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的比较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
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动荡,战争频仍。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
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
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
“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
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总结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总结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但又有很大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总结,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对中国思想史的贡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
他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然后才能影响家庭、国家甚至整个天下。
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即通过自律来实现社会秩序和和谐。
他强调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学习和教育来实现。
他主张要“学而时习之”,强调对经典的研究和理解,并注重礼仪、道德规范的遵守。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忠信仁义”的道德品质,并且要以身作则,做一个道德高尚的榜样。
与孔子不同,老子(约公元前570年-约公元前471年)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老子认为,世界是由无形的道构成的,这个道是无限、无边无际的存在。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即通过放弃欲望和个人努力,顺从道的本然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他主张要“反求诸己”,即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真相和智慧。
他认为个人的意志和欲望是造成社会、政治混乱的根源,只有摒弃个人私利和权力欲望,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治理。
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强调要无为而治,不干预和干扰事物的自然发展。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对于社会的和谐和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提倡君主应该是有德行的人,而不是依靠权力来统治。
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政府的治理方式,使得中国政治具有一种道德性。
其次,老子的思想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念,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孔子与老子绝辩
周朝老子与孔子的几次绝辨“解老”不进入历史事件和理性语言环境,等于没跨入“解老”门槛。
这方面,《庄子》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认史的古代线索。
庄子,名庄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大文化家。
生活于公元前369--286 年战国年间,上距老子和孔子年代仅仅 200年。
到现在为止,由他记述的老子与孔子思想关系的文章,仍然是中国史料中年代最早、可信度最高的史料,同代学者没有异议。
据我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全解与中华精神建设》一书考证:老子本名老阳子,学称子阳或阳子,爵称伯阳和成简公,字来,字称来子或老莱子,老聃则是周文王老儿子季载及其聃季族人继职周王朝司空和聃国君主的官称(至今开封还有“老丘”遗址)。
“李耳”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时对老子族祖“聃季”二字各去一半“绝其道”的贬义反称,“李耳”的称谓,没有先汉史料依据。
庄子书中记述老子与孔子在“单氏取周”时于王城洛邑、于楚国曲仁里、于鲁国南之沛——聃国甫田的八次理性对话,是中华黄金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理性绝辨。
正确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思想,是宏扬人类和中华传统精神的主轴所在。
笔者依据春秋六书和辞源、辞海用今理会意古理,力排西汉“独尊”文化后对传统文义的扭曲,用现代语言对这八次纲领性的对话解译如下。
望专家、学者批评、指证。
在周朝洛邑王城的对话公元前 524年前,此时,孔子认为他演绎的鲁国君《十二经》理论已经成熟,因此要把它纳入王室经典存档。
时间:公元前 518年。
一、《庄子·天道》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
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
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
于是繙(音凡,演绎)《十二经》以说。
老聃中其说。
曰:“大谩!愿闻其要。
”孔子曰:“要在仁义。
”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
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
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为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
老子和孔子区别
老子和孔子的比较作为儒、道两大主干文化的创始人, 老子和孔子从一开始便有着思想上的直接对话,黑格尔说:“孔子的思想史道德哲学,而老子的思想是思辨哲学”,本文将从美学,法律以及历史观三个方面来加以粗浅的比较。
一、美学思想的比较:在美学理论中, 孔子和老子都标举“道”作为审美的本体,但他们对“美”理解是根本不同的。
孔子说的“道”是善。
老子所说的“道”:老子把宇宙看成一个彼此有机联系的大生命体,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万事万物, 使之彼此相因相克相化。
这个宇宙大生命体的总生机便是道。
孔子以善为审美本体, 但又强调审美中道德与情感的统一。
孔子视审美目的是感性的, 又是伦理化的, 所以他非常看重审美对人的心理影响, 认为文艺作品能够使人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操, 感发心灵, 达到对“礼”的深刻领会。
大音希声是老子重要的美学学说,老子所赞美是自然无为的, 没有人工造作的痕迹的自然之音。
复归于无知、无欲、无私的精神状态, 是老子审美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的。
二、法律观点比较:老子从“无为而治”思想出发,形成了崇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及“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
孔子以“仁”作为其法律观的基础和准则,形成伦理法律化, 法律伦理化, 熔伦理和法律于一炉的伦理化法律思想。
