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合集下载

西方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西方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 巴尔胡达罗夫提出(1)翻译理论是一们语言学学科; (2)主要任务是描写;(3)语义问题必须从三个 方面(所指意义,实用意义,符号内部意义)加以研 究和传达;(4)在六个层次上建立等值翻译即音位、 词层、词组层、句子层和话语层。
❖ 加切奇拉泽则指出(1)文学翻译必须坚持创造性原 则;(2)文艺翻译必须运用现实主义方法;(3) 文艺翻译不能纳入语言学研究范畴。
(二)奈达翻译思想简介
❖ 奈达(Eugene A. Nida) ❖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 ❖ 他的翻译思想大致可以分为描写语言学阶段、
❖(二)译笔必须纯朴自然, 不事藻饰。
多雷在《论如何出色地翻译》中列出五条 翻译的基本准则:
(一)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
(二)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的译文语言 (三)译者必须避免字字对译,因为字字对译
有损原意的传达和语言的美感 (四)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 (五)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
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354-43)提出 “《圣经》的翻译凭‘上帝的感召’ ”
他们关心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以 及基督教《圣经》,注重原文的文学特 征,热衷于讨论译者应该直译还是意译。
中世纪时期
(西罗马帝国崩溃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 罗马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曼里乌
生色调适当的效果
查普曼的见解:既反对过于严格,也不赞 成过于自由。
近代时期 (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国的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
❖ (一)翻译是艺术 ❖ (二)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 (三)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 (四)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 (五)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 (六)翻译分为三类:

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的风格高雅,而把译文必须朴素、通顺、准确当作衡量译作的标准。

(二) 翻译的重点,很明显地突出对近代和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北欧各国作品的译介。

(三) 开始较多地翻译中国作品,出现汉学热潮。

言学论文集》和帕尔默编辑的《弗斯论文集》两部文集里,其中集中反映他翻译理论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语言学与翻译》,另一篇是《语言分析与翻译》。

在这些文章里,弗斯着重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先决条件。

(二)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

(三) 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甲语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语言的。

卡特福德指出,他的理论叫翻译的"描写理论" 。

即是说,他运用描写语言学家韩礼德的" 级阶与范畴语法"(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 ) 来描写翻译。

作者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一) 翻译的性质。

据卡特福德所下定义: 翻译乃是"把一种语言( 摞语) 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 目标语) 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

(二) 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论,可分为" 全文翻译( full translatìon ) " 和" 部分翻译" ( partialtransla tion) 。

(三) 翻译的对等问题。

这是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中心所在,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根据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

另→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目标文本和摞文本是否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四) 翻译转换。

(1) 层次转换; (2) 范畴转换。

(五)翻译的限度。

指的是不可译性的问题。

翻译中有两种类型的不可译: (1)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义语法结构,如英语的Time f1ies ,其中flies可以是动词f!y( 飞行)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也可以是名词f !y (苍蝇) 的复数形式,等等。

西方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西方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 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概述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先验同一性。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

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原的,而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
科学派
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关注翻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该流派强调翻译是一种科学的活动,需要通过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来进行研究和实践。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吴立言、邱立本、孙振威、韦沛然等。

他们在研究中文翻译理论方面,采取了基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学的方法,强调翻译必须建立在对原文和译文语言本质的准确理解基础上。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重点包括翻译的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等方面。

他们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忠实原文、准确传达信息、灵活运用语言等。

此外,他们还注重研究翻译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如句法结构分析、语义转换、文化背景的考虑等。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当代中文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翻译教学和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

同时,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还促进了中西方翻译理论交流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总之,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支重要流派,以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特点。

他们的研究对中文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精选资料

翻译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精选资料

翻译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精选资料翻译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至今,在其理论研究不断完善细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几大转向,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从规定性研究转向描述性研究,关注焦点从文本转向文本上下文,从作者转向读者,从原文本转向译文本,从文本的语言学层面转向文本的社会文化层面。

在此大背景下,翻译的文化学派及其理论在西方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研究的主流。

笼统地讲,文化学派在研究翻译时更关注翻译文本,翻译过程,翻译策略等所受到的外部文化社会的操控和影响。

本文将对文化学派几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思想进行梳理性介绍。

詹姆斯?霍尔姆斯詹姆斯?霍尔姆斯被认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创始人,翻译文化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翻译学科建设方面。

当人们还在争论翻译是否该被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霍尔姆斯就在其《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里提出了关于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构想,该文章也被普遍认为是翻译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

[1]在文章中他探讨并阐述了诸如翻译学学科的命名,研究范围和划分等一系列学科基本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翻译学的学科框架图。

塔玛?埃文-佐哈尔以色列学者佐哈尔从观察翻译对社会的影响的角度于1979年首次提出多元系统(Polysystem Theory),他本人也被视为“翻译研究学派”的先驱之一。

