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讲解解析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和解析如下:
原文1.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译,下同)
【译文】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张燕婴译,下同)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格言,强调了学习、复习、交友和修养的重要性。

学习要及时复习,有朋友从远方来要热情欢迎,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恼怒,这些都是君子的风范。

原文1.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话,强调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
重要性,以及君子应该专注于根本的事情,通过学习、教导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成长和贡献。

同时,这段话也暗示了“孝悌”是仁爱之本的思想。

《论语》学而篇赏析

《论语》学而篇赏析

《论语》学而篇赏析《论语》学而篇赏析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无论是我在读书时还是在后来的阅读中,都听或看到对于孔子这段话是这样解释的:“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很高的人嘛!”在读书时老师这样对我们讲解,并未觉得有何不妥,自觉我乃是小女子,君子与我何干。

学而时习也好,有朋自远方来也好或是人不知而不愠,我是通通都做不到的。

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阅读孔子的这番话,觉得对于学而时习是认同的,但悦似乎说不上;如果有恶友从远方来,估计除了哭,我似乎是乐不起来的;至于人不知而不愠,就如我经常跟妈妈说的我是人不是神。

总而言之让我做到这些那是没戏的。

最后由此我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孔老夫子果然不是人,他是神。

一日出于对南怀瑾先生深深的仰慕之情,因此买来了先生的《论语别裁》细细阅读。

该书的结构完全按论语的顺序排列的。

第一篇便是这学而时习之,先生的解释令我重新认识和感受了这段话。

首先先生讲到的就是学,学不量是指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也是指学问。

学问是从人生经验、做人做事上体会得来的。

又讲到了时和习,时其实讲的是随时随地,随时随地要有思想、见习、有体验、及时的反省自己。

例如看到某本书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往往会引出无数的感想。

又例如苦劝某人不能如此这般,但那人就是不听,而后就出了大错,看到这一切又会引发许许多多的思考。

这些才是学而时习之,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阅读中、在经验中得到体会,令自己得到无比的愉悦和升华。

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随后先生又我们讲解了“有朋自远方来”,这里“朋”可并不是指普通的朋友,而是指知己。

“远方来”也不是简单的从远地而来如此,不但是指空间上的远方,亦是指时间上的远方。

例如你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于已作苦的某位先贤相同,你又何尝不是这位先贤的知己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士为知己者死”从些话语中不难看出有这样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自然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摘要:关于《论语·学而》首章,是《论语》的开篇之章,历来各家解读不同,本文在此进行解读,认为这章是孔子一生经历的概括。

关键词:论语;孔子《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并没有生僻字,句子也不是很难理解,似乎很容易翻译,但是细究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论语集注》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是: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1]解释为:”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朱熹释”学”为”言效也”,”习”为”鸟数飞也”。

杨伯峻解释没有解释”学”,”习”则解释为”实习”。

先谈”学”,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也就是说,学的过程中,不仅用口去背诵,而且在背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觉悟,而杨伯峻说的学是现代意义上的学,包括多种含义,并没有在学的过程中有所思。

接着说”习”,朱熹说”习,鸟数飞也”,强调学之后的实践,而杨伯峻解释”习”为”实习”,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

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来讲,是先学再习,杨伯峻的”习”的解释就不准确。

为什么要实践呢?因为懂得一件事情还不够,还必须反复操练,必须把懂得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否则就是感觉自己懂了,但是真到应用时才发现没有掌握,用以前老师的话说,就是学到的东西”还没有成为自己的”;或者有些东西虽然懂了但和自己真实的生活不发生关系,懂了也没有意义。

一般来说学习是不轻松的,学完之后,还要经常复习,就会很烦燥,这是以我们自身的经验来说的,相信大多数学生也是一样的,但是孔子为什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呢?因为我们的习主要是复习,属于内容的再次重复,本来所学东西就那么写内涵,再次复习知识加深记忆,因而会比较烦,而孔子所说的”习”乃是实践之意,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看看所学知识是否是正确的,体味学习的成果,因而会快乐了。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并按时去练习和实践,不也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去怨恨别人,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感悟: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二是交友,三是自处。

这三件事处理好了,人生就会快乐。

先说学习。

孔子最看重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反复强调。

学习可以带给你终身的持续不断地快乐。

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指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方面的学问。

学习了之后,一定要不断地练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才能让道德修养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让学到的道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再说交友。

人生之成功常常得益于几个或一群好友,人生之快乐也常常来自一两个知己或一群好友。

要多向先辈,向有成就的人去请教,去学习。

再说处世。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欣赏自己的时候,不能怨天尤人,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并且努力坚持下去。

