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相触发电路

移相触发电路
移相触发电路

5.3.3 移相触发电路

移相电路一般由同步电路、脉冲形成电路、脉冲移相和放大电路等组成。按触发电路使用的器件可分为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晶体管触发电路、数字式触发电路和集成触发电路等几种。

5.3.3.1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1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单结晶体管又叫双基极二极管,他有一个PN结、一个发射极和两个基极。发射极和两个基极之间可以等效为一个二极管,具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当单结晶体管发射极电压u e=0时,二极管反向偏置,发射极流过反向漏极流过反向漏电流ie,如图5-29所示。随着ue的增大,反向漏电流ie减小,当ue=UA=?Ucc时,ie=0,二极管处于零偏置。式中,?叫分压比,是单结晶体管的一个重要参数;Ucc为加在单结晶体管两个基极之间的电源电压。在ue到达Up之前,虽然二极管处于正向偏置状态,但尚不足于克服二极管的导通压降,因此,单结晶体管一直处于截止区。在ue到达UP之后,电流ie显著增大,ue显著减小,显现负阻特性。这时,吧出现负阻特性的转折点P 称为峰点,Up称为峰点电压,对应的电流Ip为峰点电流。当ie增大到某一值Iv后,ue又随ie增大而增大,重现电阻特性,这一现象称为饱和。负阻特性结束的转折点V称为谷点,Uv称为谷点电压,对应的电流Iv为谷点电流。

2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ZX5系列晶闸管弧焊整流器采用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其主要电路如图5-16b所示,即接成工阳极的带平衡电抗器双反星形形式。由上节可知,可采用两套触发电路分别触发正极性组和反极性组的晶闸管。

(1)脉冲产生电路见图5-30.主要由三极管V3、V4,单结晶体管VU1、VU2,电容C20、C21,脉冲变压器TP1、TP2组成。控制电压uk接至三极管V3、V4基极。当有负的uk输入时,C20C21分别被充电,于是由C20 、VU1和C21、VU2组成的张弛振荡器不断产生振荡,脉冲变压器分别输出脉冲,该脉冲加至图5-28中的小晶闸管V上,有V触发主电路晶闸管。Uk越负,C20C21充电电流越大,产生第一个脉冲就愈早,主电路中相应晶闸管的控制角愈小,导通角愈大;反之亦然。改变uk值即可实现脉冲移相。由于单结晶体闸管和三极管的参数都存在分散性,即使它们型号相同,但参数也不尽相同。为了避免两组晶闸管导通角不同造成三相不平衡,需要精细调整电路参数。图中电位器RP8RP9分别用来弥补VU1VU2之间参数的不一致性,电位器RP10RP11分别用来弥补V3V4之间参数的不一致。调节这些电位器,可使两套电路输出脉冲对称。

图5-29 单结晶体管

(2)同步电路如图5-30所示,同步电路主要由控制变压器T2、稳压器VS1~6、

电容C1~C3、电阻R3~R8、二极管VD1~VD4、三极管V1、V2等元件组成。

为了保证触发脉冲与晶体管阳极电压之间的同步关系,使每只晶闸管的控制角相等,要求同组触发脉冲之间相位差120°不同组的触发脉冲之间相位差是60。我们知道,控制变压器T2的二次各相电压互差120,与主电路正极性组的电源电压同相。各相接有正、反向稳压管,因此在点10、11、12对点13之间各得正、反向矩形波经电容C1C3HE 电阻R6组成的微分电路得到尖脉冲也示图5-31b、c、d中。由图可见,各相正脉冲之间(脉冲a、b、c之间)和负脉冲之间(脉冲a、b、c之间)都是互差120°。图5-31e是R6上的波形,其正、负脉冲相间,每个正脉冲和后面的负脉冲之间都是相差60°。现将正脉冲经VD1VD4连接到V1的发射结,而将负脉冲经VD2VD3连接到V2的发射结,以使V1V2产生短暂的饱和导通,C20C21分别经V1V2放电清零,正好满足了上述同步关系的要求。此外,三相可控整流电路是以自然换向点作为控制角的起始点(即α=0°的点),该点是各相电压的交点30°处。对于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同步点可设在各相电压过零或0°~30°。图5-31的脉冲画在相电压过零处,这是在理想情况下得到的。实际上,由于稳压管的削波作用,得到的不是矩形波,而是近于梯形波。还有隔离二极管VD1~VD4有正向压降等原因,使得V1、V2产生饱和的时刻(即同步点)是略滞后于各相电压过零点,也就是说,同步点略滞后于各相电压过零处。

5.3.3.2 晶体管触发电路

大、中功率的可控整流器,对触发电路的精度要求较高,对输出地触发功率要求较大,因此晶体管触发电路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以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应用最多,而同步信号为正弦波的触发电路也有较多应用,但限于篇幅这里,不做介绍。

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如图5-32所示。此电路可输出单窄脉冲,也可以输出双窄脉冲,亦适用于有两个晶闸管同时导通的电路,如三相全控桥。触发电路可分为脉冲形成与放大、锯齿波形成和脉冲移相、同步环节。此外,电路中还有强触发和双窄脉冲形成环节。

1 脉冲形成与放大环节脉冲形成环节由晶体管V4、V5组成,V7V8起脉冲放大作用。控制电压uk加在V4基极上,电路的触发脉冲由脉冲变压器TP二次侧输出,其一次侧绕组接在V8集电极电路中。

当控制电压uk=0是,V4截止。+E1(15V)电源通过R11供给V5一个足够大得基极电流,使V5饱和导通,所以V5的集电极电压接近-E1(-15)。V7V8处于截止状态,吴脉冲输出。另外,电源的+15V经R9、V5发射极到-E1(-15V),对电容C3充电,充满后电容两端电压接近2E1(30),极性如图5-32所示。

当控制电压uk≈0.7V时V4导通,A点电位由+E(15V)迅速降低至1.0V左右,由于电容C3两端电压不能突变,所以V5基极电位迅速降低约-2E1(30V),由于V5发射极反偏置,V5立即截止。他的集电极电压由-E1(-15V)迅速上升到钳位电压+2.1V(VD6V7V8三个PN结正向压降之和),于是V7V8导通,输出触发脉冲。同时,电容C3经电源+E1、R11、VD4、V4放电和反向充电,是V5基极电位又逐渐上升,直到ub5>-E1(-15V)时,V5又重新导通。这时又立即降到-E1,使V7V8截止,输出脉冲终止。可见,脉冲前沿由V4导通时刻确定,V5(或V6)截止持续时间极为脉冲宽度。所以脉冲宽度与反向充电回路时间常数R11、C3有关。

