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湘西苗族民歌发展构建及其意义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苗族鼓舞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通过鲜艳的服饰、独特的舞蹈动作和激昂的鼓乐,表达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湘西苗族鼓舞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乃至对个人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苗族鼓舞动作轻盈优美,舞蹈姿态高贵典雅,给人以一种舒缓怡人的感觉,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苗族鼓舞节奏欢快,动感十足,给人以一种欢快愉悦的感觉,蕴含着苗族人民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期盼。
苗族鼓舞音乐优美动人,以悠扬的旋律和跌宕的节奏展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个舞蹈过程充满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给人以一种神秘悠远的感觉,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对祖先、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是苗族文化的一面重要的精神旗帜。
苗族鼓舞通过舞蹈姿态、服饰颜色、音乐节奏等方面的表现,展现了苗族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传递了苗族文化的精髓。
苗族鼓舞承载着苗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是苗族人民对历史的传承和弘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传播。
通过苗族鼓舞,人们能够了解苗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到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领略到苗族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增进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传统的载体和延续,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
湘西苗族鼓舞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乃至对个人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和弘扬,能够增强苗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使苗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湘西苗族民歌音乐风格分析研究
体 育与 艺术教 育
湘西 苗族 民歌音乐风格分析研 究
王 燕 ( 江师范学院音 乐学 院乌江流域 民族 民间族 民歌 曲调 的艺术规 律 与特征 与乐 段 的简 单性 形 成某 中平衡 关 系 , 点鲜 恩 … …萨 来报 满 道 … …” 首/ 4 节 的民 间 曲调 , k, 可能 一而 再地 反复很 多次 的去 吟 唱 , 而不 致使人 感到 厌烦 。 它的旋律 特 点突 出, 个性 强烈 , 常常表 现为 并 多调式 的 。他 们的旋 律的性 质具 有极其 宽 阔 的包容性 。它世代相 传 , 经历 了若 干世 纪 , 并 在变化 中发展 , 晶了亿万 人 民的情感 , 结 表达 了亿 万人 民 的意 志 。 ”湘 西 苗族 民歌 就具 有 这 种 典 型 的特 征 。 11苗歌 的音乐体裁 . 苗 族 民歌 习 惯 上 简 称 苗 歌 , 语 称 为 苗 “ ” 唱 苗 歌 叫 “ 萨 ” 按 照 声 腔 的 萨 。 歌 。 不同 , 苗族人们通常将 苗歌划分为具 有典型 曲 调 特 征 的 两 大 腔 体 : 韶 晤 、 “ 萨 ” “ 韶 。 按 照 目前 苗语 的 翻 译 , 韶 ”者 , “ 腔 ” “ 即 歌 也 , 晤 ” 者 , “ 咏 ”也 , 韶 晤 ” 者 , “ 即 抒 “ 即抒 咏性 的歌 腔 也 , 萨 ”者 , 陈 述 的 歌 “ 即 也 , 韶萨 ”即陈述性 的歌腔 。 句话说 , “ 换 苗歌 分为抒 情性的歌腔和 陈述性的歌腔两 大类 , 相 当于 汉族的 “ 腔 ”和 “ 腔”两种 唱腔 。 高 平 12 苗歌 的曲式结构 . 分 析 苗歌的 曲式 结构 不能 套用 汉族 或西 洋的音 乐理论 。根据苗 族的音乐 俗语 , 首苗 一 歌的 开头乐节 叫做 “ 起腔”苗语称 为起萨 )歌 ( , 曲中间的乐节或 乐句 叫“ 腔”苗语 叫沙 阿驼 加 ( 初)结 尾的乐节 或乐句 叫做 “ , 绞腔”苗语 称为 ( “ 萨绞边 ”。 ) 首苗 歌或 一段 苗歌 总是 由一 个或 两个 乐句( 有的重复或变化 ) , 加上乐句 的句 前起腔 、 乐句 的句 中加腔 、乐句 的句后 绞腔 等部分 组 成的 , 根据 内容 的需要 , 有的减 少某 一部分 或
《魅力湘西》中音乐元素的解读
当代音乐2019年第10期MODERNMUSIC«魅力湘西»中音乐元素的解读阳㊀淼[摘㊀要]«魅力湘西»是张家界旅游景区的歌舞晚会ꎬ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ꎮ文章对«魅力湘西»中的音乐进行分析ꎬ探讨这台晚会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ꎬ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ꎮ同时ꎬ对旅游演艺节目的创作提出了个人的见解ꎮ[关键词]魅力湘西ꎻ土家族民歌ꎻ苗歌ꎻ苗族鼓舞[中图分类号]J60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0-0076-02[收稿日期]2019-06-12[基金项目]2017年吉首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JGY201702)ꎮ[作者简介]阳㊀淼(1994 ㊀)ꎬ男ꎬ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ꎮ(吉首㊀416000)㊀㊀湖南湘西地区地处湘鄂渝黔边区ꎬ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以土家族㊁苗族为主的多民族ꎬ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文化ꎮ其中的桑植民歌㊁土家族打溜子㊁土家族摆手舞㊁毛古斯舞㊁苗族鼓舞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ꎮ在湘西ꎬ民间音乐舞蹈的产业化主要是与旅游演艺相结合ꎮ湘西以张家界奇异的地理风貌和凤凰秀美的古城为代表ꎬ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ꎮ伴随游客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ꎬ旅游由自然观光走向多样化的文化体验ꎮ旅游演艺无疑是旅游中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文化体验ꎮ在湘西ꎬ大型旅游歌舞表演有张家界的«魅力湘西»«土风苗韵»«梯玛神歌»和«天门狐仙»ꎬ吉首德夯的«山风鼓韵»和乾州古城的«格朗渡»ꎬ凤凰的«边城»和«烟雨凤凰»等ꎮ这些旅游演艺以湘西民间音乐舞蹈和社会风俗仪式等为基本素材ꎬ通过艺术加工ꎬ突显了地方歌舞的民族特色ꎮ如«魅力湘西»就融汇了土家摆手舞㊁桑植民歌㊁苗族鼓舞㊁哭嫁歌㊁毛古斯舞等湘西民间音乐舞蹈元素ꎮ这类旅游演艺ꎬ成为继节庆表演之外展现湘西民间音乐舞蹈的重要平台ꎬ凸显了湘西民间音乐舞蹈的文化消费价值ꎬ促进了湘西旅游经济的发展ꎬ对湘西民间音乐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ꎮ一㊁歌舞晚会«魅力湘西»旅游经济对湘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ꎬ同时也具有保护作用ꎮ随着交通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善ꎬ湘西民间音乐舞蹈作为旅游项目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延伸ꎬ成为吸引游客和拓展旅游事业的双重手段ꎮ在湘西地区旅游ꎬ欣赏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已经成为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ꎮ«魅力湘西»是张家界旅游表演晚会ꎬ在张家界魅力湘西大剧院演出ꎬ融合了现代舞台艺术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ꎬ结合湘西赶尸㊁土家哭嫁㊁鬼谷神功等一系列民族音乐㊁舞蹈ꎬ集声㊁光㊁电于一体的湘西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表演ꎮ[1]«魅力湘西»中的 