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4.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导学案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课标要求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说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课前预习【必备知识】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1.区域协调发展涵盖、社会和等方面的内容。
2.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1)缩小地区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2)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
(3)促进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
(4)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代价。
3.区域协调发展是内部统筹与区域之间的协作统一(1)区域内部统筹:区域内部通过和行动间的协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
(2)区域之间协作:依托互补、关联和文化相通等,促进在区域间流动,扩大分工协作,实现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1.增进,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2.提高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合理化。
3.形成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
4.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预习自测】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下图为“不同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箭头甲表示的要素最不可能是()A.资金B.产品C.劳动力D.技术2.图示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最有可能造成()A.M地经济发展趋缓B.N地环境质量下降C.M地能源更加短缺D.N地就业压力加大下图为非洲五大地区2012年人均GDP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非洲经济呈现“南北发达,中部贫困”的分布格局,造成此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气候②水源③矿产资源④交通⑤产业结构⑥劳动力A.①③⑥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⑥4.为促进非洲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逐渐从北非与南非沿海地区向非洲大陆中部迁移,其转移的工业部门最可能是A.纺织工业B.造船工业C.钢铁工业D.化学工业课堂探究问题探究一阅读教材P87“知识窗”,概述我国东西部结对扶贫的主要形式,并分析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成效、存在的问题、举措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等。
内涵区域协调发展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内涵):一是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差距应保持在适度范围。
人均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重要指标,但也不能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缩小地区间生产总值差距。
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遏制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扩大的趋势,使之保持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内。
二是各地区群众能够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而且这种服务不应因地区和人群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三是各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只有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才能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四是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处于和谐状态。
各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既要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差距,也要做到开发有度、开发有序、开发可持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成效及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区域特色与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区域发展速度全面加快、效益明显提升;二是各地区基础设施状况、投融资环境、体制政策环境等明显改善,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逐步确立;三是重点地区和重要经济带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步伐加快,以区域合作与联动为基础的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四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加快,发展的活力和主动性显着增强,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
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区域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仍然过大,而且继续扩大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区域间低水平竞争严重,无序开发状况比较突出,全国生产力布局总体上还不尽合理;区域间基本利益关系尚未理顺,基于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补偿、生产要素流动与交易等方面的利益关系调整还缺乏科学规范的制度构架,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等等。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探索应用】 瑞士矿产资源缺乏,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 提示:瑞士位于大河上游,缺少矿产资源,但其依靠社会资源发展高端制造业、 金融服务业,成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
关键能力·层级突破
基础考点1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研析考题】 例题 自然要素与区域发展 (2020·海南等级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然橡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南橡胶种植面积快 速增长,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橡胶种植区。下图示意在橡胶林下种植高温型食 用菌的生产模式,该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探索应用】 都江堰是顺应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的典范,二王庙砖墙上题有“乘势利导, 因时制宜”八个大字。请阐释其含义。
提示:乘势利导:利用水势和山形巧妙地开展工程布局,实现自动分洪、排沙、 引水,使岷江水可以自流灌溉成都平原。因时制宜:根据季节变化、洪枯不同, 防洪、灌溉并举,既为成都平原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又减少了旱涝灾害的威胁。
【关联知识】 关联1 地理位置与区域发展
关联2 自然要素与区域发展
【知识拓展】三个角度认识人工岛地下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形成
一是能下渗。大多数海岛,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虽然有降水,但大都形成地表 径流重新流入大海。该人工岛位于热带海洋地区,降水丰富,地质主要是砂砾 结构,利于雨水的渗透。 二是排咸水。大量的降水下渗至地下,必然会挤压地下咸水,将咸水“排挤” 到海洋。通过不断渗透,地下淡水越来越多,地下淡水和咸水的分界线由海岛 中心不断向海边延伸,最终达到平衡,形成淡水区域。 三是会变化。如果海岛的地下淡水被不断开采,淡水与咸水的界线也会向海岛 中心推进,寻找新的平衡。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各地区人民的_生__活__质__量__。 2.有利于提高资源的_空__间__配__置__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 3.有利于形成新的_经__济__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 4.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_资__源__环__境__承__载__力__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五讲 统筹区域发展
第五讲统筹区域发展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
(马凯主编:《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二、我国区域发展的历史演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在我国经济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区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六五”(1981-1985)和“七五”时期(1986年-1990年)的非均衡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八五”时期以来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一)1949-1978年: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阶段1、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1)我国长期处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早已存在,直至新中国成立时,这种状况依然存在。
