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建构主义思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建构主义思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近年来,建构主义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框架。
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通过不同个体和群体主观经验的互动建构而成的,人们的认识和意义是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产生和演变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建构主义思想的应用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思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发展前景。
一、建构主义思想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中,建构主义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文化研究、身份认同和符号学等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文化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人们共同的主观建构,所以人们对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也是主观的。
基于这一理论,研究者通过深入参与观察和交流,试图理解不同文化背后的意义和符号,以揭示文化建构的过程和机制。
此外,建构主义还强调身份认同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在人类学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关注个体或群体如何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逐渐形成和演变自己的身份认同。
建构主义认为,身份认同是一种社会建构,通过不断的交流和互动,个体逐渐建立自己的认同感,并与特定社会群体产生联系。
因此,建构主义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二、建构主义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在社会学研究中,建构主义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结构、社会意义和权力关系等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结构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建构和重塑的过程。
社会结构是由个体和群体的相互作用和互动所产生的,其中包含着各种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权力关系。
因此,通过研究社会结构的建构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动力与机制。
此外,建构主义还强调社会意义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社会意义是人们对社会事件和现象所赋予的意义和解释。
建构主义认为,社会意义是在个体和群体的互动中产生和演变的,并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
因此,在社会学研究中,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探索社会事件和现象背后的多样意义和解释。
三、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前景建构主义思想的应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社会建构论的例子
社会建构论的例子什么是社会建构论?社会建构论是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它认为社会现实是由人们共同构建的。
这个理论主张,人们通过语言、符号和行为来赋予事物以意义,并在社会互动中共同创造和维持这些意义。
换句话说,社会建构论认为,我们的现实世界并非客观存在的,而是由我们共同创造和塑造的。
社会建构论的例子1. 社会身份的建构社会身份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根据社会建构论,这些身份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人们在交往中赋予他们特定意义而形成的。
例如,在某个文化中,医生被赋予了专业知识丰富、治疗疾病、拯救生命等重要意义。
因此,在这个文化中,医生被视为社会上地位较高、受尊重和令人敬佩的职业。
然而,在另一个文化中,医生可能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2. 性别角色的建构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所期望的行为、表现和特质。
社会建构论认为,性别角色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互动中被赋予的。
例如,在某些社会中,男性被期望具备强壮、果断、理智等特质,而女性则被期望具备温柔、体贴、细心等特质。
这些期望和特质并非生物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建构论所强调的意义赋予而成。
3. 民族身份的建构民族身份是指一个人所属的民族群体。
社会建构论认为,民族身份并非天然存在的,而是通过人们共同创造和维持的。
例如,在一个多元文化国家中,不同民族群体可能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观。
这些意义和价值观可能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方面。
通过这些共同创造和维持的意义,不同民族群体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身份。
4. 社会规范与道德观念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社会建构论认为,这些规范和观念并非自然存在的,而是在社会互动中被共同建构的。
例如,在某个社会中,诚实、正直、尊重他人等价值观可能被赋予重要意义,并形成了该社会的道德观念。
然而,在另一个社会中,可能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总结社会建构论认为,我们的现实世界是由人们共同创造和塑造的。
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等。
社会科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实证性: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实证的,即通过观察、实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得出结论。
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涉及到人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等复杂因素,因此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但是,社会科学仍然致力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获取客观的、可证伪的知识。
2. 多元性: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和力量构成的,因此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多个层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个领域。
3. 综合性:社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借鉴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也结合了人文学科的研究思路和观点。
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例如社会学需要借助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心理学需要结合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观点来研究人类行为。
4. 动态性: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关注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以解释现象,还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社会科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建构:社会科学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研究,构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和解释框架。
