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始祖庄子的养生之道
大学语文 4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九点 五十三分。
原文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 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大 郤xi,道大窾kuan,因其固然。技经肯綮qi之
内容释义
《庖丁解牛》选自《பைடு நூலகம்子·养生主》,庄子借庖丁之 口,明白无误地提出了养生之道。
庄子以牛筋牛骨盘结扭曲,比喻社会人世的错综复杂,
提出了处世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怀着“怵
然为戒”的缜密心理与关注态度,强调首先要了解牛的
结构,其次要顺应牛的结构,不要乱割筋肉,不要硬砍
骨头,牛的骨节之间是有间歇的,把没有厚度的刀刃插
庄子
养生主
庖丁解牛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九点 五十三分。
原文
庖pao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 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i,砉hua然向然, 奏刀騞huo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 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九点 五十三分。
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 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 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 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
入有间歇的骨节之中,自然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 地矣”,所以,用了十九年的解牛之刀仍是崭新的, 没有蒙受任何损伤。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九点 五十三分。
内容释义
总之,庖丁解牛乃是小心谨慎加顺乎自然,所以文惠 君言:“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也就
庄子的主要作品
庄子的主要作品庄子,名周,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主要作品《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一、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的内篇中,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生的自由和逍遥。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烦恼。
他提倡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2.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万物平等、无差别。
他认为,万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应该平等对待万物,尊重自然规律。
3.养生主“养生主”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他认为,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心灵的健康。
他提倡顺应自然、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等养生之道。
二、文学成就庄子的文学成就也非常显著,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寓言、故事等手法,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领略到哲学的智慧。
三、影响与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传颂,被后人誉为文学巨匠和哲学大师。
同时,庄子的思想也受到了后人的评价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的思想过于消极和超脱现实,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启示,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篇一:庄子养生主读后感】在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之后,我对于庄子的其他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庄子内篇中,我选取了《养生主》一文阅读。
时值夏秋之交,坐在寝室的阳台眺望,大学城里的树木依旧苍翠,郁郁葱葱宛如盛夏。
每想到如此鲜活的景象也会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
天地之间的万物皆是如此,况人之渺渺乎?由此,我感到了养生之必要,顺从自然之必要。
而庄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无所凭借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顺从自然。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缘督以为经”,如此,便“可以养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平时,我对于自然的规律是全然无视的,吃饭不准时,作息时间也不固定,饱受病痛之苦。
当然,庄子所谓养生,并非只是生命的休养,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养。
在中国,儒家思想有着庞大而稳固的根系。
这种情况下,人无不以儒家为正统,以孔孟为先师,以其著述为道德准则,而忽视了人的个性。
庄子十分看重人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天生的残疾也是自然的恩赐。
防止我们思想固化方面,庄子真是有着莫大的贡献。
诚然,与其千篇一律,不如“鹤立鸡群”!文中,庄子还表达了对儒家道德的轻视,从其对于死亡的看法便可以洞悉。
他认为人的生死皆是天命,无需拒绝,极为潇洒大度。
这种顺应,近乎乐观,对人心境的开阔是不无裨益的。
当然,我觉得儒家思想也是平常生活的一般规范,毕竟千年的积累也是精华。
只是结合了庄子的思想更能发展人自身的修养,不是么?【篇二:庄子养生主读后感】今天读完了《庄子》之《养生主》篇。
本篇虽短,却让我思索回味良久。
《养生主》全篇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说明养生之道在于顺其自然。
全篇分为六层。
第一层讲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阴虚度在孜孜追求于无限的小知上,不应以搏求善名而为善,而应当抛却繁杂外物,“缘督以为经”,秉承事物中虚之道,即追求内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层通过疱丁解牛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处理事物应透过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内在联系,然后以“以无厚入有閒”,方能游刃有余。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智慧启引:『“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养生之道,在神,在形,在生生之和,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避邪气,言精神则心性务求超脱,言物质则衣食期于调适,言起居则动静常有节度,“更能明于事理,善知机趣,必能明哲保身,臻于上寿也”。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之道,乃长生之诀。
