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课程设计 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

合集下载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教学提纲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教学提纲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西安邮电大学光学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生姓名:专业名称: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光信1103班设计名称: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一、课程设计目的1.掌握反射系数及透射系数的概念;2.掌握反射光与透射光振幅和相位的变化规律;3.掌握布儒斯特角和全反射临界角的概念。

二、任务与要求对n1=1、n2=1.52及n1=1.52、n2=1的两种情况下,分别计算反射光与透射光振幅和相位的变化,绘出变化曲线并总结规律。

三、课程设计原理光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特性与电矢量的振动方向密切相关。

由于平面光波的横波特性,电矢量可在垂直传播方向的平面内的任意方向上振动,而它总可以p s m E Et E E r imtm m im rm m ,,,0000===分解成垂直于入射面振动的分量和平行于入射面振动的分量,一旦这两个分量的反射、折射特性确定,则任意方向上的振动的光的反射、折射特性也即确定。

菲涅耳公式就是确定这两个振动分量反射、折射特性的定量关系式。

(1)s 分量和p 分量垂直入射面的振动分量- -s 分量平行入射面的振动分量- -p 分量定义:s 分量、p 分量的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分别为(2)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定义:s 分量、p 分量的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分别为p s m E Et E E r imtm m im rm m ,,,0000===(3)菲涅耳公式已知界面两侧的折射率21n n 、和入射角1θ,就可由折射定律确定折射角2θ;进而可由菲涅耳公式求出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绘出如下按光学玻璃(n=1.5)和空气界面计算,在21n n <(光由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和21n n >(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两种情况下,反射系数、透射系数随入射角1θ的变化曲线。

(a)光由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 (b)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反射光与入射光中s,p 分量的相位关系: (1)n1<n2时,光疏入射光密 s 分量的反射系数s r :反射光中的s 分量与入射光中的s 分量相位相反;反射光中的s 分量相对入射光中的s 分量存在一个π相位突变(rs ϕ=π); p 分量的反射系数p r :在1θ<B θ范围内,p r >0,反射光中的p 分p 量与入射光中的分量相位相同(rp ϕ=0);在1θ>B θ范围内,p r <0,反射光中的p 分量相对入射光中的p 分量有π相位突变(rp ϕ=π);(2)n1>n2时,光密入射光疏 s 分量的反射系数s r :入射角1θ在0到C θ(临界角,12/sin n n C =θ)的范围内,s 分量的反射系数s r >0。

光波在介质中界面的反射及透射的特性仿真实验题

光波在介质中界面的反射及透射的特性仿真实验题

1. 如何确定入射面?答:入射光与反射光以及法线共同构成的平面即入射面2.什么是临界角?临界角是光疏到光密,还是光密到光疏时发生?答:临界角就是全反射角,他指的是光线由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时正好发生全反射时的入射角。

3.利用全反射现象能否产生圆偏振光?答;利用全反射现象可以产生圆偏振光,一个偏振光在一定角度上经过两次全反射可以产生圆偏振光,菲涅耳棱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所制成的。

4.解释反射系数及透射系数的概念。

答:当电磁波由一个磁导率为μ1、介电常数为ε1的均匀介质,进入另一个具有磁导率为μ2、介电常数为ε2的均匀介质时,一部分电磁波在界面上被反射回来,另一分电磁波则透射过去。

反射波与透射波的振幅同入射波振幅之比,分别称之为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

5.根据仿真曲线解释反射及透射光的相位变化规律。

答:图中反应了他们的相位的变化规律,例如图三所示在布儒斯特角处它的相位发生了π的跃变,而根据一个确定的波的表达式来看它是由余弦函数的的变化来确定的,而rp在菲涅耳表达式中是两个确定的余弦函数之比,所以rp由正变为负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余弦函数肯定相位发生了变化(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且在布儒斯特角处,而在全反射角处也会发生变化,而且是逐渐变化的,这是因为当入射角逐渐增大的时候,它满足一个公式tan(fai/2)=-√((sin θ)^2-n^2)/cosθ),从公式可以看出相位会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渐变,当θ=π/2时,tan(fai/2)为无穷,所以fai=π。

6.试说明布儒斯特角的概念。

答:布儒斯特角,又称偏振角,是自然光经电介质界面反射后,反射光为线偏振光所应满足的条件。

7.试分析布儒斯特角与临界角哪个大。

答:临界角大于布儒斯特角,我们从它们的公式可以简单的推导出来,布儒斯特角为arctan(n2/n1),全反射角为arcsin(n2/n2), 假设n2/n1=x,因为有光密入射到光疏,所以n2>n1,因此x>1,此时布儒斯特角为arctan(x),全反射角为arcsin(x),我们对它两个同时求导得到:(arctan(x))’=1/(1+x^2),而(arcsin(x))’=1/√(1+x^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全反射角公式的倒数大,也就是说,在相同变量的情况下它的数值大,从而我们也就说明了临界角大于布儒斯特角。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

西安邮电大学光学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生姓名:专业名称: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光信1103班设计名称: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一、课程设计目的1.掌握反射系数及透射系数的概念;2.掌握反射光与透射光振幅和相位的变化规律;3.掌握布儒斯特角和全反射临界角的概念。

