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梳理
高三语文复习必背: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高三语文复习必背:钱塘湖春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9cecf8a8e9951e79a8927bc.png)
高三语文复习必背:钱塘湖春行知识点今天我们学习《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
下文为大家准备了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三语文复习必背: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原文】《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文翻译】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注释】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3bb3697dd36a32d737581be.png)
《唐诗五首》知识点归纳一、《野望》《野望》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首联点题,且交代了“望”的时间、地点、心情。
颔联、颈联:描绘了在暮色苍茫中于隐居之地所望见的景色。
两联在写景上的区别在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的是:远景、静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的是:近景、动景。
颔联中“树树”、“山山”两个叠词用得好,显示出了郊野山、树众多的特点。
“唯”和“皆”也用得好,它们生动、传神地描摹出了傍晚,山、树笼罩在一片秋色、余晖中的美丽景象。
尾联“长歌怀采薇”用典抒情,写出了诗人对古代像伯夷、叔齐之类的隐士的追怀,透露出自己内心的孤独、苦闷。
从表达方式而言,这首诗用到了叙事、描写、抒情。
二、《黄鹤楼》《黄鹤楼》这首诗,从体裁来说,是一首七言律诗。
从题材来说,是一首吊古怀乡诗。
首联,从黄鹤楼命名的传说起笔写由黄鹤楼而产生的联想。
颔联承接首联在“鹤去楼空”的感慨中,将描写的对象转到“白云”上,从侧面展现黄鹤楼的高耸。
颈联笔锋一转,写诗人登临黄鹤楼远眺而看到的景色。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译文是: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一带的原野上一棵棵青葱的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青葱的树木、茂盛的芳草本是生机勃勃的景物,但尾联中诗人将它们统一在了“日暮”的背景之下,勾起了诗人的乡愁,“烟波”更是让诗人的乡愁更加浓重了。
所谓“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也正是如此。
这首诗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三、《使至塞上》《使至塞上》从体裁来说,是一首五言律诗。
从题材来说,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诗歌的意思是:奉命出使到塞外去。
首联仅用十个字叙述了此次出使边塞的情况。
其中“单车”二字,透露出诗人的这次“问边”是轻车简从。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表面上是“问边”,实际是被排挤出了朝廷)首联透露出诗人的孤独苦闷,抑郁不得志。
颔联承接首联,诗人用“征蓬”、“归雁”自喻,包含两层含义:表面上是说:自己像征蓬和归雁一样出了汉塞,入了胡天。
中考必考40首古诗词曲逐篇梳理
![中考必考40首古诗词曲逐篇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7392acb376baf1ffd4fadec.png)
中考必考40首古诗词曲逐篇梳理一、摹景状物、直抒胸臆类1.《饮酒》(其五)(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居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世俗交往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心既然远离尘俗,自然觉得所处之地也远离尘世了。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怡然自得间无意中看见了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间的云气更加秀丽,飞鸟结伴飞回树林。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①选自《陶渊明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藏后。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②【结庐】建造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③【人境】喧器扰攘的尘世。
④【尔】如此,这样。
⑤【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⑥【山气】山间的云气。
⑦【日夕】傍晚。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内容:前四句写诗人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接着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悠然自得的状态;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主旨:通过描写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陶醉自然的人生态度和洁身自好、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手法: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达到了浑朴自然、物我交融的境界。
赏析点评(1)返回自然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他把这一理想落实在“人境”,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完满。
“车马喧”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心远”指精神上对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故“地自偏”。
(2)这两句诗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遂成千古名句。
“见”字用得精妙,它以山为主体,衬托出人的风雅。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归纳及考题巩固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归纳及考题巩固](https://img.taocdn.com/s3/m/9959cc0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7.png)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归纳及考题巩固展开全文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导学目标1. 了解诗人及有关文学常识2. 赏析名句3. 体会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一、预习积累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被称为诗魔,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2.《钱塘湖春行》是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二、感知探究:(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颈联中哪两个词最为传神?试品评。
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三、学习测评(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游行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从动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从植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初中重点诗歌考前实战强化训练题:钱塘湖春行(附答案和内容中心要点梳理)
![初中重点诗歌考前实战强化训练题:钱塘湖春行(附答案和内容中心要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6403a687fd5360cba1adbfe.png)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第一部分:内容中心要点梳理①这首______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是他写景诗中的名篇。
全诗以“__”字为线索,从______起,至______终。
以“__”字为着眼点,写出______之情。
②首联从大处落笔,写________之景。
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初平”写春水初生,已与堤平。
Array③“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勒出了______轮廓。
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__________。
④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______,以“__”“ __”“ __”“ __”表现____的动态。
“几处”勾画出__________的情态;“谁家”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______,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⑤颈联写俯察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看花的时间长了,会产生迷乱的感觉;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
此联和上联是全诗的核心部分。
以“__”“ __”“ ____”“ ____”状写______,渲染了______,给人以清新之感。
⑥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直抒胸臆,表达诗人____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________。
⑦整首诗前四句写________,远近结合;后四句专写________,色彩缤纷。
全诗描写细致生动,语言质朴自然,体现了诗人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考前实战强化训练题集锦考前实战强化训练题(1)【甲】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乙】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6. 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2分)A.甲句表现了诗人寻觅莺燕的疑问。
B.乙句描绘了军营生活欢乐的场景。
C.丙句描绘了江南水乡秋景的画面。
D.以上三句都是描写景色借景抒情。
《钱塘湖春行》笔记
![《钱塘湖春行》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91d479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9.png)
《钱塘湖春行》笔记原诗、注释、翻译一、文学常识:1.解题: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行,即春天出游,点明了游览的季节和地点。
