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3c7a9e4b8f67c1cfad6b83c.png)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 • • • 3、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1)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3)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 (4)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不同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出现和 不同的文化特征形成的深厚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绪 论
• • 文化的同一性包含两个层面: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 文化,必须是人化,有人的活动痕迹,是与“自然”相对而 言的概念。纯粹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把自然加工 改造成为物质或精神产品,打上人类心智的印记,才是文化。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本来不属于文化 范畴,但面对日月星辰的运转,风云雷电的变幻,人们一方面 感到惊恐惶惑,另一方面又激起了控制它们的愿望,于是在想 象中把它们人格化,创造出有关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的神话, 则就是文化了。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本来也不属于文化,但 人们在一些高山峻岭上刻字作画,建寺造观,甚至美其名曰“ 神女峰”、“仙人洞”,编出一些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也就 是文化了。
第一节 绪 论
• 人类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空间条件才能进行,不 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和人的思维方式各不 相同,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差异是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就世界而言,东方文化、西 方文化、非洲文化迥异;就亚洲而言,大陆文化、 高原文化、草原文化、沙漠文化各具特色;就中国 而言,中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 、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香港文化千差 万别,这些都是因特定的地域条件而产生的差别。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绪论
• 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 •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 靠文化教化。人们的个性、气质、情操,靠文化培养;人们的 崇高与渺小,靠文化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靠文化确立。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 • 当今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经有260多种。迄今 为止,“文化”仍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问题。实际上,文化是 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 实存在,具有与人类自身同样长久的历史,一部人类史就是人 的文化史,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如民族文化、企业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陶瓷文化、 服饰文化等等,也就是说,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12929cc8d5bbfd0a7956735a.png)
• 2012年1月1日,《求是》杂志第一期,国 家主席胡锦涛文章: •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 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 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
• 国学大师梁漱溟: •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 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 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因不 同的生活方式而拥有不同的 文化。 •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的文 化化,是离开动物本能的人 的思想和创造的集合。
二、文化分类与基本结构
• (一)广义文化 •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 结构: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 、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中國傳統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緒論
第一節 什麼是文化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一、文化的内涵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各 种出版物。
•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 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 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 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 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 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破四旧、立四新(思想、 文化、风俗、习惯)
• 中国文化正是从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 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中向前发展的。 • 今日中国文化,是昨天中国文化的延续,又 是明天中国文化的母体。 • 传统不是与我们今天分离或隔绝的对象,在 传统属于我们之前,我们早已属于传统。 • 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历史承 递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代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48414e0066f5335a8121f4.png)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化: 1)“教行也” 《说文解字》 (“教行于上,则化成天下。”) 2)“变也” (《庄子・逍遥游》:“鲲之大,不知其几千 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吕氏春秋・顺民》:“则 汤达乎鬼神之化。”); 3)“习也”(风俗习惯),《人物志》:“国有习 也。”) 。
• 钱穆在《文化学大义》中认为:“文化只是人生, 只是人类的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大群的人类生 活而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贺麟在《文化的体与用》、《文化与人生》中指出: “文化是经过人类的精神陶铸过的自然。” “文化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化字含有改变的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讨论、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代社会,没文化 是不行的。
(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浓的文 化氛围。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
文学艺术、科学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2.文化的定义
• 西方学者的观点: • 文艺复兴时期孕育了“文化”的科学概念。 • 到了18世纪,在人文传统深厚的德国,出现了著名的哲学家康德、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文化”概念使用的泛化 • 考古发现某一处古代遗址,通过这一遗址的研讨,揭示
其历史内蕴,就称某某文化,如“玛雅文化”、“仰韶文化” 等。 评价一个人的学识涵养: “某某人很有文化。” 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理 念、价值追求。 其它还有“社区文化”、“商业 文化”、“校园文化”、“寝室 文化”、“厕所文化”、“课桌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中国学者的观点: • 受康德影响,我国学者辜鸿铭在20世纪初出版的
《春秋大义》(又译作《中国人的精神》,《原 华》)中指出:文化不是房子、不是道路、不是器 具、不是制度、不是科学、不是艺术,而是人格, 文化的实质就是道德。唐君毅在上世纪中出版的 巨著《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以“道德自我”或 “道德理性”为中心,论述“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 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为 其分殊表现”,并建立了道德的理想主义的文化哲 学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a1d460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d.png)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56506a777fd5360cba1adbfd.png)