二、任务与要求对n1=1、n2=1.52及n1=1.52、n2=1的两种情况下,分别计算反射光与透射光振幅和相位的变化,绘出变化曲线并总结规律。

三、课程设计原理光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特性与电矢量的振动方向密切相关。

由于平面光波的横波特性,电矢量可在垂直传播方向的平面内的任意方向上振动,而它总可以分解成垂直于入射面振动的分量和平行于入射面振动的分量,一旦这两个分量的反射、折射特性确定,则任意方向上的振动的光的反射、折射特性也即确定。

菲p s m E Et E E r imtm m im rm m ,,,0000===涅耳公式就是确定这两个振动分量反射、折射特性的定量关系式。

(1)s 分量和p 分量垂直入射面的振动分量- -s 分量平行入射面的振动分量- -p 分量定义:s 分量、p 分量的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分别为(2)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定义:s 分量、p 分量的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分别为m E Et E E r imtm m im rm m ,,0000===(3)菲涅耳公式已知界面两侧的折射率21n n 、和入射角1θ,就可由折射定律确定折射角2θ;进而可由菲涅耳公式求出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绘出如下按光学玻璃(n=1.5)和空气界面计算,在21n n <(光由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和21n n >(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两种情况下,反射系数、透射系数随入射角1θ的变化曲线。

(a)光由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 (b)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反射光与入射光中s,p 分量的相位关系: (1)n1<n2时,光疏入射光密 s 分量的反射系数s r :反射光中的s 分量与入射光中的s 分量相位相反;反射光中的s 分量相对入射光中的s 分量存在一个π相位突变(rs ϕ=π); p 分量的反射系数p r :在1θ<B θ范围内,p r >0,反射光中的p 分p 量与入射光中的分量相位相同(rp ϕ=0);在1θ>B θ范围内,p r <0,反射光中的p 分量相对入射光中的p 分量有π相位突变(rp ϕ=π);(2)n1>n2时,光密入射光疏s 分量的反射系数s r :入射角1θ在0到C θ(临界角,12/sin n n C =θ)的范围内,s 分量的反射系数s r >0。

光波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PPT课件

光波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PPT课件

(2) 大小
i t / 2 n1 sini n2 sint
tan B
n2 n1
n21
(3) 应用
3、全反射

设光波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n1>n2),
折射角θ2大于入射角θ1。当sinθ1=n2/n1时,θ2
为90o,这时折射角沿界面掠过。若入射角再增
大,使sinθ1>n2/n1 ,这时不能定义实数的折射 角。使θ2=90o的入射角θ1称为临界角,记作θc 即
E0ip cosi E0rp cosr=Et0 p cost
2、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rp
E0rp E0ip
n2 cos1 n1 cos2 n2 cos1 n1 cos2
tan(1 2 ) tan(1 2 )
tp
E0tp E0ip
2n1 cos1 n2 cos1 n1 cos2
2 cos1 sin 2 sin(1 2) cos(1 2)
RT 1
四、反射率和透射率
3、反射率随入射角变化关系
R随入射角θ1的变化关系
11日出生于苏格兰杰德伯勒,1800年毕业于爱
丁堡大学,曾任“爱丁堡杂志”、“苏格兰杂 志”、“爱丁堡百科全书”编辑,爱丁堡大学
教授、校长等。1815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819年获冉福德奖章。

布儒斯特主要从事光学方面的研究。1812
年发现当入射角的正切等于媒质的相对折射率 时,反射光线将为线偏振光(现称为布儒斯特
Ets Eis Ers
n H2 H1 0
n Htp cost Hip cosi Hrp cosr 0
Hip cosi H rp cosr Htp cost
7

光电课程设计_光学仿真

光电课程设计_光学仿真

概述:一、光源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光源器件可实现从电信号到光信号的转换,是光发射机以及光纤通信系统的核心器件,它的性能直接关系到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和质量指标。

光纤通信系统要求光源具有合适的发射波长,处在光纤的低损耗窗口之中;有足够大的输出功率,从而有较长的传输距离;有较窄的发光谱线,可以减少光纤的色散对信号传输质量的影响;易于与光纤耦合,确保更多的光功率进入光纤;易于调制,响应速度要快,调制失真小,带宽大;在室温下能连续工作,可靠性高,寿命至少在10万小时以上。

下面简单介绍已广泛应用的两类半导体光源: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 )和半导体激光二极管(LD )。

1 发光二极管(LED )发光二极管(LED )是低速、短距离光波通信系统中常用的光源。

其寿命很长,受温度影响较小,输出光功率与注入电流的线性关系较好,价格也比较便宜。

驱动电路简单,不存在模式噪声等问 题。

发光二极管结构简单,是一个正向偏置的PN 同质结,电子-空穴对在耗尽区辐射复合发光,称为电致发光。

发出的部分光耦合进入光纤供传输使用。

LED 所发出的光是非相干光,具有较宽的谱宽(30~60nm )和较大的发射角(≈100°)。

自发辐射产生的功率是由正向偏置电压产生的注入电流提供的,当注入电流为I ,在稳态时,电子-空穴对通过辐射和非辐射复合,其复合率等于载流子注入率I/q ,其中发射电子的复合率决定于内量子效率ηint ,光子产生率为(I ηint/q),因此LED 内产生的光功率为()int int /P w q η= (2.1)式中,ω 为光量子能量。

