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布局
古建筑 方和圆的运用
古建筑方和圆的运用
古建筑中方和圆的运用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设计元素,它们在建筑结构、布局、装饰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结构布局:
方形结构:方形在古建筑中常用于建筑整体的基本结构布局,如庭院、大殿等。
四方形式代表着稳定和坚固,通常作为主建筑的基本形状。
圆形结构:圆形在古建筑中多用于园林中的亭台、假山、池塘等部分,也常见于宗教建筑中的圣坛或塔楼等。
圆形象征着和谐、完整和永恒,有着一种圆融、无边界的美感。
建筑元素:
方形柱和梁:方形柱和梁常见于古建筑的主体结构中,用于支撑建筑物的屋顶和上层结构,通常表现为方正、稳重的特点。
圆形柱和拱门:圆形柱和拱门常见于古建筑中的门廊、走廊等地方,其优美的曲线能够增加建筑的优雅和流畅感,也有一种凝重而灵动的美感。
装饰设计:
方形装饰:方形图案、方格、方形窗格等装饰常见于古建筑的墙面、门窗等部分,表现出整齐、规整的美感。
圆形装饰:圆形图案、圆形镂空、圆形窗格等装饰常用于古建筑的装饰细节中,营造出柔和、流畅的美感,也常见于建筑的拱顶、天花板等位置。
宗教象征:
在宗教建筑中,方形和圆形也具有象征意义。
方形代表着地,象征着稳定和坚实;而圆形则代表天,象征着完整和永恒。
方圆相结合,在宗教建筑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方和圆的运用不仅仅是古建筑中的设计手法,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对于自然、人文和宇宙的理解与追求。
在古建筑中,方和圆的和谐统一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的庭院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的庭院建筑艺术一、庭院的布局①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庭院深深深几许?”“侯门深似海”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②建筑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
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
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
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
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是基于一种平衡和谐的原则,并且在整体布局、建筑元素和装饰细节上均体现出来。
下面是一些中国古代建筑对称美学的特点:
1. 整体布局对称:中国古代建筑通常采用“卯首”布局,即底层
平面呈对称形状,上层依照底层的平面形状进行重复,呈现出逐层递减的结构。
整个建筑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追求对称,呈现出稳定和谐的视觉效果。
2. 建筑结构对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梁、柱、墙等主要结构元素往往对称分布。
例如,在传统的中国宫殿建筑中,正殿通常由一排对称的柱子支撑,两侧对称布置有偏殿。
这种对称布局不仅体现了建筑整体的平衡感,还体现了尊贵和庄重的美学观念。
3. 装饰细节对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细节中,对称美学同样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在屋顶上常见的脊兽和屋脊装饰往往是对称布置的;在门窗的雕花图案中,常常以中心轴线为对称轴进行安排。
这些对称的装饰细节不仅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美感,还传达了对称带来的稳定和祥和的寓意。
4.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也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有关。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人类世界与宇宙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对称美学也体现了与天地宇宙的统一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体现了一种平衡、和谐和稳定的美感观念,既是建筑结构的表现,也是文化和哲学观念的体现。
这种对称美学不仅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魅力,也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和结构布局
3、屋顶——中国建筑的冠冕
屋顶一木架梁为骨架,上面覆盖清灰瓦或琉璃瓦, 并形成柔和的屋面曲线和屋角翘起。 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录顶、悬山顶、硬山顶、 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顶、重檐顶之 分。 在造型上各具特色:庑殿顶庄重而舒展;歇山顶 华丽而雄飞;悬山顶素朴而轻快;硬山顶俨然而 朴实;攒尖高而飞扬。
2、屋身 屋身由木制柱枋做骨架, 墙体做维护结构,期间安 装门窗。 按墙的材料分为:土墙、 石墙。 按墙壁的性质分为:檐墙、 山墙。 按墙壁的部位分为:槛墙、 八字墙、屏风墙、照壁、 隔断墙等。 (1)山墙:位于建筑物两 端的墙体(东西两面)。 防火山墙
(2)檐墙 处于檐柱之间的墙。 有前后之分,前多有门窗 装饰,后为普遍建筑。 (3)槛墙 在有窗子的建筑墙面上,由地面到窗槛下的矮墙。 (4)照壁 影壁、屏风。 面对大门主要起装饰和屏障作用。
斗拱具有度量作用
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 口,称为斗口,作为 度量单位的“斗口” 是指斗口的宽度。 以斗口为度量单位 举例。
斗拱的演变
早期的斗拱 比较大,主 要作为结构 构件。 至明 清时期,结 构功能逐渐 减少,变成 很纤细的装 饰构件。
斗拱的演变
三、建筑群体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庙宇、住宅等,一般都是由单个建筑 物组成的群体。 即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 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置门窗。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 特征和结构布局
一 建筑外形上的特征 二 建筑结构的特征 三 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 四 单体建筑特征 五 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返回主页
一、 建筑外形上的特征
具有屋顶、 屋身、和台 基三个部分, 各部分的外 形与世界上 其它建筑迥 然不同。
尤其对屋顶 极为重视.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对称与平衡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对称与平衡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称与平衡是其设计和构造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种对称与平衡不仅体现在建筑的整体形态和结构布局上,还渗透到建筑的细节和装饰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称与平衡的体现。
