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成品)

合集下载

“复旦投毒案”案例评析

“复旦投毒案”案例评析

“复旦投毒案”案例评析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18日对“复旦投毒案”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林森浩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林森浩和被害人黄洋均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分属不同的医学专业。

2010年8月起,林森浩与葛某等同学同住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西20宿舍楼421室。

2011年8月,黄洋调入421室,与林森浩、葛某三人同住。

之后,林森浩因琐事对黄洋不满,逐渐对黄洋怀恨在心,决意采用投毒的方法加害黄洋。

2013年3月31日下午,被告人林森浩以取物为名,通过同学吕某进入中山医院11号楼二楼影像医学实验室204室,趁室内无人,取出其于2011年参与动物实验时剩余的装有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的试剂瓶和注射器,并装入一只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中随身带离。

当日下午5时50分许,林森浩将前述物品带至421室宿舍,趁无人之机,将上述二甲基亚硝胺投入该室的饮水机内,尔后,将试剂瓶等物连同黄色医疗废弃物袋带出宿舍楼予以丢弃。

同年4月1日上午,黄洋从421室饮水机中接取并喝下已被林森浩投入二甲基亚硝胺的饮用水。

之后,黄洋发生呕吐,于当日中午至中山医院就诊。

次日下午,黄洋再次至中山医院就诊,被发现肝功能受损严重,遂留院观察。

4月3日下午,黄洋因病情严重被转至外科重症监护室治疗。

在黄洋就医期间,林森浩还故意隐瞒黄洋的病因。

4月11日,林森浩在两次接受公安人员询问时均未供述投毒事实,直至次日凌晨经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刑事传唤到案后,才如实供述了上述投毒事实。

被害人黄洋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死亡。

经鉴定,被害人黄洋符合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急性肝坏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症状。

法院认为,被告人林森浩为泄愤采用投放毒物的方法故意杀人,致被害人黄洋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应予惩处。

被告人林森浩系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又曾参与用二甲基亚硝胺进行有关的动物实验和研究,明知二甲基亚硝胺系剧毒物品,仍故意将明显超过致死量的该毒物投入饮水机中,致使黄洋饮用后中毒。

复旦投毒案事件始末

复旦投毒案事件始末

复旦投毒案事件始末篇一: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摘要: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发布官方微博,2010级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2013年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与黄洋同宿舍)依法批准逮捕。

关键词:大学生死亡,同学作案,琐事引发案件,近年类似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

正文: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4月1日,因生体不适住院,后来警方在其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经警方调查,锁定作案嫌疑人为黄洋同宿舍同学林某,并于4月25日将林某依法逮捕。

两位风华正茂的学子,本是前途无量,却一个离我们而去,一个进入高墙!着实令人悲哀,愤怒与无奈,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随着嫌疑人林某被捕,他所交代的杀人动机为“和死者黄某因生活琐事引起不和,心存不满”。

动机一经曝出,引发公众惊愕,包括林某家人在内很多人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理解”和“不相信”复旦大学的一名校高材生会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毒杀舍友。

因为林某不但成绩优异,并且在网络上发布过不少类似“医学是神圣的!”和“医乃仁术,爱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的微博。

一方面在立志救人,一方面却谋划实施投毒的“双面性格”也让公众无所适从,不少人感性上很难接受林某就是杀人嫌疑人。

呜呼哀哉,一位应该救人于生死的高学历医务人员,本应认真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却因为一些琐事将同宿舍同学投毒杀害,着实让我无法理解,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高学历人才却心理不健康,甚至有些是多面人格!毒杀案因“特殊”引关注,但我们更应重视背后的普遍问题,因为近年来在学校中因琐事引发的血案有些数不胜数!1994年,清华大学才女朱令,生了怪病,后经确诊为铊中毒,造成100%伤残,至今该案因缺少证据不能直接断定是其室友投毒,成为悬案。

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

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

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一、案情介绍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

名校、投毒,这两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案件新闻迅速引发全社会关注。

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林森浩批准逮捕。

11月27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林森浩称自己看不惯黄洋,决定投毒出于愚人节整人想法。

2014年2月18日上午10点半,该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5日上午,被告人林森浩委托辩护律师正式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上诉。

二、关键点分析林某用他以前写过论文研究过的毒药来下毒存在疑点,而且作为亲密无间的室友,他要是真想害黄某他有很多机会,他竟然选择了往饮水机里投毒,这样怎么看他都会成为嫌疑最大的人。

而且退一万步讲,就算他选了这种笨透了的谋杀方式,他都不知道在黄某已经毒发后好好清洗一下饮水机么,还让警方事后查出了毒药的成分。

还有那个短信,不是说专家们都束手无策不知道是什么中毒,没有那个短信就没人知道黄是什么中毒,甚至根本不会有人觉得是有人投毒,应该只是深谙这种毒的特性,怀疑室友是中了这种毒,想要救室友一命,又怕惹祸上身才匿名发了这个短信。