假定所有发射的光子能量近似相等,并设从LED 逸出的功率占内部产生功率的份额为ηext ,则LED 的发射功率为()int int /e ext ext P P w q I ηηη== (2.2) ηext 亦称为外量子效率。

由上式可知,LED 发射功率P 和注入电流I 成正比。

光波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的反射和折射 ppt课件

光波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的反射和折射  ppt课件

ppt课件
17
(2)大角度入射(掠射)的反射特性

由图1-24(a),有
n1<n2,光疏到光密。θ 1≈900的掠射情况。
rs 0, rp 0

在入射点处,反射光矢量Er与入射光矢量Ei方向近似相 反,将产生半波损失。 n1>n2,光密到光疏。掠射θ 1≈900>θ c。全反射。 在入射点处,反射光产生半波损失的条件:
ki sin i kr sin r , ki sin i kt sin t n1 sin i n1 sin r , n1 sin i n2 sin t
反射定律
T 1-21
折射定律

描述光在介质面上的传播方向
ppt课件 3
1.2.2 菲涅耳公式
描述入射光、反射光和折射光 之间的振幅、相位关系。 1.s分量和p分量 垂直入射面的振动分量- -s分量 T 1-23 平行入射面的振动分量- -p分量 规定分量和分量的正方向如图所示 2.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定义:s分量、p分量的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分别为
① n1<n2,光疏到光密。先考察θ 1=00的正入射情况。 由图1-24(a),有
rs 0, rp 0
考虑P30 T1-23,有关光场振动正方向的规定,则有
可见:在入射点处,合成的反射光矢量Er相对入射光场Ei反 向,相位发生π突变,或半波损失。 对于θ 1非零、小角度入射时,都将近似产生π相位突变,或 半波损失。

入射光中s分量和p分量的透射率(不相同)为
n2 cos 2 2 sin 21 sin 2 2 Ts ts n1 cos1 sin 2 (1 2 )
n2 cos 2 2 sin 21 sin 2 2 Tp tp 2 n1 cos1 sin (1 2 ) cos2 (1 2 )

平面光波在电介质表面的反射特性仿真研究

平面光波在电介质表面的反射特性仿真研究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 电子设 计 工程 ) 0 2年 第 1 21 1期
透射波 : E= ,x k(i —o )【 , o pi 2s cs Ee [ n 一o 胡 () 4
12 8 3年 ) 。其 中 , ( 1 和 式 ( 3 是 反 射 公 式 , ( 2 和 式 式 1) 1) 式 1)
E epi 1s 0 — O0y一 t ; x k(i r CSr)t】 [ nx O
() 3
基 金 项 目: 军队 重 点科 研 项 目( J 5 3 ) K 0 18 作 者 简 介 : 昊 鹏 (9 7 ) 男 , 宁 沈 阳人 ,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 确 制 导 武 器 的作 战 使 用与 仿 真 。 王 18 一 , 辽 硕 精
c s 矿c s o 0悱 cs 0 o ( 6)
失问题 。
2 平面 光 波在 电 介质 表 面 的 反射 和 折 射
21 电矢 量 平行 入 射 面 .
平 面 光 波 的 电 矢 量 平 行 于入 射 面 , 此 其 电场 只有 P分 因 量 , 磁 场 垂 直 于 入 射 面 , 此 只 有 S分 量 , 面 光 波 传 输 其 因 平 方 向矢 量 | 在 入 射 面 内 , 与 : 平 行 。 以 、 和 曰所 确定 j } 轴 E
csi epi ii0- cs E0 pi ii0-t oO  ̄x ks nr I一 o ,x k s c 】 E [ s ( ) e [s n o = o0  ̄x ksiO- t cs, epi 2 nro] E [ s t 再 结 合 j=  ̄ l 和 k=  ̄ J 代 人 ( ) 简 可 得 : } 2r 1 n 22 n A, 5化

第五章光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光学课件

第五章光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光学课件

r
1.0
内反射垂直入射时无相位变化
i1 00
反射光与入 射光同相位
0.2 0.2
1.0
rs
rp iB i c
公式
90 0 i1
E s1
E P1 E 1 E s1
E P 1 E 1
p
s
0
iB i c 90 0
i1
光在各向同性的介质界面反射时, 一般会引起偏振态的变化:
若知入射光的偏振态和入射角, 可以由其反射特征辨别 反射光的偏振态, 方法可以分为两步:
得 p 分量 振幅反射比:
rp
Ep1 Ep1
tg(i1i2), tg(i1i2)
振幅透射比:
tp
Ep2 Ep1
2sini2cois1. sini1(i2)
返回
(b) 讨论S分量
对于 s 分量, 同理有
H pc 1 io 1 H sp c 1 io 1 H spc 2 io 2 , s
Es1Es1Es2 .
若圆偏振光的光矢量随时间变化是右旋的,
则这种圆偏振光叫做右旋圆偏振光,反之,叫做
左旋圆偏振光. 若光矢量在时间上是右旋的,
则在空间上一定是左旋, 即“空左时右”.
y
y
x
z
0
x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垂直于光传播方向的平面 内,右旋圆偏振光的电矢量
随时间变化顺时针旋转
右旋圆偏振光在 三维空间中电矢量左旋
(3) 椭圆偏振光
在垂直于光传播方向的固定平面内, 光矢量的 方向和大小都在随时间改变, 光矢量的端点描出一 个椭圆, 这样的 偏振光 叫做椭圆偏振光.
y
以上三种偏振光称为完 全偏振光, 可以由两个互相 垂直的,有相位关系的, 同 频率的线偏振光合成. 反之, 一完全偏振光也可以分解为 两个任意方向, 相互垂直, 有相位关系的同频率的线偏 振光.

