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关系史PPT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ppt
第三次大的调整发生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 这次指导思想是凯恩斯经济学、货币经 济学、供应学派理论的混合物。主要措 施有:一是实行中性货币政策;二是重 建财政;三是加强对企业指导;四是实 行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五是加强科研 与开发。 2、经济体制变化。有五大变化:一是经 济结构;二是企业组织;三是分配制度; 四是企业管理体制;五是宏观调控机制。
第 二 阶 段 是 “ 经 济 外 交 ” 阶 段 ( 19521970 年)。其内容是:在政治、军事上 不脱离美国情况下,以“和平的经济力 量”作为主要手段向外发展,以实现发 展经济,增强国力的目标。
第三阶段是“多边的外交”阶段( 19701980年)。其主要内容是:谋求与美国建 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与中国恢复 邦交,以抗衡苏联;实行“新中东政策”,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政治社 会问题 1、民主危机; 2、信仰危机; 3、种族歧视; 4、社会问题。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战略
(一)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1、遏制战略阶段(1945-1968年)。在这一阶级上, 美国实行的是“遏制战略”与和平战略。杜鲁门政府 ( 1945-1952 年),主张实施“遏制战略”;肯尼迪 政府(1961-1968年),主张实施“和平战略”。
理查德· M· 尼克松 Richard M. Nixon (1969—1974) 1977)
杰拉尔德· R· 福特 Gerald R. Ford (1974—
3 、超越遏制战略阶段( 1981-1992 年)。在这一阶 段上,美国实行的是“新遏制战略”与“超越遏制 战略”。里根政府(1981-1989年)提出“扩军抗苏 重建国威,以实力求和平,重新确立“新遏制战 略”;布什政府(1989-1992),提出“超越遏制”、 实行新大西洋主义和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新战略。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
知识归类:(三)
重要的国际会议
知识归类:(四)
重要的国际条约
(不含中外条约)
1、不平等条约 ⑴ 《江华条约》—(1876年) ⑵《朴茨茅斯和约》—(1905年) ⑶《日韩合并条约》—(1910年) ⑷《色佛尔条件》—(1920年)
2、政治、军事条约 ⑴德奥同盟条约、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⑵法俄协定、英法协约、英俄协议 ⑶《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春 ⑷《洛桑和约》—1923。 ⑸《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
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 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⑵维持机构: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⑶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
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 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 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 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发 生的。 • 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 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 位的变化的。
• 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 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各国综合 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 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因 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 缓慢演变的过程。
一战后
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法德之间美 日之间矛盾
20世纪30年代--- 世界各国同法西斯的矛盾 二战期间
二战后初期
两大阵营的对峙
20世纪50年代中 期---80年代
美苏争霸
知识归类(二)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演变: 维也纳体系
以欧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为中心
雅尔塔体系(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国际关系史课件.ppt
1798年底,由英、俄两国发起,组成了第二次 反法同盟并于次年3月开始了对法国的军事行动, 法军节节败退。督政府威信扫地。
二 英国革命期间奉行的对外政策
革命期间,英国分裂为以国王为代表和以议会为中心的两个 阵营。双方各自派员遣使奔赴欧洲,寻求可能的援助和支持。 议会采取谨慎而且灵活的外交手段,为英国革命争取了一个 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
克
伦
威
尔
时
代
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是不参与欧洲的 的
事务。克伦威尔一方面渴望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
五 波兰三次惨遭瓜分
波兰曾是17世纪的强 国,到18世纪衰落下 来。18世纪的最后 30年,俄国、普鲁士 和奥地利合伙瓜分了 波兰,改变了东欧的 政治地理形势。
第三节 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
一 18世纪中期以后的北美局势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推行 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 的强烈反抗。1775年4月,美国独立战争 爆发。
英国成为欧洲的霸主。
三 普鲁士的兴起
18世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仍处于分裂 状态。其中,勃兰登堡在对外扩张中日渐强 盛,并于1701年成为普鲁士王国。
四 俄国的崛起与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脱贫致强,其势力 伸展到北欧、东南欧和中欧。1700年,俄 国和瑞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
