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高考地理专题之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地理专题之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 教学内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1、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其对象是动植物。
2、农业生产的特点是: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3、农业的投入是指自然条件投入、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科技投入四个方面。
自然因素是农业必要的投入,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是加大科技投入,其中自然条件投入是基本因素,劳动力是确定因素、科技投入是制胜因素。
4、农业分类,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5、说明密集农业、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农业模式。
商品农业:以销售为目的来进行的农业生产模式。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粗放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以扩大土地面积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农业模式。
自给农业:农夫生产的产品,大多数以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的农业模式。
6、[思索推断] 下列不同地域的农业类型:农业的区位选择1、区位含义包括:①事物的位置②事物间的空间联系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策三方面。
3、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4、平原地区相宜发展耕作业,山地相宜发展牧业和林业。
5、市场的需求最终确定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6、园艺业、乳畜业要求有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7、人们是如何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和利用的?A、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B、人们依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相宜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相宜发展农业C、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整。
B2-3-1.1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1、农业生产的特点有什么实践意义?
(地域性特点要求农业生产必须坚持“因地制宜”;
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要求坚持“因时制宜”。)
2、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举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各个因素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气候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最重要的自然因素,光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种类不同,如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降水量不同也不同,如我国南方水稻,北方小麦;
4、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判断正确的是(A)
A、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市场
B、海南岛的天然橡胶――降水
C、吐鲁番的葡萄――水源
D、江南丘陵的茶叶――地形
【课后作业】
1、新疆哈密地区(约420N)种植的哈密瓜特别甜,我们赣榆县(约340N)能否引进种植?为什么?
2、分析影响我们家乡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找出主要优势因素和限制性因素,并对农业生产的现状加以评判。
水源条件是自然降水的补充,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最为重要,如沙漠中的绿洲;
土壤的性质和肥沃程度对农业影响较大,如江南丘陵的红壤酸性很大,适合茶树的生长,东北平原的黑土富含有机质,利于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
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研究
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研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地理环境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它包括土壤、气候、水资源等要素。
首先,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质地不同,对作物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黄土高原的黄土壤土质疏松、排水性差,适宜种植农作物的能力有限;而南方的红壤土、黄红壤土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其次,气候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因素。
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物的生长季节、灌溉需求、病虫害发生等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夏季种植小麦、玉米等短生育期作物是较为合适的选择;而在南方地区,气候温和,适宜种植水稻、蔬菜等长生育期作物。
再次,水资源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水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像河流、湖泊等水源丰富的地区,多以灌溉农业为主,农作物品种多样化,而干旱地区的农业则主要是雨养农业,对水源的需求比较低。
除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也对农业生产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人文环境包括经济条件、科技发展水平、人员素质等。
首先,经济条件是农业生产的支撑。
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具备更好的耕地、更多的投入和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更好地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次,科技发展水平对农业的现代化和高效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农业依赖于先进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等科技手段。
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最后,人员素质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
农民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水平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应对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农民素质的提高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它直接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自然环境的特点会对农业生产产生直接影响,如土壤质地、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的丰富程度。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引言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可行性和成果。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特点。
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地理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热带气候湿润,适合水稻、香蕉等作物的种植;而寒带气候则适宜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生长。
此外,气候还影响着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干旱地区的水稻产量普遍较低,而适宜的降雨量则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丰收。
因此,农民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以取得最大的农业收益。
三、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势起伏和高低变化情况。
不同的地形对农业生产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山区地形上,耕地数量有限,土壤贫瘠,水资源相对稀缺,这就限制了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的规模。
然而,山区的地形也有利于水资源的积蓄和利用,因此山区以养殖业、林业为主要农业产业。
相对而言,平原地形上土地广阔且更适合农业生产。
大片平坦的土地方便了农业机械的使用和大规模种植,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和产量。
四、水文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文条件主要指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分布情况。
充足的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水资源丰富,支撑着广大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生长。
在沿海地区,有盐碱地问题,影响了农田的可耕性和产量。
水稻等作物对水分需求较高,缺水会导致减产。
因此,在水文条件较差的地区,农民需要选择适应干燥条件的作物种植,或者采取合理的节水措施,比如滴灌、雨水收集等。
五、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土壤是农作物的生长基础,也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质地都会对农作物的种植产生影响。
例如,黑土是一种肥沃的土壤,适合小麦、大豆等作物的生长,所以黑龙江、吉林等地常见这类作物的种植。
而在贫瘠的沙质土壤上,种植这些作物相对困难。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课标分析:1、内容解读:本条课程标准呈现出了递进关系的三个问题:影响工业区位因素—主导因素—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以辽中南工业基地为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五种指向型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明确主导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三个案例分析对比总结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
2、行为动词解读:“分析”这一行为动词属于知识能力较高要求,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
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