千古边城翠翠 ꎬ来源于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ꎮ作品生动地再现了故事里的情节ꎬ将人性的真善美在自然灵动的山水中进行演绎ꎮ 追爱相思楼 ꎬ表现了湘西人民传达爱慕之情独具一格的求爱方式ꎬ他们用舞蹈和歌谣示爱ꎬ用爬楼的方式选择自己心仪的对象ꎮ这个节目经过改编后登上过央视春晚ꎬ并得到观众的好评ꎮ 狂野茅古斯 ꎬ在湘西土家族文化中ꎬ茅古斯舞是他们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ꎮ他们真诚的祭奠祖先㊁狂野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㊁虔诚的期望大丰收ꎮ 英雄归故乡 ꎬ融合了湘西赶尸这一传闻ꎬ节目中将湘西赶尸这一传闻与战士爱国情怀很好地结合在一起ꎬ向观众传递土家人的爱国主义精神ꎮ二㊁土家族和苗族音乐土家族和苗族是湘西的主要少数民族ꎬ为了展现湘西的人文风情ꎬ节目中使用了较多的土家族和苗族民间音乐ꎮ土家族音乐中ꎬ以桑植民歌㊁打溜子(当地人又称打家伙)最具代表性ꎮ在 千古边城翠翠 节目中ꎬ作曲家以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为原型ꎬ对民歌进行了改编ꎬ采用通俗唱法ꎬ使得歌曲更加委婉㊁柔情ꎬ很好地展现了翠翠等待情郎归来的情景ꎮ女儿会是土家族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ꎬ为了呈现当地青年男女的恋爱场景ꎬ作曲家对土家族民歌«郎在高山打一望»进行了改编ꎬ结合舞蹈动作ꎬ描绘了土家族青年男女通过歌声传递爱慕之情ꎮ在音乐改编方面ꎬ作曲家将歌曲由一段式扩展为无再现的三段式ꎬ670扩展了歌曲的音域ꎬ在歌词的表达上也有所扩充ꎬ丰富和升华了原民歌的表现内涵ꎮ打溜子手法灵活㊁形式多样ꎬ充分运用速度㊁力度㊁音色㊁节奏的变化ꎬ将各种不同的曲牌有机地联合在一起ꎬ加上乐手精湛的演技ꎬ使其表现得惟妙惟肖ꎬ极为生动有趣ꎮ节奏鲜明㊁清新明快㊁节拍变化频繁ꎮ节目«悲喜哭嫁歌»ꎬ生动地展现了土家族的哭嫁习俗ꎮ对于媒婆这一人物的塑造ꎬ采用土家族打溜子配乐ꎬ给人一种诙谐幽默之感ꎮ土家珶玛ꎬ即土家族祭祀中的巫师ꎬ在祭祀活动中所唱的仪式歌曲叫珶玛神歌ꎮ«魅力湘西»中ꎬ通过舞蹈展现了珶玛做仪式的舞蹈和演唱的珶玛神歌ꎬ表达了土家人民对神灵的敬畏ꎮ苗歌和苗鼓是苗族人民的主要音乐形式ꎮ苗歌大致可以分为叙事性歌曲和抒情性歌曲两类ꎮ唱苗歌除了娱乐功能外ꎬ还可以充当青年男女恋爱的媒介ꎮ在«魅力湘西»节目中ꎬ通过男女空中杂技表演ꎬ采用了凤凰的男女对唱苗歌ꎬ以此艺术地展现了苗族男女通过唱苗歌恋爱的过程ꎮ湘西苗鼓的艺术风格十分独特ꎮ根据鼓声传递的内容ꎬ可以展现出多种多样的舞蹈姿态ꎮ如表现生产劳动的动作有:梨田㊁耙田㊁插秧㊁割谷㊁打谷等ꎮ表现生活方面的动作有洗脸㊁美女梳头ꎮ模仿动物的动作有:大鹏展翅㊁水牛擦背㊁鸡公啄米㊁黄牛摆尾㊁猴子摘桃等ꎮ这些动作在代代相传ꎬ逐步形成了苗族鼓舞基本舞蹈的动作及特点ꎮ[2]苗族鼓舞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ꎬ已经形成一种典型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ꎬ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和实用价值ꎮ演奏苗鼓可以给人传递热烈㊁振奋人心的作用ꎬ在湘西苗族的节庆中ꎬ苗鼓表演是必不可少的节目ꎮ«魅力湘西»晚会中ꎬ以苗族火鼓作为晚会的开场ꎮ舞台两边放两面大鼓ꎬ负责主节奏ꎬ下面摆放的都是小鼓ꎬ参演人员20多人ꎮ强劲的鼓点节奏ꎬ舞蹈动作夸张且富有张力ꎬ向观众传递苗族人民热情㊁勇敢和坚强的民族性格ꎮ三㊁瑶族和侗族音乐湘西地区还生活有瑶族和侗族等其他民族ꎮ«魅力湘西»对瑶族音乐进行了很好的运用ꎬ 追爱相思楼 的音乐来自«瑶族舞曲»ꎬ这首管弦乐以民间舞曲«长鼓歌舞»为素材改编ꎬ其旋律优美㊁音乐非常活跃ꎬ节奏鲜明ꎮ节目当中展现了瑶族独特婚恋习俗 爬楼 ꎬ以歌舞的形式来展现瑶族小伙儿们的热切心情ꎮ小伙儿在楼下弹着琵琶ꎬ等待楼上的姑娘出来与他相见ꎮ舞蹈当中包含许多高难度的杂技动作ꎬ小伙儿们使用楼梯为道具ꎬ伴随着音乐的起伏ꎬ舞蹈动作也随之变化ꎮ整个表演当中ꎬ歌词唱道: 竹楼前呀月光下ꎬ阿哥我弹起了土琵琶ꎬ阿妹你今年一十八ꎬ就像那一支花ꎮ弹起琵琶我唱起歌ꎬ有句话儿我对你说ꎬ十八岁的姑娘要出嫁ꎬ嫁人就嫁给我ꎮ «瑶族舞曲»的音乐中ꎬ轻巧活跃的节奏旋律加上简单明了的歌词ꎬ充分体现了瑶族姑娘和小伙儿的热情似火ꎬ包含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憧憬ꎮ同一段音乐同一段歌词循环播放ꎬ但在节奏和表演上却有所变化ꎮ比如说在舞蹈的最后ꎬ当小伙儿爬上楼时ꎬ音乐节奏感变强㊁变快ꎬ更加活跃生动起来ꎬ表现出瑶族小伙儿和姑娘见面时内心的兴奋感与紧张感ꎮ«魅力湘西»中的«合拢宴»ꎬ原样使用了一首侗族民歌ꎬ向观众呈现了侗族合拢宴热闹喜庆的场景ꎮ四㊁湘西民间音乐传承的思考«魅力湘西»的每一个节目背后都有浓郁的湘西民俗文化背景ꎬ当地人用他们独有的音乐舞蹈表现形式ꎬ展现了湘西民族热爱表现㊁纯真质朴㊁能歌善舞的精神面貌ꎮ在«魅力湘西»中ꎬ呈现了湘西故事㊁湘西性格㊁民族文化㊁民族精神ꎬ迎合了社会文化发展趋势ꎬ从而使观众获得视觉快感ꎮ«魅力湘西»展现了富有视觉吸引力的湘西民族文化ꎬ其带来的视觉冲击远远超过传统ꎮ[3]严格来说ꎬ音乐存在于不断被演唱(奏)的状态之中ꎬ这也是音乐的价值所在ꎬ当音乐以书本形式收藏于图书馆ꎬ也就意味着音乐的 死亡 ꎮ当前ꎬ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ꎬ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ꎬ湘西民间音乐日渐衰微ꎬ濒临失传ꎬ这也是全国各地民间音乐面临的现状ꎮ旅游演艺的出现ꎬ为民间音乐提供了新的展示舞台和发展空间!本地音乐资源在旅游演艺中被开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ꎬ如«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幸福在路上»等等ꎮ在湘西各地的旅游演艺ꎬ每天面对游客进行商业演出ꎬ尽管这些演出是经过加工的当地民间音乐ꎬ对湘西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ꎮ«魅力湘西»把文艺表演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ꎬ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的审美需求ꎬ实现了雅俗共享ꎮ结㊀语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灵魂ꎬ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品位和影响力ꎮ旅游演艺是文化艺术与商业结合的产物ꎬ它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ꎬ节目做到精品化和多样化ꎬ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ꎮ[4]湘西各地的旅游演艺ꎬ每天面向海内外不同游客进行商业演出ꎮ尽管这些旅游演艺呈现给游客的是 经过加工的 湘西民间音乐ꎬ但这种 加工的艺术 符合现代人的审美ꎬ对湘西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ꎮ因此ꎬ对湘西民间音乐在旅游演艺中的应用进行研究ꎬ总结其中的成败经验和规律等ꎬ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ꎮ注释:[1]李㊀立.«张家界 魅力湘西»的魅力[J].民族论坛(时政版)ꎬ2014(04):35.[2]唐宏吉.生生不息的湘西苗鼓[J].中国民族ꎬ2010(11):56. [3]霍芳芳.«魅力湘西»中民族文化符号的视觉化转移[J].大众文艺ꎬ2012(07):161.[4]蒙炳阳.张家界魅力湘西旅游演艺的发展对贵州旅游演艺的启示[J].旅游纵览ꎬ2013(04):122.(责任编辑:崔晓光)770阳㊀淼:«魅力湘西»中音乐元素的解读。
探究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及演唱风格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探究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及演唱风格冯悦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28)摘要:在湘西地区聚居了很多民族,经过历史的发展,该区域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歌文化,其中苗族民歌作为典型代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引入,湘西苗族民歌面临着生存、发展困境,传统的演唱以及表演风格也存在失传的风险。