他认为,文化、语言文学、社会都不是由互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是由相关的元素组成的系统。

这些系统,又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由多个相交甚至相迭的系统组成。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创造了“多元系统”这个理论术语。

所谓的“多元系统”,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相关的系统――文学以及文学以外所有相关的系统的集成,用以解释该文化中全部的书写; 佐哈尔在阐述多元系统理论时,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元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在文学多元系统里所占的位置。

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

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

B. 翻译的类别
1. 全文翻译: 原语文本的每一部分都要用译语文本材料 来替代。 2. 部分翻译: 原语文本的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是未翻译 的,只需把他们简单地转移并参合到译语 文本中既可。
实例ー全文翻译
A Walk in the Clouds
解析
影片“A Walk in the Clouds”的译名《云中漫步》堪称上 乘之作。 影片描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弥漫着葡萄花香的葡萄园中 相亲相爱的动人故事。影片中的葡萄园取名为“云”,是 一片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的仙境,男女主人公“漫步”园 中,浪漫而有诗意。 原片名的字面意思就是“在云中散步”的意思,这里译者 很好的把它译为了《云中漫步》,这个译名不光在语法、 词汇上与原名完全对等,而且十分切合影片浪漫爱情的主 题,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看到了落英缤纷, 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意象美好,寓意悠长。
(三)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与奈达翻译 理论几乎同时引进中国的。奈达一时红的发紫, 成了中国翻译界家喻户晓的名字,而卡特福德理 论却在奈达大红大紫的同时被某人贬为“味同嚼 蜡”,还“有些人认为(语言学翻译理论)不值一 提,因为它研究的是西方人建立在印欧语系的几 种语言的对比基础上的,“对汉语翻译没有指导 意义”。如今在中国,几乎没有人再对卡特福德 以及他的理论表示兴趣,而在国外,也有不少人 认为卡特福德以及其它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已经 “过时”。
实例-语言方面的不可ist” Time flies.
解析-双关
“The Passion of Jesus Christ”中的 “passion”一词在字典里有好几个解释,它 可以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或激情,也有狂 怒,盛怒的意思,还有一个含义是表示耶 稣受难。译成中文,只有那些了解西方文 化,尤其是圣经文化的译者知道耶稣是 《圣经· 新约》里面的人物,由此他们才能 选出恰当的含义将片名译为《耶稣受难》。

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

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

-Quelle heures est-il? -What time is it?
-Il est très bien! -It is very good!
-小野さんは どちらですか? -小野女士是哪位?
1. 受限级: 固定在语言结构低层的翻译,即局限于词对词、词素对 词素的翻译。 意译:译者在层次结构上自由选择对等语,不受级的任何 限制。
1. 全文翻译: 原语文本的每一部分都要用译语文本材料来替代。
2. 部分翻译: 原语文本的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是未翻译的,只 需把他们简单地转移并参合到译语文本中既可。
A Walk in the Clouds
影片“A Walk in the Clouds”的译名《云中漫步》堪称上 乘之作。
影片描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弥漫着葡萄花香的葡萄园中 相亲相爱的动人故事。影片中的葡萄园取名为“云”,是 一片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的仙境,男女主人公“漫步”园 中,浪漫而有诗意。
2. 级无限: 在结构层次上下自由移动的翻译。 逐字翻译:是限制在词一级、甚至词素一级的翻译。
直译: 介于两者之间。
正如在翻译的性质中定义的,卡特福德认为翻译 是一种等值转化,而其等值取决于两种语言的对 比,原语和译语的语境意义共同特征越多,翻译 等值的条件就越充分。
1. 文本对等: 特定语境中译文和原文的等值。 2. 形式对等: 译文和原文的语法bake 焙, bound 绑着, carve 刻, cheat 欺, drag 拽,gave 给了,hate 恨,howl 嚎, ------ leave 离开, pour 泼, tow 拖。 名词: dad 爹, mom 妈, silk 丝, road 路, peel(水 果的)皮,seal 玺(=图章),fatigue 疲“乏”, ------ dynasty 朝“代”,town 屯。 此外,还察觉 shout (喊叫)与“仰天长啸”的“啸”音 义非常近似; ------------bowl (碗)与“衣钵”的“钵”音义近似。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4、文本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见解,见《翻译入门》、《翻译教程》。
(三)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奈达(Nida) ◆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 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该派观点反 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 卡特福德 (Catford):著有《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 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 ◆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二、 翻译的语言学派
4、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 语言进行处理。
6、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纽马克(Peter Newmark) 1、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20世纪以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时代”。

