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模型讲解 运动学模型

合集下载

四类经典的直线运动模型(解析版)--2024年高考物理

四类经典的直线运动模型(解析版)--2024年高考物理

四类经典的直线运动模型目录【模型一】“0-v -0”运动模型【模型二】“等位移折返”模型【模型三】三倍加速度运动模型----等时间折返模型【模型四】两类常见非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类型一:力随时间均匀变化类型二:力随位移均匀变化【模型一】“0-v -0”运动模型1.特点: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 ,两段初末速度相同,平均速度相同。

三个比例式:①速度公式v 0=a 1t 1v 0=a 2t 2推导可得:a1a 2=t 2t 1②速度位移公式v 20=2a 1x 1v 20=2a 2x 2推导可得:a1a 2=x 2x 1③平均速度位移公式x 1=v 0t 12x 2=v 0t 22推导可得:x 1x 2=t1t 22.位移三个公式:x =v 02(t 1+t 2);x =v 202a 1+v 202a 2;x =12a 1t 21+12a 2t 223.平均速度:v 1=v 2=v=v 021【多选】(2021·全国·高考真题)水平桌面上,一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 拉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等于s 0时,速度的大小为v 0,此时撤去F ,物体继续滑行2s 0的路程后停止运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A.在此过程中F 所做的功为12mv 20 B.在此过中F 的冲量大小等于32mv 0C.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等于v 24s 0g D.F 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的2倍【答案】BC【详解】CD .外力撤去前,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μmg =ma 1 ①由速度位移公式有v 20=2a 1s 0②外力撤去后,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μmg =ma 2 ③由速度位移公式有-v20=2a2(2s0) ④由①②③④可得,水平恒力F=3mv20 4s0动摩擦因数μ=v20 4gs0滑动摩擦力F f=μmg=mv20 4s0可知F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的3倍,故C正确,D错误;A.在此过程中,外力F做功为W=Fs0=34mv20故A错误;B.由平均速度公式可知,外力F作用时间t1=s00+v02=2s0v0在此过程中,F的冲量大小是I=Ft1=32mv0故B正确。

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模型讲解 追及、相遇模型

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模型讲解 追及、相遇模型

2013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之模型讲解追及、相遇模型一、追及、相遇模型(同一直线上)【模型概述】追及和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讲,相遇是指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

可见,相遇的物体必然存在以下两个关系:一是相遇位置与各物体的初始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移关系。

若同地出发,相遇时位移相等为空间条件。

二是相遇物体的运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若物体同时出发,运动时间相等;若甲比乙早出发△t ,则运动时间关系为t t t ∆+=乙甲。

要使物体相遇就必须同时满足位移关系和运动时间关系。

【模型讲解】1. 利用不等式求解例1:甲、乙两物体相距s ,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就保持静止不动。

甲物体在前,初速度为v 1,加速度大小为a 1。

乙物体在后,初速度为v 2,加速度大小为a 2且知v 1<v 2,但两物体一直没有相遇,求甲、乙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相距的最小距离为多少? 解析:若是2211a v a v ≤,说明甲物体先停止运动或甲、乙同时停止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乙的速度一直大于甲的速度,只有两物体都停止运动时,才相距最近,可得最近距离为22212122a v a v s s -+=∆ 若是2221a v a v >,说明乙物体先停止运动那么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总存在速度相等的时刻,此时两物体相距最近,根据t a v t a v v 2211-=-=共,求得1212a a v v t --= 在t 时间内 甲的位移t v v s 211+=共乙的位移t v v s 222+=共代入表达式21s s s s -+=∆ 求得)(2)(1212a a v v s s ---=∆ 评点:本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追及问题(减速追减速)。

求解时要对各种可能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先要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

本题的特殊点在于巧妙地通过比较两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寻找两物体相距最近的临界条件。

2. 巧用图象法求解例2:如图1所示,声源S 和观察者A 都沿x 轴正方向运动,相对于地面的速率分别为S v 和A v 。

板块模型中的相对运动(解析版)-2024年高考物理二轮热点模型

板块模型中的相对运动(解析版)-2024年高考物理二轮热点模型

板块模型中的相对运动目录一.板块模型概述1二.动力学中水平面上的板块模型2类型1 水平面上受外力作用的板块模型2类型2 水平面上具有初速度的板块模型2三. 斜面上的板块模型3一.板块模型概述1.两种常见类型类型图示规律分析长为L的木板B带动物块A,物块恰好不从木板上掉下的临界条件是物块恰好滑到木板左端时二者速度相等,则位移关系为x B=x A+L物块A带动长为L的木板B,物块恰好不从木板上掉下的临界条件是物块恰好滑到木板右端时二者速度相等,则位移关系为x B+L=x A2.关注“一个转折”和“两个关联”(1)一个转折滑块与木板达到相同速度或者滑块从木板上滑下是受力和运动状态变化的转折点。

