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绪论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2.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3.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4.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3.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现存最早;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在疾病的防治上提出“治未病”的观点,对发病、病因、病机及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难经》:对“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伤寒杂病论》:中医学第一部辩证论治专著,《伤寒论》创造性提出“六经辩证”理论,医方之祖,“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为中药学“四气五味”奠定基础,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
《脉经》晋·王叔和,是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第一次系统全面论述24种脉象的形态及其所主病证;提倡“寸口脉诊”《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提出疥疮是疥虫传染;漆疮发生与体质有关;分述内、妇、外、儿、五官、皮肤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其某些传染病是自然界的“乖戾之气”引起;并在诸证末多附导引法。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开创“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陈无择《三因一病证方论》,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因:外感六淫;内因:七情内伤;不内外因:饮食所伤、呼叫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火热论,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六气化热化火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而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故在治疗中多用寒凉药,称为“寒凉派”张从正:力倡攻邪论,主张“病由邪生”,邪去正自安,故在治疗中多用汗、吐、下三法,称为“攻邪派”李杲: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力倡脾胃论。
主张“百病皆由脾胃生”,后人称其为“攻邪派”朱震亨:力倡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善用“滋阴降火”,后世称为“滋阴派”明清时期张景岳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康复与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绪论一〉、整体观念1、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2、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观是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各部分结构、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观点。
形神一体观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观点。
(2)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自然界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存在重要影响(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产生重要影响。
二〉、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概念: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2、症、证、病的概念病:即疾病,病邪侵袭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生命过程。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主观异常感觉和客观体征。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的运用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第二章:阴阳五行一〉、阴阳的概念基本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阳相对为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阴相对为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2、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又称“阴阳相成”互根为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为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3、阴阳的消长平衡:指事物对立的双方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1中医基础理论之__第一章 阴阳五行2
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
五行的定义
五行 是形成自然界的五种最基本的精微物质。
五行
五行包括: 木、火、土、金、水(最初称为五材)
《左传》里说: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变化;
“
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
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举例:天上火命和沙中土命 平地木和山下火
1、 阴阳的概念、人体也分阴阳 2、 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互跟、消长、转化 3、 何谓五行?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4. 何谓五行相生?与五脏的对应
5. 何谓五行相克?与五脏的对应
谢谢各位的聆听!
侮
制约其所不胜行。 如“木旺侮 金”。
金
金 金
克
木
侮
克
不及—所不胜行过弱,受其
木 木
所胜行的反向制约。 如 “金虚
木侮”。
侮
太过且不及—既有所胜行之过
亢,又有所不胜行的过弱。
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心血滋养脾土,助脾运化;
生长、升发、
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
炎 光 升 热、 明、 腾。
土爰稼穑
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
稼
“土载四行”
生化、承载、
受纳
穑
金曰从革
刚柔相济,沉降 收敛、肃杀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
寒凉、闭藏
肝的性质跟木的特性特别相似,是一样的长疏调理 的,所以中医叫肝属木; 心是温驯向上热乎乎的,跟火的个性特别相似,所 以心属火; 脾是我们身体的仓库之官,它是运输气血,叫气血 化生之源,跟土的个性是一样的,土是万物的来源, 所以脾属土; 肺是肃杀收敛的个性,我们要清肺润肺,跟金属的 个性是非常的相似,所以说肺属金; 肾,也就是下焦,是寒凉下行的,所以说肾水。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选择题(一)A型题1.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交感合和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2.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气B.气机C.气化D.彼此感应E.神3.阴阳交感是指: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E.阴阳二气的对峙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A.制约B.交感C.消长D.互根E.互用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A.阳损及阴B.阳盛伤阴C.阴虚阳亢D.阳气暴脱E.阳虚阴盛8.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A.取象比类法B.推演络绎法C.以表知里法D.试探法E.反证法9.“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A.木疏土B.木克土C.木乘土D.木侮土E.土侮木11.脾病传肾属于: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12.属于“子病犯母”的是:A.脾病及肺B.脾病及肾C.肝病及肾D.肝病及心E.