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 试卷 (7)

合集下载

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5) 欧洲宗教改革 Word版含解析

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5) 欧洲宗教改革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五)欧洲宗教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因为()A.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B.“什一税”的大量征收C.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D.统一了《圣经》版本且有解释权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列四项都是原因,但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应选C。

2.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反映了()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材料论述的是教皇与国王之间的关系,“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言外之意是王权要依附于教皇的权力,故选B项。

3.14~16世纪西欧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是()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欧洲民族国家发展C.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要注意的是思想文化的表现。

4.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B.天主教会开始堕落C.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D.天主教会禁锢人性解析:选C宗教裁判所针对的主要是“异端分子”“异端嫌疑犯”以及反对封建统治势力的人,它的设立说明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

5.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

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的观点,故选A项。

高中历史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专题分层突破(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专题分层突破(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

民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专题分层突破(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专题分层突破(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人民版选修1[自我校对] A.天主教会B.卡尔文改革C.亨利八世D.民族国家E.资本主义主题新教的基本比较错误!派别路德派卡尔文派英国国教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卡尔文亨利八世主张或内容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驱逐教皇势力提出“先定论”的神学观,否定教皇权威,主张建立民主教会①规定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②天主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仍然不变③未经国王同意,教会无权召开宗教会议,更不许任意修改和制定教规结果或影①马丁·路德发新教中的①由于国教中保留了许多旧错误马丁·路德、卡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有()①都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②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都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④都有利于王权的专制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解析】三场宗教改革都否定了作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和精神堡垒的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各国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但卡尔文宗教改革后禁止信仰其他宗教,并且建立的是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而③④不是卡尔文宗教改革的影响。

【答案】C。

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五)欧洲的宗教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五)欧洲的宗教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单元质量检测(五)欧洲的某某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恩格斯在《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一种同它相适应的、具有相应的封建教阶制的某某。

”恩格斯意在说明基督教( ) A.适应了封建统治集团维护统治的需要B.是封建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D.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解析:选 A 依据材料“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一种同它相适应的……某某”分析可知基督教适应了封建统治集团维护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说法片面,排除。

2.962~1806 年的德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却被伏尔泰称之为“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

这个阶段的德国( )A.首倡了文艺复兴B.发生了某某改革C.结束了民族分裂 D.完成了工业革命解析:选B 某某改革发生在16世纪,最早开始于德国,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该阶段德国史实不符。

3.1517 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破赎罪券的欺诈,某某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

材料反映了这场某某改革( ) A.否定信仰上帝B.主X废除教阶制与某某仪式C.挑战教会权威D.极力宣扬《圣经》的至高无上解析:选C 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可知马丁·路德改革否定教皇和教会的作用,故C项正确。

4.右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版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

此版画反映了当时( )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C.某某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解析:选D 题干中把路德的脑袋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意在说明路德某某思想被魔鬼用来腐蚀人们的灵魂,很显然这是旧教派(天主教)攻击新教派(路德教)的言论,故D 项正确。

欧洲的宗教改革(1517年)

欧洲的宗教改革(1517年)

欧洲的宗教改革(1517年)一、背景1、天主教确立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原因:[1]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2]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组织十字军东征,势力不断壮大。

表现:(1)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2)政治上是最高统治者;(3)思想上实行精神独裁;(4)社会生活方面渗入各个领域。

2、宗教“异端”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原因:[1]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的斗争,并常常用与天主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

表现:[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规模大、影响深);[2]英国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3]捷克胡司的“异端”学说以及领导的“异端”运动。

影响: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3、向近代化过渡的西欧表现:[1]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二、目的与性质1、目的:通过改革建立适应本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

