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评中心关于校正因子的说明

合集下载

审评中心关于校正因子的说明

审评中心关于校正因子的说明

审评中心关于校正因子的说明20111207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标题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作者张哲峰部门化药药学二部正文内容HPLC法具有将不同物质分离后逐一定量的分离分析能力,在药品有关物质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药品杂质控制中常用而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杂质对照品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峰面积归一化法等几种常用的杂质定量方式中,校正因子的研究对于选择合适定量方式,准确定量杂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杂质分析方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从目前注册申报资料实际情况来看,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1.校正因子的定义及特点一般来讲,HPLC定量测定中,物质的检测量W与色谱响应值(峰面积等)A之间的比值称为绝对校正因子,即单位响应值(峰面积等)所对应的被测物质的量(浓度或质量);而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s 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即通常所讲的校正因子。

目前校正因子主要用于“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相关特定杂质,这种定量方式因考虑了杂质与主成分的绝对校正因子的不同所引起的测定误差,将标准物质的赋值信息转化为常数,固化在质量标准中,且不需长期提供标准物质,因而成为现阶段杂质控制较为理想可行的手段。

但这种方法有时会因不同仪器及色谱条件的波动,可产生一定范围的误差,需进行充分的方法耐用性验证,并结合色谱峰定位控制等措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校正因子的测定在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标准物质、色谱条件、溶剂、检测波长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需要予以关注。

2.1 校正因子的测定需要用到特定杂质及主成分的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应具备量值准确的特点,符合标准物质(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其次,确定校正因子的分析方法应与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方法一致,色谱条件等需经筛选优化后确定,如有变更,需考虑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必要时重新确定;第三,要关注影响待测物UV吸收的各种因素,如溶液制备所用溶剂最好与最终确定的流动相相同,检测波长最好在特定杂质及主成分UV曲线的峰或谷处,避开吸收值急剧变化波段,以保证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并保持测定结果的恒定。

国标中校正因子的测定

国标中校正因子的测定

国标中校正因子的测定国标中的校正因子是评价计量仪器测量误差的重要指标,它对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校正因子的测定方法和应用。

首先,校正因子是衡量计量仪器测量误差的一个关键参数。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由于仪器的制造工艺、使用环境和用户的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仪器的测量结果可能会与真实值存在偏差。

为了补偿这种误差,需要通过校正因子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校正因子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具体的选择取决于测量对象的特点和测量仪器的类型。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标准样品或已知真实值进行对比测量,得出仪器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进而计算出校正因子。

此外,还可以利用校正器进行校准,根据校准结果得出校正因子。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准确可靠的校正体系和流程,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校正因子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在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还是工程技术领域,校正因子都被广泛应用于仪器测量结果的修正和分析。

其次,校正因子在工业生产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生产线上,仪器的测量结果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通过校正因子修正测量结果可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此外,校正因子还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环境监测、矿产勘探等领域,为相关工作提供了精准可靠的测量结果。

为了保证校正因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关部门和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校正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旨在确保测量仪器的质量和性能,同时保证校正因子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因此,对于进行校正因子测定的实验室或机构来说,严格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国标中的校正因子是评价计量仪器测量误差的重要指标,其测定方法和应用涵盖了各个领域。

校正因子的准确测定对于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关键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校正因子的测定和使用,以确保测量结果符合要求,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校正因子计算公式

校正因子计算公式

校正因子是一种用于改善结果准确性的工具,它通常用于统计分析,用于校正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可以用来表示校正因子的大小,从而确定在获得准确结果的情况下,需要调整多少。

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是
校正因子=(原始值-受影响值)/ 原始值
其中,原始值表示未受影响时的值,而受影响值则表示被影响后的值。

例如,如果一个测试的原始值是100,受影响后的值是80,那么校正因子就是(100-80)/ 100=0.2,这意味着要调整20%的值,以使测试结果更加准确。

校正因子的计算是统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可以帮助确定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统计分析的准确性,并可以采取措施来消除这些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校正因子可以用来检查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可以用来检查假设的合理性。

此外,计算校正因子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深度研究报告: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1. 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探究HPLC法校正因子的相关问题,包括校正因子的定义、测定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其在HPLC分析中的应用,以期提供关于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

2. 方法2.1 校正因子的定义和测定方法校正因子是用于校正HPLC分析结果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可以将峰面积或峰高转换为被测物的浓度。

本研究将首先对校正因子的定义进行详细阐述,然后介绍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外标法、内标法和标准曲线法等。

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进行后续研究。

2.2 影响校正因子的因素研究校正因子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HPLC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因此,本研究将对影响校正因子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这些因素包括仪器条件(如流速、柱温等)、样品条件(如浓度、溶剂等)、分析方法(如梯度洗脱、等温洗脱等)等。

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探究这些因素对校正因子的影响规律,为优化校正因子的测定提供科学依据。

