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转化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参考文献

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参考文献

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参考文献
在进行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时,可以参考以下文献:
1. 张晓霞, 陈展, & 杨冰涛. (2012). 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教研究通讯, 3, 36-37.
2. 倪树云, 丁芳, & 丁戈. (2015). 学习困难学生初始认知与学习行为的研究进展. 心理研究, 9.
3. 黄秋根, & 张春晓. (2019). 大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5, 38-43.
4. 吴敏华, 吴杰, & 乔琳. (2018). 大学学困生问题研究述评. 教育论坛, 3, 106-107.
5. 熊丽娟. (2016). 高校学生成长支持体系建设——基于学习困难生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8, 74-75.
6. 李婧, 姜磊, & 于贤迎. (2012). 大学学困生的教育管理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4, 71-75.
7. 陈丽琳, & 曹文举. (2017). 学习困难学生纠正检测体系研究与实证. 学校研究, 3, 70-71.
这些文献涵盖了学困生转化课题各个方面的研究,包括学困生原因分析、心理特点、教育管理和对策研究等内容,可为你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学困生转化文献综述

学困生转化文献综述

学困生转化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关于学困生转化的文献进行分析,主要对学困生的界定、类型和转化方法作了归纳、比较和总结,以期对农村中学帮扶学困生做出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习困难转化对学习困难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从1896年西方摩根的神经学模式开始,以后逐步被心理学模式代替。

到20世纪70、80年代,更多的西方学者注意学习困难的心理特征和社会背景方面的研究,着重探讨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就责任归因、自我概念特征以及行为模式同其社会特征之间的联系【1】。

一、国内关于学困生概念的界定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

我国学者关于学困生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学困生是指感官、智力正常,但在学习策略、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心理的某些品质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智力没有完全开发还不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这一观念的认为,学困生是暂时的,是可以转化的;第二种说法认为,学困生指由于认知能力、情绪、生理、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所导致学习状况不良或落后的学生。

换言之,即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就被认为是学困生【2】。

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界定,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真正的差生是不存在的。

不管怎么界定,学习困难学生主要归因于生理,心理和环境上的问题,通过采取一定的相应措施,学困生基本上能得到一定的转化。

二、学困生分类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达到转化的目的,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从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大致上将学困生归纳为以下几类:1、智力型学习困难型这部分学生智力迟钝、智商偏低。

在思维活动中,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可以影响概括、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

不灵活类型的人在解决问题速度方面,往往落后于灵活类型的人。

他们的记忆困难、注意力不稳定、理解缓慢、表述混乱,对知识不能变通,他们在学习上花时间往往比别的学生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的学生,在学习困难方面表现为多学科处于持续困难状态。

关于“学困生”教育的研究综述

关于“学困生”教育的研究综述

2
尽管“学困生”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但目前 仍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综述。
3
探讨“学困生”教育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 质量,还能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意义
通过对“学困生”教育问题的系统梳理,为教育工作 者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提高“学困生”的教育效果,进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实现教育公平。
有助于深入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为针对 性地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为制定针对“学困生”的教育政策提供科 学支持,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02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学困生的成因和特点
通过对学困生的学习表现、背景因素、心理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了解其具体成因和特点 ,为制定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2023
关于“学困生”教育的研 究综述
目 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学困生现象及成因分析 • 学困生的教育对策探讨 • 学困生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 结论和建议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1
“学困生”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级教育机构中, 表现为学习困难、成绩不理想、缺乏学习动力 等。
学困生现象概述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成绩不理想 的学生。
学困生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级教育机构中,对他们 的教育和管理是学校和教师的重要任务。
学困生的学习困难可能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学习 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
学困生现象的成因分析
学习基础薄弱
学困生的学习基础往往比较薄弱,导致他们在后 续学习中和研究 ,了解学困生的具体成因、特点和学习需求 ,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教育实践与干预
综合分析