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2. 社会政策制定: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例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为政府提供经济政策的建议,社会学的研究可以为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3. 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二、理论的层次 1、宏观理论,是以整体性的社会现象为解释对 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 这种理论抽象程度最高,应用领域广泛。具有宏 观分析取向的学者,他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结构层面的 现象和问题。 2、中观理论(中层理论),它是介于宏观理论 和微观理论之间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以某一方面的社 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提供一种 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
假设有三种陈述方式: (1)条件式陈述的表达形式是:“如果A,则B” 或 “只有A,才会有B”。 (2)差异式陈述的表达形式:不其基本形式是A组与 B组在变量x上无或有差异,“A不同,B也不同” 或者 “A不同,B相同。
(3)函数式陈述的表达形式:A是B的函数:A=f(B)。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A与B之间的关系”。 假设在研究中有三种主要作用: (1)指导研究 (2)逻辑推导 (3)发展理论
第二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理论的基本知识 理论是构成一门学科的基础。如果没有理论,只 是单个的经验研究结果,那么我们在认识社会现象的 过程中,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理论的内涵
美国《哈珀柯林斯社会学词典》“①由逻辑的或数 学的陈述所连接的一组假设或命题,它对经验现实的某 一领域或某一类现象提出解释。②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 有关现实某一领域的任何抽象的、一般性的陈述都可称 为理论,它通常包括对一般性概念的详细阐述。”
中层理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 ①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性研究,中层理论虽具有一 定的抽象性,但它更接近于构成可验证的命题的观察资 料。 ②中层理论只涉及到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比纯粹 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
③在有限的中层理论基础上可以形成普遍性的理论 体系。 ④中层理论区别于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 题。 ⑤通过中层理论可以继承发展经典的理论研究工作。
第六讲 理论建构方法——社会理论建构、方法与检验.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方 法 社会理论的建构 理论建构方法 理论检验
第一节 社会理论的建构
一、理论及其构成要素
1、理论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 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美国社会学家林南:“一组相互联系的命题, 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 艾尔· 巴比:“是对生活某一方面有关事实与规 律的系统性解释”。 特纳:“是一个提出观念的过程,这些观念使 得我们能够解释事件如何以及为什么发生”。
可检验假设
(符合)
接受假设
假设检验
A
公理体系
导出命题 S S’ S’’
E 直接经验(感觉)的各种体现
例解
马克思: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美国圣公会教徒参与 教会活动程度不同? 研究者 接受的 两种研 究范式 慰藉理论
问题
基督教义:
要照顾“跛脚人、 残废者和盲人”以及 “困乏和有重担之人”
溯因
理论 发现
单身且没子女的人在宗教上最为虔诚, 已婚且没有子女的人虔诚度差一些, 已婚且有子女的是最不虔诚的。
慰 藉 理 论 得 到 证 实
单身、无子女、年老、社会阶层低的教区女性居民 的宗教卷入程度,比年轻、已婚、上流社会、为人父 母者的宗教卷入程度高出三倍之多。
三 、 归 纳 性 理 论 建 构
从这个口袋里摸出 的第一个球是黑的
因变量:宗教虔诚度
–宗教仪式 –宗教组织 –宗教知识
自变量:
–性别 –年龄 –婚姻状况 –社会阶层(教育和收入)
在三项测量中,女性都比男件卷入的程度要高; 总体上,女性比男性高出50%。
假 设 检 验
构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构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构式研究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和符号互动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其核心观念是人类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现实。
构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塔尔科特的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和伯格森的建构主义理论,该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解释个体和群体在特定社会背景中的行为和认知过程。
构式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构式”,即个体和群体对现实的理解和诠释模式。
构式是由符号、意义和文化背景共同构成的,它们通过社会互动和交流形成,并在个体和群体的行动和认知中对现实产生影响。
构式研究认为,行为和认知是基于个体和群体独特的构式,而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
构式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
个案研究是通过深入分析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和认知过程来揭示构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个案研究通常采用观察、访谈和文件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整理和分析数据来理解个体和群体的构式。
文本分析是构式研究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它通过分析书籍、文章、演讲稿、广告等文本来揭示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构式。
文本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批判性话语分析、符号分析和话语分析等,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解读,研究者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构式,并进一步理解社会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构式研究强调个体和群体的主观意义和文化背景对行为和认知的影响,它揭示了个体和群体在特定社会背景中的动态构造过程。
构式研究的意义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个体和群体对现实的不同理解和诠释。
通过构式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并为社会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不过,构式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构式研究的样本通常是有限的,难以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构式研究对研究者的主观解读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可能存在研究者主观偏见的问题。
构式研究的过程复杂而繁琐,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系统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与层次