又或者根本那个短信就不是他发的。

黄某不是喝完水后还怕室友喝了“过期的水”生病清洗了水桶,只有三个人住的寝室,而除了黄、林的第三个人又是不怎么住寝室的,那黄某担心“喝过期水生病”的不正是林某么,试问如果黄、林之间只是“表面上没有矛盾”,黄某用不用做到这个份上。

三、结论14年2月18日上午10点半,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月25日上午,被告人林森浩委托辩护律师正式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上诉。

四、反思成长过程中,很多孩子被灌输的是“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缺乏的是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提醒和教诲。

网络安全事件的舆论影响分析

网络安全事件的舆论影响分析

网络安全事件的舆论影响分析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然而,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事件也日益频发。

从个人信息泄露到大规模的网络攻击,这些事件不仅对个人和组织造成了直接的损失,还在舆论场中引发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这是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和安全感。

例如,当一家知名电商平台被曝出用户数据大规模泄露时,消费者会立即陷入恐慌,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负面舆论。

首先,网络安全事件会对涉事主体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构,一旦遭遇网络安全事故,公众对其的信任度就会急剧下降。

以一家金融机构为例,如果其网络系统被黑客攻破,导致客户资金损失,那么该机构在公众心目中的专业、可靠形象将大打折扣。

在舆论的压力下,其业务可能会受到冲击,客户流失,甚至面临法律诉讼。

这种声誉上的损失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修复。

其次,网络安全事件容易引发社会恐慌。

特别是那些涉及大规模个人信息泄露或关键基础设施受到攻击的事件,会让公众感到自身的隐私和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这种恐慌情绪在舆论中迅速传播,可能导致人们对网络的使用产生恐惧和疑虑,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再者,网络安全事件还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网络攻击可能导致业务中断、生产停滞、交易失败等问题,直接造成经济损失。

同时,由于负面舆论的影响,企业的股价可能会大幅下跌,投资者信心受挫,进一步加剧经济损失。

对于国家经济而言,频繁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可能会影响国内外投资者对该国的投资信心,阻碍经济的稳定发展。

网络安全事件引发的舆论还可能影响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当某一类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并引起广泛关注时,政府往往会迫于舆论压力加强相关领域的立法和监管力度。

例如,针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力的问题,政府可能会出台更严格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关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分析

关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分析

摘要:近年来,因大学生同学关系处理不当,发生的矛盾没有很好地化解。

出现了比如马加爵杀室友;复旦大学研究生毒杀室友;南航学霸玩游戏不愿开门引发口角,一刀捅死室友……现在网络上也掀起发“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帖子的小浪潮。

室友杀人起因说来简单至极,多是些生活琐事,却发展到杀人,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

由此看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提前预防。

大学生自身要学会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社会各界需要引导大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关键字:同学矛盾心理健康大学生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室友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一些在大学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反映,每学期都有学生因为宿舍关系处理不好而提出换宿舍的要求。

记者采访发现,生活习惯冲撞、缺乏深入交流、不良竞争心理,是导致宿舍关系紧张的三大原因。

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决定下毒。

目标是他的室友、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

此时,复旦大学医学院西苑20号楼421室里没有其他人。

林取出试剂瓶,里边是从实验室偷带回来的N-二甲基亚硝胺溶液。

这是一种浅黄色油状液体,高毒、无味,易溶于水。

这瓶致命的毒药,林储藏已久。

毒药被注入寝室门边饮水机的水槽,致死的将不再是大鼠。

直至今日,在与林有过长期接触的人中间,也少有人能够相信林会毒杀室友。

黄洋病发入院后,作为实习医师,林还给黄洋做了B超;黄洋的父亲赶到上海后,在寝室留宿,与林共处一晚,他回忆,林神色自若。

其实连警方也一直困惑于林投毒的动机。

在被警察带走后,林对投毒过程供认不讳,但对动机一直闪烁其词。

林曾对警方自称投毒是一个愚人节玩笑,令办案人员很难采信。

还有一种接近办案人员的消息称,林自称听见黄洋和另一名室友谋划愚人节要戏耍自己,于是抢先报复。

但林至少向警方提及一次与饮水机有关的争执。

南方周末记者从可靠渠道了解到,林与黄洋及另一位室友葛林(化名)曾因水票起过争执。

黄和葛提出三人平摊购买桶装纯净水的费用,但林拒绝了,他提出,自己喝得少,平摊的方式不合理。

浅析网络舆论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影响

浅析网络舆论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影响

浅析网络舆论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影响网络舆论在社会热点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对事件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事件的走向。