自己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更不能奢求于外。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感悟:父母疼爱子女是物种延绵的生物本能,而孝顺父母需要提倡和教育。

孝悌是"为仁”的基础,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

孝悌之于社会和人生的双重意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最终合二为一。

当更多的人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社会必然会形成良风美俗。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故学之,以能自反也;修之,以安其心也;悟之,以察其道也;明乎四达而不察,其无敌也已。

为之,未有所不为也;约之,未有所不约也。

唯命之曰道,唯贤之为能。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孟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孔子《学而篇》解析

孔子《学而篇》解析

孔子《学而篇》解析关键词:务本、儒家思想、君子言行、仁、内省摘要:今天,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人生的每一天。

在创造生活的同时要学会享受生活、欣赏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生活中令我们愉快的事情很多很多。

经常复习所学知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争取使自己的主张被社会接纳,经常与朋友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这都是很惬意的事情。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反省的内容很多,为什么曾参只提到“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习”三个方面呢? 因为这包含了儒家思想中三个重要的理念:忠、信、学。

帮助别人时尽心尽力、竭尽全力、全心全意、全身心投入、高度负责、不遗余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别人可依靠的人,这就是忠,所谓“尽己之谓忠”。

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正文:《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读了孔子的学而篇,感触很多,从中选择我感受最深的部分解析一下。

《论语》《学而篇》“主要讲的是‘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1]也是《论语》第一言,开篇即出经典之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是《论语》的开篇句,历来被人们作为经典引用传诵。

可是这三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对这句圣贤之言更是情有独钟。

试问,苍茫社会谁能通晓百物,谁又能独具慧眼?看破滚滚红尘,超然于世俗之外?唯有宠辱不惊,保持最好的心境才能称为君子之行。

别人不能了解自己,但是我却并不怨恨并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从古至今,自认怀才不遇者,何止万千?起初是漫骂朝廷,而后是漫骂自己,再后是流落民间,郁郁而终,这也是许多古代知识分子可悲的一生。

究竟是社会不能识别人才,还是自己根本就没有做好被社会识别的准备?否则又怎么会在经历失利之后,会聚成一股社会的逆流,在风口浪尖摇旗呐喊“知我者扰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尽管熟读经书,自认饱读儒家经典,乃是儒雅之士,中国许许多多的古代知识分子还是没有全然读懂《论语》一书,甚至对这句开篇之言更是不屑一顾。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为历代儒客习阅之经典名篇。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论语学而篇赏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论语《学而》篇解读

论语《学而》篇解读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是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四个字,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

第二个字是“时”,指“时常、经常”。

第三个字是“习”,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两个概念,是分开来讲的。

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第四个字是“说”,(同学们不要读成说,)这是一个通假字,是“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

整个这一句的意思是:对天地万物及其道理,我们都应该尽力去认识、了解,而且还应该常常地把学来的东西,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时时体会到学与习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啊!开篇的这句话孔子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思考、印证,当有所收获、有所领悟的时候,那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词,有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

这一句的意思是,看到从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

这一句的字强调的是学习的乐趣。

孔子强调了“朋”与学的关系,学习和研究需要志同道合者,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不断砥砺、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两个字,第一个字:知,了解;人不知,人们不了解;第二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按字面上解释应为:如果我能做到别人因不了解我的学问或为人并因此而冒犯我时,我都不会生气,那就已经接近君子的境界了。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论语·学而篇春秋战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长,还喜欢犯上作乱,这是基本不可能。

《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共56张PPT)

《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共56张PPT)
含义: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 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 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第二,是技能和文 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一种是初级六艺,《诗》、《书》、《礼》、 《乐》、《易》、《春秋》。初级六艺称为技能性知识,形而下之 学;高级六艺则是文献知识,形而上之学。“习”即温习,进德修 业方面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内温习或演练,“温故而知新”,快 乐由此而产生。学的第一个含义为“进德”,第二个含义为“修 业”,但以进德学仁为主。
“仁者爱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来看,重在主动理解,真 诚宽容;重在倾心关注,力行扶助;重在见贤思齐,举贤进能。仁 者这番“爱人”的功夫,是那些巧饰外表专求取悦的人根本办不到 的。
【原文】 1.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④?传不习乎?⑤”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小孔子
第二句谈“问”,即“学问”。朋友从远方来,不是来玩,而 是来切磋学问,互相请教。曾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 闻。”又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讨论学问,辅助成就 仁德,不也是很快乐吗?孔门的“问”与孔门的“学”一样,包括 “进德”、“修业”两个方面。
第三句谈“行”,即社会实践。进德修业后,学问大有提高, 应该出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力尽忠。然而别人却不了解你,怎 么办?发脾气,生怨气吗?不对,应该是“不愠”。即不发脾气, 不生怨气。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仁者安仁”,用仁德来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愠不躁。“人不 知而不愠”,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也是“学”、“问” 应修炼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君子的标准之一。还有一种情况,是人 已知其才,知其贤,而仍蔽贤,抑才,你却依然不愠不怒,境界则 更为高远。

