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刚度比理解与应用

合集下载

刚度比概念

刚度比概念

刚度比概念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刚度比这个概念呀。

首先呢,刚度比简单来说就是结构中不同部分刚度之间的一个比值关系。

那什么是刚度呢?刚度啊,就是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

这就好比一个很结实的桌子和一个软塌塌的纸盒子,桌子抵抗变形的能力就很强,它的刚度就大,纸盒子呢,轻轻一压就变形了,刚度就小。

这一步可别小瞧哦!这是理解刚度比的基础呢。

然后呢,在实际的工程或者建筑结构里,我们为啥要关注刚度比呢?因为它关系到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呀。

你想啊,如果一个大楼,它各个部分的刚度比不合理,那这个楼可能就会有些地方变形过大,或者在受到外力的时候不稳定,这多危险呐!我每次想到这儿,都会觉得这事儿可不能马虎呢!那怎么去计算刚度比呢?这里面涉及到一些公式,不过咱不用搞得特别复杂。

大体上就是用某一部分结构的刚度除以另一部分结构的刚度啦。

但是要注意哦!在确定每一部分刚度的时候,要考虑很多因素呢。

比如说材料的特性啊,结构的形状尺寸之类的。

这一步看起来有点繁琐,但千万别不耐烦呀!耐心点把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不然算出的刚度比可能就不准啦。

还有一个点要跟大家分享下。

在分析刚度比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说,当结构中有一些特殊的连接部位,像那种半刚性连接的时候,刚度比的计算和分析就会变得更复杂些。

我就曾经在这种情况下栽过跟头呢,当时没太在意这个特殊情况,结果得出的结果就不太对。

所以要是碰到类似的特殊情况,一定要格外小心哦!刚度比这个概念在很多领域都很有用处呢。

在机械设计里面,合理的刚度比能让机器运行得更稳定;在土木工程里,那更是关乎着建筑物的安全。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概念还挺重要的呢?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啦!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我通常会再回顾一下关于刚度比的这些要点,真的,多巩固几遍没坏处的。

希望大家现在对刚度比这个概念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哈。

如果还有哪里不清楚的,没关系,可以再回头看看上面的内容,或者自己找些例子来琢磨琢磨。

加油哦!。

刚度、线刚度、侧向刚度

刚度、线刚度、侧向刚度

刚度、线刚度、侧向刚度理论类2010-04-13 16:12:45 阅读7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刚度是指:单位变形条件下,结构或构件在变形方向所施加的力的大小。

在结构静力或动力分析时需要用到。

如用位移法分析结构内力时要用到刚度矩阵,计算地震作用或风振影响时需要用到结构的刚度参数。

还有在设计动力机器基础时也需要用到结构刚度参数。

可以看有关结构力学或结构动力学的书。

机械零件和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在弹性范围内,刚度是零件载荷与位移成正比的比例系数,即引起单位位移所需的力。

它的倒数称为柔度,即单位力引起的位移。

刚度可分为静刚度和动刚度。

小位移和大位移计算刚度的理论分为小位移理论和大位移理论。

大位移理论根据结构受力后的变形位置建立平衡方程,得到的结果精确,但计算比较复杂。

小位移理论在建立平衡方程时暂时先假定结构是不变形的,由此从外载荷求得结构内力以后,再考虑变形计算问题。

大部分机械设计都采用小位移理论。

例如,在梁的弯曲变形计算中,因为实际变形很小,一般忽略曲率式中的挠度的一阶导数,而用挠度的二阶导数近似表达梁轴线的曲率。

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微分方程线性化,以大大简化求解过程;而当有几个载荷同时作用时,可分别计算每个载荷引起的弯曲变形后再叠加。

