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苏轼四、延展资料(一)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内容简介

合集下载

史论求其通而深——评王兆鹏《唐宋词史论》

史论求其通而深——评王兆鹏《唐宋词史论》

既曰“示例性地考察”,则考察的对象必有示范价值。作者的这种努力主要体现在第四章《范式论》和第五章《个性论》中。十年前,王兆鹏博士的学位论文《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一书由台湾文津出版社收入“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出版,书中专设章节阐述“范式”问题。作者借鉴现代科学方法和西方哲学观念,从托马斯·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引进“范式”这一概念,将词的“抒情范式”分为“情感层”和“表现层”,进而“认为唐宋词史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抒情范式:一是由温庭筠创建的‘花间范式’,二是由苏轼定型的‘东坡范式’,三是由周邦彦建立的‘清真范式’。唐宋词的发展历程,主要是这三大范式相互更迭,不断演进的过程”(见该书第158—159页)。
怀着对范式批评的这份信心和期待,作者对他十年前就曾论述过的东坡范式、李清照词抒情范式等问题进行了重新阐释,增添了许多新意和深意。前后对照读之,约略可见作者对宋词范式问题锲而不舍的探索和追究。十年前,他对“东坡范式”的阐释侧重于“自我化、个性化”,《史论》则分别从四个角度论述之:
《主体意识的强化——词的抒情主人公由共我向自我的转变》;
《忆唐圭璋师》是悼念之作,文短而情长。所忆者虽先师生平之片断,然一代词学大师之道德文章、音容笑貌、性情嗜好,皆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先生以一人之力、弱小之躯,成词学之伟业;
“以整整54年的独居生活来倾注他对早逝的师母生死不渝的爱情”;
“临终前夕,他还是那样惦记着学生”,
“27日,唐师收到我的信,十分兴奋,自己看了一遍,又让家人读给他听……次日凌晨就瞑目而逝”。
读至此,乃知至情至性,亦唐门之高尚也。正所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刊于《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2期)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永遇乐·投老空山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永遇乐·投老空山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永遇乐·投老空山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永遇乐·投老空山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永遇乐·投老空山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永遇乐·投老空山宋代辛弃疾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

时欲作亲旧报书,纸笔偶为大风吹去,末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

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

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

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

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

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

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

译文巡视在停云刚种下的杉树时,游戏之作。

本来给亲旧朋友回信的,然而纸笔被大风吹走,唯有写下这首词。

叹老来唯以料理空山为事,满山松杉,亲手栽种。

何日才长大成阴,我还能有几年,好似见晚生的儿孙成人。

古来多少水榭楼馆,转眼成了荒草荆棘,长使后人凄凉断魂。

想当年良辰美景烟消云散,空成遗恨无限。

站在停云高处,谁知我老来投闲惟静,不问世间万事。

梦醒东窗,闲居无聊,起身欲给亲友写信。

片刻间,风怒号,倒翻纸笔,似天亦教我偷懒。

可为什么,又突然片云昏暗,急雨来催诗。

注释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

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

停云:停云堂,是作者在铅山居所的西北隐湖山上修建的一处建筑,按陶渊明诗意,取名为停云。

投老:将老,临老。

政:通”正”。

尔:如此,这般。

阴:同“荫”。

指松树何时长大成材。

凄断:凄伤断肠,伤感。

夜阑:深夜。

聊复尔耳:聊且如此而已。

何事:为何。

斗暗:突然昏暗。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庆元三、四年(1197~1198年)间。

当时辛弃疾罢居瓢泉,停云瓢泉新居有停云堂。

题停云而思亲友,正反映了作者在迫害面前孤军奋战企求援助的心态。

李清照《永遇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李清照《永遇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李清照《永遇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永遇乐宋李清照落日熔金 [16] ,暮云合璧 [17] ,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18]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19] ,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 [20] ,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21] 。

铺翠冠儿 [22] ,捻金雪柳[23] ,簇带争济楚 [24] 。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 [25] ,怕见夜间出去 [26] 。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16]熔金:晚霞黄赤与金属熔化同色。

[17]合璧:暮云弥合,如玉璧密合无缝。

[18]吹《梅》笛怨:笛曲有《梅花落》。

[19]融和天气:形容风日清和。

[20]中州:河南古称中州,此指汴京。

[21]三五: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别名。

[22]翠冠儿:用翠羽作的女子冠饰。

[23]金雪柳:金柳、雪柳,皆女子的头饰名。

[24]簇带:妆扮之意。

济楚:整齐出众。

[25]风鬟雾鬓:形容头发凌乱。

[26]怕见:怕让。

见,表示被动用法。

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评析:这首词是她晚年居杭所作。

元宵不赏,闭门孤坐,关键是“人在何处”四字。

国破家亡、丈夫暴卒的悲苦身世,是她排遣不去的大恸深悲。

下片以中州盛日的青春欢乐,与如今憔悴潦倒、风鬟雾鬓的衰颓苦境对比写出,更显得愁苦无端了。

而能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平淡处皆有深情,这确是李清照独擅的胜场。

《永遇乐》翻译赏析

《永遇乐》翻译赏析

《永遇乐》翻译赏析《永遇乐》翻译赏析《永遇乐》是一首清丽脱俗的词,此词抒發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永遇乐》翻译赏析,参考一下。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译文]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看那山中的归路,苦苦地思念着故乡家园。