(2)两个关联指转折前、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联和滑块、木板位移与板长之间的关联。

一般情况下,由于摩擦力或其他力的转变,转折前、后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都会发生变化,因此以转折点为界,对转折前、后进行受力分析是建立模型的关键。

3.解决“板块”模型问题的“思维流程”二.动力学中水平面上的板块模型水平面上的板块模型是指滑块和滑板都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形,滑块和滑板之间存在摩擦力,发生相对运动,常伴有临界问题和多过程问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类型1 水平面上受外力作用的板块模型 (1)木板上加力(如图甲),板块可能一起匀加速运动,也可能发生相对滑动.(2)滑块上加力(如图乙),注意判断B板动不动,是一起加速,还是发生相对滑动(还是用假设法判断).类型2 水平面上具有初速度的板块模型 1.光滑地面,有初速度无外力类(1)系统不受外力,满足动量守恒.(2)如果板足够长,共速后一起匀速运动,板块间摩擦力突变为0,用图象法描述板、块的速度更直观2.地面粗糙,滑块(或板)有初速度类(1)因为系统受外力,动量不守恒,注意板是否会动.(2)若能动,且板足够长,达到共速后,判断它们之间是否相对滑动,常用假设法,假设二者相对静止,利用整=ma,求出滑块受的摩擦力F f,再比较它与最大静摩体法求出加速度a,再对小滑块进行受力分析,利用F合擦力的关系,如果摩擦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则必然相对滑动,如果小于最大静摩擦力,就不会相对滑动.(3)若一起匀减速到停止,板块间由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用图象法描述速度更直观.(如图2)三.斜面上的板块模型斜面上的板块模型是指滑板和滑块一起在斜面上运动的情形,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与水平面上的板块模型类似,只是要考虑滑块和滑板的重力在沿斜面方向上的分力对运动的影响。

高考物理模型专题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模型专题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模型专题归纳总结一、引言高考物理考试中的物理模型是学生们备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物理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常见的物理模型包括力学模型、电磁感应模型、光学模型等等。

本文将对这些物理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

二、力学模型1. 牛顿运动定律模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力学模型中最基础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则给出了物体力学模型的数学表达式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则说明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并方向相反的关系。

2. 弹性模型弹簧弹性模型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通过应用胡克定律和弹簧势能公式进行计算。

胡克定律描述了弹簧伸长或缩短的变形与所受力的关系,F=kx,其中F为作用在弹簧上的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

弹簧势能公式为E=1/2kx²,其中E为弹簧的势能。

3. 圆周运动模型圆周运动模型中,角速度、角加速度、圆周位移与线位移的关系是基础内容。

角速度ω定义为角位移θ与时间t的比值,单位为弧度/秒。

角加速度α定义为角速度的变化率,单位为弧度/秒²。

圆周位移和线位移之间的关系为s=rθ,其中s为圆周位移,r为半径,θ为角位移。

三、电磁感应模型1. 法拉第电磁感应模型法拉第电磁感应模型是高考物理中的重要内容,应用于电磁感应的计算和分析。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指出,通过导线的磁通量的变化率产生感应电动势,其大小和方向由导线所围成的回路和磁场变化率决定。

可以通过Faraday公式ε=-dΦ/dt进行计算,其中ε为感应电动势,Φ为磁通量,t为时间。

2. 毕奥-萨伐尔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描述了通过导体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与导体所受磁场力的关系。

根据该定律,通过导体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方向垂直于电流方向,其大小与电流强度和导线到磁场中心的距离正比。

高中物理解题模型详解(20套精讲)

高中物理解题模型详解(20套精讲)

= 1 mv2 − 0 2
物体 A 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Wf
=
mg

g
(2
−µ 4
)t
2
+
L

m3g 2 8q 2 B 2
4、如图 1.05 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辆运动的平板小车, 车上固定一个盛水的杯子,杯子的直径为 R。当小车作匀加速运动 时,水面呈如图所示状态,左右液面的高度差为 h,则小车的加速 度方向指向如何?加速度的大小为多少?
(2)、加磁场之前,物体 A 做匀加速运动,据牛顿运动定律有:
mg sinθ + qE cosθ − Ff = ma 又FN + qE sinθ − mg cosθ = 0, Ff = µFN
解出 a = g(2 − µ) 2
A 沿斜面运动的距离为:
s = 1 at2 = g(2 − µ)t2
2
4
加上磁场后,受到洛伦兹力 F洛 = Bqv
C. 物体前 10s 内和后 10s 内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2:1
D. 物体所受水平恒力和摩擦力大小之比为 3:1
答案:ACD
三、斜面模型
1、相距为 20cm 的平行金属导轨倾斜放置,如图 1.03, 导轨所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 = 37° ,现在导轨上放一 质量为 330g 的金属棒 ab,它与导轨间动摩擦系数为 µ = 0.50 ,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 B=2T 的竖直向上的匀 强磁场中,导轨所接电源电动势为 15V,内阻不计,滑动变 阻器的阻值可按要求进行调节,其他部分电阻不计,取 g = 10m / s 2 ,为保持金属棒 ab 处于静止状态,求:
解析:设以火车乙为参照物,则甲相对乙做初速为 (v1 − v2 ) 、加速度为 a 的匀减速运动。