随后,俄国稳固地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
恢复与大陆国家正常的外交和贸易关系;另一方面,
英 国
又极力夺取海洋霸权,英、荷之间发生了第一次战 外
当今国际关系和新中国外交PPT演示文稿
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
(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 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 关系体系内部都充满各种矛盾,实际是一种不稳定的国际关系的暂 时状态。实力的消长,国家的兴衰不可避免,国际关系的格局和中 心舞台也就随之改变。 (2)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取决于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 打破旧的力量对比,推动新的政治力量平衡的形成,同时主要取决 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 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3)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认识:①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 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③世界政治 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 调整。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 变相联系。
1、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和 中国的振兴,这些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2、多极化趋势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 国际关系格局。 3、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 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因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 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虽然瓦解,但多极化的世界格 局也没有最终形成,直到今天,仍处于向多极化演变的过 程中。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 时性,任何格局都将发生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 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经济力量的对比;任何国际政治格 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 盾。
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共122张PPT)
(7)评价
• ①积极:迎来了战后,即20年代国际关 系的“相对稳定”,欧美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②消极:没给世界带来长久和平;列强 仍剥削、压迫落后国家,并没改变世界 的基本格局。
2.雅尔塔体系
(1)背景: • ①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德、意战败,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 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壮大 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 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美苏由 战前盟国变为战后敌人,它们按自己的 战略意图建立了此体系。 • ②二战前后,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 猛烈冲击旧的国际殖民体系。
• 本专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板块,在高考试 题中一直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根据以上对高考 考情的分析,我们认为2008年的高考备考复习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 1.夯基础。由于国际关系史头绪复杂,史 实众多,首先应准确地再认、再现其中重大的 历史事件和史实,这是备战高考的基础。 • 2.抓重点。综合科考试是突出重点的,所 以应抓住一些重点知识进行分析、迁移。如抓 住重要国际关系概念,理解其含义,利用本专 题知识多作整理与比较,以真正理解其内涵与 外延;抓住战争这一环节,掌握与其相关的人 物、事件、现象与结论,并注意分析其原因与 影响等。 • 3.搞串联。要注意中外国际关系的复习,特别 是要结合时政热点知识,以突出重点,并注意 与政治、地理学科知识的联系、渗透,以应对 综合科考试。
• 6、一战后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法德之间 美日之间矛盾 • 7、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世界各国 同法西斯的矛盾 • 8、二战后初期—两大阵营的对峙 • 9、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美苏 争霸
知识归类:(二)
殖民主义扩张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第六章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 • • • • • (一)德国历史和民族道路的特殊性 1 德意志的极端分裂历史状况 2 特殊历史造成特殊民族心理 (1) 没有深刻广博目的观 (2) 深深隐藏的不安全感 (3) 极端顺从权威的传统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 3 军事强权是德国追求世界强国的手段 • 威廉二世 • 4 地位、资源、权势三方面成为世界强国 贝特曼· 霍尔维克 • 5 战略和外交成为世界强国 • 兴登堡 鲁登道夫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 (三)纳粹暴政的根源与希特勒的国际环 境 • 1 纳粹产生的政治根源 • 2 纳粹兴起的思想传统 • 3 希特勒的国际政治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七节 第三世界运动的兴衰与超越 民族主义的必要
• (二)第三世界运动的落潮与超越民族主 义的必要 • (1) 对落潮的反思 • (2) 如何对待西方化
第五节 亚非现代民族主义的萌发和 兴起
• (三)亚洲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出现和兴起 的基本原因 • (1) 根本性原因 • 激励、感召、影响 • (2) 形势性原因
第六节 民族运动的飞跃与西方统治 的瓦解
