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老子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太张扬;锋芒毕露,不能长保;光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经常善于争而不善让,会给人带来祸患。
老子就是通过这些言论来具体阐释其“无为”思想的。
《老子》还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是说让一切随缘、来去无意,万物善而不争。
在老子的理想中,“圣人”应持“无为”的哲学对待天下,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有所“为”。
“事无事”是说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无事”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理事情,最终会水到渠成。
从对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而言,寂静虚无求恬淡,纵情山水寻逍遥,愉悦心灵品人生。
“味无味”是说人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中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作味而得其味。
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无味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人们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来对待生活,其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和处世哲学。
老子“无为”的思想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教育方面: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应用。
老子说:“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碎,或陪或堕。
”就是说世间万物物性不同,要允许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存在。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习惯、特长等,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充分地发展,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要数魏书生老师。
魏老师在当班主任时,他们班上的事情自己根本不用管,他把学校安排下来的事情根据情况分配给班里的同学,每位同学分别管理一件事情,这样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最终都将任务完成得很好。
有一次魏老师出差讲学,学校里举行运动会,他带的那个班最后在运动会上竟拿了第一名。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的哲学是中国哲学中最早而又有系统的思辨哲学的理论。
与儒,墨学家立足社会现实建构自己的理论观点不同,老子以自己的独特的睿智,率先发明了有为世界背后的无为和抽象层面的理论价值。
一但是所谓的无为到底又是什么呢?(一)、“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老子的“无为”观念,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解,使一些人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这和儒家积极有为的观念似乎完全背道而驰,也与今天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因此今天谈“无为”似乎不合时宜。
其实“无为”绝对不是不解决问题,什么都不做,老子对其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晚周纷乱的天下,贵族骄奢淫腐,法令繁如牛毛,苛政暴如猛虎,各国互相侵夺篡杀。
老子深信乱世的原因不在制度不良,而在制度的不足为治。
愈是想要以仁义礼乐、明主能臣来扭转局面,则愈是纷扰人心,适得其反。
老子看来,人们执于已见而与人争论,是造成社会纷乱之主要症结,想要消除纷乱,人们便须放弃“人为”的标准,而去体认大自然的和谐,而且不要妄自制订标准,必须“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也就以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为标准。
例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道,“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天下”,也就是说,能够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天下人,乐于舍身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老子是真正以负责任、爱民的态度在为治理者寻找治理理念,因此,无为,绝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是相对过分强制的行为来说的,是对作为的方式的一种界定。
(二)“无为”不是“为所欲为”老子在说明“无为”观念时,很容易造成另一种误解,认为如果管理者“无为”,就是任由个人所欲而为。
其实老子强调的“无为”固然呈现了超越人为规范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乃受老子所推崇的“道”的约束,也就是说:自由是有限度的,必须以不破坏自然和谐为范围。
否则,若只知去除人为而不遵行天道,“无为”就成了个人的“为所欲为”,即由统治者个人的“人为”、“为所欲为”,扩展为全民范围的“人为”、“为所欲为”,从而引发另一种纷乱?比如老子在《道篇》的第二章中就提出了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无为思想的理解
“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
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
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
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
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为有所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用谁来“为”,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
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
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
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为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它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争名利、以柔克刚等哲学思想。
一、无为的内涵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
自然是无为的核心,老子认为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道的本质特征。
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是指人类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不争是指人类不要争名夺利,而是要淡泊名利,以柔克刚是指人类要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而不是用强硬的手段。