《论语》学而篇译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译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第一1、子z ǐ曰yu ē①:“学xu é而ér 时sh í习x í②之zh ī,不b ù亦y ì说yu è③乎h ū?有y ǒu 朋p én ɡ自z ì远yu ǎn 方f ān ɡ来l ái ,不b ù亦y ì乐l è④乎h ū?人r én 不b ù知zh ī而ér 不b ù愠y ùn ⑤,不b ù亦y ì君j ūn 子z ǐ⑥乎h ū?注释:(1) 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2) 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3) 说(yu è):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4) 乐(l è):快乐。

(5) 愠(y ùn ):怒,怨恨,不满。

(6) 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

这里指“有德者”。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2、有y ǒu 子z ǐ①曰yu ē:“其q í为w éi 人r én 也y ě孝xi ào 弟t ì②而ér 好h ǎo 犯f àn 上sh àn ɡ者zh ě,鲜xi ǎn ③矣y ǐ;不b ù好h ǎo 犯f àn 上sh àn ɡ而ér 好h ǎo 作zu ò乱lu àn 者zh ě,未w èi 之zh ī有y ǒu 也y ě④。

《论语》学而篇第一

《论语》学而篇第一
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怎么办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处世交友都是人生要义,当以人和为乐事,“人不知而 不愠”才是为人为学的最高境界。普通人遇到困难,遭到挫败, 或被人误解时,往往满腹怨气,怨天尤人。而一个道德学问精 深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通常会反思自己,问问自己 为什么会遭遇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没做好,该如何改进等。自 持仁心,不断进德修身,自己的心灵就会充实、圆满,并最终 获得幸福。所以,人的一生,关键是自知自立。自己是否幸福, 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当然,更不能奢求于外。
进德修身,通常而言,是与自己的不良习气作斗争,是痛 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来却充满了“悦”和“乐”,有着无 限的乐趣一一因为个人修养的提高乃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是运用自己的心灵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这 个过程充满了快乐。在反复的学习与实践中,不仅能培植人格, 更能增长智慧,这种成长的幸福感是难以言说的。孔子的心态 和气度真是非凡博大啊!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②学:《尚书》说:“学,效也。”就是效法、模仿之意。 ③习:《说文解字》:“習,鸟数飞也。”因此,“习”字的 本意是鸟儿多次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④说: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⑤乐:快乐。 ⑥愠:怒,怨恨,不满。 ⑦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 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解读】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 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还
学习可以使人成长,使人进步,使人快乐,使人睿智,使 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关于学习的意义,谁都能说上一箩筐, 也就不必再赘述了。倒是那学什么、怎么学的大深意,却是很 有必要说上一说的。

《论语·学而》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学而》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学而》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一·一] 子曰②:“学而时习之③,不亦说乎④?有朋自远方来⑤,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乎⑦?”[一·二] 有子曰⑧:“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⑨,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三] 子曰:“巧言令色⑩,鲜矣仁!”[一·四] 曾子曰⑪:“吾日三省吾身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五] 子曰:“道千乘之国⑬,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⑭。

”[一·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⑮。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七] 子夏曰⑯:“贤贤⑰,易色⑱;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一·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一·九] 曾子曰:“慎终追远⑲,民德归厚矣。

”[一·十] 子禽问于子贡曰⑳:“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㉑?抑与之与㉒?”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一·十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一·十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㉓。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一·十三]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㉔。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一·十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㉕,可谓好学也已。

”[一·十五] 子贡曰:“贫而无谄㉖,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㉗,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及解释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及解释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及解释《论语学而篇:智慧的源头与生活的指南》《论语》的学而篇就像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里面的原文和蕴含的道理那可真是宝藏般的存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开篇的三句话就像是三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天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然后经常去温习它,这难道不像是我们种下了一颗种子,然后看着它一点点发芽、长大一样令人喜悦吗?学习就像一场旅行,知识是沿途的风景,我们初次看到风景的时候觉得新奇,那是学习新知识的快乐。

可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品味这些风景,就像温习知识,又会有新的感悟,这新的感悟就如同发现了隐藏在风景中的小秘密,怎能不让人高兴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从远方赶来,这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心里。

