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诊断与对策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诊断与对策自1997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日渐显现,特别在经历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中央政府采用各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效果都不理想。
有效需求不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产品供过于求,出现所谓“买方市场”。
关于中国是否已达到“买方市场”,人们观点不一,看法也不尽相同。
虽然对是否达到“买方市场”意见不一,但人们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关注和寻求对策的努力却始终没有停止。
一、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剖析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构成。
净出口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持续增长,虽然近年来出口增长速度有下降趋势,但总的来看,其对总需求的影响还是比较稳定的,下面着重就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来分析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1.消费需求不足从人的角度来看,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特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人们拒绝消费是没有道理的,那为什么会存在消费不足的问题呢?这主要和人们的消费能力有关,即消费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及与之相应的预期支出的状况,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人们过去的收入和将来的预期收入。
就目前来看,造成消费不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居民收入增长趋缓。
从1997年以来,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很低,增长率不足3%,农村居民的实际年收入增长更低,现金收入增长只有1%多一点。
而在经济高涨的1992年和1993年,城镇居民的实际年收入增长将近10%,农村居民的年收入增长也达到8%。
所以,从1997年以来,居民收入增长的减缓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2)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从1997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减收的比例不断扩大,如1997年为39%,2000年达到44%。
而且,在减收比例居民中,大部分是中低收入家庭,中高家庭则大都增加了收入。
从各地居民收入的比较来看,沿海与内地居民的收入差距、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
浅析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浅析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新剑桥学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派别,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理论基础是基于凯恩斯的思想,即货币是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将决定市场经济的运行状态。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进行浅析。
一、新剑桥学派概述新剑桥学派是由约翰·罗宾逊和尼古拉斯·卡尔多尔分享创立的,其核心思想是基于凯恩斯论述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意在批判新古典派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对于市场缺陷和政府作用的认识。
新剑桥学派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经济萎缩和失业问题上,政府干预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货币金融学说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的核心是主张货币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货币供求关系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转效果。
该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与经济活动的总货币需求量不平衡,是经济失衡和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因此,衡量货币供给和需求是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前提。
新剑桥学派强调财政政策,认为国家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才能解决经济问题。
三、货币供求关系新剑桥学派提出经济学中的货币供求关系是经济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
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市场利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货币市场的投资效果。
信贷机构的货币发放和监管部门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是货币供求关系的主要因素。
四、政策混合新剑桥学派强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的重要性。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政策利率和货币量调节来控制货币供给和需求。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支出、税收和公债来影响经济活动。
通过将政策利率和财政政策结合,政府可以对市场经济产生更有利的影响,增加政府的减贫和增长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五、总结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强调了货币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并着重在货币和财政政策之间的混合运用上。
政府的角色在市场经济中不容忽视,其对货币供给和需求的监管是维持稳健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
经济学科普: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在英国有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在美国有:保罗·戴维逊、西德尼·温特布、阿弗雷德·艾克纳等。
新剑桥学派以历史的收入分配的结构分析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创立了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
新剑桥学派主张政府经济政策的根本点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实现收入“均等化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
