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复习课程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006)(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我校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点于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授权为我校首批设立的医学硕士点。
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沈阳药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期保证培养研究生的质量。
一、培养目标1、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素质。
2、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掌握中西医结合基础各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发展趋势,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熟练地查阅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强的外文写作能力。
4、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能独立的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具有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开发研究能力,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单位的教学、科研、技术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1、中医药对超敏反应影响的基础与临床应用;2、药用真菌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及治疗超敏反应的物质基础。
三、学制全日制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论文时间不少于2年,入学半年后应及时进入科学研究工作。
四、培养原则1、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加强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积极参加班级及所在教研室和学院组织的公益劳动等活动。
2、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包括教学实践),其中须完成规定必修课。
除外语课外,一般规定20课内学时(实验课40学时)为一学分,教学实践为2学分。
3、课程设置分必修课及选修课两大类,凡考试有两门(含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或一门课补考仍不及格,不得申请学位。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1、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研实践为主,同时注重课程的学习。
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科研工作的训练,掌握实验技能,熟练应用现代测试技术,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后续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要求1.学科基础:学生应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西医临床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技术。
2.临床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临床技能,能够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并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3.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有一定的学术交流和创新能力。
4.人文素养: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具备良好的医学伦理道德素质,尊重患者的权益,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5.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共同工作,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1.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西医临床知识、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技术、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技能等方面的课程。
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经典著作解读、中医理论体系等;西医临床知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学科知识;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技术包括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等;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技能包括临床操作、病例分析等。
2.实践教学:研究生实践教学包括临床实习和科研实践两个方面。
临床实习是学生在医院实际工作中进行的临床技能培训和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医疗团队的工作,掌握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技能;科研实践是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进行的实际研究工作,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学位论文:学生在学期末需要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并符合学术规范。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可以是其中一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的研究,也可以是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的研究等。
4.学术交流和进修:学生被鼓励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创新能力。
学生还可以有选择性地参加境内外的中西医结合培训班、进修班等,以获取更广泛的学术信息和专业知识。
四、评价标准1.学术成绩:学生在课程考核和学位论文评审中的学术表现将被综合评价。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1.系统掌握临床医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独立设计和进行临床医学研究的能力。
2.具备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能够准确地掌握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熟练运用临床医学仪器设备。
3.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
4.具备良好的医学伦理素养和医疗安全意识,能够正确处理医学伦理和法律问题。
5.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有效地沟通和协作。
二、培养方案
1.必修课程
(1)基础医学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
(2)临床医学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科学等临床学科,以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诊断治疗技能。
(3)医学研究方法学:包括临床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统计学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
2.选修课程
(1)专业学科选修课程:包括放射学、超声学、影像学等专业学科选修课程,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所选专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医学伦理学:包括医学伦理、医学法律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和法律意识。
3.实践教学
(1)临床实习:学生在医院临床科室进行实习,与临床医生一起参与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工作,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2)科研实践:学生需要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并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00602)一、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
2、培养博学多才,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3、精通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如果第一外语不是英语,则第二外语必须选英语。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研究。
2.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研究。
3.中西医结合儿科疾病研究。
4.中西医结合妇科疾病研究。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的学制为5年。
四、培养方式硕博连续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成立硕博连读研究生指导小组,由3-5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成,其中应有一名校内跨学科的导师或校外导师,研究生导师任组长。
五、课程学习要求应修总学分:40,其中必修不少于26学分,选修不少于12学分。
(一)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硕士阶段)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博士阶段)3.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
4.学位基础课(2-3门)5.学位专业课(2-3门):根据情况,学位专业课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之一:①经典著作或文献阅读:写出读书报告3篇,由导师或导师小组评定成绩,每篇为1学分。
②由本专业组织统一授课,采取课程考试方式③由本专业(未统一开课的)命题并组织考试,具体的考试方式由各专业自行决定。
6.前沿讲座6学分。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提高博士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