静刚度和动刚度静载荷下抵抗变形的能力称为静刚度。

动载荷下抵抗变形的能力称为动刚度,即引起单位振幅所需的动态力。

如果干扰力变化很慢(即干扰力的频率远小于结构的固有频率),动刚度与静刚度基本相同。

干扰力变化极快(即干扰力的频率远大于结构的固有频率时),结构变形比较小,即动刚度比较大。

当干扰力的频率与结构的固有频率相近时,有共振现象,此时动刚度最小,即最易变形,其动变形可达静载变形的几倍乃至十几倍。

构件变形常影响构件的工作,例如齿轮轴的过度变形会影响齿轮啮合状况,机床变形过大会降低加工精度等。

影响刚度的因素是材料的弹性模量和结构形式,改变结构形式对刚度有显著影响。

刚度计算是振动理论和结构稳定性分析的基础。

层刚度比计算

层刚度比计算

(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Ki=Vi/Δui⑶应用范围: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①《高规》第E.0.1条规定: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

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⑵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1条和《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①《高规》第E.0.2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可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2)计算。

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 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1.3.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高规》第E.0.2条还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的60%。

⑵SATWE软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高位侧移刚度的简化计算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2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四)《上海规程》对刚度比的规定《上海规程》中关于刚度比的适用范围与国家规范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⑴《上海规程》第6.1.19条规定: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楼层刚度的1.5倍。

刚度比文档

刚度比文档

刚度比简介在力学领域中,刚度比是一个关键参数,用于描述物体或结构在受力时的刚度特性。

刚度比衡量了物体在应力或应变下的变形程度,是评估物体抗弯、抗压或抗扭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刚度比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刚度比的定义刚度比可以根据物体的材料性质和几何形状来定义。

在弹性力学中,刚度比通常指的是材料的弹性模量(E)比上截面的几何形状参数,即:刚度比 = E / 截面形状参数其中,E是材料的弹性模量,截面形状参数可以是面积、惯性矩等。

刚度比的数值越大,表示材料的刚度越高,抗变形能力越强。

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因应用场景和材料特性不同而不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刚度比计算方法:1. 梁的刚度比对于简支梁,其刚度比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刚度比 = 3EI / (L^3 * b)其中,E是梁材料的弹性模量,I是梁截面相对于中性轴的惯性矩,L是梁的长度,b是梁截面的宽度。

2. 圆柱的刚度比对于圆柱体,其刚度比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刚度比= E / (π * r^4)其中,E是圆柱材料的弹性模量,r是圆柱的半径。

3. 弹簧的刚度比对于弹簧,其刚度比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刚度比= F / Δx其中,F是弹簧所受力的大小,Δx是弹簧变形的位移。

刚度比的工程应用刚度比在工程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 结构优化通过比较不同材料和几何形状的刚度比,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和设计方案,从而在保证结构刚度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和减小结构的重量。

2. 弹簧设计刚度比可以用来设计弹簧的硬度,通过选择合适的刚度比,可以确保弹簧在受力时不会过度变形或损坏,保证其正常工作。

3. 抗震设计在地震工程中,刚度比可以用来评估结构对地震力的响应。

合理选择刚度比,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风险。

4. 桥梁设计刚度比是桥梁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可以评估桥梁的抗弯刚度和变形能力。

合理选择刚度比,可以确保桥梁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剪切刚度比

剪切刚度比

层剪切刚度比只与竖向构件的截面特性及层高有关,与结构变形无关,具体定义为楼层“EA/H”的比值;而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与结构变形有关,具体定义为楼层“层剪力/层间位移”的比值,由于其考虑了结构的变形,通常相对剪切刚度比更容易满足刚度比要求。

但考虑嵌固条件时通常从严取剪切刚度比。

浅谈剪切、剪弯、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三种刚度比的计算与选择(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1.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2.计算公式:Ki=Vi/Δui3.应用范围: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1.规范要求:①《高规》第E.0.1条规定: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

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2.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3.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1条和《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1.规范要求:①《高规》第E.0.2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可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2)计算。

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1.3.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规范中三种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规范中三种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剪切、剪弯、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三种刚度比的计算与选择(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Ki=Vi/Δui⑶应用范围: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①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计算公式见《高规》177页。

②《抗震规范》第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

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⑵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⑶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①②⑵SATWE软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高位侧移刚度的简化计算⑶(四)《上海规程》对刚度比的规定《上海规程》中关于刚度比的适用范围与国家规范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⑴《上海规程》第条规定: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楼层刚度的倍。

