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原理复习提纲(重庆大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楔型燃烧室:火花塞在楔形高侧的进排气门之间,可在火花塞 (3)附近形成较强的气流,保证低速低负荷性能良好。结构紧凑, 火焰传播距离短,挤气面积较大,对末端混合气冷却作用较强,使爆 燃倾向减小。但同时由于挤气面积内的熄火区增大,HC 排放量较多。 (4)碗形燃烧室:采用平底气缸盖,工艺性好。火焰传播距离短,挤 流效果好,压缩比可高达 11; 浴盆形燃烧室:在双侧或单侧设置挤气面,挤流效果较差;高度相同, 宽度略大于气缸范围,以便于加大气门直径;面容比大,散热损失大, 对 HC 排放不利。
a.性质: 理论上: 理想双原子气体,实际上: 燃烧前: 燃料+空气;
燃烧后: 燃烧产物 b. 比热:理论上: 定比热;实际上: 温度 T↑→比热 c↑ c. 数量:理论上: 不变;实际上: 泄漏→减少
几种主要损失:传热损失; 换气损失:由于更换工质而消耗的功; 时间损失; 后燃及不完全燃烧损失; 缸内流动损失; 工质泄漏损失
局部混合气过浓,局部缺氧 局部混合气过稀,温度过低 5) 失火 失火条件:局部混合气过浓或过稀,超过着火界限;点火时刻不 当;点火系故障 8. 影响汽油机有害排放物生成的因素和具体影响 (1)混合气浓度 过量空气系数,NOx 先增后减,α<1 时,α 提高 HC 和 CO 排放迅速 降低;达到理论混合气后,HC 和 CO 随 α 变化不大。 (2)点火提前角 推迟点火、降低最高燃烧温度并缩短已燃气体停留在高温中的时间, 可减少 NOx 排放;
已燃气体和未燃混合物相互混合,从而加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未燃混合物的反应 速度,缩短反应时间。
第四章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及排放控制 1. 汽油机燃烧过程中燃烧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特征 着火延迟期(滞燃期) 急燃期 后燃期 2. 汽油机的不规则燃烧
在稳定正常运转情况下,各循环之间的循环变动和各缸之间的燃 烧差异。 3. 爆震燃烧 1) 爆燃产生机理:火焰前锋未到,未燃混合气的温度达到其自燃温
绪论:两大机构五大系统及其作用 1.曲轴连杆机构由活塞、活塞环、连杆组、曲轴、飞轮等组成。 活塞:承受燃烧气体压力,并将此力通过活塞销传给连杆以推动曲轴 旋转。 活塞环:气环的主要功用是密封和传热。 油环的主要功用是刮除飞溅到气缸壁上的多余的机油,并在气缸壁上 涂布一层均匀的油膜。 连杆组:功用是将活塞承受的力传给曲轴,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变为 曲轴的旋转运动。 曲轴:曲轴的功用是把活塞、连杆传来的气体力转变为转矩,用以驱 动传动系统和发动机的配气机构以及其他辅助装置。 飞轮:储存作功冲程时的动能 2. 配气机构:作用是按照内燃机工作循环的次序,定时向气缸供给新 鲜空气,并将燃烧后的废气定时排出气缸,以保证内燃机的正常运转。 3. 五大系统:燃料供给系;润滑系;冷却系;点火系;起动系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1.混合气形成的主要形式 空间雾化混合 1) 大部分燃料喷散雾化,并分布到空气中 2) 燃料在空气中是细小油滴 3) 细小油滴与热空气混合,小油滴的高温下蒸发,形成不均匀的混
合气 4) 在着火延迟期间形成的可燃混合气数量较多,多处着火 5) 燃烧开始时的放热速度很高,以后逐渐减慢 油膜蒸发混合 1) 利用强烈的空气涡流将大部分燃料涂布到壁面上 2) 燃料在壁面上形成油膜 3) 油膜蒸发,燃油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相对均匀的混合气
界状态排气时,伴有特殊刺耳的噪声。
(2)强制排气阶段:活塞上行强制推出剩余废气。
(3)进气阶段:自进气门开启至关闭
(4)气门重叠和燃烧室扫气阶段
2. 气门重叠角的定义
气门重叠角:气门重叠: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时刻称为气门叠开。
进气提前角+排气迟闭角——气门重叠角
4. 残余废气系数和充气效率的定义
残余废气系数Φr:进气过程结束时,气缸内的残余废气质量 mr 与进
Vc
Vc
降低循环平均放热温度
压力升高比: pz' ,(ε、 Q1)一定,λ↑→ρ↓→Q2↓→ηt↑。 pc
