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过秦论含答案
过秦论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过秦论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金牌学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4.16过秦论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
过秦论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崤.函/混淆.膏腴./阿谀.黔.首/潜.水B.囊.括/曩.日锋镝./贬谪.藩.篱/蟠.桃C.鞭笞./整饬.综.合/粽.子逡.巡/群.众D.昭.襄/召.集绳枢./纾.难钩戟./讥.讽解析:A项,xiáo,yú,qián。
B项,náng/nǎng,dí/zhé,fān/pán。
C项,chī/chì,zōnɡ/zòng,qūn/qún。
D项,zhāo/zhào,shū,jǐ/jī。
答案:A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B.委命.下吏命:命令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解析:B项,“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答案:B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北.收要害之郡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解析:①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②牢固;③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④溃败(的军队)。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席.卷天下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内.立法度,务耕织C.东.割膏腴之地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解析:A、B、C三项加点词均为名词作状语,“囊”,像口袋一样;“内”,在内部,在国内;“东”,向东。
与例句“席”用法相同。
D项,“争”,动词作状语,译为“争着”。
答案:D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范雎者,魏人也。
事魏中大夫须贾。
《过秦论》学案(含答案)
《过秦论》学案贾谊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知识拓展1.作者贾谊(前200—前168),又称贾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汉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博士,掌管文献典籍,很受汉文帝的重用。
后因其他大臣在文帝面前进谗言,贾谊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因此被后人称为贾长沙、贾太傅。
贾谊的作品主要有《新书》,又名《贾子》,共58篇。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
辞赋著名的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贾谊的辞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2.创作背景作者贾谊写这篇文章时,时值汉文帝在位,贾谊担当着西汉政府掌管典籍经学的官职——博士。
当时中央重臣周勃、灌婴等人都是武人出身,与贾谊政见不合。
周勃、灌婴等人认为对内要严刑峻法加以管理。
而贾谊主张提倡儒学,定礼仪,明法度。
《过秦论》中明为论秦之兴亡,实则暗喻汉初时政弊病。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在作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统一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用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很快结束了。
整体感知1.预习自测(1)注音崤函(xiáo)合从(zònɡ)氓隶(méng)钩戟(jǐ)藩篱(fān)铦(xiān)倪良(ní)遗镞(zú)行伍(háng)漂橹(lǔ)乐毅(yuè)黔首(qián)逡巡(qūn)膏腴(yú)销锋镝(dí)蹑足(niè)谪戍(zhé)瓮牖(yǒu)锄耰(yōu)棘矜(qín)隳名城(huī)(2)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四教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过秦论含答案
第16课过秦论本课话题—-仁义一、从课本中积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这个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定要用“仁义"来治理国家,对待人民.二、从生活中积累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
三、从历史中积累《吕氏春秋·有始览·听言》曰:“善不善本于义,不于爱。
”把“义"作为道德的根本原理,而且表示这种原理和“爱”即仁是不同的。
《礼记·丧服四制》曰:“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
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很明显,在古代一般思想者的心目中,“义”和“仁”的一个关键区别是,“仁”出于自然的感情,“义”为具有客观性的道理,两者都是道德意识与行动的重要基础。
一、作者简介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贾谊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洛阳人。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其政论散文主要有《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二、背景回放明前车之鉴《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
当时西汉王朝刚刚建立,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权,不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
当时有许多政治家都思考和研究过这个问题,如陆贾、张释之、贾山等都曾著文陈述己见。
其中最著名的是贾谊的《过秦论》。
“过秦”,就是“言秦之过”,即“指责秦政之失”,从而提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
第16课过秦论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文本名句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孝公既没.: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③赢粮而景.从:④百有.余年矣: (2)一词多义①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金就砺则利.:③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3)古今异义 ①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 ②宽厚而爱人.. 古义: 今义: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因⎩⎨⎧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2.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3)外.连衡而斗.诸侯:(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6)履.至尊而制六合:(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9)序八州而朝.同列:(10)流血漂.橹:(11)吞二周而亡.诸侯:(1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14)因利.乘便.:(1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6)尊贤而重.士:(17)会盟而谋弱.秦:(1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9)以愚.黔首:3.特殊句式(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3)为天下笑者:(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5)威震四海:4.语句翻译(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第16课+过秦论+Word版含解析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务必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承受,接受C.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仰:(向上)攻打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解析:选A。
