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到的荀子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的重要生平和思想
荀子的生平
荀况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我国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从汉唐以来,始终被学术思想界研究着,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与积极的影响。荀况,宇卿,又称孙卿,荀子是对她的尊称,战国末期赵国 (今山西南部)人。生卒年不详。他的社会活动与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至秦王政九年(前238年)之间。荀子学成于晋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曾像孔子、孟子那样,在赵国、齐国,秦国、楚国进行过周游活动。荀子生活的时代,天下名士曾集齐国的稷下,盛时多达数千人。司马迁晓:苟子“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史记》载荀子曾二次人齐,并曾三次相任稷下学官的祭洒。对此,《史记》中有“最为老师”之说,其学术地位是可想而知的。荀手在齐时,曾向齐湣王进言,行王道政治,争取—统天下。他说“处胜人之势,行胜入之道,天下莫忿,汤、武是也,处胜入之势,不以胜人之道,厚于有天下之势,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桀、纣是也。‟所谓“胜人之道”就是儒家的仁义王道。由于当时齐国君臣在吞并宋国之后,兵势强盛,居功骄傲,听不进荀子的建议。此后,荀子又向齐国君臣提出警告说:“今巨楚县吾前,大燕鰌吾后,劲魏钩
吾右”但他的主张仍未被采纳,他的警告仍不受重视,只好离齐他去了。司马迁说:“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以后,齐国果然燕国打败,齐湣王慌忙逃跑途中,被楚国的淖齿杀死。荀况总结齐国失败的这一历史教训时指出:“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戳,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无它故焉,唯共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荀子以为齐湣王不修礼义,不行王道,是使齐国由强转弱以至失败的根本原因。
荀子在楚国的境遇也并不佳,也因遭受谗言而未被重用。刘向在《别录》中说:“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荀子在赵的活动,共《议兵》篇中有记载说,荀子在赵孝成王面前,与楚国将领临武君曾议论兵法说:“禁暴除害”
是进行统一战争的根本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壹民”“附民”,即在政治上取得百姓的支持;二是军事上对士兵除进行军事技术训练外,还应进行礼义和法制的教育。尽管荀子没有科学说明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但他的这些观点是很有意义的。荀子的军事思想虽得到故国赵王的称赞,但却未见重用,故而又离去故国他往了。
荀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为“儒者不入秦”所限,曾去秦国会见秦昭王和秦国宰相范睢,陈述自己的政见,赞扬秦国“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他曾把统一全国的希望寄托于秦国,为此,他建议秦昭王重用儒者,实行仁义,“懦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君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荀子与秦昭王的答辩中,表达了隆礼、尊君、爱民、行王道的主张,指出一个诸侯国欲统一中国,必须走这样的路。对此,秦昭王大加称善,但并未任用他。
后来荀子又到楚国,楚国宰相春申君任命他为楚国的兰陵 (今山东莒南县)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杀,荀子也被解职,从此便定居于兰陵,并在这里辞世。荀子的著述,据《汉书·艺文志》中著录说:“《孙卿子》三十三篇。”班固自注说:“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荀卿称为孙卿,有的说因汉代避宣帝刘询讳而称孙卿,有的说苟、孙音同而孙卿,实则两意兼而有之。荀手著作在汉代抄录流传有300余篇,刘向根据皇家藏书校定的《荀子》32篇,与现存本相符。《荀子》一书基本为其本人所著。又据唐代杨惊考证,《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诸篇为荀子弟子记述。《荀子》一书,后代有多种注释本。
荀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反映在学术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学派林立。荀子处于中国社会趋于统一的形势下,诸子百家处于融合的时期,所以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儒家的思想传统,并吸取了道、墨、名、法诸家的思想,成为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学术思想家,对中国古代产生过积极影响。《荀子》32篇,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论,都作出回答。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不全为儒家言,确切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融合百家之长的思想家。现将其学术思想的基本观点,简要阐述于后。
天道观。天道观即自然观。荀子反对西周以来的天命论。天命观是殷商以
来形成的世界现,这种观点认为人与人类社会是受“天”即上帝主宰的,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点,具有明显的神学性质。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反对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天命论思想,把天直接解释为自然,与人即人类社会区别开来,否认天有意志,否认自然之天对人类社会的主宰。他说:“天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存在和运动的客观规律,它不以社会政治条件的好坏为转移,它也不主宰人类社会。他的天人相分的观点,明确地说明殷商以来传统的君权天授或君权神授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悦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功能,既非上帝所为,也非人力所使,是其自身运动的结果,对此,他称之为…天职”。
荀子看到自然与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相分的一面,他也看到他们相合的一面。他认为自然界与人都是“气”这种物质构成的,“气”是宇宙万物的物质基础。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里说明,自然万物统一于物质性的气,人也是自然界的—部分,人与自然万物是相统一的。同时他又指出,社会精神现象和道德属性,不具有普遍性,仅是人的特有的属性,说明人与自然又是相分的。人与自然是相分与相合的统一。
荀子在天道现中,含有一种人能胜天的观点。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他认为崇天不如利用和控制天,颂天不如掌握自然规律,使之为人类谋福利。荀子认为,人类只要认识了天即自然的规律,便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然,利用自然,控制自然,使自然为人娄造福。如果…味歌颂和崇拜天,放弃主观的努力,那就失去了人的本性。荀子还说,“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古。”他认为天人关系“天道”即自然规律必须遵循,违背规律会一事无成。同时认为认识自然客观律的目的,在于利用它向自然索取,因此主观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荀子这种唯物论自然观,重视人的能动性的因素,强调在遵循自然规律前提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对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反对神学都起了积极的影响。
解蔽说。解蔽说是荀子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论。荀子认为人欲控制和利用自然,必须客观地认识自然。他的解蔽说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个“解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