高考物理必考模型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必考模型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必考模型归纳总结一、力学模型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力学模型是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下面将对力学模型进行归纳总结。

1.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形式之一,在高考中经常出现。

其物理模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概念,以及相关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2.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物体运动。

在高考中会出现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计算物体的下落时间、下落距离等。

3. 斜抛运动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初速度的情况下,以抛体运动形式进行运动。

在高考物理中,会考察斜抛运动的各种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和计算物体的运动轨迹、最大高度、飞行时间等。

4. 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高考物理必考的知识点。

其中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定律的表达形式、应用方法以及与力、加速度、质量等概念的关系。

5.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在高考中,常涉及碰撞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碰撞后物体的速度、动量等相关问题。

6.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中的一项重要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

在高考中会考察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如行星运动、人造卫星运动等问题。

二、热学模型热学模型也是高考物理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

下面将对热学模型进行归纳总结。

1.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传递。

在高考中,经常出现热传导的计算问题,要求学生根据传导定律计算导热速率、热传导等。

2. 热膨胀热膨胀是物体在受热后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高考物理中,会考察热膨胀的计算问题,要求学生根据热膨胀系数计算物体的体积或长度的变化。

3. 气体定律气体定律是描述气体性质的基本规律。

高考中经常出现气体定律的应用问题,包括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等。

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是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公式,用于描述理想气体的性质。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人教版一、考点回顾1.物体怎么运动,取决于它的初始状态和受力情况。

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关系如下表所示:2.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反过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反映出物体的受力情况。

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去推断物体运动情况,或从物体运动情况去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3.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①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④正确建立坐标系;⑤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列式求解。

4.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要重视临界状态分析。

二、经典例题剖析1.长L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低点和最高点时所受的绳拉力分别为T1和T2(速度分别为v0和v)。

5求证:(1)T1-T2=6mg(2)v0≥gL证明:(1)由牛顿第二定律,在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有:T1-mg=mv02/L T2+mg=mv2/L由机械能守恒得:mv02/2=mv2/2+mg2L以上方程联立解得:T1-T2=6mg(2)由于绳拉力T2≥0,由T2+mg=mv2/L可得v≥gL5代入mv02/2=mv2/2+mg2L得:v0≥gL点评:质点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的问题是牛顿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应用的综合题。

加之小球通过最高点有极值限制。

这就构成了主要考查点。

2.质量为M 的楔形木块静置在水平面上,其倾角为α的斜面上,一质量为m 的物体正以加速度a 下滑。

求水平面对楔形木块的弹力N 和摩擦力f 。

解析: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建立牛顿定律方程: N 1‘=mgcosα mgsinα-f 1’=ma ,得:f 1‘=m(gsinα-a) 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楔形木块有N 1=N 1’,f 1=f 1‘然后以楔形木块为研究对象,建立平衡方程:N =mg +N 1cosα+f 1sinα=Mg +mgcos 2α+mgsin 2α-masinα =(M +m)g -masinαf =N 1sinα-f 1cosα=mgcosαsinα-m(gsinα-a)cosα=macosα 点评:质点在直线运动问题中应用牛顿定律,高考热点是物体沿斜面的运动和运动形式发生变化两类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专题04 平抛运动的三类模型【知识梳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专题04  平抛运动的三类模型【知识梳理】

专题04模型1:平抛运动与斜面结合模1.模型构建两类与斜面结合的平抛运动(1)物体从斜面上某一点水平抛出以后又重新落在斜面上,此时平抛运动物体的合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等于斜面的倾角。

(2)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垂直打在斜面上,此时物体的合速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等于斜面的倾角。

2.求解思路已知信息实例处理思路速度方向垂直打到斜面上的平抛运动(1)确定速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画出速度分解图。

(2)根据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分析v x、v y。

(3)根据tan θ=v xv y列式求解。

位移方向从斜面上一点水平抛出后落回在斜面上的平抛运动(1)确定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画出位移分解图。

(2)根据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分析x、y。

(3)根据tan θ=yx列式求解。

模型2:类平抛运动模型1.运动建模当一种运动和平抛运动特点相似,即合外力恒定且与初速度方向垂直的运动都可以称为类平抛运动。

2.模型特点3.分析方法与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一致,将运动分解成沿初速度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初速度方向的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解类平抛运动问题的步骤(1)分析物体的初速度与受力情况,确定物体做类平抛运动,并明确物体两个分运动的方向。