务:从事,致力于。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北.收要害之郡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选D。
①名词,险固的地方;②坚决;③名词作状语,向北;④溃败(的军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例:席.卷天下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内.立法度,务耕织C.东.割膏腴之地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解析:选D。
《过秦论》课后练习(含答案)
《过秦论》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下)贾谊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
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耰白梃①,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②,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
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
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
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畔矣。
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6课过秦论 含答案
◆16 过秦论战国时期,狼烟四起,七雄并举,虎视天下。
素有“虎狼之国”之称的秦国地处西方却异军突起,灭六国,统一天下,其实力可谓强大。
经李斯辅佐,改革兴政,国力则更是强盛,天下皇帝自嬴政始。
可仅短短15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什么呢?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论韬晦在政治中,韬晦或自我掩饰,乃是一种防御性的自全之术。
韬晦之术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就是沉默。
沉默使别人无法得到探悉秘密的机会。
中策是施放烟幕,转移注意。
下策是散布谎言。
即故意设置假象,掩盖真相。
善于沉默者,常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人性使人只愿意把话向一个他认为能保守秘密的人倾诉,以求减轻自己心灵的负担。
因此可以说,善于沉默是获得他人隐秘的手段。
一个善于沉默的人,则显得更有尊严。
所以说,善于沉默是一种修养。
掩饰和作伪有时是必要的。
尤其在一个人对某事知情,却又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时候。
因为对一个知情者,关心的人一定会提出各种问题,设法诱使他开口。
即使他保持沉默,聪明人从这种沉默中也能窥见某些迹象。
所以说某些模棱两可之词,有时正是为了隐藏真相所不得不披上的一件罩衣。
作伪或说谎,那么我认为,即令它可能发挥某种作用,但总之,其恶果也是远远超过其益处的。
一个骗子绝不是一个高明的人而是邪恶的人。
一个人起初也许只是为了掩饰事情的某一点而说一点谎,但后来他就不得不说更多的谎,以便掩盖与那一点相关联的一切。
微感言:1.时难得而易失也。
——贾谊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贾谊3.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贾谊4.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
——贾谊5.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贾谊6.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贾谊一、作者视窗“才调无伦”的贾谊贾谊继承和发扬了荀子所倡导的“阳儒阴法”的政治传统,提出了立法制、明等级、礼法结合的治国主张。
他认为礼和法就好比芒刃和斤斧,礼侧重于教化,使人为善,以“防患于未然”;法侧重于惩罚,使人畏惧,以惩戒于后。
过秦论课后练习含答案
《过秦论》课后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膏腴.(yú)雍.州(Yōnɡ)藩.篱(pān)亡矢遗镞.(zú)B.锋镝.(dí)辅佐.(zuǒ)氓.隶(ménɡ) 一夫作难.(nàn)C.囊.括(lánɡ) 连衡.(hénɡ)谪戍.(shù) 度长絜.大(qiè)D.盟.约(ménɡ) 肥饶.(ráo)猗.顿(qí) 俯首系颈.(jīnɡ)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从事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遭受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3.(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7题)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A.①⑤/②⑦/③⑥/④B.①③⑤/②④/⑥⑦C.①③⑤⑥/②⑦/④D.①⑤⑥/②⑦/③④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北收要害之.郡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⑤焚百家之.言⑥沛公引兵之.薛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A.①②③/⑤⑦/④⑥B.①③④/⑤⑦/②⑥C.①②⑤/③⑦/④/⑥D.①②④/③⑥/⑤⑦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委命下吏C.铸以为金人十二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粤教版习题:第四单元16过
16过秦论关中漫天的黄沙遮蔽不了你横扫六国的双眸,函谷关的险峻阻挡不了你包举宇内的步伐,渭水的汹涌湮灭不了你囊括四海的雄心。
在这偏安一隅的贫瘠土地上,始终有一个声音在空中盘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于是你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油然而生的是天高地阔的境界和对宏图霸业的信心。
但河水汤汤,烟尘漫漫,是什么让你亲手营造的帝国从辉煌到灭亡?很多英雄一生的失败在他出生时即已注定:生不逢时。
贾谊如果早生二三十年,能碰上秦皇嬴政,碰上楚霸项羽,碰上【课内挖掘】1.“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朝却二世灭亡,这又是谁的原因?《过秦论》中贾谊在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的借鉴。
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
任你有坚船利剑、雄兵百万、长江天堑。
秦王朝是个例子。
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2.高举反秦大旗的陈涉,是一个服苦役的人。
他出身低微,没有名望,也没有雄厚的财力。
他率领的是“疲弊之卒”,他的武器不过是截断的木棒,但当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时,却“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强秦。
强秦败于这些有罪而被征发的“谪戍之众”,原因令人深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强大统一的强秦帝国对人民施行的暴虐统治使它从强盛的顶峰跌入灭亡的谷底,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强烈的对比,警醒后世。
[写作运用]可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仁爱”“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勿以出身论英雄”等话题中。
【课外运用】示例一: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灭六国,一天下,震胡人,收南疆,建大秦帝国,欲百世千世而为王。
然而,天下已定,百废待兴,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始皇却不知改弦更张。
对百姓,只知刮,而不知养,他繁刑严诛,他赋敛无度,他沉徭重役,以致民难堪重命,遂揭竿而起,将其灭亡。
夺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仁义。
语文过秦论等答案