2、是一场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三、概况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517年德意志)原因:[1]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根本原因)[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3]教皇派人到德意志赎罪券;(直接原因)[4]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开始的标志: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主要内容:教义:[1]理论基础是“”;[2]《》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教会组织:[1]君权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2]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影响:[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闵采尔起义);[2]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3]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1541年瑞士)背景:[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3]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经济: 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政治: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了人
们的观念。
• 2.天主教面临的挑战:
1)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天主教形成 威胁。
2)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
3)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 义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资源。
2、序幕及内容
序幕:
《九十五条论纲》
“因信称义” 核心
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内容:
信徒皆为祭司(普遍祭司) 建立廉俭教会 建立民族教会
3、影响及实质;
影响:
1)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2)促进了路德教派合法地位的确立;
3)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4)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实质:
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神权统治和封建统治的社 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3、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政治:教权凌驾王权之上 经济:西欧最大封建主 思想:垄断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从生到死,影响无处不在
4、麻醉灵魂的教义教规(原因)
1.天主教的思想基础: • 信仰高于理性
2.主要教义:
1)一神说和神创说; 2)原罪说和救赎说; 3)末日审判说; 4)禁欲说。
(二)教会的堕落和残暴
(二)卡尔文宗教改革----改革深入
1509年出生在法国努瓦营镇。他受 过良好的教育,在巴黎蒙泰居学院毕 业后到奥良尔大学攻读法律,也在布 尔日大学攻读过法律。正当卡尔文年 仅八岁的时候,马丁·路德把自己的 “95条论纲”张贴在教堂大门上发动 了宗教改革运动。卡尔文从小就成为 天主教徒,但在青年时期改信新教。 为了免受迫害,不久他离开巴黎。经 过一个时期的旅游生活后,就定居在 瑞士巴塞尔市。从此隐姓埋名,努力 钻研神学。1530年他二十七岁时发表 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 。该书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使他 一鸣惊人。

专题五_欧洲宗教改革

专题五_欧洲宗教改革

专题五_欧洲宗教改革本节构:结二、日内的“教瓦皇”――卡文尔宗改教革一;、“奶牛”愤怒的――马丁路德的教宗改革;、国王领导三英国宗教的革改――利享八世宗改革;四教带、来民独立的族尼德兰宗改革教;―天―教主应会的对措施。

、五天教主会改的;革六、革改击冲――波洲欧教宗革改影的响;丁马德路宗的教革改;、改1的革原;1因)根原因本:德国本主资的发义;展)2要原主:因罗教廷的神马统治权;3)接直原因:1 571教皇年特派到德使4)观主原:国兜售因罪赎券。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材。

料一:钱投入钱当柜丁当作时,增响加只是的婪爱财的欲贪,而望是不魂升灵天。

…信徒…得救一不教靠,二皇不圣礼,靠有只靠生终悔改”,“是基督才的教正。

道―路―德九十五条论《纲》(1材料一)的述针论对是的当时什么的事件?答罗:教马皇派人到德志兜意售赎罪券。

材料:二教须让皇国我不受他再们不堪的忍受劫掠的搜和刮教,须交还我皇的们由、自利、权财……产教须让皇权皇为成副其名的实皇权。

――路《德十九条五纲论》(2)材二料中路德要的反映了求么什问? 题:答兴资产新级阶要摆脱罗求马教的控廷与掠制,建立夺适应发展需要的新教会其。

材料三教:在皇德的国特使报说:告十分之九的德“人国喊:‘路德’;剩高的十分下之少一数喊“马罗廷该死!”教―斯大―林《教改革和宗大伟民战争农时期的德国》(3)材三料明说什了问么题?答德:各国阶层同马罗教的皇矛盾十分尖,锐路德的教改革在宗德意志有着泛的社广会础,基得到各阶的支层持。

马丁路德的宗改革;教2改、的序革;马丁幕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代了德表意志民族新兴和的、改3的革张;主资产阶的利级。

益具体讲见和书义第5本页。

6考:思马丁德路表代了什人的么益?为什利?么马丁路德正在贴钉九《十五条纲论》德路论姻婚与道修丁马德路认:为凡「道知自不己适独身生合活的人该应赶快做功些,奉上帝的夫名快结婚,男赶孩子晚最岁p廿女孩子十在岁到五八十岁间就应该之婚结这是,们正他康而健合结适的婚年。

第五单元_欧洲的宗教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五单元_欧洲的宗教改革习题及答案

选修一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天主教会规定统一的《圣经》版本的目的是( )A.进一步钳制人们的思想B.为了思想解放C.为了繁荣各种文化D.为了传播各种先进文化2.下列人物、思想或者举动被称作宗教‘舁端”的是( )①法国“纯洁派”②主张教士用民族语言传教③英国人胡司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④加尔文在法国宣传路德的主张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天主教会为拓展自身的势力,发动了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的“十字军东征”。

天主教所指的“异教”主要是指( )A.东正教B.伊斯兰教C.犹太教D.佛教4.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