2.锯齿波的形成和脉冲移相环节锯齿波电压形成采用恒流源电路方案,如图5-32所示,其中V1VSRP2和R3为一恒流电路。

当V2截止时,恒流源电流IIC 对电容C2充电,所以C2两端电压uc 为

u c = 1C ∫ I IC dt=1C I IC t

uc 按线性增长,机V3的基极电位ub3按线性增长。调节电位器RP2,即改变C2的恒定充电电流IIC ,可见RP2是用来调节锯齿波斜率的。

当V2导通时,由于R4阻值很小,所以迅速放电,使ub3电位迅速降到0V 附近。当V2周期性的导通和关断时,ub3便形成锯齿波,同样ue3也是一个锯齿波电压,如图5-33所示。射极跟随器V3的作用是减少控制回路的电流对锯齿波电压ub3的影响。

V4的基极电位由锯齿波电压、直流控制电压、直流偏移电压up 三个电压作用叠加值所确定,它们分别通过电阻R6R7R8与基极相接。

设u b 为锯齿波电压ue3单独作用在V4基极b4时的电压,其值为

8

76873////R R R R R u u e h += 可见h u 仍为一锯齿波,但斜率比3e u 低。同理偏移电压up 单独作用在V 4基极

b 4时的电压'p u 为

7

6876////R R R R R u u p p +=' 可见'p u 仍为一条与up 平行的直线,单绝对值比up 小。直流控制电压单独作用时b4的电压为

8

6786////R R R R R u u k k +=' 可见'k u 仍为与u k 平行的一直线,但绝对值比u k 小。

如果uk=0,up 为负值时,b4点的波形有uh+ 确定,如图5-33所示。当uk 为正值时,b4点的波形有uh++++确定。由于V4的存在,上述电压波形与实际波形有出入,当b4点电压等于0.7V 后,V4导通,之后ub4一直被钳位在0.7V 。实际波形如图5-33所示。图中M 点是V4由截止到导通的转折点。由上述可知,V4经过M 点时电路输出脉冲。因此当up 为某固定值时,改变uk 便可改变M 点的时间坐标,即改变了脉冲产生的时刻,脉冲被移相。可见,加up 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控制电压uk=0时脉冲的初始相位。当接电阻电感负载电流连续时,三相全控桥的脉冲初始相位定在α=90°。

3.同步环节 在锯齿波同步的触发电路中,触发电路与主电路的同步,是指要求锯齿波的频率与主电路电源的频率相同且相位关系确定。从图5-32可知,锯齿波是有开关管V2来控制的。V2由导通变截止期间产生锯齿波。V2截止状态持续的时间就是锯齿波的宽度,V2开关的频率就是锯齿波的频率。要保证触发脉冲与主电路电源同步,只要使V 开关的频率与主电路电源频率同步即可。

图5-32中得同步环节,是由同步变压器TS和作用同步开关用的晶体管V2组成的。同步变压器和整流变压器接在同一电源上,用同步变压器的二次电压来控制V2的通断作用,这就保证了触发脉冲与主电路电源的同步。

同步变压器TS二次电压uts经过二极管vd间接加在V2的基极上。当二次电压波形在负半周的下降段时,VD1导通,电容C1被迅速充电。因Q点接地为零电位,R1点为负电位,Q点电位与R1点相近,故在这一阶段V2基极为反向偏置,V2截止。在负半周的上升波形慢,故VD1截止,如图5-33所示。当Q 点电位达1.4V时,V2导通,Q点电位被钳位在1.4V。直到TS二次电压的下一个负半周到来时,VD1重新导通,C1迅速放电后又被充电,V2截止。如此循环往复。在一个正弦波周期内,V2包括截止与导通两个状态,对应锯齿波波形恰好时一个周期,与主电路电源频率和相位完全同步,达到同步的目的。可以看出Q点电位从同步电压负半周上升段开始时刻到达1.4V的时间愈长,V2截止时间就愈长,锯齿波就愈宽。可知锯齿波的宽度是由充电时间常数R1C1决定的。

4.双窄脉冲形成环节每个触发单元在一个周期内

晶闸管过零触发电路

精心整理 TSC 的触发电路 1.介绍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的原理和快速过零触发要求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组的关键技术是必须做到电流无冲击。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组的机理如图一所示,信息请登陆:输配电设备网 当电路的谐振次数n 为2、3时,其值很大。 式(2)的第三项给出当触发角偏离最佳点时的振荡电流的幅值;式(2)中的第二项给出当偏离最佳予充电值时振荡电流的幅值。若使电容器电流ic=C*du/dt=0,则du/dt=0,即晶闸管必须在电源电压的正或负峰值触发导通投切电容器组,电容器预充电到峰值电压。 1. 当得到TSC 电管+高。如果 MOC3083芯片内部有过零触发判断电路,它是为220V 电网电压设计的,芯片的双向可控硅耐压800V ,在4、6两端电压低于12V 时如果有输入触发电流,内部的双向可控硅就导通。 用在380V 电网的TSC 电路上要串联几只3083。在2控3的TSC 电路应用如图四: 图四2控3的TSC 电路 用2对晶闸管开关控制3相电路,电路简单了,控制机理复杂了。这种触发电路随机给触发命令要出现下面的许多麻烦问题。 快速动作时,有触发命令,一对晶闸管导通另一对晶闸管不通电压反而升高了,限于篇幅和重点,本文不分析为什么电压反而高了,只是从测量的2控3电路中看到了确实存在电压升高的现象和危险,这种现象如同倍压整流电路直流电压升高了一样。图五测量不正常工作的两对晶闸管的电压波形。此试验晶闸管存在高压击穿的可能,所以用调压器将电网电压调低。晶闸管导通时两端电压

为零,不导通,晶闸管有电容器的直流电压和电网的交流电压。测量C相停止时峰峰值电压为540V,其有效值=,图中C相升高的电压峰值为810V,升高电压约为电网电压有效值的倍数:。推算,400V 电压下工作,晶闸管有可能承受的电压,400V电网的TSC电路多数是采用模块式的晶闸管,模块的耐压不高,常规为1800V,升高的管压降很容易击穿晶闸管元件。信息请登陆:输配电设备网图五不正常的两对晶闸管的电压波形信息来自:输配电设备网*在晶闸管电压波形过零点,串联的MOC3083由于分压不均匀,使得3083有的导通有的停止。电网电压升高时,原先导通的依然导通,不同的要承受更高的电压,3083有可能击穿。信息请登陆:输配电设备网 *在初次投切时有一定的冲击。下面是国外着名产品的首次投切的电流波形。 图六:国外公司产品的第一次触发冲击波形 记录C相晶闸管两端电压,A相电流。电流投切冲击很大,使得电网电压都产生了变形。信息来自: * * * * 3. 努力, 源: 切停止后,电容器上有电网峰值电压,晶闸管在电网电压和电容器直流电压的合成下,存在着过零电压,在过零点触发晶闸管是理想状态,应该没有冲击电流。 新触发电路达到了快速20ms动作,两路晶闸管都动作,无电流冲击,晶闸管在停止时的承受电压低,最大为3倍的有效值电压。 用双踪示波器测试波形.一只表笔测量晶闸管两端的电压和另一只测量晶闸管的电流波形,这样,可以看出晶闸管是否在过零点投入,又可以看出投入时的电流冲击。由于使用两个开关控制三相电路,用双踪示波器分别测量两路的电压电流,就可以完整的观察到触发器运行的效果。A探头为电压,B探头为电流。 图十二为:连续投切的A相晶闸管电压和C相电流的动作波形。 横轴为时间200ms/格,纵轴电压500V/格,电流20A/格。可控硅工作时两端的电压零,线路中有电流,停止时可控硅两端有电压,电流为零。在连续动作中,电流没有冲击。