系统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与层次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社会起源、演变、范畴、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关心的是一群人集合在一起的时候的活动规律,关心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
主要包括社会学(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政治学(对国家、政府的研究)、经济学(对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等,具有整体性、客观性、价值性等特点。
《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给“科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利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加识。
”可以做这样的概括:首先,科学具有客观性;其次,科学具有系统性;第三,科学具有普遍性;第四,科学具有实证件;第五,科学具有毛开放性。
总之,科学不相信一劳永逸的发现,不接受千古不变的结论,科学是开放的。
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研究都有着鲜明的区别。
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首先,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具有不可重复性、个性事件、难以模拟、难以控制、复杂性、难以简单化、难以量化、认识对象反作用等,它意味着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抽取更多的样本,而且难以做出准确的长期预测,研究结果的推广范围小;其次,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更多地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研究者的阶层地位、政治倾向、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知识结构和时空环境等因素;第三,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个体件与整体性的统一,必须坚持实证性与理解性的统一,必须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
与人文学科研究相比,首先,意图不同。
人文学科关注的是具体的特殊性,通过特殊性来探讨人生的意义;而社科学关注普遍的共性;其次,方法不同。
人文学科主要是采取主观思辨方法,体察对象的主观思想状态,依靠直觉或理解进行研究;社会科学则主要采取科学方法开展研究。
科学研究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仅仅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观测和实验活动,也不仅仅是学者是书斋中皓首穷经耳朵读书与写作工作,而是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验证结论的全过程。
实证主义与理论建构的比较研究
实证主义与理论建构的比较研究前言:实证主义和理论建构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强调基于经验的观察和定量数据,而理论建构注重理念、观念和理论框架。
本文将比较这两种方法,并探讨它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一、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是一种基于经验观察和验证的研究方法。
它的核心理念是研究现实世界,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理论假设。
实证主义的准则是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1.1 实证主义的特征实证主义研究特征如下:首先,强调客观性和中立性。
研究者致力于从研究对象中获取客观、中立的数据。
其次,关注定量数据。
实证主义强调使用量化方法来收集数据,以便能够应用统计分析。
再次,注重归纳和演绎。
实证主义通过研究事实现象,提出一般性原则和理论,然后验证这些理论是否适用于不同情况下。
1.2 实证主义的优缺点优点:实证主义的优点在于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这种方法重视实证数据和统计分析,使得其研究结果具有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
此外,实证主义通过大样本调查和数据分析,能够提供全面、客观的结论,并用数值进行解释和表达。
缺点:实证主义的缺点在于其过度的关注定量数据,忽视了个体和社会的复杂性。
此外,实证主义方法容易产生统计误差和片面性。
实证主义也容易被时间和空间的变迁所限制,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解释力相对较弱。
二、理论建构研究方法理论建构是指构建理论框架、概念、观念来解释现象和预测现象的研究方法。
理论建构强调理念的创新和理论的演绎。
2.1 理论建构的特征理论建构研究的特征如下:首先,关注抽象概念。
理论建构通过社会理念和概念的创新,建立理论框架来解释和预测现象。
其次,强调逻辑合理性。
理论建构的研究结果要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以确保理论的合理性和一致性。
再次,注重演绎和应用。
理论建构通过理论框架来推导结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况中。
2.2 理论建构的优缺点优点:理论建构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和广泛适用性。
相比于实证主义,理论建构更加注重理念和观念的构建,可以较好地解释和预测复杂的社会现象。
构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构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构式研究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源自社会学领域,是一种通过对社会中的构式进行深入研究来解释社会现象的方法。
构式研究是一种理论驱动的研究方法,它强调理论的建构和验证,通过理论构式的运用和分析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构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通过实例来说明构式研究的应用价值。
一、构式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式理论起源于社会学家塞缪尔•A•斯塔弗利( Samuel Alfred Stouffer)的思想,他在《社会研究手册》中提出了构式理论,并将其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构式理论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构式所决定的,这些构式包括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念、认知模式等,它们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构式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结构和功能组成的,通过对这些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构造和解释符号的过程,通过对符号互动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
社会建构主义则提出,社会现实是由人们共同建构的,通过对社会建构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构式研究的理论基础为研究者提供了分析社会现象的框架和方法,使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构式的分析和应用来深入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机制。
二、构式研究的方法构式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构式分析、理论构造和实证研究三个方面。
1. 构式分析构式分析是构式研究的核心方法,它强调通过对社会中的构式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构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它们对社会现象的决定作用。
构式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定性构式分析主要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进行构式概念的构建和整理,揭示构式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定量构式分析则通过统计方法和模型构建,对构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2. 理论构造理论构造是构式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主要通过对已有理论的整合和发展,构建符合研究对象和目的的理论框架和假设。