国内关于中小学数学学困生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中小学数学学困生研究的文献综述

数 但 由于学习习惯不好 、 方 法不 当, 或 由于社 立榜样的力量 ; 帮助数学学 困生梳理学习数学 的信 心 、 恒心 。学校 会、 家庭环境 的消极影 响 , 不能适应普通学 校教 育下 的学 习生 活 , 方面首先是纪律方面要科学教育 、 信任 和尊重 , 培养兴趣 、 树立信
造成学 习效果低下 , 能力 目标 、 知识 目标 均不能达 到教学大 纲或 心 , 创 造氛围 、 积极拉拢 ; 其次 是教学方 面要 尊重个性 、 因材施教 , 课标基本 要求 的学 生。数学学 困生也分 为智 力型 和非智力 型两 较小难 度 、 分层教学 , 设立 动态 标准 、 人人达标 ; 最后 是心理 和 品
德方 面要帮助数学学 困生培养 良好 的学 习习惯和科 学的学 习方 法, 调动兴趣 、 树立信心 , 采取 动态的评价标准 。也有研 究提 出要
关 注学情 , 及 时辅导 补差 ; 注重 良好学 习环境 的创造 , 让学生 想 学、 愿学; 注重 学 习数 学 的方 法指 导 , 培养 学生 学习数 学 的 良好
种, 一般对非智力型数学学 困生 的转化更有意义。
二、 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 因 近五年来 , 我 国学者对数 学学困生形成原 因的研究 主要从主 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 。主观原 因就是学生 自身方面的原 因 : 数学 基础不牢 ; 学 习方法不 当 ; 缺乏学 习数学 的兴趣 ; 学 习数 学的意志 薄弱 ; 心理素质低 。客观的原因有家庭因素 、 学校 因素 和社会因素 三方面。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 父母 的教养方式 、 家庭环境对孩
力差 。
法不 当, 学 习成绩差 。他们学习数学的压力 比较大 , 往往会 出现烦 躁、 失落 、 否定 自己 , 着急而无奈 的心理 。

5.文献综述

5.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随着当前社会的迅速发展,在小学阶段,“学困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学困生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成为家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研究,对于学困生问题的解决和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国外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学困生这一词最早来自于“学习障碍”,由英文Learning Disability翻译过来。

在美国称为学习无能者,前苏联称学业不良,日本称后进生。

对学困生的界定,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要从生理、病理的角度进行定义,他们认为,学困生主要是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方面存在机体障碍,这些障碍既包括先天性的机体缺陷,也包括后天学习中明显的能力不足。

如学术界最早的界定是由美国特殊教育学家柯克于196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学习无能”是指儿童在语言、说话、阅读和社会交往技能等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不包括盲、聋、哑等感官和智力障碍。

更具代表性的界定是美国教育学界对“学习困难”的两种定义。

一个是1988年美国学习困难联合会所下的的定义:“学习困难是指在获得并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过程中,面临明显困难而表现出种种异常的不同类型的人。

”;另一个定义源于美国《能力缺陷者教育法》,认为:“学习困难是与个体理解或运用语言(书面或口头语言)有关的基本心理过程的一个或者多个方面存在的障碍,它可能表现为个体在听、说、阅读、写作、拼写或数学计算等方面有能力缺陷。

”,这一概念把知觉缺陷、脑损伤、轻微脑功能失调、失读症、发展性失语症等都可包含在内。

[1]而日本、前苏联则倾向于从社会和历史角度界定。

前苏联则把学困生定义为:学业不良是指那些比其他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某种及格水平的学生。

日本的定义是:学习成绩显著低下的孩子称为学习上的后进生。

学困生转化成果总结

学困生转化成果总结

学困生转化成果总结一、引言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群体。

由于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学困生接受的教育资源和方式与其他学生不同,导致学习困难。

然而,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努力,以及学困生本身的努力,学困生的转化成果逐渐显现。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等方面,对学困生转化成果进行总结。

二、研究背景学困生是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对于他们的学习困难原因和转化成果的研究,有助于改善教育体系,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困生转化成果也逐渐得到了广泛重视和研究。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学困生的转化成果,分析学困生和非学困生之间的差异,为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提供参考和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学困生的转化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调查资料,收集学困生转化成果的相关情况,并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五、研究结果1. 学困生的转化成果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校、家庭、社会的努力,学困生的转化成果逐渐显现。