晶闸管模拟移相触发配套芯片KC41KC42(补发、脉冲串(精)

KC41六路双脉冲形成器 一、功能与特点 KC41六路双脉冲形成器是三相全控桥式触发线路中必备的电路, 具有双脉冲形成和电子开关控制封锁双脉冲形成二种功能。使用 2块有电子开关控制的 KC41电路能组成逻辑控制适用于正反组可逆系统。 二、概述 KC41电路是脉冲逻辑电路。当把移相触发器的触发胲冲输入到 KC41电路的1~6端时,由输入二极管完成了补脉冲, 再由 T 1~T6电流放大分六路输出。补脉冲按+A→ -C , -C → +B, +B→ -A , -A → +C, +C→ -B , -B → +A顺序排列组合。 T 7是电子开关,当控制 7#端接逻辑“ 0”电平时 T 7截止,各路有 输出触发脉冲。当控制 7#端接逻辑“ 1”电平(+15V时, T 7导通 ,各种无输出触发脉冲。 KC41 内部原理图见图 (1。 KC41应用实例见图 (2,各点波形分别见图 (3。图中输出端如果接 3DK4作功率放大可得到 800mA 的触发脉冲电流。使用 2块KC41电路相应的输入端并联 ,二个控制端分别作为正反组控制输入端,输出接12个功率放大管。这样就可组成一个 12脉冲正反组控制可逆系统,控制端逻辑“ 0”电平有效 。

图 (1 KC41电路内部原理图 三、主要技术数据 1、电源电压:直流 +15V, 允许波动±5%(±10%时功能正常 2、电源电流:≤ 20mA 3、输出脉冲 : 3. 1.最大输出能力:20mA (流出脉冲电流 3. 2.幅度:≥ 13V 4、输入端二极管反压:≥ 18V 5、控制端正向电流:≤ 8mA 6、封装:KC41电路采用 16脚陶瓷双列直插式封装 7.允许使用环境温度:-10℃— +70

(完整版)实验一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

实验一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各元件的作用。 2.掌握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的调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的调试。 2.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各点波形观察,分析。 三.实验线路及原理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主要由脉冲形成和放大,锯齿波形成,同步移相等环节组成,其工作原理可参见“电力电子技术”教材。 四.实验设备及仪器 1.NMCL系列教学实验台主控制屏 2.NMCL-32组件和SMCL-组件 3.NMCL-05组件 4.双踪示波器 5.万用表 五.实验方法

图1-1 锯齿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 1.将NMCL-05面板左上角的同步电压输入接到主控电源的U、V端,“触发电路选择”拨向“锯齿波”。 2. 将锯齿波触发电路上的Uct接着至SMCL-01上的Ug端,‘7’端地。 3.合上主电路电源开关,并打开NMCL-05面板右下角的电源开关。用示波器观察各观察孔的电压波形,示波器的地线接于“7”端。 同时观察“1”、“2”孔的波形,了解锯齿波宽度和“1”点波形的关系。观察“3”~“5”孔波形及输出电压UG1K1的波形,调整电位器RP1,使“3”的锯齿波刚出现平顶,记下各波形的幅值与宽度,比较“3”孔电压U3与U5的对应关系。 4.调节脉冲移相范围 将SMCL-01的“Ug”输出电压调至0V,即将控制电压Uct调至零,用示波器观 察U 1电压(即“1”孔)及U 5 的波形,调节偏移电压Ub(即调RP2),使α=180°。 调节NMCL-01的给定电位器RP1,增加Uct,观察脉冲的移动情况,要求Uct=0时,α=180°,Uct=Umax时,α=30°,以满足移相范围α=30°~180°的要求。 5.调节Uct,使α=60°,观察并记录U1~U5及输出脉冲电压U G1K1,U G2K2 的 波形,并标出其幅值与宽度。 用双踪示波器观察U G1K1和U G3K3 的波形,调节电位器RP3,使U G1K1 和U G3K3

晶闸管触发驱动电路设计-张晋远要点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机电接口技术》 课程设计 题目晶闸管触发驱动电路设计 姓名张晋远学号1533101200119 指导教师李亚峰 学校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日期2017 年 4 月20 摘要 晶闸管是一种开关元件,能在高电压、大电流条件下工作,为了控制晶闸管的导通,必须在控制级至阴极之间加上适当的触发信号(电压及电流),完成此任务的就是触发电路。本课题针对晶闸管的触发电路进行设计,其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触发电路,交流电路,同步电路等电路环节组成。有阻容移相桥触发电路、正弦波同步触发电路、单结晶体触发电路、集成

UAA4002、KJ006触发电路。包括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路工作过程以及针对相关参数的计算。 关键词:晶闸管;触发电路;脉冲;KJ006; abstract Thyristor is a kind of switch components, can work under high voltage, high current conditions, in order to control thyristor conduction, must be between control level to the cathode with appropriate trigger signal (voltage and current), complete the task is to trigger circuit. This topic in view of the thyristor trigger circuit design, the main part of the circuit by the trigger circuit, communication circuit, synchronous circuit and other circuit link. There is a blocking phase bridge trigger circuit, the sine wave synchronous trigger circuit, the single crystal trigger circuit, the integrated UAA4002, the KJ006 trigger circuit. This includes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circuit and the circuit working procedure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Keywords: thyristor; Trigger circuit; Pulse; KJ006;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设计背景与意义…………………………………… 1.2 晶闸管的现实应用……………………………………

移相电路原理及简单设计综述

移相电路总结(multisim10仿真)2012.7.2 原来是导师分配的一个小任务,由于书中没有现在的电路,故查找各方面资料,发现资料繁多,故自己把认为重要的地方写下来,如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正。 1、 移相器:能够对波的相位进行调整的仪器 2、 原理 接于电路中的电容和电感均有移相功能,电容的端电压落后于电流90度,电感的端电压超前于电流90度,这就是电容电感移相的结果; 先说电容移相,电容一通电,电路就给电容充电,一开始瞬间充电的电流为最大值,电压趋于0,随着电容充电量增加,电流渐而变小,电压渐而增加,至电容充电结束时,电容充电电流趋于0,电容端电压为电路的最大值,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充电周期,如果取电容的端电压作为输出,即可得到一个滞后于电流90度的称移相电压; 电感因为有自感自动势总是阻碍电路中变量变化的特性,移相情形正好与电容相反,一接通电路,一个周期开始时电感端电压最大,电流最小,一个周期结束时,端电压最小,电流量大,得到的是一个电压超前90度的移相效果; 3、 基本原理 (1)、积分电路可用作移相电路 (2)RC 移相电路原理 其中第一个图 此时,R:0→∞ ,则φ: 其中第二个图 此时,R:0→∞ ,则φ: 而为了让输出电压有效值与输入电压有效值相等 C C u i u o R R u i u o φU R U C U I 图1 简单的RC 移相