实证主义与理论建构的比较研究
实证主义与理论建构的比较研究简介实证主义和理论建构是社会科学领域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倡导以观察和实证的方式来研究现象,追求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而理论建构则强调对理论框架的构建和解释,致力于揭示深层次的结构和规律。
本文将比较分析实证主义和理论建构的基本原理、方法论、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等方面的差异,并给出一些实际案例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
一、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康特、马克斯·韦伯和波普尔等。
实证主义主张通过可观察的经验事实和定量的数据来验证理论,并将科学研究的内容限定在客观可测量的领域。
实证主义注重实证研究方法,并将其发展为四个步骤:观察、归纳、理论构建和验证。
观察是实证研究的起点,通过对现象的直接观察和记录,研究者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
接着,在大量的观察数据的基础上,研究者通过归纳的方法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提炼出一般性的理论。
最后,通过验证理论的预测,实证主义能够判断理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证主义的优点在于强调基于事实的研究方法,更加客观准确,使得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此外,实证主义的研究对象广泛,不同学科领域都可以应用。
然而,实证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证主义忽略了主观因素和文化背景对现象的影响,使得研究结论可能对某些特殊情境不适用。
其次,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缺乏充分的解释能力,无法涉及到深层次的结构和规律,仅能呈现现象的表面。
二、理论建构与实证主义不同,理论建构强调理论框架的构建和解释,以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
理论建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克思、伯克、韦伯等。
理论建构强调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通过对不同层次的理论概念和逻辑结构的归纳总结,来解释具体的社会现象。
在理论建构中,理论的构建是基础和核心。
研究者通过对丰富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构建出一个有逻辑体系、有内在一致性的理论体系。
然后,根据构建的理论框架,研究者通过对具体现象的解释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和结构。
第3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构建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三、社会科学理论构建的过程
在社会研究中,经验推演是与逻辑推演相结合的。例如,
25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三、社会科学理论构建的过程
26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三、社会科学理论构建的过程
假设检验 直接检验 间接检验
27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20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三、社会科学理论构建的过程
21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三、社会科学理论构建的过程
3 演绎式理论构建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 到经验观察,最后建议原来的理论模式的过程。其主要 特点是:
它是按照严格的逻辑规律推导结论的思维过程; 公理是演绎的逻辑起点;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向实践转化的重要逻辑形式。
公共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2009-2010学年 第一学期
1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一、理论的基本知识
1 理论的内涵、功能与特征
理论内涵的界定
从一般意义而言,理论是指逻辑上相关的概念或命题;它 是指类似于规律性的、在逻辑上彼此相关的概括,是对一 定事物或现象的解释。(林聚任)
19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三、社会科学理论构建的过程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由经验资料建立的理论称为扎根理论,它的建构程序是 (1)未经研究假设而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 (2)从观察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 (3)由经验概括上升到理论。 主要特点在于:从经验事实抽象出新概念、新思想。 缺点在于:(1)它是一种事后解释,不是唯一的; (2)它所依据的证据是由不完全归纳提供的,因而不可 能得出具有普遍性的命题。
实证研究与理论建构
实证研究与理论建构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实证研究强调通过观察、实践、实证数据等方法来验证假设和理论,从而揭示客观规律;而理论建构则是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构建出理论框架或模型,以解释现象、揭示内在机制。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实证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实证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对现象、问题进行观察、测量、统计等分析的研究方法,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基于事实的分析:实证研究通过对实际数据和现象的观察,能够忠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
2. 真实问题的解决: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和规律,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社会和个体提供参考。
3. 知识的积累和进步:实证研究可以在事实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探索,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1.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运用统计方法进行量化,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调查、统计分析等。
2.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注重对个案或小样本的深入分析,通过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获取详细的描述性数据。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个案的深入理解和情境的细致观察。
二、理论建构的过程和方法理论建构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和抽象,构建出理论框架或模型,以解释现象和揭示内在机制。
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归纳总结:通过实证研究的结果,归纳和总结出一般规律、趋势或者特点,从而建立起理论基础。
2. 概念定义: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关系用概念进行定义和测定,明确研究的范畴和内涵。
3. 假设建立:基于实证研究的发现,提出理论假设或预测,用以解释现象和案例。
4. 模型构建:将概念和假设进行组合和链接,构建出理论模型或框架,以更好地解释和研究复杂现象。
理论建构的方法主要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1. 归纳法: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的观察和总结,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理论规律和模式。
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的关系与方法