• (一)民族运动的飞跃与西方列强的对策 • (1)飞跃 • 1 精英与大众 • 2 民族独立与社会革新 • (2)对策 • 1 让步政策 • 2 间接统治 • 3 培育精英
第一节 引言:新兴强国与非西方现 代民族主义
• • • • • (一)新兴强国的选择与命运 1 德国 欧洲强国或世界强国 军事帝国主义 2 日本 和平扩张或帝国征服或商业福利 三个阶段:和平扩张或帝国征服;帝国征 服;商业福利 • 3 中国 改良道路或革命道路
现代国际关系史-PPT精选文档
毛锐
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第六章 50-60年代 美苏关系的初步缓和与危机
一、东西方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1、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向斯大林遗体告别 的人们排成延续6 英里的长队
苏共20大:三和战略
在1956年2月14日至25日举行的 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中,赫鲁晓夫重申 了苏联共产党对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国 家之间和平共处政策的支持,否定了列宁关 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理 论,并且认为,在一些国家通过议会的道路 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第二次柏林危机
1、50年代后期的苏联
2、柏林危机再起
3、赫鲁晓夫访美 1959年5月11日,四大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开幕。 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虽未达成任何协议,但这次会 议被认为是西方国家向苏联作出的妥协。然而美国 有更深一层的考虑。艾森豪威尔获悉赫鲁晓夫想到 美国访问,认为这是打破美苏僵局、软化苏联的好 机会,他当时向国会领袖表示,他要作出一番巨大 的个人努力,以便在卸任之前,把苏联领导人哪怕 软化一点点。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左),奥地利外交部长菲格(中),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挥手者)向人们展示条约。
3、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1955年7月18日,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 开幕。这是自战后以来的第一次四国最高会 议。出席四国会议的首脑是: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富尔、苏 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和苏联部长会议主 席布尔加宁。会议的议程是:有关德国、欧 洲安全、裁军和促进东西方之间的接触,等 等。
1955年6月7日,在四国首脑会议召开之前, 苏联向联邦德国政府发出照会,邀请阿登纳 总理访苏,以便商谈实现苏联和联邦德国之 间的“关系正常化”。 这个照会是苏联政府第一次直接发给联邦 德国政府的照会,意味着苏联从国际法上对 联邦德国政府的承认。这是苏联政府当时采 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外交行动。
g1第一讲步入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开端及开始前世界状况讲诉课件
• 十六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达到极盛,是巴尔干半岛 和东地中海(相当于现在的中东)的征服者。 • 然而,从此以后帝国由盛而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各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从来是不 平衡的,而这样的不平衡性往往引发矛盾和问 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思路——
三十年战争前欧洲(主要是西欧)的 状况(即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三十年战争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的签订
战后的欧洲状况 (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状况)
一、三十年战争前的欧洲状况
(即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各方势力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战争早已迫在眉睫。理顺这些矛盾是本节的重点和尤其是 难点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部分 1500年前后的世界 一、转折时代的欧洲秩序 (不平衡性)
此时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正走向衰落,但欧洲(主要是 西欧)各国正处于一个转折时代,这个时代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
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地理大发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文艺复兴运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
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意义——
1、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开始衰落。 2、英国积极加快殖民步伐: (1)在北美洲东部建立了许多基地,为 后来建立13个殖民州打下基础; (2)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致力于开辟 东方市场和侵略印度。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如何解释“商业战争“的产生
“商业战争”产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分别解释: • 1、欧洲自“中世纪”以来封建大国之间的王朝战争连续 不断,这类战争的目的是扩张领土、奴役更多的臣民和榨取 捐税。从16世纪开始的商业战争是战争的形式。 • 2、英国、法国、荷兰向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位挑战而 发起了“商业战争”。
当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
.
6
一、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1. 战后初期的西欧 2.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3.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二、东方阵营的初步形成 1. 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的巩固 2. 东方阵营在东欧的形成
*
.