曹庭栋说过:有生之物,莫不自爱其生。
微虫且然,况于人类?夫人生一世,死者不可复活,逝者不可复留,故天下宁有更贵于吾生者?然情欲之纵肆,物质之丰欠,起居之失调,灾祸之迫害,百事杂陈,故而知人之长寿,难矣!“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增补遵生八笺》)一言以蔽之,不外精神、物质、起居三端。
精神之要,首贵法一。
《吕氏春秋? 情欲》说:“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法天地就是法道,又称为法一、抱一、守一,老庄认为这是养生最关键的问题。
《庄子》论养生,也说:“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又说,“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这种思想,后来就成为了道家养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故《抱朴子? 地真》说:“人能知一,万物毕。
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
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
道起于一,其贵无偶。
”《庄子? 在宥》云:“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毗意损伤,大喜伤阳气,大怒伤阴气。
怒喜悲思忧恐惊,五志七情过极均有害于养生,故要持清净心,方能“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王先谦《庄子集解》里说:“道家所重在养生,而养生之要,则在养此生生之和……夫足以滑此和者(滑,扰乱),莫过于情。
庄子集解原文与解析
庄子集解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被整理成庄子集后一直影响着后世。
《庄子集》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既有深奥的原文,也有需要解析的内容。
本文将对《庄子集》中的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一、内圣外王篇内圣外王篇是《庄子集》中的第一篇,主要讨论的是修身养性与治国理政的关系。
其中有一段原文如下:圣人之道,曰全性、曰明心、曰修身、曰齐家、曰治国、曰平天下。
这段原文中,庄子提出了圣人的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
解析这段原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全性:庄子认为圣人应该充分发展和展现自身的天性,实现“全性”的境界。
2. 明心:明心即明白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实现对道的领悟和修养。
3. 修身:庄子强调修身养性,通过修炼来达到身心的和谐和完善。
4. 齐家:齐家是指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的关系,使每个人能够安居乐业。
5. 治国:治国即指圣人在担任国家领导者时,要善于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6. 平天下:庄子认为圣人应该能够实现天下万物的平衡与和谐,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安宁和幸福。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庄子的内圣外王思想,明白圣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治理国家的原则。
二、人间世篇人间世篇是《庄子集》中的第二篇,主要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生的意义。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这段原文意味深长,从中我们可以解析出以下几点:1. 人生短暂:庄子通过比喻,表达了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的观点,强调人生的瞬息即逝。
2. 人与天地关系:人生存在于天地之间,是天地之间的一份子,与自然世界相互关联。
3. 人生的意义:庄子提出了人生的虚无主义观点,认为一切都是虚幻和无常的,人生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这段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人间世观,明白人生的短暂和虚无,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
三、养生主篇养生主篇是《庄子集》中的第三篇,主要讨论的是养生和追求长生的道路。
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
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导读:本文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
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形成了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下面就随留学网一起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去学习道教的养生之道吧!【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一、养神之道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墓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
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白然”。
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
《老子》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烤础和前提。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偷澹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
魏晋时在上层社会中颇具影响的上清派,创建了较为系统的存思“丹田”之道。
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把在《灭惑论》中将“清静无为”列为道教养生的最上乘等。
但最为系统地论述道教养神之道的代表作,还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据《庄子·大宗师》中记载的颜回“坐忘观”而撰写的《坐忘论》一书。
《坐忘论》认为,养神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阶论:(1)“信敬”。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
“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
强调欲养生则须心诚德正。
(2)“断缘”。
此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3)“收心”。
先秦时期的道医养生观!