一、建筑整体形态的对称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整体形态的对称,常常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
这种布局以一条中轴线为基础,将建筑划分为左右两侧,形成对称的空间结构。
例如,紫禁城就是在这种布局原则下建造的。
整座紫禁城沿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分布,从山门到御座,从前殿到后宫,无一不体现出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此外,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对称布局也是常见的设计手法。
比如苏州的拙政园和扬州的个园,它们的布局都以中轴线为主线,左右两侧的景观呈对称分布。
这种对称布局带给人们一种统一和谐的美感。
二、建筑结构的对称与平衡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也注重对称与平衡。
例如,在寺庙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称的主殿和配殿。
主殿通常坐北朝南,配殿则分别坐东朝西和坐西朝东,以形成完美的对称结构。
这种对称的结构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也让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到和谐和平衡。
另外,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檐口、廊柱等构件也充分展现了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檐口多采用对称的砖雕、石雕或木雕装饰,使整个建筑在视觉上达到平衡的效果。
廊柱的布置和数量也是严格按照对称的原则来设计的,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三、细节装饰的对称与平衡中国传统建筑的细节装饰也充分考虑了对称与平衡的要求。
各种花纹、图案在建筑的门窗、梁柱和屋檐等部位都得到了精心的布置。
这些花纹和图案往往以中心点为基准,左右对称地铺设,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工整和美观。
在宫殿和寺庙等重要建筑中,还采用了对称的彩绘装饰。
比如紫禁城的宫殿和寺庙的殿堂,常常在屋顶、柱子和梁上绘制对称的图案和花纹,以增加建筑的华丽感和精致感。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对称与平衡是一种精妙的艺术表现形式。
无论是建筑的整体形态、结构布局,还是细节装饰,都体现出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
屋顶、屋身和台基的庞大体积造成雄伟壮丽的印象,在古代,是直接为了夸耀统治阶级的“尊严”和“威风”的。所以,审美的要求不能不是服从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政治要求的。
(三)中国建筑的装饰加工也没有完全离开这一科学原理。
中国建筑的装饰是丰富的,但华丽精细的装饰与完整的壮观的造型是统一的。得到这种统一是与所采取的装饰方法有关的,装饰的部位往往都是处于构件交接的部分,例如:房脊、柱头、栏秆、门环,等等都是结构上的关节。所以,很多平面的边缘,特别是角隅,也是集中地突出地进行装饰加工的部分。这样造成了繁而不乱,统一的艺术效果。
由于框架结构的方法,建筑物的两柱之间的墙壁不负重,门窗的位置和大小都可以自由处理。
我们可以看见,由框架结构而派生的种种:随着举架而生的屋顶坡度,为了减少剪力而生的斗拱,因不负重而生的门窗的自由处理等等,都在建筑物的艺术形象的构成上成为决定性的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物之为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说明下面这样的科学原理在古代的现实主义的建筑艺术中已被注意到了:建筑材料和结构等技术的特点是建筑艺术创造的物质条件,把建筑艺术与工代建筑的结构,主要包括其以木为主的构成材料、三种主要构造方式、建筑中各主要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从殷商开始的结构的主要发展变化、并且简要的描述了建筑上的装饰与建筑结构的关系以及建筑环境对建筑构造的影响。
导言: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建筑在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中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他 们外观精美,框架清晰,结构巧妙,装饰美观,内涵丰富,无论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非常高,尤其是它复杂的结构,更是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的丰 富。梁思成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它的美轮美奂和它的精妙绝伦已经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墙倒屋不塌”很 能说明其结构的稳固性,但它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稳固,它的结构同样有着深刻的内涵,在古建筑的结构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建筑师的感性和理性,更看到了丰富的中 国传统文化。
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讲究对称和平衡: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的美学原则,建筑物中左右对称,前后对称和空间分布的平衡都是非常重要的。
2. 建筑材料和构造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和构造技术上有独特的工艺特点,如斗拱、榫卯、飞檐翘角等。
木材、石材、砖瓦、瓷器、彩绘等都被广泛应用。
3. 色彩和图案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以黄、灰、绿、红、白五种主色为基础,图案装饰则以龙、凤、麒麟、花鸟等为主题,讲究纹饰的丰富以及色彩的和谐。
4. 围合式布局:围合式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建筑物通常都是四合院、三进院、庭院等集团式布局,空间的开放与私密性的平衡体现了中国古代居住文化中家族团结与安全的核心价值观。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和谐、对称、平衡、装饰的精美与内敛,具有非常独特的抽象性和象征性。
从其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美学价值观的体现。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特点: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地和祭祀场所为主。