1949年,全国工业70%以上集中在占国土面积不足12%的东部沿海地区。
面积占国土45%的西北和内蒙古,工业产值仅占3%;面积占国土23%的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工业产值仅占6%。
2、我国一些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内陆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借鉴苏联经验,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而我国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矿产资源大多数都集中在内陆地区,从合理配置生产力的角度看,客观上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内地布局工业项目,使工业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区。
3、国际形势迫使我国生产力重点布局在内陆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周边战事和争端不断,这种背景下选择内陆地区为发展重点。
2、区域均衡发展评价从历史角度看,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客观上对内地经济发展带来了经济效应:1)为广大内地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缩小了与沿海在工业发展上的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_内涵_动因与机制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_内涵_动因与机制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跨越地域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资源和因素,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和运作方式,是促进全国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包括:1. 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和互补性,发展跨越区域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水平,实现区域间经济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2. 促进区域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区域内外的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的流动,提高人才、资本和信息等要素资源的集聚和流动效率,加强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社会协调发展。
3. 促进区域生态协调发展。
通过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实现区域生态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1. 不平衡发展,导致地区发展的不协调。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导致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协调,需要进行区域协调发展。
2.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协调各地资源。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流动,需要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来协调各地资源和优势。
3. 区域竞争趋势,促使区域之间寻求合作。
随着区域竞争的加剧,区域之间的资源、产业和技术越来越需要互补,需要通过协调发展来实现合作共赢。
1. 政策引导机制。
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引导,促使区域之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合作意识。
3. 政府干预机制。
在必要时,政府可以对区域产业和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和发展,促进区域发展和协调。
4. 合作机制。
区域之间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来加强机构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快区域间的发展进程,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和合作发展。
5. 信息交流机制。
加强区域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区域间的政策、市场动态等,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和互动。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02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解析
经济协调发展
03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区域合作与分工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提高经济增 长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大力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社会协调发展
01
公共服务均等化
02
定义
背景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保持相互 依存、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区域整体持续、健康、稳定 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区 域协调发展逐渐成为各国和地区关注的焦点。
重要性及意义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 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避免资源
浪费和重复建设。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协调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有助于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和社会和谐。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 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 质量和效益。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保护和改 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区域文化合作
推动区域文化合作,共同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品牌和文化产业。
03
区域协调发展意义探讨
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各地区群众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共享改革发展 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的过程。
第二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不同区域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的特点,确定不同要素约束条件下的开发模式,形成合理的分工,同时在政府的调控下,保持区域之间的发展条件、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在合理的范围内,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状态下的发展状态。
第三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于合理,既保持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又把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收敛,达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过程。
第四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转和适度增长,又要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达到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协调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这标志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走入了新时代。
区域协调发展与一体化
区域协调发展与一体化一、引言区域协调发展与一体化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需要通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一体化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互补、市场统一等目标。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区域协调发展与一体化的重要性、现状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二、理论探讨1.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国家或地方领导统筹下,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和产业互补等手段,促进不同地区间经济社会平衡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建立。