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的关系与方法1. 引言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两个重要的环节。
理论建构是指根据已有的观察、实验和统计数据,通过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构建起一套用以解释现象和预测未来的框架或模型。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的数据,验证或修正已有的理论模型。
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的关系与方法展开探讨。
2. 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的关系理论建构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它提供了解释现象和预测未来的框架。
理论建构可以是归纳的,即通过已有的观察和实验数据,总结出普遍规律或概念。
理论建构也可以是演绎的,即通过逻辑推理,从一般原理中推导出特殊结论。
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理论建构都需要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实证检验。
实证研究是对理论的验证或修正。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的数据,来检验已有理论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实证研究可以是定性的,通过详细的描述和解释来理解并解释现象。
实证研究也可以是定量的,通过数值分析和统计方法来验证或修正理论。
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实证研究都需要有可靠的数据和合适的分析方法。
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理论建构需要实证研究提供的数据来验证或修正已有理论,而实证研究则需要理论建构提供的框架来进行研究设计和解释研究结果。
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是一种循环的过程,不断地推进科学研究的进步。
3. 理论建构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理论建构方法:3.1 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的归纳总结,得出普遍规律或概念的方法。
它从具体的实例出发,通过总结和归纳,逐渐推导出普遍的理论。
例如,通过观察多个案例,总结它们的共同特点,得出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
3.2 演绎法演绎法是通过逻辑推理,从一般原理中推导出特殊结论的方法。
它从已有的理论原理出发,通过逻辑上的推理,得出特定的结论。
例如,从一个普遍的原理出发,通过推理得出特定的预测结论。
3.3 模型构建模型构建是一种用来表示和解释现象或预测未来的形式方法。
建构的名词解释
建构的名词解释
建构,是研究者在社会科学领域所提出来的一种重要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基于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特征的研究方法。
它以科学研究为基础,认为世界是在社会过程中建构出来的。
建构论是一种古老的哲学,它把社会过程看作是在混合和产生新的世界观。
它认为,社会过程都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也会影响信仰,文化,以及历史的发展。
建构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是,个体社会行为是一种相互建构的过程,即当每个个体参与到社会过程中时,他们会通过认知和运用社会资源,创造出新的社会模式和行为,从而塑造社会文化。
它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个体行为本身也是建构的,不仅是由社会过程决定的。
建构的名词解释是指通过类比,比喻,叙述或者说明的方式,把原本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被更多人理解的术语。
例如,人们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比喻来形容同一个概念,比如“弱势群体”(the underprivileged)可以使用“被禁锢的野兽”这类比喻来描述;“改革”也可以用“收割时节”来描述;“学习”可以用“积极实践”来加以描述等。
这种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话语的过程,就是建构的名词解释。
建构的名词解释和建构论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建构论让我们重新定义社会,建构的名词解释则帮助我们用更具体的话语描述社会现象。
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从而有助于我们通过各种
可能的手段更好地介入改变社会。
当今社会的发展成果的确几乎得益于建构论,建构的名词解释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在认知和文化上可能会出现新的建构名词解释,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些解释可能会成为一种常见的主流,帮助更多人理解社会现象,使社会更好地得以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一、本文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发展和实践应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工具。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阐述,包括其历史背景、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等。
本文将回顾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历史背景,探讨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揭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
本文将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包括其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接着,本文将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包括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等。
这些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展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指导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这篇文章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发展和实践应用,以期为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这一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它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实践性和历史性,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观点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即要从实际出发,深入社会实践,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科学研究必须使用变量的语言,因为它需要精确描述 现象和事物的状态,需要了解某一现象的变化如何与 另一现象的变化相联系 由于变量具有明确性和可观测性,因此只有使用变量 语言才能进行有效的经验研究 近几十年来,社会研究科学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不 断改进其变量分析方法
变量的分类
根据变量取值的性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变量分为类别 变量、顺序变量、间距变量和比率变量四种类型
理论不是枯燥的条文、不是现成的结论、 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形成于三个基本向度 的统一
理论的三个基本向度
历史感
现实感
逻辑感
理论的历史 兼容性,即 认识史的总 结
理论的时代 的容涵性, 即当代实践 经验的总结 ,是思想中 的时代
理论的巨大 的逻辑展开 性,即概念 发展的逻辑 系统
二、理论的层次
理论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命题体系
宏观理论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侧重从文化 和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宏观理论的主题