朋友啊,那可是在人生路上能和你并肩同行的伙伴。

你想想,在这个大大的世界里,有人愿意跨越千山万水来和你相聚,这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找到了另一束光,相互辉映。

你们可以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交流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要是生活里没有这样的朋友来访,那该多无趣呀。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可太难能可贵了。

有时候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或者有了一些想法,别人却不理解。

这时候我们就容易生气,就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

可是啊,真正的君子不会这样。

他们就像平静的湖水,即使有石头投入其中,也只是泛起几圈涟漪,很快就恢复平静。

别人不了解自己,那又怎样呢?自己知道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就好了呀。

再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像是每天对着镜子给自己做一个检查。

每天问问自己,给别人办事的时候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就像你答应帮邻居照顾一下花草,如果只是敷衍了事,那肯定是不对的。

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讲信用呢?信用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你和朋友的心。

要是这座桥塌了,那友谊也就摇摇欲坠了。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学而》专门论述了学的问题。

古人之学与今人之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人之学涵盖了全部的人生,是以做人为基、为本、为核心来展开的。

故而把《学而》放在了《论语》开篇的位置,重点强调学的重要。

大家可以看看,我的解读是否有道理。

钱穆老先生评价《论语》时说,“是孔门师弟子教训皆主为青年发”。

“《论语》即一部青年宝训也。

”足见《论语》在教育和文化上的历史低位和价值之高。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能经常践习,不是很高兴吗?能有共同志向的知心友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也是君子吗?”【译文】有子说:“为人孝悌却好犯上的人,不多;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从来没有。

君子注重根本,根本确立了,人道也就有了。

好好的侍奉父母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吧!”【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的人,是很少有仁慈的。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否忠实守信了?教给学生的知识我实践了吗?”【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行政要严肃认真,恭敬而守信用,节约使用财力、爱护人民,役使民众要在农闲时节”。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谨慎忠信,要热爱世上的每一个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这些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学习书本知识。

”【说明】强调做人是第一要务,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在其次。

这一点对现今的教育单纯强调知识忽视做人有着很大的启示。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为父母做事,能够竭尽全力;为领导做事,能豁出性命;和朋友交往,说了要做到。

即使他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说明】子夏说的是学习的本质问题,也是讲识人、择人的问题。

学习的根本还是学做人,所以子夏说做人好的人,即便是没有读书也认为他学习了啊。

论语中的学而篇

论语中的学而篇

论语中的学而篇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其中"学而"篇是全书的开篇篇章,内容涵盖了学习与修身的重要性,以及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学而"篇的主要内容:
1.学而时习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温习、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

孔子认为,学习不能三日而后,否则就会忘掉所学的知识。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鼓励人们要广交朋友,在与朋友的切磋交流中互相砥砺、共同进步。

他认为,朋友是难能可贵的,即使是来自远方的人,成为朋友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阐述了处世待人的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即使遇到无知的人也不应恼怒,要有宽容、谦逊的品德,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4.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十分重视礼教,他强调礼的作用在于达到社会的和谐。

礼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规范,只有遵循礼法,才能使人们和睦相处,维护社会秩序。

5.有教无类
这句话意味着教育是普世的,没有贵贱、贫富之分。

孔子反对因身份、家世的不同而产生偏见,他主张教育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人,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总的来说,"学而"篇集中体现了孔子关于学习、修身、处世、礼教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为后世树立了卓越的人格典范和生活准则。

《论语》之《学而篇》解析 ppt课件

《论语》之《学而篇》解析  ppt课件
ppt课件 11
《论语》其书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精辟 言论。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孔子的 学生经常问到孝、仁、政、君子等问题,孔子 总是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 孔子强调启发式教育,要求学生能做到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说“不愤不启,不悱 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ppt课件 13
学而篇第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ppt课件
14
学而篇第一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 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ppt课件 15
ppt课件 12
《论语》其书
北宋开国功臣赵普,历仕太祖、太宗两朝, 三度为相,他曾对宋太宗说:“臣有《论语》 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 平安。”不论是戡乱平叛、统一天下,还是富 国裕民、臻于至治,所谓武定祸乱,文致太平, 都只用半部《论语》就够了。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手中的法宝, 他们认为以此治国平天下将无往而不胜。其所 以能够取胜,则在于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民为 本,爱民财可以安民。“民为邦本,本固邦 宁。”爱民就无往而不胜,半部《论语》足矣!
20
学而篇第一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ppt课件
21