其内涵包括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以及人文交流等方面。
2. 一体化的概念和目标一体化是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现统一整合,通过打破地理障碍和行政区划,实现资源共享、市场统一和产业协同发展等目标。
一体化的实现需要领导的统筹规划和市场的积极参与。
三、实践分析1. 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平衡,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状态严重制约了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2. 一体化进程与成效中国推动一体化进程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长三角地区在沟通、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
西部大开发也取得了初步成果,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四、挑战与对策1. 区域利益分配不均衡问题由于不同地方利益诉求差异较大,导致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存在较大难度。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领导间沟通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确保各地区的合理利益得到保障。
2. 产业协同发展难度较大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产业协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产业的统筹规划,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各地区间的互补和合作。
3. 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问题不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较大,这对区域一体化进程造成了一定制约。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区域协调发展: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聚集效益和经济辐射能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推进器,是促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矛盾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牧业生产率、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加快解决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大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1、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较为薄弱,老少边穷等地区脱贫压力较大,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健全地区间帮扶机制,加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力度,保证这些地区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2、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强调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旨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根本解决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通过具体实践政策将协调发展理念贯彻落实。
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并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重要举措之一。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第1节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课件(鲁教版48张
易错易混·再判断 (1)流域内部协作开发的首要条件是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 × ) (2)尼罗河流域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在尼罗河流域各国平均分配水资源。 (×) (3)尼罗河流域各国区域水电开发与电力联网建设可以协调利用尼罗河的 水资源。( √ ) (4)对尼罗河流域进行协作开发的目的是帮助流域内各国摆脱贫困,加快经 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 )
一般指地面集水区 1.尼罗河流域 (1)尼罗河发源于 东非 高原,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 中海,全长6 670千米,是世界上最 长 的河流。流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 米,涉及11个国家。 (2)支流 ①白尼罗河:发源于 赤道 附近终年多雨地区。 ②青尼罗河:上游地处 埃塞俄比亚 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区;下游流 经 沙漠 地区。 (3)资源状况:尼罗河流域属水资源 短缺 地区。
(2)读教材选择性必修2 P94图4-2-6“尼罗河流域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探究 以下问题。 ①尼罗河上游维多利亚湖在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 过度用水,湖水水位下降;过度捕捞,鱼的种类、数量减少;围湖造田,破 坏湿地;废水排入,造成水质下降、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等大量繁殖,影响 生态环境。
②青尼罗河流域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 开垦耕地、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导致森林破坏,引发水土流失,青尼 罗河泥沙含量增加,流域旱涝灾害多发,部分地区造成荒漠化。
增素能 精准突破
考点 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
新教材动向
新高考趋势
新教材本部分内容变化很大,知 1.考查方式及内容:结合流域内的地理条
识体系差别很大,案例选取由“长 件,考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结合
江流域”变为“尼罗河流域”。从 材料和流域开发状况,考查流域内部水资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课件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生态产品价值实 现等方式,对生态保护地区进行经济补偿和激励。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结 构调整,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 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文化传承创新性
1 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优化资 源配置,使各地区充分发挥比较 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的格局,从而促进经济的高效增
长。
拓展市场空间
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打破地区封 锁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和要素 的自由流动,拓展市场空间,提
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增强发展动力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激发各 地区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形成 竞相发展、争先进位的良好态势 ,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相关政策与法规ຫໍສະໝຸດ 01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倡议、京津
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旨在推动不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02 03
区域政策与规划
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区域政策和规划,明确各地区的发展定位、目标 和任务,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 局。
推动多元化主体参与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化主体积极参与区域协调发展, 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推动的良好格局。
THANKS
感谢观看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
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世界各民族 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哪些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哪些一、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为了协调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各国纷纷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资源流动,通过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和合作,实现各地区经济的互相补充和共同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种区域发展计划,旨在通过促进多个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各地区的互相支持和共同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外联动,促进地区间互通有无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实现地区内外的资源互通和优势互补。