新剑桥学派概况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长期任教,因此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
第二次大战后,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之中,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卡尔多、帕西内蒂等学者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主张,由于他们的理论观点完全背离了以马歇尔为首的老一代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因而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等。
他们都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
其中琼·罗宾逊和卡尔多是这个学派的实际领袖。
琼·罗宾逊和斯拉法作为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的成员琼·罗宾逊和斯拉法,在20世纪的20年代曾是马歇尔理论的积极支持者,但同时又发展了马歇尔学说。
例如,他们创立了垄断竞争理论。
在凯恩斯《通论》发表后,琼·罗宾逊转而追随凯恩斯,成为凯恩斯经济学的积极鼓吹者。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题库43简答题
3.叙述卢卡斯批评。
Describe the Lucas critique.答:(1)卢卡斯批评是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
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
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
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2)卢卡斯强调了人们如何形成未来预期的问题。
预期在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预期影响着各种经济行为。
例如,家庭根据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决定消费多少,企业根据对未来盈利的预期决定投资多少。
这些预期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政府所实行的经济政策。
因此,当决策者估算任何一种政策变动的效应时,他们需要知道人们的预期会对政策变动做出什么反应。
卢卡斯认为,传统的政策评估方法——比如依靠标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对预期的这种影响。
(3)卢卡斯批评给我们两个教训。
狭义的教训是评价不同政策的经济学家需要考虑政策如何影响预期,从而影响行为。
广义的教训是政策评估是困难的,所以,从事这项工作的经济学家应该确实表现出必要的谦虚。
1.古典宏观经济模式的要旨是什么?其分析思路是怎样的?(武汉理工2003研)答: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其四个假设条件如下:(1)个体利益最大化。
(2)理性预期。
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包含3个含义: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认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认识一、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的认识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相对应的概念自然是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这个概念,指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并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联系的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
按照马克思的规定,古典经济学家指的是配第、斯密、李嘉图等人,庸俗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萨伊、穆勒等并不被包括在内。
凯恩斯使用了古典经济学家这一术语,但是他抹杀了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的界限,又将马克思所说的古典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混同一谈。
新古典经济学指的就是边际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有: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帕累托、克拉克、费雪、马歇尔、庇古等。
而我们现在所谓的古典宏观经济学指的就是经过系统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
认为通过工资、价格与利率自动伸缩机制可以使劳动、资本、货币与商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市场经济能够自行调节,有自动走向充分就业的趋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的是凯恩斯的追随者所诠释与发展的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
这一派的经济学家最著名的有汉森、希克斯、克莱因、萨缪尔森和托宾等人。
古典宏观经济学不能解释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要为经济危机的存在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提供理论基础。
凯恩斯将市场失灵归咎于价格刚性,认为它使市场力量受到阻碍,只有政府实施稳定性政策来进行调节经济。
他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产出,而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有效需求往往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需求,这就要求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
国际收支理论主要有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乘数分析法新剑桥-精品教育文档
贸易条件效应
? 贸易条件是指单位进出口价格指数之比, 反映一国出口一定数量的商品换回进口 商品的数量。贸易条件改善是指,出口 一定数量的商品换回更多数量的商品。 吸收分析理论认为贬值会带来贸易条件 的恶化,并可能带来国际收支的恶化。
资源配置效应
? 吸收分析理论认为,虽然贬值会恶化贸 易条件,但由于贬值影响资源配置,在 贬值过程中,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 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生产率的提 高抵消了贸易条件的恶化,结果是提高 了实际收入。特别是在汇率高估和外贸 管制下,微观经济扭曲、资源配置效率 低下的情况下,贬值带来的资源配置效 应会更明显。
Ex + E m >1 由此推论:
① E x + E m >1 国际收支因本币贬值而改善
② E x + E m =1 国际收支状况保持不变
③ E x + E m <1 国际收支应本币贬值而趋于恶化
P x : 以本币表示的出口品价格 P m : 以外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
e : 表示一单位外币折合为本币的数额,即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
收入再分配效应
