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的诊断很简单
论治胃下垂
论治:胃下垂黎运洪概述:胃下垂本是客观存在的消化系统的一类疾病。
病人痛苦难堪,有饭不能吃,有工作不能干。
还被周围的人(包括领导,亲人:父母、兄弟、同事、甚至夫妻之间、)误解。
忍受着难于忍受的委曲和无耐的痛苦。
很多胃下垂病人都去过正规的大医院就医,都无例外给予进行现代仪器:胃镜、胃肠B超或X光钡餐检查。
多数胃下垂患者都会查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改变。
但是浅表性胃炎,解析不了病人的心律缓慢,低血压,消瘦,乏力、腹胀、恶心、呕吐,尿频、便秘等症状。
有些比较负责任的医生能发现病人有胃下垂,但无治疗方法。
因为教科书上没有关于胃下垂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的记载,医生也如实地告诉病人,医院目前对胃下垂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
只能告诉病人,吃饭后卧床休息2个小时,慢慢养着,做做仰卧起坐,锻炼腹肌等一些安慰的话。
有些医生则不承认胃下垂是病,认为胃下垂不需要治疗。
我认为这是极其错误的。
由于这些错误的论调导致不少胃下垂患者错过了治疗的最好时机。
轻度胃下垂比较容易治疗,一旦发展到重度胃下垂,胃体下垂至盆腔,直肠和膀胱严重受压,出现严重便秘和尿频现象时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有些病人,7、8天才排一次大便,便前必须先服泻药后才能排出大便。
这痛苦谁能体会到?不是胃下垂病人是永远无法体会的。
更可怜的有些胃下垂患者被误诊为结肠癌、巨结肠症,结肠无神经症,错误地做了结肠切除术。
有些胃下垂病人因膀胱受压经常出现尿频尿急的症状到医院就诊,误诊为尿道炎,长期误用抗菌素治疗,导致霉菌性尿道炎久治不愈。
很多胃下垂患者吃不下饭,身体进行性消瘦,四肢无力,不能坚持正常工作。
多数胃下垂病人都在医院做过胃镜检查只能查出胃粘膜病变,根本就查不出胃下垂病,因为胃下垂只有在站立时才能查出来。
病人有痛苦又治不了,还要受旁人的冷言冷语的讽刺:“医院都检查不出疾病来,是思想有问题”。
“大医院都治不了的病,小医院小诊所更治不了”。
我认为医疗技术的高低不是决定医院的大小,而是决定医生掌握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胃下垂ct诊断标准
胃下垂ct诊断标准
胃下垂是指胃发生位置改变,下垂至腹腔较低的部位,常伴随胃
功能紊乱和临床症状。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手段,可用于胃下垂的诊断和评估。
胃下垂的CT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 胃的位置改变:正常情况下,胃位于左上腹部。
胃下垂时,
胃会下垂至腹腔较低的部位。
CT图像上可见胃的位置明显偏移,胃可
出现移位、扭曲等改变。
2. 胃的容积增大:胃下垂时,胃容积往往会增大。
CT图像上可
见胃呈现较大的扩张,与正常胃的大小相比有明显差异。
3. 胃底位置:胃下垂时,胃底往往会位于腹腔较低的位置。
CT
图像上可见胃底位置偏低,可能与腹腔内其他脏器有明显的接触或压迫。
4. 胃袋形态:有些胃下垂患者的胃呈袋状形态。
CT图像上可见
胃横径增宽,胃壁明显增厚,出现局部扩张的表现。
5. 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胃下垂常伴随着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
CT图像上可见胃肠道的蠕动减弱或消失,胃内的食物停留时间明显延长。
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的CT表现不能作为确诊胃下垂的唯一依据,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CT检查时需
要充分充气胃肠道,以帮助显示胃的位置和形态变化。
总体而言,胃下垂的CT诊断标准主要是通过观察胃的位置、容积、形态和胃肠道运动功能的改变来判断。
这些标准能够提供有关胃
下垂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胃下垂ct诊断标准
胃下垂ct诊断标准
胃下垂(gastric prolapse)是一种病理状态,指的是胃的一部
分下垂进入盆腔或直肠。
胃下垂CT诊断的标准包括:
1. 盆腔或骶尾部突出的胃部影像。
CT扫描可以显示胃的位置,如果胃袋下垂超过骶尾部,可以被诊断为胃下垂。
2. 胃扭转或旋转。
CT扫描可以显示胃部是否发生了扭转或旋转,这可能是胃下垂的一个并发症。
3. 盆腔内或直肠内可见胃粘膜。
CT扫描可以显示胃粘膜是否
下垂进入盆腔或直肠。
4. 其他相关病变的排除。
CT扫描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盆腔
或直肠区域出现类似影像的病变,如肿瘤。
请注意,胃下垂的诊断应综合考虑临床症状、身体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而不仅仅依靠CT扫描。
因此,如果怀疑患
者存在胃下垂,请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胃下垂诊断标准
胃下垂诊断标准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三个方面。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首先,胃下垂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胃部不适、胀气、反酸、消化不良等。
患者常常感到胃部胀痛或不适,尤其是在进食后或运动后更为明显。
此外,胀气和反酸也是常见的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胃部胀满,同时出现反酸和嗳气。
消化不良也是胃下垂患者的常见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情况也常常出现。
这些临床症状对于胃下垂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次,影像学检查在胃下垂的诊断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和CT检查。
X线检查可以观察胃的位置和形态,通过不同体位的X线片,可以清晰地显示胃的位置和是否下垂。
CT检查可以更加直观地显示胃的位置和形态,对于胃下垂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最后,内镜检查也是胃下垂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部的情况,发现胃下垂的病变。
通过内镜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胃黏膜的情况,发现胃下垂导致的炎症、溃疡等情况,对于胃下垂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胃下垂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三个方面。