对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湘西苗族民歌特点以及演唱风格,旨在更好的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特点;演唱风格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8-014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8.069一、前言苗族地处湘西,其民歌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源自大自然动物的声音,逐渐演变为现代苗歌唱法。
但现代社会的发展,诸多流行文化的冲击,导致众多少数民族歌曲被湮没,很少人会唱少数民族歌曲,而少数民族歌曲的表演更是少之又少。
事实上,湘西苗歌所体现的独特演唱以及表演,与往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存在明显区别,同时,山寨唱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研究其唱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音乐演唱和表演技巧,可以有效地传承湘西苗族独特的文化。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分析(一)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湘西苗歌的叫法体现了民族特色,按照苗语习惯,苗歌称为“萨”,主要指的就是用于古代祭祀活动的歌曲,经过历史演变,最终演变为多种形式。
在演唱腔调方面,主要划分为“韶吾”和“韶萨”[1],“韶吾”是利用高腔演唱,在旋律上要更加激进,演唱比较自由,所以,演唱的歌曲也多为高亢激烈,让人兴奋。
而“韶萨”属于平缓型,不会出现较大的旋律变化,一般情况下,是叙述一些故事,所以,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往往会增加即兴演唱部分,速度上可以结合演唱随时调整快慢,非常灵活,充分体现了湘西苗族所特有的地方特色。
对苗族民歌的哲学思考
“ 山是 主 人 是 客 。 ” 江
笔者做 过 多 次 田野调 查 ,也 关
江 山河 水 还 如 旧… … ”。 这 是 在 二 月 大 地 萌 动 , 万 物 复
家 的赞 赏 ,这 样 的家 庭 才会和 睦 幸
福 ,这样 的家庭 才会 得到 大 家的 尊
注、 阅读过 有 关苗 族 哲学 思 想 的一 苏 或在 丧 葬祭 礼 时唱 的歌 ,是 一 辈 敬 。如 果你 不去做 这 些 ,来世 就 不 些 书 籍 , 因 此 认 识 到 这 句 话 对 自然 又~ 辈传 下 来 的歌 。从歌 的传 承历 会 幸 福 。 ” 歌词 表 达 了勤 劳 会 带来 幸 福 的 生态 遭到严 重 破坏 的今 天 它所 具 有 史 便 可 以 看 出 苗 族 对 自然 生 态 的 保 的重 要价 值 ,其朴 素 的哲 学思 想值 护意 识在 生 存繁 衍 的过 程 中早 已形 成 ,这 种 自然 生 态 保 护 意 识 也 在 传 得我 们 沉 思 。 21 0 0年 7月 ,为完成 剪 纸课题 作 田 野 调 查 时 ,我 在 黔 东 南 采 访 苗 桥村 人 ) ,当话题 涉及到苗 家居住 的 环 境 时 ,吴 秀 美脱 口说 了令 笔 者惊
叹不 已 的话 : “ 山是 主 人 是 客 。 ” 江 并 告 诉 笔 者 说 , 这 句 话 是 对 一 段 苗 承 的 实 际 生 产 生 活 中 的 方 方 面 面 表 现 出 来 , “ 山 是 主 人 是 客 ” 是 苗 江
文 明观 。
理 念 ,同时 又告 诫如 果 不 这样做 会 带 来 的后 果 ,体 现 了苗 族 同胞 的一
族 妇 女们 在 很 多的 场合 都 要 Ⅱ歌 , 昌 歌 词 的 内容 多 与 她 们 的 生 产 生 活 息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作者:唐珊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成为苗族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我们从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苗族民歌的表演内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并阐述了这一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133-02一、前言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东部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歌唱形式。
2008年荣登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籍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带着苗歌的韵味,走出大山,唱遍了中国,唱响了世界。
湘西苗族民歌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秀山县、贵州省的松桃县和铜仁市等四省市边区。
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重峦叠嶂,森林密布,交通及信息较闭塞。
这里苗族人民创造的原生态艺术品种极为鲜活。
2003年,湘西苗族原生态歌手龙仙娥在美国演唱的《失传的古歌》,在华人的苗族同胞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观众流下了激动了泪水。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湘西苗族民歌传唱的濒危状况十分严重。
加之传承人都年岁已高,尤其原生态苗歌传唱者相继去世,一些原始曲调已经流失,传承保护湘西苗族民歌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笔者试从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及传承保护的重要价值等问题略表浅见,期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及专家们关注。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传承主体的口传心授,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永不断流”。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民间艺人。
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民间艺人以演唱的技艺技巧,形成了一条永不断流的历史长河。
传承完整的湘西苗族民歌,其主要传承内容包括传统曲调、演唱方法、演唱形式等。
浅析苗族情歌
浅析苗族情歌张强摘要:苗族情歌具有鲜明的历史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不仅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娱形式,也是目前当地社会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塑造了苗族人民的婚姻色彩和恋爱殿堂。
审视台江“情歌”发展史,既有旋律优美,也有内涵深挚的艺术歌曲,如《苗族多声部情歌》,当然通俗易懂的,流传于民间的,而且又有极易为大众所接受和传唱的歌曲,如《阳春三月好风光》、《妹妹很漂亮》。
作为一种极少又很独特的音乐类型,苗族情歌表现出丰富的音乐个性,始终处于发展和变化的状态,当然也面临诸多的生存危机,也带给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和众多的历史责任。
苗族是一支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们与歌舞为伴,其文化丰富多彩,保存着许多原生态的艺术价值,其中就有苗族情歌,它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是苗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传承形式多是“口头相传”,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更没有文字记载,在音乐史上谱写了辉煌的壮举。