(2)利用两个分运动的规律求解分运动的速度和位移。

(3)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量充分利用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等效性解题。

模型三:平抛运动中的临界模型1.模型特点(1)若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表明题述过程中存在临界点。

(2)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取值范围”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值,这些极值点也往往是临界点。

2.求解思路(1)画出临界轨迹,找出临界状态对应的临界条件。

(2)分解速度或位移。

(3)列方程求解结果。

2023届浙江高三物理高考复习专题模型精讲精练 斜面上的平抛运动模型及类平抛运动模型(解析版)

2023届浙江高三物理高考复习专题模型精讲精练 斜面上的平抛运动模型及类平抛运动模型(解析版)

第16讲 斜面上的平抛运动模型及类平抛运动模型一.知识总结斜面上的平抛运动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在解答这类问题时除要运用平抛运动的位移和速度规律,还要充分运用斜面倾角,找出斜面倾角同位移和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的关系,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1.从斜面上某点水平抛出,又落到斜面上的平抛运动的五个规律(推论) (1)位移方向相同,竖直位移与水平位移之比等于斜面倾斜角的正切值。

(2)刚落到侧面时的末速度方向都平行,竖直分速度与水平分速度(初速度)之比等于斜面倾斜角正切值的2倍。

(3)运动的时间与初速度成正比⎝ ⎛⎭⎪⎫t =2v 0tan θg 。

(4)位移与初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s =2v 20tan θg cos θ。

(5)当速度与斜面平行时,物体到斜面的距离最远,且从抛出到距斜面最远所用的时间为平抛运动时间的一半。

2.常见的模型分解位移,构建3.类平抛运动模型(1)模型特点:物体受到的合力恒定,初速度与恒力垂直,这样的运动叫类平抛运动。

如果物体只在重力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则叫重力场中的类平抛运动。

学好这类模型,可为电场中或复合场中的类平抛运动打基础。

(2).类平抛运动与平抛运动的区别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初速度水平,物体只受与初速度垂直的竖直向下的重力,a =g ;做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初速度不一定水平,但物体所受合力与初速度的方向垂直且为恒力,a =F 合m 。

(3)求解方法(1)常规分解法:将类平抛运动分解为沿初速度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于初速度方向(即沿合力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特殊分解法:对于有些问题,可以过抛出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将加速度a 分解为a x 、a y ,初速度v 0分解为v x 、v y ,然后分别在x 、y 方向上列方程求解。

(4)求解类平抛运动问题的关键(1)对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找到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方向,正确求出加速度。

(2)确定是研究速度,还是研究位移。

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一题型专练一连接体问题、板块模型、传送带模型

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一题型专练一连接体问题、板块模型、传送带模型

A.若 F=2.1 N,则物块A相对薄硬纸片滑动
√B.若F=3 N,则A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1.5 N
√C.若F=4 N,则B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
图3
D.无论力F多大,B的加速度最大为3 m/s2
123
解析 轻质薄硬纸片不计质量,所以A物块对纸片的作用力和B物块对纸 片的作用力等大反向,A、B两物块质量相同, 因为μ1<μ2,所以B物块不会相对纸片滑动, 当A物块刚要滑动时,外力大小为F0, 对整体:F0=2ma 对A物块:F0-μ1mg=ma 解得a=2 m/s2,F0=4 N 因F0=4 N>2.1 N,所以A错误,C正确;
解得:v1=2 m/s,v2=3 m/s 解得:v1=2 m/s,v2=3 m/s
选取原则 物体之间的作用力 解析 轻质薄硬纸片不计质量,所以A物块对纸片的作用力和B物块对纸片的作用力等大反向,A、B两物块质量相同,
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 m/s2,sin 37°=0. (1)0~1 s内物块和平板的加速度大小a1、a2; 根据F等于6 N时,二者刚好滑动,此时m的加速度为1 m/s2,以后拉力增大,滑块的加速度不变,所以当F=8 N时,滑块的加速度为1 m/s2,对m,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μg, 解得动摩擦因数为μ=0.
摩擦力Ff随外力F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B的质量分别为1 kg和0.5 kg
B.当t=1 s时,A、B发生相对滑动
√C.当t=3 s时,A的加速度为4 m/s2
D.B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为8 m/s2
图6
45
解析 设A、B的质量分别为m1、m2, 根据A与B间摩擦力Ff随外力F的变化关系可得A与B间滑动摩擦力为6 N, B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3 N,则有μ1m1g=6 N, μ2(m1+m2)g=3 N 联立解得m1=1 kg m2=0.5 kg,故A正确; A、B刚发生相对滑动时, 对A有F′-μ1m1g=m1a 对B有μ1m1g-μ2(m1+m2)g=m2a