⑵《上海规程》已将三种刚度比统一为采用剪切刚度比计算。

(五)工程算例:⑴工程概况:某工程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共27层(包括二层地下室),第六层为框支转换层。

结构三维轴测图、第六层及第七层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

该工程的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3g.⑵1~13层X向刚度比的计算结果:由于列表困难,下面每行数字的意义如下:以“/”分开三种刚度的计算方法,第一段为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算法,第二段为剪切刚度,第三段为剪弯刚度。

刚度比_精品文档

刚度比_精品文档

刚度比1. 什么是刚度比?刚度比是用来描述两个相邻结构单元的刚度差异的一个指标。

在工程领域中,刚度是指物体对外力的抵抗能力,即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程度。

刚度比则是通过比较两个结构单元的刚度,来评估它们的差异。

2. 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刚度比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刚度比系数法和刚度平衡法。

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

2.1 刚度比系数法刚度比系数法是通过计算结构的刚度比系数来评估其刚度差异。

刚度比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SR = \\frac{K_2}{K_1} $$其中,SR为刚度比,K1和K2分别为两个结构单元的刚度。

在实际应用中,刚度比系数法被广泛用于比较不同结构单元之间的刚度。

2.2 刚度平衡法刚度平衡法是通过调节结构的刚度来使得两个结构单元之间的刚度平衡。

具体做法是通过调整结构参数,例如材料属性、几何尺寸等,使得两个结构单元的刚度相等。

刚度平衡法在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

3. 刚度比的应用刚度比在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3.1 结构优化在结构优化中,刚度比常常被用来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刚度性能。

通过比较不同结构单元的刚度比,可以选择出最优的设计方案,以达到结构轻量化、减小成本等目的。

3.2 材料选择材料的刚度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

在材料选择时,刚度比可用来帮助工程师比较不同材料的刚度性能,为材料选择提供参考。

3.3 荷载分析在荷载分析中,刚度比可以作为评估结构的变形性能的一项指标。

通过比较不同结构单元的刚度比,可以得出结构在承受荷载时的变形程度,从而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优化。

4. 刚度比的局限性刚度比作为一种刚度差异的量化指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刚度比只能评估两个结构单元之间的刚度差异,不能直接反映整个结构的刚度性能。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刚度比和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其次,刚度比只能反映静态刚度,并不能考虑材料的动态特性。

三种刚度比的差别及实用范围

三种刚度比的差别及实用范围

(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Ki=Vi/Δui⑶应用范围: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①《高规》第E.0.1条规定: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

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⑵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1条和《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①《高规》第E.0.2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可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2)计算。

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1.3.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高规》第E.0.2条还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的60%。

⑵SATWE软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高位侧移刚度的简化计算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2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四)《上海规程》对刚度比的规定《上海规程》中关于刚度比的适用范围与国家规范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⑴《上海规程》第6.1.19条规定: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楼层刚度的1.5倍。

结构设计之刚度比详解

结构设计之刚度比详解

第三章 刚度比 2014.7.16一、定义:刚度比是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比值。

二、计算公式:⑴规范要求:①、②《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3.5.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③《高规》第E.0.2条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按本规程式(3.5.2-1)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

④《抗震规范》第6.1.14-2条规定: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⑵计算公式:框架:i1i 1i i △△++=V V γ ;其他(框剪、剪…):1i i i 1i 1i i h h +++⨯=△△V V γ 详见《高规》P15 ⑶应用范围:①《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用来判断竖向不规则②《高规》第3.5.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用来避免竖向不规则③《高规》第E.0.2条用来计算转换层在二层以上时的侧向刚度比④《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方法1。

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注:SATWE 软件在进行“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计算时“地下室信息”中的“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相对刚度比”里的值填“0”;2、按剪切刚度计算⑴规范要求:①《高规》第E.0.1条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0.5。

②《抗震规范》第6.1.14-2条规定: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⑵计算公式:122211h h ⨯=A G A G γ 详见《高规》P177 ⑶应用范围:①《高规》第E.0.1条用来计算转换层在一二层时的侧向刚度比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方法2。