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5.在中世纪的欧洲,文学作品的题材大多是( )A.宗教B.现实生活C.社会改革D.英雄人物6.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4乙4-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C.世俗封建主要剥夺天主教的经济特权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7.对中世纪出现的“异端”运动认识不正确的是( )A.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B.反映了金融资产阶级的要求C.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D.是中世纪时期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8.西欧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A.人手工部门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C.生产力发展与技术进步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9.闵采尔农民起义的进步意义在于( )A.推翻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B.建立了人人平等的“千年王国”C.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D.沉重打击T X~教会和封建势力10.下列关于16世纪初德意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经济有了较显著的发展B.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C.资本主义萌芽还未出现D.被称为“教皇的奶牛”11.宗教改革从德意志开始的主要原因是( )A.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B.天主教会成为德意志社会矛盾的焦点C.德意志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D.马丁·路德的改革方案深入人心12.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C.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财富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的影响13.中世纪欧洲的基本政治状况是( )①封建割据严重②封建王权衰弱③天主教会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④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处于绝对对立状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4.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人民大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B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聚敛财富C 14、15世纪的天主教会得到西欧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D.封建王权服从于教权15.下列对马丁·路德的新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教不再以《圣经》为权威B.新教脱离了教皇的管辖C.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D.新教允许神职人员结婚16.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摧毁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B.有力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发展17.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教会组织方面的主张是( )A.主张神职人员可以娶妻生子B.主张“因信称义”C.强调王权高于教权D.主张保留“圣礼”七项18.“因信称义”中“义”的含义是( )A.指上帝面前灵魂得到拯救的人B.指被教皇免罪C.指简化宗教仪式信仰上帝D.通过赎罪券信仰教皇19.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张的是( )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B.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C.先定论D.因信称义20.英国国教( )A.在玛丽一世时一度恢复B.就是天主教C.是英国民族教会D.必须服从罗马教皇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当钱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的比较
宗教神学: 以神为中心 禁欲和来世 等级观念 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 现世的享受
自由平等
理性和科学
【一、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1.天主教的由来 天主教的由来 2.天主教的教义 天主教的教义 3.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地位及堕落 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地位及堕落 在西欧居统治地位,俨然国家组织: 在西欧居统治地位,俨然国家组织: 政治: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 ①政治: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
材料阅读,史实拓展
• 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是在 十字军东征( )是在1096年 年 到1291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 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 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 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 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 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 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 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 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 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 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 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 东征期间, 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 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东征 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 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 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 主教巳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 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 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 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严格教阶,凌驾王权,十字军东征) 严格教阶,凌驾王权,十字军东征)
②经济: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 经济: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1 / 3的土地,收取“什一税”。 的土地,收取“什一税” 的土地 思想文化: ③思想文化: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社会生活:人人都是天主教徒, ④社会生活: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 都受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都受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4-1-5欧洲宗教改革 56张

4-1-5欧洲宗教改革 56张

士,最好的马只适合于最好的骑士。已如上述,既然如此, 那么最好的语言,只适合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 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 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但丁《论俗语》
选考内容
选修一
专题5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材料二
【答案】(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 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 印刷术的应用。 (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 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 人士。
选考内容
选修一
专题5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选考内容
选修一
专题5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3)影响 ①卡尔文的“________”为资产阶级的剥削提供了理 论辩护,符合新兴________的利益,同时又是劳动人民的 精神鸦片。 ②日内瓦建立了________性质的神权国家体制,卡尔 文思想被奉为指导思想。 ③卡尔文教更好地适应了新兴________的需要,因 而,在________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并 成为________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选考内容
选修一
专题5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4)影响 ① 英 国 建 立 了 ________ 教 会 , 它 的 最 高 首 脑 是 ________而不是教皇,打击了天主教会势力,使英国教会 成为________统治的工 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 义的发展。 ②但改革很不彻底,英国随后出现了________,要求 进一步清除天主教的残余,推动________的发展。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精选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精选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精选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

这一思想的提出A.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B.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C.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D.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2.布鲁斯·雪莱的《基督教会史》认为:加尔文强调上帝的主权反过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国家观。