课标要求分析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看似简单一句话实际上提出了不同层级要求,在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总结推广,迁移应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而“了解”指对学习材料有一定的认识和记忆。
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这是较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3、能力层级解读:描述就是陈述地理事实,包括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等内容。
描述的内容和方式是要通过学生的“阅读”来获取信息,整合加工以后,使用合乎逻辑的“地理”语言进行表述。
学生通过阅读辽中南、鞍钢宝钢布局图等图表获取大量信息,表述事实、变化等。
在此基础之上,再结合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归纳,注重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不断丰富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形成对影响工业区位布局的整体认识。
最后通过应用过程把知识外显、外化,达到知识能力层次较高的要求。
【教材分析与版本比较】一、不同版本教材比较1、鲁教版、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涉及内容可列表如下:我们使用的是鲁教版的教材,四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以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这两部分的内容为主。
不同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中对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以及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是作为三节内容来叙述的,因而比较详细,教材中给出的案例较多且比较典型。
而其他三个版本均在一节中叙述了这两部分内容,且给出的案例较少。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入其他版本的某些案例特别是人教版的案例让学生来分析。
高中地理 3.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主要由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设计一系列层次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第二部分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文资料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重要的是分析的方法和过程;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要学会仔细的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生产及粮食问题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农业生产涉及到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有关农业知识。
在学习时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等显著特点。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过去和现代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比较,认识不同地域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其形成发展条件。
4.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1.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影响着地理环境。
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讲讲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合理影响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
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农业生产中的合理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合理的影响。
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如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板结、酸度增加,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会导致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不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人类对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灾难。
①只顾获取更多的农产品,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新高考地理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
考点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5.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①类型→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业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林业、牧业、副业②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种植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困难陡坡:不能修梯田,易植树种草③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陡坡→修梯田的工程量增加,梯田面积小,耕作的难度加大。
投人大于产出。
④海拔不同,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
农作物的品种不同。
(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是不同的。
因此需要灌溉。
显然,河流的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
世界农业发达区,多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上,显然与灌溉条件有关。
(3)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①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照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条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如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就存在着明显差异。
②气候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农业生产常具有不稳定性。
③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也常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拓展提升】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无定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之一,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向东北流经毛乌素沙漠南缘,后向东南流经黄土高原,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在清涧县注入黄河。
图甲示意无定河流域及水系结构,图乙示意1976~2010年无定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
(1)无定河形成“南部支流长而多、北部支流短而少”这一现象是因为无定河南部受____影响较显著,降水相对较多,且由于地处____地形区,____严重,沟谷众多,利于河流发育;北部处于毛乌素沙漠,地形____,且____,不利于河流的形成。
(2)无定河因“流量不定、深浅不定”等而得名。
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试题答案及解析1.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的大棚蔬菜生产,主要改变的生产条件是()A.地形条件B.光热条件C.土壤条件D.市场条件【答案】B【解析】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玻璃和塑料大棚使室内升温,室内地面升温后放出的地面辐射则又被玻璃或塑料大棚所阻挡,减少了热量的损失;同时减少温室大棚内部与外界的热量交换,类似于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可以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调节。
故答案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变化。
2.我国的商品粮主要来自于()A.江淮地区B.四川盆地C.东北平原D.珠江三角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江淮地区、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小,商品率低,东北平原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多,而且耕地集中连片,适宜机械化生产,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商品率高。
是商品粮主要产区。
故答案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商品粮基地主要区位条件。
3.某种农作物生长期约2个月,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5~18℃,后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2~14℃。
下图是种植该作物的甲乙两地气候资料。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作物在乙地的最佳收获月份()A.3月B.5月C.11月D.9月【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只有当播种月份温度大于收获月份温度时,才会有该作物最佳收获月份。
由图可以看出: 7月份至12月份,前1个月温度大于后一个月温度(如7月温度大于8月温度),所以该作物在乙地的最佳播种月份是8月(最适宜温度15~18℃),最佳收获月份是9月(最适宜温度12~14℃)。
故答案D正确。
【2】与甲地相比,乙地种植该作物()A.病虫害少B.离市场近C.水源丰富D.上市较迟【答案】A【解析】仔细读图可知:甲地最冷月份1月气温大于0℃,利于害虫越冬;乙地最冷月份1月气温小于0℃接近零下10℃,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病虫害少,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故答案A正确。
B2-3-1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雨热同期地形 地广人稀交通 自然条件独 区位优势 平坦人口稠密 便利工业发达 特交通便利 经验丰富 科技先进 市场广阔
机械化和科技 消耗石油土壤 水平低,水利 存在问题 板结环境污染 工程量大 水源紧张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如果根据自然条件选择合理的类 型,并且保持合理的强度,有利于改善气候、 保持土壤肥力,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 续利用。 ▲人类如果以无限地获取农产品为目的, 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违反自然规律,可 能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土 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农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方法