2.体裁:七言律诗3.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等,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二、内容分析:1.首联:孤山...云脚低。
①首联点题,叙事写景,交代游踪。
②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两个地名连用,边走边看,暗扣“行”字。
③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从大处着笔,远眺湖面,云脚低垂。
④构成了水天相接的早春湖面图/水涨云低图。
2.颔联:几处...啄春泥。
①颔联写远景,从仰视莺与燕(禽鸟、动物)的角度细致描摹早着景致。
②“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之时,“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
③运用对偶和拟人手法,构成了一幅莺燕争春图/报春图。
3.颈联:乱花...没马蹄。
①颈联写近景,从俯视花草(植物)的角度细致描暮早春景致。
②“乱”写出了花草的颜色和繁多,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预见即将盛放;“浅”写出了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③“乱”“浅”点明是早春,“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④运用对偶,构成了一幅花草迎春图/初春花草图。
4.尾联:最爱...白沙堤。
①尾联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②“最爱”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湖东”点明诗人游踪,与首联呼应。
③“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春和景明;“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余兴未阑,完全陶醉。
/绿杨白堤图。
小结:全诗紧扣“早春”着笔,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
除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外,诗人寓情于景,从生机盎然的景物中,我们能够体会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三、主旨归纳:这首七言律诗紧扣“早春”着笔,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通过对湖水、白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之情。
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78f6d4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c.png)
《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知识点》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的知识点。
先来说说《野望》,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诗人王绩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孤独和迷茫的心情。
比如“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这两句,就写出了他徘徊不定,不知该往何处去的感觉。
我记得老师讲这首诗的时候,给我们讲了王绩的生平故事,让我们更能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咱们接着看!
《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知识点》
同学们,咱们接着讲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的知识点。
再看《黄鹤楼》,崔颢的这首诗写得可美啦!“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那清晰的树木和繁茂的芳草,仿佛就在眼前。
这首诗还用到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像“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用了夸张的手法。
有个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模仿了这首诗的写景方法,作文变得特别生动。
同学们,咱们继续!
《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知识点》
同学们,关于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的知识点还有呢。
《使至塞上》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把大漠的景色写得特别壮观。
《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
《钱塘湖春行》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把春天的生机写得活灵活现。
我之前去春游,看到春天的美景,就想起了这些诗句。
同学们,多背诵多理解,这些古诗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美的享受!。
八上05《钱塘湖春行》-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八上05《钱塘湖春行》-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f5fda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7.png)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词语解释○1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2贾亭:即贾公亭。
唐贞元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初,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5暖树:向阳的树。
○6白沙堤:指湖面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内容描述: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是因为绿色杨柳下的白沙堤别有景致。
全诗赏析:诗人紧扣“早春”,描绘西湖明媚春光,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早春景致的细致描绘,体现禽鸟、植物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行不足”,表明诗人余兴未尽,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写作特色: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第一组题目:(1)【内容筛选】全诗以“行”为线索,从“___________________”起,到“__________________”终。
(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1分)(2)【词语鉴赏】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组题目:(3)【内容筛选】本诗抒发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
七年级语文课本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课本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50adc6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61.png)
七年级语文课本知识点梳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需要多记多看多做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七年级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天净沙秋思》1、“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本曲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试简要分析其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2)全诗仅28个字,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它出色的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
3、全曲中暗指题中“秋”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
最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4、“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好在哪里?写出了马瘦,实际上是暗喻人消瘦,表达了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
5、“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两幅画面是否矛盾?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吗?(1)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画面。
(2)句描写了悲凉肃杀的场面。
两者不矛盾,将哀景与乐景入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愁绪。
6、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例1: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例2: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动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7、本诗抒情的基调是:凄凉愁苦。
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8、诗中直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愁苦的情绪。
专题05《钱塘湖春行》知识梳理(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 副本
![专题05《钱塘湖春行》知识梳理(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67a15008e009581b6ad9ebcc.png)
《钱塘湖春行》知识梳理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作者作品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三、作品鉴赏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
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初二语文上册《唐诗五首》预习笔记、重点考点整理
![初二语文上册《唐诗五首》预习笔记、重点考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8c7422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7.png)