网络舆论的力量是无可忽视的,它可以迅速扩散,影响大众的情绪和态度,从而对相关事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舆论的定义、特点以及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是指人们在网络上对某一社会事件或议题的看法和评论,是大众的声音在网络上的表达。

网络舆论具有快速传播、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等特点。

相比于传统的舆论形式,网络舆论更加便捷和高效,可以迅速传播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因此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往往扮演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一个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会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舆论往往会迅速扩散,并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这种迅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舆论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网络舆论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舆论可以影响事件的舆论导向。

在舆论传播过程中,一些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或意见引导者往往会通过自己的言论影响更多人的看法,从而影响事件的舆论导向。

网络舆论可以影响相关方的决策。

在网络舆论的持续热议下,舆论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往往会对相关方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舆论可以影响事件的社会影响力。

在网络舆论的持续传播下,事件往往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扩大了事件的社会影响力。

网络舆论也有其局限性。

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使得一些不实信息和谣言也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播。

这些不实信息和谣言可能会误导公众的判断,引发不良的社会情绪,甚至对事件的解决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网络舆论,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又要警惕其消极的影响,提高网络舆论的素质和可信度。

网络舆论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它不仅可以影响事件的舆论导向、相关方的决策和事件的社会影响力,还可以影响事件的解决过程。

浅析网络舆论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影响

浅析网络舆论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影响

浅析网络舆论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影响1. 引言1.1 网络舆论的概念网络舆论是指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和意见交流的现象。

它是一种具有传播性、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新型舆论形式,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论更具有即时性和广泛性。

网络舆论的内容包括新闻事件、社会议题、个人观点等,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

网络舆论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引导公众舆论、影响社会风向,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对社会治理和舆情引导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网络舆论,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表达看法,促进社会互动和思想碰撞,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网络舆论的崛起和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民主化,同时也需要合理引导和管理,以确保其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1.2 社会热点事件的定义社会热点事件是指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通常具有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热度。

这类事件往往涉及到社会矛盾、利益冲突、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兴趣和关注。

社会热点事件可以是国际政治事件、社会新闻事件、文化娱乐事件等各个领域的事件,对社会风气、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热点事件具有引导公众关注、引发舆论讨论、推动社会进步等重要作用。

在信息传播迅速、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热点事件往往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大量网民参与讨论和评论。

社会热点事件的定义并不是固定的,不同时间段、不同社会群体可能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定义和看法。

社会热点事件的核心特征是其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的程度,成为社会上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社会热点事件在社会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对社会风向和舆论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2. 正文2.1 网络舆论对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影响网络舆论对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增加。

网络舆论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影响大量人群的观点和情绪。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投毒案心得体会1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

我感到很震惊。

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

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

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

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

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

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

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

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

因为他没这个胆量。

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

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

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

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

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

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投毒案心得体会24月16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XX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

20XX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

20XX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复旦大学投毒案侦查。

因网友言论导致事态恶化的案例

因网友言论导致事态恶化的案例

因网友言论导致事态恶化的案例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网友言论在公共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有时候这些言论也会引发一系列深远的影响,甚至导致事态的恶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因网友言论导致事态恶化的现象,并探讨应对措施。

案例回顾:某小镇发生了一起刑事案件,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工作,但案件的进展不太顺利。

这时,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段猜测,指责一名犯罪嫌疑人,并对他进行了人肉搜索和谩骂。

该网友的言论引起了其他网友的共鸣,他们纷纷加入了对该嫌疑人的攻击中,言辞更加激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起案件得到了媒体的关注,更多的人开始参与讨论。

然而,由于网友们的猜测和指责,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

这种情况下,该犯罪嫌疑人的声誉受到了严重破坏,他的生活也变得一片困扰。

进一步分析:首先,网友言论导致事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在这个案例中,网友们根据个人的主观猜测,对嫌疑人进行了无端的指责和攻击,而缺乏实质性的证据支持。

这导致原本应该由警方和司法系统负责的调查和审判工作,被一部分网友转移到了社交媒体上进行的非专业性辩论中。

其次,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也加剧了这种事态的恶化。

在实名制社交媒体上,网友使用匿名账号进行发言,所以他们往往没有责任感和约束力,更容易发表攻击性言论,以达到满足个人情感和获得关注的目的。

而在虚拟空间中的言论往往是片面和夸大的,轻易被传播和扩散,进一步增加了对嫌疑人的负面影响。

第三,社交媒体平台在对待言论的管理上存在漏洞。

尽管这些平台普遍设置了一些规则和限制,以维护言论的合理性和秩序,但实际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

有些恶意言论被网友们点赞和转发,形成了一种群体效应,进一步鼓励了攻击行为和不负责任言论的传播。

应对措施:为了防止因网友言论导致事态恶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内容审核和处理机制,对恶意言论和攻击性言论进行更严格的限制和惩罚,以减少不负责任和虚假的信息传播。

