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担保法、担保法解释和物权法的比较总结
物权法与担保法比较分析

物权法与担保法⽐较分析《中华⼈民共和国物权法》出台后与《中华⼈民共和国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发⽣⼀定的重叠甚⾄冲突。
物权法施⾏后,担保法与物权法如何适⽤,存在发⽣不⼀致时如何处理问题。
《物权法》第⼀百七⼗⼋条对此作了原则性规定:“担保法与本法的规定不⼀致的,适⽤本法”,也就是说在法律适⽤上物权法优先于担保法。
店铺⼩编整理了以下资料,将担保法与物权法存在的不⼀致分析如下。
欢迎阅读!<物权法>与<担保法>⽐较分析通过以下⼋点⽐较⼆者的不同:⼀、明确了独⽴担保的约定⽆效我国《担保法》第五条第⼀款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效,担保合同⽆效。
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我国《物权法》第⼀百七⼗⼆条第⼀款规定:“设⽴担保物权,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订⽴担保合同。
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
主债权债务合同⽆效,担保合同⽆效,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通过对⽐可知,物权法实施后,除⾮法律对独⽴担保另有规定,法规、规章、规范性⽂件,当然还有当事⼈的约定中有关担保合同的效⼒独⽴于主合同的条款均属⽆效。
⼆、明确了担保合同与担保物权的效⼒区分我国《担保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以本法第四⼗⼆条规定的财产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登记之⽇起⽣效。
”第六⼗四条第⼆款规定:“质押合同⾃质物移交于质权⼈占有时⽣效。
”我国《物权法》第⼗五条规定:“当事⼈之间订⽴有关设⽴、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合同成⽴时⽣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
”第⼀百⼋⼗七条规定:“以本法第⼀百⼋⼗条第⼀款第⼀项⾄第三项规定的财产或者第五项规定的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登记。
抵押权⾃登记时设⽴。
”第⼆百⼀⼗⼆条规定:“质权⾃出质⼈交付质押财产时设⽴。
”通过对⽐可知,我国物权法摒弃了担保法将“基础关系(合同)与物权变动的效⼒混为⼀谈”的观念,将基础关系(合同)与物权变动的效⼒区分开来,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合同另有约定,担保合同⼀经成⽴即⽣效。
担保法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一

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若干理解(一)王闯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担保法律制度作为化解市场经济风险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手段,横跨物权法、债权法两大领域,已经成为各国民商法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
特别是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传统民法上的担保法出现巨大的变革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成为民法中最为活跃的领域。
正在步入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于1995年10月 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标志着我国物权和债权法律制度的进步。
然而,由于现行担保法的规定比较原则及其存在的某些立法瑕疵,现有的九十六个条文难以涵盖市场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和民商法博大精深的内容。
特别是在担保法实施以来,各级人民法院在贯彻执行担保法的过程中,遭遇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担保法的不同理解导致审判实践对担保法适用上的差异,从而严重影响了司法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为了保障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正确适用担保法和提高担保法的可操作性,最高人民法院决定进行担保法司法解释的起草工作。
担保法司法解释的起草和论证工作历时将近四年,六易其稿,其不仅梳理了担保法颁布之前的有关司法解释,总结了各级人民法院丰富的审判实践,而且吸纳了最新的民商法理论研究成果,更将审判实践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作出规定。
[2]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讨论和反复论证,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2000年9月29日第113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44号)(以下简称《担保法解释》),并于2000年12月13日公布施行。
《担保法解释》分为七个部分,共计134条,分别对担保法总则、保证、抵押、质权、留置权、定金以及其他有关问题作出解释。
综而观之,该司法解释是一个内容丰富翔实,论证充分到位,研究透彻明晰,指导科学全面,充满务实精神,非常振奋人心的重要司法文件。
为了有助于读者把握《担保法解释》中若干重要规则形成的脉络,进一步加深对该解释原义的理解,更好地发挥《担保法解释》在解决担保交易纠纷案件中的指导作用,本文现拟就该《担保法解释》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以及笔者认为有待完善的问题加以阐释。
《物权法》与《担保法》比较之初探