[出自]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

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⑴彭城:今江苏徐州。

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⑵紞如:击鼓声。

⑶铿然:清越的音响。

⑷梦云:夜梦神女朝云。

云,喻盼盼。

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

惊断:惊醒。

⑸心眼:心愿。

⑹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译文: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秋天的夜景清幽无限。

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看见。

三更鼓声,声声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把我的梦惊断。

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来后我把小园处处寻遍。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早已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

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盼盼已经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

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

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知徐州期间。

小序中的“彭城”是徐州的古称。

盼盼,姓关,唐朝人。

白居易《燕子楼三首》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

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

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

”白氏所谓“尚书”,后世(包括苏轼)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

永遇乐苏轼四、延展资料(一)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内容简介)第一章流

永遇乐苏轼四、延展资料(一)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内容简介)第一章流

永遇乐苏轼四、延展资料(一)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内容简介)第一章流变论(分从代群分期看宋词的流变、从审美层次看唐宋词的流变两节)。

第二章定位论(分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宋词繁荣昌盛的“量化”标志、从“和词”看“名词”的地位、从比较看唐宋词的“通俗文学”特性四节)。

第三章范式论(分论东坡范式、从抒情范式看李清照词、宋代咏物词的三种范型三节)。

第四章个性论(分易女爱情词的持质、稼轩词的持质两节)。

其中“论东坡范式”一节下,又分为四部分:一、主体意识的强化:词的抒情主人公由“共我”向“自我”的转变;二、感事性的加强:由普泛化的抒情向具体化的纪实的转变。

三、力度美的高扬:词的审美理想由女性化的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四、音乐性的突破,词从附属于音乐向独立于音乐的转变。

(二)詹安泰:宋词风格流派略谈一般谈宋词的都概括为豪放和婉约两派。

这是沿用明张綖(世文)评价东坡、少游的说法(见张刻《淮海集》),是论诗文的阳刚阴柔一套的翻板,任何文体都可以通用,当然没有什么不对。

不过,真正要说明宋词的艺术风格,这种两派说就未免简单化。

清初顾咸三(仲清)说:“宋名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辛、苏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而姜白石、张叔夏辈以冲淡秀洁,得词之中正。

”(见高佑釲《迦陵词全集序》引)对姜、张的评价对不对是另一问题,但把他们划出豪放、婉约两派之外,则较为切合实际。

此外如周济的四家说,戈载的七家说,郭麟的四体说,陈廷焯的十四体说(包括唐五代)等等,各有所见,莫衷一是。

其实,如果细加区别,即使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风格也不是一律的。

大家知道,写“大江东去”(《念奴娇》)的苏轼,也写过“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浣溪沙》)这么娇媚的作品;以精艳著称的贺铸,也不无慷慨激越的名篇(《六州歌头》、《水调歌头》)。

就以被看成“词语尘下”(李清照评柳词)的柳永词来说,除通俗浅显、细密妥溜的表现之外,有如《八声甘州》一类的壮阔浑融,有如《双声子》一类的沈顿苍凉,有如《满江红·桐川》一类的高雅精健,都不能说不是他的艺术风格的表现。

刘辰翁《永遇乐》宋词注释翻译及原文赏析

刘辰翁《永遇乐》宋词注释翻译及原文赏析

刘辰翁《永遇乐》宋词注释翻译及原文赏析永遇乐刘辰翁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壁月初晴①,黛云远淡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③,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④,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⑤,风鬟三五⑥,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⑦,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⑧,满村社鼓⑨。

[注释]①璧月:像璧的圆月。

②黛云:青绿色的云。

③禁苑:供皇帝游玩,打猎的林园。

禁止外人入内,故名。

娇寒:轻寒。

④断烟:本指寒食节禁火,此指元宵无灯火。

⑤缃帙:(xiāng zhì)浅黄色书衣,代指书卷。

指李清照藏书散失。

⑥三五:元夕十五日。

用李清照词意。

⑦鄜(fū)州:在今陕西省中部县南。

这里借指妻子所在的地方。

⑧残釭:残灯。

⑨社鼓:指春天村社祭祀时的鼓声。

【译文】圆璧般的明月在初晴的天空高悬,青云向远处越飘越淡,谁来主宰春天的景观?宫廷园林里残留着早春的轻寒,西湖堤上天长日暖令人困倦,前度曾游,至今日重返竟发生如此的巨变。