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成绩逐渐赶上或超过其他学生。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学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针对学困生的个性化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2. 学困生与非学困生的差异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学困生在知识储备和学习技巧上较为薄弱,学习态度消极,应试意识强,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兴趣。

而非学困生则更有学习动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和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学困生转化的原因和措施学困生转化的原因多种多样,既包括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因素,也包括学困生个人的原因。

在学校层面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不足是学困生转化的主要障碍。

在家庭层面上,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和家庭经济压力也是学困生转化的原因之一。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有必要采取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评价的方法,为学困生提供适应性教育和协助服务。

学困生文献综述

学困生文献综述

学困生文献综述发表时间:2020-11-06T06:59:37.603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0年第5期作者:赵雪[导读] 在《义务教育数学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延边大学师范学院2019级小学教育专业吉林延边 133000摘要:在《义务教育数学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地指出,“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所有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和成长”。

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面对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更倾向于优等生,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片面的追求成绩等多方面因素,进而忽视了学困生的存在,对学困生置之不理,导致了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对于如何进行学困生的转换,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学困生一、学困生概念界定世纪60年代,学者对学困生进行研究,其中摩根是最早对学困生进行研究的,首先他是在神经学理论和医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这一词语,并赋予学困生的内涵,进而对学困生进行深层的研究,以及产生的原因。

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学者对学困生的广泛关注,研究学困生的共同特征,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当时研究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研究的结论不够深入。

学者钟启泉(2003)提出了三种关于学习困难的界定: —,把各年龄阶段或者年级的学生在各门学科或领域未达到基本标准或期望的叫做学困生。

二,将低学历的学生叫做学困生,低学历是指学生实际的学历测查结果低于根据智力测验结果所推定的学历测查的人。

学困生学习困难教育文献综述

学困生学习困难教育文献综述

学困生学习困难教育文献综述学习困难也称“学习障碍”、“学习无能”或“学业不良”。

根据我们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有关论断,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理解是:在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与策略、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按时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对学习困难生问题的研究可追溯一个世纪,列为特殊教育的对象的研究从60年代开始,我国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之后。

一、学习困难生的名称1.国内称差生、学习差生、成绩差生、学习困难生、后进生。

2.美国称为学习无能者。

二、学习困难生的界定由于西方国家视其为生理、病理现象,我国和前苏联则视之为教育和社会历史现象,故定义未能统一。

1.美国定义:学习无能是指在获取与运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理化等学习能力上表现出重大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学习异常者的通称。

2.日本定义:学习成绩显著低下的孩子称为学习上的后进生。

3.我国定义:学业不良学生是学业成绩在一门课或两门课以上显著落后于一般水平的正常学生,他们不包括弱智、身体残疾和情绪困扰的孩子。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向述评1、不同心理学流派的不同看法心理学产生以来,学派纷呈,形成许多相关理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解决方法,其中主要的一些理论有:行为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人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都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

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可能会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并且固定下来,但也可以通过对行为学习的各环节进行干预,从而矫正问题行为。

因此,对于学习困难生,我们可以从小学甚至更早的“错误的习得性行为”中寻找原因,并通过行为训练纠正错误的学习习惯。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无意识中幼年时期的心理冲突或心理防御的失败(如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在一定条件下(如环境刺激、环境变化等)转化为各种身心与行为问题。

《初中语文学困生合作学习》文献综述-3页word资料

《初中语文学困生合作学习》文献综述-3页word资料

《初中语文学困生合作学习》文献总结一、研究缘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剖析学习方式”[1]。

学生是学习主体,合作学习正是为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而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是接受式学习,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导课堂,学生没有自由空间,学习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我国语文课堂学习过多强调以学生个体训练为主学习过程,忽视学生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作为义务教育倡导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被广大教师使用,取得一定成效。

如今几乎所有语文课堂上都能看到小组讨论式合作学习,而这些小组讨论学习仅是形式上合作学习。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学生分成小组就叫合作学习,而实际情况仍然是教师包办课堂,教师占用大部分时间,满堂灌现象比比皆是。