前沿讲座可采用讨论班、学术论坛、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文献讲座、新技术与新成果介绍等。
鼓励博士研究生使用外国语进行前沿讲座。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健全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旨在培养能够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理论和技术,准确判断疾病并确定治疗方案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备扎实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知识;2.具备深入理解临床医学的整体规律和临床诊疗的基本原理;3.具备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能力;4.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5.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6.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意识。
三、培养内容1.必修课程:1.1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1.2中西医结合诊断学1.3中西医结合治疗学1.4中西医结合病案分析1.5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1.6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导2.选修课程:2.1中西医结合药物学2.2中西医结合针灸学2.3中西医结合康复学2.4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2.5中西医结合心理学2.6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四、培养方法1.理论学习: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独立学习,学习中西医结合理论和临床知识。
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实践训练:学生通过实习和临床实践,提升中西医结合临床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独立诊断和治疗能力。
3.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并有机会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
五、学制与学位授予六、评估与考核1.课程考核:学生需完成所有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参加相应的考试或评估。
2.实习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将根据实习单位的评估进行考核。
3.论文评审:学生在完成研究课题后,需准备学术论文并进行答辩,通过评审后方可获得学位。
七、招生要求1.本科学历:具备医学、中医、药学等相关专业本科学历;2.语言能力:具备良好的中文和英文读写能力;3.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考试要求:根据学校的招生政策及规定进行口试、笔试等考核。
最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5709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概况: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在校、院领导的重视培植及老一辈中西医结合专家带领下,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良好的学术积淀。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于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三年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63项,获科研经费661万元,并获得多项省部级成果及专利。
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脾胃病科、神志病科、护理学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及培育项目)6个:脾胃病科、神志病科、肾病科、肛肠科、护理学科、中医预防保健科;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3个:针灸学、脾胃学、中医预防医学(培育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2个: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病种“胃缓(胃下垂)”牵头单位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脾胃病科、中医康复科、中西医结合肾病专科、中医脑血管病专科、中西医结合心力衰竭专病、中医妇科、呼吸科、中医肛肠科、乳腺科。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硕士生导师达120人,其中有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同领域中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形成了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
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所临床医学院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首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单位作为教学基地,临床及科研能力强。
二、培养目标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同时掌握必要的现代医疗技术,具有较强的传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研究能力,身心健康,善于沟通,能够独立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政治方面: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医药事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
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
热爱中医药事业,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学位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研究生学位,是为了培养具备高深专门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而设立的。
攻读硕士学位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研究活动,并完成一定的学分要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旨在培养具备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所选学科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2. 具备深入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 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的能力;4.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5. 具备团队协作和跨学科合作的能力。
二、培养课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涉及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两个方面。
1. 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指主要学科领域的课程,旨在提供研究生所选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专业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科基础课程:培养研究生对学科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使其具备深入研究的基础。
(2)专业方向课程:培养研究生对学科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动态的了解,提高其在研究领域的专业能力。
(3)实践课程: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实验、研究项目和实习等,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综合素质课程综合素质课程是指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的课程。
综合素质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研究方法与科学伦理: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伦理意识,使其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
(2)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提高其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达和传播能力。
(3)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提高其创新科研和创业实践的能力。
(4)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
三、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是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研实践,研究生可以深入研究自己的专业领域,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一、研究生培养目标1.掌握临床医学领域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系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能够熟练掌握临床医学中的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具备较高的临床实践能力。
3.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开展临床相关的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4.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有效与医患及其他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和交流。
5.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持续更新临床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学业要求1.课程学习: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一定的专业课程学习,包括临床医学领域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临床实践课程。