脂香弥漫的尘埃将道路遮暗,华灯放彩照耀得夜幕如白昼一样明灿,情绪懒散总是不愿携手同去观看。

谁料想今日元宵节竟断绝炊烟、禁止夜行,满城似风雨飘摇,愁云惨淡。

回想旧日繁华的宣和年间,直到南渡临安,那院校美景犹自依然。

珍贵的书籍遗失流散,正月十五院校,风吹得馒头鬓发蓬乱,能抒写出情怀最苦的词篇?流落江南无路可返,就像杜甫咏叹着:”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有谁明白我对故园亲人的苦恋?空自与残灯相对不能入眠,知道满村的社鼓咚咚的响成一片。

【译文】雨过天晴碧玉般的明月升起,青黛色的云层向远处越飘越淡,一年的春事究竟是谁在作主?宫廷林苑内透出早春的轻寒,而西湖长堤已暖得让人困倦,谁知今昔变化竟这样悬殊。

那时香尘弥漫遮暗了道路,华灯明灿照得夜幕如白昼,但我却懒在家中不愿出去。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译文及鉴赏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译文及鉴赏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译文及鉴赏《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是由苏轼所创作的,此词是作者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

上片寻梦,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之景;下片感梦,抒写凭吊燕子楼,登高远眺,直抒感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宋代: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译文月光皎皎如霜,秋风送爽犹如流水一般清凉,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

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这景致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

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竟把我的梦惊断。

夜色茫茫,再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

我是漂泊天涯的游子,已经感到十分疲倦。

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

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

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

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注释彭城:今江苏徐州。

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紞如:击鼓声。

铿然:清越的音响。

梦云:夜梦神女朝云。

云,喻盼盼。

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

惊断:惊醒。

心眼:心愿。

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赏析此词是作者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

上片寻梦,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之景;下片感梦,抒写凭吊燕子楼,登高远眺,直抒感慨。

宋词流变史论纲

宋词流变史论纲

作者: 王兆鹏
作者机构: 湖北大学
出版物刊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9页
主题词: 宋词;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流变
摘要: 本文以代表作家为纲,对宋词的发展流程作了概括和总结。

认为柳永发展了词体,以其创调之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苏轼则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周邦彦注重词的章法结构,使词的艺术规范性得以提高;宋南渡前后女词人李清照异军突起,用日常生活中的平常语表现复杂微妙的情感心态;而辛弃疾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使词体在文学中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比辛弃疾略晚的姜夔则移诗法入词,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

论王兆鹏《唐宋词史论》的学术贡献

论王兆鹏《唐宋词史论》的学术贡献

至 二 、三 王兆 鹏 教 授 “ 2 世 纪 最 后 l 是 O 0年 中 崭 露 头 角 “ 东 坡 而 一 变 ” “ 变 而 为 宋 希 真 ” “ 变 而 为 辛 的 学 术 新 秀 ” 划 扬 忠 语 ) 王 先 生 专 业 于 词 学 ,9 7 稼 轩 ” 这 “ 变 ” 不 是 全 面 论 述 宋 词 的 流 变 , 是 ( 。 1 8 。 三 虽 但
思 维 、 理 论 , 观 照 多 元 、 维 的 唐 宋 词 的 演 进 过 发展 过 程 有 时 被 割 裂 、 倒 。 , 元 于 与 辛 弃 疾 并 新 为 多 颠 如 张
程 提 供 了新 视 角 。
不 同 时 , 们 恰 好 处 在 先 后 交 替 的 两 个 时 期 . 元 他 张
梅 大 圣
( 山 师 范 学院 中 文 系 . 东 瑚 州 5 l4 ) 韩 广 2 1 0
摘 要 ; 兆 鹏 先 生《 采 词 史论 》 2 王 唐 是 O世 纪 最 后 一 年 出 版 的 重 要 的 词 学 专 著 。 该 专 著 曲 流 变 论 、
“ 位 论 ” “ 式 论 ” 以 崭 新 的 理 论 祝 角 总 结 唐 宋 词 发 展 变化 规 律 , 述 了 它 运 行 的轨 迹 算 中所 闪 现 定 、范 等 描
东 中 “ 抉 . 词学 领 域 笔耕 不 辍 , 果卓 著 , 在 成 每有 论 出 , 响 九 八 《 坡 词 提 要 》 的 表 述 : 词 自晚 唐 五代 “来 , 应 雀 起 。 他 继 出 版 填 补 词 学 研 究 空 白 的 《 宋 词 人 以 清 切 婉 丽 为 宗 . 柳 永 丽 一 变 , 诗 之 有 自 居 唐 至 如