从学生角度讲,合作学习有时成了一些优秀学生表演舞台,因为除了优秀学生,小组中其他成员不知道干什么。

很多情况是优秀学生发言,其他成员只是旁观者,而教师也默认了这种现象。

从教师与学生来讲,他们都没有了解合作学习真正内涵,没有认识到合作学习含义是小组成员互助合作,达到共同学习目标,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没有深刻理解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宗旨。

本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首先从理论上阐述合作学习内涵,针对自己发现合作学习一些误区,更重要是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研究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如何参与到合作学习中,真正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研究,能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与学生带来帮助。

关于初中语文合作学习,虽然此前已经做过一点尝试性研究,但是都不系统。

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使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合作学习。

系统研究初中语文学困生合作学习,重点研究实施策略,在实践中研究。

小组成员都能养成合作学习习惯,人人有合作意识,最终目是小组每个成员语文成绩都能有明显提高,力争使各个小组成员语文成绩都有大幅度提升。

本文创新之处是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重点研究初中语文学困生合作学习,让所有学生都能投入到语文合作学习中。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巩固,义务教育进入到了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台阶。

而学困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

学困生的存在,依然是困扰教学的重要方面。

“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教学措施得力,他们是可以转化并不断取得进步的。

因此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的文献查阅情况、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已有成果及主要观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成果评价、关于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教学发展的方向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原因分析;解决对策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分析及对策的文献查阅情况笔者从中国知网上以“数学学困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2010年至2015年6年时间里的期刊、硕博士论文及会议论文50多篇,其中“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20多篇,就是因为小学数学学困生一直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小学数学学困生是在小学的各个年级真实、普遍存在的,而且占有一定的比率。

小学阶段是儿童入学的初始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教学工作者很多可以遵照的质的标准,规范了教学任务,从而更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分析及对策已有成果及主要观点笔者在整理相关文献及在实际教学体验的教学案例中发现,大量文献研究主要围绕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以及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解决对策进行研究的。

其中具有代表性是蔡秀池的《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浅析》;杨达莉的《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吕秀华的《多播一份关爱,多撒一缕阳光—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等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参考文献

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参考文献

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参考文献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参考文献1. 张世平,王玉琴.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2(10):37-40.2. 刘强,王翠华.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困生转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36-39.3. 王宏伟,李红艳.学困生转化教育策略研究[J].山东教育科研,2014(2):12-15.4. 李梦婷,肖晓辉.教师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2015(5):29-31.5. 曾志平,刘晶.基于多元化评价的学困生转化研究[J].广东教育,2016(2):12-15.6. 李雪,孙晓梅.学困生转化教育研究[J].山东教育科研,2017(2):8-10.7. 梁慧,杨文娟.基于学生参与的学困生转化研究[J].现代教育报,2018(7):44-47.8. 刘冬梅,刘宝.学困生转化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19(1):10-12.9. 王鹏,刘洋.基于深度学习的学困生转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5):12-15.10. 李明,张婧.学困生转化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20(9):27-30.拓展:1. 张世平,王玉琴.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 刘强,王翠华.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困生转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 王宏伟,李红艳.学困生转化教育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 李梦婷,肖晓辉.教师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5. 曾志平,刘晶.基于多元化评价的学困生转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6. 李雪,孙晓梅.学困生转化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7. 梁慧,杨文娟.基于学生参与的学困生转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8. 刘冬梅,刘宝.学困生转化教育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9. 王鹏,刘洋.基于深度学习的学困生转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10. 李明,张婧.学困生转化教育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学困生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学困生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学困生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Title: A Review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Title: 学困生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Content: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body of research on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levant studies conducted in this field.Domestically, researchers in China have focused on various aspect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ir development.Additionally, researchers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nd educational approaches for supporting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Internationally, research on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 has also been extensive.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genetic and neurological basi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impact of these conditions on individuals.Additionall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ha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various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such as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s and assistive technology tools.Despite the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focus and methodologies,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ve contribut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ing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Future research should continue to explore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as well as promote inclusive practices that support the needs of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 in mainstream education.在国内,对学困生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