苗族情歌主要分为单身歌、思念歌、求爱歌、失恋歌等,独特的和音,其和音为大三度和大六度,节拍相对自由,多以3/4、4/4、2/4和6/8混合使用,同时,它旋律自由、曲调流畅,带有浓厚的鼻腔,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苗族情歌传唱是有场合的,称为“游方坡”或“游方场”,别具地方风格,在苗族地区的村寨才有这样的场地,而且都是固定,是苗族青年男女婚恋的媒介,男女双方缘于爱慕而互相对唱的苗歌称为情歌或“游方歌”,苗族情歌是台江地区苗族人民最古老的歌曲之一,它与苗族人民生活并生并传,是嘴边“活着的历史”,谱写了千百年来美妙的“爱情故事”,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化石”,古老的东方姊妹节都以“游方歌”为主戏。
台江县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因此,对台江苗族情歌的研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关键词:历史价值;艺术人文气息;生存危机及传承前言古往今来,苗族是一支能歌善舞的民族,许多村民古寨较好的保留了优秀而古老的原生态音乐文化,其中之一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符号:苗族情歌,堪称无字音乐上的一朵奇葩。
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作者:梁芳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4期【摘要】民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情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众多民族中,苗族以其独特的民歌文化而闻名。
苗族民歌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情感和生活态度。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苗族民歌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年轻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疏远,都对苗族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本文主要阐述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希望能对能够为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并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苗歌;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4—028—03引言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苗族民歌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一、苗族民歌的起源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苗族民歌作为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之一,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情感、智慧和生活态度。
苗族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苗族部落社会的形成阶段。
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在山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
苗族民歌在这个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如记录部落历史、传承部落智慧、表达感情等。
苗族民歌的旋律和歌词多样,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感悟和表达。
在苗族社会的各个重要场合,如婚礼、葬礼、节日等,苗族民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凝聚人心、传递情感的作用,也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苗族民歌的历史起源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浅析苗族风俗音乐
浅析苗族风俗音乐作者:王莹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8期摘要:绥宁是巫傩文化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浓郁神秘,丰富多彩,千百年来苗、侗、瑶等多个少数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共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本文主要从苗族风俗音乐来分析。
关键词:绥宁苗族;龙灯歌;三月三赛山歌;苗族婚俗歌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38-01湖南省绥宁县地处湘西南麓,毗邻湘桂黔边境,武陵山脉与雪峰山交界地段,地理环境分为南片、北片两大块。
绥宁历史上叫做“苗疆要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少数名族聚居为主。
目前境内一共有19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侗族、瑶族为主体少数民族。
全县少数民族人口超过60%,是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绥宁因为山多而陡峭交通比较闭塞所以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较常见的有吹木叶、逗春牛、舞龙舞狮、三月三、四月八、苗族婚俗、唱土地、山歌等游艺习俗,本文主要从每年正月舞龙灯歌、三月三赛山歌、苗族婚俗这三个苗族传统习俗中的风俗音乐来分析。
一、龙灯歌舞龙灯是苗族一项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男女老少都参加,苗族对此都非常重视各个村寨都有专门主持舞龙和接待龙灯的组织——灯会。
苗族的龙灯分为吊龙和滚龙,一般吊龙是有一节一节的灯笼组成,每小节的灯笼都是用很薄的白影纸,打上牛胶,画上背脊上的龙翅、身上的龙鳞,里面点上蜡烛。
每小节之间用红麻索和竹环连起来再用杆子撑起来,前面连着龙头,后面接着龙尾。
滚龙较为粗糙,节与节之间不相连都用布串连着。
苗族的龙灯一般都在正月初四、初五晚上开始出灯,在正月十四或者十五的时候各个村寨的龙灯会以集镇为中心会灯。
一般在龙灯到来之前会白天专门派人每家每户通知然后发蜡烛,晚上龙灯会在红宝的引导下串户,每家每户都要以鞭炮迎接,龙灯进门之后龙灯会随队的人会唱“龙灯歌”,龙灯歌有一人唱众人合、一人唱锣鼓合等,分出灯歌、落马歌、敬酒歌、谢酒歌、安龙神歌、出门歌。
城步苗歌歌曲赏析
城步苗歌歌曲赏析城步苗族山歌的历史文化背景城步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这里会聚了许多充满智慧的苗族人民。
他们载歌载舞、欢声笑语的风貌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的别样风采。
苗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和繁衍,形成了自成一脉的民族风情及特色文化。
文化传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在民族风情上,传承了起源于远古的驱魔逐疫仪式用以祭祀的俄戏文化,作为最原始的宗教文化,它的表演形式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二是在饮食文化上,境内以大米为主食,以油茶为副食,城步居民常常喜欢用蕨子、蘑菇、野菌、魔芋豆腐和脚板薯等制作美味菜肴,待客之道以糯米甜酒为最高规格,无酒不成席;三是在民族服饰上,女式衣着风格往往丰富多变,服饰多为色彩亮丽、样式繁杂,质料以棉布、麻布为主,有时也采用丝绸,同时还喜好佩戴各种美丽的银饰作为点缀。