肺病及肾13.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培土生金B.佐金平木C.泻南补北D.抑木扶土E.培土制水14.“泻南补北”法适用于: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B.心阴虚而心阳亢C.肾阴虚而心火旺D.肾阴虚而肝阳E.肾阳虚而心火越(二)B型题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滋阴扶阳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A.阴阳的运动B.阴阳的交感C.阴阳的制约D.阴阳的互根E.阴阳的平衡3.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4.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D.相侮E.相克5.肝火犯肺属于:6.肝气犯脾属于:(三)D型题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A.母子关系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传其所胜E.传其所不胜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A.传其所胜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传其所不胜E.所胜所不胜关系3.五行中某一行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4.阴阳学说中最根本的原理是:A.对立B.互根C.消长D.平衡E.转化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A.抑强B.扶弱C.虚则补其母D.实则泻其子E.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四)X型题1.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是:A.水地说B.道家思想C.精气学说D.阴阳学说E.五行学说2.属于阳的属性有:A.温煦B.兴奋C.明亮D.潜藏E.滋润3.属阴阳制约原理的治法是:A.阴阳双补B.阳病治阴C.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E.寒者热之4.下列属于土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唇、口、黄、化、肉C.皮、鼻、口、胃、长D.宫、脾、黄、思、甘E.长夏、湿、中、歌、哕5.下列属于水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冬、膀胱、耳、骨、恐C.冬、鼻、口、胃、长D.恐、呻、栗、耳、冬E.北、寒、藏、黑、咸6.“补母泻子”的治疗原则适用于:A.子病犯母B.母病及子C.肺病及肝D.肾病及脾E.单纯一脏有病二、填空题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1、阴阳无限可分性:昼和夜、上午和下午 2、阴阳相互转化性:条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 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 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四、阴阳转化
•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 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 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 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 产生。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 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 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确定治疗原则 (六) 归纳药物性能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 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 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为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经脉为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题部分;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
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
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
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
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
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
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01绪论
清代温病学派
4.近、现代时期:继承、创新、发展、中西医汇通, 中西医结合
(1)近代(1840-1949)中西医汇通 ①中西汇通---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 观点:坚持中医之所长,学习西医先进之处,从理论到临床提出汇 通中西医见解 ②中医科学化---陆渊雷,谭次仲 观点:吸取其他学科知识,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医,探索中医科学化 途径与方法。 结果:未成功,但有借鉴和启迪。
• 2.形成的基础与条件
• (1)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 (2)古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渗透
• (3)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2018/6/25
• 3.形成标志与体系确立
• (1)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问世
• (2)体系确立: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成书。 • • • ①汉以前秦越人著《难经》---对内经疑难问题问答 ②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学专著 ③东汉《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 (2)宋代·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 (3)金元四大医家 • • • •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的寒凉派):六气皆从火化,五志化火 张从正(以祛邪立论的攻邪派):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 李杲(力主脾胃的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朱震亨(力主“相火论”的养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2018/6/25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
交融的医学科学
•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她 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 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 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中药综合_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1)
2013NO2A.其性属阳的药是A.黄芩B.黄柏C.附子D.麦冬E.石斛【正确答案】C2012NO2A.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E.阴阳双补【正确答案】A2013NO3A.根据五行学说,金的特性为A.生长B.生化C.升发D.收敛E.滋润【正确答案】D2012NO3A.下列治法中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确定的是A.培土生金B.金水相生C.滋水涵木D.益火补土E.培土制水【正确答案】E2013NO4A.称为“刚脏”的是A.心B.肝C.脾D.肺E.肾【正确答案】B2012NO4A.华盖的脏器A.心B.肝【正确答案】D2013NO5A.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有密切联系的两脏是A.心与脾B.肝与脾C.肺与肝D.肝与肾E.脾与肾【正确答案】A2012NO5A.与呼吸运动密切联系的两脏器A.心肺B.肺肝C.肾肝D.肺脾E.肺肾【正确答案】E2013NO6A.在养生防病时,对阴盛体质的宜忌是A.宜寒忌温B.宜凉忌热C.宜平忌消D.宜泻忌补E.宜温忌寒【正确答案】E2012NO6A.根据中医体质学说偏阴者多见A.畏寒B.舌红C.畏热D.喜动E.急躁【正确答案】A2013NO7A.具有黏滞特性的外感病邪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暑邪E.燥邪【正确答案】C2012NO7A.风邪性质D.粘滞E.干涩【正确答案】C二、配伍选择题,每题 0.5分。