宫殿建筑大多采用方形布局,以木材和土石结构为主。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兵马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特点: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基本建筑结构采用集中式布局,并增加了一些外来元素。
特别是佛教寺庙的兴起,使得寺庙建筑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3.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特点: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和庄重。
佛寺和宫殿以及各种公共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建造。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4.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特点: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改良,建筑结构更加优雅和精致。
曲尺式建筑布局和建筑雕刻、装饰得到了大力发展。
-代表建筑:北京的颐和园,浙江杭州的灵隐寺。
5.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特点: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北宋时期的优点,注重平面布局和建筑细节的精湛雕刻。
特别是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代表建筑:苏州的拙政园,江苏扬州的个园。
6.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1644年):-特点: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蒙古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和壮观,采用多变的色彩和装饰。
-代表建筑:北京的故宫,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7.清代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特点: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庄重和对称。
宫殿和寺庙采用明亮的色彩,装饰华丽,以黄色为主色调。
-代表建筑:北京的天坛,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以上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概括。
虽然每个时期的特点各异,但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及特点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将从七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及特点。
1. 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攒尖顶等。
这些屋顶形式各有特点,如硬山顶稳健扎实,悬山顶轮廓曲折,歇山顶则结合了前两者的特点。
屋顶的装饰和细部处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琉璃瓦、吻兽、屋脊等。
2.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结构形式,它由斗形木块和弓形横木组成,可以增加梁的跨度,同时也能承托屋顶的重量。
斗拱的种类繁多,如品字斗拱、菊花斗拱等,其形状和结构各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结构价值。
3. 墙体中国古代建筑的墙体一般采用砖石或土坯材料,具有较强的防火和保温性能。
墙体除了具有防护作用外,还具有装饰作用,如砖雕、石雕等。
墙体的装饰图案多种多样,如龙、凤、狮子、麒麟等,寓意着吉祥和威严。
4. 门窗中国古代建筑的门窗多采用木质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和雕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门窗的形式多样,如格子门、扇面窗、花格窗等,其图案和形状各具特色。
门窗的装饰材料也多种多样,如樟木、楠木、松木等,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
5. 色彩与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以红、黄、蓝、绿等为主,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装饰方面,除了上述的墙体和门窗雕刻外,还包括彩绘、漆器等。
彩绘多用于梁枋、天花等处,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漆器则多用于室内装饰,如屏风、壁柜等,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6. 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多采用对称式,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
同时,根据建筑的不同用途,内部空间布局也各有特色,如寺庙建筑的空间布局强调佛法的庄严和神圣,宫殿建筑的空间布局则强调皇权的至高无上。
7.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因时代、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异。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追求建筑的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中国古代皇家宫殿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皇家宫殿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
什么?
1. 布局:古代中国皇家宫殿的布局通常以中轴线对称为基本原则。
宫殿主体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中轴线上通常还会有一座偏殿。
整体布局以尊贵、庄严为主,彰显尊王法度。
2. 结构:古代宫殿的结构采用传统的木结构,以大型榫卯和斗拱为主要构件。
宫殿的檐口、屋顶和柱子上常常饰以雕刻精美的彩画以及龙、凤等吉祥图案,独具特色。
3. 色彩:古代宫殿的色彩以红色为主,象征着皇家的权威和吉祥。
同时,宫殿的墙壁、门窗等部分也会使用其他鲜艳的颜色,增加整体的绚丽和华丽感。
4. 花园:古代宫殿的周围通常会修建精美的花园,以增加环境的美感。
花园中常常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并设置亭台楼阁、池塘等景观,为宫殿增添一份宁静和雅致。
5. 装饰:古代宫殿的装饰非常讲究,常常使用金饰、宝石以及珍贵的陶瓷等材料进行装饰。
壁画、雕像、屏风等也是常见的装饰方式,以展现皇家的富丽与尊贵。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皇家宫殿的建筑设计特点包括中轴对称布局、传统木结构、以红色为主的色彩、精美的花园以及繁复的装饰等,展现出中国皇家建筑的独特魅力。