物权法修改了担保 法关于 留置 权原则上 只适 用于保管 、 运 输和加工承揽合同的规定 , 规定在 同一 法律关系 中只要债务人 不履行到期债务,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 同另有约定外 , 债权人 就可 以留置其合法 占有的债务 人的动产 。但 是企 业之 间的 留 置, 可以不受该动产必须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的限制, 即只 要求留置动产 与被担保债权有一般关联 性即可 , 并不要求 两者 间有直接的法律关系上 的同一性。
第 9期 ( 第 4 期 ) 总 5
No 9 Ge e a N o 4 . n r l .5
哲 理
P i sp y hl o h o
21 第 9 0 0年 期
No. 0 0 92 1
《 物权法》 担保法》 与《 比较之初探
栗龙
( 中国人 民公安大学 北京 10 8 03)
对 比看 出物权法从 三个层面扩展 了抵押财产 的范围 : 一是 将 可抵押的财产范围扩展到生产设 备 、 原材料 、 半成 品、 产品 以 及 正在建造的建筑物 、 船舶 、 航空器 ; 这一 规定充分发挥 了物 的 潜在价值 , 更有利于抵押物所有人迅速的进行商业融资 , 活跃市 场经济 , 符合民法立法之初衷。二是将可供抵 押的财产 由抵 押 人“ 有” 所 的财 产 扩 大 到 抵 押 人 “ 权 处 分 ” 财 产 ; 样 的规 定 有 的 这 将抵押人的范围扩展到 了用益物权人 , 更有利 于抵押活 动的商 业化运作。三是试 图确 立“ 法不禁 止 即 自由” 一基 本原 则。 这 《 物权法》 10条规定 :法律 、 政法规未禁 止抵押 的其他 财 第 8 “ 行 产” 可以抵押 , 而与担保法的相应 的款项是 :依法可 以抵押的其 “ 他财产 ” 以抵押。通过对 比可以看出 , 可 根据物权 法的规定 , 只 要不是法律 、 行政法规禁止抵 押的财产就可 以抵押。物权法扩 大 了抵 押 财 产 的 范 围 。
《物权法》与《担保法》有关抵押权内容比较

第1 7期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I n r Mo g l ce c c n lg & E o o y n e n oi S in e Te h o o y a cnm
No. 7,t e 1 t S U2 1 h 47 h iS f Se 2 07 p. 0
1. 抵 押 权 内 容 设 计 更 加 合 理 1
权 法 》 样 的 “ 金 ” 法 中详 细 规 定 。 这 寸 之
1. 2 抵 押 物 范 围 更 加 宽 广
1 2 1 增 加 了 抵 押 物 的 种 类 。 《 权 法 》 要 增 加 .. 物 主 了 以 下 三 类 : 以 招 标 、 卖 、 开 协 商 等 方 式 取 得 ① 拍 公 的荒地 等 土地承 包 经 营 权 ; 生 产 设 备 、 材 料 、 ② 原 半 成 品 、 品 ; 正 在 建 造 的建筑 物 、 舶 、 空 器 等 。 产 ③ 船 航 除 了 上 述 ① 为 了 解 决 承 包 开 发 荒 地 的 资 金 短 缺 问 题 , 励 承 包 开 发 “ 荒 地 ” 外 , ② 、 项 在 经 济 鼓 四 之 第 ③ 活 动 中的应 用更 为广 阔 , 别 是类 似② 的浮 动抵 押 , 特 为企业 融 资提供 了更 为广 阔的空 间 。 1 2. . 2 深入 贯 彻 了“ 不 禁 止 即为 允 许 ” 理念 。 法 的 《 权 法 》 1 0条 规 定 了 只 要 法 律 、 政 法 规 未 禁 物 第 8 行 止 的 , 务 人 或 者 第 三 人 有 权 处 分 的 财 产 均 可 以 抵 债 押 。 这 同 《 保 法 》 3 条 中 规 定 的 “ 法 可 以 抵 押 担 第 4 依 的 其 他 财 产 ” 比 , 然 仅 是 “ 止 ” “ 许 ” 个 不 相 虽 禁 和 允 两 同的说 法 , 是 含义却 大不 同。《 权法 》 定 的“ 但 物 规 法 律 、 政 法 规 未 禁 止 抵 押 的 其 他 财 产 ”, 现 了 “ 不 行 体 法 禁 止 即 为 允 许 ” 一 朴 素 的 法 学 理 念 , 且 将 禁 止 性 这 并 规 定 限 于 “ 律 、 政 法 规 ” 范 畴 , 效 避 免 了 对 法 行 的 有 “ 法 ” “ ” 扩大解 释 。 依 中 法 做 1. 抵 押 权 内 容 更 加 尊 重 当 事 人 的 合 意 3 1 3. 将 “ 生 当 事 人 约 定 的 情 形 ” 为 抵 押 权 实 . 1 发 作 现 的 条 件 之 一 。《 权 法 》 1 7 条 规 定 : 为 担 保 债 物 第 9 “ 务 的履行 , 务人 或者 第三人 不 转移 财产 的 占有 , 债 将 该 财 产 抵 押 给 债 权 人 的 , 务 人 不 履 行 到 期 债 务 或 债
物权法与担保法比较担保物权的新规定