医生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对于患有胃下垂症状的患者,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专业的医生进行综合诊断,才能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于胃下垂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也希望患有胃下垂症状的患者能够及时就医,获得有效的治疗。
胃下垂x线诊断标准
胃下垂x线诊断标准胃下垂是一种胃部解剖位置异常的情况,即胃部向下移位,导致胃的下半部进入盆腔。
胃下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原发性胃下垂、继发性胃下垂和功能性胃下垂。
其中,原发性胃下垂是因为胃的固有韧带松弛或胃肌层无力引起,继发性胃下垂多见于妊娠、肥胖、腹壁松弛等情况,而功能性胃下垂则是一种功能性消化障碍引起的胃部位置异常。
胃下垂的X线诊断主要通过胃部钡剂造影检查来进行。
以下是关于胃下垂X线诊断标准的详细介绍:1.原发性胃下垂:-胃体和胃底完全或部分位于腹盆腔内,胃与肝脏之间的肝胃间隙存在;-食管-胃连接处的食管锁骨支部上移;-胃窦位置正常。
2.继发性胃下垂:-胃部完全或部分位于腹盆腔内;-腌膜韧带伸长及软化,胃可向下脱垂,造成下腹或骨盆腔内可见胃气影;-胃窦位置正常。
3.功能性胃下垂:-胃部完全或部分位于腹盆腔内;-腹部压力增加时胃可以下垂,但在腹部压力减小时能恢复原位;-胃窦位置正常。
此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的X线征象可辅助胃下垂的诊断:-气胸腹:因腌膜韧带的松弛导致胃部脱垂,造成腹部内可见胃部气体影;-胃牵拉征:胃部与腹壁结构紧密相连,当腹壁松弛时造成的胃部下垂,胃牵拉征则是胃与下腹部骨盆腔的距离增大;-躯干反立位:在立位X线片上胃部向下移位。
在进行胃下垂X线诊断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胃下垂。
值得注意的是,胃下垂并非所有病例都需要进行X线检查,有时临床症状和体征已经足够明确,而且X线检查也是一种有辐射的检查方法,应谨慎使用。
总之,胃下垂的X线诊断标准主要根据胃位置的异常和腌膜韧带的松弛程度来确定,主要通过胃部钡剂造影检查来进行判断。
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判断是否存在胃下垂,并与其他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结合,以确诊胃下垂。
胃下垂胃缓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胃下垂胃缓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胃缓,指以脘腹坠胀为主或有疼痛,食后或站立时为甚的疾病,常见于西医胃下垂症。
有关胃缓的记载最早来源于《灵枢·本藏》,即“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
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肉不坚者,胃缓”。
《实用中医内科学》[1]首次把“胃缓”定为正式病名,并归入脾胃病证类。
本指南提出了胃缓 (胃下垂 )的诊断、辨证及治疗建议,主要适用人群是由胃下垂所致的胃缓成人患者,即对于符合西医学“胃下垂”诊断但不符合中医学“胃缓”病名诊断的患者不在本指南讨论范围。
本指南主要根据我国胃缓 (胃下垂 )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的经验制定,目的是对中医学治疗胃缓的方法与措施加以总结并进行合理评价,以期为胃缓 (胃下垂 )的中医药诊疗提供循证医学的建议,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为国内外具有中医学执业资格的医生提供指导,同时也为社会医疗决策者及患者提供有益参考。
1. 1证据检索古代文献 :手工检索中医医籍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脾胃论》《儒门事亲》《丹溪心法》《临证指南医案》《名医杂著》《张氏医通》《景岳全书》《笔花医镜》《类证治裁》《证治汇补》《类证活人书》,查询有关“胃下垂 /胃缓”的描述。
现代文献 :以“胃下垂”“胃缓”“胃下”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 ( 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以“Gastroptosis”“Ventroptosia”为关键词,检索 PubMed、SCI、Science、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检索年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 2017年 5月 5日。
• 1. 2证据筛选• 1. 2. 1文献初筛文献纳入标准 :研究类型为中医药关于胃下垂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调护的文献;病例数在 20例以上。
诊断胃下垂的方法,三招就搞定
诊断胃下垂的方法,三招就搞定
一般来说,胃下垂不会引起太明显的症状,患者们在站立的时候,胃的下缘达盆腔,就会出现胃下垂,一般是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的。
一、诊断
依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以及饮水超声波试验,X线检查表现较易确诊,胃下垂的程度一般以小弯切迹低于两髂嵴连线水平1~5cm为中度,11cm以上为重度。
二、鉴别诊断
1、与急性胃扩张鉴别:急性胃扩张常发生于创伤,麻醉和外科手术后数小时至一两天内或饱餐后不久出现,患者感上腹胀满或持续性胀痛,继而出现呕吐,主要为胃内容物,量小,但发作频繁,虽吐而腹胀不减,患者可迅速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甚至
休克,X线腹部平片可见扩大的胃饱和致密的食物残渣阴影,服少量的钡剂可见扩张的胃型,询问病史有助鉴别。
2、胃潴留:功能性胃潴留多由于胃张力缺乏所致,此外,胃部或其他腹部手术引起的胃运动障碍,中枢神经系疾病,糖尿病所致的神经病变,以及迷走神经切断术等均可引起本病,尿毒症,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全身或腹腔内感染,剧烈疼痛,严重贫血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和抗胆碱能药物的应用也可致本病,呕吐为本病的主要表现,日夜均可发生,呕吐物常为宿食,一般不含胆汁,上腹饱胀和疼痛亦多见,如有呕吐宿食,空腹时腹部有振水音,即提示胃潴留,进食4h后,仍可从胃反出或自胃腔内抽出食物则可获证实,胃肠钡餐检查时,钡剂在4h后的存留50%,或6h后仍未排空,均为本症之佐证。