1 U 2 U + _ R R c d +_a C C 图2 幅值相等 . ..2cb db U U U =- (111) 1 1111R j RC j C U U U j RC R R j C j C ωωωωω-=-=+++ 212 1()2arctan 1() RC U RC RC ωωω+= ∠-+ 其中 2211 2 1()1() RC U U U RC ωω+= =+ 22arctan()RC ?ω=- 4、 改进后的移相电路 一般将RC 与运放联系起来组成有源的移相电路。 u i u o R 1 C R R 2 u i u o R 1 C R R 2 图3 0~90°移相 图4 270°~360°移相

双向可控硅及其触发电路

双向可控硅及其触发电路 双向可控硅是一种功率半导体器件,也称双向晶闸管,在单片机控制系统中,可作为功率驱动器件,由于双向可控硅没有反向耐压问题,控制电路简单,因此特别适合做交流无触点开关使用。双向可控硅接通的一般都是一些功率较大的用电器,且连接在强电网络中,其触发电路的抗干扰问题很重要,通常都是通过光电耦合器将单片机控制系统中的触发信号加载到可控硅的控制极。为减小驱动功率和可控硅触发时产生的干扰,交流电路双向可控硅的触发常采用过零触发电路。(过零触发是指在电压为零或零附近的瞬间接通,由于采用过零触发,因此需要正弦交流电过零检测电路) 双向可控硅分为三象限、四象限可控硅,四象限可控硅其导通条件如下图: 总的来说导通的条件就是:G极与T1之间存在一个足够的电压时并能够提供足够的导通电流就可以使可控硅导通,这个电压可以是正、负,和T1、T2之间的电流方向也没有关系。因为双向可控硅可以双向导通,所以没有正极负极,但是有T1、T2之分 再看看BT134-600E的简介:(飞利浦公司的,双向四象限可控硅,最大电流4A)

推荐电路: 为了提高效率,使触发脉冲与交流电压同步,要求每隔半个交流电的周期输出一个触发脉冲,且触发脉冲电压应大于4V ,脉冲宽度应大于20us.图中BT 为变压器,TPL521 - 2 为光电耦合器,起隔离作用。当正弦交流电压接近零时,光电耦合器的两个发光二极管截止,三极管T1基极的偏置电阻电位使之导通,产生负脉冲信号,T1的输出端接到单片机80C51 的外部中断0 的输入引脚,以引起中断。在中断服务子程序中使用定时器累计移相时间,然后发出双向可控硅的同步触发信号。过零检测电路A、B 两点电压输出波形如图2 所示。

移相触发电路

5.3.3 移相触发电路 移相电路一般由同步电路、脉冲形成电路、脉冲移相和放大电路等组成。按触发电路使用的器件可分为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晶体管触发电路、数字式触发电路和集成触发电路等几种。 5.3.3.1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1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单结晶体管又叫双基极二极管,他有一个PN结、一个发射极和两个基极。发射极和两个基极之间可以等效为一个二极管,具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当单结晶体管发射极电压u e=0时,二极管反向偏置,发射极流过反向漏极流过反向漏电流ie,如图5-29所示。随着ue的增大,反向漏电流ie减小,当ue=UA=?Ucc时,ie=0,二极管处于零偏置。式中,?叫分压比,是单结晶体管的一个重要参数;Ucc为加在单结晶体管两个基极之间的电源电压。在ue到达Up之前,虽然二极管处于正向偏置状态,但尚不足于克服二极管的导通压降,因此,单结晶体管一直处于截止区。在ue到达UP之后,电流ie显著增大,ue显著减小,显现负阻特性。这时,吧出现负阻特性的转折点P 称为峰点,Up称为峰点电压,对应的电流Ip为峰点电流。当ie增大到某一值Iv后,ue又随ie增大而增大,重现电阻特性,这一现象称为饱和。负阻特性结束的转折点V称为谷点,Uv称为谷点电压,对应的电流Iv为谷点电流。 2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ZX5系列晶闸管弧焊整流器采用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其主要电路如图5-16b所示,即接成工阳极的带平衡电抗器双反星形形式。由上节可知,可采用两套触发电路分别触发正极性组和反极性组的晶闸管。 (1)脉冲产生电路见图5-30.主要由三极管V3、V4,单结晶体管VU1、VU2,电容C20、C21,脉冲变压器TP1、TP2组成。控制电压uk接至三极管V3、V4基极。当有负的uk输入时,C20C21分别被充电,于是由C20 、VU1和C21、VU2组成的张弛振荡器不断产生振荡,脉冲变压器分别输出脉冲,该脉冲加至图5-28中的小晶闸管V上,有V触发主电路晶闸管。Uk越负,C20C21充电电流越大,产生第一个脉冲就愈早,主电路中相应晶闸管的控制角愈小,导通角愈大;反之亦然。改变uk值即可实现脉冲移相。由于单结晶体闸管和三极管的参数都存在分散性,即使它们型号相同,但参数也不尽相同。为了避免两组晶闸管导通角不同造成三相不平衡,需要精细调整电路参数。图中电位器RP8RP9分别用来弥补VU1VU2之间参数的不一致性,电位器RP10RP11分别用来弥补V3V4之间参数的不一致。调节这些电位器,可使两套电路输出脉冲对称。 图5-29 单结晶体管 (2)同步电路如图5-30所示,同步电路主要由控制变压器T2、稳压器VS1~6、