规范中三种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规范中三种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三种刚度的性质完全不同,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规范赋予了它们不同的适用范围。
剪切、剪弯、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三种刚度比的计算与选择
(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3.5.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Ki=Vi/Δ.4.23.5.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注2:在SATWE软件中没有单独定义薄弱层层数及相应的层号;
注3:本算例主要用于说明三种刚度比在SATWE软件中的实现过程,对结构方案的合理性不做讨论。
⑶计算结果分析
①按不同方法计算刚度比,其薄弱层的判断结果不同。
②设计人员在SATWE软件的“调整信息”中应指定转换层第六层薄弱层层号。指定薄弱层层号并不影响程序对其它薄弱层的自动判断。
12,0.3812,1.6107,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13,0.3310,1.5464,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
注1:SATWE软件在进行“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计算时“地下室信息”中的“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相对刚度比”里的值填“0”;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
①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0.5.计算公式见《高规》177页。
②《抗震规范》第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刚度比应怎么看和怎么用

刚度比应怎么看和怎么用

刚度比应怎么看和怎么用剪切刚度:1.定义:是反应结构面剪切变形性质的重要参数,其数值等于峰值前剪切刚度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2.应用:(1)《高规》附录E第E.0.1条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2等效剪切刚度比(对于转换层)γe1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e1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5.γe1可按下列公式计算:(2)《抗震规范》第6.1.14第3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2.《高规》第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1等效剪切刚度比).其条文说明指出楼层侧向刚度比可按本规程附录E.0.1条公式计算.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1.定义:实际上就是使结构发生单位层间位移角所需要的力.2.应用:(1)《高规》第3.5.2条均规定: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可按式(3.5.2—1)计算,且本层1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3侧向刚度比,对于每一层)2)对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可2按式(3.5.2-2)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4等效侧向刚度比,对于每一层)(2)《高规》附录E中第E.0.2条: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按本规程式(3.5.2—1)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5侧向刚度比,仅对于转换层)(3)《高规》附录E中第E.0.3条: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尚宜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3)计算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2.γe2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2不应小于0.5,抗震设计时γe2不应小于0.8.(6等效侧向刚度比,对于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也叫等效剪弯刚度比)剪弯刚度:1.定义:实际上就是单位力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其刚度比也就是层间位移角之比.它能同时考虑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的影响,但没有考虑上下层对本层的约束.2.