初二语文上册《唐诗五首》预习笔记、重点考点整理一、文学常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二、作者介绍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
三、主题思想《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人教版八年级上《 钱塘湖春行》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 钱塘湖春行》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1a5f54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0.png)
《钱塘湖春行》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他是唐代与李白、杜甫齐名的伟大诗人之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解释题目背景“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的一首游记诗,通过对钱塘湖春天的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游览的欣喜和感慨。
三、解释词语1.初平:形容水面平阔,仿佛与天空相接。
2.早莺:指春天的莺鸟。
3.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
4.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5.啄:衔取。
6.乱花:纷繁的花。
7.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8.浅草:嫩草。
9.没马蹄:没及马蹄,形容草浅。
10.湖东:西湖的东面。
11.行不足:走不够,意为百游不厌。
四、诗中景物描述及特点1.水面初平:形容早春时钱塘湖的水面平阔,仿佛与天空相接。
2.早莺争暖树:春天的莺鸟争着飞到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勃勃。
3.新燕啄春泥: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描绘出春天的温馨和生机。
4.乱花迷人眼:纷繁的花朵使人眼花缭乱,展现出春日的繁花似锦。
5.浅草没马蹄:嫩草刚刚长出来,还没有马蹄那么高,描绘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和草地的新绿。
6.湖东景色的特点:诗人游览的湖东景色明媚动人,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和自然美景的魅力。
7.行不足的原因:诗人百游不厌的原因是景色美好,表达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叹。
五、主题思想《钱塘湖春行》通过对钱塘湖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游览的欣喜和感慨,赞美了自然美景的魅力,抒发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dae6c248762caaedd33d4cc.png)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第一句是点明钱塘湖的方位,第二句是远景。
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此句用“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声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似问非问,略显俏皮,使诗歌更富情韵,也彰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湖的喜爱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迷人眼”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
“马蹄”点明诗人骑马游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背景资料】这首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或824)春天,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主题】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
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要点测试】1.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__喜悦__的感情,尤其是“__行不足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请从诗歌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__“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节特征。
或“新燕”——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体现了季节特征。
__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__绿杨林里白沙堤__”终。
《钱塘湖春行》考点梳理
![《钱塘湖春行》考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a5495f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f.png)
《钱塘湖春行》考点梳理《钱塘湖春行》考点梳理引言: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钱塘湖春行》的考点,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喔!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考点梳理:1、钱塘湖春行描绘西湖美好的诗句是?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钱塘湖春行本诗以春为着眼点以行为线索从什么起到什么终抒发了?答: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3、钱塘湖春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答:简单的说就是,寄情于景。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4、钱塘湖春行全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5、钱塘湖春行作者的观察点在哪?答:描写的是早春,观察点:在初平早莺新燕春泥浅草才能没马蹄。
6、赏析《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眼观岸边野花,渐使游人为之着迷;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
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乱花指各种不知名的野花,“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让人目不暇接。
“渐欲”用得很准确,说明还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渐开渐盛之意。
浅草是指刚生长出来的草,“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侧面点出骑马踏春的行迹。
《钱塘湖春行》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钱塘湖春行》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https://img.taocdn.com/s3/m/0245dbb2cc7931b765ce15da.png)
《钱塘湖春行》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
原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著有《白氏长庆集》71卷。
《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他在杭州时,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
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
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的春意盎然,恰到好处,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知识积累1.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
2.以:连词,来。
(以.观沧海)3.何:副词,多么。
4.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
竦,高;峙,挺立。
5.萧瑟.(sè):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6.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若:好像。
8.其:代词,指大海。
9.星汉:银河。
10.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至,极点。
11.以:介词,用。
(歌以.咏志)12.阔:宽阔。
13.悬.(xuán):悬挂。
14.生:升起。
15.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16.暖树:向阳的树。
17.乱花:纷繁开放的春花。
18.足:够。
19.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20.碣.石(jié) 21.澹澹..(dàn) 22.哉.(zāi)23.白沙堤.(dī) 24.枯藤.(téng) 25.天涯.(yá)考题例析(2011 湖北十堰)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整理
【诗歌】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二、问题探究
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早春。
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2.“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不能。
“几处”写出了早莺之少,如果改为“处处”,不符合时令的特点;“谁家”改为“家家”,那就是说新燕很多,而在早春,燕子只是零零落落的几只。
“几处”“谁家”贴切地写出了早春的特色。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动词用得很精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两个动词精妙在何处。
一个“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小燕子忙碌的神情,把小燕子写得活灵活现。
这两个字写出了莺、燕的动态美,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表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
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呢衔草。
5.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得繁盛、色彩缤纷的景象;“浅”字写出春草的低矮柔嫩;“渐欲”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长势。
这两句诗不但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诗歌主旨
《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