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原理复习提纲(重庆大学)
内燃机原理 各章重点内容
《内燃机原理》各章提纲及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1、内燃机发展。
前期:1673~1680年荷兰物理学家柯.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首先提出了真空活塞式火药燃烧的高温燃气在气缸中冷却后形成真空而带动活塞作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燃气与活塞联系起来,实现了“内燃”1690年法国医生德.巴本(Deni Papin),采用相当于真空原理用水蒸气作功质的活塞式发动机,成为近代蒸汽机的直接祖先。
1705~1711年英国人纽卡姆(New Comen)制成了矿井用直立气缸密封式活塞、缸|内水冷却的真空式蒸汽机,热效率不到1%。
| 1776年英国人瓦特(Watt) 改良了纽卡姆蒸汽机,发明了水汽分离冷凝器,大大完善了蒸汽机,热效率达3%,开始了蒸汽时代,掀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
1794年英国人罗伯特.斯却里塔(RobertSteet)提出了燃用松节油或柏油的内燃机原理,首次提出燃料与空气混合的原理。
1799年法国化学家莱蓬(Lebon) 建议采用照明煤气作燃料并用电火花点火。
| 1820年英国人塞歇尔(W . Cecil) 用氢煤气作燃料,使内燃机以60+/ min转动起来。
1833年英国人莱特(WL. Weight)提出“爆发” 发动机,摆脱了真空发动机的影响,直接利用燃烧压力推动活塞作功。
1857年意大利恩.巴尔桑奇(Engenio Bersanti)和马特依西(Matteucci) 制成自由活塞发动机,第一次实现了爆发作功。
1860年法国人兰诺(Lenoir) 研制成功第一台实用的二冲程、无压缩、电火花点火的煤气机。
1862年法国工程师包.德.罗沙(Beau de Rochas)第一次提出了近代发动机等容燃烧的四冲程循环原理。
诞生:1876年Nikolaus August Otto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四冲程煤气机。
1886年Benz和Daimlet按Otto的四冲程原理,造出第一台车用汽油机。
1886年Benz和Daimler将发明的汽油机用在车.上,发明了第一部汽车。
内燃机原理复习重点(前四章)资料
内燃机原理复习重点(前四章)资料第一章内燃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内燃机的实际工作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四个过程组成,它是周期性地将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往复过程。
基本原理:内燃机通过进气过程向气缸内吸入新鲜空气或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气,通过活塞的压缩行程,将新鲜充量的温度、压力提高到一个合适的水平,然后燃料以点燃或压燃的方式开始燃烧释放出热能,气缸内气体工质被加热,温度和压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膨胀推动活塞做功实现由热能到机械能的转变,最后通过排气过程排除已燃废气。
理论循环提出的假设:(1)以空气作为循环工质,视其为理想气体,物理及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工质比热容为常数;(2)循环工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3)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等容或等压的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简化为等容放热过程;(4)将工质的压缩和膨胀过程看成等熵过程,工质与外界不进行热交换。
三种形式的理论循环:(1)定容加热循环,如汽油机(2)定压加热循环,如高增压和低速大型柴油机(3)混合加热循环,如高速柴油机理论循环的评价指标:(1)循环热效率t η:工质所做循环功W 与循环加热量1Q 之比,用来评价循环的经济性,即 12t 11Q Q W Q Q η-== 影响t η的因素有:①压缩比ε(随着ε增大,三种循环的热效率都提高,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循环平均加热温度,降低循环平均放热温度);②绝热指数k (随着k 值增大,t η将提高);③压力升高比λ(定压加热循环与定容循环的t η均与λ无关,对于混合加热循环,当1Q 与ε不变时,λ增大则ρ减小,膨胀过程增加,2Q 减少,t η提高);④预胀比ρ(ρ值增加,t η下降)(2)循环平均压力t p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功,用来评价循环的做功能力,即 t ()SW p kPa V = 对于定压和定容加热循环,循环平均压力t p 随压缩起点压力a p 、压缩比ε、压力升高比λ 预胀比ρ、绝热指数K 和热效率t η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混合加热循环,若1Q 不变,增加ρ 就是减少λ,t η下降,t p 也降低继续膨胀循环:(1)脉冲涡轮增压(2)定压涡轮增压四行程内燃机的实际循环:(1)进气过程:进气压力终点a p 一般小于环境大气压力0p ,压力差用于克服进气阻力,进气终点的温度a T 高于环境大气温度0T(2)压缩过程:复杂多变过程,压缩终了的压力1n c a p p ε=,温度11n c a T T ε-=,其中,多变指数1n 主要受工质与缸壁的热交换及工质泄露情况的影响,当转速提高时,热交换时间缩短,缸壁的传热和气缸泄漏气量减少,1n 会增大,当负荷增加时,气缸壁温度升高,传热量减少,1n 增大,而当漏气量增加或缸壁温度降低时,1n 减小。
内燃机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三种基本循环方式及其实用意义循环热效率与循环平均压力*内燃机的指示指标与有效指标的差别;评定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有哪些指标;*发动机强化指标发动机热平衡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换气过程的四个阶段*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定义;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进气马赫数的定义与限制方法进、排气管的动态效应第三章燃料与燃烧*柴油的十六烷值;汽油的辛烷值气体燃料CNG LNG LPG;天然气燃料的优点*过量空气系数与空燃比的概念*燃料的热值(低热值、高热值)柴油着火:低温多阶段着火冷焰—蓝焰—热焰汽油着火:高温单阶段着火汽油机的预混燃烧与柴油机的扩散燃烧第四章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正常燃烧过程:三个阶段及其特点;燃烧速度及其影响因素不规则燃烧现象:各循环间的燃烧变动与各缸间的燃烧差异燃烧室壁面的熄火作用:现象与危害,熄火厚度及减少方法*不正常燃烧:爆燃与表面点火现象、危害、产生原因及抑制方法采用均质稀混合气燃烧与分层给气燃烧的目的第五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四个阶段与特点;燃烧放热规律三要素发动机噪声由哪三部分组成*油泵速度特性及其校正。