单向双向可控硅触发电路设计原理

单向/双向可控硅触发电路设计原理 1,可以用直流触发可控硅装置。 2,电压有效值等于U等于开方{(电流有效值除以2派的值乘以SIN二倍电阻)加上(派减去电阻的差除以派)}。 3,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压波形的非正弦波幅值半波整流的两倍值)。 4,回答完毕。 触摸式台灯的控制原理 这种台灯的主要优点是没有开关,使用时通过人体触摸,完成开启、调光、关闭动作,给使用带来方便。 一、电路设计原理 人体感应的信号加在电源电路可控硅的触发极,使电路导通,并给负载——灯泡或灯管供电,使灯按弱光、中光、强光、关闭4个状态动作,达到调光的目的。电路见图1,该电路的关键器件是采用CMOS工艺制造的集成电路BA210l。 二、降压稳压电路 由R3、VDl、VD4、C4组成。输出9V直流电,供给BA2101,由③⑦脚引入。 三、触发电路 由触发电极M将人体的感应信号,经c3、R8、R7送至④脚的sP端,经处理后,由⑥脚输出触发信号,经cl、R1加至可控硅VS的G极,VS导通,电灯H点亮。第二次触摸,可改变触发脉冲前沿的到达时间,而使电灯亮度改变。反复触摸,可按弱光、中光、强光和关闭四个动作状态循环,达到调节亮度的目的。可控硅VS在动作中其导通角分别为120度、86度、17度。 四、辅助电路 VD2和vD3为保护集成电路而设。防止触摸信号过大而遭破坏。C3为隔离安全电容。R4为取得同步交流信号而设。R5为外接振荡电阻。 五、使用中经常出现的故障 (1)由震动引发的故障。触摸只需轻轻触及即可。但在家庭使用中触击的强度因人而异,小孩去触摸可能是重重的一拳。性格刚烈的人去触摸,可能引起剧烈震动。因此经常出现灯泡断丝。 (2)集成块焊脚由震动而产生脱焊。如③脚脱焊,使电源切断而停止工作;④、⑥脚脱焊,使触摸信号中断,都会引起灯泡不亮。因此要检查集成块各脚是否脱焊。 (3)可控硅VS一般采用MAC94A4型双向可控硅,由于反复触发,或意外大信号触发,会引起可控硅击穿而停止工作。 触摸式台灯的控制原理 这种台灯的主要优点是没有开关,使用时通过人体触摸,完成开启、调光、关闭动作,给使用带来方便。 一、电路设计原理 人体感应的信号加在电源电路可控硅的触发极,使电路导通,并给负载——灯泡或灯管供电,使灯按弱光、中光、强光、关闭4个状态动作,达到调光的目的。电路见图1,该电路的关键器件是采用CMOS工艺制造的集成电路BA210l。 二、降压稳压电路 由R3、VDl、VD4、C4组成。输出9V直流电,供给BA2101,由③⑦脚引入。 三、触发电路 由触发电极M将人体的感应信号,经c3、R8、R7送至④脚的sP端,经处理后,由⑥脚输出触发信号,

双向可控硅移相触发器模块TRIAC

双向可控硅移相触发器模块TRIAC-JK: 双向可控硅移相触发器模块TRIAC-JK只有一路输出,且要求可控硅移相触发器模块所取的同步信号与电网相位同步,以控制 信号为0~5VDC的G型为例,当控制电压在0~5V之间变化时,触发器模块内部便输出与电网电压同步、脉冲宽度可相对电网电压从 180°~0°可调节的触发信号通过光耦隔离,输出端(A、G)便可触发相应的双向可控硅导通,从而达到移相调压的目的。 双向可控硅移相触发器模块TRIAC-JK 在使用时需要外接一组与输入电网同步的、通过变压器隔离降压后的18VAC同步电压信 号,此同步电压信号还同时作为移相触发器模块内部电源用,并产生一组辅助电源作为电位器手动调节时用。可控硅移相触发器模块 内部集相位检测电路、移相电路、光电隔离触发电路于一体,实现了高压与控制部分的隔离,输入控制信号可由其它自动控制设备输

出供给,也可以由内部电源外接一只电位器进行手动调节。使用安全、简单、方便。 双向可控硅移相触发器模块的命名规则: 主要型号表: 产品外形尺寸:

可控硅移相触发器模块的引脚功能: 1、①、②脚接18VAC输出的同步变压器的副边绕组18Vac,供给移相触发器电源和同步基准; 2、③脚接可控硅的触发门极(G); 3、④脚TRIAC-JK双向可控硅移相触发器时接双向可控硅的主电极(T1) 。 4、⑤脚为内部地,当移相触发器由外电路输入控制信号时,⑤脚与外电路的地相连; 5、⑥脚为控制端,以控制信号为0~5V输入(E型)移相触发器模块为例,当⑥脚输入0~5V变化的电压信号时,对阻性负载 而言,③④便触发可控硅在180~0°范围内导通。 6、⑦脚为模块内部产生的+5V电源端,当⑤⑥⑦脚外接电位器手动控制时,⑦脚提供电源,当控制信号由外电路提供控制信 号时,⑦脚悬空不用。

移相触发电路的基本构成

移相触发电路的基本构成 1、用双运放电路做成的移相电路实例 图1 用双运放作移相电路 电路工作原理简述: 请与下图2波形图相对照,电路中各点工作电压波形以V1~V7标出。 〔同步脉冲电路〕VD1、VD2、R1、VDT1、IC2-1等元件组成电压过零同步脉冲电路。T1电源变压器二次绕组输出的双18V交流电压,经全波整流后,一路经二极管VD3隔离电容滤波,7815稳压成+15V,供控制电路IC的供电电源,一路经R1、VDT1削波成梯形波电压,输入IC2-1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2脚,与同相输入端3脚由R2、R3对电源分压取得的基准电压相比较后,由1脚输出电网过零点同步脉冲电压信号。IC2-1的同相输入端为全波整流所得的同步信号,对应电网正、负半波的100Hz同步脉冲,经后级电路生成移相脉冲,使主电路双向晶闸管在正、负半波期间均得到一个触发脉冲,实现了交流调压。主电路形式请参阅图2-16的c电路。 〔锯齿波形成电路〕充放电电容C4、晶体管VT1、VT2等元件组成(负向)锯齿波形成电路。RP1、R5、VT1、VT2等元件构成恒流源电路,VT2的集电极与基极短接,以取得约0.7V的稳定电压做为VT1的偏置电压,使VT1的Ib、Ic电流近似于恒定值,使VT1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维持较为恒定的等效电阻值,VT1又称为恒流放电管。当IC2-1输出的电网过零高电平脉冲到来时,C4经R4限流充电,因充电时间常数小,使C4上电压快速升至IC2-1输出的脉冲电压峰值,过零点脉冲消失后,IC2-1放大器1脚变为地电平,二极管VD4反偏截止。此进C4经VT1集电极、发射极到电源地进行恒流放电,使C4两端产生线性下降的锯波波电压。当C4放一定程度时(C4上电压接近地电平,但有一定的剩余电压),IC2-1输出

电路原理移相器实验设计原理

电路原理综合实验报告 移相器的设计与测试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院(系):-----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助理指导教师:------- 摘要 线性时不变网络在正弦信号激励下,其响应电压、电流是与激励信号同频率的 正弦量,响应与频率的关系,即为频率特性。它可用相量形式的网络函数来表示。在电气工程与电子工程中,往往需要在某确定频率正弦激励信号作用下,获得有一定幅值、输出电压相对于输入电压的相位差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可调的响应(输出) 信号。这可通过调节电路元件参数来实现,通常是采用RC移相网络来实现的。 关键词移相位,设计,测试。 目录 摘要 (13) ABSTRACT ........................................................................................................................................... I I 第1章方案设计与论证 (2) 1.1RC串联电路 (2) 1.2X型RC移相电路 (2) 1.3方案比较 (2) 第2章理论计算 (2) 2.1工作原理 (2) 2.2电路参数设计 (2) 第3章原理电路设计 (2) 3.1低端电路图设计(-45°-90°) (2) 3.2高端电路图设计(-90°-120°) 3.3高端电路图设计(-120°-150°) (2) 3.4高端电路图设计(150°~180°)