故宫的布局装饰特点
故宫的布局装饰特点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宫的代表,其布局和装饰特点可谓独具一格。
下面将从整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宫殿和大殿的布局、庭院的布局和园林景观等方面来介绍故宫的布局装饰特点。
一、整体布局和建筑结构:1.故宫整体按南北轴线布置,沿中轴线分为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
外朝是以太和门、午门和三大殿为核心的政治、仪式和祭祀中心,内廷是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殿等各宫殿为主的皇帝生活和行政办公区。
2.故宫建筑均采用传统的穿斗式木结构,以黄色琉璃瓦覆盖屋顶,明黄色作为主要的建筑颜色。
3.故宫建筑分为前殿和后宫,体现了尊卑分明的宫廷等级制度。
二、宫殿和大殿的布局:1.故宫的宫殿建筑布局严谨,按照个人身份和用途的不同进行了层次划分。
各宫殿之间呈现出南北错落、前后相连的布局形式,构成了独特的宫殿景观。
2.宫殿内部多为多座楼阁相连的布局形式,设有前殿、中殿和后殿。
前殿主要用于行礼和举行重要仪式,中殿是皇帝居住和接见官员的地方,后殿多为后宫妃子居住之地。
3.宫殿的外立面装饰极为华丽,采用了大量的雕刻、彩绘、琉璃瓦、金箔等装饰材料,突出了皇家的尊贵和辉煌。
三、庭院的布局:1.故宫的庭院布局注重景观的平衡和对称,以及空间的层次感和景深感。
庭院之间通过走廊相连,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线路。
2.故宫的庭院多采用假山、池塘、花草树木等元素作为装饰,注重自然景观的营造,使得宫殿和庭院相融合,打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3.庭院的墙壁和地面装饰采用了瓷砖、壁画、卷草纹样等传统装饰技法,增强了庭院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四、园林景观:1.故宫的园林景观主要包括皇家花园、后海、景山等部分。
园林景观以山水园林为主,注重自然山水之美的呈现。
2.园林中的建筑多为亭台楼阁、假山水池、回廊长廊等,形成了亭台轩榭、水面广场和回转曲折的楼梯走廊等独特景观。
3.园林的植物布置以花草树木为主,注重四季景色的变化和花卉的繁花似锦。
同时,园林中也种植了一些珍稀植物,以供皇帝和贵妃赏玩。
古代房屋的详细构造和布局
导言:毫无疑问,中国古代建筑在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中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他们外观精美,框架清晰,结构巧妙,装饰美观,内涵丰富,无论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非常高,尤其是它复杂的结构,更是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的丰富。
梁思成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它的美轮美奂和它的精妙绝伦已经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
“墙倒屋不塌”很能说明其结构的稳固性,但它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稳固,它的结构同样有着深刻的内涵,在古建筑的结构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建筑师的感性和理性,更看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构筑材料和方式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建筑多用木材,首先是因为木材结构性能优良,在环境未被破坏的古代又便于就地取材。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
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
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其次,五行学说认为,木为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于土地,入于阳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它承天之雨露,向阳而长,乘地之养育,入阴而生,即阴阳合和之产物,采用这种材料,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乃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果。
五行中五气之木气代表四季之春天。
木气属阳,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长和统一的象征。
中国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为人所居,乃天地阴阳相聚之处,即阴阳之枢纽。
故而建筑须得天地之气(道法自然),选用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要说文化上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木材的材质表现出与人亲近的特性。
另外木材的不耐久性,也正好适合中国人不要求建筑永恒的心理,就像梁思成所说的,“建筑就像衣服。
”,经常换换无妨,经常烧烧也无妨——也许吧,李允鉌说中国人都是急性子,梁先生又加上一条:喜新厌旧。
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故宫中的建筑细节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故宫中的建筑细节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故宫中的建筑细节: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
其壮丽的建筑群体以及精心处理的细节,展示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
在故宫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能发现工匠们对细节的精雕细琢。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索故宫中的建筑细节,领略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一、宫殿平面布局的巧妙设计故宫的宫殿平面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杰作。
它采用了严谨的对称结构,以及层次分明的布局。
整个故宫被分为内外两个核心区域,即前三殿和后三宫。
前三殿的主轴线上依次是午门、乾清宫、太和殿;后三宫的主轴线则是后三殿,即保和殿、中和殿和坤宁宫。
这种合理且对称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二、建筑装饰中的木雕艺术故宫中的建筑装饰充满了精美的木雕艺术。
无论是宫殿的柱子、梁架还是屋脊,都经过工匠们精心雕琢。
特别是柱子上的雕花图案,让人赞叹不已。
这些雕花图案通常采用龙、凤、麒麟等祥瑞动物作为主题,形象生动,线条流畅。
工匠们运用精湛的雕刻技艺,将木质材料雕刻成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三、琉璃瓦的精细制作故宫的建筑顶部覆盖着琉璃瓦,给整个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琉璃瓦制作过程繁琐,需要经历数十道工序。