*供油规律、喷油规律及不正常喷射现象。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的两种方式。
常用的直喷式与分隔式燃烧室的型式与特点及其应用。
第六章发动机的特性*发动机特性:调整特性、性能特性*发动机工况的标定(功率标定);汽车发动机采用哪种功率标定*发动机负荷特性定义(量调节、质调节);非增压柴油机的最大功率受法规规定的烟度限值限制*发动机速度特性定义(外特性及部分速度特性);汽、柴油机速度特性之差别*扭矩特性(扭矩储备系数、适应性系数、转速储备系数)及柴油机扭矩校正烟度特性:二类工况试验方法*调速特性:柴油机装置调速器的必要性;两极式调速器及其调速特性。
万有特性第七章车用发动机的废气涡轮增压增压度、增压比的概念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工作原理废气能量利用的两种基本形式:恒压增压系统和脉冲增压系统*车用增压发动机的结构上的变动与性能上的基本变化第八章排气污染与控制四种有害排放物及其排放物的浓度C的定义*影响汽、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生成的主要因素*有害排放物的控制:排气后处理的几种措施与发动机的前处理的方法各国对汽车排放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
内燃机复习提纲学习资料
内燃机复习提纲内燃机复习提纲1.内燃机,是一种动力机械,它是通过使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并将其放出的热能直接转换为动力的热力发动机。
2.内燃机的常用结构术语上止点:活塞顶端离曲轴旋转中心最远处。
下止点:活塞顶端离曲轴中心最近处。
活塞行程S:上下止点间的距离称为活塞行程。
燃烧室容积:当活塞位于上止点时,活塞顶以上的气缸容积。
用Vc表示。
气缸工作容积:活塞从一个止点到另一个止点所扫过的气缸容积。
用Vs表示。
气缸总容积:当活塞位于下止点时,活塞顶端上方的气缸容积。
用Va表示。
内燃机排量:内燃机所有气缸工作容积总和。
用VL表示,压缩比: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
用ε表示。
公式见书3.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循环由4个活塞行程组成,即进气行程、压缩行程、作功行程和排气行程。
①进气行程:活塞在曲轴的带动下由上止点移至下止点。
此时排气门关闭,进气门开启。
在活塞移动过程中,气缸容积逐渐增大,气缸内形成一定的真空度。
空气和汽油的混合物通过进气门被吸入气缸,并在气缸内进一步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
②压缩行程:进气行程结束后,曲轴继续带动活塞由下止点移至上止点。
这时,进、排气门均关闭。
随着活塞移动,气缸容积不断减小,气缸内的混合气被压缩,其压力和温度同时升高。
③做功行程:压缩行程结束时,安装在气缸盖上的火花塞产生电火花,将气缸内的可燃混合气点燃,火焰迅速传遍整个燃烧室,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
燃烧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压力和温度迅速升高。
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活塞由上止点移至下止点,并通过连杆推动曲轴旋转作功。
④排气行程:排气门开启,进气门仍然关闭,曲轴通过连杆带动活塞由下止点移至上止点,此时膨胀过后的燃烧气体(或称废气)在其自身剩余压力和在活塞的推动下,经排气门排出气缸之外。
4.二冲程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如果在两个冲程里完成进气、压缩、做功、排气这些循环动作,就叫二冲程,相应的内燃机叫二冲程内燃机①第一行程:活塞在曲轴带动下由下止点移至上止点。
内燃机复习资料已整理
内燃机复习资料已整理
概述:
内燃机是一种利用燃料在发动机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的装置。
内燃机广泛应用于交通工具、发电厂和工业生产中。
本文档为内燃机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内燃机的基本原理、工作循环、构造和性能参数等内容。
一、内燃机基本原理
内燃机是通过在活塞内部进行燃烧来产生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的一种热机。
其基本原理是燃料与空气在气缸内混合并点燃,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从而驱动机械装置。
二、内燃机工作循环
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分为四个连续的过程,即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在吸气过程中,活塞下行,气门打开,燃料空气混合物进入气缸;在压缩过程中,活塞上行,气门关闭,混合物被压缩至高压;在燃烧过程中,点火系统点火,混合物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最后,在排气过程中,活塞再次上行,排出废气。
三、内燃机构造
内燃机由气缸、活塞、曲柄连杆机构、燃料系统和点火系统等
组成。
1. 气缸:内燃机的工作腔,通常呈圆筒形,可容纳活塞和混合
气体。
2. 活塞:气缸内能够往复运动的密封装置,将高压气体的作用
转化为机械能。
3. 曲柄连杆机构:将活塞往复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的机构,由
曲轴、连杆和曲柄轴组成。
4. 燃料系统:负责供给燃料和空气混合物到气缸中,包括燃料
喷射器、油泵和进气系统等。
5. 点火系统:提供可靠的点火能量,使混合气体能够燃烧起来。
典型的点火系统包括点火塞、点火线圈和点火控制单元等。
四、内燃机的性能参数
内燃机的性能受到多个参数的影响,包括排量、压缩比、热效率、功率和扭矩等。
内燃机原理复习
一、绪论●基本要求:了解发动机原理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动机的经济地位及发展状况。
●具体知识点:无二、发动机的工作指标●基本要求:掌握发动机的工作指标的含义以及指示指标和有效指标、机械损失及其测量。
理解发动机排放指标的含义以及提高发动机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的基本途径。
●具体知识点:1、发动机的工作指标(四项);2、内燃机动力性指标:功率、转矩、转速(三项);3、示功图;4、指示(有效)性能指标包括:指示(有效)热效率、指示(有效)功率(燃油效率)等基本概念;5、发动机机械损失组成(五项),常用的测量方法(四种),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转速(或活塞平均速度)、负荷、润滑条件;6、排放指标(评定发动机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常采用的评定指标)(包括四项指标);7、过量空气系数、充量系数的含义;8、指示(有效)性能指标的计算公式,在给定条件下进行计算分析: 计算——结合实际机型进行计算(课后习题的类型);分析——针对实际的公式表述进行分析;⎪⎭⎫ ⎝⎛⎪⎪⎭⎫ ⎝⎛⎪⎪⎭⎫ ⎝⎛=τφφηηηin T R p V l H P s s s s c a u m t c e 20 分析对发动机有效输出功率的影响参数。