传:动词作名词,老师的传授
ppt课件
22
学而篇第一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ppt课件
23
道:治理
使民以时:按照时节(在合适的时节) 役使百姓。【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1·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 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 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贤贤易色: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 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 色。 致:委弃,献出。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 不以容貌为重;侍奉守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 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1· 9 曾子曰:“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注释】终:父母的死亡。 慎终:附身(装殓)、附棺(埋 葬)的事必诚必信,不要有后悔。 追远:具体指“祭祀尽其敬”。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 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 老百姓自然会日趋忠厚老实了。”
【原文】1·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 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yú ) ?抑与之与 (yú )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 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yú )?” 【注释】其诸:或许。是:任何,凡。乎:于。 【译文】 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到了一个国家,必然 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来的呢, 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 靠着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得到 这些。他老人家获取这些的办法,或许与别人 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1·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礼:礼节、仪式等道德和社会规 范,也可引申为礼制、法度。斯:这。由: 听命,照着办,引申为遵循。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 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 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 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 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制、法度来节 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1·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就:接近,靠近;前往。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 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 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 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 了。” 【南怀瑾】 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
【原文】1· 1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过了,然后按 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 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 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 一个君子吗?”
【原文】 1·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 ), 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yú ) !” 【注释】弟:同“悌”,弟弟对待兄长的 正确态度,即敬爱、顺从兄长。 犯:触犯,冒犯。 鲜:少。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 务:专心从事;致力于。 与:同“欤”,语气词。
【原文】1·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古音读yuàn)耻 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近:符合,接近。复:践言, 即实践 。因:依靠,凭借。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 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去实践、 兑现;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 离耻辱;所依靠的不失其亲近的人, (有知人之明),也值得尊崇。”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尔雅· 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 石谓之磨。”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切磋琢 磨”是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古时对骨器的用料加工 称切,对象牙的用料加工称磋,对玉的用料加工称琢, 对石的用料加工称磨。 汉王充《论衡· 量知》:“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 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诗· 卫风· 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汉毛亨《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 石曰磨;道其学而成也,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 见琢磨也。”这里用来比喻君子研究学问和陶冶品行 的精益求精,又简化为“切磋”,比喻互相商量、研 讨。 子贡引用《诗经》说明学问要不断切磋琢磨,得到孔 子的赞许。
【原文】1·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 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患:忧虑,担心。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 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就归结 了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这个结论的重点就是你为 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 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
【原文】 1· 5 子曰:“道千乘(shè ng)之国,敬事 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道:治理。 乘:用四匹马拉的兵车。敬: 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 兵车的国家,就要专心致志地办理国家大 事,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 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直译:在农闲时间)。”
【原文】1·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诸:之,他。往:n.过去的事,这里指 已知的事。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 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 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 礼之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 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 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原文】1·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 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dà n)改。” 【注释】友:和……交友。 惮:害怕。 过:有过错。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 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 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 和那些(在品行上)不如自己的人交朋 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
学而篇
《学而》为全书首篇,共十六章, 以谈论学习和修养为主,也有少 量论政的内容。 开宗明义,表现了孔子既是教育 家,又是思想家的双重身份。 宋儒朱熹称此篇所记都是“务本” 的内容,是“入道之门、积德之 基、学者之先务”。
【原文】1·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mò ),观其行(古音:xì ng) ;三 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三年:虚指,很长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 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 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 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南怀瑾《论语别裁》
孔子告诉子贡,要安贫乐道,要平实,他说仅是 做到不骄傲,不算好,还要进一步做到好礼,尊 重别人和爱人。 切、磋、琢、磨,这就是譬喻教育。一个人天生 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 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 学问就越难。 我刚刚提示了你一个道理,你自己就能够另外推 演出别的道理来。 我们中国人过去读历史,主张要学以致用,它的 精神就是“告诸往而知来者”,懂得了过去就要 知道未来,这也就是诗的精神。
【原文】 1· 4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hēn)。 三:虚指,多次。 省:反省。 信:诚信。 传:动词活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 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 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 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1·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泛(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 文。” 【注释】 弟子: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幼小的人,一是 学生,这里取第一种。 谨:说话少。 【译文】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 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就敬爱兄长(另一 种翻译:出门在外,要像敬爱兄长那样尊敬师长) ;言行 要谨慎,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要博爱大 众,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 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 却喜好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 见的;不喜好触犯上级,却喜好造 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 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 (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会产生。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 的根本啊!”
【原文】 1·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 仁。” 【注释】令:善;美好。 巧言令色:形容用花言巧语和 谄媚的态度讨好别人。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 装出讨好别人的样子,这种人 的仁心很少了。”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 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