3、本病应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胃癌,胃扩张,幽门梗阻等病相鉴别。
胃下垂有哪些表现
过 去 曾 把 这 类 病 叫作
“
消
急性 胰 腺 炎 是 重 要病 因 之 一
, ,
暖气
不 能 多 吃 ; 有 的 进 食后 走 路 腹
,
遇 有 急 性 剧 烈 腹 痛 的病 人
特 别 是 发病
部有 紧 迫 感
走 路较 快 或 劳动 时 可 因 腹 内 韧
。
前暴 饮暴食 的可 能
,
、
酗 酒者
更 应 想 到 急性胰 腺 炎
,
带和 肠 系 膜受 到 牵 拉 而 产 生 腹 痛
常表 现
甚 至在
“
脾等 的 下 垂
这 种 内脏下垂
,
常见 于 多 次 分
。
为面 色 苍 白 急死
”
,
手 足冰 冷
。
血压下 降 青年 人 的
娩 而 腹 壁 肌 肉松 弛 的 产 妇 或 削瘦 的 人 得 了 这 个病 饱胀
、 , ,
短 时 间 内死亡
据研 究
,
睡梦 中
。
有 的 可 表 现 为 进 食后 腹 部
。
水分
、
纠正体
弯 下 降 到 骼 婿 间 线 下 方 就 可 诊 断 为 胃下 垂
胃下 垂 病 人 应 少 吃 多餐
;
一 方 面 服 中药
,
进 行针 刺
、
须 吃易 消化 而
。
本病 服 用 的 中 药
、 ,
一 般 以疏 利 胰 胆
。
富 于 营 养 的 饮食
加 强腹 肌 锻炼
,
,
;
食 后 宜 平 卧片 刻
此外
,
剧 烈 的 情绪 变
。 ,
麻瑞亭治验集---胃下垂
麻瑞亭治验集---胃下垂麻瑞亭治验集中卷病症胃下垂胃下垂,系因中气虚弱,脾湿不运,食停不化使然。
【脉证机理】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土阳旺,则胃气顺降而善食纳,脾气升运而善消磨。
由于饱食未化,或因长期站立工作,或因车马颠簸,或因产后下床过早,致使中气虚弱,脾胃不和,运化迟缓,久则脘腹胀满,下坠隐痛,是病胃下垂。
胃气滞而不降,故而食纳减少。
旧谷不去,新谷不入,故症见不思饮食,食也难消。
中脘壅满,胆胃上逆,故兼见头昏脑胀,心慌气短等症。
肝脾不升,可见腹胀,大便先干后溏,或干结难下。
气滞不降,故脉现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和胃,平胆疏肝,宽胸降逆。
【方药】云茯芩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炒苍术9-12克陈枳壳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草蔻仁6克炒干姜5-6克。
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炒苍术,健脾消胀;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陈枳壳、法半夏,宽胸利气降逆;广郁金、延胡索,疏肝止痛;草蔻仁、炒干姜,温中暖下。
【加减】脾湿肝郁,下陷不升,脉现关尺大者,加桂枝木6-9克,舒肝以升陷。
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利便。
胃脘痛胀者,加天台乌6-9克,理气以止痛。
胸膈闷满不适者,加薤白9克,利气以宽胸。
小便黄赤,舌苔厚腻者,加淡竹茹9克、焦山栀6-9克,清肺润燥,通利膀胱,以祛湿热。
【按语】胃下垂,属脏器下垂之一,医者多辨为中气下陷,以升提之药治之。
验之临床,脾湿重而胃气逆,脉现寸关大者,亦屡见不鲜。
从症治疗无效,必须从脉,以健脾利湿、和胃降逆、舒肝化瘀之法,使滞气开而胃纳增,清气升而宿食化,中气健运,痞满消除,则病渐愈。
不可一见“下垂”二字,而概谓之中气下陷,径用升提之法,使肺胃更逆。
病不唯不愈,反而食纳全废,日渐危笃。
大便秘结一症,因肺津不能濡润大肠所致。
此系寒燥,而非热结,一切苦寒伐泄之品,绝非所宜。
在温中暖下、疏肝理气之中,酌加润燥利便之品,俾使中土健旺,大肠沾濡,气机畅利,则便坚自可消除。
胃下垂胃缓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胃下垂胃缓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也被称为胃脱垂或胃垂症。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为中医医师提供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和指导,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治疗该疾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胃下垂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脾胃气虚、肝胃失和等原因相关。
其他一些因素,如腹壁松弛、产后气血不足、长期严重腹泻等也可能导致胃下垂的发生。
二、诊断要点1.详细询问病史:如病程、症状的发生规律和变化情况。
2.脉诊:通过脉象判断脾胃气虚或者肝胃失和的表现。
3.舌诊:观察舌苔是否厚重,舌体是否胖大,舌质是否淡黄等。
4.医师应在患者做了胃食管反流检查或其他相关影像学检查后,进一步明确胃下垂的诊断。
三、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治疗胃下垂的原则是补脾胃、固脾胃、升脾阳、降肝阳,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草药治疗: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芩、柴胡、山楂等,可制成草药汤剂或煎剂口服。
2.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稀饭等。
3.针灸治疗:针刺穴位主要集中在脾经和胃经经络上,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等。
4.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腹部和背部促进脾胃的运动功能,缓解胃下垂的症状。
5.中药外用:可使用中药熏洗或贴敷的方法,以促进脾胃的功能调理。
四、食疗方案1.胡萝卜粥:将新鲜胡萝卜榨汁,加入米饭中煮熟,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动功能。
2.小米粥:小米具有补脾胃、健脾开胃的功效,可用来煮粥食用。
3.莲子汤:莲子有固脾止泻的作用,可以煮汤或煮粥食用。
4.黄鳝煲汤:黄鳝具有温补脾胃、益气补血的功效,可以煲汤食用。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暴饮暴食和生冷食物的摄入。
2.注重养生,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经常进行适当的锻炼和休息。
3.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以减轻对脾胃的压力。
4.定期定时就餐,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总之,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并且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有明确的治疗方案和指导。