应用:《高规》附录E中第E.0.3条: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尚宜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3)计算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2.γe2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2不应小于0.5,抗震设计时γe2不应小于0.8.(等效侧向刚度比,对于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也叫7等效剪弯刚度比)三者的详解与盈建科应用:1等效剪切刚度比2等效剪切刚度比,对于转换层3侧向刚度比,对于每一层4等效侧向刚度比,对于每一层5侧向刚度比,仅对于转换层6等效侧向刚度比,对于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7等效剪弯刚度比RJX1,RJY1,RJZ1:等效剪切刚度Ratx,Raty:1等效剪切刚度比RJX3,RJY3,RJZ3:侧向刚度Ratx1,Raty1:3侧向刚度比Ratx2,Raty2:4等效侧向刚度比1.1等效剪切刚度比用于判断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即地下室刚度与首层刚度的比值不小于2,盈建科判断条件是Ratx和Raty均要小于0.5.高规附录E第E.0.1条式:式中为等效剪切刚度,即盈建科中的RJX1,RJY1,RJZ1.第3层Ratx=第3层RJX1/第2层RJX1=2.7634/2.2722=1.2162或者按下图的剪切刚度比:判断条件为刚度比不小于2X向刚度比=22.115/2.2722=9.7328=1/第2层的Ratx1Y向刚度比=20.651/2.0102=10.2730=1/第2层的Raty12.3侧向刚度比用于判断结构刚度是否满足高规3.5.2第1条,判断条件Ratx1和Raty1均不小于1.高规式3.5.2-1:,由此式可看出侧向刚度比为,即盈建科中的RJX3,RJY3,RJZ3.第2层Ratx1=MIN{第2层RJX3/(70%*第3层RJX3),第2层RJX3/(80%*第3~5层RJX3的平均值}=MIN{4.5450/(3.0026x70%),4.5450/(80%*(3.0026+2.4838+2.6692)/3)}= 2.08983.4等效侧向刚度比用于判断结构刚度是否满足高规3.5.2第2条,判断条件Ratx2和Raty2均不小于1.高规式3.5.2-2:第2层Ratx2=第2层RJX3/(90%*第3层RJX3)*(h2/h3)= 4.5450/(3.0026x90%)x(3.8/3.5)=1.8260注: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1.5倍时取相邻上层刚度的110%;当本层为嵌固层时相邻上层的150%.4.2等效剪切刚度比,对于转换层用于判断有转换层的结构,且转换层在1、2层时的刚度是否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满足要求,判断条件:非抗震设计时γe1不应小于0.5.时γe1高规附录E第E.0.1条中式第2层RJX1/第3层RJX1=52.962/3.3252,52.962=15.9272与Ratx的区别:1、Ratx表示的是本层与相邻下层的等效剪切刚度比,表示的是本层与相邻上层的等效剪切刚度比;2、Ratx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用于判断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结构刚度要求(转换层在1、2层时).5.5侧向刚度比,仅对于转换层用于判断有转换层的结构,且转换层在2层以上时的刚度是否满足要求,判断条件:按高规式3.5.2-1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式:第7层X向等效侧向刚度比=第7层RJX3/第8层RJX3=1.4280/2.8356=0.5036转换层的等效侧向刚度比与Ratx1、的区别:转换层的侧向刚度比为本层的侧向刚度比与相邻上层的比值;Ratx1为本层侧向刚度与相邻上层侧向刚度的70%的比值或本层侧向刚度与相邻上3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的比值;为本层侧向刚度与相邻上层侧向刚度的比值或本层侧向刚度与相邻上3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比值.6.等效侧向刚度比,对于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用于判断有转换层的结构,且转换层在2层以上时的刚度是否满足要求,判断条件: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0.5,抗震设e2不应小于0.8.计时γe2高规附录E第E.0.3条:式中:1.为单位水平力作用下的的侧向位移,即剪弯刚度;2.为使结构发生单位层间位移角所需要的力,即侧向刚度;3.H1/H2为高度修正系数.因此,γ为等效侧向刚度比,也为等效剪弯刚度.e2=5.1170/7.3216*22.8/19.8=0.8048γe2三者的适用:非转换结构需满足:1、地下室顶板为嵌固端时,满足1等效剪切刚度比;2、每一层满足3侧向刚度比或4等效侧向刚度比.(注:此刚度比是在地震力作用的条件下,非抗震地区可视情况判断.)转换层在1、2层时需要满足:1、地下室顶板为嵌固端时,满足1等效剪切刚度比;2、非转换层满足3侧向刚度比或4等效侧向刚度比;3、转换层满足2等效剪切刚度比转换层在2层以上时需要满足:1、地下室顶板为嵌固端时,满足1等效剪切刚度比;2、非转换层满足3侧向刚度比或4等效侧向刚度比;3、转换层满足5侧向刚度比、6等效侧向刚度比(7等效剪弯刚度比).。