2."中华"的含义。 中——聚四方之都 华——光辉、文彩、精粹 元代的王元亮在《唐律疏议释文》中将中 国成为中华,:“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 教,字属中国。衣冠威仪,羽俗孝悌,居身 礼仪,故谓之中华。”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说: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或之国名,亦 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 《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 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 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 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 种,而其称中华如故。以此推之,华之所以 为华,以文化言,可决知也。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 学、社会意识形态。
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
1、物态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 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 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 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三、”文化“与”文明“ 唐.孔颖达《尚书.舜典》”经天纬 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 双重意义,影响面大,近似于广义 文化。
文化——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 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 的 对 象 化 或 本 质 外 化
人 的 本 质
显 形 文 化
表 层
器 物 制 度 精 神
用途 材料
成文制度
衣食住行,工具、武器、文具 、生活用具(器皿)、娱乐器 具 玉石器、陶器、金银器、青铜 器、铁器、瓷器
政治、法律、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b54952866fb84ae55c8d03.png)
一、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社会 “文化”的定义源自拉丁文 cultura一词,大意是指人类为栽培植物所采取的 耕耘和改良措施,隐喻人类具备的某种才干和能 力,侧重无形的东西,译为“文化”。
新疆新塔拉遗址的锄具、石斧
内蒙古海拉尔出土的石器
一、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贵州安顺地戏面具
1871年,英国人类学 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 书中对文化下了一个定义: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 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 获得其他任何能力、习惯 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这 个定义基本表达了西方社 会对于文化内涵的阐释。
引申出 教人行走,引申出改易、造化等义。
“化”,古字为“匕”,是会意字,从二 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 引申为变易、生成、造化等。 “文”与“化” 二字同时出现,可追溯于战国末年“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一、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 以厚德载物”可谓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最精练的概 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是儒家、佛家、道 家,合称儒、释、道。其文化内涵主要有如下几 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殷商时期,人们把有意志的“天帝”看作宇 宙的主宰,凡征伐、狩猎等重大活动,都要通过 占卜来揣摩天意,再作决断。后经孔孟升华为哲 理性的天人观。 到宋代,理学代表人物张载提到 “因明致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 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
义的“文化”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
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924debe89e3143323968935e.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道德修养,因此学习传
统文化必须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修炼, 而不只是学问。
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1、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哲
学思想、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传统、科 学技术、民间习俗,增强对国情的理解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 赉· 象
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 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 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
“文化”一词有“以文教化”的内含。西汉刘向说: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代束晰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 也与自然(或天然)相对,与无教化的“质 朴”“野蛮”相对。
邪,其自我标榜从来都是有道德的。可见中国文化中道 德的力量大于一切。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抓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道德
传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博,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
才能尽快掌握其灵魂所在;
2、学习传统文化重在理解而不是批判
所谓“批判地吸收”或“批判地继承”的学风,暴
露出人性中的傲慢习气。对于传统文化重在理解其 本质内含,对于不理解的可以暂且搁置,不必去批 判;
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彩画、装饰,个人修养等。“文”与“质”“实” 相对。《论语· 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说文》:化,教行也。 从人从匕。甲骨文为 象二人一正一倒。“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 改变,同时具有化生、教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 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fa346438a26925c52cc5bfd4.png)
福: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
福寿书法家吕国明 于2008年国庆创作 的《中华盛世平安 福》字(作登字: 08-2008-f-163号): 此“福”字借鉴唐 太宗“平”字和王 羲之“安”字书法 笔意,保持传统 “福”字原形,符 合书法和汉字规范, 由“平、安”二字 组成。
脸谱
(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文化”一词的历
史
《易经・彖传》中有:“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之语。以“人文”、而“化
成天下”,用当今用语诠释,则 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以教
化天下苍生。此处“文”与“化”
虽未连结成词,但已有当今“文 化”所指之意。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
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捏泥人
所用“泥人”所用材料是 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 胶泥,经风化、打浆、过 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 砸柔而成为“熟泥”,其 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 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 纸张、绢花等。
福: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
康熙大帝年幼丧母,由孝庄皇太后抚养长大。 然而正当康熙盛世的时候,孝庄皇太后却重病缠身。 康熙救祖母心切,化孝心于笔锋,创造了震烁古今 的“福寿”碑前往 祈年殿拜祭天神。
即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华夏文化。 它以封建文化为主导,以儒学文化为主干。
你所知道的中国和日本
对于茶,一百个中国人的一百种说法。 而每一种茶又都有自已的风范:绿茶有夫子 的练达,红茶是妇人的安宁,花茶像市井百 姓的精巧,乌龙茶却透着老者的智慧。虽然 这都是细节,而生活原本是许多细节构成, 错过了也太过可惜。所以,重新围坐在一起, 重拾古老的茶文化,领略茶的真境地。
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 三流皇上四流官, 五流阁老六宰相, 七进八举九解元。”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c66b9ce6551810a6f5248677.png)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2007.09第一节文化概述一、文化概念1.文化的词源“文”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是个象形字,表示的是一个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本义是纹理。
《说义解字》解释为“错画也”,即各色交错的纹理。
后世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等、“化”则是个会意字,出现稍晚,本义是教化。
