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京课改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3单元 学案
最新整理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docx
最新整理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课题倍数与因数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过程与方法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教学重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难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突破通过引导、自主探索、多媒体演示,认识倍数和因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化调整一、因数与倍数1、在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
9×4=36(人)以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36是4的倍数,36也是9的倍数,4是36的因数,9也是36的因数。
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6=3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你写我说让学生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
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可以是除法算式。
二、找一找1、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来判断。
2、找7的倍数: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找一找,说一说。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找倍数的方法。
最后,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体会到像这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想比较方便。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6课时 练习四(1)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6课时练习四(1)一、课前准备1.预先复习第3单元内容。
2.准备好黑板、粉笔、讲义、练习册等教学工具。
二、教学目标1.知道几何图形的对称轴的概念。
2.能够理解几何图形对称轴的作用。
3.能够识别几何图形中的对称轴。
4.能够运用对称轴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用黑板或投影仪展示练习四(1)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图形,并提问:“这些图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学生参与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图形有哪些地方是对称的呢?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些对称的地方就是图形的对称轴。
2. 讲解对称轴的概念教师用绘图板或黑板上讲解对称轴的概念和作用,并通过示范让学生理解对称轴的概念和作用。
3. 寻找对称轴教师让学生找出图形中的对称轴,并在黑板上标出来。
4. 对称轴的作用教师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例子和教师的示范,了解对称轴对图形的作用。
5. 练习教师把练习四(1)的题目投影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识别对称轴,并在黑板上标出来。
6. 总结教师让学生总结本次课学到的知识点,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对称轴?•对称轴有哪些作用?•如何寻找对称轴?四、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四(1)的所有题目,并填写答案。
2.复习本课新学的知识,并准备好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几何图形的对称轴的概念、作用和识别方法。
在练习中,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对称轴并解答问题。
这些知识将为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5课时 找质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5课时找质数|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3单元第5课时,主要内容是找质数。
在这一课时中,学生将通过探索,理解质数的含义,并学会找出一个范围内的所有质数。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质数的含义,教学重点是学会找出一个范围内的所有质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黑板、粉笔、教学PPT以及一份质数列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给学生讲一个关于质数的故事,引发他们的兴趣。
2. 讲解质数的含义:接着,我会用PPT展示质数的定义,并通过例子让学生理解质数的概念。
3. 找质数: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找出一个给定范围内的所有质数,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筛选。
4. 例题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适时地出示一些找质数的例题,并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找质数。
5. 随堂练习: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质数的定义和找质数的方法,我会设计如下的板书: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自然数。
找质数的方法:1. 先列出给定范围内的所有自然数;2. 筛选出只有两个因数的数;3. 剩下的就是质数。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找出20以内的所有质数。
答案:2, 3, 5, 7, 11, 13, 17, 19。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质数的定义和找质数的方法。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去探索更多的质数,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二、讲解质数的含义三、找质数在学生理解了质数的定义后,我会让他们分组,每组找出一个给定范围内的所有质数。
这个环节是我教学中的难点。
因为找质数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数学方法,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比较困难。
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筛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4:找因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4:找因数北师大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单元第四课,题目是《找因数》。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并能够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因数的概念,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并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因数的概念,以及如何快速地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重点则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课件和一些练习题。
然后,我会讲解因数的定义和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我会用黑板和粉笔展示一个数的因数的寻找过程,并解释为什么这些数是因数。
接着,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随堂练习,以巩固他们对于因数的理解。
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有关找因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中进行练习。
我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以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巩固因数的概念和找因数的方法。
在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看看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和资源,让他们在学习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学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让学生理解因数的概念和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重点。
因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所以我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找因数的方法。
如何快速地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可能会有困惑,为什么这些数是因数,以及如何 systematically地找出所有的因数。
因此,我需要通过详细的解释和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找因数的过程,并能够独立地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最新北京课改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3单元 学案
3.1平行四边形项目内容1.思考:长方形木框两边拉一拉就会变形,变成的形状还是长方形吗?2.例:量一量,折一折。
分析与解答:(1)测量。
①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边的关系:AB=(),AD=()。
②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角的关系:∠A=(),∠B=()。
(2)平行四边形的高。
按以上方法对折后,发现底边完全(),折痕所在的线和底边(),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即平行四边形的()是和底边垂直的线段。
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等且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和底边垂直的()。
4.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126厘米,一边长为16厘米,另外三边的长分别是(),(),()。
温馨提示知识准备:边、角的概念。
学具准备:5根木条。
1.不是长方形。
2.(1)①DC BC②∠C∠D(2)重合垂直高高3.线段4.16厘米47厘米47厘米3.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项目内容1.画出下列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拼出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是()。