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
每组若干题。
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A.心B.肺C.脾D.肝E.肾2013N41B.主宰精神活动的脏是【正确答案】A2013N42B.主司调畅情志的脏是【正确答案】DA.心B.肺C.脾D.肝E.肾2012NO41B.主推动血液运行的脏是【正确答案】A2012NO41B.主统摄血液的脏是【正确答案】CA.正气B.邪气C.谷气D.元气E.四气2013NO43B.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是【正确答案】D2013NO44B.从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是【正确答案】C2013NO45B.机体内起抗邪御病作用的物质总称为【正确答案】A2013NO46B.导致机体产生疾病的因素称为【正确答案】BA.宗气B.中气2012NO43B.可以生成血液的气是【正确答案】C2012NO44B.能调控腠理的开合及汗液排泄的【正确答案】D2012NO45B.贯心脉以行气血,走息道以行呼吸【正确答案】A2012NO46B.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正确答案】EA.气海B.血海C.髓海D.阳脉之海E.阴脉之海2013NO47B.冲脉为【正确答案】B2013NO48B.任脉为【正确答案】EA.手阳明大肠经B.足阳明胃经C.手少阴三焦经D.足少阳胆经E.足太阳膀胱经2012NO47B.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足太阴脾经上接【正确答案】B2012NO47B.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足厥阴肝经上接【正确答案】DA.升散B.趋下C.重浊D.开泄E.收引2013NO49B.寒邪的性质是【正确答案】E2013NO50B.暑邪的性质是【正确答案】A2013NO51B.风邪的性质是【正确答案】DA.汗出恶风B.筋脉拘急C.形体困重D.吐血衄血E.干咳少痰2012NO49B.根据六邪致病的特点,寒邪容易出现的病症是【正确答案】B2012NO50B.根据六邪致病的特点,火邪容易出现的病症是【正确答案】D2012NO51B.根据六邪致病的特点,湿邪容易出现的病症是【正确答案】CA.真虚假实B.真实假虚C.虚中夹实D.实中夹虚E.上虚下实2013NO52B.大实有羸(注:读音léi)状,其病机属于【正确答案】B2012NO53B.至虚有盛候,其病机属于【正确答案】A2012NO54B.实热伤津,气阴两伤,其病机属于【正确答案】D2013NO121X.关于心与志、液、华、窍的关系,正确的是A.在志为喜B.在液为血C.在体为脉D.在华为发E.在窍为舌【正确答案】ACE2012NO121X.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正确的是A.在志为怒B.在液为泪C.在体为脉D.在华为爪E.在窍为目【正确答案】ABDE2013NO122X.瘀血形成的主要原因有A.外伤B.气虚C.气滞D.气逆E.血热【正确答案】ABCE2012NO122X.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有A.发病急骤B.病情较重C.病状相似D.传染性强E.易于流行【正确答案】ABCDE2013NO123X.引起津液不足的原因有A.发热B.多汗C.吐泻D.失血E.多尿【正确答案】ABCDE2012NO123X.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所致的病理变化有A.气虚B.气逆C.气陷D.气闭E.气脱【正确答案】BCDE2013NO124X.康复的原则有A.形神共养B.调养气血C.调养阴阳D.协调脏腑E.疏通经络【正确答案】ABCDE2012NO124X.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有A.重视精神调养B.加强身体锻炼C.进行人工免疫D.抑制疾病的传变E.避免病邪的侵害【正确答案】ABCE下列属于疾病名称的是A.湿热B.肝郁C.感冒D.气虚E.瘀血【答案】C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A.水痘B.麻疹C.风寒犯肺D.头痛E.恶寒【答案】C下列表述中属于症的是A.消渴B.恶寒C.肺痈D.水肿E.咳嗽【答案】B最佳选择题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A.元气B.肾气C.卫气D.宗气E.营气【答案】D综合分析选择题某女性患者,产后常汗出而恶风,易于感冒,体倦乏力。
第1章 中医基础理论1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 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 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既可代表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 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如:男 与女,天与地,明与暗,冷与暖等。
又可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 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内与 外,上与下,向阳与背阳等。
(2)证:证候,机体在发病过程中某 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病位、 病性及邪正关系等要素,反映了疾病的本 质。如:风寒表实证。
(3)病:疾病,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 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了具有一定发展 规律的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如:肺痈等。
2.症、证、病三者关系: 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症 状为主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 的证。 症状 病 证 体征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朱丹溪:“欲知其内,当以 观乎外”。“有诸内必形诸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天人相应”观 1.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2.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生理: 春温、夏热—腠理开—汗多、尿少; 秋凉、冬寒—腠理闭—尿多 病理:春多温病,夏多泄泻; 秋多疟疾,冬多伤寒。
3.辨证论治的含义:
辨:分析、辨别。 证:证候。 论:考虑、讨论。
治:治则、治法
辨证论治:
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 综合,辨别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 种性治的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是对 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5.辨证论治的应用 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病不同,但病机相同,故治 法相同。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哲学精气课件
一是凝聚而稳定的状态,形成看得见摸得着 的物体——有形〔习惯称之为“形〞〕
结论:有形无形皆为气——“有形生于无形 〞,二者处于不断相互转化、运动状态。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运动论〕 ※精气的运动 精气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 精气具有运动的性质,其运动促使整个自 然界的运动变化。 ※ 精气运动的形式 呈现出规律性: 升—由下向上 降—由上向下 聚—物生 散—物消 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 协调平衡关系。
≈≈≈≈≈≈≈≈≈≈≈≈≈≈≈
?论衡?: “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认为精是气的最精微的局部,是构成人体及 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
上述各家,皆认为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且 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
〔一〕精的根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与 “气〞同义,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 〔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 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董仲舒〕
东汉时期一并汇流于“元
气说〞,开展为“气一元论〞〔王充〕
二、精气学说的根本内容
精气学说认为:
※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 极细微物质;
※精气是宇宙的本原;