结构设计之刚度比详解

结构设计之刚度比详解

结构设计之刚度比详解刚度比(Stiffness ratio)是指结构受力状态下各个部分的刚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简单来说,刚度比就是指结构中各个构件(如梁、柱、墙等)的刚度相对大小,它可用来衡量结构的整体刚度水平。

在结构设计中,刚度比的选择对于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设计中,如果一个构件的刚度比另一个构件要大,则可以认为它比较刚硬,能够承受更大的负荷。

相反,如果一个构件的刚度比另一个构件要小,则可以认为它比较柔软,其负荷承受能力较弱。

刚度比在结构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结构的稳定性:刚度比对结构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结构中一些构件的刚度比其他构件要大,那么在受力状态下,该构件所受到的力较大,从而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

2.结构的安全性:刚度比也对结构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如果结构中的一些构件的刚度比其他构件要小,则在受到负荷时,该构件可能会承受较大的变形,甚至达到破坏的临界点。

因此,设计中需要合理选择刚度比,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3.结构的性能:刚度比还会直接影响结构的性能。

如果结构中各个构件的刚度比较接近,那么在受力时各个构件之间的变形相对均匀,结构的整体性能较好。

相反,如果刚度比差异较大,则在受载时可能出现一些构件的变形明显大于其他构件,从而降低了结构的整体性能。

那么在实际的结构设计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刚度比呢?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设计原则:1.重要构件的刚度比较大:对于结构中承担重要任务的构件,如主梁、主柱等,其刚度比应该要相对较大。

这样可以保证这些构件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荷,从而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刚度差异要适度: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各个构件的刚度差异应该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差异过大导致结构失稳或变形不均匀。

一般来说,刚度比应该控制在1.5-3之间,不过具体数值还要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3.考虑剪力和弯矩的耦合效应:在一些情况下,结构受剪力和弯矩的耦合效应。

PKPM三种刚度

PKPM三种刚度
⑵SATWE软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高位侧移刚度的简化计算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2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四)《上海规程》对刚度比的规定
《上海规程》中关于刚度比的适用范围与国家规范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⑴《上海规程》第6.1.19条规定: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楼层刚度的1.5倍。
10,0.5375,1.7193,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
11,0.4466,1.6676,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
12,0.3812,1.6107,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
7,1.4179,2.2177,否/16.014,1.3146,否/11.145,1.3066,否
8,0.9138,1.9275,否/16.014,1.3542,否/11.247。1.3559,否
9,0.6770,1.7992,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
Δ1=1/K1 ; Δ2=1/K2
则剪弯刚度比γe=(Δ1×H2)/(Δ2×H1)=0.9933
(六)关于三种刚度比性质的探讨
⑴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是一种与外力有关的计算方法。规范中规定的Δui不仅包括了地震力产生的位移,还包括了用于该楼层的倾覆力矩Mi产生的位移和由于下一层的楼层转动而引起的本层刚体转动位移。
13,0.3310,1.5464,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
注1:SATWE软件在进行“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计算时“地下室信息”中的“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相对刚度比”里的值填“0”;

结构位移比、轴压比、刚度比、刚重比基本概念及不满足时,解决办法

结构位移比、轴压比、刚度比、刚重比基本概念及不满足时,解决办法

结构位移比、轴压比、刚度比、刚重比基本概念及不满足时,解决办法一、位移比:在理解位移比之前首先要理解规范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偶然偏心、双向地震三个基本概念。

规范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单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考虑偶然偏心的单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双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要分清楚以上三种计算方式何时选取。

偶然偏心:偶然因素引起的结构质量分布的变化,会导致结构固有振动特性的变化,因而结构在相同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也将发生变化。

考虑偶然偏心,也就是考虑由偶然偏心引起的可能的最不利的地震作用。

高规4.3.3.对于高层建筑,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双向地震:高规4.3.10. 计算公式改变,即在进行双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将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平方和再开方,其计算过程与质量偏心无关。

根据高规4.3.2-2,实际操作上,工程界首先考察考虑偶然偏心的情况下位移比大于1.2的时候,则选择双向地震,如果小于1.2,不考虑双向地震(注意:1.2这个数值,有些地区放宽,按照地方规定执行)。

实际操作说明:位移比:限制结构平面的不规则性,限制偏心(刚心与质心的距离),位移比全称扭转位移比,即限制结构的扭转效应。

扭转位移比为1.6时,最大位移是最小位移的4倍,1.2时候是1.5,1.5时候是3.从而理解限制位移比的意义。

高规3.4.5.抗规3.4.3 3.4.4计算时要求刚性楼板假定。

实际操作的时候首先考虑偶然偏心的情况下看位移比为多少,若大于1.2则需要考虑双向地震,如果小于等于1.2则不考虑双向地震(工程界普遍做法,如果设计院另有规定,按照自己单位的执行)。

见抗规5.1.1.高层结构当需要选择考虑双向地震作用时,也要选择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两者取不利,结果不叠加。