男式风格那么较为简便,大体上都是头包头巾,衣着裤子颜色多以青蓝为主,他们这种男女搭配的风格往往让他们的亮相惊艳不已:四是在节日文化上较为多样,主要有中元节、十二年大节、苗族端午节、蒙氏大节、六月六山歌节等,过节期间举办各种有趣的节日活动,如唐代就流行于苗族民间的舞龙文化,现今多用于祈福和增添节日气氛,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他们对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城步苗族山歌的艺术分类(一)歌词格律根据山歌歌词格律可分为短歌和排歌,短歌是指四句成歌,一般以五、七个字即为一句,在苗歌对唱和劳动号子中较为常见,比方生产歌中的问答演唱的形式。
排歌是指长篇叙事为主,四句为一个小段,一首歌至少十段,如表达男女爱情的?十页情书?等,这些形式主要见于情歌、叙事歌中。
(二)演唱方式以演唱形式划分,与传统歌曲相似,主要分清唱和伴唱两种。
清唱主要是对唱、独唱等,还有就是合唱,在个人唱完前边局部后,众人马上跟随歌词附唱衬词,造成声势浩大的感觉。
伴唱主要是在室内演唱,通常用苗琴、苗笛来伴奏。
(三)山歌体裁山歌体裁有很多种,按照体裁来分类,大体上分为酒歌、生产歌、情歌、仪式歌等,其中,根据声腔和发音还可细分为高腔和平腔。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一支璀璨的明珠,它独具特色的旋律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着广大音乐爱好者的目光。
在湘西苗族地区,音乐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贯穿着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由于它的独特特色和丰富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成为了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针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展开探讨,通过对苗族音乐的特点、创作技巧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传承和创新有所启发。
一、湘西苗族音乐特点的概述湘西苗族音乐源远流长,它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在苗族音乐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芦笙”了。
芦笙是苗族音乐中一种典型的乐器,它通常由乐器主体和吹管组成,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
在苗族的节庆活动中,芦笙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伴奏,它的音色高亢、激昂,能够很好地烘托出苗族人的豪迈、热情和朴实。
而在湘西苗族的音乐体系中,也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这些民歌以其朴实、淳朴的歌词和悠扬的旋律,贴近生活,真情流露,被苗族人民传唱并流传至今。
湘西苗族音乐还有着独特的舞蹈形式。
苗族舞蹈以其肆意舒展的舞姿、奔放热烈的舞曲,展现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歌曲与舞蹈相结合,则形成了苗族独有的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音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包括芦笙音乐、苗族民歌和苗族舞蹈等;二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出湘西苗家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三是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其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
二、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手法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首先要注意把握好风格和基调,这一点至关重要。
苗族音乐不同于汉族音乐,它在旋律、节奏和音色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所以在创作时要特别注意保持苗族音乐的本土特色,不能过于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要充分挖掘苗族民歌的素材,因为苗族民歌是苗族音乐的灵魂,充分发挥苗族民歌的特点和魅力,可以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
论述湘西苗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时代价值
论述湘西苗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时代价值湘西苗歌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苗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湘西苗歌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
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湘西苗歌作为苗族人民的重要表达形式,通过歌曲内容、曲调、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为后代传承保留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其次,湘西苗歌是社会交流和凝聚力的载体。
苗族社会是一个以部落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苗歌作为他们的重要文化表达方式,承载着社会交流和凝聚力的功能。
苗族人民通过苗歌的演唱和欣赏,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促进了社会团结和和谐。
第三,湘西苗歌是文化传承和创造力的体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歌传承了苗族人民丰富的音乐和舞蹈技艺,代代相传。
在传承的过程中,苗族人民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歌曲和舞蹈形式,还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创造力,创作了新的苗歌作品,丰富了苗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保持了其活力和时代性。
最后,湘西苗歌对于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湘西苗歌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这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湘西地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动力。
综上所述,湘西苗歌作为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它反映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是社会交流和凝聚力的载体,体现了文化传承和创造力,同时也对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因此,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苗歌的类别、腔调与歌调
湘西苗歌的类别、腔调与歌调作者:罗长华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8期摘要: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湘西苗族文化也不断跟进时代的步伐,湘西的苗族民歌也在发展变化中。