030l H n P a u s c m t i L φρφτηη=和u m it e H b ηη6106.3⨯=,分析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具体措施以及各参数对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关系。
三、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基本要求:理解发动机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压缩及膨胀多变指数,掌握发动机燃料的理化特性,了解发动机工作过程数值计算的基本原理。
具体知识点:1、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特点,理论循环到实际循环的简化和假设;2、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差异,存在差异的原因,除实际循环中所研究的工质不同于理论循环的工质以外,实际循环还存在许多不可逆损失(三项损失);3、涉及一些基本概念:残余废气系数、排气再循环、充量系数、过量空气系数;4、循环热效率的计算机影响参数:压缩比、压力升高比、预胀比、工质的等熵指数;5、燃料的理化性质:如评价汽油抗爆性的指标、评价柴油自燃性的指标、柴油的低温流动性、汽油的挥发性等。
内燃机原理(含热工)内容提要
内燃机原理(含热工)内容提要目录热工基础部分 (1)绪论 (1)第一章基本概念 (2)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4)第三章理想气体的性质与热力过程 (6)第四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8)汽车发动机原理部分 (11)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 (11)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15)第三章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 (16)第四章燃料与燃烧化学 (19)第五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21)第六章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25)第七章发动机的特性 (28)第八章发动机排放与噪声 (31)第九章车用发动机的发展趋势 (32)内燃机原理(含热工)内容提要热工基础部分绪论1.能量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度量。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一切物质都处于运动状态,所以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
能量的主要形式:机械能:物体的动能与势能;热能:物质分子热运动动能与位能之和,即不涉及化学变化和核反应的热力学能,也称为内热能;电能:与电荷的运动和积蓄有关的能量;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核能:通过核反应释放的能量;辐射能: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的能量。
2. 能源能源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
能源的分类:(1)按开发利用的情况:常规能源(开发时间长,技术较成熟,被广泛利用):煤、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开发时间短,因技术不成熟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燃料等。
(2)按开发的步骤:一次能源(自然界中以自然形态存在可直接开发利用):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化而来):电力、煤气、汽油、沼气、氢气、甲醇、酒精等。
(3)按能否再生:可再生能源(不会因被开发利用而明显减少,具有自然恢复能力):水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再生能源(储量有限,随被开发利用而日益减少):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4)按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清洁能源(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等;非清洁能源(对环境污染较大):煤、石油、天然气等。
重庆大学内燃机原理课程资料第一章
1.柴油机(压燃式)》负荷下降(喷油时间减少)》初期相当于定容燃烧的部分变化不大(λ 基本不变)》而ρ 减小,η t 将较大提高汽油机(点燃)》负荷下降》节气门开度下降》燃烧速度下降》燃烧时间上升》λ 下降而ρ 上升,η t 将降低。
2.3.______是发动机工作过程最本质的模型,影响_______的主要参数,也是影响发动机动力、经济性的关键参数。
理论循环模型实际发动机热循环效率4. 为什么压缩过程是多变过程?多变指数如何变化?受缸壁的加热;压缩开始时,工质温度较低,受缸壁加热,多变指数大于等熵指数k,压缩后期,工质温度高于缸壁,向缸壁传热,多变指数小于等熵指数k。
5. 为什么汽油机的压缩终了温度和压力都低于柴油机?汽油机的压缩比低于柴油机的压缩比6.为什么汽油机的最高燃烧爆发压力低于柴油机?而最高温度有高一些?压缩比低;过量空气系数低7. 为什么汽油机终点的膨胀温度高于柴油机?压缩比低8.为什么研究理论循环?1.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2.实际发动机工作与经济完善程度3提高经济性和动力性9.什么是循环动力过程功?压缩与燃烧膨胀过程所作的正功之和10.倒拖法测量方法?精度条件?方法:发动机在一定条件下工作时切断油和点火,将电力测功机转为倒拖发动机,所需的功率就是机械损失功率精度条件:1.活塞和缸套的间隙因温度降低而加大,使机械摩擦损失减小;另一方面,气缸温度低,润滑油黏度大,使摩擦损失增加2.工质温度低,密度加大,排气压力增大,使泵气损失增大3.存在不可逆损耗和工质向周边的传热,会出现下图所示的封闭负功面积11. 提高内燃机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的主要措施?1.采用增压技术2.合理组织燃烧过程3.提高气缸的充量系数4.提高内燃机转速5. 提高内燃机的机械效率6. 采用二冲程来提高升功率12. 内燃机性能指标是那两类?1. 指示性能指标:以工质对活塞作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简称指示指标---直接反映工作循环进行的好坏(因为这个过程发生在工作循环过程)2. 有效性能指标: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简称有效指标---评定发动机实际工作能力的优劣(因为真正有用的是曲轴发出的而不是工质对活塞做的功)13.决定动力输出的量与质的环节是那两个环节?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加入整机的化学能的多少,这是“量”的环节取决于化学能转换为有效输出功的效率,这是“质”的环节。
内燃机原理复习提纲(重庆大学)
(3)雾化性——粘度:表示燃料分子间内聚力的大小
4. 理论空气量及过量空气系数
理论空气量:1kg 燃料完全燃烧所需的理论空气量
过量空气系数:燃烧 1kg 燃料提供的空气量 L 与理论上所需空气量
L0 之比,表示混合气的浓度
