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二年级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二年级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二年级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考生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在失望中也能寻觅到期望,终将克服行将到来的高考。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高二年级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期望能够帮助到需要的高考考生。

高二年级地理选修五知识点1(一)自然灾害的灾前准备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质2.灾前准备触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质的储备地点。

(1)救灾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

(2)救灾物质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态决定,关系到灾害产生进程中救援物质的到达时间。

我国10个救灾物质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3.承当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及专业救援队。

(二)自然灾害的灾中应急1.概念: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产生和灾情形成进程中立刻采取的行动和计策,2.主要目的: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3.灾害应急的范畴:非常广泛,一样应包括对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保护交通、通讯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讯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质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等。

4. 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5.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工作,使灾情减到最少。

目的: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形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

②对于不可准确猜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自然灾害的灾后复原1.灾后复原的目的:减轻灾害缺失和增强抗击能力2.救济灾民的情势: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3.我国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无偿救济、军队与民众合作救灾,以及全国与地区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点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自然环境与资源利用、地球上的人类活动、经济地理、区域地理等方面。

以下将对这些知识点逐一介绍。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图则是我们了解和掌握地球的重要工具。

在地球与地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理坐标体系、地图投影、地图比例尺、制图符号等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掌握如何使用地图读取信息,如何制作简单的地图等技能。

二、自然环境与资源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利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中,需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如何形成、如何变化,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学生还需要熟悉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以及其发生原因、应对措施等知识。

同时,还应当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三、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文化与旅游等方面。

在学习人类活动时,需要了解人口增长与分布的规律、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农业和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演变、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改善与发展以及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等情况。

此外,学生还要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和计划规划,如城市规划、农村建设规划等。

四、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学习经济地理时,需要掌握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了解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等。

同时还需要学习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理空间分析,并能够分析经济地理问题与政策。

五、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研究的是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

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需要全面了解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特征等。

同时,还需要学会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读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并进行地域对比和综合分析。

总之,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中的知识点是广泛而深入的,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不仅可以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和人类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地域意识等方面的能力。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3、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三、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影,通过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元素表达地理信息。

学会识别和使用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大气层的组成、大气压力与风的形成、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水文循环: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水资源的分布和保护。

3. 地貌学:地壳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地震与火山活动。

各种地貌形态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的形成与演变。

4. 土壤与植被:土壤类型、土壤形成因素、土壤侵蚀与保护。

植被分布规律、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世界人口分布、人口问题、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与设计。

2.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农业技术革命、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工业与环境的关系。

4. 交通运输: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交通运输网络、物流与区域发展。

5. 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旅游规划、旅游业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判读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GIS在地理信息处理与分析中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GPS在定位与导航中的应用。

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危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 绿色经济:绿色经济的概念、发展模式和政策措施。

六、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观察:通过实地考察、观测记录自然和社会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地理实验:通过实验模拟自然过程或验证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地理学被分为物理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

高中地理选修5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主要涉及了人文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选修5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功能不断增强。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中心。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导致的交通、环境、就业等问题。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物理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它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活动。

人类活动又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互联系的,而要实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关系,则必须了解和尊重地理环境的客观规律,合理的配置利用地理环境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三、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等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各国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应对。

地缘政治是指国际政治中存在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矛盾,它是国际政治实践中的一种重要现象。

全球化和地缘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而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生活需要的同时,不影响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正确把握资源的含义、资源的分类、资源的地域分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的保护等重要内容,加强对资源问题的研究和管理。

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与人类活动的科学,通过对地球各个领域的研究,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地球资源。

高二地理选修5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水资源与利用、能源资源、人口与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于同学们进行复习和回顾。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地理现象至关重要。

地球是一个类似于椭球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球表面存在大洲、海洋、河流、山脉等地形特征,同时也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等运动。