三、历史观的比较:孔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之所以认为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是因为孔子要“从周”。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老子认为:历史不是经验的历史,而是道的逻辑演化的抽象历史。
老子将道加于具体历史发展之中,具体的历史发展只是道的体现。
老子倡导少私寡欲、谦退至远、柔弱至胜的智慧;孔子推崇的积极入世、乐观向上、有为于天下的生命价值理念。
老子,孔子的语录《道德经》、《论语》,作为人类的智慧结晶,作为华夏的子孙,珍视民族优秀的传统,不仅会带给我们智慧,更昭示着我们的成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①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尽管老子和孔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观念,但也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本文将比较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异同。
一、政治观点的异同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社会,而是应该尊重人们的自然发展和个体自由。
他主张去掉繁琐的法律制度,让人们自己按照天道自然地行事。
相反,孔子注重政治道德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政府应该起到榜样作用,通过教育人民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二、人性观点的异同老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人之所以会偏离善良,是因为受到了社会的不正之风的腐蚀。
他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天性的善良和自由,并主张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相反,孔子认为人性本恶,他强调通过修身养性和行善来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并通过良好的社会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教育观点的异同老子对于教育持有较为消极的观点,他认为过度的教育只会束缚人的天性和创造力。
他主张人们应该自由发展,而不需要受到限制和主导。
相反,孔子则非常重视教育,并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进一步造福社会。
四、宗教观点的异同老子强调道家的思想,他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行是根据道的规律而进行的,个体应该追随自然的道。
相反,孔子注重礼仪和祭祀,他希望通过教导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尊重来维系社会秩序。
五、生活态度的异同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由,不要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满足。
相反,孔子强调感恩和现实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懂得知足常乐,追求人间的幸福和福祉。
综上所述,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在政治观点、人性观点、教育观点、宗教观点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
他们对待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以及追求幸福的方式有着不同的看法。
然而,他们都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观点和思想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孔子和老子在人性观点上有不同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强调人应该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道德的自我修养来达到人的完善。
而老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他强调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放弃私欲,追求无私无我。
孔子和老子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和制度,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履行自己的责任。
而老子则认为社会秩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人为地去干预,他主张无为而治,让事物自然发展。
孔子和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
他主张通过儒家的仁义道德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的完善。
而老子则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放弃私欲,追求无为而治。
他主张人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坚韧,顺应自然的变化。
孔子和老子对于政治和统治的观点也有所不同。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他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具备仁德和智慧。
而老子则认为政治和统治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少言而行,顺应自然的规律。
孔子和老子对于修身养性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和修身来实现人的完善,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可以提升个人的品德和能力。
而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放下私欲,追求无私无我,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
孔子和老子在人性观点、社会秩序、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和统治、修身养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孔子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1、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
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
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
说完了国外的几位大领导,再回到中国,孔老宗师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抱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却有着一种辩证的关系。
孔子的思想是有为的,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而老子的思想则是无为的,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去强求,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追求。