二、无为的作用1.社会层面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无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化,而是要注重长远的利益和整体利益。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守柔不争,以和为贵,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个人层面的作用在个人层面,无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追求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以柔克刚,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三、无为的应用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管理中,就有人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指管理者不要过度干预下属的工作,而是要顺应下属的能力和意愿,让下属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 而要辨明是非, 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 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无为”“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 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又说: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也就是说,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但“道”并不因此而把功劳占为己有,也不自恃有功对万物生长横加干涉,这是一种深远的德。
道之所以会具有这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的深厚的道德是出于道的自然本性。
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不用心、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切。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第七十三章)。
道的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
王弼以“顺自然”一语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是深得其精髓的。
在老子看来, 不仅道“无为”, 而且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因此人当然也不应例外。
所以老子得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这一结论。
所谓“自然”, 就道自身来说, 就是自己如此之义, 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 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自然而然地演化之义。
可见, 道的作为就是一种“顺其自然而为”老子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天地无所偏爱, 听任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无所偏爱, 听任百姓自然地生活, 这种使天地万物“自化”顺其自然而为的结果就体现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性质。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无为”作为一种治国思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首次提出的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的落脚点,但老子哲学中的“无为”决不是不作为, 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有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意义Abstract:"Doing nothing" as a governing thought, is the first Taoist founders Lao zi propo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tao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othold, but Lao tze in the philosophy of" doing nothing "never is not as, but another way of" can do ". "Doing nothing" thought is Lao tze politicalthin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ore content, it emphasizes "tao always dose non-being but all for" to its further study for today we handle to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ve deep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Lao tzu tao non-being significance 导论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所生活的时代,诸侯内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而对百姓苛捐杂税,惨无人道地徭役男丁,各地贵族养纳食客食客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提出各种学说,为侯王出谋划策;甚至统治者内部家族为争夺王权而不择手段互相残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老子看到统治者主导的残酷的社会制度所导致的人性扭曲,人的欲望过度所带来的人与人,国与国的冲突,人的本性变化,再也不具有“自然”的本质,因此老子提出自己“无为”的主张一、提出“无为”“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大“道”象泛滥的河水一样广泛流溢、无所不到,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对万物却从不干涉,大功告成却不自以为有功。
(它)养育了万物却不自以为主宰,总是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是很渺小了;万物归附于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算得上是伟大。
正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造就了自己的伟大。
自然即无为。
从这里可以知道老子知道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具有其自身的所固有的规律,人类不能把人为的意志强加之于事物,人类应该做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以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因此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用做,也不是妄为,而是努力的循其物理,顺其自然的“为”。
“道”作为宇宙的本源是如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在老子看来百姓生活之所以如此视如贫苦,民生之所以不安宁是因为统治者人为地制定各种社会制度过分地干预百姓的生活,“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6):“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无为而治”思想浅析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无为而治”思想浅析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军事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教育领域均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老子的许多重要思想与我国民生的发展与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隐藏着促进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意义一“无为而治”思想基本内容(一)思想内容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他对“无为而治”的概念提出了以下拓展内容。
无为执政的根源在于将其视为一种国家社会综合的管理思想。
老子对于“无为而治”的解释,宗旨不是无为而治,而是不乱作为。
行文举止,顺应事物发展趋势,尊重自然规律,某一层面来说,其目的是实现“无为而不为”。