物理光学 平面光波在晶体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物理光学 平面光波在晶体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对于各向异性的晶体而言:
①式中的 i 、 r、t 都是对波法线方向而言的,尽管
反射光、折射光的波法线均在入射面内,但它们的光 线有可能不在入射面内。
A
B
k i s i n i k r s i n r k t s i n t ( 1 1 0 ) vr vp
A s kB
光在晶体界面上的双反射和双折射
一个半轴长为o,另一个半轴长介于o 和e 之间.
S
B
A
A
R 0
R0 R
e No
1. 惠更斯作图法
将SA 延长与入射光波面相交于R,过 R 作切平面AR,它 就是入射光次波面的包迹—入射光波的波阵面。入射 光的光线方向和波法线方向均为 AR 方向。
S
B
A
A
R 0
R0 R
e No
1. 惠更斯作图法
n no n n o
光轴
ki ke ko
2) 平面光波在主截面内斜入射
平面光波在主截面内斜入射时,在晶体内将分为 o 光 和 e 光, e 光的波法线方向、光线方向一般与o 光不相 同,但都在主截面内。
ki
ko ke
se
光轴
2) 平面光波在主截面内斜入射 当晶体足够厚时,从晶体下表面射出的是两束振动方 向互相垂直的线偏振光,传播方向与入射光相同。
k i s i n i k r s i n r k t s i n t ( 1 1 0 )

nisini nrsinr (111) nisini ntsint (112)
(111)式和(112)式就是光在晶体界面上的反射定律和折 射定律。
根据图所示的几何关系,由(108)式和(109)式得到
O

光波在分界面上的反射与折射

光波在分界面上的反射与折射

δ sn2θ − 2 i n i s tg =− cs i oθ 2 ⇒ 2 i 2 i n p δ =− sn θ − tg 2 2 ncs i oθ
全反射过程中, 波 波具有不同的位相变化; 全反射过程中,S波、P波具有不同的位相变化; 波具有不同的位相变化 反射波中s分量和 分量之间的位相差将引起入射波偏振态的变化 反射波中 分量和p分量之间的位相差将引起入射波偏振态的变化; 分量和 分量之间的位相差将引起入射波偏振态的变化;

Company Logo
1.3.8
全反射
光波由光密 → 光疏介质
rs
rp
rs
rp
ts
t p 随入射角θ i 变化关系
RS、RP随入射角θ i 变化关系
Company Logo

3 2.5
3
2.5 2 2 1.5 1 0.5 1 0 0.5 -0.5 -1 0 0 0 1.5
2 2 ~= rs ~ = ~ eiδ s 1→ eiδ s = cosθi − i sin θi − n rs rs cosθi + i sin 2 θi − n2
欧拉公式: e iδ s + e − iδ s cos δ s = 2
结论: 结论:
e iδ s − e − iδ s sin δ s = 2i
n −i snθ = 1 snθ →o θ = 1 sn2θ i t i i cs t t n 2
n1
θi θ r
θ t = 900
n2
n snθ = 2 i c n 1
π n θ θ时 θ sn t i c 1 cs t 当i = c ,t = ⇒i θ = 1 snθ = ⇒ o θ =0 2 n 2 n = 1 n 2< sn i n θ > 时 i θ = 1 snθ n →i θ > → 实 域 不 立 需 展 复 域 1 sn i i 1 在数中成, 扩到数 当i θ , t c n n 2

西安邮电大学光学实验matlab仿真结果分析与程序

西安邮电大学光学实验matlab仿真结果分析与程序

光学实验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光学实验姓名:伍金霄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系部:光电子技术系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年级:科技1201学号:指导教师:刘娟2014年12 月24 日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一.实验目的:1.掌握反射系数及透射系数的概念;2.掌握反射光与透射光振幅和相位的变化规律; 3.掌握布儒斯特角和全反射临界角的概念。

二.实验原理:1 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光由一种介质入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上将产生反射和折射。

现假设二介质为均匀、透明、各向同性介质,分界面为无穷大的平面,入射、反射和折射光均为平面光波,其电场表示式为)(0r k t i l l l l e E E ⋅--=ω l =i, r, t式中,脚标i 、r 、t 分别代表入射光、反射光和折射光;r 是界面上任意点的矢径,在图2-1所示的坐标情况下,有r=ix+jy图2-1 平面光波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图2-2 k i 、k r 、k t 三波矢关系根据电磁场的边界条件,可以得到如下关系)(0)(t i r i tr i =⋅-=⋅-==r k k r k k ωωω 这些关系表明:①入射光、反射光和折射光具有相同的频率;②入射光、反射光和折射光均在入射面内,k i 、k r 和k t 波矢关系如图2-2所示。