? 在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会 使得收入从较高边际支出的经济单位向 较低边际收入的经济单位转移。也就是 从工资收入阶层向利润收入阶层的再分 配。而后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前者的 边际消费倾向,从而降低总支出。
货币错觉效应
? 是指人们较多重视货币价格而较少重视 货币收入的心理现象。当贬值带来价格 上涨时,即使人们的货币收入同比例提 高,人们仍然选择较少消费。从而,贬 值会带来支出的减少。
第四讲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主要有: ? 弹性论 ? 吸收论 ? 货币论 ? 乘数分析法 ? 新剑桥学派理论 ? 结构论
一、弹性分析理论 The Elasticities approach to Balance of Payment
宏观经济学布兰查德答案
宏观经济学布兰查德答案【篇一: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讲义】《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配套教材:中级宏观经济学(布兰查德,第四版)导论+短期篇第一章,世界之旅【危机】产出下降经济衰退→下调利率与减税+扩大需求→高消费与通货膨胀→高财政赤字→私人投资减少【欧洲高失业率】劳动力市场刚性(高救济水平、高最低工资、高劳保水平)、劳动关系恶化、不当宏观政策。
【欧元】削弱贸易壁垒、汇率变动带来的不确定影响、货币兑换成本;但是要求共同货币政策则无法适应各国不同经济状况。
【日本衰退】投资性泡沫,需求和产出下跌。
复苏方案:低利率,公共工程,减税,健康的银行体系。
经济学家通过模型解释世界,模型有两种变量,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第二章,本书之旅一、总产出【gdp】经济中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之和;是经济中一定时期内增加值的加总;是经济中一定时期内收入之和。
显示一国经济规模和平均生活水平。
【名义与真实】(按现期价格或者不变价格衡量)ptyt=$yt 二、失业率【计算】 u=u/l,l=n+u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没有工作并且正在找高失业率往往带来低劳动力参工率、更多丧失信心的工人退出劳动力。
对失业者福利有直接影响,亦是未有效利用资源的信号。
三、通胀率【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反映物价总水平变动。
【cpi】显示本国消费物品的价格水平,高通胀不会影响收入分配,但会导致扭曲及更多不确定性、让对未来的决策更加困难。
短期产出决定于需求,受消费者信心等因素影响。
中期产出取决于供给因素(资本存量、技术、劳动力规模和技能)。
长期产出受教育系统、储蓄率、政府质量。
第三章物品市场一、gdp的构成(总产出的确定):y=c+i+g+x-im+is 二、均衡1——供给与需求【物品总需求】z≡ c+i+g+x-im【总需求决定因素】假定同样商品,任何数量,市场封闭,z≡c+i+g ? c=c(yd)=c0+c1(y-t)=乘数*自主支出乘数大于1,导致自主支出增加的因素都能导致更大的产出增加。
两个剑桥之争与宏观微观经济学结合问题
“两个剑桥之争”与宏观微观经济学结合问题2003-9-12“两个剑桥之争”曾在经济学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本文拟就这场争论中的一个基本线索——宏观微观经济学的结合问题做一点探讨。
[1]一、问题的由来在西方经济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没有明确的划分,经常混合在一起。
19世纪70年代,微观经济学在边际革命中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后经马歇尔的大综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学领域仍然只是一些零星的碎片,新古典正统的宏观方面只有一个货币数量论而已。
事如琼·罗宾逊所述:“正统学说包括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原理和货币学说。
在原理部分,主要论题是供需影响下的市场行为,商品相对价格以及‘生产要素’的相对收入的确定……货币理论部分则很不相同。
这部分要研究一般物价水平,而且必须包括像通货膨胀和商业循环这些麻烦的问题。
”[2]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宣告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它研究的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就业、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等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并且在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的结论。
经济理论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
在古老的一极,价格机制作为“看不见的手”左右着厂商和消费者的行为,使经济主体实现最优化,充分就业和经济效率是理论家们津津乐道的伊甸园;新生的一极则主要是宏观方面的,凯恩斯并没有自己的价值或价格和分配理论。
并且,凯恩斯断言,人类社会已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了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的魔鬼。
如何将这两个极端结合起来,建立起统一的微观宏观经济学体系成为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新古典综合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有必要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以前的以价格分析为中心,着重点放在由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替代效应上的微观经济理论,即新古典经济学结合在一起。
这就是所谓的新古典综合。
按照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六版中提供的定义,“新古典综合乃是这样一个体系,它把总收入决定论跟更早些的古典相对价格理论及微观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在一个运转灵便的体系里,配合以用来实现古典理论的高度就业假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则古典理论便回复到它原来本有的状态,而且经济学家们又重新满怀信心地讲述古典的真理和社会经济原理。
新古典综合派剑桥学派供给学派瑞典学派关于通胀的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关于通胀的理论:菲利普斯认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互相替代的逆向变动关系一一菲利普斯曲线。
“新古典综合派”很快将其修改并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反向替代关系,只要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上升一政府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以及收入政策来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在失业率、工资变动率和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进行选择。
面对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不仅正统的凯恩斯经济学无法解释,菲利普斯曲线同样也无能为力。
于是,“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又提出必须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来补充宏观经济理论,来解释70年代的现实经济问题。