第一诉讼实验室:上海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杀人案分析2016202

第一诉讼实验室:上海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杀人案分析2016202

第一诉讼实验室:上海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分析(北京市东元律师事务所主任邓群)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杀人案已经尘埃落定。

通过已经公开披露的控辩双方的意见、法院的判决、庭审笔录及相关说明等,我们试着运营诉讼技术分析的方法对该案审判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该案案情并不复杂。

由于作案者林森浩到案后坦白交待了作案经过,其口供与现场勘查、证据提取、医疗诊断等证据分析及司法鉴定的结果完全一致,故在作案主体、作案时间、空间、方法手段、对象主体、受侵害事实等基本事实方面没有争议,争议主要在作案的动机和因果关系方面,林森浩只承认自己是开玩笑,没有杀人目的。

辩护律师则认为被害人黄洋并非因林投毒致死,林森浩投毒量也不足以致被害人死亡。

由此可见,被告的辩解主要在作案动机方面,而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则集中在相关证据的有效性和因果关系方面,即偏重于对林的定罪量刑方面。

然而,这些辩护意见的前提是林对黄洋实施了相应的犯罪行为,并产生了相应的犯罪后果,至于是否基于玩笑的动机,是否属于多因一果的情况,并不影响对林实施投毒行为事实的认定。

一些文章在林已经坦白交待作案事实的情况下仍然质疑没有录像反映林偷盗有毒试剂的过程,试图通过比对证人证言的差异来质疑林投毒的事实,这些都反映了其对案件事实进行分析的前提存在不正确的认识。

诚然,刑事辩护策略中的“纠错”机制可以减少错案或者失误的发生,但是刑事审判策略中的“容错”机制同样有助于我们避免羁绊于某些非关键证据上的瑕疵而无所作为,避免整个司法证明体系因个别枝节问题而陷于全线崩溃。

有道是真理再往前迈一步就是谬误,我们在此问题上不能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逻辑错误。

司法审判的证明过程是个事件回溯的过程,我们所提取的相关证据不过是既发事件相关信息的载体,是相关案件事实的某些碎片化信息的载体。

信息的不完整性决定了我们对事实的分析和认定结果永远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换句话说,法院的判决结果永远是概率性的,而不是唯一的。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法律分析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法律分析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法律分析作者:艾志豪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07期摘要 2015年12月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杀害同宿舍同学黄洋一案通过一审,终审,死刑复核等多项法定程序后,法院最终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林森浩死刑。

针对这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刑法学,法理学等法律角度对其展开分析。

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关键词校园投毒死刑判决法律分析1案情简介1.1投毒经过2013年3月31日,林森浩以取物为借口,取出其存放于实验室的、内装有剩余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原液的试剂瓶和注射器,并装入一个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中带离该室。

其后,林森浩携带上述物品回到421室,趁无人之机,将试剂瓶和注射器内的二甲基亚硝胺原液投入该室饮水机内后并将其丢弃。

2013年4月1日,黄洋在421室从该饮水机接水饮用后,出现呕吐等症状,即于当日中午到中山医院就诊。

1.2警方调查2013年4月11日,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侦查。

林森浩在此前,包括在接受公安人员调查询问时,始终未说出实情。

2013年4月12日零时许,公安机关确定林森浩有作案嫌疑并对其传唤后,林森浩才如实供述了其向421室饮水机投放二甲基亚硝胺的事实。

2013年4月12日,林森浩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2013年4月16日,黄洋因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急性肝坏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1.3正式逮捕2013年4月19日,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1.4提起公诉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检察院二分院对嫌疑人林某的公诉已被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公诉方指控涉案人林某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

复旦投毒案分析

复旦投毒案分析

个案分析----------复旦投毒案13年震惊全中国的投毒案发生在让无数学子望尘莫及的著名高校上海复旦大学让世人再一次反省所谓高校,所谓高学历背后的让人唏嘘不已的盲点。

4月15日当天,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友的广泛关注。

4月15日起有关“复旦学生投毒案”的报道持续升温,4月16日起就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舆情热点。

在延续了一周左右的较高区间的舆论关注热潮之后,事件相关舆情热度正在逐步回落。

当天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称:“4月1日,我校一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

4月11日,上海警方在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

”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成专案组开展侦查。

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

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遭投毒后,在开始几天无法判断毒素,治疗不起作用,直至第9天,其师兄收到一个陌生短信提醒注意一种化学药物,才让案情获得重大进展,警方依此很快查到了犯罪嫌疑人、黄洋的寝室室友林某。

目前林某已被刑拘。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之间本应该相亲相爱,而“同室操戈”却显现出人性的残忍。

