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XXX的《山寺夜起》描绘了一个人在山寺中夜起观赏月亮的情景。
诗中“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诗人不眠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被山寺中的景色所吸引,无法入眠。
同时,他也是一个孤独的旅人,没有家,无处可归,只能在山中独自徘徊。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XXX的《春日耕者》通过描绘农民春耕的情景,表达了对农民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颈联“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生动地描绘了农民春耕的情景,展现了他们的勤劳和智慧。
作者表达了对农民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珍视。
他认为政治法令虽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依靠农民的勤劳和智慧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这首诗中,“春醉海棠”一句用字恰到好处,表达了海棠娇艳欲滴的美丽和春天的盛景。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不拘束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不满。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XXX的《唐叔良溪居》刻画了一个隐居山林的人物形象。
他独自XXX思考,欣赏着门巷玲珑、野望通的美景。
他既有文人的雅致,又有隐士的洒脱,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情趣的人物形象。
颔联中的“犹”“已”用得恰到好处,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景色的变化。
这种微妙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XXX的《早行》中,XXX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早行途中景物变化的特征。
诗中“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通过对比山和树的形象,表现了早晨的山雾和树影,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变幻。
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表达了诗人对真实性的思考和追求。
他认为在早行的路上,真实的景象和真诚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XXX和XXX的两首诗都用形容词和动词来表现海棠的特点,XXX的《海棠》用“XXX”“红嫩”来形容海棠的颜色和娇艳,而XXX的《海棠》则用“碧绡”“红肤”来描绘海棠的颜色和柔美。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D(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分析】⑴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⑵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故答案为:⑴D;⑵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高考古诗词鉴赏原创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原创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
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王叔文集团而遭贬。
②飐:吹动1.诗歌的中间两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答案:令人心惊的大风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密集的暴雨撕扯着墙上的薜荔。
向远处望去,山岭高耸,树木重重,俯视江流弯曲恰似九回之肠。
(3分)这两联描绘出盛夏大荒之地山高水远、风雨交加遥远而宏大的凄迷景象。
(2分)2.试析全诗的抒发感情的手法。
(6分)答案:直接抒情:“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愁思,即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直接抒发的朋友之间音信不通,彼此隔离的惨痛。
(3分)间接抒情:中间两联借“惊风”、“芙蓉”、“密雨”、“薜荔”、“岭树”“江流”等意象,抒发自己志向高洁,却被恶势力打击的不平,思念重重,犹如九曲回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田家三首(其一)王绩家住箕山下,门枕颍川滨。
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
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
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
注释:上皇人:羲皇,指伏羲氏。
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故隐逸之士自称羲皇上人。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隐居田园过着自由生活的诗人形象。
(2分)他住在箕山下,门枕颍川河,尽情弹琴赏月,饮酒游园,陶醉在美好的春光里,世事纷争与我无关。
(3分)2.全诗是怎样抒发感情的?(6分)答案:“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运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3分)喻指自己的居所像桃花源一样,“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既用典,又抒发了自己安然自得甘愿做一个羲皇之世的隐逸之士的感情。
高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及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D(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分析】⑴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⑵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故答案为:⑴D;⑵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1、阅读下边这首清诗,达成下题。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色?诗人是如何描绘的?.联合全诗剖析诗人“不眠〞的原由。
(1)2、阅读下边的诗歌,达成后边的题目。
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娇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餐到田间。
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宣布的各样法律。
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归纳。
3、阅读下边的宋诗,达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剖析其表达成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联合全诗,请作简要剖析。
4、阅读下边这首诗歌,而后回复以下问题。
唐叔良溪居【明】张羽高斋每到思无量,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如何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剖析。
.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尝,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剖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边这首诗,达成下题。
早行〔宋〕刘克庄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志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光景__________的特色。
.本诗环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想奇妙,试作简要剖析。
6、阅读下边两首诗,达成下题。
海棠〔宋〕王安石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
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 )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明】张羽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灺( xi 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 .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宋)刘克庄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 h 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 .本诗颔联运用 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____ 的特征。
(2) .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和答案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9分)《感讽·其五》李贺①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②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③,披书案将朽。
【注】①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这首诗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而作。
②璺(wèn):玉石上的裂痕。
③张仲蔚:原是古之隐士,他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
(晋挚虞《三辅决录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首二句写石。
石头下边秋水澄明,石头旁边秋草枯瘦,景象明丽而又晦涩,这正是作者当时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
