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子色谱学科的卓越贡献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牟世芬研究员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离子色谱学科的卓越贡献者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牟世芬研究员介绍
牟世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分析仪器学会、中国色谱学会和北京色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离子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色谱》、《现代科学仪器》等杂志编委。
自80年代起,牟老师便与离子色谱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三十年,她一直潜心于离子色谱的研究,开创了我国离子色谱应用的先河,为我国离子色谱技术的应用、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牟老师是我国离子色谱学科的开创者,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离子色谱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培养了国内第一批离子色谱领域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是我国离子色谱界公认的权威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1997年当选为国际离子色谱科学委员会委员,1999年获得对离子色谱学科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国际奖(每年评选一名),是全世界仅有的几名获奖者中唯一的女性科学家,也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70余篇离子色谱领域的学术论文,其中80 余篇发表在国际SCI刊物上。编著了5本离子色谱专著,其中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离子色谱》一书,是我国第一本该领域的专著。先后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其中主要奖项有:1999年,对离子色谱学科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国际奖;1999年,中国科学院京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分别于2001与2006年,先后2次获CAIA一等奖(排名第1,该奖为国内分析化学领域最高奖);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4)。.
对于国产离子色谱技术的发展,牟老师也有自己的见解。随着市场需求不断上升和离子色谱技术的迅速发展,离子色谱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作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分析技术之一,离子色谱的应用范围从常见阴、阳离子和有机酸,发展到过渡金属及其不同氧化态、水溶性极性有机化物、氨基酸和糖类化合物等,已广泛应用于环境、食品、农业、能源、饮用水、半导体工业、医学等众多领域的常规检测和科学研究。但首选与首推的最主要的应用是对常见阴离子与阳离子(碱金属、碱土金属与胺类化合物)的分析,特别是对阴离子的分析,目前是其它技术难以取代的。/Article/66945-1.shtml 牟老师强调:“离子色谱的方法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固定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色谱柱--离子色谱的‘心脏’。近年来各种色谱柱技术发展迅速,与HPLC色谱柱的主要不同是:大部分HPLC色谱柱填料的基质是硅胶,而离子色谱色谱柱填料的基质多为有机高聚物,适用pH范围宽,作为常规分析的方法,使用起来更方便。”目前离子色谱柱研发重点集中在:新型离子交换柱填料、高效高容量柱、整体柱、快速柱和高选择性柱。联用技术IC与AAS、AFS、ICP-MS以及MS等的联用是近几年IC应用发展的另一个热点。比如IC与原子荧光联
用,用于砷、汞、硒、铬等的价态和形态分析;抑制型IC与MS的联用,用于复杂基样品中痕量成分的分析,以提高方法的选择性与灵敏度。
国内离子色谱仪企业目前的产品定位仍比较低,并且竞争多采用“价格战”而不是“质量战”,所以利润甚微,以至于对研发、应用、售后服务的投入也不多,极度缺乏新技术和新产品,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面对这样的现状,牟世芬研究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期望国内离子色谱仪企业建立‘企业联盟’,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为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条件,再加上国家政府机构的资助,就可以汇百家力量集中攻关,建立良好的大环境”。
虽然问题颇多,牟世芬研究员还是由衷的肯定了目前国产离子色谱柱填料研发定位的正确定位。牟世芬研究员分析,国产离子色谱仪企业如果想有更大的发展,就要力打“产品质量战”和“服务战”,产品性能稳定可靠,这需要得到国家的支持,仅靠一些国产小企业是没有这样的实力的。因为离子色谱是一种常规分析手段,是对环境、食品与医疗卫生等领域提供基础数据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果国产仪器企业对此不重视,今后国内中低端仪器市场将有可能被国外公司抢占,从而导致国内分析仪器整个行业将面临枯萎的可能。
对于离子色谱的标准方法,牟老师提出了一些看法。牟老师认为标准方法应该是准确可靠,具有比较好的通用性,大家能够根据方法的文本作出正确的结果。与国外的标准方法的文本比较,国内的离子色谱标准方法写得比较简单、适用范围比较笼统,而且由于商业竞争不够规范,色谱柱商品型号不明确。国际上制定的离子色谱标准中适用范围、样品前处理和色谱条件都很明确。要解决这些问题,牟世芬研究员提出了两个观点。首先,把握住"标准方法"发展的机遇。比如80年代,其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始从事全国范围内酸雨项目的研究,牟世芬研究员所在的课题组接到一个环境酸雨和大气监测的样品分析任务,每批样品多达200多个,需要分析每个样品中常见阴阳离子。如果用化学法一项一项作,作一批样品,全组人需要忙一个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牟世芬研究员建议引进了一台离子色谱,之后,其小组仅用了一周就搞定了这个'浩大'的工程。目前,我们的很多"标准方法"亟待采用新的分析手段去制定或者修订以适应分析检测发展的需求,由于离子色谱方法的突出优点和广泛使用,近年已经有近40个标准方法采用离子色谱方法。其次,统一对“标准方法”的认识,明确“国标”和“行标”的区别。“国标”的要求是最基本,要求方法可靠,多数单位能够用;而“行标”的水平可以是比较高的、企业标准应该更严格、更高。
目前,牟世芬研究员虽已退休,但她仍时刻关注着离子色谱方法标准工作的实施与普及工作,继续探索着离子色谱在多个新的领域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三十年如一日,牟世芬研究员孜孜不倦、刻苦专研的精神感动了一代“色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