历史重演,道德沦丧到没有底线,对自己的室友投毒,下如此恨手,不应该是一个高知识分子做出来的事情,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任何理由在生命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与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与反思

事件反思
进入21世纪,仅是校园投毒案,就已经发生多起。1995年,清华
大学女生朱令被投毒,导致终生残疾。1997年和2007年,北京大 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也分别发生投毒案。3起投毒案所使用的毒品都 是重金属铊,清华投毒案的毒品来源不明,北京大学投毒案的毒品 来源于学校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投毒案的毒品来自网上。 出如此极端的举动,校园里此类案件频发,到底原因何在,更值得 反思。2013年1月,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新闻专业学生针对大学生寝 室关系,在华中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仅43%的大学生对寝室关系表示满意。记者调查发现,容易引发寝 室矛盾的原因主要是性格、生活习惯以及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而当问题出现时,多数学生会选择跟室友‚冷战‛。
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
2013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
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
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披露,市检察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
对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评论道:‚我们的
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 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问题思考

一场投毒案折射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单薄,还是 学校的缺失? “ 前生回首今生缘,数载同窗情谊坚。” 同窗之谊从古 代传颂至今,为何屡屡出现“同室操戈”的现象?复旦大学 投毒案引发热议,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毒药,而是人心。 本事国家栋梁之才的天之骄子们,又因何走上不归之路?

复旦投毒案原因分析

复旦投毒案原因分析

篇一:《关于复旦投毒案的几点思考》关于复旦投毒案的几点思考---- 浅谈大学生心理教育《摘要》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

对国人的教育更为重要,教育是一件极为重要又严肃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竞争力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

我们在注重教育成才的同时,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

增强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增强国家竞争性人才的前提,是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不可缺失的。

《关键词》教育的缺失,心理教育,人才的培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现如今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繁华的都市生活迷乱的人们的眼睛,我们在注重物质生活的时候却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教育,近年来多次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杀人案件一次次让人警醒,比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药家鑫开车撞人又将伤者刺八刀致其死亡;复旦大学黄洋中毒案本文将从复旦投毒案简析教育的缺失。

一、复旦大学投毒案事态发展(1)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的过程2013年4月1日,早上黄洋喝下寝室内饮水机内的水,发现水的味道不对,认为水过期了,特意将过期的水倒掉,把桶刷干净。

到十点多,黄洋开始有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被导师和同学送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院初步诊断认为是吃坏了东西,按照胃肠炎给予输液治疗。

最终在医院治疗无效死亡。

嫌疑人林森浩在法庭上透露,他就是想趁“愚人节”整黄洋一下,未预料到后果。

林森浩说,他看到黄洋在宿舍说,愚人节要到了,他要整人。

“他拍着别人的肩膀,得意洋洋的,我觉得那我就整你一下。

以前,听说过有人用这个毒物搞同学的事情,没有想到有这个后果。

”林森浩还说他看过报纸上刊登过类似的事件,“好像是清华大学。

那件事情没有被查获,所以我就做了。

”林森浩说3月30号晚上,他看到饮水桶是空的,于是将毒物投入饮水桶,“黄洋的水杯是白色的。

黄色液体放进去很明显。

所以投入饮水桶里。

”案发后,林森浩说,他查过毒物的性状,有侥幸心理,认为这是个病程,黄洋不会死。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1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1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摘要: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复旦投毒案震惊了整个社会,这件事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谁酿成了这场悲剧!他人的生命应是既神圣又要受到我们尊重的。

为什么生命又得不到保护,得不到尊重,屡遭践踏。

本文就复旦大学投毒案展开,分析了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和处理矛盾的方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投毒心理扭曲正确发泄尊重生命一、案件背景2013年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2010级)黄洋,于2013年4月1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于16日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4月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某存在嫌疑并被依法刑事拘留。

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于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二、高校杀害同学案件举例朱令铊中毒案,清华才女大学生朱令于1994年12月11日晚上在北京音乐厅参加演出之后,于次日离奇出现铊中毒的症状,此案至今未破。