湘西苗族民歌的调式的多样、旋律独特、节奏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文章从湘西苗歌的起源、湘西苗族文化的习俗角度入手,分别对湘西苗歌的艺术形式歌曲唱腔、曲调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湘西苗歌;腔调;歌调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133-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97一、前言湘西苗歌是以湘西苗族方言苗语为演唱语言的歌唱形式,表演者常常是通过当时所看和当时所感而演唱的苗族歌谣,因此湘西苗歌是湘西苗族语言极为生动的部分,也是湘西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特殊民俗文化也是湘西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湘西特殊的地域文化对湘西苗族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起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其中土家族人口占比第一,苗族人口占比第二,少数名族占72%。
据考古发现湘西苗族人与5000多年前“三苗”“九黎”有着相同的渊源,传说由于湘西苗族统治者被迫实行民族压迫的民族歧视政策,湘西苗族人迫于统治者的压力不得不进入森林生活。
湘西苗歌也是随着湘西苗族进入湘西的山林之后而产生。
湘西苗歌也是随着湘西苗族一起经历千百年的炼铸,由于苗族没有文字作为载体湘西的苗族民俗文化、湘西苗歌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只能以苗族人民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代代相传,歌唱方式便是苗族文化传承、苗族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三、湘西苗歌的基本特征湘西苗歌优美动听,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湘西苗歌的语言特征湘西苗歌的演唱语言使用的是湘西苗语,湘西苗语隶属于汉藏语系,湘西的苗族方言苗语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但总体分为两种苗语方言。
浅谈苗族音乐
浅谈苗族音乐摘要: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
歌声高亢嘹亮,热情奔放。
本文章述说了苗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行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具有了它所特有的特征,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圈里表现出了它自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苗族音乐传承性文化价值一、苗族音乐的主要特征苗族音乐,在其社会历史行程中,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从而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我认为苗族音乐有以下几个特征:1、历史传承性有人说:“在苗疆圣地,每一首歌都是一部历史。
”我认为在这里《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就是最好的见证,它的歌词是这样的“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
”歌中所述的“五支奶”与“六支祖”,指的是当时部落的氏系,居住在东方天水紧相连的地方正是今天苗族分布于西南地区的东方――长江中下游。
到先秦时期,苗族的先民就已到达武陵山域的五溪地区居住,有一支苗族约在秦汉时期早上已迁徒到达今黔东南的都柳江流域定居,除一支古苗族在五溪地区定居之处,另一支古苗族约在魏晋时期开始陆续分期、分批迁徙到川、黔、滇地区,至明代,相继移入东南亚,另一部分苗族也在此时期移往海南岛。
今天苗族分布居住于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等各省的边缘山区,以及东南亚各国。
我们可这样认为,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息繁衍的种子;是苗族历史的记载。
是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创新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一部史诗般的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它随着苗族人西迁而言传口诵,从东部创作到西部,从远古传唱到今天,世世代代苗家人以不老的古歌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他们生息繁衍的故事。
苗族古歌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哪里有苗族人,哪里就有歌声。
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也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
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的诗句出现。
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文化体系并在苗族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时,常常把芦笙与苗族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苗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苗族音乐文化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苗族分布广泛,他们有着独特的音乐传统和文化特点。
苗族音乐主要传承方式为口传,这意味着苗族音乐的技能和知识从一代传给另一代。
这种传统方式保证了苗族音乐的真实性和纯正性。
苗族音乐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农田劳动还是婚庆都离不开音乐的伴奏和烘托。
苗族音乐还有很多特殊的乐器,如芦笙、师古、勉铃等,这些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是苗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苗族音乐文化也在逐渐发展和改变,尤其是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苗族音乐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很多苗族音乐家和学者开始使用现代录音和演奏技术来保存和传承苗族音乐,这对苗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苗族音乐也融入了一些现代的音乐元素,使其更加丰富多样。
苗族音乐家们还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使苗族音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不完善的保护机制,苗族音乐正在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和退化。
一些苗族音乐的传统乐器和曲谱正在逐渐失传,使苗族音乐的纯正性和传统性受到威胁。
由于苗族音乐的口传特点,苗族的年轻一代对于其传统音乐的兴趣也逐渐减少,这对苗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和传承苗族音乐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应该加强对苗族音乐的研究和记录,特别是对于那些濒临失传的乐器和曲谱进行保护和整理。
在教育体系中加入苗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培养更多的苗族音乐人才。
还需要加强对苗族音乐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上苗族音乐。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苗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扬,也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的交流和融合的体现。
保护和传承苗族音乐文化不仅是为了维护苗族的文化认同和身份,也是为了推动中国多元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和发展苗族音乐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是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桑植县的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民间生活、历史事件、爱情自由等丰富的主题。