社会变迁研究 社会结构研究 社会行为与态度的研究
中观理论(中层理论)
中观理论(中层理论) ——既非日常研究中大批涌 现的微观而且必要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一个包罗一 切、用以解释所有我们可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组 织和社会变迁的一致性的自成体系的统一理论,而是 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理论。
它是由一组命题组成的 这些命题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 这些命题中的一部分是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的
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大多数理论都是属于 这种形式的理论。 在最简单的意义上,一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 关系的命题就是一个理论。 e.g. 高的受教育程度倾向于低的生育率 工业化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酒后开车会造成交通事故
根据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又可以把变量分为自 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
社会构建主义的探究
社会构建主义的探究社会构建主义是一种社会科学理论,旨在探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形成过程。
它认为社会现实是由人们共同构建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
本文将对社会构建主义进行深入探究,包括其理论基础、核心观点以及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一、社会构建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构建主义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通过人们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义的建构而形成的。
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则强调个体的认知和社会交往对于个体认知的塑造作用。
社会构建主义综合了这两种理论,强调社会现实的建构是通过人们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义的建构而实现的。
二、社会构建主义的核心观点1. 社会现实的建构:社会构建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由人们共同建构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现实是通过人们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义的建构而形成的。
例如,语言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现象,人们通过语言交流来共同建构意义。
2. 社会建构的过程:社会构建主义强调社会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地通过人们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义的建构而进行。
社会建构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和社会交往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社会现实。
3. 多元视角的重要性:社会构建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多元的,不同的个体和群体有不同的视角和解释。
社会构建主义强调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视角,通过对不同视角的对话和交流来建构共同的意义。
三、社会构建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社会构建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
1. 社会学研究:社会构建主义强调社会现实的建构过程,对社会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社会学家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们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义的建构,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2. 心理学研究:社会构建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认知和社会交往对于个体认知的塑造作用。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个体的认知过程和社会交往的影响,揭示个体认知的社会建构性质。
3. 教育学研究:社会构建主义对教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领域中的主要理论框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研究领域中的主要理论框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在研究领域中,主要的理论框架是指一套系统化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体系,用于解释和分析特定研究领域中的现象、问题和关系。
这些理论框架是研究者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理论工具,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解释研究主题,并为实践提供指导。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主要理论框架,具体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与学科。
下面将以几个典型的研究领域作为示例,介绍它们的主要理论框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首先,以社会科学领域为例。
社会科学研究通常使用社会理论来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在社会学领域,主要的理论框架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交互主义等。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功能相互依存,冲突理论强调社会中阶级和权力的不平等导致的冲突,交互主义强调社会行为的符号交互和意义构建。
在实际应用中,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现象、解释问题和构建研究模型。
例如,犯罪学研究中,功能主义可用来解释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冲突理论可用来解释犯罪行为与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交互主义可用来研究犯罪行为的个体经验和社会交互。
其次,以自然科学领域为例。
自然科学研究通常以理论框架为基础,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实验和验证理论。
在物理学领域,主要的理论框架包括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等。
相对论用于描述宏观物体和时空的关系,量子力学用于描述微观世界中的粒子行为,统计力学用于描述大量粒子的行为统计。
在实践应用中,自然科学的研究者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问题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进化论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物种的起源和生物多样性。
在化学研究中,量子化学理论用于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反应。
最后,以教育学领域为例。
教育学研究通常涉及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
主要的理论框架包括行为主义、认知构建主义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行为主义关注学习的外部刺激和响应,认知构建主义关注学习的主动构建和知识的建构,社会文化理论关注学习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建构主义研究方法的概念
建构主义研究方法的概念建构主义研究方法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建构。