7
三、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的出现 1.第一次柏林危机 2. 德国分裂状态的加深 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初步胜利 1. 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2. 西方国家的对策 3. 殖民体系在亚洲的最初崩溃
*
.
16
一、美苏对外战略的新调整 1.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 2. 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战略调整 3. 打开通向北京之路和从越南脱身 4. 苏联的对外战略调整 二、美苏军控谈判与欧洲的缓和 1. 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的谈判 (SALT) 2. 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实施 3. 欧安会和中欧裁军会议的召开 4. 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的结束
*
.
34
1.贯穿当代国际关系史的两根线索:
*美苏冷战的发生、发展与结束 *世界国际体系从两极向多极的变化
2.当代国际关系史所涉的几个重要问题 (参考教材有关内容) 3.捍卫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性
*
.
35
*
.
14
三、东方阵营的部分解体和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 东方阵营的部分解体 2 .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四、西方阵营内部裂痕的加深 1.肯尼迪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及其破产 2. 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3. 欧洲共同体内部的冲突 4. 联邦德国的自主对外政策
*
.
15
五、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反美斗争 1. 不结盟运动的形成 2. 77国集团的形成 3. 印支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
.
32
四、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长和团结合作的加强 1. 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的增长和“金砖国家” 2. 跨洲性的发展中国家组织的发展 3. 地区合作组织的加强和一体化的发展 五、联合国作用的加强 1.对安理会权威的肯定 2. 联合国维和作用的加强 3. 坚持联合国机构改革正确方向的斗争
当代国际关系史PPT
A
10
[本章学习要点]
1. 美苏关系第一次缓和与第二次缓和 的背景、内涵与特点
2. 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结果与影响
3. 东西方两个阵营内部矛盾的发展与 特点
4.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反对霸权主义的
斗争
*第二章 冷战的进行
(1955-1980)
A
11
一、美苏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1. 苏联对西方政策的变化
2. 艾森豪威尔的对苏新方针
* 第一章 冷战的开始与两极的形成
A
4
一、盟国首脑会议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进程 2.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3. 雅尔塔会议 二、战后全球制度的确立 1. 布雷顿森林会议与全球经济制度的建立 2. 顿巴顿橡树园会议和关于建立联合国的建议 3. 旧金山会议和联合国的正式成立
3. 欧安会第和三中节欧裁美军苏会关议系的召的开第二次缓和与争霸 4. 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以的及结束第三世界的反霸斗争
A
17
三、西欧、日本的国际地位的提升
1. 西欧共同体的新发展
2. 西欧独立自主地位的提升
3. 日本自主倾向的加强 四、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和建立国际经济新 秩序的斗争
1. 第四次中东战争和戴维营协议
3. 凯南对遏制战略的进一步与阐述美苏冷战的爆发
A
6
一、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1. 战后初期的西欧 2.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3.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二、东方阵营的初步形成 1. 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的巩固 2. 东方阵营在东欧的形成
* 第三节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
民族解放运动的初步胜利
A
7
*当代国际关系史
复旦大学朱明权教授著《当代国际关系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课程配套教学
资料-近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
主要体现在:
第一 大量开采贵金属。 黄金白银的开采是大西洋市场建立的发动机, 它不仅带动了相关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产生 对劳动力和手工业品的巨大需求,而且刺激 了大矿山附近城市的兴起。
第二 建立种植园。 这是殖民主义者从掠夺转向生产,把美洲 纳入世界市场的又一重要行为。
第三 贩运黑人从事奴隶劳动。 把非洲拖入大西洋市场,由非洲直接向西印度群 岛及美洲大陆输出黑奴的南大西洋贸易体系逐步 确立。
16世纪东方市场 发育的另一方面 是西班牙人在美 洲与菲律宾之间 建立起来的贸易 关系。