人们围绕“字对字”和“意义对意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核心是“信”、“神”、“真”典型代表包括约翰·德莱顿、泰勒等人,而巴纳德、施泰纳等人则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双语学派
9 Jacobson(1959)提出了意义对等的问题,在接下来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用转换语法模式,并使用“科学”(奈达语言)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时的意义处理。

奈达的形式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和对等原则都以读者为中心。

纽马克相信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非常重视翻译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与此同时,翻译就像女性文本和文学一样,总是“颠覆”和“解构”原作(男性文学)
一些翻译理论家把翻译比作作文研究中的“戏仿”(parody)作为“应用和滥用”传统文学规则和惯例的一种解构方法,解构普遍真理或“正统文化的地位”(Hacienne)同样,翻译也是对原文的戏仿。

一方面,翻译应该忠实地模仿原文,另一方面,它又含蓄地背离原文,颠覆或解构原文。

亚文化倾向的最大特点是质疑“普遍概念”和”权威”,肯定翻译中的“差异、异质性和原创性”。

西方翻译理论书目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书目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经典一、英国部分:1.乔治·坎贝尔(George Campbell, 1719-1796 ),《四福音的翻译与评注》(A Translation of the Four Gospels with Notes, 1789)简介:坎贝尔的《四福音的翻译与评注》是西方最早的翻译专论之一,其理论意义体现在:第一,该论著的问世,标志着西方宗教翻译研究的重大转折。

坎贝尔认为,《圣经》翻译“应为文学和宗教两种不同的目的服务”,这就弥合了哲罗姆提出的“宗教翻译”和“文学翻译”的严格区分,因而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第二,该论著是最早论及“对等翻译”的翻译理论专著之一。

坎贝尔在该论著中提出了从词汇、语法和风格方面取得对等的观点,成为20世纪“对等”理论的先导。

第三,该论著的问世,意味着翻译理论的探究突破了前人圄于具体文本的界限,标志着系统性、原则性和抽象性的理论研究视角的出现。

第四,该论著的问世,标志着认知视角的革命性嬗变。

宗教翻译“三原则”的出现,意味着坎贝尔背离了斐洛、奥古斯丁等人所信守的“上帝感召”的无端依从,完全从理性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宗教翻译“三原则”。

因此,在相同的人文主义文化背景下,其“三原则”的具体内容同泰特勒的“三原则”有着惊人的雷同,实不足为怪。

总之,坎贝尔的“三原则”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而且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2.亚历山大·弗雷瑟·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0)简介: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一书是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其理论意义表现在:第一,泰特勒首次以概念的形式规定了“优秀翻译”的内涵。

优秀翻译定义出现,标志着泰特勒的译学主体视角具备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征。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 4、不同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
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29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
◆ 与传统译论对“一致性”的诉求相反,女性主义翻译致力 于“差异的凸显”。
◆ “差异”有两曾含义:一是指不拘泥于与原作的一致;二 是强调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的差异。
◆ 这样的思想一方面抛弃了传统的以原作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肯定了影响翻译行为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借翻译的灵帝, 构建女性话语的壁垒
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 2、文本类型理论:信息型、表达型、操作型。 2、译文必须连贯一致,而这种连贯性取决于译者对原文意图
的理解。 3、赖斯的理论总体上是建立在对等理论之上,其实质指的是
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21
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二、弗米尔(Vermeer):目的论 skopos theory 1、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性法则。 2、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翻译行为”概念。 3、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
◆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 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 础。
◆ 虽然出现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方法,却存在 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 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
10
翻译的语言学派
主要代表 ◆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美国结构学派和奎因 ◆ 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 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 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16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 贴原文翻译。

西方翻译理论中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之浅析

西方翻译理论中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之浅析

西方翻译理论中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之浅析摘要:语言翻译理论的研究离不开语言翻译学派的影响。

语言学派对于语言翻译的繁荣、发展和国际上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笔者列举了西方翻译理论家中几个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浅析了他们的主要翻译观点并比较了这些观点之间的异同,以便我们对西方的语言学派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更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翻译理论;语言学;代表人物一、引言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界摆脱了持续两千余年经验式翻译研究的藩篱,出现了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从20世纪末开始,翻译研究更加多元化,前沿的语言学理论——包括语用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这些理论给翻译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而提到西方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学派,众所周知有一些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交际理论派与奈达、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等等。

西方译论的语言学派以语言学作为翻译研究的重心,长期以来把翻译定义为语言学的一个下属分支,采用语言学的方法与目的进行翻译研究。

他们以语言共性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认为语言是相通的,翻译既是可实现的又是有一定限度的。

二、语言学家的翻译研究1、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克布森作为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各布森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 1959 年发表的论文《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他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来论述语言、符号与翻译,翻译的分类以及可译性等问题。