不满足时调整方法:找到位移大的位置,加大梁或墙体截面,缩小位移小的位置的截面,看质心与刚心的距离,整体振动空间图,找到调整的大方向。

规范中三种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规范中三种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剪切、剪弯、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三种刚度比的计算与选择(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3.5.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Ki=Vi/Δui⑶应用范围: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3.5.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①《高规》第E.0.1条规定: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0.5.计算公式见《高规》177页。

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

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⑵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1条和《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⑴规范要求:①《高规》第E.0.2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可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2)计算。

γe 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1.3.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高规》第E.0.2条还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的60%。

⑵SATWE软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高位侧移刚度的简化计算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2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四)《上海规程》对刚度比的规定《上海规程》中关于刚度比的适用范围与国家规范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⑴《上海规程》第6.1.19条规定: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楼层刚度的1.5倍。

结构设计之刚度比详解

结构设计之刚度比详解

第三章 刚度比 2014.7.16一、定义:刚度比是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比值。

二、计算公式:⑴规范要求:①、②《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3.5.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③《高规》第E.0.2条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按本规程式(3.5.2-1)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

④《抗震规范》第6.1.14-2条规定: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⑵计算公式:框架:i1i 1i i △△++=V V γ ;其他(框剪、剪…):1i i i 1i 1i i h h +++⨯=△△V V γ 详见《高规》P15 ⑶应用范围:①《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用来判断竖向不规则②《高规》第3.5.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用来避免竖向不规则③《高规》第E.0.2条用来计算转换层在二层以上时的侧向刚度比④《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方法1。

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注:SATWE 软件在进行“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计算时“地下室信息”中的“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相对刚度比”里的值填“0”;2、按剪切刚度计算⑴规范要求:①《高规》第E.0.1条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γ不应小于0.5。

②《抗震规范》第6.1.14-2条规定: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⑵计算公式:122211h h ⨯=A G A G γ 详见《高规》P177 ⑶应用范围:①《高规》第E.0.1条用来计算转换层在一二层时的侧向刚度比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方法2。

刚度、线刚度、侧向刚度

刚度、线刚度、侧向刚度

刚度、线刚度、侧向刚度理论类 2010-04-13 16:12:45 阅读7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刚度是指:单位变形条件下,结构或构件在变形方向所施加的力的大小。

在结构静力或动力分析时需要用到。

如用位移法分析结构内力时要用到刚度矩阵,计算地震作用或风振影响时需要用到结构的刚度参数。

还有在设计动力机器基础时也需要用到结构刚度参数。

可以看有关结构力学或结构动力学的书。

机械零件和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在弹性范围内,刚度是零件载荷与位移成正比的比例系数,即引起单位位移所需的力。

它的倒数称为柔度,即单位力引起的位移。

刚度可分为静刚度和动刚度。

小位移和大位移计算刚度的理论分为小位移理论和大位移理论。

大位移理论根据结构受力后的变形位置建立平衡方程,得到的结果精确,但计算比较复杂。

小位移理论在建立平衡方程时暂时先假定结构是不变形的,由此从外载荷求得结构内力以后,再考虑变形计算问题。

大部分机械设计都采用小位移理论。

例如,在梁的弯曲变形计算中,因为实际变形很小,一般忽略曲率式中的挠度的一阶导数,而用挠度的二阶导数近似表达梁轴线的曲率。

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微分方程线性化,以大大简化求解过程;而当有几个载荷同时作用时,可分别计算每个载荷引起的弯曲变形后再叠加。

静刚度和动刚度静载荷下抵抗变形的能力称为静刚度。

动载荷下抵抗变形的能力称为动刚度,即引起单位振幅所需的动态力。

如果干扰力变化很慢(即干扰力的频率远小于结构的固有频率),动刚度与静刚度基本相同。

干扰力变化极快(即干扰力的频率远大于结构的固有频率时),结构变形比较小,即动刚度比较大。

当干扰力的频率与结构的固有频率相近时,有共振现象,此时动刚度最小,即最易变形,其动变形可达静载变形的几倍乃至十几倍。

构件变形常影响构件的工作,例如齿轮轴的过度变形会影响齿轮啮合状况,机床变形过大会降低加工精度等。

影响刚度的因素是材料的弹性模量和结构形式,改变结构形式对刚度有显著影响。

刚度计算是振动理论和结构稳定性分析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工程算例:
1.工程概况:某工程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共25层(包括二层地下室),地上第四层为框支转换层。结构三维轴测图、第四层及第五层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该工程的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
2. 负2~11层X向刚度比的计算结果:
表1为SATWE软件计算的三种刚度,第一段为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算法,第二段为剪切刚度,第三段为剪弯刚度。
37.082
5.8211
4.5275