1“无为”之一是顺应自然老子认为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发展是互相影响的。
人类任何违背自然发展的外在行为,都将会对自然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并有悖于自然的和谐发展。
所以这里“不作为”的核心思想是劝诫我们不要做任何违背自然的事情。
2“无为”之二是以静制动老子认为清静与无为是合二为一的,无为的状态就是保持清静。
由此,老子主张人生应当为人处事行动上,时刻都要让自己保持一种清醒、冷静、静雅,不要轻易得受其他外物干扰。
3“无为”之三是为之于未有老子认为做事要着眼现在,量小入微,换个层面来说,就是劝诫我们要趁着事物还简易、细微的时候开始着手,这样才能免于危难,成就大业,不要怠慢懒惰拖延,遗留太多的事务。
因为真正的有为是在事物尚未发生时的作为,真正的治理是事情尚未祸乱时的治理。
二、如何借鉴老子“无为而治”(一)有利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思想,认为善于领导和治理国家和人民的统治政策,并不需要强调过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也不能采用强威的手法去压制,一切的问题与矛盾都应该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自然而然地解决,或由当事人自己解决。
浅论老子无为思想
浅论老子“无为胡绍玲"思想,出、峪(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老子强调出世的“无为”思想,表面上看,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是相对立的.但我们不能从字面来理解老子关于“无为”的主张。
,简单地认为“无为”只不过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代名词.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
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是彻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关键词:老子无为有为一、论“道”“道”是《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的总纲,更是该书的本核心.老子的“无为”思想.就是基于“道”而产生的。
“道”是万物之本源,更足脱离人而存在的一种内在规律,故有“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下引该书只注章次),作为万物的本源,道足永恒而不能被人强求并掌握的。
老子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万物,就是从这个既具体又抽象的“道”而逐渐生发出来的。
所以他将“道”又称为“玄牝”,“玄牝”自然为一,是本体,了解r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了(四十二章)。
从本体出发,“一”是道本身,是不可道的本体,是道气不分的混沌。
当这种本体被赋予人的观念时,他就有了原始的判断。
这种生发于本体的、自然的原始判断,使人类脱离混沌,逐渐形成阴阳观念,由此也就产生了“二”。
当阴阳转换的神秘促生了人类的自然崇拜后,人类也就由朦胧的认识阶段逐步走向实践探索阶段。
这种探索阶段,实质就是所渭的冲和之气,也就是老子说的“三”。
“i”是人类走}H本体(混沌)而真实存在的“此在”,正是因为有了“i”,万物的概念也就凶此而生成,故“三”是生万物的根本。
老子认为:“灭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三十九章),在这里。
“一”就是“道”。
老子这句话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是“道”应“法”“自然”而运行。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实质一、“无为”的实质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
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
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1]“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
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无为思想的缔造者。
老子竭力倡导无为而治,他认为宇宙万物最根本的运动形式和法则是“道”,统治者的“有为”是违背了“道”的本意,所以才导致了一系列统治者越“为"越“乱”的社会弊端。
如何才能不违背“道"的本意?老子认为就是要遵循大道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就是无为政治,即一切遵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自然而然,不妄于过多的干预,一切顺其自然,让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真正融为一体。
这虽带着浓厚的个人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坚守自己思想的独语者的顽强意志。
无为思想作为老子的重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汉初,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刘邦统治者从秦亡中接受教训,面对现实采取因势利导,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的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据《汉书?食货志》称“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以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故黄老思想盛极一时,可见影响之深之大,所以历史上才有“大汉”、“汉人"之说和“文景之治”。
唐时,高祖李渊起兵太原,为争取社会民心支持,宣布废除隋法,只“约法十二条"。
唐初几代统治者均“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宣称:“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并十分崇尚道家的“清静无为”。
唐太宗说,“君无为则人乐”。
魏征则说,“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无为而治,德之上也”。
有了唐代君主的无为政治思想,才有我国历史上的大唐盛世。
宋、明、清几代君主对老子“无为思想”均有过狂热推崇,但多是迷信于某些玄妙的禅学方术,而未付诸于治国实践,其所作所为也完全背离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所以多落了个国亡身败的下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重视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对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进行了创新完善,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方面,无不体现着无为思想的深邃的智慧内涵和博大的精神实质,如农村承包责任制、开放搞活、多种经营、黑猫白猫的猫论、发展就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见,无为思想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不仅对古今统治者实行统治、治国安邦产生了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同时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一种古代先哲智慧和文化特质也仍在极大的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企业.这种极富东方文化特质的独特智慧,在今天已经成了一种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营养宝库,供我们不断从中受益并吸取营养.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无为思想和其他思想一样,对人们的影响首先是表现为,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接受抽象的概念化影响,其次是再由概念的导向所引起的潜移默化中,继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引起变化,产生习惯性记忆意识。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一一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其至误解和曲解,而要辨明是非,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U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关键词:老子、无为思想、自然、善为老子及整个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道德经中所表述的中心思想:无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乃至人们的一般的观念及行为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然而,历来人们对老子无为主义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诸多的版本,如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愚民理论。