他认为任何单词或词组都是确定的语言和符号事实。

通过把难理解的语言符号翻译为易被理解、易被接受的语言符号,才得以实现语言符号的意义。

他的一大贡献是他从符号学的立场把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他认为语言层面的词法和句法是导致各种语言具有强制性的主要原因;词汇层面由于词义空缺导致了词汇的不对等;语法范畴中的性、体、语义也影响着语际翻译。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x标志。

2.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曼里乌?波伊提乌。

3.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代表人物: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和乔治?查普曼。

4.近代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夏尔?巴托,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莱尔马赫,施雷格尔(AugustSxhlegel,1767--1815)和洪堡。

5.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

“翻译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谭载喜?《西方翻译史》1991),四大学派:a、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 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乔治?穆南、冉佩尔特、维内. 主要论点是:(一)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二)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b、伦敦派: 创始人是弗斯. 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纽马克. 主要论点是: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c、美国结构派;d、交际理论派。

6.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介绍有六大学派:a、语言学派:代表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b、交际学派:现于7、80年代,代表奈达和雷伯恩。

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c、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d、文学—文化学派;e、结构学派;f、社会符号学派。

7.布拉格学派: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38)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

主要代表人物有解渴的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Jiri Levy)、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德国的冉佩尔特(R·Jumpelt)、加拿大的维内(Jean-Paul Vinay),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曼·雅可布逊和列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 等。

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

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

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

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

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 (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

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

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

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

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

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译研究对‘忠实’的盲目追求中解放出来(陈德鸿,2000)。

7口译研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国际会议口译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场合采用了同声传译。

口译职业化逐渐成形:既有大学专业教育,又有专门的行业组织和执业规范,围绕口译的研究也随之而生。

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同声传译的心理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性研究,包括对译员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的研究,语言间词汇联想能力等方面。

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语言过程中的时间因素,即源语和目标语的时间差。

随着口译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逐渐扩展到译员认知,意义单位,质量控制和译者角色等方面。

80年代到21世纪西方翻译研究出现的译学思想和流派翻译研究派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科学派The”science ”of the translation操控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功能学派Functional School释意学派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the theory of sense)解构学派多元系统派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Cultural turn文化转向translation turn翻译转向Edwin Gentzler根茨勒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五大流派1)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北美翻译培训派2)The”science ”of the translation翻译科学派3)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早期翻译研究派4)Polysystem translation多元系统派5)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6)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北美翻译培训派一、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1策德内斯(JonansZdanys):创立培训班的前提2 I.A.Richards:new criticism and translation英国著名学者、“新批评”理论的创始人I.A.理查兹理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3 Ezra Pound艾兹拉·庞德(美)诗人兼评论家。

"意象主义"imagism一词由他首先使用,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人之一Theory of luminous details庞德:细节翻译理论4 Frederic will: the paradox of translation威尔(美):翻译的矛盾5 Lawrence Venuti: rethinking translation韦努狄(美)二、The”science ”of the translation翻译科学派1 Noam Chomsky: ”Underlying ”structures乔姆斯基(美):语言的“内在”结构2 Eugene Nida:Applying generative grammar to translation奈达(美):翻译中的生成语法、3Wolfram Wilss: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in Germany威尔斯(德):翻译的科学、4functionalist theories in German language countries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三、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 早期翻译研究派1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Russian formalism and translation2JińLevý and the Czech and Slovak connections列维(捷克斯洛伐克).米科(捷克)和波波维奇(捷克)3霍姆斯James Holmes(美藉荷兰)4勒弗维尔(美)Andre Lefevere、Raymond van den Broeck布罗克与巴斯内特(英)四、polysystem theory多元体系派1Jurij Tynjanov:on literary evolution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2Itamar Even-Zohar: exploring intrasystemic literary relations 佐哈尔(以色列):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3Gideon Toury: 1)toward a target-text theory of translation2)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图里(以色列):目标系统五、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派:1Foucault:De-structuring the original福科:解构原文、2Heidegger:the limits of naming海德格尔(德):重新认识命名、3Derrida:translation and différance德里达(法):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4post-Derrida translation discussions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5deconstruction and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殖民主义翻译,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1奈达(美)(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2卡特福德(J.C.Catford)(英)(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3威尔斯(Wolfram Wilss)(德)(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4纽马克(英国)(Peter Newmark)(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5斯坦纳(George Steiner)(英国)(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四步骤:1)信赖(trust)(2)侵入(aggression)(3)吸收(incorporation)(4)补偿(restitution)6巴尔胡达罗夫(Л.С.бархчдаров)(苏联)(L.Barkhudarov)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7费道罗夫()(苏联)、v.科米萨罗夫(V.Komissarov)()(苏联)的翻译理论8穆南(Georges Mounin)(法)(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9塞莱丝柯维奇(DanicaSeleskovitch)(法国)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