《说文解字》解释为“教行也”,即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言行。
“化”字从“人”从“匕”,《说文解字》曰:“匕,变也,从倒人。
”可以看出,‘“化”由一正一倒的两个人组成,要使两人和谐融洽,相顺而不停,就需要迁善、感化和教化。
后世引申为改易、变化、生成等等。
“文化”作为单一概念,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但近代以前,一般指“文治”和“教化”,与“武力”、“武功”相对。
如西汉刘向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西晋束皙则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是19世纪末通过日文从西方转译而来的。
在西方,“文化”一词英文、法文都写作Culture,都是从拉丁文演变而来的,原意为耕耘、居住、操作。
中世纪以后,其意义延伸,进而涵盖了神明祭祖、道德法律、精神修养诸领域。
可见,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西方的Culture在内涵上有明显的区别:“文化”的本义是文治教化,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的本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进而引申到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其含义要宽泛得多。
然而,这两个词义有共同的一面,即强调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文化的定义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人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文化逐渐成为专门术语。
最先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的是被称为“文化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
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时文化进行了首次诠释:“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是一个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1ddc525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66.png)
教化功能
•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受文化的熏陶,形 成特定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的过程。
• 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结构整合三个方面。价值整合是整合功能中最重 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才有结构和行为的协 调。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价值会有差异,但经由 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达 成大体一致的观念。规范因增加值需要而产生, 由文化的整合使之系统化和协调化,并使规范内 容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把社会成员的行为 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社会的异质性越强,分化 的程度越高,多元结构越复杂,从而功能整合的 作用愈加重要。
• 所谓的规范性文化,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 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 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 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 文化。
• 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 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 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
• “化”之本义,为“改易”、“变化”、“生 成”、“教化”。
• 例如
•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庄子·逍遥游》)
•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黄帝内经·素 问》),
•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经·系辞 下》)。
• 文”与“化”并联使用,迄今为止,最早 见诸文字的是《易经》:“观乎天文,以 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 易·贲卦·彖传》),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关于 文化的最早的提法。对此,孔颖达释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 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孔颖达“以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 (即“以文教化”)来解释“文化”的意 思十分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绪论(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绪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cf430d87f1922791688e8f4.png)
(2)制度文化层 构成: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 由来: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人的物质生 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 关系才能进行。
(3)行为文化层 构成: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 中约定俗成的、具有习惯性定势的行为模式。 形态: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于日常起居 动作中。 特点:社会的、集体的; 是类型的或模式的; 在时间上是传承的,空间上是播布的; 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时代特色的。
二、狭义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 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而专注 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 “小文化”。 本课程基本以小文化为论述范围,主要讨论 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也即主要围 绕文化结构四层次中的第四层:心态文化层 而展开分析。
结构: 二层次说:物质 精神 三层次说:物质 制度 精神 四层次说:物质 四层次说:物质 制度 风俗习惯 思想与价 值
物质文化层 制度文化 文化 层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 层
社会心理 基层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高层意识形 态
(1)物质文化层 构成:人类加工自然而创制的各种器物。 性质: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特点: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 目的: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目的: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地位: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意义: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 然界认识、把握、利用、创造的深入程度,反 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地域范围:中国 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华民族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 本课所论重点在中国文的"昨天" 本课所论重点在中国文的"昨天",具体而言,是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即通常说的中国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即通常说的中国传 统文化为主要对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afed42ffd0a79563c1e72d4.png)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文化得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得文化(1)广义得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就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得大文化观。
(2)狭义得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得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得文化就是指沿袭传统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得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得艺术文化。
3、文化得本质就是自然得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A、人之外得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得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得自然。
即人得“有机身体”(3)自然得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得能动得现实得改造。
B、人自身躯体得全部得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得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与精神需要)得过程。