3.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S=()=()×()=()(米2)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大小由它的()和高共同决定。
5.我还发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6.填表。
底/cm2118高/cm389.8面积/cm2210.793.67.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长是5米,高是2.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温馨提示学具准备:方格纸、剪刀。
知识准备:长方形面积及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相关知识。
1.略2.相等底高S=ah3.ah64244.底5.相等6.79821.5 5.27.5×2.5=12.5(米2)3.3梯形项目内容1.思考: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呢?2.例:折一折,说一说。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3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3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3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探索活动,具体是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3的倍数的一些特征,并运用这些特征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3的倍数的一些特征。
2. 学生能够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来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找出3的倍数的特征,并运用这些特征来解决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找出3的倍数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们之前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没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2. 教学新课:我们来看一下3的倍数有哪些,比如3、6、9、12等等。
那么,我们可以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都是3、6、9,这就是3的倍数的一个特征。
4.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的一些特征,比如个位数是3、6、9。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特征来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数是3、6、9七、作业设计答案:9、12、15、18、21都是3的倍数,因为它们的个位数都是3、6、9。
答案:这个数是46。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运用这些特征解决问题时,有些学生还是会出现一些错误。
在课后,我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以确保学生们能够完全掌握这部分知识。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以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使用了“探索活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种实践情景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1 平行四边形 北京版 (2)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内容: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一、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京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第1课时。
人教版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对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是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之后,在四年级上册又进一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安排在了五年级上,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苏教版的认识也是安排在了四下,面积是在五上。
北京版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面积、以及梯形的认识、面积、三角形的认识、分类、面积全部安排在五上这一个单元里,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在一年级初步感知过平行四边形,在三四年级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和面积,学习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此,根据教材安排的特点,我的设想是:教师要单元地教,学生更要单元的学。
就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内容,要知道我要学什么,同时运用学习长正方形的方法,先认识特征,在特征的基础上学习周长和面积,也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也就是整体感知——学什么——怎么学,是这一个单元将要贯穿的思路。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打基础,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教材呈现了五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特性及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研究前三个问题。
教材的编排始终遵循五年级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注重在学生实践操作中经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整个教材编排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以及垂直与平行的关系及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第三单元《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第三单元《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三单元《3的倍数的特征》。
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过程,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将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讲述一个关于3的倍数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过程,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我会让学生尝试找出一些3的倍数,并观察它们的特点。
3. 讲解:在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后,我将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特征。
4. 练习:我将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3的倍数的特征2. 如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七、作业设计1. 找出10个3的倍数,并记录下来。
答案:3、6、9、12、15、18、21、24、27、30答案:9是3的倍数,10不是3的倍数。
因为9的各位数字之和为9,是3的倍数;而10的各位数字之和为1,不是3的倍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果发现有不足之处,我将寻找合适的方法进行改进。
同时,我还将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比如找更多的3的倍数,或者尝试找出其他数的倍数的特征。
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三单元复习 教学设计 教案(1)
第3单元倍数与因数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自然数、奇数、偶数、倍数、因数、质数、合数等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掌握2、3、5倍数的特征,能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合作交流的必要性,经历有关概念整理的过程,建立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复习整理的能力。
3.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理解并区分质数和合数。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导入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倍数和因数的整理与复习。
二、自主梳理,复习知识点(一)回顾在倍数和因数这个单元里我们学过哪些知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2、5和3的倍数特征。
)1、知识点:(1)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的。
(2)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是2的倍数的数是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
(4)2、5、3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2、4、6、8或0;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5或0;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5)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2、学生自主回忆所学习的知识3、请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二)座号游戏:看谁反应快(1)请座号是奇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座号是偶数的同学站起来。
(3)请座位号是最小的质数的同学坐下来。
(4)请座位号是最小的合数的同学坐下来。
(5)请剩下座号是质数的同学坐下来。
(6)请剩下座号是合数的同学坐下来。
(7)谁能说一句话让1号同学坐下来?(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判断,游戏的设定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三、综合应用,提高能力师: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咱们已弄清了倍数和因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也让我们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吧,有信心吗?(一)基础知识的考查设计判断题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大全(5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大全(5篇)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大全(5篇)五年级的数学课件很有意思。