有的人认它为一种阴谋权诈之术,有的人认为它一种消极对待,厌恶世俗的腔调。
我认为这些见解,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片面的,有的完全是错误的。
但要真正辨明是非,我以为关键还是应切合当时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意,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LI的和意义。
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坏乐崩,民不聊生,朝令夕改的昏暗时代,众诸侯混战,都想称霸天下,白姓苦不堪言,老子作为当时的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和认识肯定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观认识过去。
以下就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无为思想的含义。
一一“无为”即“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学立足于“无为”是有其理论上的内在逻辑依据的:老子的无为主义思想是从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老子认为:道作为本体,其实质就是无为所以“无为”是道之“德”的体现,“无为”是道的一种“上德”,老子说:“道常无为” “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以其上之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道德经》,七十五章,下同)可见老子在此所说的“有为”,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作为的涵义”根本不同,它是指统治者从自己和本阶级的私利出发,根本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倚仗武力和权势的强行所为,恣意妄为。
老子提出“无为”的概念,旨在告诫侯王等统治者不要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强行所为和恣意妄为,期望他们能够效法道的无为和圣人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从而为人民的自主、自化、自成和社会自治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另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这里说的圣人的“好静”、“无事”、“无欲”也是“无为”的意思,突出强调了不强行干预事变的自然进程。
子看来,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否则会有大灾难来临。
“民不畏威,泽大威至”(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说的正是如此。
所以,老子极力地呼吁为政要“无为”。
“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异曲同工,大道相通。
“无”字在《老子》中有两解,一作否定副词,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规律,不外施妄为。
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开宗明义,无为即是依道而为,绝不是不为。
老子的“无为”主张本质上是有为,是依道而有为。
所以说“无为”不是消极的,无奈的,而是从更高思想智慧出发的依道而为。
第二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句中有两个“无”字,第一个无字即道和自然规律,第二个无字是否定副词,即不的意思。
此句意为按照道和自然规律而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
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
第三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无以为”,意为品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无心去作为,“以”是用的意思,无以为即无所为,没有企图。
浅析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徐梗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现代社会中,一些对老子哲学智慧不了解的人,往往误解甚至故意曲解老子的“无为”思想,将这种高深的生命智慧简单地以“无所作为”、“不管”、“由着”等来解释、理解。
本文针对这种世俗偏见,从分析老子“无为”的哲学思想出发,阐述其“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内涵,在真正理解老子“无为”哲学智慧的基础上,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得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实践。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73-01一、王弼所理解的无为无为而治,是所有学者对道家思想中理解产生分歧最多的内容之一,提倡“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特点特色,也是真正的大智慧,而且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就是对智慧本身的真挚、强烈,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
不少学者专家认为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不为”、“不去作为”、“不作为”。
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不做、不想不问、不思考不辩驳,而是指反对违背自然规律、客观规律的作为,强调要以按照自然规律、客观规律、客观实际、顺其内心的方式去作为去办事。
事实上,道家的“无为”其实是“有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使人们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从“无知”发现“有知”从“熟知”到“求真”。
老子所讲的是“无为”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无为。
而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内涵呢?现今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是王弼的解释,王弼注:“顺自然也。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情不需要作为就能够到达成功,也不是每一件事做了就一定能成功。
“无为而无不为”即是作为或者不作为都是做事做人的最高境界,处理好这两者就是到达顶峰,这样才是人生的境界,是对完善人生境界的意义与价值。
“无为”与“无不为”在某种意义上同义词,是同一事物事情的两个方面的体现,其实就是对待事物、自然的一种人生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关键词:老子道家无为《道德经》保身修身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老子是道家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无为”思想,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无为”?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