具体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1)微观经济部门供给的异常变动造成“滞胀”(沃尔特・海勒的看法)(2)微观的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造成“滞胀”(保罗・萨缪尔森的观点)(3)微观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造成“滞胀”(托宾和杜森贝的看法)新剑桥学派关于通胀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当西方国家出现严重的“滞胀”问题时,无论是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新古典综合派),还是现代货币主义者都无法从理论及政策选择方面给出合理的答案。
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新剑桥学派从区分商品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入手,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解释“停滞膨胀”的现象。
从世界范围看,农矿产品价格的任何巨大变动,无论其对初级生产者是有利还是无利,对工业活动往往起抑制作用:(1)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下跌时,最初会引起制成品部门成本和价格下降,需求扩大,但最终不足以弥补因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而造成的初级产品部门的需求菱缩,从而造成经济衰退。
30年代大危机由这种原因造成。
两个剑桥之争(文字)
两个剑桥之争新剑桥学派概述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在与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以美国萨缪尔森等人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就增长理论、资本理论、分配理论等进行论战过程中形成的。
该学派自命为凯恩斯学派的嫡传,而把新古典综合学派称为“杂种的”或“冒牌的”凯恩斯主义。
因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都执教于英国剑桥大学而得名,同时,又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旧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相背离,所以,又被称为新剑桥学派或后凯恩斯学派或新凯恩斯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N·卡尔多、对新剑桥学派的产生有重大影响的还有P·斯拉法以及伦敦大学的罗伊·哈罗德、波兰学者卡莱茨基等,以上几个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者,是新剑桥学派的先驱、是新剑桥学派产生的理论基础。
1958年,罗宾逊的代表作《资本积累论》发表,同年卡尔多在《经济研究评论》上发表一篇名为《几种不同的分配理论》的论文,把经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结合起来,着重考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收入(主要是工资)和财产收入(主要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变化。
他们在分析这种份额变化的规律以及对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影响后认为,国民收入分配失调是社会症结所在,强调应由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对国民收入的分配进行调节,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
他们两人根据共同的理论特点,并提出自己的模型。
由此,标志着新剑桥学派的产生。
1962年,罗宾逊又出版了《论经济增长的理论》论文集,再一次宣扬如何利用凯恩斯理论来解决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所谓迫切问题。
使新剑桥学派的理论与政策的观点更加旗帜鲜明。
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长期任教,因此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
第二次大战后,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之中,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卡尔多、帕西内蒂等学者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主张,由于他们的理论观点完全背离了以马歇尔为首的老一代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因而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宏观经济学流派 讲解版
看活跃、看热点?宏观经济学学派争论的焦点干不干预干预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用吗,能不能影响就业与产出;如何看待国家和市场对经济的作用:国家干预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流派、新剑桥学派等;经济自由主义: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
以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学派与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学派。
以古典经济学为理论渊源的学派,通常是主张自由,政府少干预的;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渊源的学派,通常都是认为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
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各主要流派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比较1.货币需求理论的差异。
两大类经济流派的根本不同在于关于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不同,进而产生后续一些推论与结论的差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被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需求方程为L=L1+L2;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又被称为货币数量论,其货币需求函数为M/P=f(y,w;rb,re,rm,dp/pdt;μ)。
从以上两个重要的方程可以看出,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L与收入Y和利率有关,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需求M/P与收益与财富y,w和各种资产收益率rb,re,rm等主要因素有关。
并且两个需求函数中收入Y和收益与财富y,w表示的含义是不同的,凯恩斯的Y表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中的现期收入,在该理论中现期收入和消费存在一定比例关系,即现期消费随现期收入改变而变,进而收入改变消费,财政政策有效。
而弗德曼的收益与财富y,w则表示恒久收入消费理论中的恒久收入,该理论认为消费只与恒久收入有关,而与现期收入无关,即现期消费不会随现期收入变化而变化,进而收入无法改变消费,同时恒久收入又相对稳定,因此最终财政政策无效。
弗里德曼还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在长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
所以,最好的经济政策应该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并根据经济增长率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2.对菲利普斯曲线解释和理解的不同。
