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历史背景

1836年10月—1841年3月马克思在柏林大学上学时接受了黑格尔哲学,那时,黑格尔哲学分成了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当时,马克思积极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随着思想的不断进步,马克思认识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缺陷,与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分歧,于是开始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是很快,马克思和同样转向费尔巴哈的恩格斯发现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他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超越了费尔巴哈,开始探索一种科学的世界观。

1845年一月,法国政府在德国反动政府的要求下,把马克思逐出巴黎。马克思被迫来到了布鲁塞尔,接着恩格斯也来到了那里。当他们在布鲁塞尔再次见面时,新的迫切斗争任务正摆在他们面前。19世纪40年代初,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西欧的工人运动由自发的斗争逐步转向有组织的政治斗争,尤其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西欧的工人运动均告失败。因此,1845年春天,马克思格斯商定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同时他们认为有必要清算一下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1845年,施蒂纳发表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这是一部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唯我主义的书。书中大量引用《圣经》中关于精神统治世界的无稽之谈,思想甚为怪诞。但是这一切都是在批评的外衣下进行的,因而曾迷惑许多人。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写一部较大的著作,全面而系统地制定唯物主义历史观,以便同鲍威尔,施蒂纳,“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划清界限,从而揭穿他们的骗局,否则共产主义就不能发展。

二.简介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1845年秋,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写作,于1846年5月完成,该书共有两卷,主要内容是批评青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这部著作相当完整地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自己提出的详细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任务,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第一次经典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初步阐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等。它是马克思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三.我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看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本著作中对新的历史观的基本原理的阐述。虽然这些观点有点难以理解,但多少还是加深了我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社会思想意识的阶级性;分工,异化”等概念的了解,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从这本书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交往方式即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

的生产力就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的变化,于是,新的生产关系就要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那种落后的,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迟早一定要被推翻,一定要被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所取代。

同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在中学就学过,而社会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矛盾的相互作用下向前发展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句这样的话:“从狭隘的观点出发,可以从其中抽出一种附带形式,把它看作是这些革命的基础,而且因为革命所由出发的各个人都根据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历史发展的阶段对他们自己的活动本身产生了种种幻想,这样做就更容易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把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概况为:“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及其不断解决推动着社会经历了各个不同阶段。

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这本书里谈到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所以人们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就需要解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生活的基本问题。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而且这样的历史活动,人们只是为了能够生活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而当这种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为获得这些满足而使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长此以往促使人们的使用工具得到不断地更新,人们的需要得到不同程度地满足,从而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渐渐地建立起来,人们开始繁殖,逐渐产生了家庭,进而形成了当时唯一的社会关系,这样,生命的生产,都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这样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所以,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与一定的活动方式相联系到。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

所以说,历史上各国的改革,从本质上来说都只是在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那些失败的改革也说明了新的生产关系并不适应于当时的生产力。所以,要想取得改革的成功必须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必须要使其社会制度等等符合当时的国家综合实力。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必须要经过一次次的改革,而改革必须要依赖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正确认识。就像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判断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标准。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也使我更加深切地理解了当今世界日益高度一体化,全球化局面的形成及其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共产主义革命时,是把它作为一种国际性,世界性的现象去对待的,因为大工业造就了一种统一的“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只有交往具有世界的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以往创造的生产力才有可能。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说法,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它打破了以往各国的孤立状态,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造就了一个整体性的世界体系。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就变得更加的广泛,人们的活动就扩大为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