★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 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并获得最大效益。 ①从农业生产的基本特性进行分析。农业生产对自然 条件有明显的依赖性,必须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
②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 不同农业类型对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要求不同。 ③从土地价格、农业生产成本、不同农业的单位产值 和农产品的特性等因素考虑经济效益。
●混合农业
▲亚热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期
▲中部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墨累-达令河流域—有水源+东水西调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面向国际市场,机 械化程度高
麦田
秸秆
羊粪
绵羊
良性循环
牧场
牧草
●热带迁移农业
▲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 ▲地广人稀 生物多样性减少
毁林、烧荒、掘穴播种
森林、植被遭破坏
迁移新地方再烧荒 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严重
B2-3-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1.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农业 区位的分析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 点及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中要遵循 因地制宜的原则。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人们借助土地和自然资源进行农耕生产,以维持日常生活所需。
而在这个过程中,地理环境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十分显著,从而塑造了各地的农业模式。
首先,气候是地理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气候因素直接决定了各地的农作物种植潜力和生长周期。
例如,处于赤道附近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适宜种植水稻、棕榈等热带作物。
而温带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由于气候差异导致的农作物差异,农业生产方式也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
例如,适应干旱气候的地区,农民可能更倾向于采用滴灌和精细管理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源。
地理地形也对农业生产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山地和平原地区的差异导致了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的不同。
平原地区广阔平坦,适合大规模种植和机械化收割,而山区地形崎岖,种植条件较为艰苦,农民往往采用小规模种植和手工收割的方式。
此外,山地地区还可能面临着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农民可能采取梯田种植、水土保持等特殊农业技术,以适应地理环境的限制。
此外,地理环境中的水源条件也会影响农业生产方式。
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着农民在灌溉方面的选择。
处于干旱地区的农民可能更倾向于采用人工灌溉的方式,例如运河灌溉,以确保农作物的生长。
相反,在水源丰富的地区,农民可能更多地依赖自然降水,采用雨养农业的方式。
这些不同的灌溉方式和水资源利用方式,直接反映了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影响。
最后,经济和交通因素也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不同地区的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发达的交通网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使得农产品更容易流通和贸易。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农民更多地投资于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例如蔬菜、水果等。
而交通闭塞、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农民更多地从事传统的粮食种植,以满足当地的基本食物需求。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它是人类获取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主要途径。
然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对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水文条件、土壤类型和气候。
这些因素对农业的选择和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水文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要素,决定了农田的灌溉能力。
地处山区的农田通常依赖于降雨,而平原地区通常依赖于河流和地下水。
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业来说,灌溉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
因此,地理环境中不同的水文条件会对农业生产方式和效益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土壤类型也是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土壤的质地、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种类的农作物。
例如,河谷地区的河流淤积物质地疏松、肥沃,适合种植谷类作物;而黏土质地的土壤则适合种植蔬菜和旱地作物。
因此,在选择农作物和施肥时,地理环境中的土壤类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气候是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最显著的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生长速度和产量。
温度、降雨量和日照时间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例如,气候寒冷的地区不适合种植亚热带水果,而适合种植寒冷作物;而气候炎热的地区则适合种植热带作物。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延长,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上,还体现在农业发展水平上。
在地理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生产通常比较发达。
这些地区的丰富水资源、适宜的土壤类型和温和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反,地理环境条件较差的地区农业生产通常受到限制。
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或气候恶劣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从而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地形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气候类型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
例如,热带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和香蕉,而温带地区则适合种植小麦和玉米。
气候的稳定性对农业产量也至关重要,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和霜冻等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
其次,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质。
土壤的肥力、质地和排水能力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肥沃的土壤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作物的健康生长。
而土壤的排水能力则决定了作物在雨季能否正常生长,避免水涝。
水资源也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充足的水源可以保证作物的灌溉需求,特别是在干旱地区,灌溉系统的建立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然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也会对农业造成负面影响。
地形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作物选择上。
平坦的地形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山区则可能需要采用梯田等适应性耕作方式。
此外,不同地形的微气候条件也会影响作物的种植。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对地理环境与农业的关系产生影响。
现代农业技术,如灌溉技术、肥料使用和病虫害防治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总之,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影响,而农业技术的进步则为应对地理环境的挑战提供了可能。
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理环境资源,结合先进的农业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分析角度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2.对策分析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核心点三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模式: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
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区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表达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际联系+注意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近年来,农业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既为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也给农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方面探讨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首先,气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温带气候适宜小麦和玉米等谷物的种植,而热带气候则适合水稻和棉花等作物的生长。
此外,气候还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
适宜的温度、降水和光照条件有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极端的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等则会对农业造成灾害性影响。
因此,农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和养殖方式。
其次,土壤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质地不同,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黄土高原的土壤肥沃,适合小麦和玉米等作物的种植;而沿海地区的盐碱土则适合盐生植物的生长。
