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小课题】《学生间人际交往引导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运用非暴力沟通策略 改善中学生人际交往 开题报告 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当前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着沟通不畅、冲突频发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制约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发展。
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是一种以同理心为基础的沟通方式,旨在通过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实现双方的理解和共情。
本研究旨在探讨运用非暴力沟通策略对改善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有效性,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目的1.分析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2.介绍非暴力沟通的基本理念和方法;3.探讨运用非暴力沟通策略对改善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有效性;4.提出针对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非暴力沟通教育策略。
三、研究内容1.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如沟通不畅、冲突频发、缺乏同理心等。
2.非暴力沟通基本理念与方法:介绍非暴力沟通的核心理念——同理心,以及具体的沟通技巧,如观察、感受、需求、请求等。
3.非暴力沟通策略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或对照组研究,探讨运用非暴力沟通策略对改善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有效性。
4.非暴力沟通教育策略:结合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非暴力沟通教育策略,如开展非暴力沟通培训课程、组织实践活动等。
四、研究方法1.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非暴力沟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情况,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收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实证依据。
3.访谈法:对部分中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4.实验研究法:通过实验研究或对照组研究,探讨运用非暴力沟通策略对改善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有效性。
五、预期成果1.揭示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2.系统阐述非暴力沟通的基本理念和方法;3.验证非暴力沟通策略对改善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有效性;4.提出针对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非暴力沟通教育策略。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研究》开题报告宁江区实验中学王海燕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世界卫生组织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
”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光有身体健康而没有心理健康,那不是真的健康。
人的心理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存有障碍,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犯罪,甚至酿成悲剧。
教育部相继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通知》等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从培养良好心理开始。
学校理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空间和途径,让他们的心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无疑又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邓小平说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由此可见大面积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初中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群体,忽视他们,也就是放弃了教育的大多数,这违背了培养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对《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研究》就应运而生。
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意将对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找出教育的应对策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积累切合我校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探索一条在初中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浅探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浅探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现象之一,中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发展的群体,其人际交往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科技的普及,中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也日益突出,表现出群体性、普遍性和严重性等特点。
很多中学生在与周围同学、老师、家长等人的交往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如沟通不畅、固执己见、依赖性强、情绪波动大等等。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对策,以期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有:1. 分析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其成因;2. 探究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对策,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3. 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报告等资料,了解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因素。
2. 实地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中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其对人际交往问题的认识、看法和经验,了解其具体情况和需求。
3. 经验总结法:收集和整理相关专家、教师、社工等人的实践经验和教育方法,结合研究结果,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解决对策和实践经验。
四、研究内容和框架本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概述:说明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2. 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分析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包括个体、环境、教育等方面因素。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各方面因素的交叉影响和相互作用。
3. 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对策:提出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对策,包括个体、家庭、学校等方面,旨在帮助中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和困惑,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
4. 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展示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解决对策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德育小课题】《学生间人际交往的研究》开题报告
《学生间人际交往的研究》开题报告我校申请的科研课题《学生间人际交往的研究》已由学校批准立项。
本研究课题组主持人肖淑斌老师,有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
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作了较为广泛的调查,掌握了一定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现在已经准备就绪,即日起正式开题。
恳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该研究课题,目前在国内被人们广为重视。
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发生以后,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已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
在国外,人际交往已是成功人士的必修课;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开始注重人际交往能力,这促进了我国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
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当前,农村学生教育存在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如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在生活中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基础,部分学生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存在种种交往心理障碍,这些都给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授以人际交往知识,使其掌握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不论对学生本人的成长发展还是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本课题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2.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与运用;3.人际交往技巧及运用;4.适合农村中学生的孤僻性格及闭锁心理的转变解决方法;5.互联网对农村中学生交友的影响以及网络时代的学生交友指导;6.非正式群体对农村中学生的个体成长的影响。
通过本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①使农村中学生懂得交往的基本礼仪,学会与人交往;②在交往实践中提高交往技巧,形成健全的人格;③使学生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交往范围可以扩展到全世界,但更要正确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才能健康成长;④转变少数同学孤僻的性格和闭锁的心理及解决他们的各种交往心理障碍。