同时,还需根据个人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相关选修课程。
2.研究课题:每位研究生需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选择一个科研课题,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工作。
完成研究课题后应撰写并提交学位论文。
3.临床实践: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通过实际的临床实践来提高对临床医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需要在相关临床科室进行实习,并与临床医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4.科学研究:研究生需要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包括文献检索、科学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科研论文撰写等。
研究生需要积极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学研究工作。
5.学术交流:研究生需要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等活动,与同行专家和其他研究生进行交流和学术互动,提高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
三、研究生培养措施1.指导教师制度:针对每位研究生,设立指导教师,由专业教师担任,提供学术和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
指导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临床医学经验和科研能力,能够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给予科学指导和建议。
2.学术导师制度:鼓励研究生与学术导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术导师应是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成就的专家学者,能够提供学术指导和支持,帮助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
3.学习资源:学校提供临床医学领域的先进设备和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中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中医学理论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门知识、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培养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门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2.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3.培养具备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4.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内容1.中医学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学理论方法论、中医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包括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病例分析与诊断、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和治疗方法的能力。
3.科研方法与实践:包括医学统计学、科研伦理学、医学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临床技能培训:包括中医学临床技能、西医学临床技能、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等课程和实习,重点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
5.科研课程:包括中医学研究进展、中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中医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方法。
四、培养方式1.课堂教学:通过系统的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实践教学:通过临床技能培训、实习和科研课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和经验。
3.科研导师指导:每位学生将有一名科研导师进行学术指导和研究项目的指导。
五、培养过程1.前期课程学习:学生将在前期学习中系统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知识。
2.实践实习:学生将在临床医院进行实践课程和实习,通过临床技能培训和临床实习,提高自己的临床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中医学1057第一条培养目标与要求一、培养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中医临床医师。
二、掌握坚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现代诊疗技术,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疾病诊治工作。
三、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传承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并有一定的临床教学能力。
四、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第二条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一、招生对象。
为符合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的专业要求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原则上不得报考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入学方式。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并达到规定要求,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第三条学习年限与培养原则一、学习年限。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3年。
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学习年限1年。
二、培养原则。
培养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
培养过程应涵盖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内容与要求,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同时注重中医学传统经典的学习传承。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和临床指导教师组共同负责制,临床指导教师组由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教师组成。
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临床指导教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
第四条课程学习与考核一、课程学分及设置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按照每18学时1学分计算。
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修满20个学分。
根据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开设课程,课程应满足学位授予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突出中医学传承、实用、创新的特点。
课程设置应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限选课。
二、教学方式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以面授和网络教学为主,自学为辅,每门课程集中授课的课时应不少于总课时的1/2。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理论学习:深入理解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中西医融合的理论和实践。
2.临床实践:通过实习和临床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和病例分析能力,为将来独立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科学研究:具备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培养计划硕士阶段培养时间为3年,博士阶段培养时间为4年。
1.前两年(硕士阶段):1.1.课程学习:研究生接受包括中西医结合临床理论、医学基础、中西药学、中医诊断、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同时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1.2.实习实践:研究生在校内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参与病例讨论和诊疗方案制定。
1.3.学术研究: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展,学习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写作技巧,撰写科研论文。
2.后两年(博士阶段):2.1.专业课程学习:在硕士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的课程学习,包括研究生课程和研讨会。
2.2.临床实践:进一步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的高级诊疗技术,独立承担一些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参与多学科团队的临床研究。
2.3.科学研究:开展独立的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于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三、评估和考核1.学期评估:根据学生的课程成绩、实习情况、科研进展等进行学期评估。
2.毕业论文及答辩: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并开展答辩。
3.科研成果:研究生在培养期间需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
4.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习和临床能力考核,评估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水平。