B.五、六句从仰视角度写空中美景,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写出了诗人在家中赏月的闲适心境。
C.七、八两句诗人想象月中美丽迷人的景象,与后面家中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写出了幽冷凄清的内心感受。
D.“山璺泣清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仿佛伤心人啜泣的景象。
2.尾联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宴西楼①陆游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注】①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
②因循:随意地空让时光流逝。
③珠鞴(gōu):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
④摩诃池:在锦城西,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此得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首联紧扣题目,从宴饮场所——西楼着笔。
首句先以“豪雄”二字概括宴会盛大场面,次句进一步就此着意渲染。
B.“锦绣笙箫”描写歌管竞逐的画面,暗藏标题“宴”字;“在半空”则描绘出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
颔联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
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
(2)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
首联诗人清晨沿着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
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村景色。
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
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沈石田落花诗[明]唐寅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注]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试作分析。
答:(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
“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眉峰碧无名氏蹙破眉峰碧。
纤手还重执。
镇日①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②!薄暮投村驿。
风雨愁通夕。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①镇日:整天,从早到晚。
②只:孤独的。
(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
答: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起。
“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
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
可更进一步理解为,愁绪像雨水滴在叶上一样不住地涌上心头。
作者用具体可感的雨水,将心中不断涌起的愁绪十分生动、形象、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高中古诗词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词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2.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是_________。
3. 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不是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以下哪首诗的开头?A. 李白的《静夜思》B. 杜甫的《春望》C. 孟浩然的《春晓》D.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三、简答题1. 请简述《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所表达的情感。
2. 分析《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意象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感。
四、翻译题1. 将《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将《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鉴赏题1.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苏轼如何通过描绘赤壁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 阅读《望岳》,分析杜甫如何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表达自己的抱负。
答案:一、填空题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二、选择题1. C2. B3. C三、简答题1. “秦时明月汉时关”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2.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通过折戟沉沙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缅怀和对前朝英雄的敬仰,同时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流逝。
四、翻译题1. 无边的树木落叶纷纷,长江的流水滚滚不息。
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腐肃宗至徳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岀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
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
②刘长卿(约7②一约786 ),寓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 2 — 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
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
④栖迟:居留。
1 •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第二句中“楚客"各指谁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①相同点:寓情于景。
第一首诗颔联,写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
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 “人去”“日斜”,渲染岀故宅一片箫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用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
②不同点: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景。
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
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
2.①第一首诗中“楚客”指诗人自己(亦可指诗人和友人):第二首诗中“楚客”指贾谊。
②第一首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而“古今怜”三字,表明在诗人看来士人遭贬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
第二首诗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
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一个“悲”字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当时昏戰无能的廣代君主对诗人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诗人对当朝君王的不满溢于言表:“怜君”,“君”既指贾谊,也是诗人自况,“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不应该被放逐到天涯,表达了诗人伤心哀惋的喟叹和对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合理现实的控诉。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50题)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50题)1.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①黄庭坚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②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①黄庭坚曾被卷人新旧党的斗争后被贬谪到四川,51岁时,奉召回到湖北,在荆州沙市候命。
这年冬天,作者在沙市写了四首有关水仙花的诗,以这首诗最为有名。
王充道,作者的友人,当时在荆州做官。
②真成:真个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动的花朵,写成“轻盈”漫步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
B.颔联由洛神转到花,点出洛神是用以比花,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作者对花有深情,表现出它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像美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使人为之“愁绝”。
C.颈联上句仍从水仙说,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下句则拿山矾、梅花来比较,说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矾之上。
D.尾联上句“坐对真成被花恼”是说作者因看到水仙花很美而触发美好事物转瞬即逝而“被花恼”,总结全诗,感叹韶华易逝、美景难再的感伤和烦恼之情。