2.3 校正因子在HPLC分析中的应用校正因子在HPLC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将通过实验验证校正因子在不同样品类型(如药物、食品、环境样品等)的HPLC分析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同时,还将探讨校正因子在定量分析、质量控制和样品比较等方面的应用,并与其他校正方法进行比较,评估校正因子的优势和局限性。

3. 发现3.1 校正因子的测定方法比较和选择通过对外标法、内标法和标准曲线法的比较研究发现,标准曲线法是一种较为常用和有效的测定校正因子的方法。

其具有测定简单、适用范围广等优势,适用于大多数HPLC分析。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样品浓度较低或存在复杂的干扰物时,内标法可能更为适用。

3.2 影响校正因子的因素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仪器条件、样品条件和分析方法都对校正因子的测定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中,仪器条件中的流速和柱温对校正因子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影响较大。

样品条件中的浓度和溶剂的选择也对校正因子有一定的影响。

药典标准 校正因子

药典标准 校正因子

药典标准校正因子药典标准是指药典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关于药品、药物成分、药理学、药理学和治疗用途的标准规定。

药典标准旨在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药品的生产、质量控制和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校正因子是指在分析化学中用于校正测定结果的一个因子或系数。

在药典标准中,校正因子通常用于修正分析中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正因子的确定通常需要进行严格的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以确保其准确性和适用性。

药典标准中关于校正因子的规定旨在帮助实验人员正确使用校正因子,从而确保药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从药典标准的角度来看,校正因子是确保药品分析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典标准中对校正因子的规定和要求旨在帮助实验人员正确理解和使用校正因子,从而提高药品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药典标准还可能包含对校正因子确定的方法和步骤的详细规定,以确保实验人员能够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校正因子的确定和使用。

从分析化学的角度来看,校正因子是用于校正分析结果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药品分析中,由于样品的复杂性和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可能会存在一些系统误差,而校正因子的引入可以帮助修正这些误差,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确定和验证校正因子需要进行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以确保其准确性和适用性。

因此,从分析化学的角度来看,药典标准中对校正因子的规定和要求对于确保药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药典标准中关于校正因子的规定和要求旨在确保药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严格的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校正因子可以帮助修正分析中的系统误差,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药典标准中对校正因子的规定和要求对于药品质量控制和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欧洲药典校正因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欧洲药典校正因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欧洲药典校正因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欧洲药典校正因子是药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种评估药品质量的标准化指标。

校正因子可以帮助药品生产商和监管部门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从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本文将详细探讨欧洲药典校正因子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应用领域,以期为读者提供对该概念的全面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导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和引言,引出文章的主题和目的;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了欧洲药典校正因子的定义、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得出结论。

整篇文章结构层次清晰,内容丰富,逻辑性强,能够让读者对欧洲药典校正因子有更全面的认识。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欧洲药典校正因子在药物制备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通过深入分析欧洲药典校正因子的定义、作用机制以及实际应用情况,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药物制备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并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通过研究欧洲药典校正因子的相关知识,读者可以了解药物监管部门对药品质量的要求标准,从而为药品生产和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推动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正文2.1 欧洲药典校正因子的定义欧洲药典校正因子是指一种用于评估药物的纯度、质量和稳定性的指标。

它是欧洲药典委员会确定的一组标准化的数值,用于校正分析结果,确保药品在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校正因子的确定需要严格的实验设计和验证,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欧洲药典校正因子通常与特定的药物分析方法结合使用,用于定量分析和比较不同样品的结果,以确保药品的合法性和质量。

欧洲药典校正因子的使用可以提高药物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药品符合法定要求,并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2.2 欧洲药典校正因子的重要性欧洲药典校正因子在药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是用来纠正实验结果或者对比药物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

校正因子文档

校正因子文档

校正因子1. 什么是校正因子校正因子是指用于纠正测量结果的系数。

在实验和测量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得到的实验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我们需要进行校正,校正因子就是用来修正实验数据的偏差的。

2. 校正因子的作用校正因子在实验和测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消除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具体来说,校正因子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2.1. 修正仪器误差在实验和测量中,仪器的精度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

通过测量标准物质并计算出校正因子,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校正因子来修正仪器的误差,使得得到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2.2. 校正环境影响因素实验和测量的环境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温度、湿度等因素可能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

通过测量环境的影响因素,并使用相应的校正因子进行修正,可以减小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2.3. 修正人为操作误差人为因素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比如实验者的技术水平、操作失误等都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通过校正因子的使用,可以消除或减小这些人为操作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校正因子的计算方法校正因子的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实验和测量的具体情况。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校正因子计算方法:3.1. 标准物质法标准物质法是一种常用的校正因子计算方法。

它通过测量标准物质的值和待校正物质的值,计算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将这个差值作为校正因子。

标准物质可以是已知精度的仪器或化学物质。

3.2. 反演法反演法是一种通过测量两个不同浓度的样品,计算它们之间的比值,然后取其倒数作为校正因子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仪器的系统误差。