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场景美,生活美,感知量词的用法,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并尝试用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大全,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大全【篇1】设计思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最终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个人思索的问题。
我看到了电视上“挑战800”节目一瞬间我就想用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上也能和班会课一样,让我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发展学生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两、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能正确地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及推理能力。
3、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小黑板、自制4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吗?比如夺标800、春节七天乐?今天我们来玩一玩《挑战课堂四十分》,愿意吗?挑战之前要知道我们班的课堂比赛规则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如果哪一组回答问题出色,或者回答问题积极相应加上两颗星。
B、如果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
C、最后看哪一组胜利相应进行奖励。
师:在比赛之前先来进行热身运动。
【设计意图:这种比赛关键在平时,所以在课前我已经分小组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早已让他们盼望着课的开始,我以主持人的身份调控比赛的时间、顺序,以协作者的热情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
】二、复习导入1、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的数;的分数单位是()。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3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3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3的倍数的特征。
2.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3. 3的倍数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3的倍数的特征。
2. 教学难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3的倍数的概念和特征。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3的倍数的特征。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4.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乘法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 讲解3的倍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什么是3的倍数。
- 讲解3的倍数的特征,如:个位数是0、3、6、9的数是3的倍数;各位数之和能被3整除的数是3的倍数等。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3的倍数的特征。
3.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 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共同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
4. 巩固练习-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难问题。
5.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3的倍数的特征。
6. 布置作业- 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加强课堂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3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北师大版2. 重点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3.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小组合作、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八、教学资源1. 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 辅助材料:练习题、教学课件九、教学时间1课时十、教学评价1. 学生能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第三单元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学案)五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学案)五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3的倍数的含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运用特征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2)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3的倍数的含义2. 3的倍数的特征3. 3的倍数的大小比较4. 应用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3的倍数的特征及运用。
2. 教学难点:3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2、5的倍数的特征。
(2)提出问题: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发学生思考。
2.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1)学生通过举例,观察3的倍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
(3)师生共同归纳:一个数是3的倍数,当且仅当它能被3整除。
3. 3的倍数的大小比较(1)学生尝试比较几个3的倍数的大小。
(2)引导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大小比较,可以从它们的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数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再比较次高位,以此类推。
4. 应用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教师强调3的倍数的特征及运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相关题目。
2. 收集生活中3的倍数的例子,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1. 3的倍数的含义2. 3的倍数的特征3. 3的倍数的大小比较4. 应用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使学生掌握了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运用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倍数与因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求法。
2.运用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在总结中提高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2.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衣服的尺寸、餐桌的摆放等,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讲解倍数和因数的定义,通过课件展示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同时,介绍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的求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求出指定数的因数和倍数。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课题一倍数与因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
能力目标: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自学、有问题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团体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自然数与整数的范畴及区别2、因数倍数的研究范围教学难点: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性教学准备:多媒体情景图或白板课件教法:引导自学,精讲疑难学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上课之前,老师先来做个小调查,哪些同学知道爸爸的名字?哪些同学知道爷爷的名字?哪些同学既知道爸爸的名字,又知道爷爷的名字?<板书:我爸爸爷爷>引导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谁的儿子"。
师:我们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我们刚刚说到的"父子关系"。
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表述时一定要说完整才行。
其实数与数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1.出示教材上的队形图。
从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
9×4=36<人>5×7=35<人>说说在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名称及所表达的意义。
2.认一认。
以9×4=36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这里出现了两个新的概念:倍数和因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倍数和因数。
<板书课题:倍数与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要让学生多说一说。
师:根据5×7=35,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2=9,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3、根据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出示25×3=75,20×5=100
4.找7的倍数。
找到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课本第32页第1、2、3题。
四、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示大家注意什么问题?