《过秦论》预习学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A. 甿隶(méng)万乘(shèng)锄耰棘矜(yōu qín)B. 鞭笞(chī)从散约败(zòng)瓮牖绳枢(yǒu)C. 隳名城(huī)蹑足行伍(háng)度长絜大(dùjié)D. 以窥周室(kuī)亡矢遗镞(shǐ iú)逡巡(qùn)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因为)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奋六世之余烈(余威)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B)(D)A.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B.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C. 秦人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D. 收天下之兵。
斩木为兵。
E. 振长策而御宇内。
因遗策。
F. 赵奢之伦制其兵。
履至尊而制六合。
G. 序八州而朝同列。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 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两项是(C)(D)A. 赢粮而景从。
B.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 振长策而御宇内。
D. 余威震于殊俗。
E.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F. 孝公既没。
5.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D)A. 序八州而朝同列。
B.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 素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6. 以下句中点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A. 外连衡而斗诸侯。
B. 南下而牧马。
C. 却匈奴七百余里。
D.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二.解释下列字的意义。
1、制:①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②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第1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
第16课 过秦论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崤.函( ) ②窥.视( ) ③膏腴.( ) ④合从.( ) ⑤召.滑( ) ⑥蒙恬.( ) ⑦藩.篱( ) ⑧鞭笞.( ) ⑨锋镝.( ) ⑩铦.( ) ○11逡.巡( ) ○12瓮牖.( ) ○13度.长絜.大( ) ○14锄耰棘矜..( )( ) (2)多音字①⎩⎪⎨⎪⎧ 没有 出没 ②⎩⎪⎨⎪⎧ 姓召 号召 ③⎩⎪⎨⎪⎧乐毅 快乐④⎩⎪⎨⎪⎧干劲 遒劲⑤⎩⎪⎨⎪⎧关系 系带⑥⎩⎪⎨⎪⎧氓隶流氓2.辨形组词 (1)⎩⎪⎨⎪⎧ 崤 肴 淆 (2)⎩⎪⎨⎪⎧雍 臃慵(3)⎩⎪⎨⎪⎧陵 凌 绫(4)⎩⎪⎨⎪⎧轸疹诊胗3.词语释义(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致.天下之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仰.关而攻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流血漂橹.:(5)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余威震于殊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1)及至|始皇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初步感知1.实词(1)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通____)②合从缔交 (____通____)③赢粮而景从 (____通__________)④百有余年矣 (____通____)(2)古今异义①宽厚而爱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赢.粮而景从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3)一词多义①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已困矣: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度⎩⎪⎪⎨⎪⎪⎧内立法度.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一年一度.秋风劲: 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③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4)词类活用 ①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②天下云.合而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赢粮而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词(1)因⎩⎪⎪⎨⎪⎪⎧蒙故业因.遗策: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因.利乘便: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2)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 仰关而攻秦:拥火以.入: 以.乱易整 不武:3.文言句式(1)为天下笑者 ,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陈涉之位 ,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谪戍之众 ,非亢九国之师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威震四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蹑足行伍之间 ,而崛起阡陌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以下句子(1)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然而陈涉 ,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深层探究5.请整体把握全文 ,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结构上有何特点 .6.面对强秦 , "诸侯恐惧 ,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是采用什么方法 "弱秦〞的 ?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有何作用 ?三、技法迁移巧用比照 ,彰显气势[文本回忆] 作者用全篇比照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比照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 ,而本篇的精彩之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比照: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比照 ,秦与六国的比照 ,秦与陈涉的比照 ,陈涉与六国的比照 .几种比照交织在一起 ,结构自然宏伟 ,气势也自然磅礴 ,陈述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主客观形势的不同 ,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 ,都从这几方面的比照中显现出来 .[技法点拨] 比照论证就是以正面材料(或观点)与反面材料(或观点)两相对照 ,以说明论点的正确性(或揭露敌论的谬误)的论证方法 .比照论证能反映作者鲜明的立场 ,突出论述的是非 .比照论证可用于立论 ,也可用于驳论;可用于通篇 ,也可用于局部 .比照论证时可采用下面的形式:(1)将对立的事物或人物进行横向比照 ,如?寡人之于国也?和?劝学?中的比照论证 .(2)将同一事物前后不同情况或两个不同方面进行纵向比照 ,如?过秦论?中秦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比照 .(3)将横向比照与纵向比照结合使用 ,如?过秦论?中除上面说的纵向比照外 ,还有九国之师与秦师、谪戍之众与秦师等横向的比照 .[技法运用] 运用比照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 .【答案解析】根底梳理1.(1)①xiáo ②kuī ③yú ④zònɡ ⑤Shào ⑥tián ⑦fān ⑧chī ⑨dí⑩xiān ○11qūn ○12yǒu ○13duó xié ○14yōu qín (2)①méi/mò ②Shào/zhào ③Yuè/lè ④jìn/jìnɡ ⑤xì/jì ⑥ménɡ/mánɡ 2.