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时代已经来临。
网络时代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成为了他们进行人际交往和社交的主要手段。
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人际交往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其人际交往行为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因此,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可以探索大学生网络时代下的人际交往行为特点、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网络时代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特点与存在问题,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特点和形式,探究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2. 识别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分析其成因;3. 探讨如何在网络时代中进行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提出对策建议,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实践引导。
三、研究内容1. 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下的人际交往特点和形式的分析通过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特点和形式,探究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主要分析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下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和特点;(2)大学生与在线社交圈子的互动方式;(3)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的表现和态度;(4)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2. 网络时代下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通过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识别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分析其成因。
主要分析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网络社交带来的孤独感和隔阂;(2)网络社交中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矛盾;(3)网络社交中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问题;(4)网络社交中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问题。
【德育小课题】《学生间人际交往引导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德育小课题】《学生间人际交往引导策略研究》中期报告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们这些一线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了自己的子课题以及自己的研究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
截止目前进展顺利,现把在我把实施“学生间人际交往引导策略的研究”的情况及阶段性成果汇报如下:一、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出了我校学生人际关系情况。
我们生活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里,每天都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学生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或考虑问题过多地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或自视清高、孤独离群;或是非淡漠,交友不慎等等。
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多与长者相处,缺少伙伴,受到的迁就溺爱多些;二是因为家庭、学校对培养这方面能力重视不够,学校现行教材中缺少这方面知识的系统内容。
交往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
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学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
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
这些小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
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
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
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同时,在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障碍:1、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对于学生这一交往主体而言,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中学主交往特点所决定的。
小学课堂教学交往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课堂教学交往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小学课堂教学交往是指在小学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的各种交往活动。
这些交往活动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口语交流、非语言交流、情感交流和行为交流等,这些交往活动的开展直接影响着小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交往,对于促进小学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就小学课堂教学交往展开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小学课堂教学交往的概念和特点2、小学课堂教学交往的重要性3、小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类型和特点4、小学课堂教学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5、小学课堂教学交往的改进措施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教师访谈等方法,结合当今教育教学的现状和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小学课堂教学交往。
三、预期目标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目标和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全面了解小学课堂教学交往的概念和特点,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开展交往提供理论支持。
2、清晰认知小学课堂教学交往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交往的意识。
3、探究小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类型和特点,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处理交往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4、揭示小学课堂教学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5、提出小学课堂教学交往的改进措施,为教师和学校在教学改进和防范教学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可行性方案。
四、参考文献1. 菲利普·杰克逊. 第二手课堂: 教育治学中的议题. 吕清基,等, 译.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2. 梅·拉斯韦尔. 说话中的教育. 李长龙,等, 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 丁兴来.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小学语文课堂交互研究.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9.4. 李洪鹤. 小学语文课堂交往研究.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5. 冯振兴. 小学英语课堂交往模式研究.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工作介入——以H大学为例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工作介入——以H大学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今大学生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如重压学业、网络依赖、交友不多等问题,使得其人际交往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此,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大学生群体众多、个体差异性大,单一的教育手段往往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因此,社会工作介入成为了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研究将以H大学为例,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案,分析其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体的推进措施,以期对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2.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案,分析其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2.2 研究内容(1)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在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应用现状和不足;(3)以H大学为例,设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案,包括活动策划、人员组织、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内容;(4)实施介入方案,并分析其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5)总结介入经验,提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措施。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现状、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2)问卷调查法:对H大学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实地观察法:对介入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分析其可行性和有效性;(4)统计分析法:对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介入的效果。