建构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对个体和社会共同构建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和社会现象的形成。
在建构主义研究方法中,研究者认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建立在符号和意义的基础上的。
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共同理解和解释,形成了对世界的认知和意义。
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符号和意义的分析,来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意义和动力。
建构主义研究方法重视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循序渐进的观察和分析,以了解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意义。
建构主义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性和主体性。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互,共同构建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研究者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和分析者,而是一个积极参与和塑造研究过程的主体。
研究者的角色是灵活的,他们可以在研究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角色,以便更好地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意义。
建构主义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关注和理解。
研究者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来了解其行为的意义和背后的动机。
研究者常常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观察和分析文本等,以获取对研究对象的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在建构主义研究方法中,研究者常常通过对研究对象的问诊、反思和不断提出问题来不断深化对研究对象的理解。
建构主义研究方法注重研究结果的论证和解释。
研究者通过系统的、有条不紊的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来建构与验证研究问题和假设相符的理论模型。
在建构主义研究方法中,研究者常常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推理方法,来解释研究结果的本质和含义。
研究者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和经验的论证,来验证和加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度。
建构主义研究方法还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可视化和可理解性。
研究者通过图表、思维导图和其他可视化工具,来展示和解释研究结果和发现。
在建构主义研究方法中,研究者常常使用符号、图像和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视化和可理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理论的概念及其层次,掌握理论的构成要素,懂得理论建构和理论检验的过程。
教学重点:理论的构成要素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和理解社会世界。
这种认识和理解离不开经验研究,但只有上升到理论层次,我们才能提炼认识,积累知识,从而更好地解释我们周围的社会事物。
在本章中,我们将从介绍社会研究中的理论概念开始,第二节讨论理论的构成要素,第三节对理论建构的过程进行说明。
第一节社会科学理论概述单个的经验研究结果在人们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需要的是—种建立在更为广阔的基础上、同时也更为系统的知识。
缺乏这种知识,社会研究的眼光就会被局限在研究者所分析的特定现象和问题上。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各种科学的理论和规律在具体的经验研究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一、理论的概念理论(theory)是一个有着广泛含义的概念。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科中,理论的概念具有十分不同的内涵。
在社会研究中,“理论”的含义也与在其他场合出现的理论有所不同。
因而,有必要对“理论”的含义略作说明,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更好地将理论与社会研究联系起来。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理论”一词的定义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学者强调理论的不同方面,因而给出的定义也不同。
有的学者比较强调理论是一组命题。
比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默顿认为,理论“是指逻辑上相关联并能推导出实验一致性的一组命题”。
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也认为:“理论是一组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
”另一些学者则主要把理论看成对经验现象的解释性陈述。
比如美国社会学家巴比认为:“理论是对与生活某一方面有关的事实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
”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也认为:理论“是一个提出观念的过程,这些观念使得我们能够解释事件如何以及为什么发生”。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指出:理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理论来自于经验的实践;(2)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3)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因此该书对社会研究中的理论概念作出如下的定义: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这一定义是从经验和操作的意义上对理论作出的说明。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认为“理论是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抽象概括,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基本知识。
理论的主要作用是解释和预测,判断一个理论的标准也就是其解释力和应用范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社会学研究中,人们所涉及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这些假设或命题可能属于同一层次,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层次。
大多数的理论,往往具有两层以上的假设或命题。
较低层次的假设或命题可以由较高层次的假设或命题演绎或推论而来,而这种推论所依据的则是逻辑法则。
二、理论的层次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将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又称为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
宏观理论(或者说一般性理论)往往以整体性的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解释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
它的体系通常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概念高度抽象,应用领域广泛,有时人们将这种类型的理论称为“巨型理论”。
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等等,就是这种理论的例子。
具有宏观分析取向的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宏观社会结构层面的问题。
微观理论关注的则是行动个体之间的互动层面的现象与问题。
具有微观分析取向的学者,普遍强调微观个体实在的重要性。
社会学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符号互动理论和常人方法论。
中观理论(中层理论) 则介于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两者之间的理论,其抽象层次和所解释的对象都介于二者之间。