进一步可得tt i i r r i i sin sin sin sin θθθθk k k k == 或tt i i r r i i sin sin sin sin θθθθn n n n ==即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它们给出了反射光、折射光的方向。

折射定律又称为斯涅耳(Snell)定律。

2 菲涅耳公式 s 分量和p 分量通常把垂直于入射面振动的分量称做s 分量,把平行于入射面振动的分量称做p 分量。

为讨论方便起见,规定s 分量和p 分量的正方向如图2-3所示。

图2-3 s 分量和p 分量的正方向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假设介质中的电场矢量为)(i 0e r k t l l l E E ⋅--=ω l =i, r, t其s 分量和p 分量表示式为)(i 0e r k t lm lm l E E ⋅--=ω m =s,p则定义s 分量、p 分量的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分别为tmtm m im rmm E E t E E r 0000==菲涅耳公式假设界面上的入射光、反射光和折射光同相位,根据电磁场的边界条件及s 分量、p 分量的正方向规定,可得ts rs s E E E i =+和2tp 1rp 1ip cos cos cos θθθH H H =-利用E H εμ=,上式变为22ts 11rs is cos cos )(θθn E n E E =-再利用折射定律,消去E ts ,经整理可得)sin()sin(1212is rs θθθθ+-=E E 根据反射系数定义,得到)sin()sin(2121θθθθ+--=s r221111cos cos cos 2θθθn n n t s +=将所得到的表示式写成一个方程组,就是著名的菲涅耳公式:212122112*********tan tan tan tan cos cos cos cos )sin()sin(θθθθθθθθθθθθ+--=+-=+--==n n n n E E r is rs s 2121211221122121002sin 2sin 2sin 2sin cos cos cos cos )tan()tan(θθθθθθθθθθθθ+-=+-=+-==n n n n E E r iprp p 21121121112100221111212100cos cos cos 2)cos()sin(sin cos 2cos cos cos 2)sin(sin cos 2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n n n E E t n n n E E t iptp p is ts s +=-+==+=+==这些系数首先是由菲涅耳用弹性波理论得到的,所以又叫做菲涅耳系数。

第1章 波动光学基础 1-5 光在介质界面的反射与折射 物理光学课件

第1章   波动光学基础 1-5 光在介质界面的反射与折射 物理光学课件

1.5.7 反射光与透射光的能量分配
1 波动光学基础
1.5 光在介质界面的反射与折射
• 1.5.8 光在吸收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R r 2 1n 1 n
n n 1 i
• 1.5.9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 1、吸收介质内
E
A exp
i
n
z c
t
A exp
i
n 1
i
z c
t
A
exp
1 波动光学基础
1.5.1 光在介质界面的反射与折射
二、反射和折射定律 •设(如图):入射、反射、折射光波的电场矢量的S-分量分别为:
E1s E1y A1s exp[i(k1 r t)] A1s exp{i[k1(x sin i1 z cos i1) 1t]} E1's E1'y A1's exp[i(k1' r 1' t)] A1' s exp{i[k1' (x sin i1' z cos i1' ) 1' t]} E2s E2y A2s exp[i(k2 r 2t)] A2s exp{i[k2 (x sin i2 z cos i2 ) 2t]}
2、入射波透入介质2约一个波长的深度, 透射波沿界面传播约半个波长, 然后返回介质1。
1 波动光学基础
• 三、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NSOM)
• NSOM原理:
1.5.6 全反射现象与应用
1 波动光学基础
1.5.6 全反射现象与应用
• NSOM独特功能:
• 1、高分辨 • 突破衍射极限(200nm), 实现12nm分辨。 • 2、样品宽容 • 固、液、绝缘体、金属、半导体,无需特殊加工。 • 3、环境宽松 • 无需真空环境。 • 4、照明方式多样,倏逝波广泛存在。

光学课程设计 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

光学课程设计  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

西安邮电大学光学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生姓名:专业名称: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光信1103班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一、课程设计目的1.掌握反射系数及透射系数的概念;2.掌握反射光与透射光振幅和相位的变化规律;3.掌握布儒斯特角和全反射临界角的概念。

二、任务与要求对n1=1、n2=1.52及n1=1.52、n2=1的两种情况下,分别计算反射光与透射光振幅和相位的变化,绘出变化曲线并总结规律三、课程设计原理根据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利用电矢量和磁矢量来分析光波在两介质表面的反射特性,把平面光波的入射波、反射波和折射波的电矢量分成两个分量:一个平行于入射角,另一个垂直于入射角,对平面光波在电介质表面的反射和折射进行分析,推导了菲涅尔公式,并结合MATLAB研究光波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以及光波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的反射率、透射率、相位等随入射角度的变换关系。

同时对光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特性变化进行仿真研究,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布鲁斯特角、全反射现象及相位变化的特点。

有关各量的平行分量与垂直分量依次用指标p和s来表示,s分量、p分量和传播方向三者构成右螺旋关系。

假设界面上的入射光,反射光和折射光同相位,根据电磁场的边界条件及S分量,P分量的正方向规定,可得Eis+Ers=Ets. 由著名的菲涅耳公式:rs=E0rs/E0is=-(tanθ1-tanθ2)/(tanθ1+tanθ2);rp=E0rp/E0ip=(sin2θ1-sin2θ2)/ (sin2θ1+sin2θ2);ts=E0ts/E0is=2n1cosθ1/n1cosθ1+n2cosθ2;tp=E0tp/E0ip=2n1cosθ1/n2cosθ1+n1cosθ2;反射与折射的相位特性1.折射光与入射光的相位关系S分量与P分量的透射系数t总是取正值,因此,折射光总是与入射光同相位。