在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的各县市中,桑植民歌的流传历史最为悠久,且传承至今。
该乡村音乐即便在当今电子科技发达的时代里,仍备受当地人们的喜爱与推重。
桑植民歌最初形成于清朝晚期,继承和发扬着中原音乐、土家歌、苗家歌和苗瑶草木祭的音乐形式,其中“三套曲”是桑植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就目前而言,桑植民歌的传承、保护及研究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和深入。
在音乐形式方面,桑植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歌曲形式没有确定的规范,导致其音乐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和区别化特点,还存在许多歌曲遗失和已失传等现象。
在传承方面,桑植县文化局、区县乡镇机构及民间团体加强了对桑植民歌的项目推广、培训、展示等工作,帮助更多的民间艺人和年轻人了解和学习桑植民歌。
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桑植民歌的遗产管理机制,推进桑植民歌的非遗保护工作。
总之,桑植民歌是湖南省重要的音乐遗产。
在当前加强文化保护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桑植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加强对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
湘西苗族情歌审美
家庭。每逢传统节 日、集镇赶场或喜庆场所 ,走进湘西苗寨,宛如进入了耳 目一新 的场景;【坡草地、溪边河滩、林问花下、 l 』 田陌地边 ,到处都是身着盛装的俊男靓女,他们三五成群,时而左顾右盼,时而低头沉思,时而窃窃私 语,时而引吭高歌, 歌声中流露 出对情人 的深情,对 生活的憧憬,旷野 中回荡着他们 的欢歌。这就 是湘西苗族独特而奇妙的求偶方式—— 以 “ 歌 为媒 ”的 自由恋爱,是苗族情歌的魅力之所在 。因此他们人人都 能随 口编唱,出口成歌。情歌是苗家青年 男女展示爱情观 、 道德观 、人生观 、价值观、幸福观、婚姻观、审美观 、伦理观 的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情画卷,歌词 中的或 比或兴或赋 ,随口成
(二)平 腔 ( 苗语 称 “ 萨 ” 韶 )
韶 萨 ,为 叙 事 陈述 性 歌 腔 。此 类情 歌 曲风 婉 转 流 畅 ,含蓄 优 雅 ,旋 律 起 伏 不 大 ,音程 跳 动 不 大 ,通 常 五度 内进 行 ,近 于 朗 诵 。平 腔 的情 歌 体裁 多样 ,一 段 体 、二 段 体 、三段 体 、多段 体 都 有 ,也 有 一 段 曲调 多 段 歌 词 的分 节 歌 。韶 萨 主 要在 村 寨 演
唱、真声演唱、曲调简朴,偏重故事。这类情歌近似 曲牌 ,音乐随词曲内容变化而变化 。
二 、歌 词 韵律 形 式 审 美 1 奇 句 、偶 旬 韵律 、
苗族情歌结构形式奇特 ,与其他 民歌有显著的不同,可分奇句 ( 苗语称 “ 莎组” )和偶句 ( 苗语称 “ 莎赖 ” )两大类型。 奇句歌以七个字为一句,以三句为一组,三组或三组以上为一首 。这种类型 的又叫做 “ 三个头 ” 。偶句类型的一般是两句或 四句为一组 ,两组或四组为一歌,每句依然是七个字 ;四句一组,四组一歌 的又叫 “ 四个头 ” 。还有一种七个字句的叙事或 诉史歌,句子多少不限,有的长达几百句 ,但以两句一组排律 ,仍 属偶句类型的歌 。
浅论湘西泸溪苗歌的音乐特征及赏析
二、 泸溪苗歌的音乐特征
1 .苗 歌 的 分类 及 特 征 苗 语 当 中把 歌 称 为 “ 萨” 。苗 歌 是 苗 族 人 民表 达 思 想 感 情 的 重要 交 流 工 具 ,很 多 事 情 直 说 不 算 , 还 要 编 成 歌 来 演 唱 。
在泸溪苗族地区 , 演 唱一 首悲歌 ,可 以使听众放声大哭 :演唱一首喜庆歌 ,可以使听众笑语喧哗,心情畅达 ;演唱一套情歌,
二 十七 万余人,其中苗族 就有 十万余人。泸溪县苗族人民历代务农,重乡念土 ,过着 “ 靠L L I 吃 山,靠水吃水 ”的农耕生活 ,
对 土 地 资源 及 动 植物 资源 依赖 较 重 ,极 少 与 外 界 进 行 商 品交 换 与文 化 交 流 。在 这 种 地 域 文 化 封 闭 、族 群 比较 单 一 的 生 存 环 境
则可打动对方之心 ,使 “ 乖女乐嫁丑男 ” 。苗歌具有如此强大之感染力 ,是 因为苗歌具有丰 富的艺术情感和对 比鲜 明的表现
力。 苗歌按其演唱形式和 内容可分为风俗歌、苦歌 、反歌、革命歌 、解放翻身歌、新 民歌 、情 歌和故事歌等十多种类型。按
其 腔调又可分为韶唔 ( 也叫韶为 ) 、韶 萨 两 大 类 , 如 果把 它 译 作 汉 文 来 分 ,即 高 腔 、平 腔 两 大 类 。韶 唔这 种 腔 调 的 曲调 的抒 咏 性很 强 ,结 构 由上 下 两 句 组 成 ,加 上 引 子 、插 句 和 尾 声 构 成 全 曲 ,所 使 用 的 音程 跳 动 很 大 ,经 常 以八 度 音 程 上 下 跳 进 。节 奏 非常 自由 ,近 于 散 板 , 用假 声 演 唱 , 韶 晤 这 种 腔 调 所 表 现 的 情 绪 饱 满 ,高 激 越 ,抒 情 优 美 ,一 般 适 宜 在 野 外 进 行 演 唱 。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苗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苗族人民一代代努力的结果,既承载了历史的积淀,又展示了时代的创新。
苗族文化的传承是通过口头传统、民间艺术和宗教信仰等多种方式实现的。
首先,苗族人民口头传统的方式,让他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民俗等重要资料被后代传承。
在苗族社会中,祖先崇拜非常重要,他们通过家族宴席、祭祀、故事讲述等形式,将祖先的精神与习俗传承下来。
其次,苗族民间艺术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歌曲等。
苗族花灯舞、踩泥鳅舞等传统舞蹈,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传承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传统习俗。
同时,苗族传统音乐与歌曲也是苗族文化的代表。
苗族的乐器有“果叶琴”、“芦笙”等,被称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文化也在不断进行创新。
首先,苗族文化的创新在于传统工艺的发展。
苗族织锦、苗锦等传统工艺技术在现代得到了更好的发扬和创新,新颖的设计和创意让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次,苗族传统音乐和舞蹈也得到了创新。
现代舞蹈与传统苗族舞蹈相结合,产生了新的舞蹈形式,如《江山如此多娇》等。
同时,苗族的音乐演出也注重创新,在传统乐器与现代乐器的结合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音乐作品。
再次,苗族文化的创新还表现在宗教信仰上。
苗族人民在传承祖先信仰的同时,也接触了其他文化的思想和信仰,将自己的信仰与外来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宗教形态。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也为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因此,我们要保护和发展苗族文化,既要传承其传统的瑰宝,又要鼓励其进行创新和探索。
只有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苗族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我们的多元文化提供新的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湘西苗族民歌的发展构建及其意义摘要:湘西苗歌的内容形式丰富,是湘西人民集体勤劳智慧的结晶。
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转型,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湘西苗歌日渐落没,受到严重冲击。
本文将研究湘西苗歌发展的意义,提出改革与发展的模式,构建其新的发展格局,从而为促进湘西苗歌的有益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发展构建;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59-02