路德倾向于认为国家至高无上。

……但加尔文教导说,没有人(无论是宗教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

……加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据此可知雪莱主要强调A.以上帝名义反对君主独裁B.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结果C.加尔文教崇尚民主共和D.宗教改革思想是现代宪政的核心思想3.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D.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4.欧洲宗教改革的主张或措施中对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提供借鉴的是A.剥夺天主教会的财产B.加尔文主张建立民主、共和的教会组织C.加尔文主张勤勉敬业和积极进取D.因信称义5.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三大宗派之一,其正式名称为“罗马天主教会”或“罗马公教会”,即由罗马教宗领导的教会。

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错误的是A.中世纪的欧洲人民都要阅读理解《圣经》B.天主教教义严格禁锢欧洲人民C.牧师是中世纪欧洲人理想的职业D.中世纪欧洲人一生与天主教有密切关系6.宗教改革(英语: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是以“异端”的形式出现,根本原因是A、天主教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B、天主教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C、资产阶级早期力量比较弱小D、天主教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7.英国哲学家指出:16世纪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人教版选修一 第五单元 欧洲宗教改革测试

人教版选修一 第五单元 欧洲宗教改革测试

人教版选修一第五单元欧洲宗教改革一、选择题1.“文艺复兴这个术语是有争议的……中世纪人们对古典的兴趣并没有完全消失,相反,中世纪的某些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还表现得非常明显。

”材料中的“某些特征”是指( )A.科学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B.对人性的尊重与弘扬C.宗教作为文学艺术重要题材D.天主教地位至高无上2.1517年,为反对教皇借兜售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

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宗教改革的火焰。

这说明( )A.神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B.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C.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D.“论纲”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3.以下活动与加尔文有关的是( )①主张信仰得救,并把其解释为先定论②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③提出建立民族教会的主张④创立的加尔文教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瓦尔特堡是德国著名的古城堡,这座城堡之所以著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1521~1522年间,马丁·路德在这里以惊人的速度将新约从希腊文翻译成德文。

马丁·路德的做法()①有利于德意志民族教会的建立②有利于打破教会对《圣经》解释权的垄断③有利于否定罗马教会的权威④有利于否定《圣经》至高无上的地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之所以说宗教改革运动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主要是因为它()A.采取了神学异端的斗争形式B.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参与C.把斗争矛头指向教皇和教会D.只是在个别的国家发生6.至今,加尔文派信徒主要分布地区不包括()A.瑞士B.英国C.法国D.德国7.下图中的人物被称为“14世纪天主教中的异类”,他把《圣经》翻译成英文,并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其学说的内容不包括()A.国家要没收教会财产B.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中介C.人们不需要信仰《圣经》D.宗教仪式完全不必要8.观察下图,在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着很多这种“异端”裁判所,主要是为了( )A.维持社会安定B.压制各国王权C.维护教会权威D.打击各种犯罪9.下图是16世纪的著名画作《路德焚烧教皇令》。

专题五 欧洲的宗教改革

专题五 欧洲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需要一个天才去发动,需 要另一个天才去结束;路德,这个煽动家,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滚石;加尔文,这个组织 家,则在滚石粉碎之前使它停止。对于宗教, 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是一个摧毁者,而 加尔文则更多是一个建造者。
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二 )日内瓦的“教皇”
——改革的深入
日内瓦大学 1559年,卡尔文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即后来 的日内瓦大学),学院训练出来的传道人分布于 欧洲一些国家,其影响力遍及欧洲各国。在17世 纪前,日内瓦大学只是一个拥有神学院和人类学 学院的小学校。到了18世纪,医学院和自然科学 院相继成立。19世纪中期,政治学院和社会学学 院也加入到其中。现为瑞士第二大公立大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 ____教
东正 _____教
路德 加尔文 英国国 ①______教(宗)②________教③________教
【概念阐释】中世纪
中世纪:史学上通常指封建时代,即介于 古代奴隶社会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 这一名词主要适用于欧洲。
13世纪初基督教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出售赎罪券
十字军东征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权倾欧洲的教皇国
思考:以下新闻反映了什么现象?
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 保罗二世 (John Paul II)于当地 时间2005年4月2日21时37分 因病在梵蒂冈去世,终年84岁。 约翰· 保罗二世是波兰籍人,1978年 10月当选,在位近27年。4月8日, 宗教(天主教)在欧洲甚至 梵蒂冈教廷在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举行 了追思弥撒和葬礼。300多万人涌入 世界各地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罗马送别教皇。来自教皇家乡波兰的 人就达百万之众。由于圣彼得广场只 能容纳30万人,葬礼通过27个巨大的屏幕向全罗马市主要 的集会地点现场转播。200多名世界各国政要及宗教领袖出 席了弥撒及葬礼,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总统布什、 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等。德国红衣主教拉青 格主持葬礼。他称颂教皇保罗二世以其一生奉献于上帝、 教会和人类大家庭。