地图作为表达地球表面信息的工具,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非常重要。

地图可以以不同的比例和投影方式来呈现地球表面的各种特征,如物理地图、政治地图、气候地图等。

我们需要学会阅读和解读地图,掌握地图符号和比例尺的含义,并能够通过地图进行空间定位和分析。

二、水资源与利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有些地区则水资源匮乏。

我们需要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以及地球上水文循环的特点。

同时,还需要学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如水库的建设、节约用水等,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能源资源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包括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化石能源主要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组成,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能源来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能源资源的获取方式、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对能源资源的科学利用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四、人口与城市人口是地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对于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人口变化规律,如人口增长率、人口老龄化趋势等,同时也要关注人口数量不均衡和城市化进程对资源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城市规模、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高中地理选修五是高中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文化等方面,并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以下将对高中地理选修五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球的结构和演化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其结构是由内部核心、地幔和地壳构成。

核心是地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其直径约为3500公里;地幔是位于核心和地壳之间的一层岩石层,其厚度约为3000公里;地壳是地球表面上最外层的一层,其厚度约为30公里。

地球的演化是一个长达几千万年的过程。

在地球诞生后,其表面以高温的状态存在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逐渐冷却,形成了地球上多样化的生命形式。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大陆不断移动和漂移,形成了现今的国家和大陆。

二、全球气候与环境全球气候是由多种气象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全球气候的主要要素有温度、降水、湿度以及气压等。

气候现象同样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影响,以及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议题之一。

其主要问题有气候变化、能源过度使用、大气污染等。

环境保护是人们必须重视的问题,每一位人类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

三、社会经济地理社会经济地理是一门将地理知识和经济学及社会学原理相结合的学科。

其重点在于研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地理信息在经济社会领域中的应用。

社会经济地理分为行业地理、区域地理、城市地理等领域。

四、人口与城市人口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的规模、分布、年龄组成、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城市问题也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形态、城市建设等。

城市的发展不仅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

五、农业与农村农业是人类最早开始的生产活动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的发展由于受到城市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一些农业问题,如农民工荒、食品安全等问题。

人教版 高中地理 选修五《洪涝灾害》知识点导学及答案

人教版 高中地理 选修五《洪涝灾害》知识点导学及答案

洪涝灾害考点解读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知识清单1._______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主要类型。

洪水是________不能被江河、湖泊容纳,________而泛滥的现象。

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排水不畅的________。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________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温带________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________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________容易发生涝渍。

4.我国洪水灾害总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多_______少;_______多_______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_______坡和_______坡多,_______坡和_______坡少。

5._______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洪水的_______分布与暴雨的_______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_______,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6.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_______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

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_______地区。

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7.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人类不合理的_______利用,加重了洪灾的隐患。

只有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_______与_______的过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减轻洪水灾情。

8.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因素中的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1.洪水2.洪水涝渍特大地表径流水位上涨蒸发弱低洼地3.中低纬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中下游低湿洼地4.东部西部沿海内陆东南西北5.暴雨洪水时空时空季风区6.中下游平原中下游平原排水不畅7.土地水土流失低洼地8.气象水文要点精析要点一:暴雨洪水的成因、类型、分布类型洪水涝渍成因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形成条件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流量大,水位高蒸发弱,排水不畅,地势低洼洪涝的多发区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从气候因素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2020高考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至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2020高考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至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节人口再生产☆知识要点: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知识要点: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难点解析二: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①.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知识要点: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制约因素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②科技发展水平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难点解析一: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知识点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高二地理是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地理,可以增加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在高二地理中,选择性必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本文将针对高二地理的选择性必修知识点进行介绍。

选修知识点一: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设备来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技术手段。

在高二地理学习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用来研究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问题。

学生们需要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选修知识点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在高二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环境的特征、影响和保护方法。

例如,学生们需要学习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们还需要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选修知识点三: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是研究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一门学科。

在高二地理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

此外,学生们还需要关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并思考如何通过规划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选修知识点四:地球的变动与地貌发展地球的变动与地貌发展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高二地理学习中,学生们将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与变动,以及它们对地貌发展的影响。

学生们需要学习地球板块运动的原理,了解地震、火山和地壳变动的形成机制。

同时,学生们还需要了解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例如山地、河流、草原等。

选修知识点五:当代全球问题与中国当代全球问题与中国是地理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

在高二地理学习中,学生们将学习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全球问题,如国际冲突、资源竞争、人口迁移等。