通过中医的草药治疗、针灸、饮食调理和餐后休息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治疗胃下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脾胃病科 胃缓(胃下垂)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胃缓(胃下垂)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主要症状:脘腹痞满或坠胀,嗳气不舒,纳差,乏力。
次要症状: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便溏,畏冷,消瘦。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青年女性及中老年人多见,多发生于瘦长体形患者、经产妇及慢性病患者,治疗疗程长,难度大。
根据病史、症状、体形及影像学检查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2版(贝政平、蔡映云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
(1)多发生于瘦长体形,经产妇及消耗性疾病进行性消瘦等。
(2)不同程度的上腹部饱胀感,食后尤甚,嗳气,厌食,便秘,腹痛。
腹胀可于餐后、站立过久和劳累后加重,平卧时减轻。
亦可出现站立性晕厥、低血压、乏力、头晕等“循环无力症”的其他内脏下垂的表现。
(3)肋下角常小于90°;站立时触及较明显的腹主动脉搏动;振水声;以双手托扶下腹部,往上则上腹坠胀减轻;可触及下垂的肝、脾、肾等脏器。
(4)X 线钡餐造影检查可见胃小弯角切迹、胃幽门管低于髂嵴连线水平;胃呈长钩形或无张力型,上窄下宽,胃体与胃窦靠近,胃角变锐。
胃的位置及张力均低,整个胃几乎位于腹腔左侧。
(二)证候诊断1.脾虚气陷证: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或久泄不止,肛门重坠,或脱肛,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眩晕。
舌淡,脉弱。
2.脾虚阴损证:脘腹坠胀,胃脘痞闷,食后更显,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后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
3.脾肾阳虚证:脘腹坠胀,食后更甚,喜温喜按,食少便溏,畏冷肢凉,胃中振水,呕吐清水,神疲乏力,腰酸。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气陷证治法:补气升陷。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升陷汤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炙甘草、柴胡、升麻、枳壳、陈皮、桔梗等。
消化系统常见病胃下垂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
消化系统常见病胃下垂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柯晓1 ,王敏2 ,唐旭东3 ,赵培琳1 ,陈敏琴1 ,温艳东4 ,王凤云4 ,吕林4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州350003;2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阳550001;3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4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关键词:胃下垂;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基金资助: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No.SATCM-2015-BZ106)2018年9月13日在重庆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指南第三次专家论证会,形成《消化系统常见病胃下垂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终稿。
前期编写、修改流程见参考文献[1-2]。
有关胃下垂的记载最早来源于《灵枢·本藏》:“脾应肉,肉胭坚大者胃厚,肉胭麽者胃薄。
肉胭小而麽者胃不坚;肉胭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肉胭不坚者,胃缓”。
因此,现代中医用“胃缓”指代“胃下垂”。
近年来,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穴位埋线等中医内治、外治方法治疗胃下垂,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大量的临床报道表明,中医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然而,虽然中医学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对胃下垂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这些经验缺乏统一的最佳诊疗方案,辨证分型仍无统一标准,不利于临床借鉴、应用及研究。
为此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胃下垂诊疗指南》,对其中医诊疗进行规范,目前已发表8年。
本诊疗指南旨在基于现有诊疗指南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中医的诊疗特点,依据循证医学原理,对胃下垂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依据、证型、治法、方药等中医诊疗进行总结、分析,较现有诊疗指南,调整中医证型,扩展中医外治法,增加预防调摄等内容,以期为胃下垂的中医药诊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和建议,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服务临床、科研与社会。
穴位埋线治疗胃下垂100例
穴位埋线治疗胃下垂100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中医理疗科门诊和消化内科病房,其中男43例,女57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3年;轻度胃下垂65例,中度胃下垂29例,重度胃下垂6例。
1.2 诊断标准均以X线钡餐透视作为胃下垂诊断依据,即胃角切迹低于两髂嵴连线水平以下为诊断标准。