2021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第二篇 必考模型1 板块模型

2021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第二篇 必考模型1 板块模型

(3)设敲击B后经过时间t,A、B达到共同速度v,位移分别为xA、xB,A加速度的
大小等于aA
则v=aAt,v=vB-aBt
xA=
1 2
aAt2,xB=vBt-
1 2
aBt2
且xB-xA=L
解得vB=2 2gL 。
答案:(1) 2gL (2)3μg μg (3)2 2gL
【真题解码】 (1)审题拆过程:
(2)情境化模型:
(3)命题陷阱点: 陷阱1:B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A与B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陷阱2:两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的判定; 陷阱3:两物体的位移关系的判定。
【多维猜押·制霸考场】 1.如图所示,倾角α=30°的足够长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斜面上放一长L= 1.8 m、质量M=3 kg的薄木板,木板的最右端叠放一质量m=1 kg的小物块,物块 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 。对木板施加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使木板沿斜面
【解析】(1)由牛顿运动定律知,A加速度的大小aA=μg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有2aAL= v2A 解得vA= 2gL (2)设A、B的质量均为m 对齐前,B所受合外力大小F=3μmg 由牛顿运动定律F=maB,得aB=3μg 对齐后,A、B所受合外力大小F′=2μmg 由牛顿运动定律F′=2maB′,得aB′=μg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m)a ⑧
小车向右走的位移:s= 1 a(t2-t1)2

2
接下去三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以v 共同匀速运动了:
s′=v(6-t2) ⑩ 联立以上式子,解得:小车在6 s内向右走的总距离:
x=s+s′=1.625 m;
答案:(1)9.5 m (2)7.5 J (3)1.625 m

专题02 力与直线运动 【讲】-2023年高考物理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解析版)

专题02 力与直线运动 【讲】-2023年高考物理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解析版)

专题01力与直线运动【要点提炼】1.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方法技巧(1)常用方法①基本公式法,包括v t 2=x t =v 0+v2,Δx =aT 2。

②v ­t 图象法。

③比例法:适用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和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④逆向思维法: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看做反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追及相遇问题的临界条件:前后两物体速度相同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最大或最小。

2.物体的直线运动(1)条件:所受合外力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或所受合外力为零。

(2)常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公式、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或动量守恒定律。

3.动力学问题常见的五种模型(1)等时圆模型(图中斜面光滑)(2)连接体模型两物体一起加速运动,m 1和m 2的相互作用力为F N =m 2·Fm 1+m 2,有无摩擦都一样,平面、斜面、竖直方向都一样。

(3)临界模型两物体刚好没有相对运动时的临界加速度a =g tan α。

(4)弹簧模型①如图所示,两物体要分离时,它们之间的弹力为零,速度相同,加速度相同,分离前整体分析,分离后隔离分析。

②如图所示,弹簧长度变化时隔离分析,弹簧长度不变(或两物体运动状态相同)时整体分析。

(5)下列各情形中,速度最大时加速度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

4.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由静止释放的物体,若能在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同向加速到与传送带共速,则加速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必与物体和传送带的相对位移大小相等,且等于传送带在这个过程中位移的一半。

在倾斜传送带(倾角为θ)上运动的物体,动摩擦因数与tanθ的关系、物体初速度的方向与传送带速度方向的关系是决定物体运动情况的两个重要因素。

5.水平面上的板块模型问题分析两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关注:两个接触面(滑块与滑板之间、滑板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关系,外力作用在哪个物体上。

若外力作用在下面物体上,随着力的增大,两物体先共同加速,后发生相对滑动,发生相对滑动的条件是下面物体的加速度较大。

高考物理动态模型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动态模型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动态模型归纳总结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

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动态模型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通常涉及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以及相关的数学计算。

本文将对高考物理动态模型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

一、匀速直线运动模型1.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即速度恒定。

2. 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

3. 单位: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

二、变速直线运动模型1.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不相等,即速度不恒定。

2. 公式:v = (s₂ - s₁)/(t₂ - t₁),其中v表示平均速度,s₂和s₁表示两个时刻的位移,t₂和t₁表示两个时刻的时间间隔。

3. 单位:平均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

三、自由落体运动模型1. 定义: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在空气中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垂直向下运动的模型。

2. 公式:s = (1/2)gt²,其中s表示下落的位移,g表示重力加速度,t 表示时间。

3. 单位:位移的国际单位是米(m),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

四、抛体运动模型1. 定义:物体在水平方向具有匀速直线运动,垂直方向具有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

2. 公式:- 水平方向:v = u,其中v表示水平方向的速度,u表示水平方向的初速度。

- 垂直方向:s = ut + (1/2)gt²,其中s表示垂直方向的位移,u表示垂直方向的初速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时间。

3. 单位:水平方向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垂直方向位移的国际单位是米(m),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