四、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研究前期:对文献进行综述,收集H大学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数据,并设计问卷调查;(2)研究中期:对H大学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设计介入方案,并获得H大学的支持和协助;(3)研究后期:实施介入方案,并对实施过程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收集相关数据,对实施效果进行统计分析;(4)研究结论:总结介入经验,提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措施,并撰写研究论文。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黔江区2021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小学课程育德研究开题报告城南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追求德育实效高效的突破口之一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强育德。
学科课程育德其内涵可以分为德育课程育德、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本课题研究中涉及到的学科课程育德是指第二类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即以传统学科课程方式,如语、数、外、音、体、美等课程的育德。
为什么学科课程育德的实效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课题组通过对我校课堂大练兵49堂学科课程的课堂观察与分析,对其中的问题、原因及其应对举措做出如下分析:1、课堂教学现场中没有更好地把握、创生育德时机新课改倡导积极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用动态的生成观点看待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并强制进行的现象。
在课程育德中,育德设计与过程一一对应,不管是教师传授式的育德,还是引导学生感悟式育德,最终在教师的迫不及待地提示下都会得出理想的标准答案,对生成的育德问题的发现、显性化并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触发学生自我、灵魂、深刻深入的反思探讨极少。
2、无视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德育效果不仅仅通过测试掌握德育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最重要的评价是看受教育者对道德有没有自觉地内化并且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主体性德育就是按照人的特性在德育的组织和实施中尽量发挥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主体性人格的过程。
3、多角度挖掘育德素材明显不够从课程的德育内容来看,教师们对教材的知识点的德育信息做了充分挖掘,但挖掘的角度主要来源于知识点。
德育素材的来源有着广阔的空间,就学科课程育德而言,除了知识点上蕴含的德育素材,如语文学科中涉及的爱人、爱国、爱自然的情怀,数学学科中涉及的辩证思维、探索精神等之外,还可以从学生、教师、环境等角度进行挖掘。
教师可以随时从中挖掘出适宜的德育素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育德。
4、德育信息传递载体的丰富难掩教学层次的浅薄在学科课程育德中,教师很重视德育信息载体的选择,尽量丰富载体的运用,如直观教具、阅读材料、辅助读物、艺术作品、电子媒介手段及其运用、计算机网络及其运用等。
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及其道德调节的开题报告
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及其道德调节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中坚力量,其人际交往关系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交友圈变得更为广泛,沟通方式从面对面变为多样化等等。
同时,也出现了大量不良的人际关系,例如:网络欺凌、言语暴力、校园欺诈等等。
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但危及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及其道德调节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探寻道德调节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为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三、研究内容(一)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1.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概念、特点和现状分析。
2. 交友圈扩大、沟通方式多元化等多方面探究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变化。
3. 对于不良人际关系,如网络欺凌、言语暴力、校园欺诈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二)道德调节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1. 道德价值观的定义与特点及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2. 道德调节对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不良状态的调节作用探讨。
3. 品德教育与道德调节之间的关系分析。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研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及其道德调节的现状和问题。
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信任度、人际交往满意度、道德观念等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可行的道德调节方案,同时为当代大学生的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此外,研究结果还可以用于相关组织机构的决策和政策制定,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对策研究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特定的社会现象,是“人与人相互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
心理学认为,交往是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具有整合作用、调节作用和保健作用,有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
交往既能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也能造成无穷的苦恼与悲伤;交往既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也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然而,当前,农村初中生教育存在急待解决的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如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在生活中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基础,部分学生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存在种种交往心理障碍,在直接影响中学生学习效率、生活质量、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给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授以人际交往知识,使其掌握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不论对学生本人的成长发展还是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农村初中生的人际交往是一个不容疏忽的问题,人际交往对中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也深深地意识到,初中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特提出对《农村初中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对策研究》的课题。
激励我校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去真正关注那些因个人交往有缺陷而给自己带来极大困惑的孩子,关注他们的心理积极健康,摸索出一些能够增强孩子们积极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寻找方法,力求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我校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积极社会交往能力。
我们哈尔脑初中,地处偏远的山区,经济基础较差,当地人民不重视学习,文化素质较低,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严重,所以本地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很差。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师生之间的交往:大部分学生和老师之间有冲突,对老师有怨言“老师惩罚学生,对学生不负责任”;“老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老师听信谣言,冤枉学生”等等。
(2)亲子之间的交往:部分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将教育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除了过问学生的学习成绩外,很少关心孩子的行为、思想;有些家长虽然也试图与孩子沟通,但却不知从何入手,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少数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的过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家庭教育的效果走向负面效果。
2010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开题报告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开题报告一、提出问题的背景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了一起惨案.犯罪嫌疑人马家爵杀死了同室四人后逃逸,最后被捕入狱.而命案发生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一点小摩擦――他和同室四人打牌,其间同学说他作弊,马家爵否认,但同学不信,他一气之下就杀了他们。
这一案例虽然是极端的,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很多问题。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人们之间直接的、间接的、可觉察到的并受心理特征所制约的相互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有三种表现方面:1)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我们人是社会化的人,每个人这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在家我们可以是父母的孩子,在马路上我们是可以是路人甲路人乙,当我们进入大学,大学生又是我们所扮演的新的角色,也许班级里的班干部,也许是身无一职的学生。
无论是什么角色,都需要人际的交往。
人际关系是我们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首先,认知成分反映了大学生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识,是人际关系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
其次,情感成分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与人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
其三,行为成分是指大学生交往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手势、举止、风度、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因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与形式。