3.3. 校正曲线法校正曲线法是一种通过实验数据的拟合,得到一个校正曲线的方法。

校正曲线是根据已知标准物质的测量值和待校正物质的测量值,绘制出的经验曲线。

通过校正曲线,我们可以计算出待校正物质的实际浓度,并将这个实际浓度作为校正因子。

4. 校正因子的应用案例校正因子在实验和测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检验方法学验证校正因子

检验方法学验证校正因子

检验方法学验证校正因子在科学研究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验证和校正。

而验证校正因子是用于检验实验方法是否有效的一种统计方法。

本文将介绍验证校正因子的概念、作用以及常用的方法。

一、验证校正因子的概念和作用验证校正因子是指用于判断实验方法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统计指标。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评估实验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验证结果进行调整和校正,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验证校正因子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实验方法的有效性:通过验证校正因子可以判断实验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规律。

如果验证校正因子的值较高,说明实验方法较为有效,反之则需要对实验方法进行修正或改进。

2. 辅助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分析:验证校正因子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验证校正因子的关系,可以得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并作出相应的科学解释。

3. 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验证校正因子,研究者可以发现实验方法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并进行修正。

这样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加科学研究的可信度。

二、常用的验证校正方法1. 重复性验证:重复性验证是指多次使用相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计算实验结果的方差。

方差越小,说明实验方法的重复性越好,实验结果越可靠。

2. 一致性验证:一致性验证是指通过与已知结果进行比较,判断实验方法是否能够得出一致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已知结果一致,说明实验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3. 效度验证:效度验证是指通过与已有有效方法进行比较,判断实验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如果实验方法的结果与已有方法的结果一致或接近,说明实验方法具有较好的效度。

4. 可重复性验证:可重复性验证是指通过不同的研究者或实验室进行实验,判断实验方法的可重复性。

如果不同的研究者或实验室得出相似的实验结果,说明实验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三、验证校正因子的应用案例1. 医学研究中的验证校正:在医学研究中,验证校正因子被广泛应用于评估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18】“校正因子”的影响因素

【18】“校正因子”的影响因素

“校正因子”的影响因素序言2015 版中国药典通则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新增了校正因子验证项目和验证要求,见下表。

由于校正因子的研究对于选择合适的杂质定量方式,准确测定杂质含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已成为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中一项非常重要内容。

校正因子如何测定?耐用性如何考察?影响因素有哪些?本文借助印度 Natco Pharma 制药公司的一篇文章,抽提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和代表性图谱去回答这些问题,为药物分析人员提供了解决思路,能够降低研发风险。

这篇文章通过改变 HPLC 色谱条件的参数来研究相对响应因子(Relative Response Factor,RRF)/校正因子(Correction Factor,CF)的影响因素,考察因素包括:不同色谱柱、流速、pH值、柱温、缓冲液浓度、检测波长、不同检测器(UV和PDA)、不同溶剂级别等。

结果表明某些色谱参数的改变可引起结果巨大变化,提示在 HPLC 方法开发和方法验证中应注意考虑的问题。

1前言相对响应因子(RRF)是一个与药物中杂质相关的重要参数,用来校正杂质对主成分峰的响应差异。

RRF 通常通过标准曲线法测定。

不同药典对于 RRF 的要求不同。

USP 的 RRF 是指等量的杂质和药物的响应值的比值,将 RRF 称为相对响应因子(Relative Response Factor,RRF)。

EP/BP通常称为校正因子(Correction Factor,CF)。

EP/BP 的校正因子是USP 相对响应因子的倒数。

当对照品不稳定性、想降低杂质制备成本、杂质的合成或分离难度很大、以及为了节约检测时间或提高效率时,往往需要测定并建立杂质 RRF 值。

RRF 值可用于不同阶段:如1-4 期临床阶段,药物纯度测试、质量平衡测试、杂质测试、稳定性指示方法研究等。

2相对响应因子的测定标准曲线法①在测定 RRF 值之前,先测定空白溶剂、分离度溶液、对照溶液,系统适用性应符合要求。

气相色谱测定校正因子

气相色谱测定校正因子

气相色谱测定校正因子1 实验目的在气相色谱测定物质的纯度时,由于检测器的响应不仅与检测组分的性质和量有关,而且还与检测器本身的灵敏度和特性相关,相同量的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检测器上响应值并不相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检测器上响应值也不相同,为了使检测器产生的信号能真实地反映物质的浓度,就要对峰面积进行校正,在定量分析时引入校正因子 f 来定量确定物质的浓度。

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进样量 m 与峰面积 A 成正比,其比例常数称为校正因子,由于进样量、峰面积和实验操作条件不容易控制完全一致,因此校正因子的测定有一定的误差,在定量分析时常采用相对校正因子,即某物质与标准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