五、圆周运动模型1. 定义:物体在做圆周运动的模型。

2. 公式:- 角速度:ω = Δθ/Δt,其中ω表示角速度,Δθ表示角度的改变量,Δt表示时间的改变量。

- 周期:T = (2π)/ω,其中T表示周期,π表示圆周率。

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ppt_综合考法(一)力学中的追及相遇模型

新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ppt_综合考法(一)力学中的追及相遇模型
[答案] C
[方法规律] 运动图像模型问题的常见解法
(1)识图像:在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要对给出的运动图像进行识别,识别时要 特别注意图像的截距、交点、拐点、面积、斜率等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2)画草图:根据图像所反映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画出物体的运动草图。 (3)找关系:根据运动草图反映的物理过程,找出物体运动的三个关系:①时间
遇及避碰问题,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或计算题的形式出现。
[例 2] (2020·重庆八中调研)交通路口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地,驾驶员到交 通路口时应格外小心。现有甲、乙两汽车正沿同一平直马路同向匀速行驶, 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它们行驶的速度均为 v0=9 m/s。当两车快要到十字路 口时,甲车司机看到路灯已转换成黄灯,立即紧急刹车,乙车司机为了避免 与甲车相撞也紧急刹车。已知甲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a1=5 m/s2,乙车紧 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a2=4.5 m/s2,乙车司机的反应时间为 Δt=0.5 s(乙车 司机看到甲车刹车 0.5 s 后开始刹车)。
第 4 讲 综合考法(一) 力学中的追及相遇模型 模型一 运动图像模型
运动图像模型是运动学中的一种常见模型,高考中常结合运动学图像,特 别是 v-t 图像,对该模型进行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例 1] 如图所示为三个运动物体 A、B、C 的速度—时
间图像,其中 A、B 两物体从不同地点出发,A、C 两物体从
B.B 质点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
C.B 质点在 0~4 s 内做加速运动,在 4~8 s 内做减速运动
D.A、B 两质点在 4 s 末相遇
解析:在 x-t 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由题图可知,A 图线的斜率等于 20 m/s,故 A 质点以 20 m/s 的速度匀速运动,选项 A 正确;B 质点图线的斜 率先正后负,说明 B 质点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 选项 B 正确;由题图可知,B 质点在 0~4 s 内做减速运动,在 4~8 s 内做反 向加速运动,故选项 C 错误;4 s 末两图线相交,说明此时两个质点到达同一 位置,故选项 D 正确。

高考物理二轮知识回顾篇课件_知识高中常见种物理模型

高考物理二轮知识回顾篇课件_知识高中常见种物理模型

于零)
向心力来源:mg+F 弹=mvR2(最高点)
最高点无支撑“轻绳模 型”
F
弹-mg=mvR2(最低点)
最高点临界条件:F 弹=0,mg=mvR2,v= gR
【 名 校 课 堂 】获奖 PPT-高 考物理 二轮知 识回顾 篇课件 :知识 高中常 见种物 理模型 (最新 版本) 推荐
【 名 校 课 堂 】获奖 PPT-高 考物理 二轮知 识回顾 篇课件 :知识 高中常 见种物 理模型 (最新 版本) 推荐
弹力模型
此类问题一般是由重力和弹力的合力提供物 体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因此正确 找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 合力,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 名 校 课 堂 】获奖 PPT-高 考物理 二轮知 识回顾 篇课件 :知识 高中常 见种物 理模型 (最新 版本) 推荐
【 名 校 课 堂 】获奖 PPT-高 考物理 二轮知 识回顾 篇课件 :知识 高中常 见种物 理模型 (最新 版本) 推荐
4.水平面内圆周运动模型
图示或释义
规律或方法
由于细线对物体只有拉力且细线会弯曲,所以解
线模型
答此类问题的突破口是要抓住“细线刚好伸 直”的临界条件:此时细线的拉力为零。在此基
【 名 校 课 堂 】获奖 PPT-高 考物理 二轮知 识回顾 篇课件 :知识 高中常 见种物 理模型 (最新 版本) 推荐
【 名 校 课 堂 】获奖 PPT-高 考物理 二轮知 识回顾 篇课件 :知识 高中常 见种物 理模型 (最新 版本) 推荐
3.“关联速度”模型
图示或释义
规律或方法
轻绳连接体模型 求解“绳+物”或“杆+物”模型的方法:
力的情况来列式求解
(1)弹簧(或橡皮筋)恢复形变需要时间,在瞬时问题 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不变,即弹力不能 与弹簧相关的动 突变。而细线(或接触面)是一种不发生明显形变就 力学问题 能产生弹力的物体,若剪断(或脱离)后,其中弹力 立即消失,即弹力可突变,一般题目中所给细线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之模型讲解运动学模型【模型概述】在近年的高考中对各类运动的整合度有所加强,如直线运动之间整合,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整合等,不管如何整合,我们都可以看到共性的东西,就是围绕着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而进行。