这种理论是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
它由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具体假设。
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
比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都是这种中层理论的例子。
近年来,更多的人主张把这三个层次的理论结合起来,而不是分开。
理论的层次和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研究着应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应用和发展实用的理论。
三、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对于同一种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或者说,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论来说明同样的社会现象。
有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理论中有的真,有的假,而只是意味着这些理论对于具体现象的解释,有的相对好一些,有的相对差一些。
那么,怎样判断几种理论中哪一种理论更好呢?一般来说,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有三条,这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2)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3)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这三条标准决定了理论的解释力。
第一条标准反映的是理论的影响面或概括范围。
当一种理论的解释范围越大,说明它对多种不同的社会现象都具有解释能力,即它可以用来解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现象,我们也可以从中导出预测,并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检验。
这种理论无疑比那种仅仅只对某一具体的现象有解释力的理论作用更大,因而其应用范围也更广。
第二条标准反映的是理论的效果或精确程度。
如果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某类社会现象,那么,其中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最为精确的那种理论具有更大的解释力。
这种理论的逻辑性强,概念确切,具有内在一致性;它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更为令人信服。
第三条标准反映的是理论的效率或节俭性。
前面我们说过,理论的复杂程度、抽象程度各不相同。
对于同样的社会现象,哪种理论所用的解释变量最少,所附加的条件最少,理论本身的结构最简单,那么这种理论就最好。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三条标准所强调的是理论的不同方面,因而在实际研究中对几种不同的理论进行比较时,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论在不向的标准上优劣不同的情况。
我们在发展一种理论时,必须从中进行选择。
四、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正确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对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独到的见解,他明确提出,经验研究必须以理论为指导,而理论研究离不开经验证明,他认为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互渗透,是任何社会学研究所必需的。
他曾尖锐地指出:“我们不喜欢那样的社会学家,他们只空谈而不观察,或者只观察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使他们的思想接受系统的经验研究的检验。
”他说社会学研究中常常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有些社会学家热中于高度概括,他们急于寻求建立社会学的定律。
因此这类人不重视具体的细节和小规模的观察,只追求宏大的总结概括。
而另一极端的社会学家则不去关注他们的研究的意义,只是信奉他们报告的事实就是本来的一切。
默顿指出,前一种极端的错误是无视与客观事实的联系,而后一种极端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后来的科学哲学观点表明,任何经验研究与观察,总是与一定的理论倾向相联系的。
根本不存在没有理论取向的经验研究,也没有完全脱离经验基础的理论研究。
首先,从社会学理论方面说,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表现在:(1)适当的理论使原本孤立的变量在经验研究中确立起一致的相关性,(2)理论的进步会推动经验研究的发展,(3)理论对经验研究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4)理论可预测经验研究的结果。
所以,经验研究离不开理论。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指出,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体现在: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理论视野和概念框架;指导研究方向;提供研究的解释。
而关于经验研究在社会学理论发展中的作用,默顿也做了独到的阐述。
他指出,经验研究已超出了证明和检验理论这一被动角色,即它不只肯定或否定假设。
经验研究可承担积极的角色,它在推动理论的发展上至少具有四种主要功能,即激发理论、重塑理论、修正理论和澄清理论。
第二节理论的构成要素不管各种理论在具体含义和层次上有何不同,它们都是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构成的。
这些基本要素包括: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一、概念(一)概念的定义及其层次概念(concept)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概念在形式上常常是用字、词或词组来表示,因而有的学者把概念定义为“表达某种思想的字或者符号”比如“房屋”、“游行”、“拥挤”等等,就是现实生活中用来表示事物、现象及其特征的概念。
类似的社会学概念有“社区”、“互动”、“分层”等等。
概念由定义构成,定义是对概念的解释和说明。
定义通常以语言的,有时也可以以数字的或者符号的形式来指明和限定概念所指称的现象。
只有在作出定义之后,概念才有意义。
研究者正是根据概念的定义来理解和想象该概念所指示的现象的。
概念既可以用来表示社会世界中各种有形事物或现象,比如苹果、书、房屋等等;也可以用来表示社会世界中许多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
比如,歧视、爱、社会地位、同情心等等。
现实世界中不同事物和现象的类型不同、结构不同、复杂程度不同,所以,概念的抽象程度也有高有低。
比如,“歧视”、“同情心”、“社会地位”这样的概念,其抽象层次就比“苹果”、“房屋”、“书”这类概念的抽象层次要高。
而概念的抽象层次越高,就越难以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描述。
这是因为概念的抽象层次越高,其涵盖面就越大,特征也就越含糊。
相反,一个概念的抽象层次越低,其涵盖面也就越小,特征也越明确。
关于概念的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可见图2—1。
高大含糊低小明确抽象层次涵盖面特征图2—1(二)概念的功能概念在科学中的功能是:提供一种观察或勾画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方式。
概念的抽象性对于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概念的发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思想的网络,它将各种单个的研究成果相互连接,并且使得不同时期的经验得以组织和再组织。
正是这种由概念所形成的思想网络,指引着各个领域的具体研究。
比如,生物学中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形成了某种模式,它一直指引着这个领域中的研究。
而文化、制度、地位、角色等概念所形成的思想网络,则一直指引着社会学领域中的研究。
概念是建构理论的“砖石”和“基本材料”,正是经过逻辑地联系起来的概念形成理论。
二、变量(一)变量的定义一般来说,概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概念仅仅标识某类现象。
比如“太阳”、“月亮”;另一类概念则往往包括若干个子范畴、属性或亚概念,它们反映出概念所指称的现象在类别、规模、数量、程度等方面的变异情况。
比如“性别”这一概念就包括男性和女性两个子范畴,或者说“性别”这一概念是由男性和女性这两个“属性”所构成的;而“职业”这一概念就包括工人、农民、干部、教师、医生等多个子范畴,或者说是由多个不同的属性所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