根据被测组分的计量单位不同,校正因子可分为质量校正因子、摩尔校正因子和体积校正因子。

(1)质量校正因子im s i m sm i sf A m f f Am == (2)摩尔校正因子 iM s i s s M m sM i s ii f A m M M f f f Am M M ===⨯ (3)体积校正因子 iV s i s V M sV i s if A m M f f f A m M === i 与 s 分别表示组分与标准物,m 为其质量,A 为峰面积,M 为分子量。

2 实验原理2.1归一定量法当试样中各组分能够完全分离,且均能在色谱图上出峰时,可采用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其定量计算公式为:i i iw x w =∑ 根据各组分Wi=fiAi,可得 %%i i i i if A x f A =∑ 对于同一类型的鉴定器,校正因子是一个与鉴定器结构、特性和操作条件(柱温、载气流速、固定液性质等)无关,与载气性质有关的常数,可以通用。

2.2 斜率法111222A f x A f x = 以12x x 为纵坐标、以12A A 为横坐标做图,斜率即为相对校正因子12f f 。

1111122221A f A f x A f A f ⎛⎫=+ ⎪⎝⎭。

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20111207HPLC法具有将不同物质分离后逐一定量的分离分析能力,在药品有关物质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药品杂质控制中常用而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杂质对照品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峰面积归一化法等几种常用的杂质定量方式中,校正因子的研究对于选择合适定量方式,准确定量杂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杂质分析方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从目前注册申报资料实际情况来看,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1.校正因子的定义及特点一般来讲,HPLC定量测定中,物质的检测量W与色谱响应值(峰面积等)A之间的比值称为绝对校正因子,即单位响应值(峰面积等)所对应的被测物质的量(浓度或质量);而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s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即通常所讲的校正因子。

目前校正因子主要用于“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相关特定杂质,这种定量方式因考虑了杂质与主成分的绝对校正因子的不同所引起的测定误差,将标准物质的赋值信息转化为常数,固化在质量标准中,且不需长期提供标准物质,因而成为现阶段杂质控制较为理想可行的手段。

但这种方法有时会因不同仪器及色谱条件的波动,可产生一定范围的误差,需进行充分的方法耐用性验证,并结合色谱峰定位控制等措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校正因子的测定在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标准物质、色谱条件、溶剂、检测波长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需要予以关注。

2.1 校正因子的测定需要用到特定杂质及主成分的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应具备量值准确的特点,符合标准物质(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其次,确定校正因子的分析方法应与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方法一致,色谱条件等需经筛选优化后确定,如有变更,需考虑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必要时重新确定;第三,要关注影响待测物UV吸收的各种因素,如溶液制备所用溶剂最好与最终确定的流动相相同,检测波长最好在特定杂质及主成分UV曲线的峰或谷处,避开吸收值急剧变化波段,以保证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并保持测定结果的恒定。

校正因子

校正因子

定量校正因子(最常见)由于同一检测器对不同物质的响应值不同,所以当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峰面积(或峰高)不一定相等。

为使峰面积能够准确地反映待测组分的含量,就必须先用已知量的待测组分测定在所用色谱条件下的峰面积,以计算定量校正因子。

可见,相对校正因子就是当组分i的质量与标准物质s相等时,标准物质的峰面积是组分i 峰面积的倍数。

若某组分质量为m i ,峰面积A i ,则f i与A i之积代表了质量为m i的标准物质的对应峰面积。

也就是说,通过相对校正因子,可以把各个组分的峰面积分别换算成与其质量相等的标准物质的峰面积,于是比较标准就统一了。

这就是归一法求算各组分百分含量的基础。

相对校正因子的表示方法上面介绍的相对校正因子中组分和标准物质都是以质量表示的,故又称为相对质量校正因子;若以摩尔为单位,相对摩尔校正因子;另外相对校正因子的倒数还可定义为相对响应值(分别为相对质量响应值Sw¢、相对摩尔响应值)。

通常所指的校正因子都是相对校正因子。

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方法相对校正因子值只与被测物和标准物以及检测器的类型有关,而与操作条件无关。