【模型回顾】 一、两种直线运动模型匀速直线运动:两种方法(公式法与图象法) 匀变速直线运动:20021at t v s at v v t +=+=,,几个推论、比值、两个中点速度和一个v-t 图象。

特例1: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机械能守恒。

特例2:竖直上抛运动为有一个竖直向上的初速度v 0;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为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g 。

特点:时间对称(下上t t =)、速率对称(下上v v =);机械能守恒。

二、两种曲线运动模型平抛运动:水平匀速、竖直方向自由落体 匀速圆周运动:ωωmv mr rmv ma F F =====22向向法【模型讲解】一、匀速直线运动与匀速直线运动组合例1.一路灯距地面的高度为h ,身高为l 的人以速度v 匀速行走,如图1所示。

(1)试证明人的头顶的影子作匀速运动; (2)求人影的长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图1解法1:(1)设t=0时刻,人位于路灯的正下方O 处,在时刻t ,人走到S 处,根据题意有OS=vt ,过路灯P 和人头顶的直线与地面的交点M 为t 时刻人头顶影子的位置,如图2所示。

OM 为人头顶影子到O 点的距离。

图2由几何关系,有OS OM lOM h -=联立解得t lh hvOM -=因OM 与时间t 成正比,故人头顶的影子作匀速运动。

(2)由图2可知,在时刻t ,人影的长度为SM ,由几何关系,有SM=OM-OS ,由以上各式得t lh lv SM -=可见影长SM 与时间t 成正比,所以影长随时间的变化率lh lvk -=。

解法2:本题也可采用“微元法”。

设某一时间人经过AB 处,再经过一微小过程)0(→∆∆t t ,则人由AB 到达A ’B ’,人影顶端C 点到达C ’点,由于t v S AA ∆=∆'则人影顶端的移动速度:图3hH Hvt S h H HtS v AA t CC t C -=∆∆-=∆∆=→∆→∆'0'0lim lim可见C v 与所取时间t ∆的长短无关,所以人影的顶端C 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评点:本题由生活中的影子设景,以光的直进与人匀速运动整合立意。

解题的核心是利用时空将两种运动组合,破题的难点是如何借助示意图将动态过程静态化,运用几何知识解答。

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匀速圆周运动组合例2.一水平放置的圆盘绕竖直固定轴转动,在圆盘上沿半径开有一条宽度为2mm 的均匀狭缝。

将激光器与传感器上下对准,使二者间连线与转轴平行,分别置于圆盘的上下两侧,且可以同步地沿圆盘半径方向匀速移动,激光器连续向下发射激光束。

在圆盘转动过程中,当狭缝经过激光器与传感器之间时,传感器接收到一个激光信号,并将其输入计算机,经处理后画出相应图线。

图4(a )为该装置示意图,图4(b )为所接收的光信号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接收到的激光信号强度,图中s t s t 3231108.0100.1--⨯=∆⨯=∆,。

(1)利用图(b )中的数据求1s 时圆盘转动的角速度; (2)说明激光器和传感器沿半径移动的方向; (3)求图(b )中第三个激光信号的宽度△t 3。

解析:(1)由图线读得,转盘的转动周期s T 8.0=, 角速度s rad s rad T /85.7/8.028.62===πω (2)激光器和探测器沿半径由中心向边缘移动(理由为:由于脉冲宽度在逐渐变窄,表明光信号能通过狭缝的时间逐渐减少,即圆盘上对应探测器所在位置的线速度逐渐增加,因此激光器和探测器沿半径由中心向边缘移动)。

(3)设狭缝宽度为d ,探测器接收到第i 个脉冲时距转轴的距离为r i ,第i 个脉冲的宽度为△t i ,激光器和探测器沿半径的运动速度为v 。

)11(2)11(22232312121223t t dT r r t t dT r r vT r r r r Tr dt i i ∆-∆=-∆-∆=-=-=-=∆πππ,,由以上式联立解得s t t t t t 3212131067.02-⨯=∆-∆∆∆=∆评点:将直线运动与圆周运动组合,在近年高考中出现率极高,如2000年全国高考中“激光束转动测小车的速度”等,破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空间的关联。

三、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运动组合例3.如图5是某种静电分选器的原理示意图。

两个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带有等量异号电荷,形成匀强电场,分选器漏斗的出口与两板上端处于同一高度,到两板距离相等。

