政权分立中孕育的统一因素有:1、;2、;3、。
单元综合点二:单元线索如图(熟记)城。
(三)三国时期经济发展1、曹魏:。
2、孙吴:。
3、蜀汉:。
(四)三国的灭亡顺序是。
详细写一写:。
(一)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二)西晋灭亡的时间:,被少数民族所灭。
(三)西晋的统治:时间短暂。
西晋统治短暂的原因:1、八王之乱西晋衰弱。
八王之乱的原因: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灭亡的原因是,所以。
到晋惠帝时八个封王争夺中央政权,发动了“八王之乱”2、西晋统治,比如石崇和王恺斗富。
3、西晋对内迁民族统治,激起了少数民族的反抗。
(四)西晋灭亡后,国家分裂,南方建立了,北方15个政权加上西南的并称为“十六国”。
后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一)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二)东晋灭亡的时间:东晋灭亡后,南方相继出现了、、、四个朝代,合称为南朝。
(三)东晋的统治1、东晋建立后,多次北伐,目的是。
著名人物是,我们熟悉的成语“闻鸡起舞”“中流击楫”与他有关。
与淝水之战有关成语:、、。
3、东晋在南方的统治,经济发展,出现了“,”的局面。
(一)前秦灭亡后,北方陷入混乱,族部,建立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二)北魏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
2、北魏孝文帝的措施:(1)。
(2)采取了汉化措施:。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汉字书写字体的演变顺序是:(三)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2)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外来佛教的传入,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前提。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复习提纲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
东晋实行门阀政治(士族与皇权共治,士族专权)——“王与马,共天下”。
2.南朝:东晋之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3.江南的开发:
原因: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②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为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影响:①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民族交融。
4.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5.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1)迁都:将都城从平城(今大同)迁到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①穿汉服②说汉语③改汉姓④定门第,通婚姻
影响: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历史趋势;②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三国两晋南北朝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基本原理、问题与对策的开题报告尊敬的指导教师,各位老师:近年来,随着高中历史教育不断深入,教师们的备课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在历史教学中,集体备课不仅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更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因此,我们决定以高中历史集体备课为主题,撰写本次开题报告,以期为接下来的备课工作提供基本原理、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的指导。
一、基本原理1.集体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是指许多教师在共同议定的内容范围内协助钻研教材,研究历史课程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共同度过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共同进步,提振教学信心。
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发挥协作精神,从教师个人角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在班级和学校层面实现协调一致的教学目标。
2.集体备课的重要性集体备课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十分重要。
首先,它可以推动学科发展和习惯养成,促进教师自觉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策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
其次,它还可以促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发挥集体智慧,让每个教师在取长补短中得以发展优势,还有利于为学校提供一个高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问题与对策1.缺乏有效的备课模式和规范性管理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缺乏有效的模式,没有规范性的管理,导致集体备课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制定并实施备课流程、规范、标准,规范每次备课的工作流程,制定备课记录和细节事项(如会议时间、会议内容、会议人员),以此提高集体备课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2.缺乏备课资源和师资力量集体备课需要的备课资源和师资力量缺乏,缺乏优秀的专家、教材和活动资源,在备课活动中难以发挥作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当加强对备课资源的建设和投入,拓宽教师的教育渠道和学术交流机会,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让备课活动具有更高的实际意义和知识意义。
3.时间和地点的不足教师的时间和地点通常是不确定的,集体备课往往需要设置协调的时间和地点。
综合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综合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部分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胜利的原因: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②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③军事上: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
3.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分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时间:开始于220年,最终形成229年。
2.魏国: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3.蜀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丞相诸葛亮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4.吴国: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第二部分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建立:263年,魏灭蜀。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衰落:晋惠帝在位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4.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1.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激起内迁各族人民反抗;晋惠帝昏庸无能等。
2.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加速了西晋的灭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的各族:“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
3.作用: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4.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汇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汇总秦汉之后,中国历史再次进入了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
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后进入了国力强盛的隋唐统一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注意以下几点。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特点: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
(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2、三国鼎立: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后定都建业(南京)。
(三国鼎立的形成如果要严格来说,应该是孙权建吴。
三国指的是三个国家政权,当孙权229年称帝时,正式开始了三国。
)●注意: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的。
3、西晋的短暂统一:三国后期,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少数民族内迁:(“五胡乱华”)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向内地迁徙(东汉光武帝允许少数民族内迁);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4、东晋与南朝(1)东晋南朝的更替: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东晋灭亡。