首先,工匠们将集料研磨成细粉,然后经过筛选、搽制和烧制等环节,最终制成琉璃瓦。
这些琉璃瓦具有色泽鲜艳、亮丽多彩的特点,使得整个故宫如梦似幻。
四、漆画的绝艳表现故宫的宫殿、楼阁等建筑装饰中常常出现精美的漆画。
漆画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
漆画通常以黄、红、绿、黑为主色调,利用金粉、贝壳片等装饰物进行点缀。
工匠们运用精湛的漆艺技法,将故事、山水、花鸟等图案绘制在建筑物上,使整个故宫充满了生机和艺术。
五、石雕的瑰丽造型故宫的门楼、台基以及石桥等地方常常出现精美的石雕作品。
这些石雕作品通常以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和人物形象为主题,栩栩如生。
石雕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雕刻、镶嵌、抛光等环节,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
1.严谨的结构布局:古代建筑注重结构的稳定和合理性,采用坚固的木结构或石
结构,注重平衡与对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
2.古朴的材料运用:古代建筑多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砖瓦等,强调材
料的纯朴和自然美。
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充分考虑了气候条件和环境特点。
3.精细的彩绘和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在墙面、梁柱、门窗等部位常常进行精细的
彩绘和装饰,以丰富建筑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常见的装饰元素包括壁画、雕
刻、琉璃瓦等。
4.园林式布局: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常采用园林式布局,通过
人工湖泊、假山、花木等元素营造出宜人的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
系。
5.基于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古代建筑常常运用符号、图案和装饰元素,传达着
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龙凤、麒麟、云纹等,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审美特征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和形象的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和形象的特征之一我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和形象的特征之一我国古代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造型和形象特征深受世人喜爱。
古代建筑在整体布局、建筑材料、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这些形象特征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审美,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1. 整体布局我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布局常常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筑的选址、建筑的朝向、建筑的平面布局等方面均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形象特征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中,庭院式布局、对称式布局、坐北朝南等特征是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
庭院式布局体现了我国人对空间的细腻和豪情,而对称式布局则展现了我国人对和谐与平衡的追求。
坐北朝南则体现了我国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生活质量的关注。
2. 建筑材料我国古代建筑所选用的建筑材料多样丰富,常见的有木材、砖石、琉璃、青瓦等。
这些建筑材料不仅来源广泛,而且在古代建筑的造型和形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色琉璃和青瓦的运用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大气与典雅,红木和青砖的搭配则表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朴实与美观。
这些建筑材料的运用也使得我国古代建筑在历史建筑中独占鳌头,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3. 装饰艺术我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尤为精致,其雕刻、绘画、雕塑等形式多种多样,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对生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建筑上的翅子、龙形、凤凰和云纹等图案,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再现,更是对我国人对祥和、吉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装饰艺术的运用,使得我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和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气息。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和形象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中得以传承,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是因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国古代人民在建筑中表现出的勤劳、智慧和感恩之心,不仅是古代建筑形象的一部分,更是我国传统美德的体现。
通过对我国古代建筑造型和形象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我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内涵,更可以从中汲取自己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修养。
故宫的布局装饰特点
故宫的布局装饰特点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其布局和装饰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独特魅力。
以下将就故宫布局和装饰特点进行详细描述。
一、布局特点:1.中轴线布局:故宫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南起午门,北至神武门,构成了故宫的主要布局形式。