(1)崤山/菜肴/淆乱 (2)雍容/臃肿/慵困 (3)丘陵/凌厉/绫罗 (4)轸怀/疹子/诊脉/鸡胗3.(1)吝惜 .(2)招纳 .(3)向上攻打 .(4)盾牌 .(5)击退 .(6)不同的风俗 ,指遥远的地方 .4.(1)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威震四海 (2)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天下云合而响应 (3)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 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文本互动1.(1)①衡 横 ②从 纵 ③景 影 ,像影子一样 ④有 又(2)①爱惜人民 .a.指丈夫或妻子 ,b.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 ②指崤山以东、秦以外的东方诸国 .山东省 . ③担负 .胜(跟 "输〞相对);获利 .(3)①动词 ,丧失 名词 ,逃跑的人 使动用法 ,使……灭亡 通 "无〞 ,没有 ②名词 ,制度 动词 ,量 量词 ,回 动词 ,创作 ③攻取 举起 尽 发动 被推举(4)①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席 ,像席子一样;包 ,像包裹一样;囊 ,像口袋一样 .②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云 ,像云一样;响 ,像回声一样 .③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景 ,通 "影〞 ,像影子一样 .2.(1)动词 ,沿袭 介词 ,依靠 趁着 因此 ,于是 (2)连词 ,来 介词 ,凭借 连词 ,表修饰 ,相当于 "而〞 介词 ,用3.(1)被动句 . "为〞表示被动 ,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 (2)介词结构后置句 . "于……君〞作 "尊〞的状语 . (3)介词结构后置句 . "于九国之师〞作 "亢〞的状语 . (4)省略句 . "威震〞后省略介词 "于〞 . (5)省略句 . "蹑足〞和 "崛起〞后皆省略介词 "于〞 .4.(1)怀有席卷天下 ,控制寰宇 ,统一四海 ,吞并各国的野心 .(3)对外采用连横的策略来使诸侯们互相争斗 .(3)倒下的尸体上百万 ,血流成河 ,可以漂浮盾牌 .(4)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 ,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 ,替人种田帮工的农民 ,又是个被征发的民夫 .(5)这是由于不施行仁义 ,(而)使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 .5.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 .文章由两大局部组成:一为叙史实 ,一为发议论 .叙史是议论的依据 ,议论是叙史的升华 .表达史实 ,以时序为经 ,以事迹为纬 .先叙秦孝公时的 "兴〞 ,继而写 "孝公既没 ,惠文、武、昭襄〞时和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时的 "强〞 ,接着写 "及至|始皇〞时的 "盛〞 ,最|后写 "始皇既没〞 ,陈涉首|难 ,使秦终至|败亡 .作者概括了秦 "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 ,即从 "攻〞势转为 "守〞势两大阶段 .议论时 ,以陈涉与强大的秦|王朝比 ,与山东六国比 ,是非立分 ,结论自出 .这样由事见意 ,由史出论 ,便于作者按辞赋的写作规律 ,施展才华 ,驰骋笔墨 .6.诸侯各国面对强秦被迫联合共同抗秦:①招纳天下人才 ,订立合纵同盟;②有贤明和具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 ,聚合各国的力量 ,一致对秦;③六国阵营 ,一时人才济济 ,有众多的谋臣出谋划策 ,有各方来的策士为各国诸侯沟通意见 ,有各国的良将统率军队 .作者竭力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是为了衬托秦国的不可战胜 .这样 ,一可为下文陈涉与各国之师的比照埋下伏笔 ,二可为后文所谓 "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这里说的 "攻〞(天下)之势势如破竹 ,与后文陈涉起义后秦朝兵败如山倒的 "守〞势相映成趣 ,彰显主题 .[技法运用]例如: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 "不〞 ,放弃东山再起的时机 ,自刎乌江 ,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 .而韩信 ,不对漂母说 "不〞 ,不拒绝|她的帮助 ,忍辱负重 ,终成一代名将 .究其原因 ,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了 ,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 ,像韩信 .假设项羽不轻易说 "不〞 ,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 ,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
高中语文《过秦论》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语文《过秦论》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知识1.通假1约从离衡(通)(通)2孝公既没(通,义:)3倔起阡陌之中(通)4赢粮而景从(通,义:)2.一词多义1固:据崤函之固君臣固守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根深蒂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己见2因:因遗策陈陈相因因河为池因利乘便3遗:亡矢遗镟路不拾遗因遗策不遗余力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制:制其兵制六合鸿篇巨制5亡:亡矢遗镞亡羊补牢亡秦族矣国破家亡追亡逐北智叟亡以应6弱:弱国入朝弱天下之民天下非小弱也恃强凌弱7利:因利乘便兴利除弊陈利兵而谁何金就砺则利8延:延至孝文王延年益寿开关延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9朝:弱国入朝序八州朝同列10度:内立法度度长絜大关山度若飞春风不度玉门关3.古今异义(解释加线词)1以致天下之士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3秦以区区之地4.词类活用(归类,释义)1过秦论2天下非小弱也3据崤函之固4追亡逐北5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6内立法度,外连衡7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8弱天下之民9约从离横10朝同列11连衡而斗诸候12却匈奴13以愚黔首5.解释句中加线词1孝公既没.,惠文蒙.故业,因遗..策, 西举.巴蜀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3秦人开关延.敌,无亡.矢遗.镞之费4奋.六世之余烈.5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6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8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0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1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1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13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回顾一年多来众多文艺作品创作,无论是影视剧、歌曲,还是小说及其它作品,都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如《大圣归来》、《三体》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业分层测评16 过秦论 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十六) 过秦论[基础巩固层]1.对下面加点的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遗策:前代的策略B.西举.巴蜀举:拿起C.将.数百之众将:率领D.杜赫之属..为之谋之属:这些人【解析】B项,举:攻取。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B.振长策而御宇内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D.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解析】A项,“从”通“纵”,“举”通“与”;C项,“弊”通“敝”;D项,“景”通“影”。
【答案】 B3.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以为轮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却.匈奴七百余里D.既来之,则安.之【解析】B项中“南”是名词作状语。