年轻时应该注重品德修养,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到了中年,应该努力工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等到老年时,就应该安享晚年,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老子则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社会风气败坏,那么就会有人提倡仁义道德;如果人们的智慧暴露出来,那么就会有人伪装成圣人;如果家庭关系紧张不安,那么就会有人表现出孝顺之心;如果国家动荡不安,那么就会有人挺身而出为国家效力。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们变得更加善良、正直;而老子则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来让人们放下心中的执念,顺应自然规律。
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们的思想精髓,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最新老子与孔子之比较
老子与孔子之比较老子与孔子分别是道家学说和儒家学的创始人,他们对生活不同的态度,使道家与儒家的理论有了很大的差异,我们只有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比较,才能知道,那一个学说对社会进步更有积极的意义,当然无论是道家学说还是统治了几千年的儒家学说,都有其精华之处,也都有其糟粕之处,我们应该做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辩证的学习接收,这样才真正能对社会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老子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在他还没降生时,父亲便战死在了杀场之上,他从小便看着母亲辛辛苦苦的劳作,老子为了上学,去给人家当放牛娃,这些都使他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孔子出身于官宦家庭,尽管他的父亲只是一个乡邑大夫,论官职,是一个很小的武官,但却与老子的家庭完全的不同。
孔子的父亲孔纥六十一岁时与他十六岁的母亲颜征野合成亲,生下了他。
孔子与老子这些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奠定了他们对生活态度的完全不同,孔子鄙视生产劳动,他认为种田是没出息的事情。
在对家庭的看法上,他们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孔子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谓无后便是没有男孩,所以中国自古男人妻妾成群,总希望自己子孙满堂。
他的观点影响至今,使计划生育在一些地方很难实施。
有些地方甚至规定出,第一胎如果是女孩,允许在生第二胎,人为的破坏了男女性别上的平衡。
老子认为,有后代没后代,那是天数。
但太多了,也没什么好处。
老子虽没有正试提出宣扬一夫一妻制,但他自己的行动便说明了,一般情况下他主张一夫一妻制。
王冬妮和郭书玲是老子的两个红颜知己,老子娶王冬妮在先,后来郭书玲又来找老子宁愿嫁老子为妾,尽管老子非常爱郭书玲,但还是因为自己已有妻而拒绝了郭书玲。
郭书玲在老子那里住了半个多月,半个多月的时间,老子每天用一线绑在两个凳子上,形成了一道线墙,不论谁碰到线都会拉到凳子发出响声,进而敲响“警种”!别说是过去的男子,就算是当今的男子又有几人能象老子一样呢?儒家学说中,女人嫁夫从夫,就算是丈夫死了,也要守住贞操,而自古为这些守贞操的女人们不知立了多少贞洁碑坊。
孔子和老子谁比较厉害
孔子和老子谁比较厉害孔子和老子这个亦师亦友的关系然后人更想了解孔子和老子谁比较厉害。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和老子谁厉害,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和老子谁大孔子和老子谁大,网上也很多的答案,论影响力,我觉得肯定是孔子大,因为孔子研究的是教育学、思想学和政治学、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我们从小去学校读书,每次考试的时候,我们会去孔子庙祭拜一下,显然,孔子对我们现代人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老子虽说也是一个思想家,但他跟孔子不一样,孔子研究的是以学习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而老子是以道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为了让每个人的文化水平提高,办了12年的义务教育,为的就是让我们在不受社会的任何压力下得已学习,更好的学习孔子的儒家思想。
所以,在这影响力的方面,肯定是孔子大。
孔子,在网上搜索就搜索到他具体的生辰日期和去死日期,孔子活了73岁。
老子,没有具体,在史记里面,说老子最保守是活到一百六十岁,而我们在网上搜索的时候,有的说老子活到了两百多岁,也有人说,老子是太白金星,有的还说,老子西渡流沙,过了新疆以北,走过了沙漠,到西域去了,从此无踪影。
这一些的猜法,使我们无法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但我觉得,无论是真的也好,假的也罢,至少老子在道这方面,为我们传颂了不少的知识。
孔子和老子无论他们谁大或者谁小,我个人觉得他们都是伟大的。
因为个人有个人的优点,个人有个人的才华,所以说,我们不必知道他们谁大谁小,只要知道,他们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知识和保存千年以久的文化。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在历史上似乎一向是孔子的名气大于老子,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亦是高于老子。
然而其实这二人到底是谁要高于谁,谁的思想更为世人所认可,更加的伟大,其实也只是见仁见智;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优点。
人们所提出的思想对错与否一向没有什么具体的定义,就犹如语文试卷的作问,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考场上的考生所依靠的只有自己的理解与阅卷老师的喜好罢了。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导读: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
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
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那么该怎么看待二者思想的异同呢?*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重视老子长期担任周朝图书管理的史官,官不大,但学问大,最多是图书馆馆长吧,这使他有条件阅读大量别人看不到的各种图书典籍,主要是老子的天才与勤奋,使他通晓政治、历史、礼乐、天文、地理、人伦等,老子既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
孔子曾经两次拜见老子,向老子请教道和礼,孔子回来告诉他的弟子们说:老子像一条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庄子对老子的思想最为钦服、推崇,认为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老子《道德经》的结构简单,但内容博大,思想精深。
道经主要阐述宇宙万物本原,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德经主要论证治国安邦、为人处世进退的方法智慧,以及修身养性健康长寿之术。
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数代皇帝的高度重视。