但是(λ+ε)↑→(Tz+Pz)↑,零件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都受
零件耐温和强度限制。
预胀比: Vz Vz'
2.三种理论循环对比
循环平均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作的循环功。 3. 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对比 (1)实际工质的影响:
4) 散布在空气中的少量雾化燃油局部着火 5) 初期放热速率不高,而随着燃烧进行,火焰辐射使蒸发增强,中、
度而着火燃烧,形成新的火焰中心,产生新的火焰传播。 2) 特征:发出金属振音(敲缸);轻微爆震时,功率略有增加;强烈
爆震时,功率下降,工作不稳定,转速下降,机体有较大的震动; 冷却系统过热,冷却水,润滑油温度均上升 3) 爆燃造成的危害:输出功率降低、比油耗升高;气缸过热;零件 的机械负荷增加;磨损加剧。 4. 爆震的影响因素 1) 运转因素的影响 点火提前角;转速;负荷;混合气浓度;燃烧室沉积物 2) 结构因素的影响 气缸直径;火花塞位置;燃烧室结构;气缸盖和活塞的材料 5. 表面点火
通过齿轮来驱动增压器,实现压缩。 特点:内燃机转速的变化可直接导致压气机流量的变化,加速响 应好;低速时可获得较好的转矩;对排气系统无干扰;消耗发动 机功率,增大附件驱动损失,机械效率下降,油耗升高;一般用 于增压比不高的情况。 2) 废气涡轮增压:涡轮增压器和内燃机依靠气路相通,内燃机排出 的燃气经涡轮膨胀作功驱动压气机。 特点:不直接消耗发动机的功率,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的排气能 量;可降低排气噪声、烟度和排气中的有害成分,减少了对环境 的污染;高速性能优越,但低速性能不佳;瞬态响应差,加速性 能差。 3) 气波增压 4) 复合增压
4. 指示指标与有效指标 以工质对活塞作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指标; 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指标。 平均指示压力 pmi: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作的指示功。 平均有效压力 pme: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有效功。
指示功率 Pi:发动机单位时间所做的指示功。
有效功率 Pe:曲轴对外输出的功率,称为有效功率, 指示功率 Pi 不 能完全对外输出,存在机械损失功率 Pm。 指示热效率 ηi :实际循环指示功 Wi 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 Q1 之比。 有效热效率 ηe:有效功 We 与所消耗燃料热量 Ql 之比值。 指示燃料消耗率 bi(简称指示比油耗):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 有效燃料消耗率 be:单位有效功的耗油量(简称比油耗)。 升功率 PL (kW/L):标定工况下,发动机每升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 效功率。
pmm pmi pme
(2)机械损失功率 Pm 包括:
a. 摩擦损失占 62~75%: 活塞及活塞环;连杆、曲轴轴承;配气机
构;
b. 驱动附件损失占 10~20%: 机油泵;电器设备;水泵;风扇
c. 泵气损失:10~20%
d. 驱动机械增压器损失 6~10%
e. 占总 Pi 的 10~30%
第三章 内燃机的燃料与燃烧 1.烃燃料结构对理化特性的影响 1) 链与环——环化学稳定性好,不易自燃 2) 直链与支链(或正烷与异烷)——支链(异烷)的化学稳定性好,抗爆
好 3) 单键和多键——多键非饱和烃不易断链,不易自燃,但稳定性差,
贮存中易氧化结胶(如烯烃) 4) C 原子数(直链):C 越多,化学稳定性差,着火温度低,易自燃;
(3)雾化性——粘度:表示燃料分子间内聚力的大小
4. 理论空气量及过量空气系数
理论空气量:1kg 燃料完全燃烧所需的理论空气量
过量空气系数:燃烧 1kg 燃料提供的空气量 L 与理论上所需空气量
L0 之比,表示混合气的浓度
α = L/L0
5. 混合气热值
可燃混合气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可燃混合气完全燃烧发出的热