2.反射光与入射光的相位关系1)光波由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n1<n2时,反射系数rs<0,说明反射光中的s分量与入射光中的s分量相位相反,即存在一个π的相位突变。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设计

光课程设计——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设计

邮电大学光学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生:专业名称: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光信1103班设计名称: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一、课程设计目的1.掌握反射系数及透射系数的概念;2.掌握反射光与透射光振幅和相位的变化规律;3.掌握布儒斯特角和全反射临界角的概念。

二、任务与要求对n1=1、n2=1.52及n1=1.52、n2=1的两种情况下,分别计算反射光与透射光振幅和相位的变化,绘出变化曲线并总结规律。

三、课程设计原理光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特性与电矢量的振动方向密切相关。

由于平面光波的横波特性,电矢量可在垂直传播方向的平面的任意方向上振动,而它总可以分解成垂直于入射面振动的分量和平行于入射面振动的分量,一旦这两个分量的反射、折射特性确定,则任意方向上的振动的光的反射、折射特性也即确定。

菲涅耳公式就是确定这两个振动分量反射、折射特性的定量关系式。

(1)s分量和p分量p s m E Et E E r imtm m im rm m ,,,0000===垂直入射面的振动分量- -s 分量平行入射面的振动分量- -p 分量定义:s 分量、p 分量的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分别为(2)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定义:s 分量、p 分量的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分别为p s m E E t E E r imtm m im rm m ,,,0000===(3)菲涅耳公式已知界面两侧的折射率21n n 、和入射角1θ,就可由折射定律确定折射角2θ;进而可由菲涅耳公式求出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绘出如下按光学玻璃(n=1.5)和空气界面计算,在21n n <(光由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和21n n >(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两种情况下,反射系数、透射系数随入射角1θ的变化曲线。

(a)光由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 (b)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反射光与入射光中s,p 分量的相位关系: (1)n1<n2时,光疏入射光密 s 分量的反射系数s r :反射光中的s 分量与入射光中的s 分量相位相反;反射光中的s 分量相对入射光中的s 分量存在一个π相位突变(rs ϕ=π); p 分量的反射系数p r :在1θ<B θ围,p r >0,反射光中的p 分p 量与入射光中的分量相位相同(rp ϕ=0); 在1θ>B θ围,p r <0,反射光中的p 分量相对入射光中的p 分量有π相位突变(rp ϕ=π);(2)n1>n2时,光密入射光疏 s 分量的反射系数s r :入射角1θ在0到C θ(临界角,12/sin n n C =θ)的围,s 分量的反射系数s r >0。

光波及其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的反射和折射

光波及其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的反射和折射

2020年2月8日
7
光学教程专题 光波及其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的反射和折射
菲涅耳公式: 反射比与透射比关系:
rp t p 1; rs ts 1
正入射时:
rp

rs

n2 n2
n1 n1
tp

ts

2n1 n2 n1
2020年2月8日
8
光学教程专题 光波及其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的反射和折射
沿z轴方向传播的一维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E(
p, t )

A c os [ (t

z) v
0
]
E hv,T 2 , h / 2 , P h /
k 2 , v
E(
p, t )

A exp
i [Et

P
r0 ]
2020年2月8日
2
E
2020年2月8日
A
exp
i[
(t

z v
)

0
E* Aexp{i[(t
] z
v
)

0
]}
4
光学教程专题 光波及其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的反射和折射
波函数的复数表达 复振幅:
当略去含有时间的指数因子时:
E~

Aexpi[k
r 0
]
称为复振幅。而根据复函数的运算法则:
相位突变 对入射波和反射波而言,则因:
rp

E1p ' E1 p

n2 n2
cosi1 cosi1
n1 cosi2 n1 cosi2
rs

(整理)光电课程设计_光学仿真.

(整理)光电课程设计_光学仿真.

概述:一、光源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光源器件可实现从电信号到光信号的转换,是光发射机以及光纤通信系统的核心器件,它的性能直接关系到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和质量指标。

光纤通信系统要求光源具有合适的发射波长,处在光纤的低损耗窗口之中;有足够大的输出功率,从而有较长的传输距离;有较窄的发光谱线,可以减少光纤的色散对信号传输质量的影响;易于与光纤耦合,确保更多的光功率进入光纤;易于调制,响应速度要快,调制失真小,带宽大;在室温下能连续工作,可靠性高,寿命至少在10万小时以上。

下面简单介绍已广泛应用的两类半导体光源: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 )和半导体激光二极管(LD )。