学科
数学
教师
罗欣
课题
倍数与因数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板
书
设
计
倍数与因数
9×4=36(人)
36是4和9的倍数4和9是36的因数
作业
《快乐课堂》第20页
教学
后记
在教完本单元,并测试联系后,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也出现了很多教学的困惑。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而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有些知识就必须由教师来教学,很直白的告诉学生,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能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的,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在让学生去交流时一定要明确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很困难,因为很多学生都会无序的去找,这样就造成遗漏。
想一想,2的倍数写得完吗?一般怎么处理?(写不完,一般只要从小到大写5个,然后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4课时找因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4课时找因数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单元第4课时——找因数。
我们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因数的概念,学会如何找两个数的因数,并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因数的概念,能够找出任意两个数的因数。
2. 掌握找因数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3. 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还是因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掌握找因数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难点则是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还是因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因数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卡片,上面写着不同的数字。
同学们可以利用这些卡片来找出数字的因数。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大家展示一些数字卡片,请大家尝试找出这些数字的因数。
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感受因数的概念。
2. 讲解因数的概念:我会给大家讲解因数的概念,解释什么是因数,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大家讲解一些找因数的例题,让大家通过例题来理解找因数的方法。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大家一些练习题,让大家自己动手找因数,巩固所学知识。
5. 因数与倍数的关系:我会讲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让大家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还是因数。
六、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找因数的方法和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找出10个数的因数,并写出每个数的因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同学们是否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是否理解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也会给大家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让大家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这就是我对于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4课时找因数的教学设计。
希望通过我的教学,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因数的概念,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3教案
单元及课题第三单元课题:倍数与因数教材简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混合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倍数与因数;2、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找因数;找质数等,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简单化。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混合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练习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倍数与因数时,限制在不是零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
学情分析“倍数与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结合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单元可以采用以谈话、讨论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组块进行适当的联结,激发学生的数学直觉进行大胆的猜测、验证、采用观察与比较,并沿着这一路径进行合理的充分的论证,从而得到方法和规律。
单元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倍数与因数、质数和合数的认知过程,以及2、5、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学会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能找出10以内某数在百以内的全部倍数,以及百以内某数的所有因数;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并能做出相应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倍数与因数、探索非零自然数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单元重点能找出10以内某数在百以内的全部倍数,以及百以内某数的所有因数;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并能做出相应判断。
单元难点能找出10以内某数在百以内的全部倍数,以及百以内某数的所有因数;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并能做出相应判断。
单元课时安排《倍数与因数》………………………………………………………… 1课时《探索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 1课时《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1课时《找因数》…………………………………………………………… 1课时《找质数(认识质数、合数)》……………………………………… 1课时练习四……………………………………………………………… 1课时单元综合练习测试卷(A)………………………………………… 2课时教学内容倍数与因数第 1 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倍数与因数。
小学数学北京版新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学案 3
小学数学北京版新五年级上册
《小数乘法》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掌握估算的方法。
(2)学会小数乘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结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与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解。
二、重点难点
理解估算的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准确的估算出结果。
三、导学问题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与同学分享。
1、复习
(1)估算
68×72 14×23 123×56
47×68 68×71 79×13
估算整数乘整数的方法是什么?
(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2、合作交流
⑴怎样估算3.9×3。
1?