三、《物权法》与《担保法》 比较:担保物权的新规定
所谓物的担保,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 以特定的财产为自己或他人债务提供的 担保。
《担保法》中所规定的抵押、质押、留 置等担保方式均为物的担保。定金担保 亦属特殊的物的担保,即货币(或称为 金钱)担保。
依法我国有三种担保物权:一是抵押权; 二是质权;三是留置权。
二、对物权法第四篇“担保物 权”各法条主要内容的提示;
第221条是“质物变现价款超过或不足债 权数额”的规定;第222条是“最高额质 权”
第2节“权利质押”有7条规定,第223条 是“可以出质的权利范围”;第224条是 “以票据权利等出质的权利质押的设 立”;第225条是“以票据权利等出质的 权利质权的实现”;第226条是“以基金 份额、股权出质的权利质权”;第227条 是“以知识产权出质的权利质权”;第 228条是“以应收账款出质的权利质权”; 第229条是“权利质权的适用依据”规定。
所谓人的担保,是指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以其 财产和信用为债务人提供的担保。人的担保以 保证担保为基本形式,在性质上属于债的担保 方式,即在债务人不能或没有履行债务时,由 担保人代为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 担保方式。人的担保既包括法人提供的保证担 保,又包括自然人、其他组织所提供的保5条规定 第2节“权利质押”有7条规定
第1节“动产质押”的第208条是“动产 抵押”规定;第209条是“不得出质的动 产”规定;第210条是“质押合同”;第 211条是“禁止流质”;第212条是“交 付生效”;第213条是“质物的孳息”; 第214条是“质物使用、出租、处分的限 制”;第215条是“质权人的保管义务”; 第216条是“质物保全”;第217条是 “转质”;第218条是“质权放弃”;第 219条是“质物返还、质权实现”;第 220条“出质人请求及时行使质权”
《担保法》和《物权法》中有关抵押权区别论文

《担保法》和《物权法》中有关抵押权的区别摘要:抵押是《担保法》和《物权法》的重要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抵押又是债权实现的重要途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抵押的情况比比皆是,随之产生的各种抵押法律问题不断涌现。
而《担保法》由于规定的不完善,已不能很好地调整在资金融通、商品流通和债权实现中出现的抵押关系。
《物权法》是中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通过明确国有财产和集体财产的范围,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行使,加强对国有财产的保护,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通过明确私有财产的范围,依法保护私有财产,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从民法角度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抵押抵押权担保债权人债务人通过对《担保法》和《物权法》的研读,对于它们的区别总结有以下几点:一、关于抵押《物权法》第179条规定:“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
”这看起来和《担保法》的规定没有太大的出入,但《物权法》中规定了不但是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对该财产优先受偿,而且还添加了“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这种情形的添加更加保证了债权的实现,保障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在实际情况中,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往往是因为经营不佳导致没有能力清偿债务,但如果当事人可以约定抵押权的实现,债权人就可以从自己的合法利益出发约定相应的抵押权实现的情形,从而更好的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二、《物权法》扩展了可以抵押的财产范围《物权法》第180条和《担保法》第34条对可抵押的财产的范围的规定看起来是大同小异,仔细分析一下,就会看到其存在着本质区别。
《物权法》第180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是:“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而《担保法》第34条第一款第六项的规定是:“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
《物权法》与《担保法》之差异比较