1 发光二极管(LED )发光二极管(LED )是低速、短距离光波通信系统中常用的光源。

其寿命很长,受温度影响较小,输出光功率与注入电流的线性关系较好,价格也比较便宜。

驱动电路简单,不存在模式噪声等问 题。

发光二极管结构简单,是一个正向偏置的PN 同质结,电子-空穴对在耗尽区辐射复合发光,称为电致发光。

发出的部分光耦合进入光纤供传输使用。

LED 所发出的光是非相干光,具有较宽的谱宽(30~60nm )和较大的发射角(≈100°)。

自发辐射产生的功率是由正向偏置电压产生的注入电流提供的,当注入电流为I ,在稳态时,电子-空穴对通过辐射和非辐射复合,其复合率等于载流子注入率I/q ,其中发射电子的复合率决定于内量子效率ηint ,光子产生率为(I ηint/q),因此LED 内产生的光功率为()int int /P w q η= (2.1)式中,ω 为光量子能量。

假定所有发射的光子能量近似相等,并设从LED 逸出的功率占内部产生功率的份额为ηext ,则LED 的发射功率为()int int /e ext ext P P w q I ηηη== (2.2) ηext 亦称为外量子效率。

由上式可知,LED 发射功率P 和注入电流I 成正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邮电大学光学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生姓名:专业名称: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光信1103班光波在介质中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的仿真一、课程设计目的1.掌握反射系数及透射系数的概念;2.掌握反射光与透射光振幅和相位的变化规律;3.掌握布儒斯特角和全反射临界角的概念。

二、任务与要求对n1=1、n2=及n1=、n2=1的两种情况下,分别计算反射光与透射光振幅和相位的变化,绘出变化曲线并总结规律三、课程设计原理根据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利用电矢量和磁矢量来分析光波在两介质表面的反射特性,把平面光波的入射波、反射波和折射波的电矢量分成两个分量:一个平行于入射角,另一个垂直于入射角,对平面光波在电介质表面的反射和折射进行分析,推导了菲涅尔公式,并结合MATLAB研究光波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以及光波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的反射率、透射率、相位等随入射角度的变换关系。

同时对光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特性变化进行仿真研究,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布鲁斯特角、全反射现象及相位变化的特点。

有关各量的平行分量与垂直分量依次用指标p和s来表示,s分量、p分量和传播方向三者构成右螺旋关系。

假设界面上的入射光,反射光和折射光同相位,根据电磁场的边界条件及S分量,P分量的正方向规定,可得Eis+Ers=Ets. 由着名的菲涅耳公式:rs=E0rs/E0is=-(tanθ1-tanθ2)/(tanθ1+tanθ2);rp=E0rp/E0ip=(sin2θ1-sin2θ2)/ (sin2θ1+sin2θ2);ts=E0ts/E0is=2n1cosθ1/n1cosθ1+n2cosθ2;tp=E0tp/E0ip=2n1cosθ1/n2cosθ1+n1cosθ2;反射与折射的相位特性1.折射光与入射光的相位关系S分量与P分量的透射系数t总是取正值,因此,折射光总是与入射光同相位。

2.反射光与入射光的相位关系1)光波由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n1<n2时,反射系数rs<0,说明反射光中的s分量与入射光中的s分量相位相反,即存在一个π的相位突变。

而p分量的反射系数rp在θ1<θb的范围内,rp>0,说明反射光中的p分量与入射光中的p分量相位相同;在θ1>θb的范围内,rp<0,说明反射光中的p分量与入射光中的p分量有一个π的相位突变。

2)光波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n 1>n2时,入射角在0_θc之间时,rs>0,说明反射光中的s 分量与入射光的s分量的相位相同。

p分量的反射系数rp在θ1<θb范围内,rp<0,说明反射光中的p分量相对入射光的p分量有一个π的相位突变,而在θb<θ1<θc范围内,rp>0,说明反射光中的p分量与入射光的中的p分量相位相同。

四、课程设计步骤(流程图)五、仿真结果分析st1r ,tst1r ,tst1f r sst1f r pst1f r sst1f r p1.折射光与入射光的相位关系S 分量与P 分量的透射系数t 总是取正值,因此,折射光总是与入射光同相位。

2.反射光与入射光的相位关系1)光波由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n1<n2时,反射系数rs<0,说明反射光中的s分量与入射光中的s分量相位相反,即存在一个π的相位突变。

而p分量的反射系数rp在θ1<θb的范围内,rp>0,说明反射光中的p分量与入射光中的p分量相位相同;在θ1>θb的范围内,rp<0,说明反射光中的p分量与入射光中的p分量有一个π的相位突变。

2)光波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n 1>n2时,入射角在0_θc之间时,rs>0,说明反射光中的s 分量与入射光的s分量的相位相同。

p分量的反射系数rp在θ1<θb范围内,rp<0,说明反射光中的p分量相对入射光的p分量有一个π的相位突变,而在θb<θ1<θc范围内,rp>0,说明反射光中的p分量与入射光的中的p分量相位相同。

