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和意境。

3.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和情感。

2.熟练掌握古诗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3.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抽象的意境和情感。

2.准确把握古诗的音韵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段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三首》
1.第一首古诗学习及讲解。

2.第二首古诗学习及讲解。

3.第三首古诗学习及讲解。

3. 古诗欣赏
让学生朗读《古诗三首》,并展开讨论,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背诵练习
指导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背诵练习,注意音韵和节奏的把握。

5. 情感表达
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方式表达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化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的得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扩展延伸
安排相关的文学活动或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文学素养。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古诗背诵任务或写作任务,巩固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为《古诗三首》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魅力。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歌。

《静夜思》、《春晓》和《登鹳雀楼》。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古代诗歌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对于诗歌的深层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欣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感受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2.原因:古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感受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3.课堂讲解:教师对三首古诗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6.总结与拓展: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三首古诗的标题和作者,以及每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墨梅》说课稿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墨梅》说课稿教学设计

《墨梅》说课稿一、说教材:《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 ?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二)读诗。

2.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读。

3.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XX / X X / X X X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

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 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

读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 ,这就是会读书。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备课资料王昌龄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备课资料王昌龄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备课资料王昌龄简介第一篇: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王江宁”而致误。

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

《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727年)进士。

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

”顾况之序所记当确。

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

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钅英)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第21课《古诗三首 墨梅》(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1课《古诗三首 墨梅》(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背诵古诗导入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夯实基础,而引导学生吟梅悟梅既做好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复习导入,提示学法1.学生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

2导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和“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各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二、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可先从解题入手,知晓相关信息;2.读诗句——让学生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古诗;3.明诗意——尝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梳理理解诗意的方法。

4.悟诗情——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三、导入课题揭题:梅花历来是诗人吟诵的对象。

王安石的《梅花》和《雪梅》你们还会背诵吗?这节课,我们学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

学习任务二:朗读诗句理解诗意【设计意图:引导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并小组交流,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能力。

】一、学生自读感悟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乾坤(qián kūn)砚(yàn)池2.汇报对诗人的了解。

王冕,字元章,号竹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

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解题:你们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3.资料补充: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

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北宋时候,有一个叫仲仁的人。

一日,仲仁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二、学法运用,理解诗意1.导学:运用之前学习过的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古诗并做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字词听写
21 古诗三首
一、新课引入
自古多情伤离别,相处了那么久,分别之际, 总会有些不舍。今人如此,古人亦如此。今天我 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离别的古诗。
二、新课讲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会认

芙蓉
chán
单于
róng
莲蓉
yàn
砚台
luò
洛阳
qián kūn
乾坤
二、新课讲解
多音字
dān
各单位都要做好消防工作,以防患未然。
伤感 孤独 不舍
平明送客
天气的寒冷让人感到 寒雨连江
寒意和伤感,更让人伤心 与不舍的是与朋友的离别。

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再想想 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课 后第1题)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诗意: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 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自由读诗,把古诗读 正确、读流利。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如何理解题目 “芙蓉楼送辛渐”?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 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 后在此分手,并作下此诗。在芙蓉楼送别辛渐。
墨梅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
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元朝著名画家、 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 放牛,靠自学成才。
主要成就: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 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梅花屋内。此时 正值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前夕, 作者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 的矛盾,感慨之下作此诗。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夜晚的宁静以及高楼上所看到的壮阔景象,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和分析古诗的思想感情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存在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关注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激发对古代文化和诗歌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欣赏和品味古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教学工具:准备诗文卡片、生字词卡片等。

3.教学资源:搜集与古诗相关的音乐、视频等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情境。

同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三首古诗《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停顿和语气变化,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优选推荐】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优选推荐】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思维导图流21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

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及古诗等。

学生准备:熟读古诗;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揭示课题1.导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一下吧!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

(相机板书:古诗三首)3.导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

(教师相机板书: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解诗题,知诗人。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王昌龄与卢纶的资料。

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4.交流有关《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两首诗的背景资料。

(二)学生练读古诗。

1.读诗要强调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和范读。

相机强调:(1)“芙”“蓉”都是形声字,都读二声。

(2)“洛”是三拼音。

(3)“单”是多音字。

在“单于”这个词语里读chán;表示姓的时候读shàn;其他情况一般读dān。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2.课件分类出示生字,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壶”“雁”的书写过程,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 帮助学 生记住字形和笔顺。
4.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芙、蓉、洛”,先观察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 发挥学生识字主动性 ,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 ,提高书写指导的针 对性、实效性 ,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
①引导学生交流“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相机板书:清气满乾坤)②引导学生融情想象: 此时你站在小溪源头,有香气飘逸;现在你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 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 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真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导读:让我们一起边读古诗边想象这株“色淡气清”的梅花。
2.学生朗读古诗并汇报诗意,其他学生补充。
3.品词析句,感悟情感。
(1)解读“夜”。
1(相机板书:夜)夜:夜晚、黑夜、深夜。
2导思: 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
3导学: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4导读: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单于溃败逃走。让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诗。
(2)“洛”是三拼音。
(3)“单”是多音字。 在“单于”这个词语里读chán;表示姓的时候读shàn;其他情况一般读dān。
3.借助注释,初步谈谈对两首诗的印象。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诵读 ,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 ,使学生脑海 中形成一定的画面 ,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
(2)解读“满”。
1导思: “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相机板书:满)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 课时安排•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课文学习•教学时长:1课时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读懂《古诗三首》,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意境。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并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古诗三首》课文•课堂多媒体设备•学生课本及笔记•教师备课大纲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古诗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重点•学会朗读《古诗三首》,理解诗词背后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写作手法和历史背景。