一般认为,胃角切迹低于两髂嵴连线水平0~3cm为轻度胃下垂,3.1~6cm为中度胃下垂,6cm以上为重度胃下垂。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胀而不舒、嗳气、食后加重、不思饮食,或腹痛,恶心,形体消瘦等。
2 治疗方法2.1 取穴主穴:上脘透中脘、天枢透胃上、脾俞透胃俞、足三里。
配穴:气滞加肝俞,血瘀加膈俞,便秘加大肠俞。
2.2 操作病人平卧,医者站于病人一侧,所取穴位医者用拇指指甲按压皮表做进针点十字标记,用碘伏常规消毒后,在标记处用2%盐酸利多卡因做皮内麻醉,用大号三角皮针及3号免煮羊肠线从局麻点刺人皮下约12~37mm(可根据不同穴位及病人的胖瘦而定),穿过穴位从对侧局麻点穿出,将线头剪断,使羊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用苯扎氯铵帖贴敷针眼5~7天。
一般2个月埋置1次,重度胃下垂可连理3~5次。
2.3 注意事项长期忌酸、辣、甜类食物,忌难消化食物和蔬菜,忌烟、酒、茶;饮食节制,不暴饮暴食;饭后平卧半小时以上;治疗期间避免生气和劳累。
3 治疗效果痊愈:经X线钡餐透视胃角切迹在两髂嵴连线以上,诸症完全消失,1年无复发86例;显效:X线钡餐透视胃体上移至原下垂的1/2以上,诸症显著改善12例;好转:X线钡餐透视胃体上移但不足原下垂的1/2,部分症状好转2例;无效:X线钡餐透视及症状均无改变0例。
总有效率100%。
4 体会胃下垂属于祖国医学“中气下陷”,系“胃缓”范畴。
其病因病机多为禀赋薄弱,身体瘦削,或长期饮食失节,或七情内伤和劳累过度等,以致脾胃失和、气机失调、中气下陷,因此,益气升阳为治疗胃下垂的主要法则。
胃下垂报告单
胃下垂报告单姓名:XXX性别:男年龄:50岁检查日期:XXXX年XX月XX日检查方法:胃钡餐检查检查结果:1. 胃下垂:胃下垂是指胃的下部向下移位,与胆囊和十二指肠吻合,矢状位示出胃底、壁较为平直,胃食管轴线明显倾斜。
2. 十二指肠倒流:十二指肠倒流是指十二指肠的部分回流进入胃腔内,十二指肠与胃部分重叠,胃的局面和血管纹理不自然。
分析结果:胃下垂是指胃肠功能紊乱、胃幽门运动失常等引起的疾病,是常见的胃肠疾病之一。
十二指肠倒流是胃肠道变动的一个表现,它常与胃下垂一同出现。
本次检查结果显示,您患有胃下垂和十二指肠倒流的问题。
建议:1. 调整饮食:合理搭配饮食,注意饮食的清淡化,适量多食蔬菜水果。
2.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3.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胃肠道检查,以便及早了解胃下垂和十二指肠倒流情况。
4. 应急药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一些胃肠调节药,以便能及时缓解胃肠道问题的出现。
5. 就医:如出现腹痛、恶心或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注意事项:1. 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多喝水,保障喝足八杯水。
3. 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4. 注意情绪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产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等情况。
结论:胃下垂和十二指肠倒流是常见的胃肠疾病,需要引起重视。
本次检查结果显示您患有胃下垂和十二指肠倒流的问题,建议合理调整饮食,注意休息和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您的病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如出现腹痛、恶心或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单兆伟论治胃下垂经验举隅
单兆伟论治胃下垂经验举隅单兆伟,国家级名中医,擅长治疗胃病,尤其是胃下垂。
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胃下垂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下面我们将结合单兆伟的临床经验,为大家详细介绍他治疗胃下垂的经验举隅。
胃下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部疾病,常见于胃经常性蠕动较弱,致使胃的正常位置产生下移和下垂,从而引发不适症状。
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消化不良,腹泄腹痛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单兆伟治疗胃下垂的经验主要包括脉络学诊断、针灸疗法和中药调理三个方面。
单兆伟注重脉络学诊断。
在中医看来,脉络学诊断是通过观察和触摸患者的脉搏和经络,了解疾病的病位、病性,为后续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单兆伟擅长运用脉络学诊断技术,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搏和经络的状况,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准确判断胃下垂的病位和病性,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单兆伟采用针灸疗法治疗胃下垂。
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在患者的穴位上刺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单兆伟在治疗胃下垂时,通常会选择经络中与胃相关的穴位进行针灸。
比如足三里穴、中脘穴、足阳明胃经等穴位,通过针灸刺激,调和患者的气血运行,增强胃部蠕动功能,促进胃部的正常位置恢复,从而达到治疗胃下垂的效果。
单兆伟还常常配合中药调理治疗胃下垂。
中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单兆伟在治疗胃下垂时,常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
比如利水健脾、益气养血、理气和中等功效的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通过长期服用中药调理,可以达到对抗胃下垂症状的效果。
单兆伟还注重饮食调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过饱饮食,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等,以达到治疗效果。
单兆伟治疗胃下垂的经验举隅是综合运用脉络学诊断、针灸疗法和中药调理三种方式进行治疗。
他善于观察患者的脉搏和经络,准确判断疾病的病位和病性,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他还注重饮食调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等,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胃下垂分度标准