二 种 分 期 皆有 一 定 的 合 理 性 和 科 学 性 然 而 。 一 有

《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之必备知识

《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之必备知识

《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之必备知识一、苏轼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①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②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是苏黄米蔡“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④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2.苏轼官运起伏,他这一生共在14 个州县担任过职务,足迹遍布神州大地。

3.美食中国菜的历史里,有66 道菜受了苏东坡的影响。

有文为证:“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猪肉颂》)参考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4.与苏轼相关的成语①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②河东狮吼:河东,古郡名。

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

③对床夜雨:两人夜间对床共语。

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

④令人喷饭:形容事情或说话十分可笑。

⑤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

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

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⑥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

?永遇乐词牌格律及名篇集锦

?永遇乐词牌格律及名篇集锦

永遇乐词牌格律及名篇集锦永遇乐词牌格律及名篇集锦一、永遇乐词牌简介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等。

永遇乐有平韵、仄韵两体。

仄韵体创自北宋柳永,平韵体创自南宋陈允平。

《钦定词谱》(卷三十二)曰:“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

仄韵者,始自北宋,《乐章集》注歇指调:林钟商。

晁补之词,名《消息》,自注:越调。

平韵者,始自南宋,陈允平创为之。

”永遇乐原是宋代的宫廷乐,是用于祝寿宴会等喜庆场合的宫廷音乐,北宋时被文人用为词调。

柳永两首祝颂之词为创调之作。

苏轼词《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为此调通行之正体,此词四字句多用对仗,词语华丽工巧。

永遇乐词牌格律中可平可仄之字较多,属于宽律词牌,宋朝词人用此调的很多。

此调风格纡徐、和缓、稀韵,豪放、婉约均可,适应题材广泛,有言志、怀古、写景、抒情、议论、赠酬、祝颂、咏物等。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沉郁雄伟,是千古传诵的永遇乐名篇,也是在中学课本中学习到的诗词。

其词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镕金》,感念故国,词情凄苦,词云:“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刘仙伦的《永遇乐·春暮有怀》,词风则很婉约,词云:“青幄蔽林,白毡铺径,红雨迷楚。

画阁关愁,风帘卷恨,尽日萦情绪。

阳台云去,文园人病,寂寞翠尊凋俎。

惜韶容、匆匆易失,芳丛对眼如雾。

巾敲润裒,衣宽凉渗,又觉渐回骄暑。

永遇乐——高中生背诵阅读

永遇乐——高中生背诵阅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二十二岁前,在金朝统治下的区域度过。

二十二岁时,曾组织两千多人起义抗金,后来起义部队加入耿京的抗金队伍。

第二年,耿京为叛徒杀害,辛弃疾于金营中将叛徒擒拿,从此南归。

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任职时,招纳流亡,训练军旅,奖励耕战,打击豪强,安定民生。

但却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家闲居近二十年。

晚年曾一度被起用,知镇江府,积极为北伐做准备,但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终于没能实现恢复中原的远大志向,抑郁以殁。

辛弃疾虽有将相之才,却不得重用,只能将一腔愤情寄托于词中。

一生创作了六百余首词,题材多样,充满爱国主义激情,以豪放为主,发展了苏轼的词风。

有《稼轩长短句》。

解读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已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主政,想以北伐中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已闲居近二十年的辛弃疾作为抗金的旗帜,任他为镇江知府。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断言金朝必亡,并建议伐金必须准备充分。

韩侂胄不但不采纳,反而将他降职,并将其调离位于抗金前线的镇江。

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必然要写与镇江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迹。

“千古江山”四字将读者引入深广的历史氛围中,面对兴衰多变的江山,作者首先想起三国英雄孙权,他打败了强大的曹魏军队,保卫了东吴政权,而现在已无处可寻这样的英雄了。

历史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在也被“雨打风吹去”了。

镇江的另一历史英雄是刘裕,他曾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当年率领大军北伐,金戈铁马,驰骋中原,收复长安、洛阳,消灭南燕、后秦,何等辉煌。

苏轼《永遇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苏轼《永遇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苏轼《永遇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永遇乐 [55]宋苏轼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56] 。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57] ,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58] 。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 [59] 、黄楼夜景 [60] ,为余浩叹。

注释:[55]永遇乐:元丰元年(1078)东坡徐州太守任上作。

[56]小序:唐张建封为武宁节度使,纳美女盼盼为妾,居燕子楼。

张死,盼盼恋旧恩不改嫁,居燕子楼十余年。

白居易为赋《燕子楼》诗。

另本作“徐州夜梦觉,北登燕子楼作”。

[57] (dàn)如:击鼓声。

[58]梦云:楚顷襄王梦见巫山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

[59]异时:指今时,现在。

[60]黄楼:在徐州,苏轼所建。

译文: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清新静谧的夜景真是怡人。

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

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欣赏。

三更鼓声,声声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惊断了我的梦。

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后我寻遍了小园,处处都无痕。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看那山中的归路,苦苦地思念着故乡家园。