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不同视角与本质
第31卷第10期财经研究Vol131No110 2005年10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Oct12005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不同视角与本质3汪浩瀚(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都越来越重视寻找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
主流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建立在与新古典模型的根本特征相一致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上;非主流经济学对传统意义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争持有很大的怀疑;后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真正需要的是微观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基础;演化经济理论主张微观基础解释的是社会变迁。
文章在对当今微观基础问题争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内在形成机理和变化趋势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微观基础;新古典经济理论;个体主义;演化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9952(2005)10Ο0086Ο09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宏观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所要研究的是产出、失业、通货膨胀等经济活动。
宏观经济学力图解决的是:在一定的微观基础上,在不确定性状况下,通过对不完全市场进行一般均衡的动态研究,阐释和理解经济中产出、就业和价格的运动。
主流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微观基础上,对此一般的理解是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之上,宏观经济分析必须有与新古典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根本特征。
几乎所有当今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分支理论都坚信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基于适宜的微观基础之上,而且一般都是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中的微观基础含义下解释宏观行为特征。
当代宏观经济分析力图将瓦尔拉斯均衡微观基础注入宏观经济学,并依据行为的最大化原理及经济的基本因素解释宏观变量。
然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瓦尔拉斯微观基础体系是不充分的,即便在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内,微观基础①也存在着一些基本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个人或市场都能够被有效地、连贯地描述。
经济学说史第二十五章 新剑桥学派
第二十五章 新剑桥学派
10
二、罗宾逊的经济学说
1.生平和著作
琼·罗宾逊(1903—1983)是英国著名经济 学家。她出生于英格兰坎伯利的具有革新精 神传统的莫里斯家族。
罗宾逊夫人于1921年10月入剑桥大学学习经 济学,1925年毕业。次年与剑桥的经济学家 A.罗宾逊(1897~ )结婚,并一起去了印度。
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属于 非主流学派。此外,这个学派论证的对手——萨缪尔森 和索罗等任教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所在地也叫剑 桥,因此他们之间的争论也叫“两个剑桥之争”。
第二十五章 新剑桥学派
5
1956年罗宾逊出版了《资本积累》一书,卡尔多也在 《经济研究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几种不同分配理论》 的论文,各自提出自己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两者的共 同点是从凯恩斯的投资—储蓄分析出发,把经济增长理 论与分配理论结合起来,这一观点标志着新剑桥学派的 形成。
1929年返回英国,在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 琼(罗宾逊夫人)开始在剑桥任教,1949年 任讲师,1965—1971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 授,退休后被聘为剑桥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
1983年去世。
第二十五章 新剑桥学派
11
主要著作
琼·罗宾逊的论著很多,内容涉及经济理论的各个方面, 从不完全竞争理论到就业理论,从国际贸易理论到资本 理论、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至对马克思经济理 论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评论。
这本著作的主要特点是:(1)广泛使用“边际收入”概念。(2)价格 歧视。琼·罗宾逊认为价格歧视是不完全竞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她说: “一旦市场存在某种程度的竞争不完全,商品价格就会出现某种程度差 别,这是由于各个市场的需求弹性不相同。”她认为,所谓价格歧视 是指企业可以对不同的购买群规定不同的价格。但企业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求企业能够确切地知道不同市场的价格需求 弹性;二是市场是分割的,以便企业能够防止消费者从一个市场转移 到另一个市场。总之,企业应使各个市场在价格歧视条件下企业总产 出的边际成本等于总的边际收入,以期达到利润最大化。(3)买方垄 断。琼·罗宾逊认为,一个从事生产的垄断者必然是其所使用的生产要 素的买方垄断者,此时,关于垄断者的理论如边际收入应等于边际成 本,价格歧视等也同样适用于买方垄断。琼还使用这一概念对劳动市 场做了深入的分析。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也是在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倡导者是琼·罗宾逊、卡尔多和帕西内蒂。
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变化的趋势。
琼·罗宾逊和卡尔多是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者,1956年,他们分别在自己的著作和文章中提出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
首先我们来考察卡尔多的增长模型。
在卡尔多的模型中,经济增长速度和收入分配是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范畴。
卡尔多认为,既然社会的收入是在各个阶级之间分配的,其中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固定不变的储蓄倾向,那么,收入分配中利润和工资的比例关系就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从而决定了积累率和经济增长速度。
另一方面,要达到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要有一定的积累率,从而也要有相应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关系。
因此,经济增长速度和积累率也是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