湘西苗歌流传已久,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是苗族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见证,每一步的成长汇聚了当地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声韵风俗别具特色,使得更多人的认识和欣赏。
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转型,具有传统少数民族乡土特色的音乐文化逐渐落没,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随之改变,导致不少民歌、民俗种类失传,若不对这些无形音乐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将会有更多的民族民间音乐在田野中消失。
构建湘西苗族民歌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分析现状、认识发展构建的必要性是一项持久的工作。
一、湘西苗族民歌发展构建的意义
(一)有利于延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
全社会都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负责”的观念,破除“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落后”的旧思想,真正懂得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
过程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明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湘西苗歌凝聚着苗族人民的艺术精华,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意志和追求。
以宋祖英为代表的湘西苗歌歌手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了解熟知湘西苗歌这一艺术瑰宝。
更好的将其传承和保护并有利的持续发展,对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西苗歌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改革与发展湘西苗歌的模式,扩大范围,延续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精髓有着重大意义,并能促进我国民族大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使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得以延续。
(二)有利于促进湘西苗族民歌的知名度
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瑰宝之一的湘西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艺术家、音乐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由于湘西地处偏远,很多少数民族乡土音乐文化的流传范围受到局限。
湘西苗歌的历史久远悠长,尽管被很多人已认知,但其传承及其发展的前景令人担忧。
随着各种社会因素的夹杂及其发展,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
首先,湘西苗族民歌流传的地域严重萎缩。
在苗族聚居地,老一辈的人还在用苗语交流,而年轻一代的人大多用汉语沟通,甚至有些不会讲也听不懂苗话,导致苗歌严重失传。
其次,很多年轻一代人大多青睐于流行歌曲,对本土的少数民族艺术置之不理甚至漠不关心,造成后继无传人。
最后,湘西苗族人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苗歌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尤其体现在婚丧嫁娶,在仪式中
的苗歌表演已经不多见,甚至逐渐消失。
时至今日,湘西苗族民歌的演唱者越来越少,对此深入研究的人更是为数不多,通过各个机构以及各方有利的宣传以及研究,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湘西苗歌,提高它的地位以及知名度,使湘西苗歌走出湘西,走向世界。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发展构建
(一)致力于湘西苗族民歌的创新与改编
应有规模、有规律的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采风,进行挖掘、抢救已濒临后继无人的苗族民歌,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度创新和改编,与此同时,应该注重培养一批能够自编自唱的新一代苗族民歌继承人,面向经济建设、面向民生,考虑如何为民众服务,改编一系列经典民歌,使他们在承袭传统苗族民歌的基础上,能创作出更多可与时俱进新型苗族民歌来,这样湘西苗族民歌才能像苗族文化一样,在不断的积淀中完善与壮大。
有学者认为“由于缺乏创新与超越,湘西苗族民歌的创作处于一种严重停滞和衰微的状况。
”现实虽然没有达到上述状况的严重程度,但这确实是造成湘西苗族民歌发展无力的原因之一。
缺乏既能编又能唱,且能将新时代、新气象融入湘西苗族民歌,能将民歌中的情感如实表现出来的高水平创作者已是不争的事实。
希望歌手们、艺术家们、文化工作者们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多贡献一份力量,一定要主动面向经济建设、面向民生,考虑如何为民众服务,改编一系列经典民歌,创新出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符合现代人民兴趣的新作品,并利用广播电视以
及网络的媒体将其推广开来,使民歌艺术再次在人民中闪耀它的魅力。
(二)建立专门研究湘西苗族民歌的发展机构
致力于收集湘西苗族民歌,编录成册,且保存好录音录影资料,以防民族艺术的丢失,研究机构同时要研究湘西各地区苗族民歌的历史、产生、唱法、曲谱等特点,并且更应该就现在的生活需要适当改编一些具有现代特点的民歌供人们传唱,增强苗族民歌研究会等专业研究发展机构的能动性。
湘西苗族民歌研究会的创设初衷就是要致力于苗族民歌的发扬光大,例如,可以在本地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中推广、传唱,举办一些培训班,对有演唱天赋、热爱苗族民歌的人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成立当地民歌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唱团体,以传承当地的民歌,培养民间歌手还要有用武之地,为了学有所用那就需要组织演出队,到外地演出或在本地旅游点演出,可以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还可以给民间艺人生存的基地和民间文艺得以传承的环境,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已经成立了苗族音乐研究所,有土生土长的苗族专家进行专项研究。
如今,来湘西地区旅游的人很多,可以借机让这些旅游者了解湘西苗族民歌的概况,组织有偿的民族风情表演,一方面让游客更了解苗族民歌,自觉地参与到我们的文化宣传当中;另一方面,也可开发财源,搞活湘西当地的经济。
也可以与媒体联合举办民歌大赛等,做出较为专业的评判;举办民歌演唱比赛是发现和推荐新人的有效形式,它为歌手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以增进技艺及相互学习交流,提高民歌
手的演唱水平。
经过比赛的一系列磨练和体验,可以促使歌手在艺术上的突破与提高,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增加他们唱苗族民歌的积极性。
也可以积极代表专业人士、广大苗族民歌爱好者与政府、社会各界积极沟通,发挥好一个中间纽带的功能。
保护民族音乐传统文化遗产,离不开政府的主导,社会的参与;相关部门不仅要从文化产出的角度,更要从文化发展的长远角度,采取相关措施,让更多朴实的野山花重新开满在乡村的田间地头,那才是发展的根本,也是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本文系2010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湘西苗族民歌及其传承与发展研究》(10c1124)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