定义:在火花点火式发动机中, 凡是不依靠电火花点火, 而是由于炽 热表面点燃混合气的不正常燃烧现象。 分类:后火(后燃)、早火(早燃) 6.NOx 排放类型 内燃机排出的 NOx 主要是 NO,约占 90%,NO2 占 5-10% 7.燃烧过程 HC 的生成机理 1) 缸内壁面淬冷效应 2) 缝隙效应 3) 积碳和壁面油膜的吸附效应 4) 不完全燃烧
1) 进气终了的工质密度ρa
2) 残余废气系数Φr 和压缩比 ε
3) 配气定时 4) 进气状态 7.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1) 降低进气系统流动阻力:降低进气门处的流动损失、改善气道、
气门和气门座处的气体流动特性。 2) 减少进气管和空气滤清器阻力。 8. 增压方式 1) 机械增压:增压器和内燃机用机械联接起来,通常由内燃机曲轴
气过程结束时进入气缸内的新鲜充量质量 mL 之比:Φr= mr/mL
充气效率v (充气系数):进气过程结束时进入气缸内的新鲜充量质
量 mL 与进气状态下能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 ms 之比
5. 充气效率表达式
v
aVa sVs
1 1 r
a 1 s
1 1 r
6. 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物理稳定性好,不易气化 5) H/C 越大,燃料越清洁 2.燃料的炼制方法 直接蒸馏法(分离过程)、裂解法(转化过程) 3. 汽油燃料和柴油燃料使用性能指标 汽油:(1)蒸发性(饱和蒸气压、馏程)
饱和蒸气压:在规定条件下燃油和燃油蒸气达到平衡状态时, 燃油蒸气的压力。
馏程:汽油馏出的温度范围。 (2)抗爆性:燃料不发生爆震燃烧的能力。辛烷值是评价汽油 抗爆性好坏的指标。 柴油:(1)自燃性:可燃混合气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自行着火燃 烧的能力。十六烷值是评价柴油自燃性好坏的指标。 (2)蒸发性——馏程:燃油馏出某百分比的温度范围
推迟点火、提高排温,也有利于 HC 的后期氧化,但有损于发动机燃 油耗率和比功率; 点火提前角对 CO 排放没有明显影响 (3)转速 转速增加,紊流增强,燃烧速度加快,所用时间缩短,NOx 降低 低速区,转速增加,CO 和 HC 降低;转速过高,HC 和 CO 排放升高。 (4)负荷 在中小负荷区,负荷增加,燃烧温度提高,HC 和 CO 排放降低,NOx 排 放升高; 接近全负荷时,混合气加浓,含氧量减小, HC 和 CO 排放升高,NOx 排放降低 9. 排放控制技术 (1)对曲轴箱窜气和燃油蒸发气体等的前处理 (2)通过改进燃烧过程来降低排放的机内处理 (3)对燃烧排出的有害物,在排气系统进行后处理(三元催化转换 器)能同时净化 NOx、CO、HC 3 种有害气体排放,是汽油机排气废气 后处理种最有效的方法 10.燃烧室内产生气体流动方法 进气涡流,压缩挤流 11.典型燃烧室 (1)半球形燃烧室:面容比最小,火花塞布置于燃烧室中央,火焰 传播距离最短;
(3)机械效率ηm:有效功率 Pe 和指示功率 Pi 的比,用来评价指示
功对外传递过程中的内部损失程度。
机械损失的测定:倒拖法、示功图法、灭缸法和油耗线法。
第二章 内燃机换气过程
1.换气过程: (1)自由排气阶段:排气门早开,靠缸内压力将废气挤出气缸。自
由排气阶段,由于废气流速很高,排出废气量可达 60%以上,且超临
量(kJ/kg 或 kJ/kmol)
6. 预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特点
7. 紊流对火焰传播的作用 1) 紊流火焰传播中依然存在火焰锋面,且速度和基本结构在紊流强
度较小时不变。 2) 宏观紊流使火焰锋面发生弯曲与皱折,增大火焰锋面的表面积。 3) 微观紊流加强传热与传质作用,因此,加快了火焰传播速度。 4) 紊流强度较大时,火焰锋面就不断破裂而后重新建立,其结果是
第一章 内燃机工作循环与性能指标 1.内燃机理论循环 (1)混合加热循环(2)定容加热循环(3)定压加热循环
P
Q``1
z` z
Q`1
c
p0
Vc
Vs
b Q2
a
V
P
Q1
c
z
p0
Vc
b Q2
a
Vs
V
P
z
Q1
c
p0
Vc
Vs
b Q2
a
V
定容加热循环热效率计算公式:tv
1
1 k1
压缩比ε: Va Vs Vc ,提高ε,可以提高循环平均吸热温度,
5. 机械损失的组成及机械效率 ηm
(1)机械损失功率 Pm(kw): Pm Pi Pe
Pi
pmiVsin ,i 30
发动机的气缸数;n
发动机转速
(r/min);τ 行程
数。 四行程 τ=4;二行程 τ=2。
e
pme.Vs.i.n (kW ) 30
平均机械损失压力:pmm(MPa):单位气缸工作容积的机械损失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