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新教材教师培训材料 课件(共96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 石和
①②

稀盐

盐酸和碳 酸钠



利用下列实验用品完成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
二氧化碳的最佳反应原理,并根据实验情况填写
学案上的表格。 2~3块
仪器:
药匙小端1~2平匙
井穴板、塑料滴管、镊子、药匙 药品:
石灰石、碳酸钙、碳酸钠、
稀盐酸(HCl)、 稀硫酸(H2SO4)
药品 反应现象 是否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四、“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
(一)“物质结构知识”的教学价值
1.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促 进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为学生初步尝试从宏观、微观、符号三方面 表征物质的构成和变化奠定知识基础。
3.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并应用“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803年
坚实不 可再分的 实心球
1904年
平均分布着 正电荷的粒子 上镶嵌着同样 多的电子
1911年
带正电荷的 核位于中心, 质量主要集中 在核上,电子 沿不同轨道运 转
1913年
电子在一定 轨道上绕核做 高速圆周运动
1935年
电子云模型
★使学生认识到对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酞的用量; (4)更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不要让习题成为教学的指挥棒
★水由
构成,水由
组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
保持,由
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

是由分子构成,
是由原子构成,
是由离子构成。
……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 物质的微粒。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 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在教材的使用中 提高和升华
——人教版新教材使 用的点滴体会
一、人教版教材与科粤版教材的比较 二、修订前后课标的变化 三、科学探究和实验活动的落实 四、“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 五、复习课教学
一、人教版教材与科粤版教材的比较
1.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呈现顺序基本一致
辐射面
空气、氧气 元素化合物知识


简单
5.积极组织和启发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去学 习和理解相对抽象的概念。
角色扮演、画卡通漫画、撰写小论文
视频——氯化钠的形成
6.将概念教学与化学发展史相结合
★向学生展示了一种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模型法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敢于质疑权威 的科学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技术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体会燃烧的三个
条件;由实验用品选 择的生活化体会到生 活中防火的意义
5. 强调有目的的进行实验 6. 创造性地利用和改进教材中的实验

二氧

化锰

强化对实验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加强环保 和安全意识;体会正确操作的意义
7. 结合教学中的问题开展实验活动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到 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

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初步学会、初
步形成、梳理、保持、发展、增强
(最高层次)
2. 积极构建知识网络
方法:
思维导图
反应接龙
注意:
1.找准核心(O2、C、CO2等) 2.尽可能多的串联反应 3.在关注反应的同时,关注特性、 应用等(即推断题的题眼)
(2013·包头)15.由一种可溶性碱和两种可溶性盐组成 的固体混合物A,为探究其组成,取适量混合物A进行 如下实验:
不足:粉末状的 二氧化锰无法在短 时间内完成干燥和 称量;实验(3)中 的过氧化氢溶液已 经被稀释
第五单元:
从熟悉的反应入手,逐步认识到“所有化学 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加深对“定量研究 对化学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注意:对反应物过量的认识
第五单元:
体会正确选择实验体系 的重要性;加深对“所有 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 定律”的认识
3.进一步强调了化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4.更加强调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5.燃烧的条件。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8.酸、碱的化学性质。
(2)围绕核心知识对实验进行拓展、开发
可以说明: ◆分子间有间隔; ◆不同状态的物质中,其分
子的间隔也不同。
不能说明: ◆其他微粒间也有间隔; ◆微粒间隔的大小与温度
的关系。

(3)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进行实验改进
优点: (1)通过小花的变红与褪色说明微粒
运动的无规则性; (2)用棉花替代B烧杯,节约了氨水; (3)向小花上喷洒酚酞溶液节约了酚
速率极慢
和收集
有气泡产生,反应 不适合,不便于操作
速率极快
和收集
有气泡产生,反应 不适合,不便于操作
速率较快
和收集
有气泡产生,反应 速率极快
有气泡产生,反应 速率极快
不适合,不便于操作 和收集
不适合,不便于操作 和收集
实验室制取气体确定反应原理应考虑的因素是:
★ 反应速率要适中,便于气体收集;
★ 所制得的气体纯度要高,符合研究、 学习的需要;
解题少思路无从下手 解题有思路表述不清
验证性探究
(1)验证物质的存在 (2)验证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或条件 (3)验证物质的组成 (4)验证反应的发生与否
……
(1)验证物质的存在
情境创设——物质的变质、化学实验后的剩余物、生活中 有某种特殊功用的物质(其中含有初中化学 常见物质)。
第二单元:
体会实验设计的过程;初步尝试对实验进行分 析并得出结论;初步体会定量试验;知道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体会物理知识在化学实验中的运用; 初步认识判断密闭空间内气体增加或减少的方法; 体会化学实验的严谨性
第二单元:
体会实验设计的过程;初步尝试对实验进行分 析并得出结论;初步体会定量试验;知道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体会物理知识在化学实验中的运用; 初步认识判断密闭空间内气体增加或减少的方法; 体会化学实验的严谨性
教学目标
《原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
《微粒构成物质》
五、复习课教学
1. 依托《课标》,展开复习
(1)关注《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研究《课标》中对各种学习目标的描述
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体验、感受