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 场的初步建立,不仅促使了世界上原来 互相隔绝的地区的沟通,而且进一步扩 大了世界市场的外延;世界各地区沟通 联系,加速了整体性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区的 联系,开始了欧洲对美洲、非洲、亚洲 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对欧洲的发展起到 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第四,和约缔结之后,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16世纪的东方市场主要指葡萄牙人经好望角在远至香料群岛 和日本之间的广阔海域内建立起来的市场,也指西班牙人在
美洲通过菲律宾而与亚洲发生经贸往来而形成的市场。
葡萄牙建立东方市场 主要是运用暴力控制 印度洋,把东方的大 批香料和其他产品运 往欧洲。葡萄牙人还 在东方从事转运贸易, 用赚取的利润购买东 方的物品运回西方。
近代早期的欧洲殖民扩张活动始于16世纪上半期,经17世纪到 18世纪中叶形成一套完整的殖民统治制度。欧洲的殖民扩张以伊比 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为典型。16世纪上半期,葡、西在夺取 海外殖民地的活动中已存在着尖锐矛盾。教皇子午线规定葡萄牙向 东扩张、西班牙向西扩张,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两大殖民帝国。 葡、西殖民帝国的兴起,是16世纪中期以前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 的历史事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研究所卢静第⼀部分:近代国际关系史第⼀讲绪论⼀、国际关系是什么?(⼀)国际关系: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指的是主权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在⼀定的⽣产⼒和⽣产关系的基础上,由联结世界上所有的或⼤多数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化纽带所形成的各个国家之间密切联系,互相交错、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国际关系的特点1、历史性2、交往频率的密切性3、交往地域的⼴泛性4、交往内容的全⾯性5、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三)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区别与联系国际关系格局: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国际战略⼒量对⽐在⼀定时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作⽤的表现形态。
体系与格局:体系(体制)与格局内涵上⼤致相同。
体系(体制)指由各种国际⾏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构成的统⼀体。
格局指该统⼀体的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
秩序与格局:格局强调客观态势和相应的战略关系,是⼀种客观存在。
⽽秩序则更多地强调理想的或主观上要确⽴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运⾏机制。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三)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国际关系的宏观历史背景1500年前后的世界I、东亚封贡体系II、穆斯林世界III、欧洲的中世纪三、欧洲⾛出中世纪1、⽂艺复兴Renaissance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朗开基罗《⼤卫像》2、宗教改⾰2、宗教改⾰新教分别以M. 路德、J.加尔⽂和英国国王亨利⼋世为代表美洲的发现及绕好望⾓到东印度通路的发现,是⼈类历史上最⼤⽽⼜最重要的两件事。
其影响已经很⼤了。
……通过为欧洲产品开辟⼀个⽤之不竭的新市场⽽给新的分⼯和⼯艺的进步提供了机会,这在古代商业的狭⼩圈⼦⾥是从不会发⽣的。
……不过,对于西印度及东印度两处的⼟⼈,这两件事件本来能够产⽣的⼀切商业上的利益却被它们所引起的不幸完全抵消了。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3、民族君主国的出现4、地理⼤发现1486年迪亚⼠发现⾮洲南端的(风暴⾓)好望⾓;1492年哥伦布航⾏到达美洲;1489年达伽马开辟绕过好望⾓到达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类⾸次环球航⾏;1642-1643荷兰⼈塔斯曼航⾏⾄澳⼤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和维也纳体系的产生-PPT精品文档
01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 VS 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 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
“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
02
03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革命历程 法国政权更迭: (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拿破仑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 与 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当时的国际关系
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帝: 1、欧洲: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 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世界范围内:欧洲大国凭借其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军 事实力加紧进行殖民扩张,为“欧化南北美洲和澳大利 亚、分割非洲、支配亚洲”打下基础。
第四次欧洲反法联盟(1806-1807)
•大陆封锁与伊比利亚半岛战争 第五次反法联盟(1809)