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经不在,空留着那双燕子在楼中的画堂。

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只有些怀念旧日情感,不禁惆怅长叹。

评析:这首词写唐朝美人盼盼与张建封凄婉的爱情故事,化实为虚,不着迹象,千年以来极享盛名。

上片写:在清幽的夜景中渐入梦境,是铿然一声报更的鼓点,把自己从梦中惊醒。

徘徊小园,再也找不到梦的踪迹。

过片三句点到自身天涯倦旅之慨叹。

在作吏他乡,却长想着山水迢遥的故园,引发浓重乡愁。

燕子楼的佳人哪里去了?古今的悲欢离合,不都如梦一样吗?如今只剩下我独对黄楼夜景,想起昔日的佳人之深情往事与浮脆的人生,怎能不为之浩叹呢?怀古之作,将一段古愁新怨,表现得如此神光离合、跌宕关情,真可谓神来之笔。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_姜夔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_姜夔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_姜夔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宋代姜夔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穴来去。

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译文扬州城外云雾弥漫,很石四周已遍布苔藓,当年的英雄人物现在又去了哪里?只有秋烟中的征骑、寒潮中的船只,仍然年复一年地空自来去。

他的心,已热爱上了青崖绿嶂的田园生活,却苦于被委派到京口这个北疆的门户,虽有樽中酒可供饮用,却仍需举起满绣着熊虎的大旗。

你是昔日的诸葛在世,到此一游,军事上寥寥数语便可得“三顾茅庐”般的赏识。

而今扬州城外昏暗不明,江边隐约看不清,(稼轩你却能)辨认得清征西之路。

中原地区民多财足,汴京的老人们,日夜南望盼望着你的北伐。

稼轩啊,在这北伐的前夕,你在想什么?你是否想问那当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依依垂柳:而今,你可安好?注释永遇乐:词牌名,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

仄韵体始自北宋,见于柳永《乐章集》。

《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

双调一百零四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四仄韵。

上片第三句较下片第三句少二字,上片结句较下片结句多二字,其余句式相同。

平韵体是南宋陈允平创制,句读及平仄与苏轼词相同。

又名《消息》。

次韵:用原作之调、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迷楼:楼名,隋炀帝建于扬州。

与北固亭隔江相望。

楼回环四合,工巧闳丽,自古无有。

楼成之日,隋炀帝曰:“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楼。

”很石:石名,在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形如伏羊。

相传孙权刘备曾经于石头上论事。

罗隐诗:“紫髯桑盖两沉吟,很石空存事莫寻。

”人:指隋炀帝、孙权、刘备等人。

骑:一人一马。

篙:撑船的竹竿。

汐:晚潮。

“使君”三句:是说辛弃疾喜欢田园生活,却苦于国事需要,镇守京口,不得遂愿隐居。

《永遇乐》诗词鉴赏

《永遇乐》诗词鉴赏

《永遇乐》诗词鉴赏《永遇乐》诗词鉴赏《永遇乐》诗词鉴赏1《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鉴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诗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

茂嘉,辛弃疾的族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

稼轩词中有两首送别茂嘉之作,一首《虞美人》,作于茂嘉远谪广西之时。

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

根据宋代的有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

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是一次愉快的分别。

因为这是送同族兄弟出去做官,稼轩颇有感触,便说起他们辛家门的“千载家谱”。

“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议论,以妙趣横生的戏语出之,而又意味深长。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词的一开头就掮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

“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如《新唐书·段秀实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词的开头三句“自报家门”,倒不是虚夸,而是有史为证的。

辛氏是一个古老家族,传说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后为辛氏。

商有辛甲,一代名臣,屡谏纣王,直言无畏。

汉有辛庆忌,一代名将,威震匈奴。

成帝时,朱云以丞相张禹巴结外戚,上书请诛之,帝怒,欲杀云,辛庆忌冒死相救。

后庆忌子孙亦忠耿,不附王莽,被诛。

当然,写词不能像修家谱那样纪实,况且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史实,所以词人不多花笔墨,而是别出心裁地与族弟“细参辛字”来了: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以博取一笑吧。