胃下垂分度标准
《胃下垂分度标准》
一、胃下垂症状
胃下垂是指腹壁肌层上的腹直肌和其他结构,无法完成正常的支撑和稳定的工作,从而导致腹部的结构变形,腹壁发生侧向滑移,形成下垂。
胃下垂症状有:腹部上下移动,特别是当患者双膝在地上或者双膝膝盖向前推时,腹部会发生前倾变形,出现腹部的下垂;当患者体位变化时,腹部会发生侧向滑移,出现腹部的下垂;当患者背膝抬起时,腹部会发生侧向滑移,出现腹部的下垂;当患者腹部运动时,腹部会发生前倾变形,出现腹部的下垂等。
二、胃下垂的病因
胃下垂的原因有许多,主要有:腹壁肌层萎缩和肌肉松弛;长期腰骶肌力量不足;长期静止和弯曲腰部肌肉的疲劳;长期前屈和背伸肌肉的萎缩;缺乏体育锻炼和保健措施;年老腰部肌肉松弛;肌肉病变等。
三、胃下垂的分度标准
1. 轻度胃下垂:患者在伸直,俯卧,转身睡眠,腹部松弛,胃部垂下小于3cm,可以看到腹部偏移,凸包凹凹印记出现;
2. 中度胃下垂:患者在伸直,俯卧,转身睡眠,腹部松弛,胃部垂下3-5cm,可以看到腹部偏移,凹凸甚明显;包凹凸印记明显出现;
3. 重度胃下垂:患者在伸直,俯卧,转身睡眠,腹部松弛,胃
部垂下大于5cm,腹部偏移极明显,凹凸很明显;凹凸很明显,腹部凹凸印记极明显。
胃下垂钡餐诊断标准
胃下垂钡餐诊断标准
胃下垂是指胃部分或全部下垂到盆腔内,通常通过医学检查可以进行诊断。
钡餐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观察胃部结构和功能。
在进行胃下垂的诊断时,医生通常会结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
以下是胃下垂钡餐诊断的一般标准:
1.胃位置下移:在钡餐检查中,医生会观察胃的位置。
正常情况下,胃位于腹腔中央,而胃下垂可能表现为胃向盆腔内下移。
2.钡餐造影:患者会饮用含有钡的饮料,随后医生使用X射线检查,观察钡餐在胃内的分布情况。
胃下垂时,可能会看到胃的一部分或全部下垂到盆腔内。
3.胃底下垂:胃下垂可能涉及到胃底的位置下移。
医生会观察胃底是否下垂到盆腔,这通常是胃下垂的一个重要诊断特征。
4.胃壁蠕动:观察钡餐时,医生会注意胃壁的蠕动情况。
胃下垂可能导致胃蠕动不协调或减弱。
5.其他结构异常排除:钡餐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结构异常,如胃憩室等。
需要强调的是,胃下垂的诊断不仅依赖于钡餐检查,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来综合判断。
具体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胃下垂的诊断很简单(建议收藏)
胃下垂的诊断很简单站立位时,胃的下缘垂至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称为胃下垂.本症多见体形消瘦、身材比较修长的人。
由于胃壁张力减低和周围韧带松弛腹壁脂肪缺乏者而引起.常同时并发其他内脏的下垂.横膈位置下降或腹内压不足,便可引起胃的下垂。
常发生于过分的瘦长体型、多产妇、多次腹部手术并有切品疝者及其进行性消瘦以及卧床少动者.。
..。
..文档交流胃下垂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胀满和下附样牵拉痛,饱食和行走进症状加重,平卧时症状减轻。
一般伴有消化不良、胃痛、呃逆、嗳气、食后腹胀加重、腹部下坠感、腰痛等症状。
.。
.文档交流常可听到腹中有漉漉作响的气过水声,胃肠钡餐透视或饮水超声波检查可以确诊。
治疗胃下垂首先是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肌张力,纠正不良的习惯性体位,楞以酌用胃复安、吗丁啉等药解除上腹饱胀或嗳气、恶心等症状,并用助消化药帮助消化。
必要进可用胃托辅助治疗,也可用温灸的按摩增强胃的张力,减轻下垂引起的症状。
...。
文档交流胃下垂早期症状有哪些?临床表现轻度胃下垂多无症状,中度以上者常出现胃肠动力差,消化不良的症状。
1。
腹胀及上腹不适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2。
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
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
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
..文档交流3.恶心、呕吐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这是因为1次进入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韧带之牵引力而致疼痛,随之出现恶心、呕吐.。
.。
.文档交流4.便秘便秘多为顽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同时有横结肠下垂,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而致通过缓慢。
5.神经精神症状由于胃下垂的多种症状长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负担过重,因而产生失眠、头痛、头昏、迟钝、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
还可有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现。
.。
....文档交流6.体检可见瘦长体型,上腹部压痛点因立卧位变动而不固定,有时用冲击触诊法,或患者急速变换体位时,可听到脐下振水声.上腹部易扪到主动脉搏动,常同时伴有肝下垂、肾下垂及结肠下垂的体征。
胃下垂诊断标准
胃下垂诊断标准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部的位置异常下垂,导致胃的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胃下垂的诊断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下面将详细介绍胃下垂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
1. 食欲不振,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不振,食物摄入量减少,甚至出现厌食症状。
2. 胃部不适,患者常感到胃部胀满、疼痛、不适,尤其是在进食后出现明显不适感。
3. 消化不良,患者出现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胃排空延迟、胃酸分泌减少等症状。
4. 体重减轻,由于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患者体重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减轻。
二、体格检查。
1. 腹部触诊,医生在患者躺平或坐位时,通过腹部触诊可发现胃部明显下垂,形成明显的压痛点。
2. 腹部叩诊,医生通过腹部叩诊可发现胃部浊音范围明显扩大,提示胃部下垂。