2.结合写作背景,从表达感情和顿悟真理的角度,赏析尾联末句“出门一笑大江横”的妙处。
【答案】1.D2.①作者欣赏了水仙花之后走出大门,只见浩浩江水横在眼前,不禁心旷神怡,发出会心的一笑。
②这句诗颇具顿悟真理的畅快意味,也有着海阔天空的豪情逸兴,表明自己看淡无常、一切顺心而为的精神状态。
③在经历了一段极其复杂的心路历程后,作者不惧命运的坎坷与不幸,“出门一笑大江横”,何其潇洒自适!【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D.“坐对真成被花恼”是说作者面对着这美丽的花,可真被它撩乱了情怀。
黄庭坚是恼独坐对花,欣赏太久,感到寂寞难受。
“全诗感叹韶华易逝、美景难再的感伤和烦恼之情”分析有误,从诗歌标题中“欣然会心”和整首诗的描写、抒情可看出并非感叹韶华易逝、美景难再。
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50题)
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窦叔向夜合花①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注]①夜合花:又称合欢花,花瓣红色,叶子夜间成对相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述了夏夜在庭院中所见到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中间二联写二人话旧,但因离别的年头太多,世事沧桑变迁,相叙的往事太伤感、凄凉而只好中断聊天。
C.尾联中着一“又”字表达了诗人对动荡生活的厌倦之情,而“愁见”尽显诗人难以面对的惜别之情怀。
D.诗歌从“醉初醒”起到“酒幔青”结,在重逢和再别、欢饮和苦叙之间,蕴含了诗人漂泊坎坷的人生历程。
2.近代诗人俞陛云评论中间两联说:“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动。
中年以上者,人人意中所有也。
”(《诗境浅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1.B2.俞陛云的评论是有道理的。
①颔联用议论和抒情写出长久分离又音信断绝的表兄弟二人今日重逢叙旧,但因其间所发生的事情太凄凉又不忍心听下去。
②颈联是用白描的手法写今昔的变迁。
儿女如今都长大成人,可当年的亲友有不少已经辞世。
③这四句虽然并没有直接描述亲故重逢的欣喜和人生遭遇的甘苦,但它提到的都是常人熟悉的,它不说的也都是容易使中年以上的人产生共鸣的。
(意思对即可。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而只好中断聊天”理解有误,“不可听”的意思是“不忍心听”,并没有说“而只好中断聊天”。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天真”即为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的含义。
因此提干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天真”这一特点,就要赏析本诗表达的让人产生共鸣的真性情。
颔联:从内容和情感角度看,“旧事凄凉”,两人离别久远,年头长,经历多,千头万绪。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元)王冕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诗歌第一联以“________”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________”字写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1)危;饶(2)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②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③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
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解析】【分析】(1)“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这句话的意思是:建康层楼很高,高出云霄;携着酒盏登临建康层楼,让旅居在外的人生发出很多的愁绪。
这里面,“危”的意思是高,“危楼高百尺”也是这个意思;“饶”,有多的含义,现代也说丰饶,富饶。
故第一个空填“危”,第二个空填“饶”。
(2)《建康层楼》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表现的情感大多是借古伤今,慨叹过去的繁华不再,抒发今日之忧,本诗也有怀古伤今之意,手法上才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又运用对比手法,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最后,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效果上,更好地表达诗人怀古之意。
故答案为:⑴危饶⑵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②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③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
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高考语文中,古诗词鉴赏题也是经常出现的考点。
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典型题目及其答案。
一、题目:鉴赏李白的《静夜思》
二、答案: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短诗。
诗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句,描绘了诗人在静夜中抬头望月的情景。
诗中的“霜”字运用得巧妙,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喜爱和思乡的深切情感。
在表现手法上,李白巧妙地运用了形象描写和抽象思考相结合的手法,使诗歌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染力。
三、题目:鉴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二、答案: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题壁诗,寓意深刻,意境高远。
诗人以登高远望为主题,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历史长河的感悟。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句,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寓言人的追求和理想。
诗中的“千里目”和“一层楼”既是实指,也是虚指,表达了人们不断追求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在表现手法上,王之涣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诗歌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和启示作用。
以上是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典型题目及其答案,这些题目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解题思路和技巧的掌握,学生也可以提高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和水平。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作业(含答案)
一、(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 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
②檀槽:指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
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
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 ①几度:几年。
②翻:反而。
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
“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
[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共50题
[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共50题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宋·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释)李纲,抗金名臣。
本诗作于他被排挤而谪居武昌时。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极言牛劳动重、收获多,“千”是实指。
B.第二句运用反问,强调牛积劳成疾后的境遇。
C.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赞美病牛高尚的品格。
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却蕴含深意。
2.下列各句中“牛”的意象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尘事久相弃,沈浮皆不知。
牛羊归古巷,燕雀绕疏篱。
(李远《闲居》)B.雨歇河珠定,云开谷鸟还。
田苗映林合,牛犊傍村闲。
(李郢《夏日登信州北楼》)C.霜落牛归屋,禾收雀满田。
遥陂过秋水,闲阁钓鱼船。
(李建勋《田家三首》)D.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
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
(梅尧臣《耕牛》)3.本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2.D3.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本诗用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头勤劳的、力耕至筋疲力尽却无人疼惜,只要能让众生吃饱不惜卧病残年的高尚的病牛形象,作者借咏牛来表达自己为了国家、百姓奋力抗金,哪怕身受排挤却依然不改初心的志向。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的能力。
A.“‘千’是实指”错。
本诗中的“千”是虚指,说明牛耕地之多,收获之丰。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事物形象的能力。