α = L/L0
5. 混合气热值
可燃混合气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可燃混合气完全燃烧发出的热
pmm pmi pme
(2)机械损失功率 Pm 包括:
a. 摩擦损失占 62~75%: 活塞及活塞环;连杆、曲轴轴承;配气机
构;
b. 驱动附件损失占 10~20%: 机油泵;电器设备;水泵;风扇
c. 泵气损失:10~20%
d. 驱动机械增压器损失 6~10%
e. 占总 Pi 的 10~30%
定义:在火花点火式发动机中, 凡是不依靠电火花点火, 而是由于炽 热表面点燃混合气的不正常燃烧现象。 分类:后火(后燃)、早火(早燃) 6.NOx 排放类型 内燃机排出的 NOx 主要是 NO,约占 90%,NO2 占 5-10% 7.燃烧过程 HC 的生成机理 1) 缸内壁面淬冷效应 2) 缝隙效应 3) 积碳和壁面油膜的吸附效应 4) 不完全燃烧
第一章 内燃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 1.内燃机理论循环 (1)混合加热循环(2)定容加热循环(3)定压加热循环
P
Q``1
z` z
Q`1
c
p0
Vc
Vs
b Q2
a
V
P
Q1
c
z
p0
Vc
b Q2
a
Vs
V
P
z
Q1
c
p0
Vc
Vs
b Q2
内燃机设计期末复习资料
内燃机设计期末复习资料引言:内燃机是一种将燃料通过燃烧的方式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它在现代工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燃机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问题,需要涉及到热力学、机械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知识。
本文将围绕内燃机设计的基本原理、燃料选择、热力学循环、缸内流动以及燃烧控制等方面进行说明,帮助读者对该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一、基本原理内燃机的基本原理是将燃料在氧气的存在下进行燃烧,通过燃烧释放的热能将气体推动活塞运动,从而产生机械能。
内燃机根据燃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和天然气发动机等多种类型。
其工作循环可以分为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过程。
二、燃料选择选择合适的燃料对内燃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燃料有汽油、柴油、天然气等。
汽油是一种易挥发的液体燃料,适用于高速运转的汽油发动机;柴油是一种低挥发的液体燃料,适用于长时间运转的柴油发动机;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适用于环保要求较高的天然气发动机。
三、热力学循环内燃机的热力学循环包括奥托循环和迪塞尔循环。
奥托循环适用于汽油发动机,其过程包括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迪塞尔循环适用于柴油发动机,其过程包括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热力学循环的目标是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同时降低废气排放。
四、缸内流动缸内流动是内燃机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它的目的是使燃料在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过程中能够更加均匀和充分地与空气混合。
通过合理设计缸内形状、进气、排气道和喷油系统等,可以改善燃烧的稳定性和效率,提高内燃机的性能。
五、燃烧控制。
重庆大学学长内燃机原理课程资料第二章
1,上一循环压力波的动态效应?若本循环进气时,正巧上循环残余正压波达到,对进气将产生有利影响,反之,则产生不利影响。
但这一效应在管长很短时效果不大,因为两次进气间隔中,短管会出现多个残余波,一般在本循环初期就已衰减消失了当q=1.5,2.5,…时,正巧是残余压缩波达到,故对ϕ c 的提高有利。
2.什么叫做增压?利用增压器将空气或可燃混合气进行压缩,再送入发动机气缸的过程。
增压后》新鲜充量密度增加》实际充气量增加》提高发动机功率和改善经济性能的目的。
3.什么叫唤气过程?发动机排出废气和充入新气的全过程4. 什么是压力单波?压力单波:管中某一点(包括边界点)向左、右两方以波速c 传播的“扰动”叫做压力单波。
向右传播的波叫右行波,反之叫左行波。
5. 什么是压力波?可压缩弹性介质中状态扰动的传播(状态扰动:介质中压力、速度等状态参数瞬间变化)6.什么是压气机的绝热效率?1kg 空气的绝热压缩功与实际压缩功之比叫压气机的绝热效率。
7.什么是增压度?发动机增压前后,标定工况的输出功率增值与原功率的比值:8.什么是增压比?标定工况时,增压器压气机压缩空气后的压力p b 与压缩前的压力p 0 之比,即9.什么是定压涡轮增压系统?所有各缸的排气岐管都通向一个体积较大的排气总管(稳压腔),基本能保证涡轮机入口压力恒定。
10. 什么是本循环压力波的动态效应?如何利用?本循环产生的进气压力波来回传播对循环充量的影响当压力波反射回来的时间小于气门开启的时间时,可利用压力波使得进气门处压力升高。
11.什么是涡轮效率?涡轮将废气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有效程度称为涡轮机的效率W T 为涡轮机轴上的有用功;H T 为废气所具有的能力。
据统计,涡轮机η T =0.65~0.85。
12.什么是涡轮机的特性?涡轮机在变工况运行时,其主要工作参数膨胀比、排气质量流量、转速以及涡轮效率之间的关系。
13. 什么是脉冲涡轮增压系统?各缸岐管中的脉冲气流直接导入涡轮机中,以尽量减小定压系统废气汇集到总管时出现较大不可逆膨胀的能量损失。
内燃机考试复习重点
●内燃机分类:工作原理:往复式、旋转式、转子式。
往复式:按燃料-柴油机、汽油机;按点火方式-压燃式、点燃式;按完成工作过程的冲程数-四冲程、二冲程;按汽缸数-单缸、多缸;按气缸排列-直排、V排、W型、星型;按冷却方式-水冷式、风冷式;按转速-高转速(>1000)、中速、低速(<600)●内燃机名称和型号的编制:1内燃机名称是按照所用的主要燃料来命名;2内燃机型号由四项内容所组成即气缸数目、冲程形式、气缸排列、缸径●上止点-活塞顶处在气缸中的最高位置;下止点-活塞顶处在气缸中的最低位置;冲程-活塞在上下止点间所走的距离;工作容积V h-在一个气缸内,活塞由上止点移动到下止点所扫过的气缸容积;余隙容积V c-活塞在上止点时,活塞顶上方的容积,又称燃烧室容积;气缸总容积V a-活塞在下止点时,活塞顶上方的容积;压缩比ε-气缸中气体压缩前与压缩后体积之比ε=V a/V c●四冲程内燃机的组成:1燃料系统(油箱、输油泵、喷油泵、喷油器等);2曲柄连杆机构(气缸体、曲轴箱、汽缸盖、活塞、连杆、曲轴和飞轮等);3配气机构(进气门、排气门、凸轮轴及驱动零件等)4润滑系统(机油泵、机油滤清器、润滑油道等)和冷却系统(水泵、散热器、风扇和水套等);5启动装置(电启动机、气动马达、小汽油机等)6若是汽油机还包括点火装置(火花塞、点火线圈、分电器及电源设备等)●为什么柴油机的压缩比要比汽油机的高?因为柴油机工作时喷入气缸的柴油是在压缩后的高温空气中自燃的,压缩比大,压缩后的温度才高,才能使柴油自燃。
汽油机气缸内压缩的是汽油与空气的可燃性混合气体,过大的压缩比可能导致早燃●内燃机的几个循环,工作进程和冲程:四冲程-进气冲程、压缩冲程、膨胀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