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答案】 B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17140061】A.烈士..暮年,壮心不已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北收要害..之郡D.宽厚而爱人..【解析】A项,古义,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今义,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B项,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D项,古义,爱护人民;今义,①指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答案】 C5.从句式的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非我也,兵也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⑦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⑧大王来何操⑨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⑩身死人手A.④⑨/②⑩/⑤/①③⑦⑧/⑥B.①⑦/③④⑨/②⑤⑩/⑥⑧C.④⑨/②⑧⑩/⑤/①③⑥⑦D.①⑦/②⑧⑩/③④⑨/⑤⑥【解析】④⑨为判断句,②⑩为省略句,⑤为定语后置句,①③⑦⑧宾语前置句,⑥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A[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6课过秦论670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6课过秦论测试题2019.9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因为)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奋六世之余烈(余威)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内立流度,务耕织。
D.秦人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E.收天下之兵。
斩木为兵。
F.振长策而御宇内。
因遗策。
G.赵奢之伦制其兵。
履至尊而制六合。
H.序八州而朝同列。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3,以下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因遗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B.亡矢遗镞(损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C.瓮牖绳枢(窗户)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纳)4,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两项是()()A.赢粮而景从。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振长策而御宇内。
D.余威震于殊俗。
E.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F.孝公既没。
5,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陈轸(zhěn)逡巡(qūn) 铦于钩戟(xiān) 膏腴之地(yú)B.猗顿(yí) 锋镝(zhé) 度长絜大(xié) 亡矢遗镞(cú)C.蒙恬(tián)孙膑(bīn) 藩篱屏障(fān)鞭笞天下(chī)D.周赧王(nán) 七庙隳(huī) 瓮(wōng)牖(yǒu)绳枢6,下列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音有错的一项是A.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孝公既没(m ò)B.墨翟(dí)不及中人(zhōng)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C.劲弩(jì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 èng)D.范蠡(lǐ)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氓隶之人(máng)7,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约从离衡合从缔交B.制其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C.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D.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8,对下列名词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席卷天下②云集响应③船载以入④西举巴蜀⑤内立法度⑥斗折蛇行⑦日积月累⑧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⑨良庖岁更刀⑩舟行适临汝A.①②⑥⑩句表比喻,讲成“像……那样”B.④⑤句表处所,译为“在……”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D.③表工具,译为“用……”9,下面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作者的称谓,分类的标准不一致的一项是A.司马谏议杜工部贾太傅韩退之B.欧阳文忠范文正左忠毅王忠肃C.王临川韩昌黎柳柳州贾长沙D.诸葛孔明苏子瞻方望溪李太白10,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xiáo)蒙恬(tián)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测试题答案1, D2, B E3, A4, C D5, A.B项“锋镝(zhé)”应为“锋镝(dí)”;C项“孙膑(bīn)”应为“孙膑(bìn)”;D项“瓮(wōng)”应为“瓮(wēng)”6, D.“氓隶之人(máng)”应为“氓隶之人(méng)”7, B.A项“衡”通“横”,“从”通“纵”; B项“弊”通“敝”; C项“何”通“呵”,“倔”通“崛”;D项“景”通“影”,“有”通“又”。
高中语文必修4+第16课+过秦论+学案
过秦论学习目标1.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以及比照论证的手法 .3.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培养 "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的意识 .4.在理解的根底上背诵重点段落 .预习检测1.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2.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局部 .(一)记叙局部(第段 ):写第|一层(第段):写第二层(第段):写(二)议论局部(第段):写3.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文中哪一句话?4.补写出以下名句中的空缺局部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 , .课后作业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①囊.括( ) ②墨翟.( ) ③翟.景( ) ④雍.州( )⑤逡.巡( ) ⑥陈轸.( ) ⑦膏腴.( ) ⑧乐.毅( )⑨鞭笞.( ) ⑩藩.篱( ) 瓮牖..( ) 猗.顿( ) 隳.名城( ) 合从.缔交( ) 百有.余年( ) 销锋镝.( )2.重点词(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东割膏腴..之地( )(4)蒙.故业,因遗策(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6)逡巡..而不敢进( )3.多义词(1)制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④一日不再食那么饥,终岁不制.衣那么寒( )(2)亡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3)利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4)遗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②蒙故业,因遗.策( )③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5)因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蒙故业,因.遗策( )③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4.通假字(1)孝公既没( )(2)约从离衡( )(3)威振四海( )(4)而倔起阡陌之中( )(5)赢粮而景从( )(6)百有余年矣( )5.