※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 万物的发生开展与变化 —— 气化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本原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 精
※精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表达于宇宙间任何一个有形之体、任何一 个具体事物。
结论:宇宙间充满生气,推陈出新、新陈 代谢。假设气的运动止息,宇宙那么失去生 生之机、世界消灭、生命消失。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中 介论〕
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天地万 物之间又充满着无形之气,且这无形之气 还能渗入有形实体,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 气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第十页,共八十一页。
2. 晋、隋、唐时期 晋代王叔和:《脉经》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第十一页,共八十一页。
3.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
药365(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养生、治 病、有毒无毒分上、中、下三品.总结了药物四气、五味、有毒无毒、
配伍法度、服药方法等基础原则
上品120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
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120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
如百合、当归、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
(1)含义: 症:即症状,是疾病的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
痛、发热、咳嗽等。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舌苔、脉象等。广义的症状 包括体征 病: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正虚邪凑到之机体内外失调,阴阳失和,气血紊 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适应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表现为症 状和体征,由证候体现
• 同病异治 同一种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 或病人体质有异,反映出证候不同,因此治疗不同
• 异病同治
不同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可采用相同方 法治疗
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一页。
中医基础理论:关于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
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学的哲 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养身和诊 疗疾病的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辨病论治 ﹡辩证论治 对症治疗
医学课件
27
(2)临床实践中常用辩证方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 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
⑶ 临床实践中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⑷ 辩证论治的应用:
1. 先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2. “四大经典”: 3.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
经》
医学课件
8
《黄帝内经》
• 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简称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 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 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 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 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 《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19
B.病理方面: 内脏病变可反映到相应形体官窍,脏腑之间病变可相互影响, 并可以影响整个整体
C.诊断上:有诸内,必形诸外 局部症状是整体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应,与全身脏腑、阴阳、 气血的盛衰虚实有关,因此治疗时主张通过整体加以调治
医学课件
20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 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 性决定生命和自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
病性和邪正关系,能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医学课件
26
辩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 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 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辨 证的关键是“辨”,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作出正 确、全面判断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分析 并找出病变的主要矛盾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
这就是“五脏一体观”的基本内容,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封闭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
(2)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
例如,春夏季节,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机体则以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之阴阳平衡;秋冬季节,阳气收敛,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既可保证人体水液代谢的正常,又能保证人体阳气不过分地向外耗散。
人体四时的脉象变化,昼夜阴阳生理活动变化等,都是人体随自然阴阳变化,进行的生理性调节的结果,说明人体与自然界存在着同一性,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2.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区别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于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种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2)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论治也叫辩证施治,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阴
阳
正气 精(血、精、津液)
气
邪气
饮食情志
六淫邪气
五行的特性
火曰炎上: “炎”,焚烧、炎热、光明之义; “上”,上升 “炎上”,指火具有炎热、上升、
光明的特性 引申: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均归属于火
五行的特性
土爰稼穑: “稼”,种植谷物 “穑”,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
谷物的农事活动 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
✔ 水与火,上与下,明以暗,左与右等。 不可以将水与上下、明暗、左右区分阴阳 ✘ 鸡蛋与石头,水果与大米,不存在阴阳 属性的区分
阴阳属性归类特点
2、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在相互关联的事物中,该事物总体属性
未变,比较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 性是固定不变的
如:水与火而言,水属阴, 火属阳,绝对不能颠倒
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它既是人 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 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 命信息的载体