汉朝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之前的5个朝代,均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主流思想。
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道德真经》作注,特意追封老子为太玄元皇帝,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均曾精心为《道德经》作注,他们都以治世的观点进行阐述。
中国共产党人与老子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来源于老子不为天下先的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思想之一。
不为天下先:从军事上讲是不先发制人,以防御为主,待机而动,即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从社会政治、人事层面讲,则为处后不当头,不去争第一、当龙头老大。
老子认为,这是实现柔弱胜刚强思想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
由于它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发展规律,所以,它给弱小者战胜强大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回答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够胜利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三次反共军事摩擦的经验时,曾风趣地说:首先要感谢老子,第一条出自《老子》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不先发制人。
《庄子》“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何不同?
《庄子》“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何不同?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庄子》第十四篇《庄子·天运》。
庄子在这一篇中,通过几个老子和孔子的对话,来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那庄子批判的是孔子什么思想呢?他是怎么批判的呢?都给了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我们来分享其中的内容。
01第一个故事:孔子和老子关于“道”的讨论这个故事大致是说,孔子五十一岁了,还不懂得道是什么,于是去南方拜访老子。
老子问:“你来了啊,我听说你是北方的圣贤,你也领悟了道吗?”孔子说:“还没有领悟呢。
”老子继续问:“你是怎么寻求的呢?”孔子说:“我从古代典章制度中寻求,花了五年时间还没有领悟。
”老子接着问:“然后呢,你是怎么寻求的呢?”孔子说:“我又从阴阳变化中寻求,花了十二年还是没有领悟。
”老子在《道德经》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能传授,讲述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那真正的道是什么呢?没有人能说清楚。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意思是,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
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所以,孔子说,他从古代经典中,无法获得“道”;他从阴阳变化中,也无法领悟“道”,就是因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怎么才能领悟“道”呢?这个故事的最后,老子回答了孔子。
老子说:“这就对了,如果道可以奉献,那么人们就都去拿来奉献给君主;如果道可以敬呈,那么人们就都去拿来孝敬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那么人们都去拿来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送给被人,那么人们都去拿来送给子孙。
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心中如果没有主宰,则道不会停留;外在没有印证,则道也不会运行。
我眼中的孔子与老子
---------------------------------------------------------------最新资料推荐------------------------------------------------------我眼中的孔子与老子我眼中的孔子与老子以前接触孔子和老子无非只是一些零星的句子,像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善若水等等,对他们的思想学说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解。
待上过文学鉴赏课,以及看过《论语》和《道德经》后,我对他们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
老子与孔子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生的,同样受到周礼的影响,但是两者的走向却是截然相反的两条不同的道路,一个创办了道家,一个成了儒家学派的鼻祖。
一个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飘逸(道),一个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儒)。
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相异相似的地方呢,下面我就具体说说:一、思想的比较 1、老子思想核心理念是自然,也就是追求事物的本来的样子,而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由此可见,儒家人追求一种内在的修养。
2、老子思想逻辑起点是道,认为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实践范畴是德,而孔子思想的价值追求是名、礼,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不学礼,无以立,践行方式是忠、恕,颜回的一句话就总结了孔子之道,即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 / 73、老子的天道论与孔子的天道论:老子的道属于本体论,孔子的天道属于社会论。
老子天道本原观哲学天道观的所谓道,是一个混然自成的实体。
孔子人文本原观哲学天道论的天道,是早期儒家对天地变化之常进行人文化改造后的理论概括。
老子天道本原观哲学天道观的所谓道,是宇宙本原,同时又可以作为现实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
孔子人文本原观哲学天道论的所谓天道,是人的精神本原,同时又是社会现实中人的终极追求。
老子天道本原观哲学天道观的所谓道,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观念截然不同,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强调有为,老子则主张无为。
这两种思想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孔子提倡“仁爱”、“礼义”、“忠诚”等道德观念,他认为人应该积极地去追求美好的
生活,不断地努力奋斗。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先立足于本质,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孔子的思想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理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有