中轴线上设置了一系列主要建筑和重要庭院,包括午门、太和门、乾清宫、中和殿、保和殿等,形成了庄严肃穆、布局严谨的整体风貌。
2.左右对称布局:故宫的建筑群体呈现出明显的左右对称布局,左右两侧基本对称,古人常说故宫的"左有双凤、右有双鸟、中有直栋",因此故宫也被称为"左右对称的宫殿"。
左右对称的布局使得故宫整体呈现出庄严、整齐的气势。
3.分院落布局:故宫以前、中、后三大院为主要结构,每个院落内又有若干庭院、殿堂和厢房的组合。
这种分院落布局从整体上看,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空间结构,使得故宫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二、装饰特点:1.黄色琉璃瓦:故宫建筑群的屋面使用黄色琉璃瓦作为覆盖材料。
黄色琉璃瓦在中国古代是皇室特权的象征,因此故宫的黄色琉璃瓦不仅仅只是一种建筑材料,更代表了尊贵和权力。
2.红色墙壁:故宫的墙壁采用红色,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繁荣的寓意。
红色墙壁与黄色琉璃瓦的搭配,使得故宫整体呈现出庄严、美丽的气质。
3.雕刻和彩绘装饰:故宫的建筑中有丰富的雕刻和彩绘装饰,如斗拱、窗棂、梁枋等部分经过精湛的雕刻工艺,呈现出精致的花纹和图案。
彩绘装饰则体现在壁画、龙凤纹等各处,增添了故宫的艺术氛围。
4.内部室内装饰:故宫的内部室内装饰非常丰富,包括屏风、画轴、器物、家具等。
这些装饰品以精美的材料和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皇族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崇尚。
综上所述,故宫的布局和装饰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魅力和独特性。
从整体到细节,故宫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和艺术水平,确立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地位与风范。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积累了丰富而成熟的经验。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产生了自己的多样的建筑类型:单层或多层的殿、堂、楼、阁、轩、谢、廊、亭、台,以及苑囿、坛庙、陵墓、桥梁、牌楼等等;也产生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建筑造型和装饰的实践的经验和法则。
在建筑材料方面,表现了对于多种多样材料的熟稔的知识和营造的丰富与巧妙。
中国古代建筑在样式上具有若干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实际上是建筑艺术造型技巧的具体运用。
(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置上是以院落为单位的。
一个主要建筑物“正房”和“侧座”,以及“回廊”、“耳房”等附属建筑物组成的院落,作为一组完整的建筑群是生活活动的场所,也统一地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形象。
此一建筑群在组合时追求两个形式上的原则。
一个在布局上主要建筑物的中线为轴线,而取得全建筑群左右均衡对称:一是以主要建筑物的高度为准,取得各建筑物高低起伏变化,表现了一定韵律节奏的连续性。
中国古代建筑所追求的左右均衡对称和表现一定韵律节奏的连续性,也运用以组成更大的建筑群体,例如:包括很多院落的大宅第、宫殿、寺观,以至整个城市。
这种形式适应着宗法的家族制度、政治制度和伦理思想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适应新社会的新需要,加以改造,创造性的加以利用。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家创造这种形式,是以突出建筑创作的主题所在的主要建筑物为目的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并产生最大的艺术力量,每个时代,各不同地域的优秀匠师的积累无数的具体的造型手法,包括尺度、比例的具体规定。
(二)每一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屋顶、屋身,和台基。
这三部分虽都是为了构造上的需要,也以鲜明的形象满足审美的要求。
屋顶、屋身和台基的庞大体积造成雄伟壮丽的印象,在古代,是直接为了夸耀统治阶级的“尊严”和“威风”的。
所以,审美的要求不能不是服从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政治要求的。
现实主义的建筑以时代的进步为准绳,也要以建筑材料结构的物质条件为依据。
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的组合和形象性是和中国古代建筑长时期应用木材构成的“框架结构”这一事实分不开的。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建筑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木质建筑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并在屋顶梁柱、墙面和装饰品上运用大量的木雕或石雕来表达其造型美学。
2. 对称布局:中国古建筑在平面布局上追求对称和均衡,形式单一而规整,常见的形式有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如格局严谨的皇宫和寺庙。
3. 机构工程:中国古建筑的机构工程主要采用榫卯和斗拱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充分发挥木材的优势,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
4. 斗拱构造: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一种重要构造形式,它可以有效地将建筑物的重量转移到四周的墙壁中,使得建筑物具有更好的抗震能力。
5. 丰富的装饰:中国古建筑在装饰方面非常丰富多彩,常用的装饰手法包括木雕、石雕、彩画、绘画、镶嵌以及铜器、银器等其他工艺品。
6. 依山傍水:中国古建筑有时会依傍山水,建在河滩之上。
山、水与建筑物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景观。
传统建筑的排布规律
传统建筑的排布规律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更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在传统建筑中,有着一套严格的排布规律,这些规律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空间和秩序的追求。
传统建筑的排布规律主要体现在整体布局、建筑物位置、空间划分以及建筑元素的运用等方面。
首先,整体布局方面,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坐南朝北”的布局方式,也就是说,建筑物的主要面向是朝向南方,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的光线和热能。
其次,在建筑物位置方面,传统建筑往往会选择在山水之间,借助自然的背景来增强建筑的美感和气势。
同时,建筑物的位置也会考虑到风水的因素,以获得良好的气场和运势。
在空间划分方面,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前后左右中”的布局方式,即前有院落,后有厅堂,左右有厢房,中间有主厅。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秩序和对称的追求。