1789年7月14日革命爆发,颁布《人权宣言》
1792年9月击败普奥联军,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
1793年6月雅各宾派政变上台 1794年7月热月党人政变上台 1799年11月拿破仑“雾月政变” 上台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当时的国际关系
(一)革命的发展与国际矛盾的形成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 吉伦特派--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 矛盾: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特点
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建立了短暂的单极霸权;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欧洲秩序有两个基本原则:君主制度 和均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冲击了这两个原则,因此遭到 其他欧洲国家的围攻。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课堂PPT
– 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奋斗 – 海权对陆权的遏制 – 民族主义
32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 仑帝国的兴亡
• 4.拿破仑战争的根本地缘政治结果和国际 力量格局结果
• 权势向欧洲两翼集聚,国际力量分布构造 依此走向极化,甚至出现了我们时代超级 大国的雏形
– 英国 – 俄国
33
关键词
德约 兰克 国际体系 中世纪国 际秩序
代史学研究的首要科学方法——对史料的 批判性考证 • 兰克史学的重要缺陷
12
第四节 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 系史料
2.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 解
– 未刊档案史料 – 已刊档案史料 – 官方史 – 公开文件 – 回忆录、书信集、已刊日记、当时报刊报道或
评论等 – 第二手资料(书籍和文章)
政治理念;国策构想;价值取向 • 路易十四欧洲霸权图谋的三大目标
26
第四节 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 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
• 3.路易十四称霸图谋的反复失败和英国世 界性权势的勃然兴起
• 法国优势造就的一个空前庞大的海陆帝国的前景 终于招致了英国为首的反法大联盟,及西班牙继 承战争;《乌德勒支和约》确认均势原则为欧洲 国家处理欧洲事务的指导思想
28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 仑帝国的兴亡
• 1.已有的、新兴的和未来的“洲级大国”: 英俄美
• “洲级大国”是指规模近于大洲的巨型国 家,或者如地缘政治思想大师麦金德在20 世纪开始时所说,是“基于半个大陆的资 源之宽广基础的巨型强国”。
29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 仑帝国的兴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苏联对西方政策的变化
2. 艾森豪威尔的对苏新方针
3. 东西方关系的解冻与缓和
4. 第二次柏林危机与第一次缓和的受挫
二、东方阵营的内部动荡
1. 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2. 波兰事件
3. 匈牙利*事第件一节 美苏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4. 中苏分歧的发展
与两个阵营的动荡
12
三、西方阵营内部矛盾的发展 1. 西方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 2.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3. 新日美安全条约的签订 四、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阶段 1. 非洲新独立国家的大量涌现 2. 埃及收复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斗争 3. 亚、非、拉美团结合作的加强
* 第一节 美苏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与两个阵营的动荡(续)
13
一、美苏关系的再度紧张与古巴导弹危机 1. 肯尼迪的两手策略与美苏政策的冲突 2. 第三次柏林危机 3. 古巴导弹危机 二、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关系的僵持 1. 美苏关系的僵持 2. 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3. 关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谈判
4. 在中东*的第争夺二节 美苏关系的再度紧张与
* 初步胜利(续)
8
一、东西方在亚洲的对抗 1. 东方阵营向亚洲的扩展 2. 朝鲜战争与《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 3. 越南抗法战争与《日内瓦协议》的达 成 4. 美国在西太平洋同盟体系的建立
* 第四节 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
与中立主义运动
9
二、东西方在欧洲的对抗 1. 舒曼计划和普利文计划 2. 巴黎协定的签订和北约的扩大 3. 华沙条约的缔结 三、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加强 1. 中立主义对外政策的发展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 万隆会议
* 第四节 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
与中立主义运动(续)
10
[本章学习要点]
1. 美苏关系第一次缓和与第二次缓和 的背景、内涵与特点
2. 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结果与影响
3. 东西方两个阵营内部矛盾的发展与 特点