因此,可自文献中查出引用。

若文献中查不到所需的,也可以自己测定。

常用的标准物质,对热导检测器(TCD)是苯,对氢焰检测器(FID)是正庚烷。

测定相对校正因子最好是用色谱纯试剂。

若无纯品,也要确知该物质的百分含量。

测定时首先准确称量标准物质和待测物,然后将它们混合均匀进样,分别测出其峰面积,再进行计算。

[2]校正因子的解释编辑1、校正因子是指原材料物耗物价的变动、工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造费用的变动等因素对单位制造成本的影响系数即目标成本.上年平均单位成本X校正因子2、此误差通过实际测量得到,称为校正因子.系统工作时,通过温度测量单元可得到当前工作温图1精密程控电流源系统框图度,用此工作温度对应的设定电流值乘以校正因子,即可完成输出电流的非线性温度补偿,大大提高电流源的输出精度3、式中α称为校正因子,它是一个不大于1的数,在计算的槽宽大于600m时,可近似地认为α为1.计算的流量与对应的水位就是800m槽宽的水位流量关系的一个点据4、(3)式中非均衡误差ut-1的系数称为校正因子,表示误差修正项对△yt的调整速度,在这里可以解释为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以575、K为成新率的影响因素的量化值称为校正因子.该校正因子不仅对不同系统类别的设备不同即使对同一系统的不同设备来说它们的校正因子也是不同的.设备的校正因子通常有:平均利用小时数的校正因子6、A称为校正因子,它可以写成:A=12(HD)(LD)arctanLD1+2(hD)-arctanLD1+2(H0D)(13)式中,D=2r0./ZS)qpe-‘b(1)尸7、比较(2)、(3)、(4)、(5)式有C称为校正因子.我们规定复述准确率80%以上者为合格.计算合格率称为复述合格率。

(2)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张哲峰化药药学二部HPLC法具有将不同物质分离后逐一定量的分离分析能力,在药品有关物质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药品杂质控制中常用而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杂质对照品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峰面积归一化法等几种常用的杂质定量方式中,校正因子的研究对于选择合适定量方式,准确定量杂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杂质分析方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从目前注册申报资料实际情况来看,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1.校正因子的定义及特点一般来讲,HPLC定量测定中,物质的检测量W与色谱响应值(峰面积等)A之间的比值称为绝对校正因子,即单位响应值(峰面积等)所对应的被测物质的量(浓度或质量);而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s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即通常所讲的校正因子。

目前校正因子主要用于“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相关特定杂质,这种定量方式因考虑了杂质与主成分的绝对校正因子的不同所引起的测定误差,将标准物质的赋值信息转化为常数,固化在质量标准中,且不需长期提供标准物质,因而成为现阶段杂质控制较为理想可行的手段。

但这种方法有时会因不同仪器及色谱条件的波动,可产生一定范围的误差,需进行充分的方法耐用性验证,并结合色谱峰定位控制等措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校正因子的测定在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标准物质、色谱条件、溶剂、检测波长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需要予以关注。

2.1 校正因子的测定需要用到特定杂质及主成分的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应具备量值准确的特点,符合标准物质(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其次,确定校正因子的分析方法应与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方法一致,色谱条件等需经筛选优化后确定,如有变更,需考虑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必要时重新确定;第三,要关注影响待测物UV吸收的各种因素,如溶液制备所用溶剂最好与最终确定的流动相相同,检测波长最好在特定杂质及主成分UV曲线的峰或谷处,避开吸收值急剧变化波段,以保证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并保持测定结果的恒定。

杂质测定中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杂质测定中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杂质测定中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在杂质研究中,因某一杂质与主成分在某一波长下的响应因子不在0.9-1.1范围内,可考虑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此校正因子可直接载入各品种项下,用于校正杂质的实测峰面积。

这些需做校正因子的杂质,通常以主成分为参照,采用相对保留时间定位,其数值一并载入各品种项下。

(可以理解为校正因子具有法律效应的作用)关于校正因子的理论知识如下: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被测组分量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峰面积或峰高)成正比。

但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类型检测器上往往有不同的响应灵敏度;同样,不同物质在同一检测器上的响应灵敏度也往往不同,即相同量的不同物质产生不同值的峰面积或峰高。

这样,各组分峰面积或峰高的相对百分数并不等于样品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色谱的检测器对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响应,换句话说,1mg化合物A在检测器上能产生1000mAu的响应,但同样是1mg的化合物B在该检测器上也许就只能产生847mAu的响应,所以我们不能在检测器输出1000mAu的响应时就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1mg化合物,这时就必须引入定量校正因子。

校正后的峰面积或峰高可以定量地代表物质的量,校正因子的作用就是反映某物质的量与检测器响应之间的关系。

定量校正因子分为两种:1、绝对定量校正因子f;f=M/A,(其中M代表被测物质的量,A代表检测器信号响应,可以是峰面积或峰高),其意义为单位响应所反映的物质量。

绝对定量校正因子,即单位峰面积所代表的物质量。

这是以峰面积表示的定量校正因子,也可以用峰高来表示定量校正因子。

此外,也有用它们的倒数来表示的,简称为响应值。

绝对定量校正因子的值随色谱实验条件而改变,因而很少使用。

2、相对定量校正因子f';f'=fi/fs=(Mi/Ai)/(Ms/As)=(Mi*As)/(Ms*Ai),(其中i代表被测定物质,s 代表选定的基准物质)。

定义为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基准物质s的绝对定量校正因子(即单位峰面积所代表的物质的量)之比。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一、定义及适用范围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即以主成分作为对照的内标法,校正因子可以在检测时测定,但需提供杂质对照品,也可在建立方法时将测得的校正因子载入质量标准,供以后常规检验使用,无需长期提供杂质对照品,但也仅适用于已知杂质的控制。