院落通常作为建筑物的前庭,起到过渡和准备的作用,厅堂则是建筑物的主要功能区域,用于接待客人和举办重要活动,厢房则作为次要功能区域,用于居住和存放物品。
主厅位于建筑物的正中心,通常是建筑物最重要的部分,用于展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除了整体布局和空间划分,传统建筑还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建筑元素来增加建筑的美感和艺术性。
例如,传统建筑常常采用对称和重复的设计,例如对称的门窗、对称的屋檐和对称的柱子等。
这种对称的设计不仅能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感,还能增强观赏性。
此外,传统建筑还广泛运用了各种装饰元素,例如瓦当、雕花、彩画等,这些装饰元素不仅能增加建筑的美感,还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风格。
传统建筑的排布规律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空间和秩序的追求,它不仅在整体布局、建筑物位置、空间划分等方面有所体现,而且在建筑元素的运用上也有独特之处。
传统建筑的排布规律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更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这些规律至今仍然对于现代建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善化寺
• 殿内前后槽金柱不相对应,前槽金柱设在上平槫下面,后槽金柱设 于下平槫位置处,致殿内前槽空间宽阔,佛像偏后。殿周檐柱上斗 栱除柱头铺作外,补间皆为一攒,转角处于角栱之外增设斗栱一朵, 横栱与角栱皆一材制成,刻连栱交隐。各补间处栌斗之下皆施小驼 峰垫墩,驼峰式样与应县木塔、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的驼峰相同。 当心间、补间斗栱为60度斜栱两缝。外檐施60度斜斗栱者仅见于辽 代大型殿宇(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辽宁义县奉国寺七佛殿和本 殿),前世未见,后世亦未承袭。
• 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 陵: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 • 城: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如长城。 • 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如吴堡,读“补”音。 •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坛。 •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如:水榭。 • 廊:屋檐之下的过道,如:九曲回廊。 •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如:惜抱轩。
• 2.前殿后阁。
• 常见于宋代寺院。例如河北正定龙兴寺。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 门、大觉六师殿、摩尼殿、大悲阁及阁前的转轮殿和慈氏阁及阁后 建筑。 • 始建于隋朝,北宋初重建寺内主要佛建筑大悲阁,并于其北拆却九 间讲堂。现存寺内主要佛殿摩尼殿,建于宋代皇佑四年,慈氏阁和 转轮藏也皆为宋代建筑。山门建于金代。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 重重。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着建筑错落变幻。
• 牌坊:上刻题字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如:贞 节牌坊。
•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如:宫阙。 •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 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如:古刹。 • 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如:少林寺。 •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如家庙、土地庙、孔庙。 • 祠:比庙规模小一些的建筑,如:宗祠。 • 观:道教的庙宇,如:白云观。
• 3.以佛殿为主体的寺院布局。 • 殿前置两阁,以山西大同善化寺为代表。 • 创于唐,辽金重修,初名开元寺,后称普恩寺,明代改名善化寺。 寺内地势平坦,主从有致。自前至后有山门(天王殿)、三圣殿、 大雄宝殿,组成了中轴线主体,两侧廊庑环列,中部两侧文殊、普 贤二阁对峙,后部大雄宝殿左右增设垛殿各一。寺外两侧原有方丈、 禅堂、客堂、斋厨、寮舍、厩库等旁院。民国年间,周围廊庑、文 殊阁及两侧旁院被毁,仅留廊庑台基和东隅一所小院。辽金寺院的 中轴线建筑和周围基址所形成的总体布局还依然完整。这在全国早 起佛寺之中也是唯一遗留的实例了。 • 山门、三圣殿、普贤阁皆是金建,惟大雄宝殿仍为辽代旧构。大雄 宝殿居寺内最后,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十架椽。殿下台基高达3 米,殿前月台宽及五间。
寺庙的布局
• 1.以塔为主体的寺院布局 • 汉、唐 • 山西应县佛宫寺,以释迦塔为主体的寺院。 • 辽重熙十八年的内蒙古庆州白塔,原来也是一座寺院,塔后有佛 殿。 • 辽清宁三年的锦州大广济寺,以一座砖塔为寺院主体,塔的前后 均有殿宇。
2.以阁为主体的寺院布局
• 第一,前阁后殿。以蓟县独乐寺为代表。山门内有观音阁,阁后 有七佛殿、后法堂。
• 3.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的地方,因位于 整个建筑群的前部,称“前朝”。后寝是帝王、妃子及其子女生 活起居的地方,因位于建筑群的后部,称“后寝”。
• 4.三朝五门。根据帝王朝事活动内容的不同,分别在不同规模的殿 堂内举行。自古就确立了三种朝事活动的殿堂,名为“三朝制”。 所谓“三朝”是指大朝、内朝、外朝。与三朝相对应的建筑,是 奉天殿(太和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 “五门制”,是在举行大型朝事活动的宫殿庭院前,沿中轴线以 五道门及辅助建筑构成四座庭院,作为大朝宫殿前的前导空间, 这五道门由内向外以此为朝门(奉天门或太和门)、宫门(午 门)、宫城前导门(端门)、皇城门(天安门)、皇城前导门 (大清门)。 • 与一般建筑相比,宫殿建筑对传统礼制的象征与标识作用表现得 更为明显和突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森严的等级观念,其中 更贯彻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宗法理念的信仰。因 而,宫殿建筑往往成为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和标志。
中国宫廷建筑的布局特征