《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
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
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
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
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
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
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后世主要把它归纳为“顺其自然”,即顺应客观规律去做。
老子《道德经》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无为相对有为而言。
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
他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
无为与无不为,即有为,无为为体,有为为用。
也就是说,必须无为才能有为,无为之中产生有为。
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含义。
老子哲学以无为为本。
老子明确提出“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意思是,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
道本身自然而然;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育万物而不作其主宰。
老子还把天道自然无为推衍为人道自然无为,提出“绝圣弃智”(十九章),“无为而治”(五十七章)的政治主张。
他建议统治者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的政策,最终实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其继承西周无神论,否定神学目的论,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遏制统治阶级掠夺本性的一面,也有其过于排斥有为。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
这两面对后世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政治中,老子的“无为”思想主要表现为“无为而治”。
在这之中,汉初黄老学将道家的“无为而治”由理论推向实践。
西汉建朝,社会初定,国家需要安宁,经济需要恢复与发展,人民需要休生养息。
黄老学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无为而治,得到汉初统治者的重视。
汉文帝、景帝、窦太后等都以黄老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主要大臣萧何、曹参、陈平等都好黄老之学,施无为之政。
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一书,是汉初黄老学的理论总结。
黄老学兼容并包。
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
一方面又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礼义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等,提出刑德并举,恩威并施,循名责实,赏罚必信,并认为“不争亦无成功”。
《淮南子》还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反对离道而妄为,主张循理而举事,因自然之势加以主观努力而有所作为。
因此黄老学的无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阴阳诸家思想的融合,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汉初“文景之治”的历史佳话固然有多方原因,但统治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给饱经战乱的社会与人民带来休生养息的机会,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后来的“八王之乱”导致了“无为而治”政治的破灭,道家思想也渐渐脱离了主流。
而到了如今的现代社会,老子的“无为”思想仍发挥着重大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哲学及社会艺术上,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老子《道德经》刘安《淮南子》司马迁《史记》假托《黄老帛书》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李申《老子和道家》文献综述老子无为思想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一、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道德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道德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四章)第一,中国古时说“混沌初开”,是说宇宙生前是“混沌”。
后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第五章)这和当今宇宙由宇宙大爆炸的生成说是相通的。
这就是由无形无状生成有形有状的第一种无生有。
第二,老子说“有无相生”(第四十六章),就是说“有”和“无”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循环不止。
一般生物都会死亡。
松柏、龟蛇等长寿物也有死亡之时。
生物死了,形体就由“有”变“无”。
根据物质不灭原理,尸体腐烂后各种元素还在,还会在阳光、雨露下转化为新的物质“有”。
河流可干涸改道;山可下陷为海或消蚀为平地;地可沧海桑田甚至沙漠化;石头可风化为砂或飞散四方……但不管如何变,非生物的元素仍在,仍可重新组合生化,或沙变石,或由植物根吸收而成枝叶,或由生物吸食而成细胞。
这都是有无相生。
另外,理论与实践的互生。
人们通过实践,把对事物的认识上升为理论。
老子也正是这样,他把事物存在、变化的“有”上升成光辉的道家哲学思想,提出了抽象的属性概念“无”。
他的理论(无),反过来又指导了贞观之治等实际(有)。
物质可以转化为精神,精神也可以转化为物质。
人的善念可以产生善的行为,由此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
这些都是老子“有无相生”论的有力说明。
二、“无为”的基本含义“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
“无为”的这个含义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其他经典中也有表述。
比如:1.《国语·吴》:“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
”这里“无为”二字是表示遵循自然法则的意思。
2.《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这里充分肯定舜按照民意而治理国家的原则。
《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
”“不先物为”就是事物发展尚未到某一步,人切莫先加干预。
如揠苗助长、杀鸡取卵、秋收未到先征租税、孩子尚小急于催补。
“因物”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违反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因物之所为’就是顺应规律的作为,这样做事就会见成效。
因此,“无为”是“不违反事物固有的发展规律、不凭主观意志为所欲为”的缩写或特指。
切不可用现代汉语去生套,错误理解为“不作为”。
老子提出“无为”不是叫人不作为,也不是自己不作为。
对于该做的事情,老子是主张要做的。
对此,老子在多个章节做了深刻的阐述。
比如:德篇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这就是说,要建设道德社会,道德精神的普及和修养是基础。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么再好的理论和行政措施都难以得到实施。
而道德教化和道德修养是一项及其艰苦的工程,要从自身做起,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亲友,然后再扩大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