3.5整体电路图设计 (2) 第4章设计仿真 (2) 4.1仿真软件使用 (2) 4.2电路仿真 (2) 4.3数据记录 (2) 第5章实物测试 (2) 5.1仪器使用(电路板设计) (2) 5.2电路搭建(电路板制作) (2) 5.3数据记录(电路板安装) (2) 第6章结果分析 (2) 6.1结论分析 (2) 6.2设计工作评估 (2) 6.3体会 (2) 第1章方案设计与论证 1.1RC串联电路 图1.1所示所示RC串联电路,设输入正弦信号,其相量,若电容C 为一定值,则有,如果R从零至无穷大变化,相位从到变化。 图1.1RC串联电路及其相量图 另一种RC串联电路如图1.2所示。 图1.2RC串联电路及其相量图 同样,输出电压的大小及相位,在输入信号角频率一定时,它们随电路参数的不同而改变。若电容C值不变,R从零至无穷大变化,则相位从到变化。 1.2X型RC移相电路 当希望得到输出电压的有效值与输入电压有效值相等,而相对输入电压又有一定相位差的输出电压时,通常是采用图1.3(a)所示X型RC移相电路来实现。为方便 分析,将原电路改画成图1.3(b)所示电路。 (a)X型RC电路(b)改画电路 图1.3X型RC移相电路及其改画电路

学士学位论文—-模拟移相电路的设计 通信类(设计)

模拟移相电路的设计 摘要 目前,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军事上的需要,对相位的测量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更高的测量精度及更高的分辨能力。测量相位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就是移相器。另外,移相器是相控阵雷达中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相控雷达系统的性能。本次课题源于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军事上的需要及地面雷达接收系统的需要,设计了一个模拟移相网络。 本文设计的模拟移相网络的基本要求是:一路输入信号经过模拟移相电路输出两路信号:一路是原信号经过电压跟随器输出的信号,另外一路是经过移相网络输出的信号(要求是在不同频率下输出相位连续可调的信号)。 按任务要求,在输入信号频率为5kHz、50kHz、、100kHz上,设计相移范围从–60度到+60度连续变化,并且输出电压幅度为5V。我们总体讨论了设计方案,使用RC阻容移相网络以及集成运放、电压跟随器等元器件设计模拟移相网络。并且提出了改进移相器性能的措施,对移相器部件进行仿真测试。 关键词:模拟移相器RC阻容移相网络集成运放电压跟随器

目录第一章引言 1.1课题研究背景 1.2模拟移相器的发展状况 1.3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移相网络的基本原理 2.1基本移相原理 2.2移相网络的方案选取 2.3移相网络的性能指标 2.4移相网络的参数设计 第三章模拟移相网络的仿真优化 3.1Multisim仿真软件的介绍 3.2在Multisim环境下的仿真结果 第四章结论 第五章附图

第一章引言 1.1课题研究背景 电磁波在传输时,不仅幅度会发生变化,同时相位也要发生变化。衰减和 相移是代表同一复参数的幅度和相角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衰减 测量的重要性较早的被人们认识并解决,所以常把衰减作为一个单项指标和测 量任务来看待。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对人造卫星、洲际导弹、航天 飞机等各种飞行器及对其他的目标进行监控的需求日益增强,并且为了在复杂 的环境中提取更多的信息,出现了控阵天线及加速器等较新技术,相移的测量(即相位测量)则迟至了这些新技术出现时才被重视。 移相器一般用于雷达系统、通讯系统、微波仪器和测量系统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用于相控阵雷达和智能天线系统中。目前,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 发展以及军事上的需要,对相位的测量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如更高的测量精度及 更高的分辨能力。本次课题源于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军事上的需要及地 面雷达接收系统需要存在相位差的两个同频信号,我们设计了一个移相网络。 一般地说,依据不同的定义方法移相器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移相器可分为模拟式移相器和数字式移相器。数字移相器相移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取某些特定值,数字移相器虽然可以用数字控制电路,与外电路的接口比较容易,但是模拟移相器可以实现360度范围内的无极扫描,有更高的移相精度,它多用在系统相位自动调整的场合和移相精度要求特别高的场合。而模拟式移相器是一种电压控制连续线性移相的微波器件移相器,它可以实现相位线性连续的变化。所以我们这里只设计模拟式移相器。它的技术指标主要有:工作频带、相移量、相移精度、插入损耗、插入损耗波动、电压驻波比、功率容量、移相器开关时间等。 当前微波移相器广泛应用,微波电控器件利用参数可电调的材料和器件组成的控制微波信号幅度或相位的器件。可电调的材料和器件主要有半导体二极管(如PIN管﹑变容管和肖特基管等)和铁氧体材料。控制信号幅度的器件有衰减器﹑调幅器﹑开关器和限幅器等﹔控制信号相位的有移相器和调相器等。PIN管具有不同的正反向特性﹐当它被反向偏置时可等效为小电容而近似开路﹐而在正向偏置时则可等效为可变电阻﹐若偏压增大﹐其阻值则减小。PIN管衰减器就是

KC05、06可控硅移相触发器

KC05、06可控硅移相触发器 KC05:适用于双向可控硅或二只反向并联可控硅线路的交流相位控制;移相范围宽,控制方式简单,易于集中控制,有失交保护,输出电流大等优点。是交流调光、调压的理想电路。 KC05电路应用实例 主要技术数据: 1、电源电压:直流+15V 波动±5%(±10%时有功能) 2、电源电流:≤12mA 3、同步电压:≥10V(有效值) 4、移相范围:≥170° 5、移相输入端偏置电流:≤10μA 6、输出脉冲宽度:100μS——2mS(改变脉宽电容) 7、输出脉冲幅度:≥13V(1KΩ负载) 8、最大输出能力:200mA(吸入脉冲电流) 9、输出管反压:BVceo ≥18V 10、正负半周脉冲相位不均衡度:≤±3°

11、使用环境温度:-10℃——+70℃ KC06:适用于双向可控硅或二只反向并联可控硅线路的交流相位控制;移相范围宽,控制方式简单,易于集中控制,有失交保护,输出电流大等优点。是交流调光、调压的理想电路。具有自生直流电源,可由交流电网直接供电,无需外加同步、脉冲变压器和外接直流电源。 KC06电路应用实例 主要技术数据: 1、电源电压:(1)外接直流电源:+15V 波动±5%(±10%时有功能) (2)自生直流电源电压:+12——+14V 2、电源电流:≤12mA 3、同步电压:≥10V(有效值) 4、同步输入端允许最大同步电流:5mA 5、移相范围:≥170°(同步电压220V,同步输入电阻51KΩ) 6、移相输入端偏置电流:≤10μA 7、输出脉冲宽度:100μS——2mS(改变脉宽电容) 8、输出脉冲幅度:≥13V(电源电压15V时,1KΩ负载)