(最低层次)
低 认知、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初步学习、
第一单元:
初步练习在探究
活动中进行观察和 描述,体会其在探 究过程中的作用; 了解石蜡的某些性 质;认识石蜡燃烧 过程中发生的两种 变化;知道石蜡燃 烧生成水和二氧化 碳以及检验方法
第一单元:
体会化学探究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体会对比实 验和控制变量在探究中的应用;学会用排水法收 集气体;尝试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来设计解决 问题的方案;知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

持,由
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原子保
持。

是由分子构成,
是由原子构成,
是由离子构成。
4.将微观内容宏观化,促进学生理解。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素材。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抽象的内容和学 生无法做到的一些实验。
Flash——水的蒸发、 电解
制作分子模型
第二单元:
通过实验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对现象进行 正确描述,并认识到反应物的浓度对化学反应程 度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注意事项的了解体会化学 实验应遵循的环保和安全原则。认识混合物中各 成分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氧气的 发现
提纯和 除杂
第二单元:
体会“实验的设 计应依据实验目 的” ;锻炼归纳能 力;加深对探究的体 会;认识催化剂在化 学反应中的作用
(2)其次,情境中应包含至少一个与核心知 识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
2.运用简单的实验启发学生领悟物质的微观结构、 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
(1)分析教材筛选选实验的用意,合理利用实验
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 度也常随着改变。溶剂化作 用越强烈,溶质与溶剂结合 得越紧,放出热量越多,溶 液的体积减小得越多;反之, 溶液的体积增大。
4.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
(二)物质结构知识的教学策略
1.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奥 秘”的热情。
学生的主要学习障碍是: ◎想象不出物质是由肉眼所不能看到的微观粒
子构成的; ◎不能将微粒与宏观现象联系起来。
情景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1)情景创设应与学生实际相关联,并能从 中提取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图中所能提供的信息有哪些
回顾探究过程
探究方案的设计意图
用到的实验方法 结论的推导 意外情况产生的原因 注意事项
验证燃烧产物有二氧化 碳及水的方法
对比实验 控制变量
4.将科学探究贯穿始终
科学探究的要素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学生的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所用药品 1.石灰石、稀盐酸 2.石灰石、稀硫酸 3.CaCO3、稀盐酸 4.CaCO3、稀硫酸 5.Na2CO3、稀盐酸 6.Na2CO3、稀硫酸
现象
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
(均有气泡产生) 二氧化碳及理由
有 气 泡 产 生 , 反 应 适合,便于操作和收
速率适中

有气泡产生,反应 不适合,不便于操作
三、科学探究和实验活动的落实
(一)教材中实验的分类
按落实形式分:
按体现功能分:
演示实验
技能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分组实验)
制备性实验
解决性实验(探究活动)
实施难度加大、学生获得的体验及技能增加
按教材(人教)中的呈现方式分:
实验、探究、实验活动、课外实验、图片实验
(二)教材中实验的分布
实验:54个(1-12单元) 探究:20个(1-12单元) 实验活动:8个(2、6、7、8、9、10、11单元) 课外实验:8个(4、6、9、10、12单元) 图片实验:3个(1、7、8单元)
到目前为止,你都学到了哪些可以产生二氧化碳的 方法?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你认为哪种方法不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为什么?
石灰 石和
①②

稀盐

盐酸和碳 酸钠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到目前为止,你都学到了哪些可以产生二氧化碳的 方法?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你认为哪种方法不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为什么?
(三)科学探究与实验活动的落实
1.正视实验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2.做学生实验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3.利用一切手段尽可能多地创造学生动手 实验的机会
难于完成的实验,创造条件进行演示 能演示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 能让学生动手的,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动手
认识物质的变化
家庭实验
感受实验的成功和乐趣
1. 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 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 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 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水由
构成,水由
组成。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B.水由水分子构成 C.每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碳和碳的氧化物
金属
溶液

酸碱盐
复杂
2.“与概念、原理相关的知识” 的呈现顺序有所不同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去挖掘新的知识 生长点,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选取的实验存在一定差异
二、修订前后课标的变化
1.描述更加规范
如:行为动词“知道”、“认识”和“了 解”的使用
2.要求更加具体,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 点,更易于落实
练习观察的方法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
4. 积极探索,最大限度发挥实验的作用
(1)落实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 设计方案、操作、方法、观察、交流、
分析、得出结论 (2)加强实验后的反思 (3)深刻体会教材中实验的教学价值
第一单元:
实验1-1
初步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初步认识到 实验是化学科学学习的最主要手段;认识到宏观 物质世界所发生的两种变化
根据上述实验推断: (1)蓝色沉淀是_____________。 (2)原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的一种物质是 ____________;另外两种物质可能的组合是_______或 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3.再读教材,提高升华
装置或药品的作用
重看插图 是否还有其他替代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