(进排气门都是早开晚关;着火延迟期—柴油机提前喷油)换气过程、压缩过程、燃烧过程、膨胀过程●柴油机喷油时刻及表示方法:喷油时刻用喷油提前角表示,即从喷油开始至活塞到达上止点之间的曲轴转角。
内燃机设计复习知识点
内燃机设计复习知识点内燃机作为一种常见的动力装置,在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内燃机的设计原理和相关知识,以下将对内燃机设计的一些复习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内燃机的基本原理内燃机是通过燃烧燃料使气体膨胀产生动力的一种热力学装置。
内燃机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发动机和燃气轮机。
1. 发动机:包括汽油机和柴油机。
汽油机利用汽油和空气混合燃烧产生动力,柴油机则是将柴油注入燃烧室内自燃。
两者的工作过程类似,都包括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阶段。
2. 燃气轮机:利用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驱动涡轮旋转来产生动力。
燃气轮机具有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的特点。
二、内燃机的组成部分内燃机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组成:1. 气缸和活塞:气缸是一个密封的长圆筒形空间,活塞则是在气缸内做往复运动的部件。
活塞与气缸之间形成密封空间,用于完成压缩和燃烧过程。
2. 曲轴连杆机构:曲轴连杆机构将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进而驱动输出轴或者机器的工作。
3. 进气和排气系统:进气系统负责将空气和燃料混合供给内燃机,排气系统则将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出。
进气系统包括进气管、进气阀等,排气系统包括排气管和排气阀等。
4. 燃油系统:燃油系统用于提供燃料,包括储油罐、燃料泵等。
5. 点火系统:点火系统用于引燃混合气体,一般包括火花塞、点火线圈和电子控制单元等。
三、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内燃机按照工作循环的不同,又可分为四冲程循环和两冲程循环。
1. 四冲程循环:包括进气冲程、压缩冲程、燃烧冲程和排气冲程四个冲程。
进气冲程中活塞向下运动,进气阀打开,将混合气体进入气缸;压缩冲程中,活塞向上运动,将混合气体压缩;燃烧冲程中,点火系统点燃混合气体,产生爆燃,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排气冲程中,活塞再次向上运动,将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出。
2. 两冲程循环:进气和排气过程与四冲程循环相同,但压缩和燃烧过程合并在一起。
两冲程循环具有结构简单、功率密度高等优点。
《内燃机的原理与构造》复习大纲-02
内燃机原理与构造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内燃机的定义是什么?2、内燃机自发明以来,一直把提高动力性,改善经济性以及提高可靠性和耐久性作为努力的目标,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
除了继续提高其动力性、可靠性、耐久性外,主要的研究目标将是净化废气、降低噪音、降低燃油消耗率和采用多种燃料。
3、车辆使用中对内燃机的基本要求有那些?4、内燃机的分类方法有那些?5、汽油机与柴油机相比,其特点是什么?6、柴油机相对于汽油机来说,其特点是什么?7、内燃机有那几部分组成的?8、内燃机的基本名词术语有那些?9、四冲程内燃机的四个冲程是?10、内燃机的优点有那些?第二章、内燃机的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1、何为内燃机示功图?2、评定循环过程中质和量的指标有那些?3、内燃机的理想循环有那几种?4、三种理想循环热效率的比较5、内燃机的性能指标有那些?6、内燃机的指示指标有那些?7、内燃机的有效指标有那几种?8、紧凑性指标有那些?9、可靠性与耐久性指标有那些?10、内燃机的机械损失有那些?11、内燃机热平衡的定义?第三章、内燃机的曲柄连杆机构1、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是什么?2、气缸体的分类?3、活塞的作用是什么?4、活塞环的作用是什么?5、曲轴的类型与作用是什么?6、曲柄连杆机构中作用着那些力?7、内燃机工作时,传到整机支承上的力和力矩有那些?8、提高内燃机运转平稳性常用的方法有那些?K的平衡方法?9、单缸内燃机离心惯性力rP及其平衡方法是什么?10、往复惯性力j11、四冲程四缸内燃机的平衡是什么?第四章、内燃机换气过程与配气机构1、配气机构的功用?2、对配气机构的要求是什么?3、对气门的要求是什么?4、配气机构的形式与组成有那些?5、配气相位的定义是什么?6、何为气门重叠角,它有什么作用?7、换气过程的组成有那些?8、换气损失有那些?9、换气的目的是什么?10、何为充气系数?11、影响充气系数的因素有那些?提高充气系数的措施是什么?12、配气机构的功用是什么?13、气门导管的功用是什么?14、气门旋转机构的作用是什么?15、气门间隙的作用是什么?16、常用的空气滤清器主要有离心式、过滤式和油浴式三种形式。
《内燃机原理》复习总结第三章
《内燃机原理》复习总结第三章第三章作业题:一、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与功用是什么?答:组成:机体组(固定件)、活塞连杆组(运动件)、曲轴飞轮组(运动件)。
功用:1、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2、活塞往复直线运动转变成曲轴旋转运动。
3、向车辆传动装置输出动力。
二、内燃机的惯性力有哪几种形式?答:往复运动惯性力,旋转运动惯性力。
三、直列六缸机的发火顺序及发火间隔角。
答:发火顺序1-5-3-6-2-4。
发火间隔角120°四、内燃机发货顺序的确定原则有哪些?答:1、相邻两缸不要连续发火(连续发火的两缸应尽可能远)。
2、各缸发火间隔角应相等。
3、各缸往复惯性力与旋转惯性力抵消。
个人总结:一、机体组组成与功用:组成:汽缸体、气缸盖、气缸衬垫、油底壳。
功用:1、是发动机支架,是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和发动机各系统的主要零件的装配基础。
2、汽缸盖用来密封汽缸顶部,并与活塞顶和汽缸壁一起形成燃烧室。
3、汽缸盖和机体的水套、油道以及油底壳分别是冷却系统和润滑系统的组成部分。
要求:机体组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二、铝合金的优点:与铝活塞的热膨胀系数相同,导热性好,质量轻,散热性好。
三、汽缸体的结构形式:1、一般式(平分式):底平面与曲轴轴线齐平。
优点:高度小,质量轻,加工方便。
缺点:刚度较差,前后端面与油底壳之间密封复杂。
适用范围:轿车、轻型货车。
2、龙门式:底平面下沉到曲轴轴线以下。
优点:刚度好,与油底壳之间密封简单。
缺点:高度高,质量重。
适用范围:各种类型车辆。
3、隧道式:主轴承孔不剖分。
优点:刚度大,主轴承孔同轴度好。
缺点:成本高,采用少。
四、汽缸套结构形式:干缸套,湿缸套。
功用:1、与缸盖,活塞构成工作容积。
2、承受活塞侧压力,为活塞往复运动导向。
3、传递热量至冷却水。
4、二冲程柴油机缸套布置有气口,实现合理配气。
五、对汽缸盖的类型:整体式:优点结构紧凑,整体散热效果好。
单体式:有利于产品系列化,刚度大。
分块式。
内燃机构造与原理复习要点
《内燃机构造与原理》
1、汽油机、柴油机通常是由哪些机构与系统组成?它们各有什么功用?