420—589,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为“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2)东晋的士族制度:(补充了解,教材只是简单一提)士族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考点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06 真题引领
3.(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 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 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目的: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4)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四、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05 考点解读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表现: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①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③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④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 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义★) 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原因: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 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日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易混易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是总体上还是落后于北方地区,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课(农耕文化代表)
1.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 干栏式建筑,水稻,黑陶,水牛)
2.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建筑,粟,彩陶)
3.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黄 河流域,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 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6课:1.分封制(目的、内容、原则、对 象、作用)
2.夏商西周社会以血缘亲属关系区分尊卑 等级;
3.平民是夏商西周农业和手工业部门的主 要劳动者;
4.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暴力 镇压和礼仪教化;
5.统治阶级通过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教 育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 会秩序的作用。
7课
原始居民——炎帝、黄帝、蚩尤——
石 器
尧、舜、禹
时 代
1课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 人(距今约170万年,长江流域)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黄 河流域)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距今 约1.8万年,黄河流域)已经能够人工取 火;
3.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群居
4.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 作用;
一单元:元谋人、半地穴式、干栏式、河 姆渡聚落、大汶口、禅让、黄帝、炎帝、 蚩尤、尧、舜、禹、涿鹿之战、阪泉之战。
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治:政权分立,战争频繁; 经济: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民族关系:北方民族汇聚\融合; 科技:取得显著进步; 文学艺术:异彩纷呈。
20课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2.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3.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意义。 21课 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0课
1.孔子的贡献(思想方面、政治方面、教 育方面)
2.老子的思想中有朴素的辩证法;
3.战国——百家争鸣(自我测评表格)
11课
1.都江堰(流域、省份、修建者、三大主 体工程及其作用、意义)
一单元(原始社会)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
河姆渡聚落——半坡聚落——大汶口 新
2.春秋时期,已出现牛耕;战国时期,人 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3.商鞅变法(目的、时间、内容、作用)
9课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
3.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
4.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青铜立人像
5.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 金文。
1.春秋五霸:齐桓公(最先称霸——葵 丘会盟)、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 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宋襄公 (彻底失败)、秦穆公(称霸西部);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 韩;
3.理解:邲之战(楚庄王打败晋国)、合 纵(公孙衍、苏秦)连横(张仪)、朝秦 暮楚
8课
1.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 业生产领域;
22课 1.边疆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2.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措施、作用。 3.23课 1.祖冲之生活的朝代及其贡献。 2.贾思勰生活的朝代及其贡献。 3.郦道元生活的朝代及其贡献。
24课 1.王羲之生活的朝代、字的代表作品、字
的特点。 2.顾恺之生活的朝代、画的特点、代表作。 3.石窟艺术的风格特色、代表作品。
说明:
1.前六张幻灯片为总体复习注意事项;
2.后面的幻灯片是每单元具体复习些什么。 要求:至少看完前六张第三单元第14课、 第15课的两个关于措施的表格要背过, 会默写。 第四单元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国家统一 与分裂的表格要背过,会默写。 重点是第三、四单元。
期末复习 一.复习顺序:从后往前,即(四单元— —三单元——二单元——一单元) 二.复习重点: 四单元(第20、21、22课) 三单元(第13、14、15、16课) 二单元(第7、8、10课) 一单元(无)
16课 1.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2.丝绸之路的路线、意义。 3.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17课 1.造纸术(发明的时间、改进的时间及人 物、改进后的优点、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2. 医学(医圣、神医) 3.数学(《九章算术》)
18课
1. 佛教(起源地、传入我国时间和路线、 教义、教义特点)。
2. 道教(起源地、形成时间、教义、教 义特点)。
三单元(秦汉) 政治:大一统; 经济:封建经济蓬勃发展; 民族关系:各民族间联系加强; 对外关系:开放的对外政策; 科技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文化上:高度繁荣昌盛。
13课 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意义。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意义。 3.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表格)。 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举措(表格)
3.《史记》(作者、体例、内容、特色)。
4.秦陵兵马俑(发现时间、地点、价值)
二单元(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夏(奴隶社会建立)——商(奴隶社 会发展)——周(奴隶社会繁荣)—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战国 (封建社会形成)
5课 1. 夏、商、西周、东周(建立时间、建 立者、都城) 2.世袭制和禅让制的区别 3.商朝历史上的转折点——盘庚迁殷 4.西周灭商的战役——牧野之战 5.西周灭亡——犬戎
三.复习方法:
1.背笔记、看课本。
2.做练习。(1.下发的各单元测试卷及期 中考试题;2.《填充图册》。特别注意两 点:1.错过的题要多做两遍;2.期中测试 卷后面大题的答案要会背会写)
3.有计划。(到考试前,每天看多少内容, 要定量完成)
五. 容易写错的字、词、成语:
四单元:三顾茅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曹丕、羯、氐、羌、淝水之战、拓跋宏、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闻鸡起 舞、中流击楫、祖逖、郦道元、贾思勰、 顾恺之、王羲之。
三单元:秦始皇嬴政、郡县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御史大夫、司隶校尉、蔡伦、 度量衡、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小篆、临洮、焚书坑儒、董仲舒、主父偃、 张骞、西域都护、针灸。
二单元:世袭制、盘庚迁殷、犬戎、分封 制、怀柔政策、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 勾践、退避三舍、城濮之战、问鼎中原、 合纵连横、卧薪尝胆、远交近攻、纵横捭 阖、朝秦暮楚、商鞅变法、编制户口,加 强刑罚、兼爱,非攻、仁政,民贵君轻、 法治,中央集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都江堰、飞沙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