A、B、C选项中的“牛”是归来的牛,悠闲的牛,寄托了作者对闲适的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D.本句中的“牛”是耕田到力尽仍吃不饱,秋收后依然要劳作而不得闲的牛,寄托了作者对于如耕牛一般辛苦劳作的人们的同情。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耕犁千亩实千箱”,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力尽精疲谁复伤”,运用了诘问:它自身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可是病牛并未抱怨,只要众生都能吃饱,不惜羸病,独自卧在残阳之中,此处残阳运用双关,也指晚年。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应该没有人没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根据诗词内容,找出其中的意象,体会其中意境,分析作者真正想要书法的感情。
很多人在面对古诗词鉴赏的时候都很头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篇1一、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参考答案:(1)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赏析: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
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
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此诗之祖。
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
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
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
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
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鉴赏专题训练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答案】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
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参考答案】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刘长卿②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吹寒角,独戍临江夜泊寒。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
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
②刘长卿(约7②-约786 ),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 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
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
④栖迟:居留。
1.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第二句中“楚客”各指谁?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①相同点:寓情于景。
第一首诗颔联,写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
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
②不同点: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景。
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
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
2.①第一首诗中“楚客”指诗人自己(亦可指诗人和友人);第二首诗中“楚客”指贾谊。
②第一首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而“古今怜”三字,表明在诗人看来士人遭贬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
第二首诗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
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一个“悲”字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君主对诗人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诗人对当朝君王的不满溢于言表;“怜君”,“君”既指贾谊,也是诗人自况,“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不应该被放逐到天涯,表达了诗人伤心哀惋的喟叹和对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合理现实的控诉。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唐包佶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
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
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明】张羽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参考答案】1.这首诗塑造了在奚居的闲散淡泊的世外隐士的形象〔2分〕。
首联通过唐叔良精致、幵阔的居所未反映其隐士的身份,颔联居中所望之景反映主人闲适、淡泊的心境,颈联写唐氏行医济世、诗书自遣的隐居生活,尾联赞唐氏与世无争高洁的情操,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2.“犹”字可见前村、后村皆有夕照,唯溪居上有“片雨”,表现了心态的平和。
“己”字含有惊悟之意,见疏林间掩映秋水,乃悟秋日己到,树木调零,表现了内心的闲适。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宋)刘克庄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比喻朦胧2.①首联写出发之早,突出“认未真”;②颔联承接次句“认未真”,以“云似雪”、“树如人”写早行者的错觉;③颈联移步换景,从时间的推移中转写途中景物“认渐真”;④尾联再写“早认真”,流露出惯于早行者的感慨。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宋)王安石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
海棠(宋)崔鶠浑是华清出浴初,碧绡斜掩见红肤。
便教桃李能言语,要比娇妍比得无。
1.两首诗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表现海棠的特点。
2.简要分析两首诗各用什么手法表达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1.娇、嫩2.第一首①拟人手法,描写海棠叶和花,显出叶娇柔、花妖娆的美。
②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笔虽巧但仍不能写尽海棠的美,无法满足自己吟咏的兴致,以此表达喜爱之情。
第二首①比喻手法,海棠如刚出浴的美人,绿叶红花如美人身上的绿绸嫩肤,娇嫩无比。
②用典,“华清出浴初”运用《长恨歌》中杨贵妃赐浴华清池的典故,表现海棠之美。
③对比,用桃李的娇美无法和海棠的娇美相比,表达喜爱之情。
④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海棠之美,后两句虚写,假如桃李能言,欲与海棠比娇美,也会自认无法比得上。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②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③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本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林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恩波:皇帝的恩泽。
③斗:通“陡”。
1.赏析第二联中“竞”“闲”二字的妙处。
2.“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绿竹、红花,色彩鲜艳、明快,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
“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
2.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秋怀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赏析颔联。
2.诗人“黯然”的原因有哪些?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1.不用一个系词(全由名词叠加而成),不着半点雕饰,运用白描手法,选典型的季节风物,表达作者对生活和风景的热爱。
2.①感叹国事,双鬓苍苍。
②羞于过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
③想归隐田园而暂不得的无奈。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①花。
注:①荞麦: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季开小白花。
1.这首诗中“卢岵山居”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诗歌的尾联为什么要写荞麦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环境清幽,远离尘世。
“问樵客”“遥识”以及“入云斜”的小路,暗示出卢岵山居处所的幽僻;老树的高古,泉水的清澈,沙石的净洁,群峰的雄奇,足见卢岵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
2.借景衬托人物性格,点明访问的季节。
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荞麦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后,才显现出满山的洁白,这与卢岵山居的环境相合,以此来表现人物品行的孤高;又点明了访问的季节是春天。
表达了作者的景慕和赞许之情。
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诗这首诗选择了那些意象、表现了景物哪些特点?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具体分。
【参考答案】14.意象:红桃、绿柳、落花、啼莺;特点: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15.闲适恬静。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酒楼秋望华岳【注】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