4、文化得一般特征(1)从文化得形成上来瞧,文化具有超生理性与超个人性。
(2)从文化得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得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得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得功能定义:文化得功能就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得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与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得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就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与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就是潜移默化得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得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与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就是指人得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与产品得总与(2)制度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得各种社会规范得总与。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10814166b84ae45c3b358ca5.png)
绪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的含义(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各种出版物。
典籍中关于文化的解读在古代,文化两个字本是单独使用的。
文最初指动物身上的纹理,器物上的纹样,也指各种事物的颜色混杂在一起。
许慎《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故,春秋时由孔子编订的《礼记·乐记》云:五色成文而不乱。
引申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如伏羲始作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
还指事物的各种特征,与“质”、“实”相对,如《论语·庸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还指有关人的品质,诸如美德和善行,如郑玄注《礼记·乐记》云:“文犹美也,善也。
”(二)典籍中关于文化的解读化最初指变化多端,色彩艳丽的花朵。
引申出教人行走,引申出改易、造化等义。
《周易》: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礼记》:赞天地之化育。
事物形态、性质的改变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伦理德行的化成(二)典籍中关于文化的解读“文”、“化”的合用,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萧统《昭明文选》: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
从自然的纹理中,逐渐引申、演化出自然规律,从纹理一样繁富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找出教化人群的规律。
(三)中外学者对于文化的解读在西方,Culture的早期意思和汉语相近,源于拉丁语Cultura,含有耕作、垦殖、育种之义,后来泛指农业和园艺。
以农业、园艺一词作为词根,引申出神明祭祀、性情陶冶、品德教化。
把文化当做精神、人文,西方最早记载于1510年的《牛津词典》内蒙古海拉尔出土的石器新疆新塔拉遗址的锄具、石斧关于文化的思考从上述情况可见,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创造性劳动使人从依靠本能的自然人成为改造自我、主动创造的文化人。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c5c189444a7302768e99397a.png)
课程介绍
课程目的 帮助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民族
文化,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掌握和灵活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课程性质 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的专业拓展课程,为《秘书实务》、《商务礼 仪》等的先修课程。
课程学习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 2、有助于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3、有助于今后秘书工作的开展。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
一、物态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
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
二、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
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
三、行为文化层 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的行为文化层。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
了解杭州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感受杭州地域文化 的魅力,体会杭州地域文化的精妙。
文化界说
“文”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规律。 “化”本义是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 之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意为“文治教化”,即对人之 知识的传授、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 中唯一将文化主体存续至今的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课后作业
谈谈你的家乡最具文化特色的一个风物, 例如某处历史古迹、某种传统特色食品、某 种历史文化品牌等等,标题自拟,600字左 右。要求突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8a91e8c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8.png)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的总和。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隋唐府兵制 宋元明清募兵制
(三)行为文化
1、风俗习惯:六朝清谈之风、崇佛之风
2、节令:春节、元宵节、寒食、端午、中秋、重阳节
比如: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四)心态文化
1、含义:是某一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2、分类
二、文化的含义
(一)名人阐释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英]爱德华·泰勒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刘向《说苑》
(二)我国学者的文化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学而优则仕、经世致用、文以载道响
1、自足心理
(1)守成求安 (2)固守传统
2、道德心理
(1)注重礼仪秩序 (2)注重义务观念
3、宗法心理
(1)重视血缘关系 (2)依靠宗法关系 “升官发财”
1、狭义的文化: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纯粹精神创造的成果,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德、风尚与宗教等方面的内容,是一种观念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 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af78391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3.png)
14
形成“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
“正心笃志,崇德弘毅”指的都是心理素质的陶冶和 培养,这对当代年轻人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
15
请思考—— 应当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16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旧文化,但同时也不能否 认,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封建文化的糟粕。
17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
把教育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 把育人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结合起来。
既要让学生体验到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又要能解决他们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18
文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文化是渗透在人们的活动、行为和知识当中的
8
尊老尚古,贵中尚和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老者是智慧与经验的化身 “中” 即孟子所说的“中庸”
“和” 即和气、和睦、和平、和谐
9
兼容并包,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少内容来源于周边各少数民 族或世界各地,正是由于这种不断地吸纳和兼收,
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
10过渡页TransFra bibliotektion Page
那么,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青少年立德树
人能够有哪些重要的帮助呢?
