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理性文化批判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理性文化批判的主题

通过前两讲关于20世纪文化焦虑的分析和20世纪几个主要文化批判流派基本观点的展示,我们对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精神的内涵,特别是20世纪的境遇和命运有了总体上的概貌性的了解。但是,这种把握还是很初步的,很难把握理性文化和各种批判视野的实质。我们在这里拟转换一个角度,从20世纪各种文化批判理论的论述中抽取和概括出几个众所关注的理性文化批判的主题,以加深我们对西方理性文化及其在当代的命运的理解。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任务。20世纪许多批判思潮都可以纳入文化批判的框架,要对众多理论流派的观点用几个主题概括出来是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是很容易出现片面性的做法。因此,我们在这里准备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基础,来展示20世纪文化批判的几个重要的主题。这是因为,在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谱系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其一,在某种意义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在20世纪的文化批判理论的演进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并与其他各种文化批判理论处于积极的、普遍的、开放式的对话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遍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异化理论出发,对现存社会持彻底批判的态度;卢卡奇、布洛赫等人直接师从韦伯、齐美尔等批判理论大师;他们与同时代的各种有影响的理论思潮保持着积极的对话,甚至通过与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重要理论流派的结合或对话直接形成新的批判视角;哈贝马斯等理论家则与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利奥塔等人就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现代文化精神的核心问题展开直接的对话和辩论。其二,在迄今为止的各种文化批判理论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涉及的文化批判主题最为广泛与丰富,如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现代国家批判、现代性批判等。因此,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不仅可以为深刻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提供一种独特的、合理的、可靠的视角,而且为我们全面理解20世纪的文化危机和文化批判理论提供最好的范例。

我们在这里考虑选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等四个文化批判主题来加以介绍,因为这也是其他文化批判流派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意识形态批判

“意识形态”问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贯穿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始终。应该说,意识形态问题不仅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主题,而且也是20 世纪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及其哲学共同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进入19 世纪以后,马克思以否定的态度说明,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为统治阶级辩护,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这一观点不仅在19 世纪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至20 世纪仍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具有深远的影响。

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在马克思那里,意识与意识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根本区别在于,从本真的意义上说,意识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而意识形态是独立存在的。在他看来,意识最初并非独立的东西,意识最初是与同现实的生产,同语言直接交织在一起的,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组成要素。意识形态则不然,意识形态与意识的区别在于,意识形态不仅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而且它只是对某个特定的阶级利益的反映。那么意识是如何获得独立性的外观的呢?马克思认为其主要的根源在于“分工”。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象:它是某种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够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①显而易见,这种独立化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就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无疑具有阶级的属性,它所表达的是这一阶级的历史---社会状况与利益。可以说,这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独立化的和异化的社会力量,其要害是为现状辩护。正因为意识形态所表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价值观念,因此它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现存的制度。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是“虚假性”,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是“遮蔽性”。意识形态并不是空洞的幻想,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的现实性。正因为遮蔽性是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之一,马克思主张通过批判去意识形态之蔽,从而认识现实世界的真相。实际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其基本理论精神一直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意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

识形态是一种异化的文化力量,虚伪性是一切意识形态所固有的普遍特性。一切意识形态都是其制造者们为巩固与扩大自身的阶级利益而杜撰、虚构出来的,其目的是左右人们的思想,决定社会的生活。并且他们认为在今天“每一个社会阶层的意识有可能受到意识形态的限制或腐蚀”(霍克海默语)。统治的形式已经由传统的政治经济统治转变为意识形态控制,意识形态已经成为维护统治的主要的力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异化的文化因素之一。因此“人的解放”的主要过程就是瓦解意识形态的控制,对意识形态进行揭露与批判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课题。从这一立场出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成员们在不同的时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比较严厉的批判,他们比较具体地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特点与功能。

首先,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立场,认为意识形态从本质上是一种虚假意识,它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美化现实生活而替现状辩护。

弗洛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认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理解为“虚假的意识”。他指出,“马克思像斯宾诺莎和后来的弗洛伊德一样认为,人自觉地思考的那些东西大部分是虚假的意识,是意识形态和文饰,人的行为的真正动力是人所意识不到的。”①在弗洛姆看来,意识形态的消极功能在于它对现实的认同与文饰,结果对人遮蔽了变革现实的可能性,使人不能认识和实现真正的人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用“真实的意识”代替“虚假的意识”,从而实现人的需要和潜能。在另一处,即在《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中,弗洛姆转换了一个角度,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理解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它对社会的决定作用。弗洛姆把意识形态理解为社会的无意识,他认为,只有在社会的无意识的范围内,才能全面地认识到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他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本性,“这些意识形态既不是真理也不是谎言,或者说,既是真理,又是谎言——人们真诚地相信这些意识形态,就这个意义而言,它们是真理;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即就这些被合理化了的意识形态具有掩盖社会和政治行动的真正动机这一点而言,这些意识形态又是谎言。”②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在社会改革方案的见解上有本质的不同,弗洛伊德强调,文明本身就起源于性压抑,因此,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不会消除无意识对人的压抑,而只会使之强化;马克思则指出了消除压抑,消灭意识形态的前景。他指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压抑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和特定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的结果——因此,当剥削和阶级冲突消失的时候,全面发展的社会就不需要任何意识形态,也就可以取消任何意识形态。在充分人性化了

①《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页。

②埃里希 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