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理论的概念及其层次,掌握理论的构成要素,懂得理论建构和理论检验的过程。
教学重点:理论的构成要素
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和理解社会世界。这种认识和理解离不开经验研究,但只有上升到理论层次,我们才能提炼认识,积累知识,从而更好地解释我们周围的社会事物。在本章中,我们将从介绍社会研究中的理论概念开始,第二节讨论理论的构成要素,第三节对理论建构的过程进行说明。
第一节社会科学理论概述
单个的经验研究结果在人们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需要的是—种建立在更为广阔的基础上、同时也更为系统的知识。缺乏这种知识,社会研究的眼光就会被局限在研究者所分析的特定现象和问题上。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各种科学的理论和规律在具体的经验研究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一、理论的概念
理论(theory)是一个有着广泛含义的概念。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科中,理论的概念具有十分不同的内涵。在社会研究中,“理论”的含义也与在其他场合出现的理论有所不同。因而,有必要对“理论”的含义略作说明,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更好地将理论与社会研究联系起来。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理论”一词的定义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学者强调理论的不同方面,因而给出的定义也不同。有的学者比较强调理论是一组命题。比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默顿认为,理论“是指逻辑上相关联并能推导出实验一致性的一组命题”。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也认为:“理论是一组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另一些学者则主要把理论看成对经验现象的解释性陈述。比如美国社会学家巴比认为:“理论是对与生活某一方面有关的事实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也认为:理论“是一个提出观念的过程,这些观念使得我们能够解释事件如何以及为什么发生”。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指出:理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理论来自于经验的实践;(2)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3)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因此该书对社会研究中的理论概念作出如下的定义: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这一定义是从经验和操作的意义上对理论作出的说明。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认为“理论是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抽象概括,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基本知识。理论的主要作用是解释和预测,判断一个理论的标准也就是其解释力和应用范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社会学研究中,人们所涉及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这些假设或命题可能属于同一层次,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多数的理论,往往具有两层以上的假设或命题。较低层次的假设或命题可以由较高层次的假设或命题演绎或推论而来,而这种推论所依据的则是逻辑法则。
二、理论的层次
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将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又称为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
宏观理论(或者说一般性理论)往往以整体性的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解释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它的体系通常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概念高度抽象,应用领域广泛,有时人们将这种类型的理论称为“巨型理论”。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等等,就是这种理论的例子。具有宏观分析取向的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宏观社会结构层面的问题。
微观理论关注的则是行动个体之间的互动层面的现象与问题。具有微观分析取向的学者,普遍强调微观个体实在的重要性。社会学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符号互动理论和常人方法论。
中观理论(中层理论) 则介于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两者之间的理论,其抽象层次和所解释的对象都介于二者之间。这种理论是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具体假设。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比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都是这种中层理论的例子。
近年来,更多的人主张把这三个层次的理论结合起来,而不是分开。
理论的层次和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研究着应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应用和发展实用的理论。
三、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对于同一种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或者说,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论来说明同样的社会现象。有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理论中有的真,有的假,而只是意味着这些理论对于具体现象的解释,有的相对好一些,有的相对差一些。那么,怎样判断几种理论中哪一种理论更好呢?一般来说,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有三条,这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2)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3)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这三条标准决定了理论的解释力。第一条标准反映的是理论的影响面或概括范围。当一种理论的解释范围越大,说明它对多种不同的社会现象都具有解释能力,即它可以用来解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现象,我们也可以从中导出预测,并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检验。这种理论无疑比那种仅仅只对某一具体的现象有解释力的理论作用更大,因而其应用范围也更广。第二条标准反映的是理论的效果或精确程度。如果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某类社会现象,那么,其中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最为精确的那种理论具有更大的解释力。这种理论的逻辑性强,概念确切,具有内在一致性;它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更为令人信服。第三条标准反映的是理论的效率或节俭性。前面我们说过,理论的复杂程度、抽象程度各不相同。对于同样的社会现象,哪种理论所用的解释变量最少,所附加的条件最少,理论本身的结构最简单,那么这种理论就最好。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三条标准所强调的是理论的不同方面,因而在实际研究中对几种不同的理论进行比较时,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论在不向的标准上优劣不同的情况。我们在发展一种理论时,必须从中进行选择。
四、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正确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对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独到的见解,他明确提出,经验研究必须以理论为指导,而理论研究离不开经验证明,他认为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互渗透,是任何社会学研究所必需的。他曾尖锐地指出:“我们不喜欢那样的社会学家,他们只空谈而不观察,或者只观察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使他们的思想接受系统的经验研究的检验。”他说社会学研究中常常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有些社会学家热中于高度概括,他们急于寻求建立社会学的定律。因此这类人不重视具体的细节和小规模的观察,只追求宏大的总结概括。而另一极端的社会学家则不去关注他们的研究的意义,只是信奉他们报告的事实就是本来的一切。默顿指出,前一种极端的错误是无视与客观事实的联系,而后一种极端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后来的科学哲学观点表明,任何经验研究与观察,总是与一定的理论倾向相联系的。根本不存在没有理论取向的经验研究,也没有完全脱离经验基础的理论研究。
首先,从社会学理论方面说,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表现在:(1)适当的理论使原本孤立的变量在经验研究中确立起一致的相关性,(2)理论的进步会推动经验研究的发展,(3)理论对经验研究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4)理论可预测经验研究的结果。所以,经验研究离不开理论。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指出,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体现在: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理论视野和概念框架;指导研究方向;提供研究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