课时作业14: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课时作业14: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单元检测(五)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21·遵义高三月考)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B.天主教会开始堕落C.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D.天主教会禁锢人性答案 C解析12世纪时,天主教会的权威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天主教会一开始就利用神权禁锢人性,利用特权向全体信徒征收“什一税”,生活腐化。

它对“异端”进行残酷镇压,就是为了维护其至高无上的神权地位,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其说教的虚伪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教会的说教不断受到冲击,故选C项。

2.“路德确信自己已经知道了如何获得上帝的恩典。

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其他人迫切希望获得同样的内在恩典状态并确保灵魂得救。

”路德所谓的“内在恩典状态”是指()A.购买“赎罪券”B.“信仰上帝即可得救”C.实现教会的民主化D.虔诚信仰天主教会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教会的“因行称义”,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故B项正确。

3.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文章中,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特别受到诸侯的欣赏() A.《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B.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C.减少教堂和修道院D.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答案 B解析B项不仅是受到诸侯欣赏,而且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成功提供了条件。

A、C、D 三项是针对宗教内部的改革,对世俗封建主、诸侯影响不大,不会太多地引起他们的关注。

所以选B。

4.布鲁斯·雪莱的《基督教会史》认为:加尔文强调上帝的主权反过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国家观。

路德倾向于认为国家至高无上。

……但加尔文教导说,没有人(无论是宗教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

……加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高三历史复习之欧洲宗教改革练习测试题试卷

高三历史复习之欧洲宗教改革练习测试题试卷

第五单元欧洲宗教改革1.(2011•安徽宣城二模)加尔文曾说:“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

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

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

”为此,加尔文主张()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B.没收教会的财产C.反对基督教的权威D.确定公民的等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加尔文宗教改革。

题干中的两种管理人的力量应是教会和国家。

由此可推理:要真正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故正确答案为A项。

B、D两项与题干无关;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属于基督教的范畴,故C项错误。

答案:A2.(2011•皖北联考)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

谁将被毁灭。

”这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何种主张?( ) A.圣经高于一切B.上帝永恒C.反对罗马天主教会D.信仰得救解析: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的领袖,和马丁路德一样主张信仰得救;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等。

结合本材料反映了信仰得救的主张。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答案:D3.(2012•湖南长沙模拟)加尔文认为“当我们仅从天赋方面看一个人,我们会发现他从头到脚,一无是处。

如果在他身上还有一些值得赞扬的,那也来自上帝的恩赐。

”由此,他要求人们()①信仰上帝②严格道德标准③过节俭生活④放弃自身奋斗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加尔文的先定论强调后世的努力,鼓励现实生活中要通过自身的奋斗实现梦想,故④的表述不符合题意。

答案:C4.(2011•浙江衡州质检)历史上往往将那些推动社会发生根本变革的事件冠以“革命”的称号,这些革命又分为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等。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辖。