2、四冲程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原理,以及二者在结构和工作原理上有什么异同?
3、教材Page43页思考题1-4;
4、名词解释:配气相位(或配气定时图)、压力润滑、飞溅润滑、起动转矩、发动机
的负荷特性、空燃比、柴油机供油提前角调节特性
5、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与功用是什么?
6、发动机的点火顺序或发火次序是如何定义的?
7、机体组件有哪些部分组成?
8、曲轴为什么要轴向定位?怎样定位?
9、为什么一般在发动机的配气机构中要保留气门间隙?一般情况下,进气门、排气门
的合理间隙是多少?
10、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
11、安装有柱塞式喷油泵的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2、汽油机的正常燃烧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13、发动机的水冷系主要有哪些部分组成?
14、发动机的润滑系主要有哪些部分组成?
15、为什么发动机在大负荷、高转速时应装备粗短的进气支管,而在低转速和中、小
负荷时应装备细长的进气支管?
16、在柴油机燃料供给系中,根据输油泵的特点,通常有活塞式、膜片式和滑片式等
三种形式,其中,活塞式输油泵与柱塞式喷油泵配套使用,膜片式和滑片式输油泵分别作为分配式喷油泵的一级和二级输油泵。
简述柱塞式喷油泵与分配式喷油泵工作原理的异同?
17、汽油机与柴油机主要排放控制技术有哪些?二者有何区别?
18、冷却系统的功用是什么?如何调节发动机的冷却强度?
19、什么是点火提前角?影响点火提前角的因素有哪些?
20、衡量发动机性能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
第4章复习提纲
π
VH=Vh ⋅ i= D 2 ⋅ S ⋅ i ⋅10 −6 4
π
4
7.气缸总容积Va 活塞在下止点时,其顶部与缸盖间的 7.气缸总容积 气缸总容积V 活塞在下止点时, 空间容积。它等于燃烧室容积与气缸工作容积之和。 空间容积。它等于燃烧室容积与气缸工作容积之和。
Va=Vc + Vh
8.压缩比 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的比值。 8.压缩比 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的比值。
(2)气门传动组 功用:使气门根据配气定时的要求按时开启和关闭, 功用:使气门根据配气定时的要求按时开启和关闭, 并有足够的开度。 并有足够的开度。 组成:摇臂、摇臂轴、推杆、挺柱、凸轮轴等。 组成:摇臂、摇臂轴、推杆、挺柱、凸轮轴等。 凸轮轴用于控制气门开闭时刻和运动规律。 凸轮轴用于控制气门开闭时刻和运动规律。当凸轮顶 用于控制气门开闭时刻和运动规律 打开气门。凸轮轴上有若干凸轮, 起,打开气门。凸轮轴上有若干凸轮,各凸轮的布置 点火次序排列 角度按内燃机的点火次序排列。 角度按内燃机的点火次序排列。 曲轴通过一对正时齿轮驱动凸轮轴(速比2 正时齿轮驱动凸轮轴 曲轴通过一对正时齿轮驱动凸轮轴(速比2:1),装 配时记号务必对正。 配时记号务必对正。
(2)压缩冲程(b) 压缩冲程( 曲轴继续转动,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 曲轴继续转动,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受压 缩气体的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活塞移到上止点时, 缩气体的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活塞移到上止点时,压 缩冲程结束。 缩冲程结束。
7
Hale Waihona Puke (3)作功冲程(c) 作功冲程( 压缩冲程接近终了时, 压缩冲程接近终了时,喷油器向燃烧室喷入一定数 量的高压雾化柴油, 量的高压雾化柴油,与高温高压空气形成可燃混合气并 自行着火燃烧,推动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迅速移动, 自行着火燃烧,推动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迅速移动, 并通过连杆使曲轴旋转而产生动力。 并通过连杆使曲轴旋转而产生动力。 (4)排气冲程(d) 排气冲程( 在飞轮惯性作用下,曲轴旋转, 在飞轮惯性作用下,曲轴旋转,推动活塞从下止点 向上止点移动,排气门打开,进气门关闭, 向上止点移动,排气门打开,进气门关闭,废气在压差 及活塞排挤作用下排出气缸;当活塞移到下止点时, 及活塞排挤作用下排出气缸;当活塞移到下止点时,排
内燃机原理-重庆大学
内燃机的总体构造(包括的机构和系统及其主要作用) ★两大机构: 1、曲轴连杆机构和机体组件; 机体组主要由机体、气缸盖、气缸盖罩、气缸衬垫以及油底壳等组成。 机体是发动机各机构和系统主要零部件的装配基体。包括气缸体和曲轴箱两部分。 气缸盖用来封闭气缸顶部,并与活塞顶和气缸壁一起形成燃烧室。 气缸盖衬垫在气缸盖与气缸体之间,保证燃烧室密封。 油底壳的主要功用是贮存机油并封闭曲轴箱。 机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 机体的构造与气缸排列形式、气缸结构形式和曲轴箱结构形式有关。 曲轴连杆机构由活塞、活塞环、连杆组、曲轴、飞轮等组成。
降低排气系统阻力,残余废气系数减小,提高充量系数,而且可以减少换气损失,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排气系统的设计原则 是降低排气背压,减小排气噪声。 排气流通截面最小处是排气门座处,在设计时应保证排气门处的良好流体动力性能。排气道应当是渐扩型,以保证排出气体的 充分膨胀。 在排气管中往往还有消声器和排气后处理器(催化转化器),设计时应在保证良好的消声与降污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流动阻 力。