通过实践才能领悟到其中的奥妙。
老子的思想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心灵深处的宝藏。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认为人应该积极地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而老子则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这两种思想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辩证的关系,才使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既要像孔子一样勇于追求美好人生,又要像老子一样顺应自然、淡泊名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思想观念上,两者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观念孔子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礼记》、《尚书》等经典中,他强调的是“仁政”和“君子”概念。
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认为政治领袖必须具备仁爱之心,以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并且孔子主张要用礼仪来管理人民,从而让人们自觉地遵循道德标准,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孔子强调应该让有才干、道德高尚的人来担任政治职位,而不是仅仅考虑家世和财富。
而老子的治国思想则更加注重非干预、隐遁和自然,他主张国家应该放松控制,让人民自然而然地发展和成长。
老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保持低调,不要过多地显露权力和财富,这样才能让人民不受干扰地自由发展。
因此,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在治理国家时要避免过多地干预,而是尊重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趋势,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孔子认为,人性本质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受到外界环境和诱惑的影响,才会偏离正道。
因此,孔子主张用教育和道德的力量来影响和培养人,引导人们回归善良的本质。
而老子则持有“天下万物皆有本性”的观点,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复杂、多变的。
人们的欲望和贪念往往会让人们迷失方向,因此我们要学习放弃欲望,回归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
孔子主张以“仁爱”、“礼仪”为道德标准,他认为礼仪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伦理道德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功能,相互呼应着人的实际行为。
而老子则认为,道德规范应该来源于自然,道德的标准应该是简朴和真实。
他认为道德可以通过自然状态和有机的社群关系取得体现,强调无实则无不实。
道德是道路和渠道,而非固然的标准。
综上所述,孔子和老子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孔子主张以“仁政”、“君子”为核心,强调道德标准、礼仪和教育的作用;老子则提倡“无为而治”,注重隐逸、自然和简朴的生活方式,他认为道德应该从自然状态中体现出来,而不是强加于诸多规则中。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异同与哲学意涵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异同与哲学意涵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哲学。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不同之处,但他们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比较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异同,以及其哲学意涵。
一、思想态度的异同孔子强调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认为要从自己做起,只要每个人都能遵守道德,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和谐。
他的思想注重社会的稳定、秩序和文明,并强调智慧、仁爱和责任感。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社会环境和人的自身欲望会导致人犯错误和罪恶,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来促进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老子则强调个人自由和自然规律,认为万物皆有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他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个人应该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不要追求过多的物欲和成就,否则会破坏自己和周围的和谐。
老子认为人性本恶,但是应该通过大道的引导来回归自然规律,实现心灵的平静和自然的和谐。
二、思想内容的异同孔子思想主要围绕仁、诚、正、智等观念展开,他认为仁是人性中最高贵的品质,必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
他还提倡学习和观察自然现象,发扬传统文化,建立正义和法制社会。
老子思想主要包括道、无、自然、功、慈、爱等观念,他认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反对一切人为制度和归属感限制个人自由,实现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平等和和谐。
他认为忘我、淡泊、守柔弱则刚弱,这是弱者胜于强者的道理。
他还主张以慈善的心态待人,与人为善,达到人心归向自然的效果。
三、哲学意涵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引领了方向,他们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哲学意涵。
孔子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伦理所遗留下来庞大的基础,强调仁爱、诚实、忠诚、耿直等品质的重要性,为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提供了思想支撑。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习和自主成长,它反映了中国教育的传统和优良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文化、教育有着突出的特点。
老子思想则关注自然、和谐和自由,他认为个人应该追求内心真正需要的事物,而不是任一个为了社会、人的主观的要求。
孔子和老子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3、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4、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二、老子
1、思想上: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2、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更伟大还是孔子更伟大?