【学困生的转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700字】

【学困生的转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700字】

学困生的转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学困生的研究首先体现在对学困生的定义上:美国学者起初将学困生定义为“学习不良”的学生,后来将学困生定义为“在不同的学科中表现出来的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上较其他学生的延迟”,到上个世纪80年代,学困生定义修改为指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或障碍的学生;同时期的欧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非智力因素作为判断学生是否为学困生的首要因素,并指出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当。

在对学困生成因的研究方面:巴班斯基通过对3000名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得到了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是为教育因素,在影响学生成绩的内因和外因的论述上与美国学者维纳也有相似之处,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来促进教育教学;德韦克和科尔布都以训练的手段,在一段时间内对学困生进行训练,包括从成绩上和心理上,经过这样一个过程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了自信心;日本教育家北尾伦彦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主要有三类。

一是与教学活动相关包括学校、老师、学生的多种因素,二是以兴趣、性格、动机等为主的心理性因素。

三是不同因素和环境方面的关系,包括家庭、学校、班级等的诸多因素。

佐野良五郎则从学生自身出发,更加具体的分析了学困生的成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两个方面。

Norm Long通过实际的调查总结出,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整体人格发展存在障碍,其中心理成熟度、无法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是造成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

在对学困生的转化研究方面,赞科夫针对学困生的转化提出了五条教学新原则,最著名的一条就是:“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即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他认为差生的求知欲低,甚至对学习、老师有反感,是因为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负担过重。

英国著名教育家彼德•切斯曼和菲利普•瓦茨提倡,学校要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目标,对学困生的行为进行积极正确的管理。

国内学习困难学生研究的综述

国内学习困难学生研究的综述

国内学习困难学生研究的综述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学生的学习困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学困生在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却又广泛的存在于各个学校。

本文以中国儿童中心学习困难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为主,结合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从学困生的定义,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学习困难的分类,学习困难的成因(影响因素),学习困难的诊断和学习困难的转化方法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学困生问题。

关键词:学困生定义特点成因综述一、研究背景:我们当代儿童有两个特点:1、作为独生子女,他们独享父母长辈的百般宠爱,同时也承担着长辈的殷切希望甚至过高期望所带来的压力。

2、因为竞争的激烈,儿童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几乎没有时间来游戏,没有时间看课外书,也没有时间来结交朋友。

一些孩子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面对家长和教师给予他们的升学压力,逐渐变得烦躁、焦虑和紧张。

而独生子女的现状又使他们缺乏与伙伴交往的机会,家长忙于工作,有时难免忽略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孩子的许多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到身心的健康,对学习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1993年,中国儿童中心心理教育研究室开设了中国第一家专门的儿童心理咨询门诊,接触到许多为学业问题而苦恼的孩子和家长。

这些孩子中,大部分由于学习成绩不佳而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普遍存在自卑、胆怯、没有朋友、情绪低落、烦躁等总理,严重的甚至出现反抗、敌对、打架等行为问题,危险者将滑向犯罪的深渊。

根据研究,“学困生”的综合学习效率仅是正常情况的1/8。

据上海剑津缘教育咨询服务机构调查,存在学习困难儿童的比例是较高的,有人报告为6.5%~17.8%,有人报告为15%~17%,还有人报告,小学生中的检出率为5.41%,而初中生中的检出率为31.62%。

北京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最近对北京部分地区中小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

高中生物学困生转化研究综述

高中生物学困生转化研究综述

引言二十一世纪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国力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提高。

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一小部分出类拔萃的尖子生。

学生在校期间学业不良,这将会使民族整体素质降低,国家实力削弱。

因而,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困生少之又少,已成为我们当前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主要任务。

在新世纪里,生物学科的发展与各学科领域相比,发展更为迅速,这也为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提供了方便和保障,全民也有必要提高自身的生物学素养,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生物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却被列为次要科目,有些学生也因此对生物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

尽管这是从高二刚刚开设的一门课程,给不少学生以新的起点和希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物学学习后,常常与其他学科一样出现两极分化,也出现了学困生。

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生物学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提高学生生物学成绩,让学生免受偏科导致的高考落榜,更使生物学困生跟上时代的步伐,是我们生物学教师目前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现有的教学方式对生物学困生的激励性不够,学习积极性较低,需要新的教学方式对生物学困生进行转化。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会痛心地发现:一个生物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何其难矣!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生物学困生实际上大多数是一些比较聪明的孩子,但是约束力极差,生物学基础知识支离破碎。