⑵小数乘法估算与整数乘法估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⑶试一试,估算2.3×3.9?
⑷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放可能用的到小数乘法的估算?。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变幻的方法设计图案。
2、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适时渗透转化、对应等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建立新、旧图形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对应思想。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特征解决一些灵活的实际问题。
体现思想: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知识联系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课时:16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特性,以及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会正确作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高的作法。
教学过程:1、观察下面的图形,你可以把他分成几类,为什么?2、汇报:怎么分?按什么标准分?3、认识多边形,四边形。
了解研究平面图形从边、角入手。
4、四边形的特征。
5、认识四边形中已学过的图形,揭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自主研究平行四边形1、拿出平行四边形的四种不同图形,仔细观察:边、角有哪些特征?(四条边,四个角)2、根据你的观察大胆猜一猜边、角还可能有那些特征?“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平行四边形项目内容1.思考:长方形木框两边拉一拉就会变形,变成的形状还是长方形吗?2.例:量一量,折一折。
分析与解答:(1)测量。
①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边的关系:AB=(),AD=()。
②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角的关系:∠A=(),∠B=()。
(2)平行四边形的高。
按以上方法对折后,发现底边完全(),折痕所在的线和底边(),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即平行四边形的()是和底边垂直的线段。
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等且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和底边垂直的()。
4.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126厘米,一边长为16厘米,另外三边的长分别是(),(),()。
温馨提示知识准备:边、角的概念。
学具准备:5根木条。
1.不是长方形。
2.(1)①DC BC②∠C∠D(2)重合垂直高高3.线段4.16厘米47厘米47厘米3.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项目内容1.画出下列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拼出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是()。
3.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S=()=()×()=()(米2)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大小由它的()和高共同决定。
5.我还发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6.填表。
底/cm2118高/cm389.8面积/cm2210.793.67.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长是5米,高是2.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温馨提示学具准备:方格纸、剪刀。
知识准备:长方形面积及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相关知识。
1.略2.相等底高S=ah3.ah64244.底5.相等6.79821.5 5.27.5×2.5=12.5(米2)3.3梯形项目内容1.思考: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呢?2.例:折一折,说一说。
分析与解答:(1)折叠时,下底折回部分必须与下底完全(),纸条折痕垂直于两底,垂直于两底的纸条折痕就是梯形的()。
(2)梯形的高的画法: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梯形的一条底边重合,使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另一条底边的任意一点,从这点向对应底边作(),这点到对应底边的()就是梯形的高。
3.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和(),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
4.找出下图中的梯形,再把底、高和腰标出来。
温馨提示知识准备:梯形的特点。
学具准备:梯形模型。
1.梯形2.(1)重合高(2)垂线垂线段3.不平行上底下底腰4.略3.4梯形的面积项目内容1.求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2.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组成了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一个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梯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s=(a+b)×h÷2。
3.梯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某水电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求它的面积。
S=(a+b)h÷2=(+)×()÷2=10530(m2)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前提是所用的两个梯形必须是()和()都完全相同的。
5.求出下列梯形的面积。
(单位:cm)温馨提示学具准备:四张完全相同的梯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知识准备:推导和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1.90厘米275厘米22.形状大小一半3.361201354.形状大小5.135厘米225.44厘米23.5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项目内容1.下图中,底()与高()对应。
2.思考:用3根长分别是10厘米、20厘米、30厘米的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吗?动手摆一摆。
3.例:量一量,算一算。
(单位:mm)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作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分析与解答:(1)测量填表。
三角形①三角形②( )( )( )( )( )( )(2)发现规律。
只有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第三边时,才能摆成三角形。
4.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第三边。
5.亲自动手操作,一定能找到规律。
6.在能围成三角形的□中画“√”,不能的画“✕”。
7.选3根小木棍围成三角形,可以怎样选?温馨提示知识准备:三角形的认识。