先秦时期的道医养生观!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1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擅长于养生之道。
从《论语·乡党>》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语·李氏》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
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
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2道家养生思想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养生思想最丰富深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
道教养生的主要理念
道教养生的主要理念*导读: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
其养生理念主要有四:一、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二、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三、以气养生《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
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的精气之说。
他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
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
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户。
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老子的经络之说。
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
庄子 养生主
未知驱动探索,专注成就专业
庄子养生主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养生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养生”。
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追求过度的功利和欲望,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放松。
只有放下杂念、保持身心的平衡,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和长寿。
庄子还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认为修养心性和调整自身的态度是养生的重要方式。
他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通过放松心态、保持内心宁静,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总的来说,庄子养生主要强调安宁平和的心态,追求内心的自在和宁静,避免过度的劳累和压力,从而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1。
庄子“无内无外”的精神养生论
庄子 生活 于战国时代 的乱世 ,虽然做过 一段 时间管漆 园 的小吏 ,但 一生 的生活与 平 民百 姓无异 。娶 妻生 子 ,靠 微薄薪俸 、招 几个学 生 、编草鞋 甚至 借贷艰 难 地维持 生计 。如 果说 与一 般人有 所不 同的话 , 那 就是庄 子还是一 个博览群 书 的读 书人 ,天 赋有领 悟玄奥哲 理 的智 慧 ,又特别 尊崇老 子 ,信 奉清静无 为 的人生哲 学 。他 以精 神 自由 ,“ 遥于 天地之 间而 心意 自得 ” ( 庄子 ・ 王》 逍 《 让 )为人 生最 高的境 界 。作 为
作 者 简 介 张 尚仁 ,广 东行政 学 院教 授 、云 南大 学 特 聘博 士 生导 师 ( 东 广 州 ,5 0 5 。 广 尽年 ” 天年 ” 全生” 、“ 、“ ,也就 是养生来 论述 的 。比如 ,作 为其全部 学说基 础 的道论 ,庄子 说 :“ 不能说其 志者 ,养其 寿命 者 ,皆非 通道者也 ” (盗 跖》 。 《 )就是说 ,凡是 不能让 自己的心 情快乐 , 并 以此保养寿命 的人 .都不是通晓大道 的人 。又如 ,“ 无为 ”是道 家 的基 本主张 ,“ 至乐活身 ,唯无为几
《 庄子 》3 3篇 ,以 《 逍遥 游》 开篇 ,表 明其认 为 人生 以精 神 自由为 理想境 界 。次 篇 《 齐物 论》 ,意
在 建 立 人 生 境 界 的 哲 学 基 础 。这 两 篇 成 为 人 们 研 究 庄 子 学 说 的重 点 , 理 所 当 然 。然 而 ,需 要 深 入 一 步 追
以 不 同理 论 、从 不 同 角 度 研 究 庄 子 的 著 作 和 论 文 几 乎 形 成 一 个 庄 子 热 。 一 直 以来 ,人 们 对 庄 子 的 研 究 ,
大 都偏重于 其玄道本 体论 、以 “ 逍遥 ”为核心 的精神 自由论 、人生论 、相对 论及社 会伦理 观等方 面 。这 些研 究 ,虽然 也涉及庄 子的养 生论 ,但从 总 的来 看 ,并 没有 突出养 生论在 庄子学说 中的地 位。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庖丁解牛》庄子谈养生之道(备课资料)
庄子谈养生之道说起养生,恐怕没有哪一家比道家更注重也更善于养生的了。
作为道家文化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庄子又是怎么看待养生的呢?一、不求巧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生命是有长度的,至少对于没有得道的人来说,生命一定是有限的,甚至是短暂的。
那么知识又是无限的,没办法穷尽的。
这里的知识就是指人间的分别。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庄子在“齐物论”里说过: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就是说,你如果在具体的色相上去较真,不会有结果的,那非把你累死不可。
所以庄子这里就说了,用有限的生命去寻求无限的色相分别是非常危险的。
那些东西费神费心,都是在消耗你的生命,而且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你执意要那么干,硬是要把某个领域里的事情搞清楚,那你必死无疑。
过去我们就听说过一个博士在研究一种昆虫的第八种死法,结果那个昆虫没死,博士却被累死了。
对于俗世来说,只有执着才可能成功,而对于道家来说,你所谓的成功是用你的生命换来的,相当于早死。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多做善事,而且不求回报,恶事一点不要做。
有人说,为恶无近刑就是指做恶要做到不触犯法律的程度,大恶不做,小恶可也。