当老师与他们交流,耐心帮助的时候,他们内心也无数次地下决心:好好学习生物,不辜负老师的希望。

但是转瞬即逝。

每当新知识与他们有限的生物基础知识发生碰撞的时候,薄弱的意志力就立刻败下阵来。

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不良个性心理,就如同一颗毒瘤扎在生物学困生的心里,反复发作,吞噬那原本善良、向上的美好心灵。

关于学困生的研究综述

关于学困生的研究综述

关于学困生的研究综述一、学困生概念多元化关于学困生,由于研究的视角、目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概念,有的又叫做学业不良、学习失能、差生等等。

塞缪尔A·柯克(Samuel A. Kirk. 1963年)博士在描述那些在学校有着严重的学习困难,但又无其他明显障碍的儿童时,首次提出和使用了“学习失能儿童”这一概念[1]。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们在界定学习困难时,回避对原因问题的争论,而普遍接受美国学习困难联邦委员会1988年的定义:学习困难是多种异源性(hetemgeneou)失调,表现为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的明显障碍。

这些失调源于个体的内部因素,假定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失调,并且可能存在于一个人的一生。

伴随学习困难,人可能会在自我调节、社会知觉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但这些问题本身不构成学习困难。

尽管学习困难可能同时还伴随其他的障碍(如感觉损伤、智力落后、严重的情绪紊乱),或者同时受到某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文化差异、教学的不充分或不适当),但学习困难并不是由这些障碍和影响因素造成的[2]。

我国学者钟启泉经过研究,总结出目前关于“学业不良”的界定大体有三种:[3]第一种界定,把未达基本标准者谓之“学业不良”。

教育有其一定的目标,这里所谓的目标,是指在各自的年龄或年级,各门学科或领域可以期待学生达到的水平。

它基本上是作为各年龄、各年级阶段的共同标准确定下来的。

第二种界定,把“低学力”谓之“学业不良”。

这是以相对评价为依据的观点。

所谓“低学力”,是指学生实际的学力测量结果低于根据智力测验结果所推定的学力测查的得分。

第三种界定,系指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学业迟滞。

若使用正态分布模型,常常位于下位的7%内。

二、研究内容连续化现有的研究内容,涉及了从诊断、成因分析到治疗转化、预防的全过程。

1、关于学困生的诊断有学者主张从绝对“学力”或相对“学力”去诊断。

2012-2017年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转化文献综述

2012-2017年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转化文献综述

892018年26期总第414期ENGLISH ON CAMPUS2012-2017年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转化文献综述文/李静静【摘要】英语对于农村孩子,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学习起来很困难。

为了解决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尤其是农村偏远山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每个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每个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在英语学习方面都有所提高,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喜欢英语,爱学英语,使他们敢于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展示自己轻松学习英语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本文通过对2012-2017年这五年国内关于学困生转化的文献进行分析,主要对学困生的界定、类型和转化方法作了归纳、比较和总结,以期对农村中学帮扶学困生做出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英语学困生;学困生转化【作者简介】李静静(1984- ),女,硕士,宝鸡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

一、课题提出背景在国家、社会、学校、家长普遍高度重视英语教学的时代背景下, 提高英语教学成绩, 使英语成为学生升学就业乃至终生发展必备的有利工具之一已成为共识。

然而, 从小学到高中的英语教学面临同样的问题, 怎样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成绩, 从而为学生的升学就业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多年来, 在没有真实语言环境的教学条件下, 英语教师们一直在为英语教学辛苦地工作着。

在新一轮的课改下,在积极推行和实验高效课堂下,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成绩成为了很多教师思考的共性问题。

二、中学英语学困生研究的成因综述在中国知网(CNKI)环境下,输入主题:英语学困生,检索2012年一月至2017年12月间的文献,共有1726条相关记录,其中硕士论文180条,期刊1526条,报纸、会议记录文章20条;记录,其中硕士论文23条,期刊130条,报纸、会议记录文章3条。