2004年在马加爵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学生发生口角致室友死亡。

从复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从复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黄洋的细心是出了名的,他还记得:“黄洋充当着‘队医’的角色,他带着创
可贴之类的常用药品,路上一有人扭伤,他就与另外一名医学院的同学进行紧急救
治。20”21/3/7
CHENLI4来自2021/3/7林森浩本科就读中山大学,研究生就读复旦大学医 学院。曾获诸多荣誉,还拿过奖学金。
嫌犯林森浩最后一条微博发于2013年4月8日, “有时候挺痛恨这个行业的,名义上叫做医生,但是 面对病人,尤其面对那些急切想从这里解决困惑的病 人,帮忙总不能帮到底,好比带一个问路者走了一段 路,然后跟他说,你找别人帮忙吧。”
从复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2021/3/7
CHENLI
1
2021/3/7
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
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
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名校、投毒,
这两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案件新闻迅速引发全
社会关注。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
故意杀人罪对林森浩批准逮捕。11月27日,
步会诊,医生认为是由于中毒而造成的肝损伤,但因为毒素不明,难以判断及对症
下药。
4月5日左右,黄洋出现鼻孔出血。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状态,但病因仍不清楚。
4月9日,黄洋的师兄孙某从一个陌生的号码接到一条短信,短信内容是“请注
意一种化学药物,周围有人常在用。”孙某立刻将情况告知了黄洋的导师,并通过
查阅资料发现接触该药物的试验用小白鼠的症状与黄洋的症状类似。之后其向复旦
期了,特意将过期的水倒掉,把桶刷干净。到十点多,黄洋开始有恶心、呕吐、发
烧等症状,被导师和同学送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院初步诊断认为是吃坏了
东西,按照胃肠炎给予输液治疗。

论网络舆论对社会伦理的负面影响

论网络舆论对社会伦理的负面影响

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I)Key words (II)引言 (1)一、网络舆论对社会伦理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 (4)(一)情绪性舆论扰乱社会公正 (5)(二)刺激性舆论违反社会公德 (7)(三)虚假性舆论破坏社会秩序 (8)二、网络舆论对社会伦理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10)(一)网民群体意识的自我膨胀 (10)(二)网络传播的特点易诱发伦理问题 (11)(三)网络舆论主体道德责任感缺失 (13)三、加强网络舆论对社会伦理的正确引导 (14)(一)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技术监控 (14)(二)加强网络舆论主体的道德建设 (16)(三)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法律监督 (19)结语 (20)参考文献 (21)致谢 (22)论网络舆论对社会伦理的负面影响摘要网络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形式,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伦理道德,尤其是网络舆论中产生的不道德行为正逐渐蚕食着道德领域。

由于网络舆论中网民群体意识的自我膨胀以及道德责任感的缺失,加之网络自身传播易诱发伦理问题的特征致使社会伦理中的社会公正、公德与秩序正不断受到网络舆论中情绪性、虚假性、刺激性信息的冲击与破坏。

为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积极影响,消除其消极影响,从技术监控、道德建设、法律监督这三大方面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社会伦理;正确引导Discuss of Social Ethics on Public Opinion of the NegativeInfluenceAbstractNetwork transmission as a special of mass communication in modern society, it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ethical and moral. Especially in the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network unethical is gradually shrinking the moral field .because of network opinion of internet users group consciousness ego inflation and the lack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in addition to the network itself spread easily induced the ethics of thesocial et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justice ;and morality are ceaselessly by order of the network opinion misled both emotional impact and damage of the information excitant. in order to fully pla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o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ethics,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From technical monitoring moral construction legal supervision and to strengthen the thre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orrect guidance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Key wordsNetwork opinion;negative effects; social ethics ; Correctly Guide引言众所皆知,社会伦理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和社会的发展,因而社会伦理建设问题已逐渐成为政府、学界、社会各方关心研究的热点。

黄山门案例分析

黄山门案例分析

黄山门案例分析----从网络舆论角度出发案例背景目前以复旦大学学生为主18名的上海驴友黄山遇险,致营救民警张宁海不慎坠亡一事,连日来不断“发酵”:复旦学生脱险后不谈哀悼殉职民警、先讨论如何搞好媒体公关,对民警牺牲冷漠无情、不承认错误推卸责任……网络上层出不穷爆出的“内情”,让复旦大学深陷“黄山门”。

网络上层出不穷爆出的“内情”,让复旦大学深陷“黄山门”,受到社会舆论一致的口诛笔伐。

转折网民对黄山门的舆论关注,不可否认的是出于对学生冷漠表现的愤慨,是对社会的忧虑和对社会最基本核心价值观的呼唤。

其中不乏一些值得大家反思和关注的问题,起到了一种很好的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然而在事件的持续演变中时刻掺咋着网民不理性的人身攻击,偏颇的谩骂,失实甚至是恶意的猜测评论也越来越多(谷歌805万评论)现在对于黄山门事件的舆论到最后进入一种失控的状态,出现网络舆论暴力现象。

案例分析一、发现问题黄山门事件本身是多数网民和媒体针对黄山门事件中18位驴友进行对生命的漠视等一系列不道德言行的道德舆论监督过程。

大多数网民进行这场舆论监督都希望社会向着更稳定健康的发展,想要要积极制止那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行为。

然而在这场舆论当中我们发现有两个问题:1、由于网络的特性以及媒体网站的一些失实报道导致一些网友,并未看到实施的全部真相,在网络上大放厥词,造成过于偏激的舆论导向。