老子更伟大还是孔子更伟大?直接说答案吧。
对于我而言,老子的伟大,在于他所代表的亘古不变的真理。
孔子的伟大,在于他设立的人类社会得以有机会持续发展的“礼”的底线。
因为有了老子,我们可以知道,千万年后社会发展的方向。
因为有孔子,我们可以有机会完成这千万年的追寻和发展,不至于在这追寻的过程中因为失去底线而招致灭亡。
老子和孔子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
老子是以天为天的华夏文明时期的最后一位真人,孔子是以人为天的华夏时代的第二位圣人。
对于我来说,老子,以及岐伯,广成子,神农,黄帝,伊尹这样为百姓以天道立教化的天师、真人,他们的思想,直接导向了这个世界最本源的第一因,“道”;而孔子,以及在他之前的第一位圣人周公,则给出了天人分离之后以礼法立人类社会教化的规则。
为什么这这么说呢?这要从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变迁说起。
一、逝去的天道文明的沦丧中国文化,从伏羲开始,一直都是帝王官学一脉相传。
社会的治理体系是以天,天师,圣,王,天下为结构的天道体系。
掌握天道之奥的人,是岐伯和广成子这样的天师。
天师负责把天子教育成圣王,于是在上古和中古时期,因为天师圣王官学体系比较稳固,所以中国社会比较太平。
那也是后世文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老子是最后一任岐伯式的人物,也就是掌握着帝王之术的官学,负责把天子教育成圣王的天师。
周朝皇室内乱,王子朝带着大量书籍奔楚,老子出关。
这标志着,中国从上古到中古一脉相传的官学体系的崩溃。
官学崩溃后,文化和知识,书籍流入民间,导致民间私学开始泛滥。
百家各执一端,异端尽出,争鸣不休。
二、步步沦丧的人道文明在人为天的人道时代,最高的圣人就只能是周公和孔子,他们的学说以国家官学的形式,为百姓,以人道之礼法立教。
以天子,礼,儒,法,大一统为基本结构的人道体系就此兴起。
以人为天,势必就需要把人拔的和天一样高。
所以,在汉儒中,出现了和先秦之儒不一样的趋向,那就是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孔子被赋予神格,被汉儒称之为素王。
汉朝皇帝也要和天之间,进行天人感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老子
说起孔子和老子,我就想到高中上课时历史老师讲的一个故事。
话说那时候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学习,一次孔子去拜谒老子,询问老子近来修道进展如何?孔子正准备洗耳恭听,不想老子却张嘴大笑道:“你看我这些牙齿如何?”孔子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齿,他的七零八落,早已参差不全了。
这时候,老子又伸出自己的舌头问:“那么,我这舌头呢?”孔子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眼前灵光乍现,连夸老子先生学识渊博果然名不虚传。
那么,老子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他张开嘴让孔子看他牙齿,意在告诉孔子:牙齿虽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难免残缺不全;他又让孔子看他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软,但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整无缺。
这个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也有体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河中的流水虽然柔软,但面对前方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这不是和人的舌头一样的道理吗?其实,在听这个故事之前,我以为孔子和老子不会有什么交集的,因为他们一个是讲究入世的儒家,一个是讲究出世的道家,两者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阅读面的增广,再来看孔子和老子,发现他们除了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点外,还有着不少相同点。
下面就来先讲讲他们之间的相同点。
1、人际关系
他们在面对人际关系上都反对纷争对抗,主张和谐共处。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仁”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
孔子重积德,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最高的道德规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在告诉人们要懂得和他人和谐相处,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儒家由爱自己家人出发到爱所有人的“仁者爱人”的理论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被视为人伦关系和谐有序的基本伦理规范。
这些思想尽管带有等级森严的封建色彩,但却反映了古时候的人们追求和谐的人伦关系和尊重他人的利益、价值、意志与愿望的人本主义精神。
他的这种思想被现代人所推崇,建设和谐社会正是他的这种“仁”的思想。
老子同样这样认为,不仅人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也要讲究一种和谐。
而他的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正如一句话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2、治国问题
老子和孔子都生活于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的春秋时代,他们面对的都是衰微的周王朝,并且统治秩序日益败坏,诸侯之间争战不休,统治者荒淫无道,对百姓横征暴敛,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这样同样的时代背景使拥有大智慧的他们产生了同一个治国思想,那就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反对暴政,实现天下安治,这是他们的共同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政,这是他积极入世的思想,要以天下为己任。
对于如何安邦治国,如何为政,孔子有其独到的见解,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孔子认为消除动乱、实现安治最重要的是正名。
在孔子看来,社会动乱无序,正是因为乱了名分,没了秩序,所以要“正名”,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
只有先做到“修身”,才有可能使得国家安定,统治者更应如此。