上述关系可以用下面一组方程式来加以说明:Y=W+P (2.7)S=s p P+s w W=I (2.8)将(2.7)变形为W=Y-P,代入(2.8),则有s p P+s w (Y-P)=I (2.9)将(2.9)移项整理后,可写成下列形式:P/Y=(1/(s p-s w))·(I/Y)-s w/(s p-s w)(2.10)上述方程组中,Y—国民收入;W—工资总额(劳动者收入);P—利润总额(财产收入);S—储蓄总额;s w—工资总额中储蓄所占比例(劳动者的储蓄倾向);s p—利润总额中储蓄所占比例(财产所有者的储蓄倾向);I—投资总量。
卡尔多模型中,收入分配和资本积累是直接相关的,当s p和s w既定时,资本积累率(I /Y)直接影响着利润在国民收入中份额(P/Y),也可以说,投资量直接决定着利润量的大小,卡尔多运用这一模型所反映的各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闸明了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两个基本问题: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和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各种因素。
电大 现代货币 考试 判断 单选题 名词解释
■判断题■1、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区分了通货和货币两个概念。
(√)2、庇古的剑桥方程式强调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
(√)3、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货币需求三动机原理。
(×)4、凯恩斯认为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为投资。
(×)5、凯恩斯也认为货币的唯一职能是交换媒介。
(×)6、凯恩斯认为货币具有周转灵活性的特征但保藏费用过高。
(×)7、凯恩斯认为满足交易动机的货币是所得货币和业务货币。
(√)8、凯恩斯认为利率对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影响很小。
(√)9、凯恩斯认为凡是预计未来利率下降的人都会抛出债券买进货币。
(×)10、凯恩斯认为货币的预防动机主要受心理因素影响。
(×)11、凯恩斯认为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
(√)12、凯恩斯认为储蓄和贮钱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13、凯恩斯认为利息是储蓄的报酬。
(×)14、凯恩斯认为利率的波动不会直接影响储蓄水平。
(√)15、从总量上看凯恩斯认为利率与储蓄是反方向变动的。
(√)16、凯恩斯认为提高利率可以减少消费。
(√)17、凯恩斯认为如果每个人增加储蓄则全社会财富增加。
(×)18、凯恩斯认为物价与货币数量同比例增加。
(×)19、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20、货币金属观认为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前提,流通才是财富的直接来源。
(√)1、“节欲论”把利息看成是货币所有者为积累资本放弃当前消费而节欲的报酬。
(√)2、时差利息论”把利息看成是人们对商品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评价而产生的价值差异。
(√)3、银行货币中表现为国家负债的部分,当被国家规定为法定支付手段时就成为银行信用货币。
(×)4 、新剑桥学派提出因所有制和历史因素造成的国民收入在社会上各阶级之间的分配失调是资本主义的病根所在。
(√)5、文特劳布认为在货币的商业性流通和金融性流通之间经常发生转移。
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及评价
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及评价思路:新剑桥学派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也反对现代货币主义减少国家干预的主张。
他们主张调节收入分配,理顺阶级关系,创造社会稳定的经济环境来推动经济增长。
政策重点:收入分配政策具体政策主张1、改革现有的税收制度,实现收入的均等化:累进所得税、高额遗产税2、实现福利政策,缓解富裕中的贫困现象:最低生活保障、职业技能培训、低收入家庭补贴等3、对投资进行全面的社会管制,制定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赤字;根据经济增长率制定实际工资增长率政策。
4、实现进出口管制政策5、政府运用财政预算盈余购买私人公司股票,从而抑制食利者阶层的收入,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
评价(一)积极方面新剑桥学派属于比较激进的凯恩斯主义者,他们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批评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些弊端,但其分析仍未脱离资本主义视野,有其局限性。
(二)理论缺陷1、新剑桥学派倡导的以历史观代替均衡观的意见并未实现。
2、新剑桥学派强调的制度分析仅仅涉及具体的分配制度,而未涉及根本性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
3、新剑桥学派把经济波动归结为预期的不稳定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涉及更深刻的原因。
4、新剑桥学派揭露了收入分配中的社会矛盾,但没有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属于改良性质。
理性预期学派基本假设1、个人利益最大化2、市场(连续)出清3、理性预期4、理性预期学派拓展了新古典经济学对理性行为的分析,在坚持新古典经济学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阐明了预期在经济活动中的关键作用,把预期作为经济分析的重点,坚持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说,改变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经济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特点:(1)理性预期总是尽可能的利用现在所有的信息。
(2)理性预期并排斥现实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和随机干扰对预期的影响,但强调理性预期会纠正这些错误,从而不会犯系统性错误。
构建“新剑桥-则行”学派:传承与创新
在辽宁大学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和他们的学生形成的学术群体。辽宁大学则行学派亦如新剑桥学派,
收稿日期:2022-06-30
作者信息:李伟民,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区域创新、金融创新和剑桥经济思想史研究。
刘文丽,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斯拉法和米德(James Meade)。他们最终成功说服凯恩斯放弃了《货币论》中的观点,即宏观经济的调
整是通过利率和价格水平的变动来进行的,而不是通过产出量和就业水平来进行的。
“剑桥圆桌会”的工作于 1931 年年中停止运作,完成了凯恩斯交代的使命。从那时起,一直到 1936
年 2 月《通论》的出版,剑桥年轻的经济学家都把他们的工作扩展到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对“凯恩斯
新剑桥学派起源于 1930 年,伴随着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货币论》的出版及由他的一些
年轻同事组成的非正式讨论小组的出现,这些年轻的同事后来以“剑桥圆桌会”
(Cambridge Circle)的
称号被人们所熟知。其成员包括卡恩(Richard Kahn)、奥斯丁·罗宾逊(Austin Robinson)、琼·罗宾逊、
编者按:新剑桥学派历经 90 多年的发展和三代经济学家的传承与创新,成为西方经济学非常重要的经
济学学派。20 世纪 40 年代末,辽宁大学经济学科奠基人宋则行师从第一代新剑桥学派领军人物斯拉法和