小学生人际关系素养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人际关系素养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小学生人际关系素养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促进其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身心发展速度很快,可塑性强,而且解说能力很强,这是孩子的关键时期之一,在此阶段,培养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小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去迎接人生路上的每一次挑战,有利于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性社会化的发展,但目前有不少学生因不善交往和交往不善引发的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发展。
小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主要是指小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恋及难以协调与他人关系等心理和行为表现。
这种不良心理往往会导致他们丧失自信,难以沟通,极强的自我意识和抵触他人。
针对小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和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一些有关交往的内容,课下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交往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去阅读。
同时加强对学生社会交往的教育和行为实践的指导,使他们对人际交往具有正确认识和积极评价,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培养他们积极自主的社会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处于在学习知识认知社会的启蒙阶段,人际交往是孩子学习做人,从自我的人转向社会的人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是为他们的将来做准备,必须引导孩子逐渐掌握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孩子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
而且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从小学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小学生人际交际能力的培养;二、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的提高与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三、小学生人际关系素养的培养的活动化、实践化研究。
德育论文开题报告
德育论文开题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不断进步和发展。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在当今社会,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品德和民族精神,需要通过德育进行弥补。
本文拟就德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以及如何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德育现状和问题目前,虽然各地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由于其作用刻板、形式化等原因,使得德育的效果不尽人意。
一些学生严重缺乏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家庭和睦意识。
他们也不懂得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谦虚、诚实,乐于助人等。
一些学生缺乏约束力的父母,不少学生过度追求名利和虚荣心的问题,特别是网络时代,学生们沉迷于网络游戏、微博等之后,很难从这种依赖性中走出来,对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如何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1、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是千差万别的,没有心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根本不可能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
因此,教师们应该在每学期开始前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习惯和家庭背景,以适合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德育工作。
2、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教师们应该积极参与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
首先,教师们应该重视德育教育,使其成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量身定制德育教育方案。
最后,教师应该通过组织课堂活动、主题活动、德育小组等手段,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提高教育质量。
3、建立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形成校园氛围的一种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交往模式体系。
建立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从而提高其德育素养。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心理援助项目等,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积极的校园文化。
总之,只有具备基础理论、注重实践经验、掌握一定技巧的德育教育,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德育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观念,更好地培养富有爱国心、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德育素养。
德育课题《学生间人际交往引导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学生间人际交往引导策略研究》中期报告一、课题概述使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和途径。
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分月对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品质“九个一”进行熏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从而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态度、行为、技能和技巧、艺术等能力的形成。
为学生们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需的准备,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解决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矛盾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
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在当今社会,学生一方面处于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之中,享受着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处在某种不利于社会化的环境之中:第一,我国现在学生中95%以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宠爱有加,很容易导致自私、嫉妒、自我中心、不合作、唯我独尊。
第二,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相对单纯和狭窄,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孩子们更多的是面对电视机、电话、电脑网络等,而缺少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加上学生身心发展的限制,他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相对就比较差。
我校生源有两部分构成:20%学生来自珠海市南屏十二村孩子,是土生土长的珠海本地人。
剩下80%学生属于外来务工子女。
他们中多数父母是在珠海打工或者做生意,没有太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学习成长。
所以导致孩子在与家长、老师、同学相处时不容易打开心门,不善于交际。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决定把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践作为研究课题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课题研究的目标:以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九个领域:微笑、帮助、诚信、包容、合作、好习惯、谦让、感恩、尊重为教育目标,结合相关节日、纪念日等按学生在校九个月的时间,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分月对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品质“九个一”进行熏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从而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态度、行为、技能和技巧、艺术等能力的形成。
二、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文献研究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指示性指标和阶段性特点;查阅国内外有关儿童绘本教学和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有关文献,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格的相关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格的相关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心理
问题中的重要方面。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好坏影响着其身心健康、学
习成绩以及未来的工作生活等方面。
人格特征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
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好坏也对其人际交往产生着重要影响。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格的相关性,为促进大学生人
际交往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某大学大一学生。
2. 研究内容:选择适当的人格特征指标,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大学
生人格特征的测量,并以此作为自变量,调查其与人际交往的相关性。
3.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能够探究出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格的相关性,为进一步
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本研究所涉及的人格
指标测量和研究方法也将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五、论文结构安排
本论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 前言:介绍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2. 相关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格的相关研