同时,学生们还需要了解中国在全球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高分必背)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高分必背)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高分必背)
本文档将会全面汇总高中地理选修五的知识点,以帮助您备考并取得高分。

以下是重要的知识点:
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要素
-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
2. 共享地球资源
- 矿产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 农业资源的影响因素和合理利用
-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 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 人口与城市
-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 城市化与乡村发展
- 城市规划与建设
- 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
4. 旅游与地理环境
- 旅游资源及其分类
- 旅游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 旅游的规划与管理
- 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 信息时代的地理学
-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与发展
- 互联网在地理信息传播与交流中的作用
- 影像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 大数据对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以上是高中地理选修五的重要知识点,备考时建议重点掌握以上内容。

祝您成功取得高分!。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

在高中地理选修5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地球的知识,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球体。

按照密度和物质性质的不同,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它的厚度约为30-70千米。

•地幔在地壳之下,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占据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地幔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温度高达几千度。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铁合金,内核是固态的铁镍合金。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

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和地球形成赤道膨胀、两极扁平的现象。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5天,引起了季节的变化。

3. 地球的气候与气候要素地球的气候是指一定地域上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

气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流以及地形和海拔等。

•气候要素包括温度、降水、气压和风等。

温度是指空气的热度,降水是指气象现象中的水分释放,气压是指大气向下施加在单位面积上的力,风是风力按照空间方向分布所形成的气流。

•不同气候区域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4. 地理循环系统地球循环系统是指地球上的水、大气和岩石等物质在地球上进行不断循环的系统。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不断涨落和运动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过程。

•大气循环是指大气中的气体具有对流和垂直运动的特点,形成了风、云、降水和气候等现象。

•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上的岩石经历了多个循环过程,包括岩石的风化、运移和沉积等。

5.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是指地球上自然力量造成的灾害性事件,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和干旱等。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选修5知识点

地理选修5知识点

地理选修5知识点在高中的学习中,每一门科目都是很重要的,都在考试中的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地理的学习,帮助我们取得好成绩。

通过对知识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有条理的进行学习。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地理选修5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的判断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生理、心理方面(2)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资源种类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矿产资源等非可再生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再生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①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B.存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2)台风的结构:台风的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台风眼、涡旋区和大风区三部分。

高二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地球上人类活动的学科。

在高二地理选修五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其中的五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发生的变化,主要包括气温上升、降水模式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如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如推广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等。

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生活。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剩、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活动越来越跨国界进行的现象。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合作。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不平等的问题,加剧了贫富差距和资源分配不均。

因此,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和解决其中的问题。

四、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能源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但能源资源有限,且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环境污染。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和风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五、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环境和它们相互作用的总体。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森林砍伐、水体污染和土地退化等。

这些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又反过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综上所述,高二地理选修五课程中的五个知识点涉及到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经济全球化、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

地理选修5知识点归纳

地理选修5知识点归纳

第一讲自然灾害概述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理解:1.诱因:自然异变2.承灾客体: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2.特点1.严重的危害性,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与渐发性之分。

突发性的灾害,持续时间短,危害程度短时间内较强,影响范围较小,如火山地震飓风渐发性的灾害,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短时间内不强,影响范围广,如旱灾土地荒漠化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上,具有区域性特征4.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

如地震会诱发海啸,火山等等3.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分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房屋,道路文物古迹等的损坏)和间接经济损失(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商贸金融停业,保险理赔)间接经济损失往往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性隐蔽性的特点)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大体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类,具体分析如下:特别注意:1.热带气旋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为台风。

台风外围云壁高耸,风狂雨暴,台风眼内云消雨息。

2.气象灾害还有龙卷凤、冰雹、雪灾、冻雨等(1)地形与地质条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地势崎岖起伏,地质构造复杂;(2)气候条件;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3)人类活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2. 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1.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2.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度大3,4同上2.33.地震相关概念震级:地震的强度,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与震中距与震源深度有关)震源:地震的发源地震中: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地震波:S波P波,前者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3.海洋灾害(1)主要类型;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厄尔尼诺,拉尼娜等。