古今异义词(1)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今义:(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今义:6.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 )(3)尊贤而重士( )(4)外连衡而斗诸侯( )(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7.特殊句式(1)铸以为金人十二( )(2)身死人手( )(3)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4)为天下笑者,何也?( )(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能力提升1.文章第1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我们知道, "席卷〞 "包举〞 "囊括〞都有 "吞并〞的意思, "宇内〞 "四海〞 "八荒〞都有 "天下〞的意思 .那么,我们把文中 "有……之意,……之心〞句换成 "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3.在第2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二自然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 .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4.阅读第3段,答复以下问题:(1)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2)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写秦始皇对内政策的目的是什么?(3)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5.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6.第5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这种方法贯穿全文,请再找出几处,并谈谈作者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所取得的效果 .7.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 .试讨论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8.谈谈?过秦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9.作者借古讽今,以为强秦的速亡究其根本是其不行仁政,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结论?参考答案预习检测1.(1)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2)然而秦凭借它很小的土地,开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2.(一)1~4秦|王朝的兴亡过程1~3兴起的过程4灭亡的过程(二)5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3.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 "仁义不施〞导致亡国 .4.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课后作业1.①nánɡ②dí③zhái ④yōng ⑤qūn ⑥zhěn ⑦yú⑧yuè⑨chī⑩fān wèngyǒu yīhuīzònɡyòu dí2.(1)窥伺,指暗中观察动静,等待时机 .(2)两手相抱,形容毫不费力 .(3)肥沃 .(4)因袭,继承 .(5)吝惜 .(6)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3.(1)统领、统率/控制/规模/制作,制造 .(2)逃跑,代指逃跑的兵士/丧失/使……灭亡/通 "无〞,没有 .(3)有利,代指有利的形势/锋利的/好处 .(4)丢、丧失/遗|留下来的/遗失之物 .(5)介词,趁着/动词,沿袭/介词,凭借,依仗 .4.(1) "没〞通 "殁〞,死,去世 .(2) "从〞通 "纵〞,指合纵的策略 . "衡〞通 "横〞,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六国分别跟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3) "振〞通 "震〞,震慑 .(4) "倔〞通 "崛〞,崛起,突起 .(5) "景〞通 "影〞,像影子一样 .(6) "有〞通 "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5.(1)古义:即 "以之为〞,其义为 "把……划为〞, "以〞后面省略宾语 "之〞,即 "百越之地〞 .今义:常用义为 "认为〞 .(2)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指山东省 .6.(1)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2)内,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在内 .(3)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尊重 .(4)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5)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 .7.(1)省略句, "以〞后省略宾语 "之〞,代锋镝 .同时也是定语后置句 .(2)省略句, "人手〞前省略介词 "于〞,在 .(3)无标志的被动句 .困,被困住,被围住 .(4)被动句,用 "为〞表示被动 .(5)宾语前置句, "不施仁义〞 .(6)判断句,用 "……也〞表判断 .能力提升1.主要写秦国势力的崛起 .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 .2.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比照并作了铺垫 .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表达生动形象 .3.这样说有道理,也可以理解为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 .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 "攻〞 . "南取〞 "西举〞 "东割〞 "北收〞,既说明了这种各个击破的 "攻〞,又说明这种进 "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以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 "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 .第2小层,还是写秦 "攻〞诸侯, "攻〞联合起来的九国诸侯 .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 .面对九国联军的 "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 "君臣固守〞,而是 "开关延敌〞,以 "攻〞对 "攻〞 .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 .假设非孝文、庄襄 "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4.(1)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为下文写强大的秦|王朝迅速灭亡蓄势 .(2)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说明秦守天下 "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3)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令人深思 .(4)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根底,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 "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5.详述了陈涉身份之低下,才能之平庸,财富之匮乏,起义之仓促,士卒之疲弊(或军队之弱少)武器之钝劣等方面的不利条件 .同时又描述天下风起云涌、积极响应的形势 .在这样的劣势之下,竟能使 "天下云集响应〞,说明秦的暴政使得人心尽背,整个天下都是秦|王朝的敌人 .这些事实说明了秦朝的灭亡是由于 "仁义不施〞,在表达中含有 "过秦〞之意 .6.比照 .第5段先将攻天下的秦国和守天下的秦朝进行比照,然后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比照 .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 . "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二比兵器 .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三比士卒 .