建议:校正因子在0.8-1.2时可不予校正。

校正因子计算公式:f= As×Cr Cs×Ar式中:f—校正因子;As—杂质对照品峰面积或峰高;Cs—杂质对照品浓度;Ar—待测成分对照品峰面积或峰高;Cr—待测成分对照品浓度。

二、校正因子的测定在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标准物质、色谱条件、溶剂、检测波长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需要予以关注。

2.1 校正因子的测定需要用到特定杂质及主成分的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应具备量值准确的特点,符合标准物质(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其次,确定校正因子的分析方法应与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方法一致,色谱条件等需经筛选优化后确定,如有变更,需考虑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必要时重新确定;第三,要关注影响待测物UV吸收的各种因素,如溶液制备所用溶剂最好与最终确定的流动相相同,检测波长最好在特定杂质及主成分UV曲线的峰或谷处,避开吸收值急剧变化波段,以保证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并保持测定结果的恒定。

2.2 一般情况下,校正因子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如下几种方法确定:(1)单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测定,照上式计算,得到校正因子。

(2)多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的高、中、低三水平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测定,照上式计算各校正因子,计算RSD,求平均值,得到校正因子。

(3)标准曲线法测定:精密称取杂质对照品和主成分对照品,分别制备系列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后,按最小二乘法以进样量对响应值(峰面积等)进行线性回归,求得两条标准曲线,两曲线斜率之比即为校正因子。

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校正因子的定义及特点一般来讲,HPLC定量测定中,物质的检测量W与色谱响应值(峰面积等)A之间的比值称为绝对校正因子,即单位响应值(峰面积等)所对应的被测物质的量(浓度或质量);而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s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即通常所讲的校正因子。

目前校正因子主要用于“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相关特定杂质,这种定量方式因考虑了杂质与主成分的绝对校正因子的不同所引起的测定误差,将标准物质的赋值信息转化为常数,固化在质量标准中,且不需长期提供标准物质,因而成为现阶段杂质控制较为理想可行的手段。

但这种方法有时会因不同仪器及色谱条件的波动,可产生一定范围的误差,需进行充分的方法耐用性验证,并结合色谱峰定位控制等措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校正因子的测定在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标准物质、色谱条件、溶剂、检测波长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需要予以关注。

2.1 校正因子的测定需要用到特定杂质及主成分的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应具备量值准确的特点,符合标准物质(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其次,确定校正因子的分析方法应与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方法一致,色谱条件等需经筛选优化后确定,如有变更,需考虑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必要时重新确定;第三,要关注影响待测物UV吸收的各种因素,如溶液制备所用溶剂最好与最终确定的流动相相同,检测波长最好在特定杂质及主成分UV曲线的峰或谷处,避开吸收值急剧变化波段,以保证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并保持测定结果的恒定。

2.2 一般情况下,校正因子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如下几种方法确定:(1)单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测定,照上式计算,得到校正因子。

(2)多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的高、中、低三水平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测定,照上式计算各校正因子,计算RSD,求平均值,得到校正因子。

有关物质检查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方法

有关物质检查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方法

有关物质检查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方法【讨论目的】现在的有关物质检查几乎都涉及到了特定杂质的检查,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特定杂质越来越普遍,园子里面也很多战友讨论了很多。

但是一定还有跟我一样对此问题存疑的战友,或许过去认为已了解的战友也存在不够准确的认识。

【提出讨论】所提出讨论的问题也许你觉得很简单无聊,但非常希望你能参加讨论给出你的看法①现在问到你,校正因子计算公式,你如何回答?②为什么我们能看到的文献都是按公式(1)所得校正因子(如果是用这个公式,在计算时不能将杂质峰面积乘以校正因子,而是除以校正因子?)③我们是不是把校正因子和响应因子搞混淆了,校正因子与响应因子的倒数关系,是通过什么得到的?④中国药典中的规定和公式说明存在误导?带着这些问题,就查找到的信息汇总说明:1、公认的公式??查了很多资料,包括园里讨论的,包括药检所老师所写文章,几乎大家说到相对校正因子的计算方法都为:F=(A杂/C杂)/(A样/C样)公式(1)这个公式在我所查到资料里可以认为是最普遍公认的公式2、中国药典的规定中国药典“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中规定计算方法:色谱图上各杂质的峰面积,分别乘以相应的校正因子后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计算各杂质含量。