(2)风暴潮与海啸的成因及分布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海啸的表现及危害和风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精品干货)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精品干货)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地轴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公转示意图)(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中学地理选修五学问点总结一、我国自然灾难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面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限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困难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困难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泼。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难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实力和抵挡实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难的承受实力和防卫实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难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难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难的严峻性。

二、我国主要灾难的地域特点和形成缘由:1地震:〔1〕时空分布特点: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泼期安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缘由: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泼。

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裂构造。

2 滑坡、泥石流〔1〕时空分布特点: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①地形困难,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立。

3.旱灾〔我国气象灾难之首〕:〔1〕时空分布特点: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中地理选修五-生物灾害

高中地理选修五-生物灾害
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发现及时,立即采用有效手段和全面参与的情 况下才有可能根除入侵物种。所以这种措施在实施时有很大的局限 性。
(2)化学防治
❖ 实行全面检疫,阻止外来种的偶然入侵,采取全面的生 态评估和监测,防范引进品种的入侵
❖ 化学防治对外来物种的化学防治(包括诱饵、驱赶剂和 毒药)通常被认为不可取,因为众所周知的广,谱杀虫 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但据美国国会透露,有一 些新型化学杀虫剂只对某一种或几种害虫起作用,不会 影响人类健康。但是,这些化学杀虫剂非常贵,而且需 要反复使用,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所以化学防治也只 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才有效可取。
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3.虫鼠害大规模发生的原因:
(1)本身具有繁殖快、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2)适宜的气候条件; (3)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
二、造成虫鼠害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 (1)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2)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3)天敌减少; 人为因素:土壤水肥条件改变、大鹏蔬菜的大面积 种植、经济作物规模化生产、长期使用化学农药。
• 加速生态环境退化。
(六)防蝗灭蝗的措施有哪些?
1、人工捕杀、化学药剂防治 2、夜晚篝火焚烧 3、农业防治(减少蝗虫食物源、生存地、产卵地) 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蝗虫的天敌、牧鸡牧鸭、
生物农药)
(1)减少蝗虫的食物源。很多蝗虫都吃玉米、小麦、高粱、水稻、 谷子,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树等
(2)减少蝗
(3)减少蝗虫的产卵地。有些蝗虫,如东亚蝗虫,它喜欢在干 燥裸露的地块产卵,我们可加大植树造林,提高植物覆盖率。
关于灭虫有两种看法,一是使用农药,二是培 育害虫的天敌。你认为采取哪种方法好?说一说你 的理由。
使用农药,见效快,但副作用比较强,容易引 起其他生物的链性反应,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地震:(1)时空分布特点: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

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1)时空分布特点: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1)时空分布特点: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 洪涝(1)地域分布特点: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

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成因:自然原因: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5 沙尘暴(1)时空分布特点: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2)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6台风(1)时空分布特点:①5-10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2)原因: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7寒潮(1)时空分布特点:①9月-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3-4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2)原因: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

8 赤潮(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①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防-抗-救”的含义即“预防”、“抗灾”、“救灾和重建”。

下列防御措施对自然灾害应该是通用的:1.防灾: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二)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三)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四、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洪灾: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

⑥加固堤坝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旱灾: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沙尘暴: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风暴潮: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滑坡: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泥石流: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蝗灾:1.农业防治: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2.生物措施: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3.药剂防治: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赤潮: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④使用无磷洗涤剂五.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2.台风: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3.寒潮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火山: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自然灾害与防治重要: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由什么决定的?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

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

6.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哪些地域差异?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

7.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哪些?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

8.气象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

9.水文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洪涝,风暴潮。

海水入侵,海浪。

10.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地震,滑坡,泥石流。

11.生物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病害,虫害,鼠害。

12.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

二是北半球20º-50º灾害带,沿地中海一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13.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有何特征?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

14.自然灾害种类的区域分异及原因?15.我国农业灾情分布地域差异?我国东部的农业部门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灾害的影响,使种植业灾情严重;我国西部的农业部门以畜牧业为主,主要受雪灾、旱灾、虫灾等影响,使得牧业灾情较严重。

16.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17.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18.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是指连云港以南的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19.东部灾害带:主要是指第三阶梯,以洪涝、旱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20.中部灾害带:主要是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21.西北灾害带:主要是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22.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是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23.地震的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