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 .一句话,陈涉与诸侯 "不可同年而语〞,强弱比照方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 "七庙隳〞,比照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 .全文还有另外两大方面的比照 .一是六国与秦比照 .文章在表达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与其比照,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国名、人名 .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云集,且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从散约败〞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比照,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 .这第|一层比照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比照,形成一个反差 .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比照 .文章表达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是又一个鲜明的比照 .虽然 "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 "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 .而陈涉,作者极写其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没钱没势,士卒稀少而疲弊,更无装备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 "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 .这第二层比照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比照,形成的反差较前更为强烈 .作用:随着比照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人们急待答案,作者一个 "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 -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全文结论之所在 .这一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 .7.文章由叙事和议论两局部组成 .叙事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事的升华 .先叙孝公时的 "兴〞,继而写惠文、武、昭襄|王时的 "强〞,接着写秦始皇时的 "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发难,秦终致败亡 .作者通过表达概括秦朝百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 "攻〞势转为 "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另外,作者的表达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 .作者写秦气锐势盛是为了说明这是施行仁义的结果 .如第|一自然段就带出了秦能轻取易攻的原因是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这种符合社会开展趋势的对内对外政策,作者认为是仁义之举 .这种仁义之举是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然而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根本原因 .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虽然表达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表达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 .8.贾谊是早期的汉赋作家,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 .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 "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并吞八荒〞等词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后来写秦始皇,那么竭力塑造他那 "威振四海〞的形象 .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 .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以 "四六句〞为根本形式的骈体文,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行文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9.贾谊提出施行仁政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但由于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故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施行仁政的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本文还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 .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 .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 .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虽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描写,却明显地表露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客观局限性 .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朝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所以要求封建统治者真正施行仁政,消除阶级|矛盾,到达长治久安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此外,秦亡之历史根源是多方面的,仅仅从 "仁政〞的角度分析未免以偏概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过秦论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文本名句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孝公既没.: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③赢粮而景.从:④百有.余年矣:(2)一词多义①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金就砺则利.:③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3)古今异义 ①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 ②宽厚而爱人.. 古义: 今义: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因⎩⎨⎧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2.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3)外.连衡而斗.诸侯:(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6)履.至尊而制六合:(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9)序八州而朝.同列:(10)流血漂.橹:(11)吞二周而亡.诸侯:(1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14)因利.乘便.:(1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6)尊贤而重.士:(17)会盟而谋弱.秦:(1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9)以愚.黔首:3.特殊句式(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3)为天下笑者:(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5)威震四海:4.语句翻译(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译文:(3)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译文:(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请整体把握全文,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1.本文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可分哪四个历史时期?答:2.本文主要是言秦之过,却用大量笔墨写秦国振兴的历史及其强大的局面,这是为什么?答: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赏析其作用。