这里规定的“校正因子”计算方法是按内标法校正因子:F=(A内标/C内标)/(A对照/C对照)公式(2)根据公式(2),我们直接把内标换成杂质,即得到与上面的公式(1)一样的公式,即认为是杂质斜率与主成分斜率的比值,得下面公式(3)F= 杂质斜率/ 供试品斜率公式(3)药典规定用F乘以杂质峰面积,假设通过该公式计算的校正因子是1. 5,则说明杂质峰的响应值要大于主成分,如果在计算时再将杂质峰面积乘以1.5,结果正确吗?那这个公式对吗?3、公式推导假设响应因子为k,则有k=A/m(单位质量的物质相当于多少峰面积),令杂质k杂=A杂/m杂,主成分k样=A样/m样,则主成分中杂质含量w=m杂/m样*100%,即有:w=(A杂/k杂)/(A样/k样)*100%=(k样/k杂)*(A杂/A样)* 100% 公式(4)根据药典,理论上,加校正因子以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的公式简易表示应是:w=F * A杂/ A对公式(5)由公式(4)(5)两式可知,计算杂质时加入的校正因子F:F=k样/k杂=(A样/C样)/(A杂/C杂)公式(6)4、公式(6)和公式(1)的区别倒数关系,相对响应因子(RRF)与校正因子F的关系如下:F=1/RRF= Slope 主峰/ Slope imp 公式(7)其中:Slope imp是指对应杂质的斜率,Slope 主峰是指主峰的斜率。

色谱校正因子

色谱校正因子

色谱的检测器对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响应,换句话说,1mg化合物A在检测器上能产生1000mAu 的响应,但同样是1mg的化合物B在该检测器上也许就只能产生847mAu的响应,所以我们不能在检测器输出10OOmAu的响应时就认定样品中一泄含有化合物,这时就必须引入定量校正因子。

校正因子的作用就是反映某物质的量与检测器响应之间的关系。

定量校正因子分为两种:1•绝对立量校正因子f: f=M/A,(其中M代表被测物质的虽:,A代表检测器信号响应,可以是U金面积或峰髙),英意义为单位响应所反映的物质量。

2.相对定量校正因子f: f'=fi/fs= (Mi/Ai)/(Ms/As)= (Mi*As) / (Ms*Ai),(其中i 代表被测龙物质,s代表选定的基准物质)。

绝对左疑校正因子一般用于外标法,相对泄量校正因子一般用于内标法。

色谱法的含量测定中之所以要先用待测成分的对照品来建立校准曲线,然后才用这个曲线来计算待测样品中该化合物的含量,实际上就是在测左样品前先确泄校正因子。

日常操作中我们都是以:M标/A标二皿样/A样直接il•算样品含量了,所以没太注意有什么校正因子,事实上只要将公式作一个简单的变形:M样=人样w(M标/A标),不难看出式中的(M标/A 标)其实正是定量校正因子f,那么M样=人样廿了。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标准曲线的斜率)最后提醒一点,用而积百分比法做含量测定时,不可简单地认为各成分的稣面积百分比就是它们的含量百分比哦,理由如上所述,各成分含虽:与响应的比例关系可不一立都相同啊!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被测组分量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峰而积或峰髙)成正比。

但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类型检测器上往往有不同的响应灵敏度;同样,不同物质在同一检测器上的响应灵敏度也往往不同,即相同量的不同物质产生不同值的峰而积或峰高。

这样,各组分峰而积或峰高的相对百分数并不等于样品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因此引入定量校正因子,校正后的峰而积或峰高可以左量地代表物质的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120
7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
标题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张哲峰
部门化药药学二部
正文内容
HPLC法具有将不同物质分离后逐一定量的分离分析能力,在药品有关物质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药品杂质控制中常用而有效的手
段之一。

在杂质对照品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
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峰面积归一化法等几种常用的杂质定量方式中,校正
因子的研究对于选择合适定量方式,准确定量杂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
杂质分析方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从目前注册申报资料实际情况来看,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1.校正因子的定义及特点
一般来讲,HPLC定量测定中,物质的检测量W与色谱响应值(峰面积等)A之间的比值称为绝对校正因子,即单位响应值(峰面积等)所对应的
被测物质的量(浓度或质量);而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s的绝对校
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即通常所讲的校正因子。

目前校正因子主要用于“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相关特定杂质,这种定量方式因考虑了杂质与主成分的绝对校正因子的不同所引起的测定误差,将标准物质的赋值信息转化为常数,固化在质量标准中,且不需长期提供标准物质,因而成为现阶段杂质控制较为理想可行的手段。

但这种方法有时会因不同仪器及色谱条件的波动,可产生一定范围的误差,需进行充分的方法耐用性验证,并结合色谱峰定位控制等措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
范围内。

2.校正因子的测定
在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标准物质、色谱条件、溶剂、检测波长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需要予以关注。

2.1 校正因子的测定需要用到特定杂质及主成分的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应具备量值准确的特点,符合标准物质(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其次,确定校正因子的分析方法应与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方法一致,色谱条件等需经筛选优化后确定,如有变更,需考虑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必要时重新确定;第三,要关注影响待测物UV吸收的各种因素,如溶液制备所用溶剂最好与最终确定的流动相相同,检测波长最好在特定杂质及主成分UV曲线的峰或谷处,避开吸收值急剧变化波段,以保证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并保
持测定结果的恒定。

2.2 一般情况下,校正因子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如下几种方法确定:
(1)单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测定,照上式计算,得到校正因子。