永遇乐课件

永遇乐课件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永遇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可以培养当代人的审美 鉴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06
永遇乐课堂互动环节
问题讨论与思考
问题一
永遇乐词牌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运用这些特点 进行创作?
01
问题二
历史上的永遇乐词作品有哪些经典之 作?它们有何特色?
03
问题三
如何在现代背景下运用永遇乐词牌进行创作 ?
05
02
讨论内容
探讨永遇乐词牌的格律、押韵、意境等特点 ,并分析这些特点在创作中的运用。
04
讨论内容
回顾历史上的永遇乐词作品,如辛弃 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分析它们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06
讨论内容
讨论在现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如何运用永遇 乐词牌进行创作,并展示一些现代永遇乐词作 品。
03
永遇乐文本解读
篇章结构与内容概述
上阕描写景象
通过对元宵佳节的描绘,展现出一片 繁华盛景,灯火通明、游人如织、笙 歌鼎沸。
下阕抒发感慨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怀念,抒发对逝去 岁月的感慨,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 未来的展望。
关键意象与意境营造
灯火、游人、笙歌
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营造出元宵佳节的热闹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空间。
拓展文学题材
辛弃疾的《永遇乐》以怀古为主 题,将词从传统的花间酒肆、儿 女情长拓展到国家民族大义的高 度,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1 2
怀古词风的传承
自辛弃疾之后,怀古成为词的重要题材之一,如 元曲、明清词等均有大量怀古作品,传承了辛弃 疾的怀古词风。
豪放词派的延续
受辛弃疾影响,后世不少词人以豪放、奔放为词 风,如陆游、文天祥等,使豪放词派得以延续。

词牌《永遇乐》格律及其来源

词牌《永遇乐》格律及其来源

词牌《永遇乐》格律及其来源词牌《永遇乐》格律及其来源作者:孤泠月整理来源:网络词牌简介:题考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

唐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

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

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

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

”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

万氏【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

”是此词又为越调也。

作法本调一百零四字。

首、次为四字对句,不用韵,“清”“山”二字均可仄。

第三句为平仄平仄,起仄韵。

第四五句亦为四字对句,第一字平仄不拘。

第六句五字协韵,与﹝解语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异耳。

第七八句又属四字两句,但不需对偶,而两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

第九句六字,协韵,第一字可平。

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

(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结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

(赵师侠作“缓步阆风仙苑”,不足法)后阕起二句,与前阕第七八句同。

第三句六字协。

第四句至第十句,均与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

结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词牌格律:例词:苏轼《永遇乐·长忆别时》平仄平平,中平平仄,平仄平仄(韵)。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仄(韵)。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仄平平、平平中仄,仄平中中平仄(韵)。

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仄中平中仄(韵)。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仄仄平平,中平平仄,平仄平平仄(韵)。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韵)。

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中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大学语文 第四讲 永遇乐

大学语文 第四讲 永遇乐

作者是什么?
叙事形式与叙事效果
李清照的诗词而言,其中固然有她生活的 投影,却未必事事着实,因此,她的诗词 或文章绝对不是她生活的实录。
文本的解读的方式
李清照的《打马图序》来说,虽然表面上是 在写赌博,却处处透露出她对人生的感慨和 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言在此而意在彼——在 一定意义上,对赌博的描写只不过是她所玩 的一种“碍眼法”罢了,
永 遇 乐
李 清 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 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 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 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 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 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 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两只蝴蝶
公元1127年,北方金 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 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 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 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 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 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 病死于建康(今南京), 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 悲痛。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 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 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 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 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 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 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 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李清照纪念堂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 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 “夫妇擅朋友之胜”。她同赵明诚互相砥 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 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 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 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 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 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 纸上。据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 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 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 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 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 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 西风,人比黄花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苏轼四、延展资料(一)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内容简介永遇乐苏轼四、延展资料(一)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内容简介)第一章流变论(分从代群分期看宋词的流变、从审美层次看唐宋词的流变两节)。

第一章定位论(分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宋词繁荣昌盛的“量化”标志、从“和词”看“名词”的地位、从比较看唐宋词的“通俗文学”特性四节)。

第三章范式论(分论东坡范式、从抒1W范式看李清照词、宋代咏物词的三种范型三节)。

第四章个性论(分易女爱1W词的持质、稼轩词的持质两节)。

其中“论东坡范式” 一节下,乂分为四部分:一.主体童识的强化:词的抒情主人公山“共我”向“自我”的转变;二、感事性的加强:山普泛化的抒情向具体化的纪实的转变。

三.力度美的高扬:词的审美理想山女性化的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四、音乐性的突破,词从附属于音乐向独立于音乐的转变。

(二)詹安泰:宋词风格流派略谈一般谈宋词的都概括为豪放和婉约两派。

这是沿用明张縫(世文)评价东坡、少游的说法(见张刻《淮海集》),是论诗文的阳刚阴柔一套的翻板,任何文体都可以通用,当然没有什么不对。

不过,真正要说明宋词的艺术风格,这种两派说就未免简单化。

清初顾咸三(仲清)说:“宋名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辛、苏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而姜口石、张叔夏辈以冲淡秀洁,得词之中正(见高佑鉅《迦陵词全集序》弓I)对姜、张的评价对不对是另一问题,但把他们划出豪放、婉约两派之外,则较为切合实际。