晶闸管的触发方式有移相触发和过零触发两种

过零触发双硅输出光耦-MOC3061的应用 晶闸管的触发方式有移相触发和过零触发两种。常用的触发电路与主回路之间由于有电的联系,易受电网电压的波动和电源波形畸变的影响,为解决同步问题,往往又使电路较为复杂。MOTOROLA 公司生产的MOC3021-3081器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该器件用于触发晶闸管,具有价格低廉、触发电路简单可靠的特点。下面以MOC3061为例介绍其工作原理和应用。 一、内部结构及主要性能参数 MOC3061的内部结构及管脚排列见图1,它采用 双列直插6脚封装。主要性能参数:可靠触发电流 Ift5-15mA ;保持Ih 100μA ;超阻断电压600V ;重 复冲击电流峰值1A ;关断状态额定电压上升率dV/dt 100V/μs 。 MOC3061的管脚排列如下:1、2脚为输入 端;4、6为输出端;3、5脚悬空,详见图1 。 图1 图2、图3分别为MOC3061用于触发双向晶闸管和反并联单向晶闸管的基本 电路。 图2 图3 二、应用电路 图4是一个可简单编程的四路彩灯控制电路。电路中采用一块时基电路产生一脉冲,74LS194产是通过控制P0、P1、P2、P3的电平高低来实现的。采用MOC3061触发晶闸管,强、弱的电之间在电靠地触发50A 或更大的功率的晶闸管。

图4

5是一 个采用 MOC3061 过零触 发晶闸 管构成 的炉温 控制系 统。一 方法都 采用移 相触发 晶闸 管,控 制晶闸 管的导 通角来 控制输 出功 率。触 发电路 要求一 定幅值 且相位 能改变 的脉 冲,而 且还需 图5 要解决 与主回 路电压 同步的 问题, 使电路 较复 杂;采 用移相 触发晶

三相桥式移相触发电路的单片机实现

三相桥式移相触发电路的单片机实现 摘要:本文介绍了通过8051单片机来实现三相桥式整流电路中晶闸管的移相触发的方法。触发 方式有单宽脉冲触发和双窄脉冲触发两种方式,本文选用双窄脉冲触发方式来克服单宽脉冲触 发方式所带来的缺点。 关键词:单片机晶闸管整流电路 1引言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作用是将交流电整流为为可调的直流电压。其中晶闸管的触发控制可以通过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控制等方法来实现。比较发现:模拟电路控制的精度不高、对称性不好且容易受到温度漂移的影响;而数字式触发电路与模拟方式相比,其控制精度高、对称性好、温度漂移影响小,但其存在着电路复杂、移相触发角较大时控制精度有所降低等缺点;而单片机控制除了具有与数字式触发电路相同的优点外,更因为其移相触发角由软件计算完成,因而触发电路结构简单,控制十分灵活,精度可通过软件补偿,移相范围可以任意调节等特点,目前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3.硬件设计方案 系统的硬件组成主要包括8051单片机及外围电路。外围电路包括触发脉冲形成电路、驱动输出电路、显示部分、晶闸管过电压保护和过电流保护电路、键盘电路等组成,如下图所示: 在整流电路中,由于晶闸管的触发信号应该以同步电压信号为基准延迟一定的相位角,所以脉冲形成电路的任务就是测量同步电压过零的时刻,并以此点作为单片机计算晶闸管触发相位角的起始点。为得到电压的过零信号,这里采用了过零比较器LM324把正弦波信号变换成为同步方波信号。将得到的方波信号送入单稳态脉冲触发芯片74LS123中,由74LS123的工作原理可以知道,当正向输入端为上升沿的时候,会输出一个正向触发脉冲,这样就得到了过零触发脉冲。考虑到简化电路、节约单片机资源、提高精度等要求,脉冲形成电路将由三相电压信号处理得到的过零脉冲反向后“线或”后接入单片机的外部中断口INT0,因

移相电路

【摘要】:正移相电路的应用很广,如闸流管控制点火时间;相敏整流或相敏放大电路中要求栅极和板极电压在初始时具有一定的相位关系;以及在自动控制或测量放大等电路中都需要移相电路.一般对移相电路的要求有四:第一,具有大的移相幅度;第二,输出电压相移变化时幅度不变或变化很小;第三,能给出一定的功率;第四,效率高.这四要求的主次视具体情况而定,如要求大功率输出时,以后两项要求为主;但在小功率输出时 以前两项要求为主.下面来介绍一种常见的移相电路(图1)的设计法,这电路的特点是在移相幅度很大时,输 出电压变化很小,且能输出一定的功率. 摘要:介绍了一种具有单脉冲和双脉冲模式,并具有缺相保护功能和三相全数字移相触发电路的设计方案,该移相触发电路的相移由输入直流电平连续调节,而输出脉冲则使用100~125kHz方波调制。文中阐述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并给出了部分模拟结果。 关键词:移相触发电路;A/D转换;缺相保护 1移相触发电路工作原理 整个电路按功能可分为A/D转换模块(9bit-A/D)、移相模块(phase_shift)、脉冲产生模块(pulse_gen)、缺相保护模块(portect)、时钟模块(clock)、输出模块(out)等六个模块。其电路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该电路在工作时,首先使正弦交流电压经过过零比较器以产生工频方波A并进入移相模块,同时将外部控制电压经过A/D转换的数字量也送入移相模块,然后由移相电路根据A /D转换的结果和相对于工频方波的正负半周移动相应的角度后产生一窄脉冲PA(PA1、PA2);再在PA的上升沿来触发脉 冲产生电路以在相同的位置产生要求的脉宽的脉冲GA(GA1、GA2);此脉冲经过时钟电路调制后产生要求的输出OUT(OA1,OA2)。其工作波形如图2所示(移相150°,双窄脉冲模式)。

双向可控硅的控制原理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1.可控硅是P1N1P2N2四层三端结构元件,共有三个PN结,分析原理时,可以把它看作由一个PNP管和一个NPN管所组成 当阳极A加上正向电压时,BG1和BG2管均处于放大状态。此时,如果从控制极G输入一个正向触发信号,BG2便有基流ib2流过,经BG2放大,其集电极电流ic2=β2ib2。因为BG2的集电极直接与BG1的基极相连,所以ib1=ic2。此时,电流ic2再经BG1放大,于是BG1的集电极电流ic1=β1ib1=β1β2ib2。这个电流又流回到BG2的基极,表成正反馈,使ib2不断增大,如此正向馈循环的结果,两个管子的电流剧增,可控硅使饱和导通。 由于BG1和BG2所构成的正反馈作用,所以一旦可控硅导通后,即使控制极G的电流消失了,可控硅仍然能够维持导通状态,由于触发信号只起触发作用,没有关断功能,所以这种可控硅是不可关断的。 由于可控硅只有导通和关断两种工作状态,所以它具有开关特性,这种特性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转化 2,触发导通 在控制极G上加入正向电压时(见图5)因J3正偏,P2区的空穴时入N2区,N2区的电子进入P2区,形成触发电流IGT。在可控硅的内部正反馈作用(见图2)的基础上,加上IGT的作用,使可控硅提前导通,导致图3的伏安特性OA段左移,IGT越大,特性左移越快。 一、可控硅的概念和结构? 晶闸管又叫可控硅。自从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大的家族,它的主要成员有单向晶闸管、双向晶闸管、光控晶闸管、逆导晶闸管、可关断晶闸管、快速晶闸管,等等。今天大家使用的是单向晶闸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通晶闸管,它是由四层半导体材料组成的,有三个PN结,对外有三个电极〔图2(a)〕:第一层P型半导体引出的电极叫阳极A,第三层P型半导体引出的电极叫控制极G,第四层N型半导体引出的电极叫阴极K。从晶闸管的电路符号〔图2(b)〕可以看到,它和二极管一样是一种单方向导电的器件,关键是多了一个控制极G,这就使它具有与二极管完全不同的工作特性。