• 1.中轴对称。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 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 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 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 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 天”、“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 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根据《周礼· 春 官· 小宗伯》记载,“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帝王宫室 建立时,基本遵循左祖右社的原则。宗庙的空间位置应当在整个 王城的东或东南部,社稷坛的空间位置则在西或西南部,这种做 法一直沿袭下来。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 是帝王祭拜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 “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 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
• 艺术形象 • 1、单体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和各 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建筑的功能、 结构和艺术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一般而言,宫 殿、庙宇、官宅等高级建筑的装饰繁琐堆砌,过于华丽。 • 2、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随着组群的性质与规模大小,产生各 种不同方式。其中宫殿、坛庙建筑,多以各种附属建筑来衬托主 体建筑。如汉代修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以及陵寝、祠庙和大中 型坟墓都会使用。
• 建筑组群类型
• 1、正规组群:按照宗法礼教制度进行建筑布局的组群为正规组 群。这种建筑组群有明显的中轴线,建筑布局严格遵照中轴对称 的规则,数座庭院沿着纵轴或横轴的方向延伸排列。古代宫殿、 衙署、寺观、祠堂乃至住宅均属此类。
• 2、休憩型组群:就是中国古代园林。中国古代造园的指导思想 是追求自然,建筑布局因地因势而异,没有固定的格式。
• 此外,还有一类在纵横二轴线上都采取对称方式的群组。它以体 型巨大的建筑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再外则以矮小的附属建 筑、走廊或围墙构成方形或圆形的外廊。此种布局自汉以来多有 采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的群体组合。这一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一脉相承。
• 宫殿是居住的处所,古时候私人居住的地方叫“宫”;接待大众,办公 集会的场所称为“殿”。殿像我们现在的客厅,宫则是自己的卧房。而 殿与堂一样,现在多半称之为讲堂、会堂;自己的住宅,则称为宫。 • 堂: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 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 瑰丽。室内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进行空间分割。 •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 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 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岳阳 楼。 • 阁: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 面开窗。一般用来藏书、观景,也用来供奉巨型佛像。 如:滕王阁。 • 亭:体积小巧,造型别致,可建于园林的任何地方,其主要用途是供人 休息、避雨。亭子的结构简单,其柱间通透开辟,柱身下设半墙。从亭 的平面来看,可分为正多边形亭、长方形和近长方形亭、圆亭和近圆亭、 组合式亭等等,从立体构形来说,又可分为单檐、重檐和三重檐等类型。 如:醉翁亭。
•
• 庭院的布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 1、在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的左右两侧,依照横 轴线以两座形体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形成三合院;或者再在 主要建筑的对面修建一座次要建筑,形成四合院。四合院的四角 通常用走廊、围墙等将四座建筑连接起来,称为封闭性较强的整 体。单体建筑朝向内院。 • 2、廊院布局。在纵轴线上修建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 再在院子左右两侧,用“[”形与”]”形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联系为一, 因而称为“廊院”。
• 3、室内装饰随着起居习惯和装修、家具的演变而逐步发生变化。 商周至三国之间,跪坐是主要的起居方式,因而席与床(又称塌) 是当时室内的主要陈设。南北朝以后,逐渐演变为垂足而坐,于 是唐代出现了高形桌椅和高屏风。明清时期,在家具和装修上更 为讲究,使用大量奢侈的美术工艺如玉、螺甸、珐琅、雕漆等花 纹繁密堆砌。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
组群布局
• 以“间”为单位,“间”的概念可能始于商朝,它是我国木架建筑平 面、空间和结构的最基本单元。其优点是其极具灵活性,既能适应 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又能满足多方面的使用要求,组成由简单 到复杂的各种类型建筑。在古代,通常一座建筑所含间数多为奇数, 各间面积的大小不同,各朝代也有差异。一般而言,自商代至战国, 间阔约3米;唐朝的宫殿、庙宇间阔则在5米左右;至宋代以后则逐 渐增大至7-8米或更多;而明代最大的间阔则达10-34米。 • 两个梁之间为一间。
• 斋一般是书房,或者读书的地方。 • 府:旧指大官、贵族的住宅,今指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 前者如:贾府,后者如:总统府。 • 邸:高级官员的住所,如:官邸。 • 宅:居住地方。《韩非子· 诡使》有句:无宅容身。 • 厢:正房两侧房屋,如:西厢房。 • 宇:屋檐,后泛指房屋。《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句:各安其宇。 • 院:院子,如:四合院儿。
• 组群是在庭院建筑不能满足需要时向纵或横向扩展,或纵横双向扩展的结 果。其扩展方向所构成的布局如下: • 其一,纵向扩展组群。其特点是沿纵轴线,在主要庭院的前后,布置若干 不同平面的庭院,构成深度很大而又富于变化的空间。采胃这种布局时, 为横向交通的方便,故常以道路或小广场将纵向庭院划为了两组或两组以 上。纵向组群方式最早见于商朝宫室,且是南北朝以来宫殿及大型庙宇的 常用手法。 • 其二,横向扩展组群。其特点是在中央主要庭院的左右,再建队向庭院一 组或两组,各组间设有夹道。该方式自唐以来常为官暖、庙宇衙署和大型 住宅所采用。 • 其三,为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它以北京的明清故宫为典型,从大清门经 天安门、端门、午门至外朝三殿与内廷三殿,采取院落重叠的纵向扩展与 内廷左右横向扩展相配合的方式,形成规模巨大的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