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佛教就讲究因果关系,凡事有因必有果,做恶必有恶报,那怎么可能是养生之道呢?电视上报道过不少长寿者,没有一个不是信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什么是缘督以为经呢?有人说是打通任、督二脉;也有人说是通畅七经八络。
其实,缘,就是指顺应。
督,就是指大道。
经,即经典、正法。
就是指顺应大道,并把这一点当做经典加以奉行,这才是养生的根本。
保身是指没有危险;全生是指不仅没有危险,而且活得还不错;养亲是指可以比长辈活得长,如果不注意养生的话,长辈还活着,而你却死了,那怎么可以颐养亲人呢?可以尽年,就是说会正常死亡,而不会横死的。
什么是横死呢?《药师经》上就说了,像得病死的,被判死刑的,火烧死的,渴死的、饿死的等等都属于横死。
《庄子 - 内篇 - 养生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庄子 - 内篇 - 养生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庄子 - 内篇 - 养生主周·庄子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以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着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
道家始祖庄子的养生之道
道家始祖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战国著名哲学家。
所著《庄子》(又名《南华经》)不仅创新和发展了道家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养生学方面亦有很高的造诣,对《内经》及其后世养生学的逐步成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顺应自然缘督为经
庄子提倡顺应自然的养生之学。
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
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虚静恬淡忘我无欲
庄老之学,提倡“清静无为”。
何为“清静无为”?就是重在养神。
庄子以薪比喻人的身体,以火比喻人的心神,薪可以燃尽,而火是没有尽期的。
而要做到“清静无为”,就要“忘我”,而“无欲”则是“忘我”的前提。
庄子在《庚桑楚》篇中指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容易扰乱人的意志;容、动、色、理、气、意六者,容易束缚人的心灵;恶、欲、喜、怒、哀、乐六者,容易影响人的品德;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容易阻塞人的大道。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不为也。
”此文是说,这二十四种内容不在胸中作怪,内心平正就能安静,安静就能明彻,明彻就能顺应自然。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 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欣赏“解牛之美”
——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并理解庖丁给文惠君的解答。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欣赏“解牛之美”
手、肩、足、膝
和谐并用
触、倚、履、踦
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 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 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儒家和道家的比较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而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道家看儒家
以道家的立场来看,儒家所调的道德规 条,礼制规范,这皆是人为的标准,束 缚人的本性,而且大大违反了自然。人 唯有返回自然本性,自然各得其所。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
(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
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
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 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 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奋斗目标 成长阶段 解牛经验 解牛态度
道(自然规律)
三个阶段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怵然为戒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 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 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 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道家文化与养生(彭祖导引十法)
乔得径
第六部分 彭祖导引十法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庄子的《庄子·刻意》 记载:“吹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 而巳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 所好也。”
后人称叫气功。实际就是古时彭祖之导引之 法,气功与导引是同出一门,不宜对立视之。导 引十法乃是彭祖长寿秘诀的首要成份。
3、实下闭精法。彭祖认为:“天地得交接之 道故,无终竟之限。”“人能则之,可以长存。” 孙思邈《房中补益》就极其推崇彭祖“以人疗 人”、“心制”、“闭固”等实下闭精之微旨。
4、采气吞津法。此法为彭祖诸多导引功中的 重要环节。吞津就是舌撩津液而咽之,又名漱醴 泉,即咽唾液。唾液有玉液、玉泉、灵液、玉浆 等美称。《神仙传》说彭祖常“舐唇咽唾”。
7、存想内视法。此法彭祖目的是,收心复性, 亦是久视长生之术。彭祖的闭目存想是:“想见 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 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 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 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 存,不得外缘”。
8、叩齿握固法。叩齿是闭口缓颊,上下齿频 相叩,击使声虚而深响,此法能加强齿龈血液循 环,从而起到坚固牙齿杀虫治龋的作用。平素时 时叩之,对防止牙齿松动,疼痛有较好作用。符 合“治齿如治军”的原则。这是彭祖导引法中一 个常见内容。
“人中之有老彭,犹木十之有松柏,何可学得 乎?”