学具准备:4组不同的小棒。
参考答案1.c h 2.不能3.(1)152224202039(2)大于4.大于5.略6.√✕√7.7,8,138,13,,3.6三角形的分类项目内容1.我们学过哪些角?2.思考:我们戴的红领巾是()三角形。
3.例:观察三角形各内角的大小,并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分析与解答:(1)填表,将每个三角形各类角的数量填入统计表。
①②③④⑤锐角个数( )( )( )( )( )直角个数( )( )( )( )( )钝角个数( )( )( )( )( )(2)分类。
观察这些三角形的角,有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就是()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就是()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就是()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又可以分为()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5.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
6.数一数,填空。
()个锐角三角形()个直角三角形()个钝角三角形温馨提示知识准备:三角形的分类方法。
学具准备:各样的三角形。
参考答案1.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2.钝角3.(1)323230100000010(2)锐角直角钝角4.等边5.等腰三角形6.2423.7三角形内角和项目内容1.思考:一个三角形中,三个角一共是多少度?2.例:三角形的3个内角和是否都相同呢?分析与解答:(1)把三角形的3个角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发现这3个角拼成了一个(),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2)把三角形按下面方法折一折。
发现这3个角组成了一个(),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
4.求三角形中∠1的度数。
5.在下面的()内填上“锐角”“直角”或“钝角”。
∠1、∠2、∠3是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
(1)如果∠1=43°,∠2=47°,那么∠3是()。
(2)如果∠1=64°,∠2=46°,那么∠3是()。
(3)如果∠1=35°,∠2=39°,那么∠3是()。
温馨提示知识准备:平角=180°。
学具准备:三角形纸片。
参考答案1.180°2.(1)平角180(2)平角1803.180°4.110°85°62°5.(1)直角(2)锐角(3)钝角3.8三角形高的画法项目内容1.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多少条边,多少个角?2.思考: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3.例:怎样画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分析与解答:(1)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确定的底(),沿着这条底平移三角板,使另一条直角边经过这条底所对的()。
从顶点向底边画一条(),顶点到底边的垂线段就是三角形的()。
(2)不同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可以选三角形的任意一边为底,从底所对的顶点到底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底所对应的高,三角形有()条高。
5.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画对了吗?对的画“√”。
温馨提示知识准备:三角形边和角的知识。
学具准备:三角板、剪刀。
参考答案1.四条边四个角2.三条边三个角3.(1)重合顶点垂线高(2)略4.35.()(√)()(√)3.9三角形的面积项目内容1.求右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
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其中一个三角形面积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即S=()。
3.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3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S=()=()×()÷()=1650(厘米2)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必须是两个()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求下列三角形的面积。
温馨提示学具准备:三种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准备2个完全一样的)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知识准备:推导和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
1.960厘米22.底高2倍2ah÷23.ah÷21003324.完全相同5.36.8厘米2105厘米23.10组合图形的面积项目内容1.用公式表示各图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2.认识组合图形。
是由()组合成的。
是由()组合成的。
3.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形和一个()形的组合。
列式为()+()=()=()也可以把上图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梯形的上底是()米,下底是()米,高是()米。
列式为(5+7)×2.5÷2×2=()米2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组合图形分割成若干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把各个面积();也可以把组合图形补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再减去补上的空白图形面积。
5.做一面中队旗用多少布?6.一个指示牌的形状是一个组合图形,求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温馨知识准备: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
提示1.底×高底×高÷22.两个梯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3.三角正方5×2÷25×55+253057 2.5304.相加5.30×2×80-30×2×20÷2=4200(厘米2)6.300厘米23.11千米2和公顷项目内容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张身份证的面积大约是45()。
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约是4()。
一个篮球场的面积大约是200()。
3.认识千米2和公顷。
(1)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千米2。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
(2)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米2。
1公顷=()米2,1千米2=()公顷。
4.公顷和千米2有多大。
(1)一个教室的面积约50米2,()个这样的教室,面积约1公顷。
(2)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米2,()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千米2。
5.常用的较大的面积单位有公顷和千米2,其中1公顷=()米2,1千米2=()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