浅析《物权法》与《担保法》之差异比较徐彦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物权法》中第四编担保物权部分,规定了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等三种担保物权。
由于《物权法》的相关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中规定的担保物权存在较大区别,但《物权法》又未废止《担保法》,而只是规定“担保法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法”,因此为便于实际运用《物权法》对担保物权的不同规定,现将《物权法》中担保物权与《担保法》存在实质区别的内容简述如下:一、关于抵押权1、抵押物的种类和抵押权的设立关于抵押物的种类即可供抵押和禁止抵押的财产,《物权法》的规定与《担保法》并无实质区别,只是在表述方式上作了部分改动,同时首次允许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现有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等财产进行抵押。
但在抵押权的设立方面,《物权法》却作出了较大的改变。
由于《物权法》在第二编“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中,已将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规定为“经依法登记”才“发生效力”;“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物权法》只规定以不动产和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必须办理抵押登记且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同时将《担保法》规定登记生效的船舶、航空器、车辆、企业设备和其他动产抵押改为“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此外,由于《物权法》已明确区分了物权变动与原因行为,因此即使对于必须进行登记的抵押,也只是规定“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而不再采纳《担保法》所规定的“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物权法》的上述规定将更有利于保护抵押权人的合法利益。
因为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如果抵押人签订抵押合同后拒绝办理抵押登记致使债权人受到损失的,债权人无权强制要求抵押人办理抵押登记手续,而只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解释》”)之规定,要求抵押人承担赔偿责任。
《物权法》所确立的动产质权制度的“不圆满性”

质权作为一种社会融资手段 , 进而促成社会经 济发展与繁荣之功能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因质权之 成 立与存 续必 须 占有标 的物 , 导致 剥夺 出质人 之利 用权 , 是以商人对其供 为贩卖 之用 的商品, 或者是
制 造商 以及 工 厂 等对 其 须供 为 制 造 产 品之用 的生
财器具 , 自然不宜设定质权 , 以获取信用或融资 , 藉 与抵 押权相 较 ,此正 系作 为投 资性融 资手 段上 , 质 权所存有 之致命 伤[ ̄ 3 。正 因为 以上原 因 , 1 7 质权 主要 活跃在 两个 领域 ,一是 在某 些权 利上 设定质 权 , 即 权利质权 ; 二是在消费性融资领域内 , 作为主要融 资手段。 但作为消费 l融资手段的动产质权亦有致 生 命 缺陷 , 即质押 期 问 , 质押 物 出于 留置状 态 , 出质人 虽保有质物的所有权 ,但 因仅能对该物间接 占有 , 而无法对其进行使用 、 收益和处分 ; 而质权人虽直 接占 有质物,却不能充分利用质物的使用价值 , 尚 须对 质 物进 行 合理 之 管理 和 维 护 ,以免质 物 之 毁 损、 灭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动产质权制度有悖“ 物
第 6期
李
军 :物权 法》 《 所确 立的动产质权制度的 圆满性 不
5 1
大 致 的平衡 。
( ) 二 责任 转 质 下 当事人 风 险的分 配
担质 物 因转质 权人 之 过失 而 灭失 毁 损 的责任 , 而且 要承 担 因转 质所生 的不 可抗 力风 险责任 。在承诺 转 质 中, 质权 人 的责 任 是不 加 重 的 , 任 转 质 中 的质 责 权 人 之所 以要 加 重责 任 完 全 是 由于 转 质 的方 式 所
律对 该问题 的“ 圆满 性”】 不 『 l 。 《 物权 法 》 布 已一 年 有余 , 观 《 颁 纵 物权 法 》 我 , 们发现其在动产质权方 面基本 承袭 了《 担保法》 担 和《 保 法解释 》 的规定 , 由于学者 争议 较大 , 法者对 一 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解释(2023年新的担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解释(2023年新的担保法)为保证债权的及时实现,在订立主合同时,往往会设立相应的抵押权。
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就抵押达成一致,双方签订抵押合同,并在不动产登记机关办理抵押登记,由登记机关核发他项权证,即可证明抵押权的合法成立和存在。
现实中,可能存在他项权证上载明的债权数额和抵押合同中的债权数额不一致的情形。
在此情况下,如何保护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就存在一定的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他项权证系办理抵押合同的最终凭证,而他项权证的源起就是抵押权人和抵押人达成的抵押合同。
抵押合同记载了债权的数额、抵押的期限、实现抵押的方式等详细的内容,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且抵押合同在抵押登记机关进行了备案,可以作为确定抵押权人和抵押人权利义务的依据,同时也依法具有对抗其他人的优先权。
因此,应当以抵押合同记载的数额为确定优先权的依据。
第二种观点认为,他项权证属于抵押登记主管机关对抵押权进行登记后合法的权利凭证,具有公示力和公信力,依法对任何人均具有法律约束力。
第一,抵押合同与抵押权之间具有显着的区别。
债权人和债务人或者担保人以债务人或担保人的不动产为债权人的债权提供担保进行协商,对主要内容意思表示一致,抵押合同成立。
而抵押权,是以抵押合同为基础,由登记机关对抵押合同进行合法性审查,审查通过后,依法进行抵押权登记。
在经过登记之后,抵押权才成立或生效。
担保法对抵押权采取的是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无论是物权法,还是即将施行的民法典,对不动产抵押权均采取了登记生效主义,只有在进行登记之后,抵押权方为设立,始能发生抵押权的效果,产生法律意义上的优先受偿权,对抗抵押物的其他债权人。
第二,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数额确定的依据。
出现抵押合同与抵押权约定内容不一致的情况下,都是在出现了抵押权之外的其他债权,要求对抵押物主张权利才会发生纠纷。
否则,唯一债权人对不动产主张权利时,无论是否办理抵押,均不影响债权的实现。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十一条规定:“抵押物登记记载的内容与抵押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的,以登记记载的内容为准。
论物权法与担保法之冲突