此外如周济的四家说,戈载的七家说,郭麟的四体说,陈廷焯的十四体说(包括唐五代)等等,各有所见,莫衷一是。

其实,如果细加区别,即使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风格也不是一律的。

大家知道,写“大江东去”(《念奴娇》)的苏轼,也写过“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浣溪沙》)这么娇媚的作品;以精艳著称的贺铸,也不无慷慨激越的名篇(《六州歌头》、《水调歌头》)。

就以被看成“词语尘下”(李清照评柳词)的柳永词来说,除通俗浅显、细密妥溜的表现之外,有如《八声甘州》一类的壮阔浑融, 有如《双声子》一类的沈顿苍凉,有如《满江红?桐川》一类的高雅精健,都不能说不是他的艺术风格的表现。

我们说某一作家属于某一流派,也只是就其总的表现说,不能看成他的绝对唯一的表现。

老练的作家,是能够随物赋形,因宜应变的。

照我的浅见,宋词的艺术风格,可归纳为: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派,每派各有代表作家和附属作家。

此外,北宋前期还有一些继往开来的风格流派。

在这里,我想对每一流派略加疏说。

至北宋前期的风格流派,则另文论述。

一、真率明朗以柳永为代表。

不事假借,极少粉饰,有其说其,而委曲详尽,妥帖谐叶,既明朗,也深切。

这是民间词的特色,应该是柳词的来源。

项安世说:“杜诗柳词, 皆无表徳,只是实说”;李之仪说:“耆卿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周济说:“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缀,有千钧之力”;刘熙载说:“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这类说法,都是从柳词总的艺术风格着眼的。

柳词确有这类特色,这在以前的文人词中还没有出现过。

《乐章集》中绝大多数都是这种风格的表现,我们如果把它们细加比对(如以《迎春乐》比对敦煌曲的《送征衣》,以《斗口花》比对敦煌曲的《倾杯乐》之类), 还可以看出它们和民间词一脉相承的线索。

不过,柳永毕竟是一个“才子词人”,他也发挥了文人词的长处。

晁补之(一说苏轼)就曾这么评过他的《八声甘州》:"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后来的词评家如宋翔凤说它“高处足冠群流”,如周济说它“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如郑文焯说它“能以沈雄之魄,清劲之气, 写奇丽之悄,作挥绰之声”;都是柳词这一方面着眼的。

山于这一方面更适合封建文人的口味,因而学柳词的人也偏于这一方面,逐渐走上典丽的路上去,而对于柳词的真率明朗的风格却山削弱而至于消失。

沈唐、李屮、孔夷、孔处度、晁元礼、曹组都是学柳词的嫡派。

聂冠卿、杜安世等属于这一派而不及柳之自然。

受柳词影响而另成派别的有婉约清新派和典丽精工派的词人。

二、高旷清雄以苏轼为代表。

这是文人词的提高和发展。

源于五代十国的韦庄和李煜。

北宋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有部分词显示出这种风格,到苏轼才达到成熟阶段, 并提倡这种风格和柳永一派相对立。

“高处出神入夭,平处当临镜笑春,不顾侪辈”(王灼《碧鸡漫志》);“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是苏词的特色,既高旷,乂清雄,《东坡乐府》中大部分是表现这种风格的作品,《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八《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落日绣帘卷”)、《永遇乐》(“明月如霜”)、《八声甘州》(“有悄风万里卷潮来”)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苏轼扩大了词的境界,使词抒写的范B等同于诗歌,其至展延到散文的领域,这在词的发展史上是一种很大的贡献。

苏词也有写得很豪放的,除上举“大江东去” 一首外,如《念奴娇》("凭高眺远”)、《南乡子》(“旌筛满江湖”)等都是。

也有写得很妍丽的,除上举“道字娇讹苦未成”(即含有“彩索” 一联的)一首外,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鸩天》(“笑捻红梅”)等都是。

但这类词为数不多,不能把它们来代表这派词的独具的风格。

山于取材太易,出笔太快,这派词也不无庸滥肤浅之作。

自苏轼以下,黄庭坚、晁补之、叶梦得、朱敦儒、陈与义等,都是有意学苏的,可以归入这一派。

当然,他们中间也有受到柳永影响的。

张元干、李纲、张孝祥等继虫这一派而较沉着悲壮,是山这一派过渡到豪放派的桥梁。

三.婉约清新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

秦观远师南唐,近承晏、欧而参以柳永;时有凄怨之音,似李煜中期之作,比晏、欧伸展,比柳永雅丽。

《淮海居士长短句》中,不少工细精刻的描写,但一般不露着力痕迹,故看来仍极和雅、浑融而不陷于纤巧;表W巫婉转含蓄;有铺排,但颇凝整。

这和他的“女郎诗”有共通之点,都标志着他个人的性格特征。

在当时柳、苏之外自成一种风格。

而和柳较接近。

蔡伯世说:“子瞻辞胜乎悄,耆卿悄胜乎辞,辞悄相称者唯少游一人而已。

”这是说秦词的情辞兼胜。

《四库提要》:“观诗格不入苏、黄,而词则W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这是说秦词的情韵兼胜。