你若明白了这一层,就必知道︰你需要那为你受苦而复活的基督;你既已信他,就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就是单因基督的功德,得以称义了。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练习题及经典例题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练习题及经典例题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练习题及经典例题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考点阐讲1.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演变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不久便迅速传播到整个罗马帝国,后来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并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单个民族居住地的产物,而是整个罗马社会的产物,基督教"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基督教最早出现于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灭亡了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居民掳往巴比伦,这就是所谓"巴比伦之囚".从此犹太国不复存在.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后,犹太人又沦入塞琉古的统治之下,此后在塞琉古与埃及争雄的连年战争中,犹太人民备受劫难.公元前167年起,犹太人曾掀起斗争.公元前141年,犹太曾一度赢得独立.公元63年,犹太又被罗马所征服.在罗马统治下,犹太人于公元66年、132年一再发动大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叶,犹太下层居民中流行一种宣扬"救世主"将来临的秘密教派.基督教的最早文献约翰启示录公元68年左右只提到小亚细亚7个城市的宗教公社,据此可知基督教可能首先在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形成.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有其思想来源.其一为犹太教.早期基督教“救世主”观念和一神思想显然来自犹太教,同时犹太教的圣经为基督教徒所接受而被称为旧约,以别于新约.除犹太教外,基督教还吸收了在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和伊朗等东方地区广为流传的宗教思想,主要是一神教的观念如波斯把太阳神米米特拉奉为最高的神和神为了拯救众生死而复活、赎罪献祭的思想如埃及对奥西里斯的信仰.希腊、罗马的哲学,特别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斐罗的学说、斯多葛派哲学、着尼克派的伦理学,对基督教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2.基督教的合法化与教派斗争由于基督教的势力日增,而且教徒拒服军役,拒不崇拜罗马的神,所以3世纪时基督教仍被帝国当局视为威胁而加以迫害.306年君士坦丁成为罗马皇帝后,面对基督教拥有很大力量的现实,于公元313年颁布了米兰敕令,允许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在4世纪已经同帝国政权相结合,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基督教合法化后,其教义与教会组织均有进一步的发展.从3世纪开始,一些代表基督教统治集团的神学家对早期基督教加以改造,代表有奥利金约185~254年和奥古斯丁354-430年等人,而这套神学则被称为"教父学".奥古斯丁曾在非希波任主教,写了上帝之城、忏悔录等着作,4、5世纪,罗马帝国各地已经普遍建立了基督教会、教堂,教徒遍布各地.392年,皇帝提奥多西379~395年曾下令严禁异教,以基督教为国教,奉异教者罚.从此,基督教残酷迫害一切异教,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古代文化,使大批建筑物、艺术珍品和文献遭到3、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4、天主教会对社会发展的阻碍114~16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过渡,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其轻商思想和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背离,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2教会贪婪腐化,教士淫逸奢侈,根本不管教务.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表现:教阶森严、奢侈腐化、荒淫无度、迫害“异端”宗教裁判所、贪婪敲诈.3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4在宗教改革之前,反对宗教神权的斗争已经开始,包括文艺复兴运动、欧洲范围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造成巨大冲击.文化因素: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5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经典例题例题1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答案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不同: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能力训练一、选择题1.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 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D 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2.卡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是A.先验论 B.认识论 C.实践论 D.先定论3.英国出现清教徒运动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国王要求进一步加强王权 B.天主教会腐败不堪C.英王成为国教最高首脑 D.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4.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A、教权高于王权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统一的民族国家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5.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①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③民族国家的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6.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B.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C.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了加强D.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7.西欧宗教改革时期,英国的宗教改革主要是A.建立适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需要的教会B.封建世俗势力同罗马教廷争夺教会统治权C.剥夺罗马教廷在英国拥有的土地和财产D.改革天主教会的教规和繁琐的仪式8.德国的封建政权支持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资本主义 B.解放思想C.夺取权益 D.改变宗教信仰9.中世纪欧洲人民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是A.出生时由牧师实行洗礼B.在学校中学习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与同学、老师一起进行相关的科学观测和实验C.到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职人员主持D.每周都到教堂参加宗教仪式10.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是A.反对教皇权威B.主张不需要通过教会的中介同上帝联系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宣扬选民和弃民11.16世纪瑞士、英国和德国一些地区宗教改革的相似点是A.以路德派新教为主 B.以卡尔文派新教为主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 D.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12.加尔文宗教改革中主张体现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这一意识形态的是A主张政教合一 B主张共和制的长老制C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成功 D主张议会负责世俗事务13.宗教改革中,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是A.路德教派 B.卡尔文教派 C.英国国教 D.英国清教徒14.16世纪,英国国王推行宗教改革的要求是A.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B.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C.否定教皇的权威 D.废除了主教制度15.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张的是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B、教职人员可以婚嫁C、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D、先定论16.宗教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改革①打击封建势力②剥夺的教会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资产阶级手中③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解放人们的思想④加强封建统治者的权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7.“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禁欲主义 D.蒙昧主义18.卡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C.人文主义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19.卡尔文说:“一个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A.卡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卡尔文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其思想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20.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①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②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③都反对宗教信仰④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致德意志贵族书材料二托马斯闵采尔说:“……直到现在,城市和乡村里贫苦的、平凡的人们,都处于与上帝的意旨和任何正义相违背的境地,承担着宗教贵族、世俗贵族和政府的沉重负担.……所以,基督教联盟的纲领和计划是这样的:托庇上帝的保佑,而且,在可能的范围内,毋须武装斗争和流血来获得自由.”——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材料三托马斯闵采尔说:“贫苦的百姓如果不愿让自己和子子孙孙在贫困中生活,就应该行动起来摆脱宗教和世俗的统治等压在大家身上的沉重担子.在现存的条件下,不流血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所有的贵族堡垒,所有修道院,都是欺骗和压迫的渊源,必须立刻摧毁.”——书简纲领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认为世俗权力与神权应当是什么关系这一主张会得到哪个阶层的支持2据材料二、三说明托马斯闵采尔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材料二、三与材料一表达的相似观点是什么3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观点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什么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路大减.——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资料材料二卡尔文是法国人,他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他主张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卡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请回答:1路德认为的“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2卡尔文和路德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3卡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三、问答题23.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4.15世纪前后,中国与西欧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哪些不同的现象分析这两种思想文化现象不同的原因,及其对各自历史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1.D 2.D 3.D 4.C 5.D 6.B 7.B 8.C 9.B 10.D 11.D 12.C 13.C14.C 15.C 16.A 17.A 18.D 19.A 20.A21.1世俗权力应高于神权. 得到世俗封建主的支持. 2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相似观点:都反对宗教神权. 3不同之处;材料一仅反对教会特权,材料二、三不仅反对宗教神权,而且还反对世俗封建贵族的压榨,并主张用暴力手段达到目的.原因:材料的作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马丁路德代表世俗封建统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托马斯闵采尔代表受压迫最重的下层劳动人民农民阶级的利益.22.1实质: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2都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都主张信仰得救.3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23.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表现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种形式上.关系:①都是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发生的;②斗争矛头指向了天主教会,因为天主教会是西欧中世纪以来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③从使用的“武器”来说,都是以“旧”反旧,即文艺复兴以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为武器,而宗教改革也是以对上帝、耶稣的信仰为前提,这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与软弱;④从结果来说,都促成了社会进步,打击了天主教会、封建势力,都是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24.115世纪前后中国处于明朝时期,封建专制主义控制着思想,科举考试只准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儒家经典解释,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题限于八股文体,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明朝宦官专权,打击东林党人,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思想文化完全处于封建专制的控制之下. 215世纪西欧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作用,鼓励发挥人的创造力,反对宗教神学,重视科学实验.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反映. 3明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把大部分知识分子吸引到读书做官的道路上,明中后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思想文化被专制强权所控制.西欧不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且完成了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思想逐渐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 4文艺复兴运动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的封建专制使中国开始落后.。