琼·罗宾逊,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为了传承“新剑桥-则
得到完美解决的问题(如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问题),并把它看作是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摘要:新剑桥学派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随着经济增长分配结构如何变化,同时研究决定这种变动趋势的基本因素。
目前,我国收入差距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导致我国贫富差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新剑桥学派从劳资双方的角度探究分配问题,并将分配问题放于经济增长中进行分析。
借助新剑桥学派理论,从投资率的角度来检视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解决我国收入差距问题有新的借鉴意义。
一、新剑桥学派的主要观点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长期任教,因此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理论有:( 一) 分配理论新建桥学派的分配理论建立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假设社会只存在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纯产品在两个阶级中被划分为工资和利润,则工资和利润的关系可表示为:r = R( 1 -w)式中: r—利润率R—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w—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比例部分。
根据这一公式,他们得出以下结论: r 的大小与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部分w 成反比,即国民收入为一定量的情况下,工资和利润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另外,利润率( 或工资和利润的份额) 与生产技术的物质条件直接相关,因为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部分( 即雇佣劳动力的多少) 和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 生产资料的生产率) 都代表一定的生产技术物质装备所达到的水平。
上述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
一方面利润( 纯资本收入) 是资本家凭借占有权而取得的非劳动收入,它取决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占有制度; 另一方面,工资是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而获得的报酬。
按照表现形式,工资可以分为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前者取决于某些外生变量( 如历史工资水平、劳资双方议价力量的对比等) ,而后者则与利润率、商品、货币流量以及价格水平等因素有关。
虽然货币工资可以不依赖实际工资而自行变动,但是其变动却可以反过来影响实际工资: 当货币工资上升时,它会推动成本上升,进而物价上涨,最终导致实际工资下降。
通过对比劳资双方的实力,新剑桥学派提出资本主义分配格局是显失公平与合理的。
由于他们坚持对资本主义分配制度进行批判,因此被称为左派的经济学。
( 二) 增长理论新剑桥学派对分配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并不满足于对分配关系的静态分析,他们将分配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结合起来,以投资率为切入点,着重分析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中的变动以及收入分配对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相互作用,首先,当储蓄倾向一定时,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 投资率的增大) 会使国民收入分配朝有利于资本家的方向变化,即经济增长会加剧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和工资分配的失调,使工资阶级的处境相对恶化; 其次,在投资率一定时,由于工人的边际储蓄倾向低于资本家的边际储蓄倾向( 工人的收入大部分用于消费) ,国民收入倾向于资本的分配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从而促进投资的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就随之加快,而这又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平衡,因此建立在分配不均衡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会陷入恶性循环,收入分配越不平衡,经济增长越快,导致收入分配越不平衡,最后造成“富裕中的贫困”。
分配理论和增长理论相互结合,共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失调和贫困的原因。
因此,新剑桥学派主张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
当然新剑桥学派也有它的缺陷所在,他们并没有讨论引起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指出: “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 1) 生产工具的分配,( 2) 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 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 。
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因此只谈分配而回避生产关系,企图在不改变生产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解决分配问题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只是在用止痛剂,而不是在除病根”。
二、我国经济现状及其原因分析(一)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后,在“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国家给东南沿海地区特殊优惠政策的双重结合下,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腾飞,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
在2000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深圳市,人均为2l577.24元,收入最低的西宁市人均为5267.86元,前者为后者的4倍多。
同时由于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个别行业的垄断经营,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
从我国目前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收入增幅最高的是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和技术服务业。
其次是民航、铁路、烟草、电力、电信业等,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行业间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2004年第三季度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与最低之比达到4.25倍,而在2000年同期此数据为2.62倍,2003年为3.98倍。