把秦词抬高到压倒柳、苏的地位,固然是一种主观的看法,但也可见秦词是另一种面U,不能把它隶属于柳派或苏派。

《踏莎行》(“雾失楼台”)、《八六子》(“倚危亭”)、《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是他的代表作,可看出他的风格所在。

张炎说它“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张繼说它“婉约”(张刻《淮海集》),周济说它“和婉醇正”(《宋四家词选序论》)刘熙载说它“自出清新”(《艺概》),都能道出秦词的艺术风格。

不过,秦词毕竟缺乏独创性。

到了李清照,这派词才真正达到了高峰。

李清照虽说过这样的话:"秦少游专主W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S贵态。

”(《论词》)实则她的词风和秦词还是一脉相承的。

她的词也没有什么“故实”,创作和理论并不一致。

只是山于她所处的时代和她自己的经历的关系,使她的词风前后有所不同:前期较妍媚,后期较凄怨;可是,它的总倾向还是婉约。

她的造句遣辞不少新创,她的描写手法曲折深透,往往出奇制胜,即平易近人之作,也摒绝庸滥,独标清新,在婉约派中,比较秦观,实已跨进了一大步,达到了最成熟的阶段。

王士祯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花草蒙拾》),并非过誉。

《渔家傲》(“夭接云涛”)、《一剪梅》(“红藕香残”)、《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镐金”)等是她的代表作。

这派词,除秦、李外,赵令畤、谢逸、赵长卿、吕渭老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朝着这个方向走。

四、奇艳俊秀以张先、贺铸为代表。

张先和晏、欧、柳同时,但他的词的接触面比他们广, 已有不少标题,也有部分创调和慢词,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墨守故常的词家,而是一位创作的髙手。

他抒写平凡的景物悄事都S有韵味。

晁补之说:“子野韵高。

”(《复斋漫录》弓I)这“韵高”确是张词的一种特征。

《张子野词》中还有不少奇横的意境,不少精警的句调,这都是他匠心独运,卓尔不群的表现。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天仙子》(“水调数声”)、《千秋岁》(“数声啼鳩”)、《倾杯》(“飞云过尽”)等词,表现了他的独特的风格。

贺铸词,绝大部分是写骚请艳思的,但创新的意境和精美的语言层出不穷。

他善于驱使古人的辞句,做到“推陈出新”的境地。

一些平凡的事物,他也写得精力饱满,神采飞动,使人耳U—新。

《东山寓声乐府》中还有小部分雄奇俊伟之作, 实为南宋张孝祥、辛弃疾的前驱。

《半死桐》(“重过阊门”)、《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伴云来》(“烟络横林”)、《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标志着他的词的风格特征。

张、贺的词风,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而笔力精健,采藻艳逸,则是他们的共通之点。

比起柳永、苏轼、秦观来,用笔较着力,色彩较丽,因而他们别成一种风格。

山于张词的命笔遣辞较有迹象可寻,有人就说张先是“偏才”(《宋四家词选序论》),贺词喜运用前人辞句,有人就说贺铸是“拾人牙慧”(《词绎》),其实,这是不公允的。

属于这一派的词人,有王观、李爲、李之仪、周紫芝等。

五、典丽精工以周邦彦为代表。

他继承柳永而着重其中文人词的因素,并吸取“花间派”以后所有非苏派的文人词的特色。

他是重视诗歌传统的,但他是“融化诗句”入词, 而不是使词的抒写范围等同于诗歌,所以和苏词大异其趣。

一般说来,他遣辞造句,用意命笔, 都十分矜慎,辞语精炼,结构严密,思力深透,音律谐叶,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陈振孙说他“长调尤善铺叙,S艳精工”(《直斋书录解题》),王国维说他“言悄体物,穷极工巧”(《人间词话》),都是很恰当的。

常州派词人把他抬高到自有词人以来最高的地位,那就未免过分了。

《兰陵王?柳》、《六丑?蔷薇谢后作》、《夜飞鹊?别悄》、《瑞龙吟》(“章台路”)、《苏幕遮》(“燎沈香”)、《少年游》(“并刀如水”)等,是为人传诵的名篇。

山于周邦彦曾做过大晟乐府的提举官,他在艺术技巧上乂达到了文人词中很高的地位,因而周词在当时就有不小的影响,如万俟咏、晁端礼、徐伸、田为等都可以说和周词同一派系的。

李清照在《论词》中虽然没有提到周邦彦,但从她所指摘的各家的缺点来看她的主张,如高雅、协乐、浑成、典重.铺叙等,都是周词所具有的,可见周词在当时的支配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