六、仿真小结如果已知界面两侧的折射率n1,n2和入射角θ1,就可由折射定律确定折射角θ2,进而可由上面的菲涅耳公式求出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仿真结果图a绘出了按光学玻璃(n=)和空气界面计算,在n1<n2(光由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和n1>n2(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两种情况下,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岁入射角θ1的变化曲线七、程序St=linspace(0,90,1000);st1=St.*pi./180;n1=1;n2=;st2=asin(n1.*sin(st1)./n2);stb=atan(n2/n1);subplot(3,2,1);rs=-(tan(st1)-tan(st2))./(tan(st1)+tan(st2));plot(St,rs,'r','LineWidth',1);hold on;rp=(sin(2.*st1)-sin(2.*st2))./(sin(2.*st1)+sin(2.*st2));plot(St,rp,'g','LineWidth',1);hold on;ts=(2.*n1.*cos(st1))./(n1.*cos(st1)+n2.*cos(st2));plot(St,ts,'b','LineWidth',1);hold on;tp=(2.*n1.*cos(st1))./(n2.*cos(st1)+n1.*cos(st2));plot(St,tp,'m','LineWidth',1);hold on;frs=0;STB=stb*180/pi;plot(STB,frs,'-bo');hold on;hold on;frs=0;plot(St,frs,'-k');xlabel('st1'),ylabel('r,t');title('n1<n2 rs(红),rp(绿),ts(蓝),tp(品红)随入射角st1的变化曲线')n3=;n4=1;stc=asin(n4/n3);stc=stc.*180/pi;st=atan(n4/n3);St=0::stc;st3=St.*pi./180;st4=asin(n3.*sin(st3)./n4);subplot(3,2,2);rs=-(tan(st3)-tan(st4))./(tan(st3)+tan(st4));plot(St,rs,'r','LineWidth',1);hold on;rp=(sin(2.*st3)-sin(2.*st4))./(sin(2.*st3)+sin(2.*st4));plot(St,rp,'g','LineWidth',1);hold on;ts=(2.*n3.*cos(st3))./(n3.*cos(st3)+n4.*cos(st4));plot(St,ts,'b','LineWidth',1);hold on;tp=(2.*n3.*cos(st3))./(n4.*cos(st3)+n3.*cos(st4));plot(St,tp,'m','LineWidth',1);hold on;St=stc::90;rp=1;plot(St,rp,'r','LineWidth',1);hold on;rs=1;plot(St,rs,'g','LineWidth',1);hold on;ts=0;plot(St,ts,'b','LineWidth',1);hold on;tp=0;plot(St,tp,'m','LineWidth',1);hold on;frs=0;ST=st*180/pi;plot(ST,frs,'-bo');hold on;frs=0;plot(stc,frs,'-go');hold on;frs=0;plot(St,frs,'-k');xlabel('st1'),ylabel('r,t');title('n3>n4 rs(红),rp(绿),ts(蓝),tp(品红)随入射角st1的变化曲线') n1=1;n2=;n=n2/n1;stb=atan(n2/n1);St=linspace(0,90,1000);st1=St.*pi./180;subplot(3,2,3);for st1=0:pi/2000:pi/2st2=asin(n1.*sin(st1)./n2);rs=-(tan(st1)-tan(st2))./(tan(st1)+tan(st2));if rs<0frs=pi;elsefrs=0;endendhold on;STB=stb*180/pi;plot(STB,frs,'-bo');hold on;plot(St,frs,'r','LineWidth',1);hold on;xlabel('st1'),ylabel('frs');title('(a)n1<n2')stb=stb*180/pi;St=linspace(0,stb,1000);st1=St.*pi./180;subplot(3,2,4);for st1=0:stb/1000:stbst2=asin(n1.*sin(st1)./n2);rp=(sin(2.*st1)-sin(2.*st2))./(sin(2.*st1)+sin(2.*st2));if rp<0frp=pi;elsefrp=0;endendplot(St,frp,'r','LineWidth',1);hold on;St=linspace(stb,90,1000);st1=St.*pi./180;for st1=stb:(pi/2-stb)/1000:pi/2st2=asin(n1.*sin(st1)./n2);rp=(sin(2.*st1)-sin(2.*st2))./(sin(2.*st1)+sin(2.*st2));if rp<0frp=pi;elsefrp=0;endendplot(St,frp,'r','LineWidth',1);hold on;frp=0;plot(stb,frp,'-bo');xlabel('st1'),ylabel('frp');title('(b)n1<n2')n3=;n4=1;m=n4/n3;stc=asin(n4/n3);stc=stc*180/pi;St=linspace(0,stc,1000);st3=St.*pi./180;subplot(3,2,5);frs=0;plot(St,frs,'r','LineWidth',1);hold on;St=linspace(stc,90,1000);st3=St.*pi./180;frs=2.*atan(((sin(st3).*sin(st3)-m.*m)).^(1/2)./cos(st3)); plot(St,frs,'r');hold on;frs=0;stb=atan(n4/n3);stb=stb.*180./pi;plot(stb,frs,'-bo');hold on;plot(stc,frs,'-go');xlabel('st1'),ylabel('frs');title('(c)n3>n4')stb=atan(n4/n3);stb=stb*180/pi;St=linspace(0,stb,1000);st3=St.*pi./180;subplot(3,2,6);frp=pi;plot(St,frp,'b','LineWidth',1);hold on;stc=asin(n4/n3);stc=stc*180/pi;St=linspace(stb,stc,1000);frp=0;plot(St,frp,'b','LineWidth',1);hold on;St=linspace(stc,90,1000);st3=St.*pi./180;frp=2.*atan(((sin(st3).*sin(st3)-m.*m)).^(1/2)./(cos(st3)*(m.*m))); plot(St,frp,'b','LineWidth',1);hold on;frp=0;plot(stb,frp,'-bo');hold on;plot(stc,frp,'-go');xlabel('st1'),ylabel('frp');title('(d)n3>n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