此外,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酸碱度也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农业发展需要根据土壤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和施肥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护土壤的生态环境。
再次,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不同,对农业的发展产生着直接影响。
例如,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合发展灌溉农业,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则需要采取节水措施,如雨水收集和滴灌技术等。
此外,水资源的污染也对农业产生着负面影响。
农业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地理环境还与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农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也不同。
例如,山区的地理环境适合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如茶叶和有机农产品等;平原地区的地理环境适合发展大规模农业和现代农业,如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等。
因此,农业发展需要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B2-3-1.3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3课时
课时编号:19 复备时间:上课时间:
恶化的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气候干旱,降水集。
人为原因是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为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造成这一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C )
某农场的土地利用(左图)和年收入构成(右图)
处宜发展蔬菜生产,其自然条件是最靠近河流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是接近城镇,市场广阔。
处宜发展乳牛,既靠近公路,交通便捷,又靠近城镇,临近市场,为市民提供新鲜产品。
处发展水果,在城镇附近的丘陵(地形)地区。
第三单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人地理环境2
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人地理环境【学习目标】1.掌握并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课前预习】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农业生产特点是什么?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发展变化:古代,________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随着社会进步,________________条件和________________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对练】考查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面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对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考查点二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回答4~5题。
4.该地区南部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有( ) A.生产规模小B.商品率高C.精耕细作D.科技水平高5.该地区北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荒漠化、次生盐渍化B.水土流失、石漠化C.大量使用化肥、土地退化D.酸雨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规律总结】【巩固练习】1.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祖国西北,地域广阔。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
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
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材料图2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到2 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 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
根据材料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评课稿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评课稿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能初步运用于实际,进行简单的互动探究。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引导新颖、效果显著。
课一开始,教师展示黄川草莓图片和相关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展示出本节学习目标,做到“心里有数”,这样利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教学过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步步为营。
整节课,共设置了三个教学内容,内容链接上有序、紧实而无杂乱,显示了教师较为扎实的“基功”,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多媒体没用上,但学生表现较为突出,表现能力较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利于师生间的互动。
三、教师语言与承转合情合理合时。
整节课在讲解过程中,每个知识点的链接上教师运用的言语较为合情合理合时,拿捏的尺寸恰当而又不罗嗦,这显示了教师良好的基本功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值得肯定。
四、阅读课本知识是必须的。
整节课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知识的部分较多,一利于学生进行识记和理解知识点,二是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尤其是3分钟速记,起到对重难点的掌握和识记,是好的。
五、讲解透彻,有的放矢。
本节课一大特色是教师讲解得清晰明了、透彻,有的放矢。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步步推进,层层解剖。
总之,教师个人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董老师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很强,用语简洁、准确、清晰、规范,制作的课件生动、形象,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评课稿】。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优秀课件
第二局部 迁移运用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境 内某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 引种优质长绒棉〔如图〕.目 前,该区域已成为我国种植规 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种植面 积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12分〕
① 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 至断流;〔4分〕 ②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4分〕 ③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灌区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 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化。〔4分〕
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较 好,经济比较兴旺的地区,环境结构呈现出明显 的东、中、西部带状分布特征. 材料一: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图 材料二:1985~1989年该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数 量的变化
比列较举分该析地图区中农Ⅰ业类生侵产蚀过区程与中Ⅱ可类能侵引蚀发区的主环 要境外问力题作.用的差异及原因
[20xx·全国卷Ⅱ]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图5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
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 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方法总结
不合理的农业 造成 草场退化 ,容易引 起 土地荒漠化 ; 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 土壤盐碱化 ; 毁林开荒会造成 水土流失 ; 热带迁移农业区会导致 森林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 (2)环境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水体、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高一地理组
一、大纲解读
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分类
2.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和主要的区位因素
3.利用材料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4.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5.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条件
6.多以区域图的形式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7.根据每年一号文件的相关惠农政策,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区域农业的发展特点8.结合热点地区农业,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区位条件、特征及发展方向
9.结合区域图考查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进而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分析主要的区位因素。
2、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论及其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材内容分析
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
第二部分“农业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活动”中介绍的“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了解。
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卷首语中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龙井茶到日本种植的不好?以问题的方式导入,从而导出农业区位及区位条件。
2.指导学生学生读书P57,找出农业生产有什么样的特点?