可控硅触发电路.doc

可控硅触发电路必须满足的三个主要条件 一、可控硅触发电路的触发脉冲信号应有足够的功率和宽度 为了使所有的元件在各种可能的工作条件下均能可靠的触发,可控硅触发电路所送出的触发电压和电流,必须大于元件门极规定的触发电压UGT与触发电流IGT的最大值,并且留有足够的余量。另外,由于可控硅的触发是有一个过程的,也就是可控硅触发电路的导通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一触即通,只有当可控硅的阳极电流即主回路电流上升到可控硅的擎住电流IL以上时,管子才能导通,所以触发脉冲信号应有一定的宽度才能保证被触发的可控硅可靠导通。例如:一般可控硅的导通时间在6μs左右,故触发脉冲的宽度至少在6μs以上,一般取20~50μs,对于大电感负载,由于电流上升较慢,触发脉冲宽度还应加大,否则脉冲终止时主回路电流还未上升到可控硅的擎任电流以上,则可控硅又重新关断,所以脉冲宽度下应小于300μs,通常取1ms,相当广50Hz正弦波的18°电角度。 二、触发脉冲的型式要有助于可控硅触发电路导通时间的一致性 对于可控硅串并联电路,要求并联或者串联的元件要同一时刻导通,使两个管子中流过的电流及或承受的电压及相同。否则,由于元件特性的分散性,在并联电路中使导通较早的元件超出允许范围,在串联电路中使导通较晚的元件超出允许范围而被损坏,所以,针对上述问题,通常采取强触发措施,使并联或者串联的可控硅尽量在同一时间内导通。 三、触发电路的触发脉冲要有足够的移相范围并且要与主回路电源同步 为了保证可控硅变流装置能在给定的控制范围内工作,必须使触发脉冲能在相应的范围内进行移相。同时,无论是在可控整流、有源逆变还是在交流调压的触发电路中,为了使每—周波重复在相同位置上触发可控硅,触发信号必须与电源同步,即触发信号要与主回路电源保持固定的相位关系。否则,触发电路就不能对主回路的输出电压Ud进行准确的控制。逆变运行时甚至会造成短路事故,而同步是由相主回路接在同一个电源上的同步变压器输出的同步信号来实现的。 可控硅(晶闸管)的交流调压原理 一、双向可控硅交流调压原理 一只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可等效两只同型号的单向可控硅互相反向并联,然后串联在调压电路中实现其可控硅交流调压的。为50Hz交流电的电压波形。在0~a′时间内,SCR1因控制极G无正脉冲信号而正向阻断,而SCR2则反向不导通。在a′~?π时间内,SCR1控制极G受触发脉冲触发而导通. 将可控硅在正向阳极电压作用下不导通的范围称为控制角,用字母a表示,而导通范围称为导通角,用字母θ表示。显然控制角a的大小,可改变正负半周波形切割面积的大小。当a越小被切割的波形面积越小,输出交流电压的平均值越大。相反,当a角越大,被切割的波形面积越大,输出交流电压的平均值越小。 二、单向可控硅交流调压原理 50Hz交流电压通过四个二极管组成的单向器,将50Hz正负半波变换为相对应时刻的单向电压,再用一只单向可控硅来实现交流调压。 可控硅的工作电流就等于I,在实际应用中SCR的工作电流一般取1~1.5I。由于采用了单向器,所以SCR不承受反向电压,为了防止单向器二极管击穿短路而损坏可控硅,实际应用时SCR反向工作电压仍应取≥400V。 双向可控硅交流稳压器电路

一种数字控制的三相移相触发电路

一种数字控制的三相移相触发电路 时间:2009-02-03 09:47:45 来源:国外电子元器件作者:冯晖,吴杰,韩志刚 1 概述 目前,我国的可控硅触发电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模拟型。该类型是80年代初出现的专用集成触发电路产品,此类可控硅触发电路易受元件参数分散性、同步电压波形畸变、温度变化等因数影响,电路较为复杂,可靠性低,抗干扰性差,而且输出不稳定,装置功率大等缺点;第二类是可编程数字型。此类型采用单片机、CPLD等设计,采用编程设置同步和移相.但该类型触发电路具有电路规模较大,技术要求高,软件抗干扰能力差等缺点,而且不易实现小型化、小量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第三类是采用数字移相的集成电路。该类触发电路克服了以上两类的一些缺点,大大提高了移相精度和对称度,且易于控制,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里给出一款用于可控硅的集成电路数字控制的三相移相触发电路。针对点电网及现场出现的噪声干扰问题,提出一种去抖动电路设计方案.阐述了移相电路的基本设计思路。 2 电路设计 2.1 电路框架 三相正弦输入(ACl~AC3)经比较器,转换成与输入同步的方波信号,再经去抖动电路消除输入信号噪声,生成干净的同步方波信号,进入移相电路。移相控制信号由外部电压输入提供,移相控制电压经9 bit A/D转换器转换,作为移相电路中计数器的初始值,当计数器计数满时,产生一个移相脉冲,该移相脉冲再次触发脉宽发生电路,产生所需的脉宽信号,经调制后输出。该电路框图如图1所示。表l给出了各引脚功能说明。 2.2 噪声消除电路 图2是去抖动电路。三相交流电同步信号经比较器后,通过触发器使其与内部时钟同步,同步信号a.b和c分别对应图3中的/net63./net58和/net43,可见这3个信号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具有毛刺抖动信号。图2中的电路A部分是边沿检测电路,其功能是利用a,b和c所有上升沿和下降沿产生小脉冲。电路A部分的输出作为时钟信号进入电路B,实现去抖动电路。当第一个脉冲到来时,触发器输出高电平,同时启动电阻电容的充电电路,电容充电,当充电达到使其后面的反相器翻转,触发器复位,触发器输出低电平。电容充电波形如图3中的/net90,触发器输出信号波形为/net52。再利用该输出信号作为时钟信号对同步信号a,b和c采样,滤除信号中的所有毛刺抖动成分,最终输出信号为/out3,/out2和/out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