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介绍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4. 数据分析与结果: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5. 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结论并对之后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6. 参考文献。
小学生人际关系素养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人际关系素养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小学生人际关系素养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促进其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身心发展速度很快,可塑性强,而且解说能力很强,这是孩子的关键时期之一,在此阶段,培养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小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去迎接人生路上的每一次挑战,有利于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性社会化的发展,但目前有不少学生因不善交往和交往不善引发的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发展。
小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主要是指小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恋及难以协调与他人关系等心理和行为表现。
这种不良心理往往会导致他们丧失自信,难以沟通,极强的自我意识和抵触他人。
针对小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和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一些有关交往的内容,课下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交往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去阅读。
同时加强对学生社会交往的教育和行为实践的指导,使他们对人际交往具有正确认识和积极评价,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培养他们积极自主的社会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处于在学习知识认知社会的启蒙阶段,人际交往是孩子学习做人,从自我的人转向社会的人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是为他们的将来做准备,必须引导孩子逐渐掌握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孩子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
而且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从小学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小学生人际交际能力的培养;二、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的提高与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三、小学生人际关系素养的培养的活动化、实践化研究。
中学生人际交往素质培养研究——以江苏省高邮中学为例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人际交往素质培养研究——以江苏省高邮中学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作为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人际交往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影响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当前社会中学生人际交往素质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沟通能力较差、情商不高、冲突处理不当等。
因此,有必要进行中学生人际交往素质培养的研究。
江苏省高邮中学是一所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全日制普通中学,其学生群体特征明确,适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同时该学校也非常重视中学生人际交往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探究江苏省高邮中学中学生人际交往素质的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江苏省高邮中学中学生人际交往素质的培养现状。
2.分析江苏省高邮中学中学生人际交往素质存在的问题。
3.寻找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素质。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将针对学校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素质进行调查,涉及到沟通能力、情商、冲突处理等方面。
访谈则将围绕学校的教育实践进行,采集老师对于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观察和想法,以及对于存在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措施的建议。
三、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江苏省高邮中学中学生人际交往素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提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素质,为中学生的成长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预计研究成果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江苏省高邮中学中学生人际交往素质现状。
2.分析中学生人际交往素质存在的问题。
3.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4.为提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素质提供数据支持。
五、研究实施步骤1.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
2.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素质现状。
3.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于学生的观察和社会实践。
4.分析调查结果,总结中学生人际交往素质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小课题】《学生间人际交往引导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
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当前,农村学生教育存在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如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在生活中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基础,部分学生不原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存在种种交往心理障碍,给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授以人际交往知识,使其掌握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不论对学生本人的成长发展还是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发生以后,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已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
在国外,人际交往已是成功人士的必修课;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开始注重人际交往能力,这促进了我国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2.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与运用;3.人际交往技巧及运用;4.适合农村中学生的孤僻性格及闭锁心理的转变解决方法;5.互联网对农村中学生交友的影响以及网络时代的学生交友指导;6.非正式群体对农村中学生的个体成长的影响。
通过本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①使农村中学生懂得交往的基本礼仪,学会与人交往;②在交往实践中提高交往技巧,形成健全的人格;③使学生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交往范围可以扩展到全世界,但更要正确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才能健康成长;④转变少数同学孤僻的性格和闭锁的心理及解决他们的各种交往心理障碍。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把课题研究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2.德育与心理研究相结合。
四、本课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重点在本地区初中各年级学生中进行,注意样本的代表性;
2.研究交往心理变化发展情况及差异个性心理转化情况。
以定性研究为主,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活动指导法等方法。
五、实施步骤:
1.调查目前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互联网对农村中学生交友的影响,分析调查数据。
2.宣讲人际交往常识,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搞好舆论导向,充分认识未来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互联网查询和社会及家庭调查,广泛收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交往中获得重大成功的典型范例。
整理编印成课题研究小刊物,在校内交流发表。
4.指导一部分学生尝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指导写好人际交往初步心得体会。
5。
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区域内开展人际交往,充分感受人际交往成功带来的喜悦,分年级开展交往系列活动,着力指导闭锁心理转变活动。
首先指导学生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各种不健康心理。
其次,分年级开展交往系列活动,病态心理转变活动,引导初一学生在班级内进一步开展积极交往活动;初二通过班级间友谊交往,提高交往能力;初三创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到德育实践基地与公共场所,学会与社会交往。
在各种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交往的原则。
6。
指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正常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广交益友,健康成长。
7、指导学生总结人际交往体会做法。
8.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撰写论文。
六、研究预期成果
课题总结报告以及在新形势下(或:现阶段)如何引导农村中学生正常、健康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论文
本课题研究意义重大。
我们坚信,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只要我们刻苦钻研,努力工作,我们一定能按照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任务,取得丰硕成果,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