教师总结: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请大家看前面的关于我国的杭州明前龙井茶在日本始终没有种好的原因是什么?(日本的地理环境和中国浙江杭州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导致),反映了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除此而外,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农业政策不同也会导致农业的地域性差异,如南美的秘鲁政府鼓励农民种植古柯,原因是当地人有嚼食古柯提神的生活习惯,虽然这种植物可以用来提取可卡因这种毒品。
教师提问: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成语来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呢?(春华秋实)
[师生互动](探究)下列各地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哪些因素有关。
(主导)
(1)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热量)
(2)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市场)
(3)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良种)
(4)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
(机械)
(5)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交通)
(6)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生产。
(土壤)
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学习,了解了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但人们对食物的偏好、宗教的禁忌政治影响和关税的限制、农业土地政策等人文因素对农业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人爱吃面食。
3.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的活动内容,让学生边读边找出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有哪些区位优势?(1)自然条件方面:①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
②地下水源丰富。
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方面: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国内外市场广阔。
③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
④种植蔬菜的历史悠久。
(3)农业技术条件:20世纪80年代,寿光解决冬暖大棚生产夏季蔬菜的技术难题,推动了蔬菜的生产发展。
)
4.指导学生读书,提问:什么叫农业地域类型?
生: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
(展示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投影图片)
提问:根据图例,看世界上有哪些具体农业地域类型?
生:热带迁移农业、游牧业、混合农业…………………
教师讲述:在些农业地域类型中,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商品谷物农业、从业人口最多的水稻种植业和最适应市场经济的混合农业三种。
(1)水稻种植业
指导学生读展示的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的投影图,指出水稻的主要分布地区并总结
总结: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上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其中东亚地区如中国的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地区,南亚地区如印度和孟加拉国,东南亚地区如泰国、越南、柬埔寨和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
提问:为什么这些地区适于水稻的生长?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这些地区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和平坦的地形条件
教师启发:这些都是自然条件,有没有社会经济条件?回想一下前面第一单元学习的世界人口密度图,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这里是世界人口密集地区,水稻的种植业需求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大量的人口也为水稻提供广阔的市场条件。
教师讲述:上述地区是世界上种植水稻历史最悠久的地区,适宜的气候和地形,大量的人力和广阔的市场是这里水稻生产发达的主要原因,但是这里的水稻种植业也还存在着机械化水平较低(日本除外)、一家一户式的生产使生产规模小,商品率较低,主要为自己消费为主。
提问: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是世界上上最大的水稻种植区,一年可进行几季的种植呢?
学生:两季或三季
总结: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尤其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研究的突破,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
(2)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
5.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归纳:(1)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就可为永续使用。
(2)不合理利用,违背自然规律,可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归纳:砍伐森林——生物多样性破坏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板结
广泛使用农药——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作业01力学性能
b1-1. 下列情况分别是因为哪一个力学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
(1)紧固螺栓使用后发生塑性变形。
屈服强度
(2)齿轮正常负荷条件下工作中发生断裂。
疲劳强度
(3)汽车紧急刹车时,发动机曲轴发生断裂。
冲击韧度(4)不锈钢圆板冲压加工成圆柱杯的过程中发生裂纹。
塑性(5)齿轮工作在寿命期内发生严重磨损。
硬度
b1-2 下列现象与哪一个力学性能有关?
(1)铜比低碳钢容易被锯割。
硬度
(2)锯条易被折断,而铁丝不易折断。
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