老子和孔子一样怀有安邦治国的抱负。
那么老子的思想不是“无为”吗?其实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毫无所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目的,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手段而已。
虽然老子和孔子治国的方法不一样,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想实现国家的安定统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不正是如此的没有纷扰的吗?
3、天人关系
孔子和老子都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和谐。
“天人合一”是儒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信念。
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中的一群生命体,是属于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不应该随心所欲地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支配自然。
人必须学会尊重自然,爱惜自然。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应把人类放在大自然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主张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致,天、地、人一体化。
要知道天地万物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若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所以我们对待天地万物应该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
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
我们要懂得尊重自然。
老子的“道”是一种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伦理观,它要求人们的活动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阐述了这个观点。
老子和孔子同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思想家,从宽广的视野、深刻的层次来审视,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在更多更本质的方面是相通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深刻影响了中华的民族精神与风格。
但是,毕竟二者代表了道家、儒家两大哲学思想的不同流派,孔子和老子在思想方面还是各有其独特的体系和不同的思维个性与风格的。
1、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礼乐制度”的实现。
那么“礼”是什么呢?“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
人的欲望好恶,都由礼来节制。
在古时候的人们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人懂得礼。
礼与法有点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强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礼则是有温情的,是与道德、教养相联系的。
在法的面前,人考虑的是敢不敢那样做;在礼的面前,人考虑的是应该不应该那样做。
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
孔子就是希望恢复“周礼”,通过礼乐制度来教化人,使社会不会发生动荡,国家稳定。
而老子的观点截然相反,他认为自从尧舜用仁爱来治理天下开始,社会被扰乱了,而礼乐制度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之一。
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置身于物质世界之外,不要贪图生活的享受,他否认用礼乐来作为道德的标准,而是以有没有合乎自然来作为标准,从而没有了框架的限定。
2、人生的认知
虽说上面说到孔子和老子一样怀有安邦治国的抱负,但在个人人生认知发展方面两者几乎是相反的两个观点的。
孔子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都可以看出。
对于人生,孔子是积极进取的态度,他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
老子认为人应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以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
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
一种不随意插手,任其自然发展的状态,一种不主动干预,而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我觉得这种个人修养,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境界,与世无争,是不破坏本来的氛围状态的。
这一切都是他《道德经》中解释的什么是“道”?即“回归自我的真实”,这就是自然了吧。
可以说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不是一言两语就能概括归纳的。
同样的,老子思想博广精深,“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犹如海洋,浩浩汤汤,能讲的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难以采纳万象。
思想包罗万象是因为他胸怀博大,既有求和谐的社会构思,又包含对民生关怀的人文情怀,《道德经》中所折射出的老子的影像,不仅仅是一位睿智老人,还是生命的导师。
所以说老子思想犹龙,也在说其人“犹龙”。
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异同点还有很多,也不是说看完一遍《论语》和《道德经》就能比较得出来的。
而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对立和融合,是有助于我们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因为思想的火花碰撞在一起才会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