四、师资力量和资源1.专业导师:硕士和博士阶段均配备专业导师,具有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2.校内医院:学校配备带有临床医师执业资格的校内医院,为研究生提供临床实践和实习机会。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保证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依据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校发【2011】3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科学严谨,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发展而奋斗。
(二)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临床实践能力强并具有进行临床应用研究和一定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医疗人才。
(三)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了解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临床综合分析和思维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领域的科技资料与文献;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二、学制与培养阶段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
其中,基础理论课学习时间半年,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临床专业理论及诊疗技能训练为一年半,培养方向专门研修(含论文工作)为一年。
三、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妇科四、课程设置:(一)公共必修课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自然辩证法 18 1.5 社会科学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3 社会科学部3.英语 144 12 外国语言学系4.统计学及SPSS软件应用 70 5 公共卫生学系(二)核心课程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中西医结合导论 30 2 第一临床学院2.神经病学 30 2 第一临床学院3.中医经方研究 24 2 第一临床学院(三)专门课程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中医内科 20 2 第一临床学院2.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学 20 2 第一临床学院(四)选修课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科研方法 15 1 公共卫生学系2.文献检索 15 1 图书馆3.医学行为学 15 1 心理学系五、培养要求(一)临床专业理论与诊疗技能训练(一年半)1.核心课程、专业英语学习及要求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核心课程中西医结合导论,由本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实施。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临床医学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
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西医学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方法,具备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能力,能够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
二、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1)必修课程1)医学统计学2)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3)医学伦理学(2)选修课程1)基础医学相关课程2)医学影像学3)流行病学2.专业课程(1)必修课程1)中医学基础理论2)中医诊断学3)中西医结合临床4)中西医结合治疗学(2)选修课程1)中医内科学2)中医外科学3)中医妇科学4)中医儿科学5)中医针灸学6)药物学3.临床实践(1)实习岗位将学生分配到临床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习,通过与临床医生合作,深入了解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的实际操作,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4.学位论文学生需要选择一个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课题,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并撰写一篇学位论文。
三、培养模式和要求1.全日制学习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指导教师制度每个学生设置一名专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和学位论文等。
4.考核制度学生需通过课程考试、临床实习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四、培养效果评估1.掌握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掌握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3.具备独立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能力;4.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参与医学科研工作;5.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以上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要求,该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能力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的需求,推动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2024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中医和西医综合知识与技能的临床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熟悉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方法,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与治疗技术,具备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进行医学研究和开展临床教学的能力,为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内容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医学英语、医学科研方法学、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等,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等,提供中医和西医结合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
3.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提供相关领域的选修课程,如中医药学、中医针灸学、中医推拿学、中医养生等。
4.临床实践:通过在医院实习,学生将参与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并实际操作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技术,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5.科研与创新:培养学生具备进行中西医结合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论文撰写、学术报告等,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病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师制度:为每个学生分配一位具有丰富临床和研究经验的导师,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中的发展。
3.实践教学:通过在临床教学医院的实践,学生将结合理论与实践,加强临床技能与创新能力。
4.学术活动:学院将定期组织各类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学生可以参与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等,扩展学术视野。
5.评估与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研究成果进行定期考核,包括课程考试、临床实践评价、学术论文评审等。
四、培养要求1.基本技能:学生需掌握基本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辨证施治等。
2.独立思考: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并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条培养目标与要求一、培养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中医临床医师。
二、掌握坚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现代诊疗技术,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疾病诊治工作。
三、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传承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并有一定的临床教学能力。
四、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第二条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一、招生对象。
为符合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的专业要求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原则上不得报考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入学方式。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并达到规定要求,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第三条学习年限与培养原则一、学习年限。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3年。
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学习年限1年。
二、培养原则。
培养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