通过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打破地区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地区间的互通能力,实现地区间的互相支持和共同发展。
2. 产业协同,促进地区产业间的互补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地区间产业的互补发展。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链协作,实现不同地区产业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通过引进优势产业,开展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地区产业的互补发展,提高整体产业水平。
3. 协会交流,促进地区间的互学互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鼓励地区间的协会交流,促进地区间的互学互鉴。
通过组织不同地区的企业和协会进行交流与合作,分享行业经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推动地区间的共同进步。
4. 资金支持,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加强资金支持,促进不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地区间的合作项目和产业发展,提高地区经济的整体水平。
5. 人才培养,促进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视人才培养,促进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通过推进人才交流与合作,各地区间可以共享高级人才的优势,提高各地区的人力资源水平,促进地区的协调发展。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努力。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课件鲁教版选择
【解析】(1)选B,(2)选D,(3)选C。第(1)题,上海实行“头脑在上海,两手在外地” 本质上是将附加值低的加工环节向外转移,将研发和销售等附加值高的环节留 在上海,实现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电子装配业是以加工为主的劳动力导向 型工业,附加值较低,是上海重点向外转移的产业。第(2)题,上海产业基础雄厚, 技术力量强,产业配套条件更好;而安徽省生态环境有优势,可以积极打造水清、 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同构建长三 角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安徽省矿产资源丰富,具有比较优势。故 ①④正确。第(3)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会提高,并不是
(3)北京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充当什么重要角色? 提示:北京作为中心城市,为我国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强大; 北京作为一个巨型市场,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北京为天津、河北的发展提供信 息、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强大支持。
【探究总结】 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 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 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 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2.京津冀协同发展 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 “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 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任务驱动: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1967年8月8日成立于泰国曼谷,现有10个成员 国。2018年11月12日,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在新加坡签署东盟电子商务协议。 东南亚各国为什么要建立东盟?东盟对东南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影响?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意义摘要:一、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与意义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三、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与实践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与挑战正文: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这一战略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发展大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旨在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助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区域协调发展强调在各地区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其内涵包括:优化区域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进人口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以下特征:1.优势互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3.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与实践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1.推进重大战略任务: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
2.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链水平。
3.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交通、能源、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
4.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促进人口与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人口有序流动和集聚。
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与挑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1节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第(2)题,上游城市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往往为中下游城市提 供初级农矿产品,而非高素质劳动力;中游城市和下游城市处 于产业链的前端,生产工业制成品和提供服务,工业制成品和 服务产品主要通过下游城市汇入市场。
探究二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问题引领 材料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 京、津、冀三地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定位,北京城市功能定 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城市 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 市;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 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下图是京津冀地区略图。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流域型城市的概念。流域型城 市是指一个地区城市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流动,存在着类 似河流一样的主流和支流,支流汇入主流,最终融入更广阔的 市场,但又不是存在于真的河流流域中。第(1)题,根据材料中 流域型城市的概念可知,流域型城市中的上游城市并不等同 于河流上游的城市,因此其海拔不一定高,水源不一定清洁;上 游城市一般经济水平落后于下游城市,城市间联系强度小,交 通通达度一般较低,往往大量提供初级农矿产品,可能存在严 重的生态破坏问题。
3.区域协调发展的类型 (1)区域内部统筹:区域内部各生产要素和利益群体,通过目标 和行动间的协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区域之间协作:依托资源互补、产业关联和文化相通等,促 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扩大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思考感悟】 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实现了双赢。 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东、西部地区分别赢得了哪些发 展动力? 提示:东部:矿产资源、能源、劳动力、政策等。西部:资金、 技术、人才、信息、政策等。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4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结合材料探究: (1)城市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群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京津冀三地如何进行产业分工才能实现优势互补? 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北京充 分发挥其人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天津利用其现代化制造业的基础和 天然的港口优势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河北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 众多的优势,积极承接京津两地产业的转移,并积极发展第一产业,为京津 两地提供农副产品。