古代哲学的精、气与中医学精气的区别
古代哲学:精、气内涵同一,均为关于宇宙 本源的概念
中医学:精、气内涵有别,是关于人体生命 产生和维系的认识。
精是有形物质,是构成生命的本源,又是维 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事物的阴阳属性
归类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
火性 水性
温热而炎上 寒冷而趋下
属阳 属阴
阳 明亮的 温热的 运动的 积极的 兴奋的 功能的 上升的 无形的
阴 晦暗的 寒冷的 静止的 消极的 抑制的 物质的 下降的 有形的
阴阳属性归类特点
1、阴阳归类的事物和现象既相互联系又 属性相反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 互用——相互资生 相互助长
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化 ”,“独阳不长” 阳为阴之用:“无阳则阴无以生 ”,“孤阴不生”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昼不精,夜不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 阳离绝,精气乃绝”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 精,又称精气,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
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最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气,主要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
3.目视耳听心虑,从感觉到思维以至特异功能,皆生于水。 水成五脏九窍,而为“修要之精”
4.万物种类不同,品性依地而异。水为性状遗传的基因, 即所谓“诸生之宗室”
(二)气的基本概念
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 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共同构成的 本原
源于
云气说
精与气概念的联系与差异
条件: (1)内在依据——阴阳互根 (2)物极必反——阴阳至极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 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 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 相对稳定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阴阳消长
涵义: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相 对的平衡状态
导致消长的原因:阴阳对立、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的形式: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表现:1、互为消长:阴消阳长,阴长阳消
2、皆消皆长:“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精气两虚” 、“气血两虚”
(五)阴阳转化
涵义: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 方向转化
阳偏衰——阴盛——温阳祛寒 阴偏衰——阳盛——滋阴降火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性
五味
升降浮 沉
阴
寒凉 酸苦咸
降沉
阳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单选题
思考题
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D. 下午
B. 上半夜 C. 中午 E. 下半夜
2.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的哪种属性:
A. 阴阳转化 D. 阴阳互根
B. 阴阳消长
C. 阴阳制约
E. 以上均非
3.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的哪种属性:
A. 相互转化 D. 消长平衡
B. 互根互用
C. 对立制约
E. 以上均非
4. 下列不属于人体病理变化的是:
A.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B.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C. 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 D.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E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概述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 化规律的,并用以阐述事物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 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 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
历史沿革:
(1)形成于西周:《周易》的易卦 (2)春秋战国时期应用于医学理论:《黄帝内经》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阴 阳阳 的的 对互 立根 制互 约用
阴阴 阳阳 交的 感消 与长 互平 藏衡
阴 阳 的 相 互 转 化
阴 阳 自 和 与 平 衡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涵义: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 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冬至 立春,阳气 制约阴气,气候由寒 温 夏至 立秋,阴气 制约阳气,气候由热 凉 生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病理:制约太过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胜,阴虚则阳胜”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 概 念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 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 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
沿革:滥觞于先秦,两汉时期被“元气说” 同化 “气一元论”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 宇宙之中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气中精粹部分, 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源于
水地说
水地说论点
1.地(土)水具材,是生命体构成的两种基本物质。土作 构架之体,水成活动之用
2.水性素淡,可任调合味色。由流成形,可任充满变生的 脏器。能适应成长发育
②变:气剧烈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 现代所说的“质变”
化与变均取决于气的运动,气的运动是气 化的前提和条件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维系天地万物间的联系
《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 月相应也”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乐器共振,磁石吸铁,日月潮汐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五材,构成客观世界的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运动、运行
五木的枝条具有 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 引申:凡具有生长,升发,条 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及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起源:指日光的向背 阴阳学说的形成:
由单纯的物质概念 上升为 哲学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 的概念。----“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既可代表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 立双方。如:男与女,天与地,明与暗,冷与暖 等;又可分折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如:内与外,上与下,向阳与背阳等
气化过程 形化气:有形之物死亡消散,又化为无形
之气的气化过程
气化的主要形式
2、形与形的转化: 有形之实体在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下也
可相互转化 3、气与气的转化:
无形之气之间,也可发生相互转化 4、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