答:4.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叙事?答:1.赏析语言(1)赏析“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句式及表达效果。
答:(2)赏析“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窥”字的表达效果。
答:(3)第四段开头,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答:2.举例赏析全文的渲染、铺叙的作用。
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年仅33岁。
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2.背景展示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所谓的“盛世”。
这时,由于秦末衰退的社会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
残酷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而汉文帝周围的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文内文外铺采摛文气势磅礴《过秦论》具有诗的语言——精练、鲜活、生动、形象,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以及辞赋常见的铺陈张扬和骈偶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文章开篇就用骈文的四六句式写秦孝公的资本、野心、政策、成效,四层意思仅用81个字。
写“资本”,用一个对偶句“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写野心用“窥”,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写“成效”用“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一个“拱”字,活脱脱地勾画出秦在崛起之初游刃有余的潇洒而自信的姿态。
写六国在秦的崛起面前深感恐惧而“会盟而谋弱秦”一事,作者不惜大笔挥洒,铺陈排比,极尽张扬之能事,甚至不惜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赞六国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不厌其烦地罗列出了战国四君子、九国诸侯、二十多位文臣武将的名姓,以山东六国的强大来烘托秦国的鼎盛。
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英雄人物和一幅幅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征战场面,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秦始皇的赫赫功业,作者更是精心遣词造句,语言鲜活生动。
“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个“振”字、一个“御”字,把千古一帝的不凡气度勾勒了出来。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一个“吞”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一个“履”字,又活画出了他一统天下龙袍加身的志得意满。
作者以整齐的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定,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骏马走坂,流水下坡。
同时,作者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和各类散句组合起来,于整齐中呈现参差,使得文章张弛有致、气韵流转,更加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类文品悟给贾谊的一封信尊敬的贾太傅:您好!读罢您的《过秦论》,但觉气势纵横,铺张扬厉,深为你的才气与锐气折服,更为你自伤忧愤而死的悲剧扼腕唏嘘。
也许,多一点理性,“贾谊”这个名字将永远闪耀于历史的星河,而不是像流星般匆匆逝去。
像历史上那些少年天才一样,你年少即通诸子百家,后被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
凭着过人的才气,早年的你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致使人们往往把你此后的悲剧归结为遭人诽谤,不遇明主。
但在我看来,你的悲剧恰恰源于自身——你缺乏理性。
面对众人的抬举,文帝的宠信,你丧失了理性,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你丝毫不把周勃、灌婴这些开国重臣放在眼中,妄想让汉文帝一天之内全部放弃原有政策而制定新的。
殊不知,你只是一个洛阳的年轻人,凭什么让文帝一夕之间便与周、灌反目而支持你的新政呢?恃才傲物,是最为人们讨厌的毛病,你怎么自己就看不到呢?“卑不谋尊,疏不间亲”这一人尽皆知的道理难道你忘了吗?成大事需周密计划,环环相扣,你却想一步登天……这些只会发生在头脑发热的莽汉身上的事,怎么偏偏发生在你身上呢?失去了理性,即使有再高的才能,遇事也是凡人一个。
倘若你拥有理性,客观冷静地分析到变革成功的条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与周勃、灌婴交好,这样,天子不疑,大臣不忌,变法成功岂不指日可待?面对改革的失败,你再次丧失了理性,在人面前说着说着便失声大哭,从此一蹶不振,抑郁忧愤而终。
贾谊啊贾谊,你真的只是一时糊涂吗?你为什么不冷静下来理性分析一下自己的处境呢?你难道不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吗?《易经》中“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只是空洞的说教吗?“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这是后人对你的评价,的确,非无圣主,己之过也,过在理性的缺失。
情感与理性,永远是人类的两难命题,让我们拥有理性,您泉下有知,也会欣然微笑了。
此致!后生高某庚寅年秋敬呈微感言:素材运用点击文本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
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
”此评语一语中的!贾谊不仅看到了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而且还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
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都能证明这个观点。
今天,面临世界经济危机这个摆在政府面前的“大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示例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
贾谊在《过秦论》中把这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
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山东贵族的强烈不满。
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
“仁爱”对于一个国度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
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
“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
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
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
提醒:完成作业第四单元第16课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①通“殁”,死②从,通“纵”;举,通“与”③通“影”,像影子一样④通“又”(2)①名词,指逃走的败兵动词,耗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动词,通“无”,没有②名词,指有利的形势名词,好处形容词,锋利动词,变得锋利③名词,指险固的地势动词,巩固形容词,固执、顽固副词,本来(3)①古义:两个词,来招纳。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