2020-2021部编本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阶段性测试题 新选修1

2020-2021部编本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阶段性测试题 新选修1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16世纪宗教改革的发源地是( )A.日本B.美国C.德国D.意大利解析: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掀起宗教改革的序幕。

答案:C2.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B.主张圣像崇拜C.倡导信仰自由D.支持宗教改革解析:威廉·廷得尔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这说明他主张宗教改革,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项和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可以随意信仰的“信仰自由”,故C项错误。

答案:D3.下列表述不符合加尔文宗教改革内容的是( )A.《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B.财富使人陷于罪恶,不能得救C.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D.思想核心是“先定论”解析:财富使人陷入罪恶,不能得救是天主教会的说教。

其他三项符合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故选B项。

答案:B4.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论基督教徒的自由》一文指出:“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而得生’。

我们的得救,无需借助机构来实现。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讲诚信的人一定会因为他的信义而重新被他人认可B.有信义的人一定会因为其信义获得新生C.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的事先安排D.世间俗人直接对话上帝,灵魂就可得到拯救解析: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

即“因信称义”。

实际上是要求尊重人,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服从教会的说教。

因此选D项。

A、B两项是对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曲解;C项是出自加尔文的先定论。

答案:D5.下列属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的是( )①认为个人信仰不是尊崇教皇和教会组织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③主张神父可以娶妻④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④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属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因此排除后选B项。

复习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复习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复习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课前诊断】1、16——17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A、天主教会的腐败B、资本主义的兴起C、宗教裁判所的建立D、马丁·路德个人因素2、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是()A、上帝B、教会C、《圣经》D、教皇3.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经济上()A.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B.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C.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D.推行重商主义4.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5.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的改革是()A阂采尔起义 B.马丁·路德宗教改革C.加尔文宗教改革D.亨利人世宗教改革6、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