(2)多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的高、中、低三水平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测定,照上式计算各校正因子,计算RSD,求平均值,得到校正因子。

(3)标准曲线法测定:精密称取杂质对照品和主成分对照品,分别制备系列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后,按最小二乘法以进样量对响应值(峰面积等)进行线性回归,求得两条标准曲线,两曲线斜率之比
即为校正因子。

(4)吸收系数比值法:对于UV检测器来讲,两物质的相对校正因子实际上也是两物质以流动相为溶剂,在检测波长处的紫外吸收系数E1cm1%之比,故可按吸收系数法测定法的相关技术要求测定各自吸收系数,如对照品级别的标准物质、高中低三水平浓度测定、吸收度介于0.3~0.8之间、至少5台不同型号的UV分光光度计、2份供试液同时平行制备测定、同台仪器2份供试液的平行测定结果不超过±0.5%等。

测定两物质的吸收系数后,经统计分析确定两物质吸收系数,计算比值,求得校正因子。

上述各方法中,(1)和(2)法较为简捷,可以快捷地量化特定杂质与主成分紫外吸收特征的差异,多用于评估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杂质时是否需要校正。

但如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杂质,需将标准物质赋值信息转化为校正因子固化在质量标准中,那么校正因子的准确性非常关键,校正因子的准确计算应符合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考虑并控制求算校正因子过程中的各种误差因素,以及仪器通用性和色谱系统的耐用性等因素,以便使求得的常数更为准确并具代表性,此时采用(3)、(4)法更
为适宜,如能考虑到测定人员、不同试验室因素的影响,会更加符合常数求
算的基本要求。

3.校正因子的应用
根据杂质研究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为确保杂质测定结果的准确可靠,一般情况下,校正因子在0.9~1.1时可不予校正,直接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定量;超出该范围,如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的定量方式,须用校正因子进行校正,,即“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以保证杂质定量的准确性;如校正因子在0.2~5.0范围以外时,表明杂质与主成分的UV吸收相差过大,校正因子的作用会受到显著影响,此时应改变检测波长等检测条件,使校正因子位于上述范围内,或使用结构或UV吸收与该杂质接近的另一标准物质为参照物质(如对照品易于获得、标准已采用对照品外标法定量的另一特定杂质),重新确立校正因子;如校正因子仍无法调节至适当范围,需考虑采用杂质对照品外标法等适当的杂质方式定量。

校正因子的应用同吸收系数的使用类似,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相同的检测波长、分析方法、色谱条件等。

需要注意的是,杂质的保留时间差别较大时,峰形及峰面积会有较大差别,对校正因子的校准作用也会产生明显影响,因此色谱峰的保留时间要相对恒定,质量标准需要对相关特定杂质的色谱峰规定相对保留时间的限定。

在目前的申报资料中,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
题。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特定杂质直接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没有进行校正因子的研
究以及测定结果校正前后的数据对比,无法判断定量方式的合理性和测定结
果的准确性。

(2)测定的校正因子超过指导原则中不需校正的范围,仍直接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如某药物中杂质I、II、III校正因子分别为2.02、1.47、1.70,但质量标准仍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包括
上述三个杂质的各种杂质。

(3)测得的校正因子不能有效校正测定结果,在没有充分的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仍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如某青蒿素质量标准中去氢青蒿素的定量使用相对于主成分的校正因子为0.019,该数值校正能否准确定量杂质,没有相应研究工作的论证和对比检测数据的支持显然是不够的。

4.几点思考与建议
综上可见,对于特定杂质的控制,校正因子的研究和测定是非常必要的。

评估杂质定量是否需要采用校正因子校正,校正因子能否起到有效的校准作用,首先要测定出校正因子,按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评估是否需要校正,并提供相应的对比研究资料。

这些研究数据应包括杂质对照品外标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对相同多批样品杂质定量测定结果的对比数据,作为是否需要校正或能否有效校正
检测结果的支持与依据。

考虑到校正因子对杂质定量的长期影响,目前阶段校正因子测定的技术要求、标准物质要求、测定方法和数据处理的要求等尚未十分明确、尚不统一普及,如校正因子需要载入质量标准,由省所进行协作标定或进行针对性
技术复核具有一定必要性。

以上所述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期望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2005
2、ICH Harmonized Tripartite Guideline:Impurities in New drug
substances,Q3A (R).2002
3、BP2011:British Pharmacopoeia Volume V-Appendices-Appendix III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Techniques
4、ICH Harmonized Tripartite Guideline:Impurities in New drug
substances,Q3B (R).2003
5、张哲峰我国药物研发中杂质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药品评价,2010,
18(7):12-19
6、张哲峰化学药品质量标准制定中若干问题探讨。

药品技术审评论坛-第
二届药品技术审评研讨会论文集729
7、张哲峰浅谈“色谱方法验证原则”。

药品技术审评论坛-第二届药品技术审
评研讨会论文集7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