混合在一起的a 、b 两种颗粒从漏斗出口下落时,a 种颗粒带上正电,b 种颗粒带上负电。

经分选电场后,a 、b 两种颗粒分别落到水平传送带A 、B 上。

已知两板间距d=0.1m ,板的度m l 5.0=,电场仅局限在平行板之间;各颗粒所带电量大小与其质量之比均为kg C /1015-⨯。

设颗粒进入电场时的初速度为零,分选过程中颗粒大小及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计。

要求两种颗粒离开电场区域时,不接触到极板但有最大偏转量。

重力加速度g 取2/10s m 。

(1)左右两板各带何种电荷?两极板间的电压多大?(2)若两带电平行板的下端距传送带A 、B 的高度H=0.3m ,颗粒落至传送带时的速度大小是多少?(3)设颗粒每次与传送带碰撞反弹时,沿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为碰撞前竖直方向速度大小的一半。

写出颗粒第n 次碰撞反弹高度的表达式。

并求出经过多少次碰撞,颗粒反弹的高度小于0.01m 。

解析:(1)左板带负电荷,右板带正电荷。

依题意,颗粒在平行板间的竖直方向上满足221gt l =在水平方向上满足:2212t dmUq d s ==两式联立得V lqgmd U 421012⨯==(2)根据动能定理,颗粒落到水平传送带上满足sm H l g mUq v mv H l mg Uq /4)(221)(212≈++==++(3)在竖直方向颗粒作自由落体运动,它第一次落到水平传送带上沿竖直方向的速度s m H l g v /4)(21=+=反弹高度)2)(41(2)5.0(21211gv g v h ==根据题设条件,颗粒第n 次反弹后上升的高度:m g v h n n n 8.0)41()2()41(21⨯==当4=n 时,m h n 01.0<四、匀速圆周运动与匀速圆周运动组合例4. 侦察卫星在通过地球两极上空的圆轨道上运行,它的运行轨道距地面高为h ,要使卫星在一天的时间内将地面上赤道各处在日照条件下的情况全部都拍摄下来,卫星在通过赤道上空时,卫星上的摄影像机至少应拍地面上赤道圆周的弧长是多少?设地球半径为R ,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T 。

解析:设卫星周期为T 1,那么:)(4)(2122h R T m h R Mm G +=+π ①又mg R MmG=2②有gR h R T 31)(2+=π ③地球自转角速度为Tπω2=④在卫星绕行地球一周的时间T 1内,地球转过的圆心角为112T TT πωθ== ⑤那么摄像机转到赤道正上方时摄下圆周的弧长为R s θ=⑥由①②③④⑤⑥得gR h T s 32)(4+=π 五、匀速圆周运动与平抛运动组合例5.如图6所示,一对杂技演员(都视为质点)乘秋千(秋千绳处于水平位置)从A 点由静止出发绕O 点下摆,当摆到最低点B 时,女演员在极短时间内将男演员沿水平方向推出,然后自己刚好能回到高处A 。

求男演员落地点C 与O 点的水平距离s 。

已知男演员质量m 1和女演员质量m 2之比221=m m ,秋千的质量不计,秋千的摆长为R ,C 点比O 点低5R 。

图6解析:设分离前男女演员在秋千最低点B 的速度为0v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22121)(21)(v m m gR m m +=+ 设刚分离时男演员速度的大小为1v ,方向与0v 相同;女演员速度的大小为2v ,方向与0v 相反,由动量守恒,2211021)(v m v m v m m -=+分离后,男演员做平抛运动,设男演员从被推出到落在C 点所需的时间为t ,根据题给条件,由运动学规律,t v s gt R 12214==, 根据题给条件,女演员刚好回A 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222221v m gR m =,已知212m m =,由以上各式可得R s 8=。

【模型演练】在广场游玩时,一个小孩将一充有氢气的气球用细绳系于一个小石块上,并将小石块放置于水平地面上。

已知小石块的质量为1m ,气球(含球内氢气)的质量为2m ,气球体积为V ,空气密度为ρ(V 和ρ均视作不变量),风沿水平方向吹,风速为v 。

已知风对气球的作用力ku f =(式中k 为一已知系数,u 为气球相对空气的速度)。

开始时,小石块静止在地面上,如图7所示。

(1)若风速v 在逐渐增大,小孩担心气球会连同小石块一起被吹离地面,试判断是否会出现这一情况,并说明理由。

图7(2)若细绳突然断开,已知气球飞上天空后,在气球所经过的空间中的风速v 保持不变量,求气球能达到的最大速度的大小。

答案:(1)将气球和小石块作为一个整体;在竖直方向上,气球(包括小石块)受到重力G 、浮力F 和地面支持力F N 的作用,据平衡条件有:gV g m m F N ρ-+=)(21由于式中F N 是与风速v 无关的恒力,而0>N F ,故气球连同小石块不会一起被吹离地面。

(2)气球的运动可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达到最大速度时气球在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有v v x =气球在竖直方向做匀速运动,有:gV kv g m y ρ=+2气球的最大速度:22yx m v v v += 联立求解得:222)(kgm gV v v m -+=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