bi
B(kg / h) 103[g / (kw.h)] Pi (kW )
2nTtq Ttq 30Pe 30 103 ( MPa ) i.n.Vs 60 1000 i.n.Vs i.Vs
平均有效压力 Pme(MPa)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有效功,即
pme
升功率 PL (kW/L):标定工况下,发动机每升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
m
Pi
p mi
1
Pi
1
p mi
机械损失的几种测定方法(不需要记测定原理) (1)倒拖法(2)灭缸法(3)油耗线法(又称负荷特性法) (4)示功图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示功率 Pi:发动机单位时间所做的指示功。
有效功率 Pe:曲轴对外输出的功率,称为有效功率, 指示功率 Pi 不 能完全对外输出,存在机械损失功率 Pm。 指示热效率 ηi :实际循环指示功 Wi 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 Q1 之比。 有效热效率 ηe:有效功 We 与所消耗燃料热量 Ql 之比值。 指示燃料消耗率 bi(简称指示比油耗):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 有效燃料消耗率 be:单位有效功的耗油量(简称比油耗)。 升功率 PL (kW/L):标定工况下,发动机每升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 效功率。
度而着火燃烧,形成新的火焰中心,产生新的火焰传播。 2) 特征:发出金属振音(敲缸);轻微爆震时,功率略有增加;强烈
爆震时,功率下降,工作不稳定,转速下降,机体有较大的震动; 冷却系统过热,冷却水,润滑油温度均上升 3) 爆燃造成的危害:输出功率降低、比油耗升高;气缸过热;零件 的机械负荷增加;磨损加剧。 4. 爆震的影响因素 1) 运转因素的影响 点火提前角;转速;负荷;混合气浓度;燃烧室沉积物 2) 结构因素的影响 气缸直径;火花塞位置;燃烧室结构;气缸盖和活塞的材料 5. 表面点火
已燃气体和未燃混合物相互混合,从而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未燃混合物的反应 速度,缩短反应时间。
第四章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及排放控制 1. 汽油机燃烧过程中燃烧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特征 着火延迟期(滞燃期) 急燃期 后燃期 2. 汽油机的不规则燃烧
在稳定正常运转情况下,各循环之间的循环变动和各缸之间的燃 烧差异。 3. 爆震燃烧 1) 爆燃产生机理:火焰前锋未到,未燃混合气的温度达到其自燃温
界状态排气时,伴有特殊刺耳的噪声。
(2)强制排气阶段:活塞上行强制推出剩余废气。
(3)进气阶段:自进气门开启至关闭
(4)气门重叠和燃烧室扫气阶段
2. 气门重叠角的定义
气门重叠角:气门重叠: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时刻称为气门叠开。
进气提前角+排气迟闭角——气门重叠角
4. 残余废气系数和充气效率的定义
残余废气系数Φr:进气过程结束时,气缸内的残余废气质量 mr 与进
4) 散布在空气中的少量雾化燃油局部着火 5) 初期放热速率不高,而随着燃烧进行,火焰辐射使蒸发增强,中、
(3)雾化性——粘度:表示燃料分子间内聚力的大小
4. 理论空气量及过量空气系数
理论空气量:1kg 燃料完全燃烧所需的理论空气量
过量空气系数:燃烧 1kg 燃料提供的空气量 L 与理论上所需空气量
L0 之比,表示混合气的浓度
α = L/L0
5. 混合气热值
可燃混合气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可燃混合气完全燃烧发出的热
绪论:两大机构五大系统及其作用 1.曲轴连杆机构由活塞、活塞环、连杆组、曲轴、飞轮等组成。 活塞:承受燃烧气体压力,并将此力通过活塞销传给连杆以推动曲轴 旋转。 活塞环:气环的主要功用是密封和传热。 油环的主要功用是刮除飞溅到气缸壁上的多余的机油,并在气缸壁上 涂布一层均匀的油膜。 连杆组:功用是将活塞承受的力传给曲轴,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变为 曲轴的旋转运动。 曲轴:曲轴的功用是把活塞、连杆传来的气体力转变为转矩,用以驱 动传动系统和发动机的配气机构以及其他辅助装置。 飞轮:储存作功冲程时的动能 2. 配气机构:作用是按照内燃机工作循环的次序,定时向气缸供给新 鲜空气,并将燃烧后的废气定时排出气缸,以保证内燃机的正常运转。 3. 五大系统:燃料供给系;润滑系;冷却系;点火系;起动系
物理稳定性好,不易气化 5) H/C 越大,燃料越清洁 2.燃料的炼制方法 直接蒸馏法(分离过程)、裂解法(转化过程) 3. 汽油燃料和柴油燃料使用性能指标 汽油:(1)蒸发性(饱和蒸气压、馏程)
饱和蒸气压:在规定条件下燃油和燃油蒸气达到平衡状态时, 燃油蒸气的压力。
馏程:汽油馏出的温度范围。 (2)抗爆性:燃料不发生爆震燃烧的能力。辛烷值是评价汽油 抗爆性好坏的指标。 柴油:(1)自燃性:可燃混合气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自行着火燃 烧的能力。十六烷值是评价柴油自燃性好坏的指标。 (2)蒸发性——馏程:燃油馏出某百分比的温度范围