媒体怎样报道就相信。

在事件中没有自己的立场.盲目跟风,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言论是否出于自己真实的想法或者出于让人们发现问题的关键。

人们只是想通过这样的舆论来警醒世人,是正确的,但是却忽略最本质的问题,这样的舆论只是为那些人增加一部分社会压力,其余的效果呢?想要人们认清事情的本质呢?这些都是无法达到的。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明明是万无一失的事情却会出现这样的意外。

不要只是抓住那部分小的尾巴不放从而忽略本质。

2、这场初衷原为引人向善场的道德监督,却始终伴随着网络暴力,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进入一种失控状态。

网络负面舆情对高校形象传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

网络负面舆情对高校形象传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

网络负面舆情对高校形象传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复旦大学
投毒案为例
王雅
【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网络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既能为高校的形象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会给高校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当产生负面舆情时,如若不加以疏通和引导,势必对高校苦心经营的形象造成极大危害。

本文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来探讨网络负面舆情对高校形象传播的影响及对策。

【总页数】1页(P28-28)
【作者】王雅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论网络视频社交平台对文化传播价值的负面影响r——以抖音APP为例 [J], 宋维亮;段发华
2.针对政府的微博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对策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J], 孙飞显
3.受众对网络剧的舆情传播影响研究——以新浪微博"太子妃升职记"话题为例 [J], 张雅婷
4.网络负面舆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r——以云南省为例 [J], 周雄;陶颖
5.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负面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 [J], 牛培源;邱均平;苏金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摘要网络舆论,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用来批判、评价时事等等的一种方式。

在网络上实施的公众舆论,整个社会已经对它的现状和冲击力开始进行了强烈的关注和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其舆论具有的影响力有它积极影响的同时,当然又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要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充分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然而,对于负面的效应,我们就要采取对应的措施,让其舆论的危害性降到最小。

在当前的新兴媒体下,出现了大量公众议题,这些公众议题就变成了用来召集公众意愿、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平台。

因为有网络媒体从业者的价值观取向、传媒行业市场的竞争、社会特殊的政治环境、个人或群体的认知偏见以及国际舆论斗争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于网络舆论的作用机制现在还并不够完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网络舆论影响力积极影响的发挥。

通过分析“复旦投毒”案发展进程中的中的网络舆论,剖析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论影响力分析复旦投毒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s used as a criticism, a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current affairs and so on.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the whole society to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mpact to the strong concern and discussion.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public opinion has the influence has its positive influence at the same time, of course, had a negative effect.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s positive side, give full play to its supposed to function;However, for the negative effect, and we will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minimize the dangers of public opinion.Under the current new media,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 issues, the public issues becomes used to summon the public will, important platform of expressing personal opinions.Because of the values orientation of network media practitioners, media industry market competition, social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of cognitive biase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international opinion struggle, and now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网络舆论综述 (1)1.1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及特征 (1)1.1.1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界定 (1)1.1.2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特征 (2)2.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 (3)2.1 复旦投毒案事件回顾 (3)2.2 复旦投毒案中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 (3)2.2.1 网络舆论的特征 (3)2.2.2 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以下: (4)2.2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 (5)2.2.1帮助政府考察民情 (5)2.2.2有利于给予公众知情权 (6)2.2.3利于更多公众的参与 (6)2.2.4 有利于增大社会监督 (6)2.4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力 (6)2.4.1散播谣言误导民众 (7)2.4.2加剧了网络道德失衡 (7)3.如何应对网络舆论 (9)3.1网络舆论出现这种负面影响的原因 (9)3.1.1网民群体意识的自我膨胀 (9)3.1.2网络传播的特点导致的 (9)3.1.3网络舆论主体道德责任感缺失 (10)3.2网络舆论环境下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11)3.3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及措施 (11)3.3.1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技术监控 (11)3.3.2加强网络舆论主体的道德建设 (12)3.3.3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法律监督 (14)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1.网络舆论综述所谓的网络舆论,就是除了我们以前了解的舆论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平台,如:微博、论坛等,讨论、表达社会上的一些事情或者近期的热点话题。

由于现在网络的大范围使用,还有其功能的飞速发展等等原因,网络舆论一旦发生,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就会特别大,对涉及的人、事的影响也会很大。

所以,它唯一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散播特点也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1.1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及特征1.1.1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界定网络舆论影响力,这个定义是在网络文化和新媒体被认知了的同时出现的。

究竟什么是网络舆论影响力,或者说如何界定它,现在都没有一个一致的明确的观点或概念。

接下来本文讨论的网络舆论影响力,主要是指借助各种传播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等,网络媒体向网民传递出他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然后可以得到一些数据,即网民和网络媒体在社会认知、判断或者决策上到底有多少一致观点和看法的力度。