社科院2007 中国社会蓝皮书披露“中国收入最高的 20% 人口与最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差距约18 倍,且差距仍在向纵深发展。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目前20%的高收入户拥有银行储蓄存款的80%。
收入的严重集中化强烈地阻碍了大多数民众对发展的参与,从而妨碍了健康的经济发展。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在劳资间的分配越来越不平衡,造成我国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也成为我国收入差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劳资关系日益紧张,伴随而来的劳资冲突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成了我国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下我国劳资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劳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转轨过程中制度( 尤其是分配制度) 不完善的原因,也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形成的重效率轻公平的原因,甚至一些历史性的原因也导致了劳资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如果单纯地停留在表面的原因分析上,而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角度对这些表面的、错综复杂的原因进行归纳整理的话,那么,即使我们找到再多的原因,那也仅仅是一堆“原因”的堆砌,只提供给我们思考三、新剑桥学派视野下的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应对思路新剑桥学派竭力主张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调节措施应放在收入分配领域,反对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强调通过政府干预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让社会大多数民众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因此,他们提出一系列的政策主张,如主张通过合理的税收,特别是通过累进所得税收来改进收入分配格局,把经济增长的果实用于消除贫困,如建学校和医院,提高失业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把花在军备上的钱拨归民用,以提高生产率和增进人民福利。
最终目的就在于使社会财富从资本家转移到劳动者。
琼·罗宾逊特别主张实行没收性的遗产税( 只给孤儿、寡妇留下适当的终身财产所有权,并用同等重的赠送税以支持这样的遗产税的征收) ,以便消灭私有财产的集中,抑制食利者阶层收入的增长,并把政府由此得到的财产及其收入专用于公共目标,发展各种社会福利事业。
因为财产占有制度是导致收入差距的历史原因,所以改变原有的财产占有制度,消灭坐收利息阶级,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的核心。
我国目前应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为首要任务,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将从高收入者的财产转移到低收入者,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结合新剑桥学派的相关政策及我国的实践,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 完善工资制度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的供大于求的客观国情,以及随着科技进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需劳动力大量减少的发展事实,另外没有完善的工会制度保障劳动者利益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者工资普遍较低。
但我国的工资制度相对落后,没有根据经济的发展趋势作出及时的调整,一方面使劳动者的工资增长速度远不及经济发展水平,劳动者并没有很好地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导致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不断减小,另一方面也使劳动者与企业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比较先进的工资制度,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或者建立工会来保障劳动者利益等。
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可促使社会利益更多地向劳动者转移,使劳动者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从而缩小群体间收入差距。
( 二) 限制垄断处于垄断地位的垄断部门,如供电、供水、电信等行业,由于它们附属于政府部门,或者政府赋予他们一定的行政权力,或享有政府补贴,会使企业较容易获得超额利润,导致利益流向特殊群体,导致群体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垄断利益会转化成这些行业职工的过高收入,或者职工享有额外的福利,还扩大了劳动者内部的收入差距。
因此限制垄断,防止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是缩小行业间、群体间以及劳动者内部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主要可通过降低垄断行业的准入门槛,积极引入市场竞争; 依据全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和福利总额制定适当限制; 对垄断利润征收更高比例的税收等具体措施来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减少垄断行业和垄断部门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 三) 完善税收制度1.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由于我国目前税收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完善,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调节再分配的作用,甚至还加剧了收入差距。
如我国现有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它只能以工资性收入作为征收对象,而高收入者的收入构成往往比较复杂,一些隐性但数额巨大的收入便游离在纳税范围之外,使工薪阶层反而成了主要的纳税主体,增加了中产阶级的负担。
据统计,目前全国工薪阶层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已占个人所得税的70% 以上; 其次,既未考虑家庭经济负担的差异,也未对纳税人的实际税负能力进行考量,从而偏离了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居民收入、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和原则,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差距。
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将征税目标锁定在高收入人群,并且要合理设置税源,防止高收入者游离在纳税范围之外; 其次,将家庭作为纳税单位,将家庭因素考虑在内,结合家庭收入与支出,对纳税人的家庭经济负担进行具体的分析和了解,根据纳税人的收入状况同家庭的经济状况来确定纳税的应纳税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