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灵魂得就取决于表面礼仪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7、宗教改革的实质是()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8、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所确立的原则是:()A、“教随国定”B、路德派新教成为将来德国的国教C、“因信称义”D、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9、基督教产生于()A、亚洲B、欧洲C、非洲D、拉丁美洲10、下列不属于天主教教义的是()A、“双剑说”B、“先定论”C、“月亮太阳说”D、“禁欲说”【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对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为德国宗教改革拉开了序幕B.其先定论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的意义C.其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依据D.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2.加尔文的先定论的实质是()A.发展了“因信称义”学说 B.秉承了基督教教义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D.创立新宗教的手段3.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根本目的是()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4.《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在于()A.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 B.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C.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D.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5、在14、15世纪,天主教会之所以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最根本的原因是()A、天主教会的腐败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C、进步人士认识的提高D、各国王权的软弱6.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路德身上的是()A.正在兜售“赎罪券” B.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C.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正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7、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其主观原因是()A、中世纪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B、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C、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D、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的结果8、下列属于英国宗教改革独特之处的是()A、反对罗马天主教会B、确定“教随国定”的原则C、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D、颁布《南特敕令》二、简答题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典型的代表事件有哪些?面对改革浪潮天主教采取了哪些措施?。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习题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习题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1.如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

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兜售赎罪券,引起了众多的反对,成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马丁·路德公开抨击,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答案:D2.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C.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钱财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直接原因”。

“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在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愤怒的情况下发表的。

答案:A3.“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这则材料集中体现出马丁·路德的主张是( )A.国家权力为神所授B.教权高于王权C.教士是教徒选出的公仆D.王权应当高于教权解析:材料信息“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说明马丁·路德主张王权应当高于教权。

答案:D4.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

路德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

这一主张( )A.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B.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和圣事的枷锁中解放出来C.使天主教会及其神职人员失去了存在的必要D.与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上一致解析:根据材料中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得出他主张“因信称义”,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发现“义”,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重点是强调人自身的价值,不是强调人的外在的形式的解放,故B项错误;C项仅仅从其作用进行论述,不能体现材料强调的本质,故C项错误;陆王心学强调“心外无理”,强调的是封建伦理道德存在于心中,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宗教改革是解放人们的思想,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试卷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这句话反映了()
A.教皇聚敛财富,实力雄厚
B.天主教徒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C.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D.路德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
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教皇到德国兜售赎罪劵,而路德反对他对德国的经济搜刮。

由题中材料可知路德反对富有的教皇用贫穷信徒的钱去修建圣彼得堂,应该用教皇自己的钱。

答案:D
2.德国电视台曾举办过“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

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

下列给出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A.他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他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
C.他主张灵魂能否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
D.主张神职人员要洁身自好,不能结婚
解析:马丁·路德允许神职人员结婚。

A、B、C三项都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活动与思想。

答案:D
3.卡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A.“因信称义”B.“因行称义”
C.“先定论”D.“进化论”
解析:卡尔文所宣传的“先定论”,要靠每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成败中去体会,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人的需要”。

答案:C
4.卡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是()
①从原因上看,都深受文艺复兴运动和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②都反对罗马教皇权威③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根据④改革的领导者都是国王(或君主)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的领导者不是国王,英国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国王亨利八世,所以排除④。

答案:B
5.英国宗教改革中的“清教徒运动”中的“清教徒”们要求()
①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②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
③遵奉严格的道德准则④改革国教保留的旧教残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归类、组合复合选择的能力。

依据教材辨析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A
6.天主教实行的内部改革的实质是()
A.放松对教徒的管理B.加强天主教会的专制
C.缓和阶级矛盾D.顺应时代潮流
解析:从天主教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和网罗狂热分子看其实质一目了然。

答案:B
7.“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由材料中的“世纪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知C项更为贴切。

A项与此相反;B、D两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C
8.马丁·路德、卡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的分析能力。

注意结合史实分析各项。

建立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只符合英国,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

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

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卡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些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解析:第(1)问将马丁·路德和卡尔文主张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原因可从当时经济及阶级状况分析。

第(2)问从宗教改革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即经济、思想、阶级等方面分析。

答案:(1)共同点:马丁·路德和卡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因信称义)。

不同: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因行称义)。

原因: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①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
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