抱朴子曰: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 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 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返寿, 故效其道引以增年,且夫松柏枝叶,与众木则别, 龟鹤体貌,与众虫则殊,至于老彭,犹是人耳,非 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众木不能 法松柏,诸虫不能学龟鹤,以以短折耳,人有明哲, 能修老彭之道,则可与之同功矣。
大学语文《庄子》(PPT课件)
(二)庄子的相对论 (三)《庄子》的社会观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 主 —— 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 “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 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 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 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重点:
补充资料
《庄子· 养生主》全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 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 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得养生焉。”(略)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 “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是以知其天也,非人 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 “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 也。向吾入而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 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 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 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 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 即出自本篇。
道家养生要义——养心之道、养性之道、养神之道
道家养生要义——养心之道、养性之道、养神之道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
《悟真篇》著者,道教南宗第一祖悟真紫阳真人日:“人者,道之枢也”。
道孝道祖老子日“致虚极,守静笃”功夫,皆为养心之道之格言。
玄中子言: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
乃: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
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
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
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
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
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
庄子日:“用心若镜,应物不伤”。
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
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
养性之道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
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日:“练命必先炼性,练精、练气、练神,均以此为枢机”。
所以,道家的养性之要,就在于“清静无为”。
因而,“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首要。
养性,乃求之于静与定。
道教道祖老子,乃以养性而得寿。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日:“老子百有余岁,或日二百余岁以其修道得寿也”。
可见,养生之道,首在养性,《周易参同契》云:“将欲养性延命却期”。
所以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
玄中子言: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首。
乃: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
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
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
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
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
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其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
养神之道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
《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道家养神之功夫,基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基础之上。
《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
所以,养神先要养心,使身心合一,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此乃道家养生之法的至高境界。
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生命的活力则旺;神衰生命的活力则弱;神健生命的能力则强;神失生命的能力则败。
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
玄中子言:养生之要养神为贵。
乃:保全精力,养神之本。
养生词语的由来
养生词语的由来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道家和儒家的文献中都有释义和引用。
《庄子·养生主》中写道:“养生之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
”
“养生之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这句话的意思是:养生的道理,需要从内心领悟,并且通过实际行动来实践。
其中,“养生之道”指的是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和原则;“得之于心”表示要从内心理解和领悟养生的道理;“应之于手”则是指将领悟到的养生之道付诸实践,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养生的目标。
这句话强调了养生不仅是理论上的了解,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健康等方面来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它提醒人们要注重身心健康,将养生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庄子选──庖丁解牛(精实版.教用)
庄子选──庖丁解牛庄子一、写作背景庄子的终极关怀是每个人的形体和精神自由,他的最终理想是人与自然万物合一。
本文节选自养生主(养生的原则,护养精神、护养生命的主体),养生之道,要像庖丁解牛般避开矛盾,才能如保护刀刃般的保护自己,顺应自然,进而无入而不自得。
在庖丁解牛寓言前,有一段总说全篇主题的议论,指出养生之旨是“缘督以为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语译: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只会令人疲困罢了;既然这样还要汲汲追求知识,就更加疲困不堪了!做世人认为的好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世人认为的恶事也不宜触犯刑罚。
顺应着自然的道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全生命,可以顾全天性,可以保养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三、国学常识(二)老庄比较四、课文深究五、难句精解1.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的声音合乎古乐的节奏旋律,可知其技艺之精熟高妙2.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此为解牛之道,比喻处世、养生当掌握规律,顺应自然,与世无忤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喻不知处世之道(因其固然)的人,将徒然耗损形神、毁伤心性(以解牛之刀喻人身)4.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比喻处世、养生当守中顺理、避实就虚六、形音义比较七、字形辨析(相同偏旁)八、修辞举隅九、成语集锦十、延伸学习1.舐痈吮痔(舐痈吮痔:比喻阿谀谄媚之徒的无耻行为)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
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道家始祖庄子的养生之道
导语:顺应自然缘督为经庄子提倡顺应自然的养生之学。
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督脉居人
顺应自然缘督为经
庄子提倡顺应自然的养生之学。
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
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虚静恬淡忘我无欲
庄老之学,提倡“清静无为”。
何为“清静无为”?就是重在养神。
庄子以薪比喻人的身体,以火比喻人的心神,薪可以燃尽,而火是没有尽期的。
而要做到“清静无为”,就要“忘我”,而“无欲”则是“忘我”的前提。
庄子在《庚桑楚》篇中指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容易扰乱人的意志;容、动、色、理、气、意六者,容易束缚人的心灵;恶、欲、喜、怒、哀、乐六者,容易影响人的品德;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容易阻塞人的大道。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不为也。
”此文是说,这二十四种内容不在胸中作怪,内心平正就能安静,安静就能明彻,明彻就能顺应自然。
在《天地》篇中还指出:无色乱目,五声乱耳,五臭熏鼻,五味浊口,五曰取舍得失迷乱心窍,“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庄子认为,只有去掉“四六”,除去“五害”,才能达到“忘我”的境地。
没有了食、色、名、利等索取的欲望,心神才能“清静”无浊,“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