12
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以国为家、家国一体、先国后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内容。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和情 怀,对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促进中华民族的 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3
建立“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人际关系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ac8a0bdfbcd126fff6050b07.png)
❖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我们概括为三点
农耕型 内向性、封闭性、循环性、重复性、凝重性、包容性、
耐冲击性、超稳定性、小而全、重农轻商、安土重迁、 避险求稳、宁慢不乱、小富即安、知足常乐
人伦型 宗法性、群体性、世俗性、人文性、道德性、崇拜祖先、
尊师重教、尊老崇古、注重廉耻、亲疏有序、重责轻权、
■1985年6月20日,尧茂书乘着“龙的 传人”号橡皮船开始漂流长江,一 个多月后,在金沙江通伽峡段触礁 身亡。
■1986年6月至11月,中国长江科 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中国洛阳长 江漂流探险队、中美联合长江上 游漂流探险队漂流长江,首次全 程漂完6300余公里的长江。这 次“长漂”中共有11人遇难。
第六页,共21页。
❖ 一、关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创时地 造间域 主上上
体
是以限
中古于
华代中
民为国
族
主
境 内
第七页,共21页。
第八页,共21页。
❖ 二、文化的结构 1、划分的标准 2、二分法 、三分法 和四分法 3、我们的划分
第九页,共21页。
❖ 二、文化的结构
1、划分的标准
“隐士”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徽出门仰天大笑曰: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 时,惜哉!”
第十五页,共21页。
《华商报》图片:陕西终南山隐士的一处居所。 ——陈团结/ 摄
第十六页,共21页。
❖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我们概括为三点
农耕型 由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决定 人伦型 注重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 融合型 能够求同存异和同化融合
第十九页,共2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二,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矣。”中庸 之道的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其步骤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辩之,笃行之.”
❖ 其三,以耕读传家为根本的治家之道。这一观念既有重生计之“俗”,又有 求高洁之“雅”,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融雅俗于一体的生存智慧。
❖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 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 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有重合,但也有区别。古代文化类针对 现代而三言,是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强 调的是不断演进的全部文化遗产和人文精神的总和。
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参考书目
❖ 1.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金元浦 中国文化概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3.张应杭 中国传统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 4.张义明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西北大学出版社
❖ 5.王宁
中国文化概论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生态环境
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要在文化重心转移的背景下解读,要在传统文 化精神的阐发中出新,更要在当代社会的现实境遇中展开。因此,传统文 化现代意义的挖掘与阐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 其一,开拓进取。“朝闻道,夕死可矣。” ❖ 其二,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其三,和谐社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和为贵”,“家和万事
具有博爱的理想、中庸的风度、利他的精神、献身的情怀、经世的理念。
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方法
❖ 1.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 第一,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 第二,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 第三,有助于更加理性而全面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 第四,有助于更加科学而自信地吸收外来文化和发展中华文化 ❖ 第五,有助于更加有效而系统地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和陶冶情操 ❖ 2.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 ❖ 其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 其二,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 其三,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 一、文化的概念
❖ 3.中国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无疑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 在传统属于我们之前,我们就属于传统。 ❖ 传统文化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代性。传统的生命在
于改造、创新与新的阐释。 ❖ 中国当代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
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 ❖ 这种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了中华民族和世界的
兴”。 ❖ 其四,仁者关怀。“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与以人为本和民主
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 其五,理想人格。一个祟高的理想人格,应当是由德(道德)、知(智
慧)、志(意志)、美(审美)诸要素铸成,是真、善、美的统一。据此 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圣人,具有“内圣外王”的特征。