12.368
1.0667

23.354


4.5
9.1005
1.9681
1.5307

5.6580
表1:SATWE计算刚度
层数
层高
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
剪切刚度
剪弯刚度
RJX3
(×106)
Ratx1RLeabharlann tx2薄弱层RJX1
(×107)
Ratx
薄弱层
RJX2
(×107)
转换层侧向位移(×107)
薄弱层
-2
4.8
75.599
2.9124
2.4162

11.595
1.0000

20.977

-1
4.5
(3)
其中 -分别为转换层和转换上层的折算抗剪截面面积,见《高规》P177页。
SATWE软件的结构总信息:
相应侧移刚度的比值(剪切刚度):Ratx,Raty;
相应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剪切刚度):RJX1,RJY1,RJZ1;
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高规》第5.3.7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GB50011-2001 (2008年版),261页及《高规》第5.3.7条的条文说明,同(3)式。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1.规范要求:
①《高规》P177页,第E.0.1条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等效剪切刚度比 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 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 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时 不应小于0.5。 可按(3)式计算:
(1)
-为第i层、i+1层的地震剪力标准值( KN);
-为第i层、i+1层的地震剪力标准值作用下的层间位移(m );
SATWE软件的结构总信息:
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为:Ratx1,Raty1;
相应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RJX3,RJY3,RJZ3;
②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按(1)式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
2. 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3.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1条的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刚度比值,以及《高规》第5.3.7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嵌固端刚度比的计算。
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1.规范要求:
①《高规》(P178)第E.0.2条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尚宜按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 (4)计算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 。 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 不应小于0.5,抗震设计时 不应大于小于0.8。
(2)
SATWE软件的结构总信息:
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为:Ratx2,Raty2;
相应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RJX3,RJY3,RJZ3;
2.计算公式:Ki=Vi/Δui
3.SATWE软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高位侧移刚度的简化计算
4.应用范围:
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3条及《高规》第3.5.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3.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2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四、《上海规程》对刚度比的规定
《上海规程》中关于刚度比的适用范围与国家规范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1.《上海规程》第6.1.19条规定: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楼层刚度的1.5倍。
2.《上海规程》已将三种刚度比统一为采用剪切刚度比计算。
(4)
其中:H1-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计算模型1)的高度;
Δ1-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计算模型1)的顶部在单位水平力作用下的侧向位移;
H2-转换层上部若干层结构(计算模型2)的高度,其值应等于或接近计算模型1的高度H1,且不大于H1;
Δ2-转换层上部若干层结构(计算模型2)的顶部在单位水平力作用下的侧向位移。
图E:转换层上、下等效侧向刚度计算模型
SATWE软件的结构总信息:
相应侧移刚度的比值(剪弯刚度):高位转换时转换层下部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
相应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剪弯刚度):RJX2,RJY2,RJZ2;
但SATWE软件并未提供转换层下部侧向位移Δ1与上部侧向位移Δ2,需要通过各层剪弯刚度转换而来,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三种刚度比理解与应用
———————————————————————————————— 作者:
———————————————————————————————— 日期:
三种刚度比理解与应用
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
1.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3条及《高规》第3.5.2条均规定:
①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 可按(1)式计算,本层与其相邻上层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
③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本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 按(2)式计算,本层与其相邻上层比值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 (《高规》第5.3.7条、《抗震规范》第6.1.14条按照等效剪切刚度考虑嵌固层)。

②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按(1)式计算的转换层与其相邻的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
(1)
SATWE软件的结构总信息:
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为:Ratx1,Raty1;
相应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RJX3,RJY3,RJZ3;
2. SATWE软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高位侧移刚度的简化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