对文章的成因内容分析统计出以下结果:教师教学方法9.6%;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情绪、性格)占48%;良好的师生关系占5.8%;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占3.2%;家庭和学校环境占11.5%;自主学习能力占1.3%;评价方式占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困生转化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关于学困生转化的文献进行分析,主要对学困生的界定、类型和转化方法作了归纳、比较和总结,以期对农村中学帮扶学困生做出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习困难转化对学习困难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从1896年西方摩根的神经学模式开始,以后逐步被心理学模式代替。

到20世纪70、80年代,更多的西方学者注意学习困难的心理特征和社会背景方面的研究,着重探讨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就责任归因、自我概念特征以及行为模式同其社会特征之间的联系【1】。

一、国内关于学困生概念的界定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

我国学者关于学困生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学困生是指感官、智力正常,但在学习策略、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心理的某些品质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智力没有完全开发还不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这一观念的认为,学困生是暂时的,是可以转化的;第二种说法认为,学困生指由于认知能力、情绪、生理、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所导致学习状况不良或落后的学生。

换言之,即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就被认为是学困生【2】。

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界定,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真正的差生是不存在的。

不管怎么界定,学习困难学生主要归因于生理,心理和环境上的问题,通过采取一定的相应措施,学困生基本上能得到一定的转化。

二、学困生分类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达到转化的目的,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从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大致上将学困生归纳为以下几类:1、智力型学习困难型这部分学生智力迟钝、智商偏低。

在思维活动中,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可以影响概括、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

不灵活类型的人在解决问题速度方面,往往落后于灵活类型的人。

他们的记忆困难、注意力不稳定、理解缓慢、表述混乱,对知识不能变通,他们在学习上花时间往往比别的学生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的学生,在学习困难方面表现为多学科处于持续困难状态。

2、动力不足型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因为学习动机出现偏常引起学习困难。

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自制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鹜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

这种类型在初中阶段表现得比较突出,也是他们开始思考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读书无用论等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

3、学习倦怠型国内有研究者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

与此类似的有我们通常说的厌学。

大多学者对厌学界定的标准是:(1)对各科学习失去兴趣,不愿继续学习且厌恶学习必须在四科以上者。

(2)目前在校学习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混文凭。

(3)因不努力致使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的【3】。

这一类型在学困生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特别是初中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事情,同时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外面丰富的世界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和厌学情绪。

4、学习不得法型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但学习不得法,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其要特征是:学习机械、呆板,理解慢,学习总是死记硬背,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联系,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遇到知识的迁移题、综合运算题就难以应付,缺乏去粗取精、概括归纳、举一反三能力,更不能在学习中在实践上运用知识。

5、外因导致型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的学习往往由于个人得了疾病、家庭的变故、亲子系紧张、家庭文化环境差、家庭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师生关系紧张、社会不良影响交友出现问题或品德滑坡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

其主要特征是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好疲劳,懒散,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品德、行为上的不良倾向,有的是单科或几科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心理状态不稳,情绪或消沉,或破罐破摔。

这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原因比较复杂,在学习困难表现为段性的或局部性的较多。

由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和现状是多方面的,所以也带来类型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兼有的情况,这就需要在对学习困难学生采取教育对策时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2】。

三、初中生学困生转化的几种方法:中学阶段是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特别需要有人引领他们走过生的十字路口,这一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比较激烈变化的阶段,世界观、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准确客观的判断能力容易受感情而意气行事,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等,这些特点使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学习难现状时,容易产生抵触、自卑、失望等消极情绪,从而对他们的身心发育和教育生更加不利的影响。

1、成功体验【4】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有自卑心理,学习智力型困难生。

自卑心理是个体发展受到挫折而产生的看轻自己、自惭形秽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压抑自我的一种沉重的神压力。

学习成绩落后是导致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最主要因素。

学困生由于成绩差又经常犯错误,往往受到讽刺和挖苦,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同时由于成绩落后,受到教师的冷落,其他学生受教师影响、暗示也不愿去亲近他们,使他们很少参与到集体活动中,难以融人到同学中去,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强烈的刺激。