3. 腹部听诊,医生通过腹部听诊可发现胃肠蠕动音减弱或消失,提示胃排空延迟。
三、辅助检查。
1. 腹部X线平片,通过腹部X线平片可发现胃部下垂的位置及程度,结合患者症状和体格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
2. 腹部超声检查,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胃部的位置和形态,对胃下垂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3.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确诊胃下垂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到胃的位置和粘膜的改变,对胃下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四、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结合病史和家族史等综合分析,可以做出胃下垂的诊断。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可作出胃下垂的诊断:1. 存在典型的临床症状,如食欲不振、胃部不适、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
2. 体格检查发现胃部下垂的明显体征,如压痛点、浊音范围扩大、蠕动音减弱等。
3. 辅助检查结果支持胃下垂的诊断,如腹部X线平片、超声检查和胃镜检查等。
总之,胃下垂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以及病史和家族史等信息。
只有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下垂的诊断很简单站立位时,胃的下缘垂至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称为胃下垂。
本症多见体形消瘦、身材比较修长的人。
由于胃壁张力减低和周围韧带松弛腹壁脂肪缺乏者而引起。
常同时并发其他内脏的下垂。
横膈位置下降或腹内压不足,便可引起胃的下垂。
常发生于过分的瘦长体型、多产妇、多次腹部手术并有切品疝者及其进行性消瘦以及卧床少动者。
胃下垂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胀满和下附样牵拉痛,饱食和行走进症状加重,平卧时症状减轻。
一般伴有消化不良、胃痛、呃逆、嗳气、食后腹胀加重、腹部下坠感、腰痛等症状。
常可听到腹中有漉漉作响的气过水声,胃肠钡餐透视或饮水超声波检查可以确诊。
治疗胃下垂首先是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肌张力,纠正不良的习惯性体位,楞以酌用胃复安、吗丁啉等药解除上腹饱胀或嗳气、恶心等症状,并用助消化药帮助消化。
必要进可用胃托辅助治疗,也可用温灸的按摩增强胃的张力,减轻下垂引起的症状。
胃下垂早期症状有哪些?临床表现轻度胃下垂多无症状,中度以上者常出现胃肠动力差,消化不良的症状。
1.腹胀及上腹不适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
2.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
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
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
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
3.恶心、呕吐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
这是因为1次进入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韧带之牵引力而致疼痛,随之出现恶心、呕吐。
4.便秘便秘多为顽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同时有横结肠下垂,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而致通过缓慢。
5.神经精神症状由于胃下垂的多种症状长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负担过重,因而产生失眠、头痛、头昏、迟钝、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
还可有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现。
6.体检可见瘦长体型,上腹部压痛点因立卧位变动而不固定,有时用冲击触诊法,或患者急速变换体位时,可听到脐下振水声。
上腹部易扪到主动脉搏动,常同时伴有肝下垂、肾下垂及结肠下垂的体征。
诊断依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以及饮水超声波试验,X线检查表现较易确诊。
胃下垂的程度一般以小弯切迹低于两髂嵴连线水平1~5cm为中度,11cm以上为重度。
胃下垂应该做哪些检查?1.X线检查胃肠钡餐造影可见:(1)胃体明显向下、向左移位,重者几乎完全位于脊柱中线的左侧。
(2)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
(3)无张力型胃其胃体呈垂直方向,体部较底部宽大,胃窦部低于幽门水平以下,蠕动无力,紧张力减退,钡餐滞留,6h后仍有1/4~1/3残留胃内。
(4)十二指肠壶腹部受牵引,拉长,其上角尖锐,十二指肠第二部常位于幽门管后面,即向左偏移。
(5)十二指肠第3段可因肠系膜动脉压迫而呈十二指肠壅滞。
2.饮水超声波检查饮水后测知胃下缘移入盆腔内。
胃下垂吃什么好?一、适宜吃的食物:增加饮食营养,宜多食用有补益作用的高蛋白、高热量、多糖、低脂肪饮食。
多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红枣、杏仁、鲜藕汁、羊肉、狗肉、生姜等,可以使胃气升温,调理脾胃寒气,减轻症状。
经常食用对胃有益的食品,如卷心菜、胡萝卜、猴头菇、酸奶、山楂等。
二、不适宜吃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宜少食多餐,以减轻胃的负担。
饭后若感不适,可做短时间的平卧休息。
饭后不宜剧烈运动。
忌吃生冷与刺激性强的食物,忌烟、酒。
忌大量饮用水及各种饮料,忌过多食用体积大的食物。
三、食疗方法榛子 60 克,山药 60 克,党参 30 克,砂仁 15 克,陈皮 15 克,共捣烂,研成粉末,拌入少许白糖,每次取适量用开水冲服,每日 3 次。
猪肚 1 只,黄芪 30 克,龙眼肉 30 克,砂仁 50 克,加调料煮熟后分次食用。
鲫鱼 500 克,黄芪 50 克,枳壳 30 克,加调料烹制食用。
猪肚 250 克,白胡椒 15 克。
将猪肚洗净切片,加水与白胡椒同煮熟,当日分 2 次食用。
适用于胃下垂及胃寒疼痛。
鸡蛋 1 只,打入碗内,不要搅散,隔水蒸至蛋白凝固、蛋黄未熟时 ( 一般用 2~3 分钟 ) 放入桂圆肉 10 余片,再蒸 10 分钟,即可食用。
每日 1 次,连续服至病愈。
治疗胃下垂可按百会穴百会穴在我们的头顶,两个耳朵尖的连线的中点处即是。