4.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反对霸权主义的
斗争
*第二章 冷战的进行
(1955-1980)
11
一、美苏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3. 凯南对遏制战略的进一步与阐述美苏冷战的爆发
6
一、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1. 战后初期的西欧 2.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3.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二、东方阵营的初步形成 1. 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的巩固 2. 东方阵营在东欧的形成
* 第三节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
民族解放运动的初步胜利
7
三、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的出现 1.第一次柏林危机 2. 德国分裂状态的加深 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初步胜利 1. 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2. 西方国家的对策 3. 殖民体系在亚洲的最初崩溃
* 第一节 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与全球制度的确立
5
一、战后初期盟国的合作 1. 波茨坦会议 2. 对意、罗、匈、保、芬和约的签订 二、美苏矛盾的迅速发展 1. 美苏战略目标的冲突 2. 美苏矛盾的迅速发展 三、 遏制战略的酝酿与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1. 遏制战略的酝酿
2. 杜鲁门主义* 的第提二出节 战后初期盟国的合作
*当代国际关系史
复旦大学朱明权教授著《当代国际关系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课程配套教学
ppt
1
* 课程介绍 1课时 第一章 冷战的开始与两极的形成(1945-1955) 8课时 第二章 冷战的进行 (1955-1980)8课时 第三章 冷战的结束 (1980-1991)6课时 第四章 冷战后初期 (1991-2000)6 课时 第五章 跨入21世纪之后 (2000-2010)6课时 * 课程总结 1课时
3. 欧安会第和三中节欧裁美军苏会关议系的召的开第二次缓和与争霸 4. 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以的及结束第三世界的反霸斗争
17
三、西欧、日本的国际地位的提升 1. 西欧共同体的新发展 2. 西欧独立自主地位的提升 3. 日本自主倾向的加强 四、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和建立国际经济新 秩序的斗争 1. 第四次中东战争和戴维营协议 2. 巴拿马人民捍卫民族利益和主权的斗争
大阵营内部冲突的发展(续1)
15
五、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反美斗争 1. 不结盟运动的形成 2. 77国集团的形成 3. 印支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 第二节 美苏关系的再度紧张与两
大阵营内部冲突的发展(续2)
16
一、美苏对外战略的新调整 1.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 2. 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战略调整 3. 打开通向北京之路和从越南脱身 4. 苏联的对外战略调整 二、美苏军控谈判与欧洲的缓和 1. 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的谈判 (SALT) 2. 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实施
*教学课时安排
2
1. 国际关系研究的内涵(政策、 理论和历史的结合) 2. 学习国际关系史的重要性 3. 研究国际关系的方法
*课程介绍
3
[学习要点] 1. 盟国首脑会议(包括开罗会议)对战后世界 秩序的安排 2. 战后世界秩序的形成(全球制度的确立和地 区安排) 3. 美苏冷战发生的原因 4. 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内涵 5. 东、西方两大阵营的逐步形成
两大阵营内部冲突的发展
14
三、东方阵营的部分解体和苏军入侵捷克斯洛 伐克 1. 东方阵营的部分解体 2 .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四、西方阵营内部裂痕的加深 1.肯尼迪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及其破产 2. 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3. 欧洲共同体内部的冲突
4. 联邦*德第国二的自节主美对外苏政关策系的再度紧张与两
3*. 第第三三世节界在美联苏合关国系中的的斗第争二次缓和与争霸
4.中东石油以斗及争第三世界的反霸斗争(续)
5. 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
18
[本章学习要点] 1. 戈尔巴乔夫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新思维”与 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 2.美苏关系第三次缓和的特点与结果 3.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的表现 4.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努力及存在问题
* 第一章 冷战的开始与两极的形成
4
一、盟国首脑会议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进程 2.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3. 雅尔塔会议 二、战后全球制度的确立 1. 布雷顿森林会议与全球经济制度的建立 2. 顿巴顿橡树园会议和关于建立联合国的建议 3. 旧金山会议和联合国的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