3. 活动设计1)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2)分组朗读古诗,并进行集体讨论,探讨每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古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古诗情感;•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解读古诗的内涵及情感表达。

五、教学小结本节课围绕《古诗三首》展开,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希望学生在诗词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1 古诗三首

21 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品质”,编排的课文都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

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表现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是教学的重点,读懂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学习理解《古诗三首》的意境。

3.掌握《古诗三首》的背诵。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共同探讨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喜爱。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对优美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品读和背诵。

2.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揭示《古诗三首》深层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内容,唤起对古诗的兴趣。

二、呈现1.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向学生发放《古诗三首》的文本材料。

三、品读1.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逐句进行朗读。

2.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文意境。

四、讨论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古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感悟。

五、作业布置1.布置《古诗三首》的背诵任务。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互相朗读《古诗三首》,巩固前一课时学习内容。

二、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是怎样一种文学形式?为什么古诗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三、分析1.分析《古诗三首》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比较多首古诗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

四、练习1.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诵练习,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

五、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古诗鉴赏方面仍存在困惑,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下一步将强化学生对古诗内涵的挖掘,并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2020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 古诗三首-教案(004)

2020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 古诗三首-教案(004)

21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教学目标自学能力。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第一课时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导入()分钟送别诗?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Earlybird2. 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出示课件,一是提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示学生要用以前学过了什么?【课件出示2】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学“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生做到心中有数,按部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就班地进行学习;二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提供自学提纲,放手让4.作者简介:【课件出示3】学生去学习,既目标明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确,有章可循,又不拘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形式,方法灵活,以解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教案第1篇】【教材简介】《塞下曲》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其中的第二首。

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呈现出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习作要求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

《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诗人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

作者在塑造戍边战士的威武形象时,并没有进行直接描写,而是运用细腻的笔法,详细描写了战前沙场的景物,利用“月黑”“雁飞高”“遁逃”“大雪”“弓刀”等景象,烘托出了一个大战将起,战场之上紧张的肃杀之气。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设计出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学习活动。

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与学习方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用意志力约束和管理自己,感性学习的要求远远大于理性学习的需求。

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直观的、具体的内容调动其感性认识,促进思维发展。

四年级的学生,其情感和情绪都比较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想方设法使课堂上教与学充满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同时,四年级的学生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继而形成创造性,在四年级尤其关键。

【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生词“单于”并理解其代表意义,会写“雁”字。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感受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体会借助场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会写“雁”字。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感受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体会借助场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并阐述古诗中所包含的哲理。

2.能够朗读古诗,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3.能够通过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内涵。

2.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结合诗歌赏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寄扬州韩绰判官》、《过华清宫绝句》的基本意思,能够正确朗读。

2.能够通过导师引导,领悟古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1.細致研读古詩內容,理解其中的隐喻和抒情意境。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古诗中的哲理。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板书、黑板、笔2.学生准备:课本、笔、作业本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以“诗歌的美”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新课呈现(15分钟)1.讲解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跟读古诗,纠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第三步:诗歌赏析(2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含义,并展示讨论成果。

2.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抒情。

第四步:诗意仿写(20分钟)1.要求学生模仿古诗的格式,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古诗”。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展开创作。

第五步: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更多古诗进行阅读,并进行朗读练习。

2.带领学生探讨古诗中的哲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重点:理解古诗意境,朗读技巧难点:领悟古诗中的哲理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与理解能力,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和诗歌赏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21古诗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塞下曲》:《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由唐代诗人卢纶以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此诗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墨梅》:《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

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全诗以画作真,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应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唐代诗人。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塞下曲(夜黑雁飞高)》说课稿 共二篇 附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新教材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塞下曲(夜黑雁飞高)》说课稿 共二篇 附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新教材

古诗三首之《塞下曲(夜黑雁飞高)》说课稿(一)一、说教材《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戍边将士们在大雪纷飞的天气下,准备追击敌人的场景。

诗歌没有向我们描绘最后追击的结果,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二、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塞下曲》,理解诗意。

2.体会诗句表达的精神品质。

3.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里,我把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中,即“飞将军”名字的由来。

学生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很自然的就导入到古诗《塞下曲》的教学中。

学习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更不如授之与渔场”。

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我觉得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向它靠近。

课堂上学生们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向同学们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虽然有时仅仅是简短的几个字的理解,但我觉得反映出来的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

这时,作为教师,既要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要提出一些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把孩子带入到古诗的情境中,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思考。

同时,在学古诗中加上古筝配乐,让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去理解古诗,品读古诗,欣赏古诗。

五、说学情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

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的讨论和议一议就达到了此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第【1】篇〗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诗人送别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古诗,比较阅读,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学习流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

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文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墨梅》说课稿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墨梅》这首诗时,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

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首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

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

”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我们来看——板书:
墨梅元王冕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洗砚池、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这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诗人赞美了墨梅怎样的品格?他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4.出示《墨梅》,重点学习
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

画上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画相配。

(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
(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
(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
(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
6.三首古诗,三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
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

2.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

教师诵读。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所言的志向是什么。

六、说板书
墨梅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鄙视流俗贞洁自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