道家称百会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
凡脑部的疾病,如头痛脑热等,都可以找百会穴,对于一些中气不足的病症,也有很好的疗效,如胃下垂。
判断胃下垂简单的办法是:看自己的肚脐眼,如果是圆圆的,说明没有问题;如果肚脐眼像嘴角一样耷拉着,很有可能存在着胃下垂的现象。
这样的人往往很瘦,吃点东西会觉得肚子很胀,不能多吃。
这是因为中气下陷,升阳无力,气血不能托起胃,导致胃往下坠形成的。
按法:每天用手指头在百会穴上旋转按摩30~50下,可帮助提升中气,固护阳气,将胃慢慢地托起来,继续为人的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
按摩时,可以试着闭上眼睛,慢慢感觉,随着按摩时间的加长,会感到头顶处微微发胀。
待按摩结束之后,睁开眼睛,会感到眼睛都明亮了很多。
这是因为肝开窍于目,按摩百会有助于帮助肝经的气血上行滋养眼睛。
胃下垂治疗前的注意事项?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食物细软、营养均衡、减少刺激、防止便秘、动静相宜、切勿暴饮暴食宜少吃多餐保健品查询胃下垂中医治疗方法(一)治疗1.内科治疗(1)加强锻炼,增强腹肌张力,并少吃多餐,纠正不良的习惯性体位。
(2)增加营养,并给以助消化剂,必要时给蛋白合成制剂及胰岛素等以增加腹腔内脂肪,加强腹肌张力。
胰岛素(普通胰岛素)4~8U,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以促进食欲。
苯丙酸诺龙25mg肌内注射,每周2次,1个月后每周1次,连用3个月。
(3)对症治疗:对无力型胃可用促胃动力药,胃痛者可用镇痛药,便秘者可用润滑剂。
(4)可试用加兰他敏氢溴酸盐10mg,3次/d,口服或25mg,1次/d,肌内注射。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20~40天为一疗程,视患者病情而定,经1~2个疗程后,病情仍未改善,应停用。
(5)可试用三磷腺苷(ATP)20mg,2次/d,在早、午餐前半小时肌内注射,25天为1疗程,间隔10天再进行第2疗程,总有效率为98.5%。
(6)必要时可放置胃托或腹带辅助治疗。
2.中医治疗(1)中药治疗:①脾虚气陷型: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语言低微,气短乏力,食少纳呆,脘腹重坠,胀满,嗳气不舒,食后加重,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脉象缓弱。
治以补气升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
少食纳呆可加鸡内金6g,炒稻芽、麦芽各12g,恶心呕吐加半夏10g或合用旋覆代赭汤。
②虚实夹饮型:脘腹坠胀不适,食后尤甚,喜暖喜按,必下悸动,水走肠间漉漉有声,恶心,呕吐清水痰涎,便溏,舌淡苔白滑。
脉象沉细小滑。
治以温阳化饮、和胃降逆,方用苓桂术甘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半夏10g,代赭石15g,或加黄连3g、吴萸6g。
③肝胃不和型:两胁胀而不适,脘腹胀满,呃逆,嗳气,嘈杂噫酸,善太息,苔薄腻,脉弦小。
治以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或四逆散与逍遥散加减化裁。
④胃阴不足型:面色略红,唇红而干,脘腹胀满,灼热不适,口干苦,口渴思饮,嗳气,恶心呕吐,大便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治以濡养胃阴,方用益胃汤合一贯煎加鸡内金6g,炒麦芽15g,莱服子12g。
如呕吐较著,可养胃降逆,方用麦门冬汤合竹茹汤。
⑤胃络瘀滞型:胸膈痞满,脘腹胀坠,脐上刺痛,按之濡软,恶心,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脉象沉细或涩。
治以疏肝养血化瘀,方用血府遂瘀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化裁或用柴胡疏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化裁。
(2)针灸治疗:①可选内关、足三里、中脘透梁门、脾俞、胃俞、气海、章门,任选2~3穴,以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min。
如胃痛属实加期门、阳陵泉;偏虚者选脾俞、胃俞、章门;泄泻加关元;便秘加大肠俞、天枢、上巨虚。
②以补法针刺太溪穴0.5寸左右,以平补平泻法针刺足三里1.5寸左右,三阴交1寸左右,间隔5min行针1次,留针25min。
1次/d,10次为1疗程,有效率为96.94%。
3.其他治疗取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用维生素B10.1g与当归注射液0.1g混合液穴位注射,1次/d,每次3穴,交替使用,有效率为96.5%。
另外,电兴奋疗法,按摩、推拿疗法、气功疗法以及几种疗法综合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
4.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内科治疗无效的重度胃下垂者。
(二)预后一般来说,胃下垂预后较好,但也因患者的体质,慢性疾病等因素影响和治疗不及时而发生慢性扩张、胃扭转、直立性晕厥、心悸、低血压等。
中药材查询胃下垂西医治疗方法上腹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可参照慢性胃炎治疗。
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供给吗丁啉19mg,每日3次,或胃复安5-10mg,每天3次。
合并便秘者首选莫沙必利片,每次1片,每天3次。
试用ATP治疗,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时肌注,每次20mg,每日2次,25日为1疗程,间隔5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必要时放置胃托。
胃下垂常用药品•甲氧氯普胺片镇吐药。
主要用于①各种病因所致恶心,呕吐,嗳气,消化不良,胃部胀满,胃酸过多等症状的对症治疗;②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功能性胃滞留,胃下垂等;③残胃排空延迟症,迷走神经切除后胃排空延缓;④糖尿病性胃轻瘫,尿毒症,硬皮病等胶原疾患所致胃排空障碍。
•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
用于体倦乏力,内脏下垂。
•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
用于脘腹冷痛,肢冷便溏。
•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
Love is not a maybe thing. You know when you love some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