定义:在火花点火式发动机中, 凡是不依靠电火花点火, 而是由于炽 热表面点燃混合气的不正常燃烧现象。 分类:后火(后燃)、早火(早燃) 6.NOx 排放类型 内燃机排出的 NOx 主要是 NO,约占 90%,NO2 占 5-10% 7.燃烧过程 HC 的生成机理 1) 缸内壁面淬冷效应 2) 缝隙效应 3) 积碳和壁面油膜的吸附效应 4) 不完全燃烧
a.性质: 理论上: 理想双原子气体,实际上: 燃烧前: 燃料+空气;
燃烧后: 燃烧产物 b. 比热:理论上: 定比热;实际上: 温度 T↑→比热 c↑ c. 数量:理论上: 不变;实际上: 泄漏→减少
几种主要损失:传热损失; 换气损失:由于更换工质而消耗的功; 时间损失; 后燃及不完全燃烧损失; 缸内流动损失; 工质泄漏损失
通过齿轮来驱动增压器,实现压缩。 特点:内燃机转速的变化可直接导致压气机流量的变化,加速响 应好;低速时可获得较好的转矩;对排气系统无干扰;消耗发动 机功率,增大附件驱动损失,机械效率下降,油耗升高;一般用 于增压比不高的情况。 2) 废气涡轮增压:涡轮增压器和内燃机依靠气路相通,内燃机排出 的燃气经涡轮膨胀作功驱动压气机。 特点:不直接消耗发动机的功率,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的排气能 量;可降低排气噪声、烟度和排气中的有害成分,减少了对环境 的污染;高速性能优越,但低速性能不佳;瞬态响应差,加速性 能差。 3) 气波增压 4) 复合增压
Vc
Vc
降低循环平均放热温度
压力升高比: pz' ,(ε、 Q1)一定,λ↑→ρ↓→Q2↓→ηt↑。 pc
但是(λ+ε)↑→(Tz+Pz)↑,零件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都受
零件耐温和强度限制。
预胀比: Vz Vz'
2.三种理论循环对比
循环平均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作的循环功。 3. 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对比 (1)实际工质的影响:
第一章 内燃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 1.内燃机理论循环 (1)混合加热循环(2)定容加热循环(3)定压加热循环
P
Q``1
z` z
Q`1
c
p0
Vc
Vs
b Q2
a
V
P
Q1
c
z
p0
Vc
b Q2
a
Vs
V
P
z
Q1
c
p0
Vc
Vs
b Q2
a
V
定容加热循环热效率计算公式:tv
1
1 k1
压缩比ε: Va Vs Vc ,提高ε,可以提高循环平均吸热温度,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1.混合气形成的主要形式 空间雾化混合 1) 大部分燃料喷散雾化,并分布到空气中 2) 燃料在空气中是细小油滴 3) 细小油滴与热空气混合,小油滴的高温下蒸发,形成不均匀的混
合气 4) 在着火延迟期间形成的可燃混合气数量较多,多处着火 5) 燃烧开始时的放热速度很高,以后逐渐减慢 油膜蒸发混合 1) 利用强烈的空气涡流将大部分燃料涂布到壁面上 2) 燃料在壁面上形成油膜 3) 油膜蒸发,燃油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相对均匀的混合气
量(kJ/kg 或 kJ/kmol)
6. 预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特点
7. 紊流对火焰传播的作用 1) 紊流火焰传播中依然存在火焰锋面,且速度和基本结构在紊流强
度较小时不变。 2) 宏观紊流使火焰锋面发生弯曲与皱折,增大火焰锋面的表面积。 3) 微观紊流加强传热与传质作用,因此,加快了火焰传播速度。 4) 紊流强度较大时,火焰锋面就不断破裂而后重新建立,其结果是
(3)机械效率ηm:有效功率 Pe 和指示功率 Pi 的比,用来评价指示
功对外传递过程中的内部损失程度。
机械损失的测定:倒拖法、示功图法、灭缸法和油耗线法。
第二章 内燃机换气过程
1.换气过程: (1)自由排气阶段:排气门早开,靠缸内压力将废气挤出气缸。自
由排气阶段,由于废气流速很高,排出废气量可达 60%以上,且超临
pmm pmi pme
(2)机械损失功率 Pm 包括:
a. 摩擦损失占 62~75%: 活塞及活塞环;连杆、曲轴轴承;配气机
构;
b. 驱动附件损失占 10~20%: 机油泵;电器设备;水泵;风扇
c. 泵气损失:10~20%
d. 驱动机械增压器损失 6~10%
e. 占总 Pi 的 10~30%
第三章 内燃机的燃料与燃烧 1.烃燃料结构对理化特性的影响 1) 链与环——环化学稳定性好,不易自燃 2) 直链与支链(或正烷与异烷)——支链(异烷)的化学稳定性好,抗爆
好 3) 单键和多键——多键非饱和烃不易断链,不易自燃,但稳定性差,
贮存中易氧化结胶(如烯烃) 4) C 原子数(直链):C 越多,化学稳定性差,着火温度低,易自燃;
推迟点火、提高排温,也有利于 HC 的后期氧化,但有损于发动机燃 油耗率和比功率; 点火提前角对 CO 排放没有明显影响 (3)转速 转速增加,紊流增强,燃烧速度加快,所用时间缩短,NOx 降低 低速区,转速增加,CO 和 HC 降低;转速过高,HC 和 CO 排放升高。 (4)负荷 在中小负荷区,负荷增加,燃烧温度提高,HC 和 CO 排放降低,NOx 排 放升高; 接近全负荷时,混合气加浓,含氧量减小, HC 和 CO 排放升高,NOx 排放降低 9. 排放控制技术 (1)对曲轴箱窜气和燃油蒸发气体等的前处理 (2)通过改进燃烧过程来降低排放的机内处理 (3)对燃烧排出的有害物,在排气系统进行后处理(三元催化转换 器)能同时净化 NOx、CO、HC 3 种有害气体排放,是汽油机排气废气 后处理种最有效的方法 10.燃烧室内产生气体流动方法 进气涡流,压缩挤流 11.典型燃烧室 (1)半球形燃烧室:面容比最小,火花塞布置于燃烧室中央,火焰 传播距离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