❖ “中国”与“华夏”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左传正义》曰:“中国 有礼义之大,故谓之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华夏一也。”这种 “礼义之大”、 “服章之美”的文化优越感和文化中心意识,还表 现在“中华”一词上。 “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而成, 意谓居于中心而文化优越的民族。
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 一、文化的概念
❖ 3.中国传统文化
❖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留存 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 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 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 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 中国人古来之所以长期自认处于世界中心,与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孕育的生态 状况有密切关系。
❖ ﹙一﹚地理环境 ❖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实际
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 ❖ 1.地形地貌: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地
❖ 其四,以经学为治学之根本。汉代称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为“经学”.成为 学术文化领域压倒一切的学问,成为自汉至清的官方哲学。
❖ 其五,以义利合一为基本价值追求。追求义利合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 价值思想。
❖ 其六,以直观意象为基本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首先是直观和直觉的, 其次中国思维方式又是意象的。
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第二 级阶梯是青藏高原以东以北,分布着高原和盆地: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关 中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第三级阶梯是太 行山、伏牛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广大平原地区,有东北平原、华北 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红土丘陵,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 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 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将各地联系在一起。
❖ 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词根culture,意指人类对土地的开垦、农作 物的培育、栽培园艺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 一、文化的概念 ❖ 1.文化与文明
❖ 我们所讲的“文化”概念,其本质意蕴是指“人类化”、 “自然的 人化”,它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的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 “自然的人化”过程表现为: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 心理文化三个层面。
优秀文化遗产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于其在中国特定的自然与人文 环境下形成的,故而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
❖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主要原因在于环 境的封闭与文化的“同化”力。
❖ 其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这种精神表现为对 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和力和亲和力。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 一、文化的概念 ❖ 1.文化与文明
❖ “文化”一词,语义极广。东西方因文化背景不同,对文化的定义 也有较大差别。
❖ 中国甲骨金文中已出现“文” 、 “化”。二者最早出现在 《易·贲卦· 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刘向《说苑· 指武》: “圣人之治 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一词的涵义是指文治教化、文德睦远、人伦教 化等。
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 一、文化的概念
❖ 2.中国·华夏·中华
❖ 文化既具有历时的时代性,又具有共时的区域性,即民族性。不同 地域、不同国度人们创制的文化千差万别。
❖ “中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时代的演进,其范围不断拓展。先 秦时期的中国指周王朝的京师或者中原。周初的《何尊》铭辞中有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春秋公羊传》:“中国不绝若线, 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秦汉以后, “中国”指定都中原的大一统 王朝及其所辖的版图。 “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概念开始于近代。 186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1842年的《南京条约》,清王朝在 外交上使用“中国”一词。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次日的革命 军议定的十三条方针中,第二条即称中国为中华民国。
❖ 其三,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这种思想表现 为道家的“任自然”、荀子的改造自然、儒家的“辅相天地”。
❖ 其四,中国传统文化还贯穿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比德”学说,证明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的重德性 的文化。
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 一、文化的概念
❖ 2.中国·华夏·中华
❖ “华夏”是汉族先民的古称,他们居住在以伊洛流域为中心的黄河中 下游地区,以炎黄二帝为祖先神.至少到春秋时期, “华夏”已成为 中原人民的自我称谓。《左传》:“楚失华夏”。先秦, “华夏” 人活动的区域正是“中国”的范围。后来汲纳融合了四周各地边民, 共同形成汉族。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 同组成中华民族。形成了共同的图腾—龙。
❖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状态,是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一般 主张把文字的出现、金属工具的使用、都邑城池的建立等事项作为 文明出现的标志。文明在西方是者不能等同。 文明的内涵比文化大,但外延比文化小。
❖ 中华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文明古国中唯 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