培养过程应涵盖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内容与要求,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同时注重中医学传统经典的传承。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和临床指导教师组共同负责制,临床指导教师组由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教师组成。
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临床指导教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
第四条课程学习与考核一、课程学分及设置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按照每18学时1学分计算。
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修满20个学分。
根据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开设课程,课程应满足学位授予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突出中医学传承、实用、创新的特点。
课程设置应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限选课。
二、教学方式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以面授和网络教学为主,自学为辅,每门课程集中授课的课时应不少于总课时的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602 )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专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能够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2、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注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
2.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研究
3.中西医结合肿瘤病研究
4.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研究
5.中西医结合妇科疾病研究
6.中西医结合儿科疾病研究
二、培养万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
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组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指导小组由本专业及相关专业3-5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人员组成。
鼓励“三种经历”,即社会实践经历、第二校园经历和海外经历。
研究生在第二校园经历和海外经历中取得的学分,与培养计划内必修课内容及要求基本相同的,经导师认定后,提交医学院学位分委员会讨论认定,可以作为必修课成绩,取得相应学分,培养计划以外的课程
可作为选修课学分认定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
五、 应修总学与课程设置
应修总学分:30,其中必修20学分(含培养环节学分)。
1. 必修课(学位课)
思想政治理论,3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
专业外语,2学分。
(修读培养方案中1门及以上全英语教学必修课程并通过课程考 核的,可免修专业外语。
)
学位基础课:(2-3门) 学位专业课:(2-3门) 2. 选修课(非学位课)
专业选修课:至少修读不少于 2门的专业选修课。
非专业选修课: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至少修读 1门公共选修课或1门跨培养单位选 修课。
3. 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主干课程 1-2门。
补修课程
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记学分。
六、 培养环节 1. 前沿讲座,2学分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 提高研究生参与学 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
前沿讲座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要求研究生参与一定
数量的学术活动,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二是要求研究生主讲一 定数量的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
坛报告1次。
(1)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会1.0学分
参加学院或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 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
(2) 综述报告或研究进展报告 1.0学分
要求硕士生在读期间做综述或课题报告 0.1学分/次 0.2学分/次
4次,其中至少在学科或医学院研究生论
在本学科做综述或研究报告0.3学分/次
在医学院研究生论坛做综述或研究报告0.4学分/次
在省级以上学会做综述或报告0.6学分/次
2.讨论班,1学分
讨论班指一定范围内的研究生在指导者的引导下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研讨,以课题组为
单位。
讨论班定期举行,每期有明确的主题,要求研究生充分参与讨论,展开学术争鸣。
讨论班是一种极具研究强度的学习形式,旨在通过参与者的直接交流和思想碰撞,以开拓思维,激发创新,养成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讨论班同时也是一种学术指导形式,鼓励导师或导师组依托讨论班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学术指导。
硕士研究生自第三学期,应至少每两周参加一次讨论班。
每次讨论班应有完整记录并有负责人或指导导师签字。
3.临床实践,1学分
临床医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术型)必须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临床实践。
临
床实践阶段按课程形式进行设置,由导师组负责安排在二级学科内相关科室轮转。
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安排(时间、科室)确定后需提交各培养单位教育处备案。
临床实践由轮转科室及导师组负责考核评估(实践课成绩》70分为合格),医学院负责进行检查。
临床实践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4.中期筛选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制度,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中期筛选在第三学期完成,内容包括:思想表现、科研能力、论文设计与准备及身体健康状况等。
考核合格者进入硕士论文研究与写作阶段;考核不合格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科研时间: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或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2、开题报告:开题时间为第二学期。
开题前必须完成对不少于30篇相关文献的综述,由导师组3位及以上成员进行审核,并给出评定、备案。
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学科负责人或导师(指导小组负责人)组织3〜5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的目的、依据,目前
国内外进展的状况,研究的基本内容,采用的方法与手段,预期达到的水平,科研的条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度安排,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经费预算等。
开题委员会专家对上述汇报给予评议,开题报告要求有文字记录备案。
3、中期检查:
研究生在开题后的论文研究阶段,必须向导师组(含相关专家)进行至少2次以上论
文中期报告,考核组在审核原始资料和听取汇报的基础上给出评价,并对今后工作给予指导。
中期检查要求有文字记录备案。
4、预答辩:
在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前1个月,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进行公开预答辩。
预答
辩委员会成员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
出改进意见。
预答辩所有要求(包括程序、时间)与正式答辩相同,有关预答辩工作按研究生
院相关规定执行。
5、学术论文发表要求:
硕士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核心B类刊物上发表与学
位论文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文章已被接受发表或清样;文献综述和摘要等不计在内)1
篇及以上;或以第二作者发表与学位论文相符的SCI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与学位申请者
为同一导师学生,且第一作者及申请学位研究生所在单位为山东大学,不含综述)。
丿八、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社会实践、前沿讲座、讨论班、学
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发给山东大学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
议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证书。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情况表
请参照医学院课程库建立本学科课程设置情况表;并更新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著作
1、中医四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贵要略》、《温病条辨》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3、《中医内科学》
4、《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5、《中医儿科学》
6、《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7、《中医妇科学》
期刊
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中国结合医学杂志》
3、《中医杂志》
4、《上海中医药杂志》
5、《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6、《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7、《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开课学期:填写“一”、“二”、“三”、“四”……或“一、二”、“三、四”等。
新系统将根据学生年级和开课学期自动生成课表,请务必准确填写。
前沿讲座、讨论班、临床实践等培养环节不填入此表。
本页不够可加页,表中各行可加删。
培养方案审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