[必备知识]
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1.内涵
(1)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_人__民__生__活__水__平___的共同提高。
(2)实现地区间的_合__理__分__工___,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3)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___壁__垒_____。
(4)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_资__源__环__境___代价。
2.类型
(1)区域内部统筹:主要是指区域内部各_生__产__要__素___和利益群体,通过目标
和行动间的协同,实现区域经济、___社__会_____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区域之间协作:主要是指依托资源互补、_产__业__关__联___和文化相通等,促
[方法突破]
1.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主要成就及特点 ①经过多年的调整,特别是一系列重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 结构的协调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②区域协调发展思路及方式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
进入新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表现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支持更加具体和有力
空间开发重点转向以功能开发为重点
(2)试分析解决京津冀三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京津冀一体 化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2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第1节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流域内部的协作发
上游、中游地 毁林开荒,导致旱涝 灾害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多,造
区
成水库泥沙淤积
过度灌溉导致 土壤盐碱化 加剧,工业的发展导致污 下游地区
染严重 ❸
❸由于渠道长期输水,灌溉水下渗,地下水位显著上升,从而 导致三角洲地区土壤沼泽化和次生盐碱化,肥力下降,影响作物产 量。
3.走向协作的流域发展 (1)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 成立 政府间的协作组织,对全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 展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是流域内部协作开发的首要条件。 (2)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 尼罗河流域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合作,协调利用尼罗河的水资源。 ❹
2.长江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分析
上游
中游
下游
开发条件
自然条件恶劣,
自然条件优越,
自然条件优越,
生态环境脆弱;
地理位置突出,
工农业基础较好
(3)白尼罗河源于南半球。尼罗河枯水期时,南半球为雨季,白 尼罗河得到补给因此径流量大;尼罗河枯水期时,青尼罗河和阿特 巴拉河都进入枯水期,产生的径流量少。
(4)原因:尼罗河流域的水利建设; 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对尼罗 河的综合治理,沿岸植被覆盖率提高。影响:三角洲滩涂增速减慢, 入海口海岸侵蚀,海水倒灌,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盐碱化,对生态 环境产生影响。
❷青尼罗河主要流经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每年的 6~10 月气 压带、风带北移,此时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受低气压的控制,降水丰 富,河流水量丰富,进入汛期。青尼罗河水量的季节变化是导致尼 罗河定期泛滥的主要原因。
2.不协调的流域开发 过度用水与捕捞,导致 生物多样性 减少,影响到下
上游地区 游地区的供水
(3)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面对水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尼罗河流域国家认识到各国在环境 保护方面的共同利益,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讲义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讲义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因素。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
然而,由于地理、历史、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区域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区域联系的内涵与形式(一)区域联系的内涵区域联系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是区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等要素流动的过程,也是区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区域联系的形式1、经济联系经济联系是区域联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商品贸易、资金流动、技术转移、产业分工等方面。
通过经济联系,不同区域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2、社会联系社会联系主要包括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教育合作、医疗卫生合作等方面。
社会联系有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社会融合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3、文化联系文化联系是区域联系的重要内容,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传播。
文化联系有助于增强区域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4、生态联系生态联系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往往具有跨区域的特点,需要区域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生态挑战。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规划、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区域之间的公平性、互补性和整体性,旨在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1、促进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打破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个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各个地区均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第二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要建立在不同地区自身要素end赋的特征基础上,确定不同要素约束条件下的发展方式,形成合理的分工,并保持区域间人与人之间的发展条件。
控制政府。
生活水平差距在合理范围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得以维持。
第三种观点是,区域协调发展意味着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于合理,这不仅保持了区域经济的整体有效增长,而且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和适当的水平。
它在范围内逐渐趋同,达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和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过程。
第四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意味着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和适度增长,又要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以合理和合理的方式得到稳定。
在适度的范围内,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每个区域的优势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尽管以上定义描述了区域关系的相互关系,区域发展的相互促进,区域差距的逐步缩小以及区域利益的共同增强,但总体而言,其定义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差距和联系上。
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应是:在满足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前提下,空间布局合理,整体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佳,人民享有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
服务主要是指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就业促进,减贫,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
也就是说,在居民享有基本平
等的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这将导致整体经济利益的提高,而不是刻意追求缩小各个地区的经济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