故网络舆论的实质还是网络媒体通过一些网络传播方式对民众和社会产生影响的力度。

网络舆论影响力也有它独特的表现内容:网民的忠诚度及粘着性与哪个贴吧或者博客的人气指数。

网民获取了网络媒体发布的网络内容,获得一些相关信息,在情感上得到了一些满足,这样就可以让网民对网络媒体保持一定的忠诚度。

要想知道有没有网络媒体影响力,就要看有没有得到网民的关注,还有网民接收到信息后有没有转变观念或者采取一些行动上。

1.1.2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特征舆论,通常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公共、公开、广泛、急迫、和评价。

网络舆论也是舆论的一种,当然不例外也有上面那些特征。

但是,它毕竟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所以,它还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下:(1)敏捷性。

由于网络自身可以快速传播或获取信息的特点,所以网络舆论可以在短时间内很轻松、快捷的在各处广泛的被传播,再被受众获取,从而时间和空间上都变少了,显得更敏捷,快速。

(2)多样性。

发布或表达意见的人的价值观或意识都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信息的互相交错,整合再传播,或者可以毫无限制的传播,最终肯定就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多样性。

(3)复杂大量性。

毋庸置疑,在网络这个介质上,舆论传播的信息量肯定是大量的、繁多的。

所以很短时间内,我们可以看到其内容可以达到相当繁多复杂的状态。

2.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2.1 复旦投毒案事件回顾2013年4月15日,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一条由复旦大学官方发布的,向社会说明了该校的一名研究生因饮用宿舍饮用水后中毒,病情相当严重。

这条微博的内容为:该校一名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在4月1日因为身体不适被送入医院,经过专家的很多诊断仍然没有查出病因,就请警方介入调查。

上海警方调查后发现,在出事的这名学生的寝室饮水机的水里面检测出了某有毒化合物的相关成分。

过了两天,大致认为同寝室的林某有一定的嫌疑可能。

发布了关于这件事的微博之后,相当多的网友都转发这条微博并且评论,全社会顿时对这件事开始热议。

2.2 复旦投毒案中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2.2.1 网络舆论的特征在前面的内容里我们提到了:(1)敏捷性。

时间和空间上都变少了,显得更敏捷,快速。

(2)多样性。

发布或表达意见的人的价值观或意识都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信息的互相交错,整合再传播,或者可以毫无限制的传播。

(3)复杂大量性。

舆论传播的信息量肯定是大量的、繁多的。

2.2.2 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以下:◆转发有关部门的通告。

在事情发生的最开始,各大媒体不断转发复旦大学发出的关于这事的通告,还有公安局对案件的调查结果。

◆深查当事人。

发生一段时间后,这要涉事的人的身世都被疙瘩媒体探究。

◆调查毒品的来源。

主要查了毒品到底是买的还是从实验室拿出来的这个问题。

◆猜测做案动机。

网友和媒体在网络上对嫌疑人为什么会作案做了一些假设和推测。

◆类似联想。

通过此事,媒体在中后期翻出了之前类似的校园事件。

也纷纷开始关注。

◆部分媒体强调冷静。

一阵高潮过后,其中一部分媒体开始拿出自己姿态,呼吁社会各界冷静下来,不要一味的去探究和指责或者只看到表明的一些的东西,也转发微博称“对作案动机还没给出准确无误的回答”等官方通告来提醒社会各界不要将事情愈演愈烈,应该静下来,思考一些应该思考的东西,比如:当代校园教育等等。

◆海量评论。

事情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对这件事情的评论各种各样,网上随便一搜都是各种观点和看法,譬如很质疑大学现在的教育质量,如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否真正实施了,或者不可思议大学里的这样类似的事情怎么会这么多等等。

此事件反应的主要内容基本是涵盖了网络舆论的几大特征的,即:敏捷性、多样性、复杂大量性。

2.2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根据探究对国内近几年发生的重大舆论事件发现,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起到了一些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的积极作用。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组成部分中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帮助政府考察民情因为网络它是个开放自由的空间,所以各种各样的公民都可以在这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不管有什么事情发生,对这件事情有什么有什么相应的看法,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表达出来,很自由,基本上不需要的很大的顾忌。

互联网在不断的强大,这位网络舆论的扩大也提供的分成好的条件。

所以,这些都可以让党和政府方便快捷的了解群众的想法,对民情的考察是非常有帮助的,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一定要下基层才能知道群众的心声。

其中被党和政府关注也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现实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事,开始被大家关注,然后网友开始发帖发布,各种知名媒体开关注,开始采访和报道,这样就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相互交错,不断作用循环,网友不断评论各种,一些代表民众的意见、观点、看法就被显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