适当的成功体验能让他们重新拾得信心并且敢于去尝试去面对更多的学习中的困难。

这要求教师因材施教,能够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成功喜悦。

对于学困生,教师应给予更多地关注,积极发现学生的任何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选取不同层次的问题给不同的学生,当学困生能正确地回答上来时,要及时地表扬,并且经常对他们说你们真棒。

除了在课堂上,在生活中的成功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和谐的人际交往也是成功体验的一种,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对一些事物的消极看法和产生勇敢面对的态度。

2、学习方法指导很多学生智力正常但是没有好的或者说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或者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会导致他们学习上的困难。

学习方法指导,一是帮助学困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如学会阅读、写作、制订学习计划、使用教科书、安排学习与娱乐,并养成合理的作息习惯等;二是注意加强和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技能训练,在教学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强化其掌握、运用、巩固应掌握的学习方法,并及时检查和反馈,逐步提高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性。

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要求他们跟紧老师,集中注意力,指导他们加强有意记忆,努力把刚学过的知识记到脑子里,融入到原有的知识块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尽量做到语言风趣、幽默,吸引学生,达到让学生专心听讲的目的。

课外,要求他们自觉完成作业,认真预习好明天学习的内容。

指导他们强化复习,回忆、巩固学过的知识。

只要我们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不断引导,强化训练,让学困生从“他律转化到自律”,最后一定能使他们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5】。

3、师生关爱有些学生一直被带上“差生”的帽子,自己对自己也呈现出一种放弃的心理,觉得自己就是差,怎么学都不可能提高,同时还非常敏感,怕学生看不起他,怕老师不喜欢他,有时候甚至自己都讨厌自己。

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自卑,需要老师学生的共同帮助。

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乎他的,是肯定他的。

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只要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当肯定。

在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时,可作适当提示。

同时,班级的环境要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包容和鼓励的氛围,不要让学困生感到压抑。

可以适时采取班会的形式或者展开课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正确归因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或他人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解释的理论,通过把客观实际与心理过程联系起来进行。

学困生往往认为自己学习不好是因为“脑子笨”、“智力差”,长此以往就产生了一种惰性,找到了一种理由,从而不肯动脑思考,学习越来越差。

因此我们要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学困生归因,建立积极的学习期望。

只有发现自己的问题,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才能做到有方法可循,不会盲目。

帮助某些学生进行正确归因,也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5、心理疏导厌学型学困生长期体验的是压抑、焦虑、抑郁和孤独,这种长期在心理上受压抑,在学习上体验的是一种不愉快、痛苦的情绪,久而久之对学习乃至生活失去了兴趣,自我感觉好像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常常会产生一种沮丧感和失败感,不但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且严重的还会产生一系列不良行为。

外因型学困生,对于外界的影响,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去承受并且接纳,于是会出现一种很消极的状态。

心理疏导者可以是教师,班主任,也可以通过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具体的心理疏导。

有些动力不足学困生,认为学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父母、学校、家长、老师而学,从而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主动性,具体表现为: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无故缺课,觉得上课去不去无所谓,逃学是家常便饭。

他们看到作业就要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是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他们只是迫于外界压力,被动地应付学习。

这里需要学校开展一定的活动或讲座、班会之类,引导学生有更加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总结对于农村中学来说,除了学困生自身的智力和学习方法等问题之外,师资,生源,环境以及家庭社会对学困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少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困生转化可以看出心理学问题或者是社会问题。

无论怎么样,在我们进行具体的学困生转化行为时,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味的寻求短暂的教学成绩的提高。

国内针对很多学科,有专门学困生转化研究,这说明不同的学科,气学习方法应该是有差异的,同时也说明了学生智力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我们在加强学科困难生的转化过程中,主要包括在学习方法技巧上的提升,还包括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应有的科学素质的提升,以及校园和家庭健康和谐的建设。

在转化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多的爱心耐心和方法,以要尊重学困生的自尊为前提,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并且树立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态度。

文献参考:【1】杜华明.高中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2】崔叶香.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和教育策略[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3】高利兵.学校视野下农村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8)【4】王卓琴.成功体验在厌学型学困生转化中的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桑春国.浅谈初中生学困生的转化,新课程,201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