《 担保法》 第五条第一款规定 :担保合 同是主合 “ 同的从合 同, 主合同无效, 担保合 同无效” 。同时又规 定“ 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 按照约定” 。这样就等于明 确了当事人在订立担保合同时 , 可以对担保合 同的效 力与主合同效力之问的关系进行约定 , 通过约定的方 式确立独立担保 。该规定不仅符合“ 合同 自由” 的原 则, 也符合我国《 同法》 四条 “ 合 第 当事人依法享有 自 愿订立合同的权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的规定 。 但是, 如果一旦发生纠纷, 主合同被依法确定 为无效合同或者主合 同被依法撤销时 , 如何对待独立 担保的效力 , 就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法律问题 。 《 物权法》 第一百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 :设立担 “ 保物权 , 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订立担保合 同。 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 务合 同无效 ,担保合 同无效 ,但法律另有规定 的除 外” 。它与前者的区别在于 ,以 “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 外”取代了“ , 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 , 按照约定” 。就是 这点看似并不十分明显的区别 ,其意思却截然相反。 前者允许当事人通过合同约定独立担保 , 后者否定了 当事人用约定的方式来确定独立担保 , 只能由法律规 定 。《 物权法》 的这一规定有利于主债权的履行 , 有利 于交易安全和债权人的利益 。担保合 同与主合 同一 样, 一旦生效 , 就产生相应的法律约束力 , 当事人违反 约定 , 不履 行 合 同规 定 的义务 , 就必 须 承 担相 应 的法 律责任 。主合同无效时 , 担保合 同自然无效 , 债务人 、 担保人 、 债权人均根据各 自的过错 , 承担相应 的民事 责任 。 三、 抵押财产 转 让 限制 《 担保法》 第四十九条第一款规定 :抵押期间 , “ 抵 押人转让 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 当通知抵押权人 应 并告 知受 让人 转让 物 已经抵 押 的情况 ; 押人 未 通知 抵 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 转让行为无效” 根据 。 该规定, 抵押人对已经办理了抵押登记的抵押物仍然 享有所有权 , 依然可以对抵押物加 以使用 、 收益 , 也可 以 向第 三人进 行转让 。 押权人 设立抵 押权 的 目的不 抵
物权法与担保法的立法冲突及适用

存在 冲突, 这些冲 突优先适 用于《 物权法》 。通过对 两部 法律进行 的初 步 比较 , 并对这 些不一致 之处进行 了相应 归纳 , 确 信 对《 物权法》 的正确 实施 有所帮助。
关键词 : 物权法 ; 担保 法 ; 法; 立 冲突 ; 用 适 中图分类 号 : 9 32 D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6 2— 6 7 2 1 )2— 2 1— 3 17 9 1 (0 10 0 4 0
Ap . 2 1 r 0 1
物 权 法 与 担 保 法 的 立 法 冲 突 及 适 用
丰华 涛 刘志来 ,
(.辽 宁广 播 电视 大 学 发 展 战略研 究 室 , 阳 103 2 1 沈 104;.辽 宁省喀 左县 人 民法 院 研 究 室, 宁 喀 左 120 ) 辽 230
摘 要 : 国在《 权法》 我 物 中对担保物权 列为单独 一编并做 出了许 多新的规定 , 中很 多规定与《 其 担保 法》 及其 司法解释
则上解决 了法律适用 上 的难 题。那 么, 物权 法》 《 与 《 担保法》 在哪些地方存在冲突, 前者在哪些方 面对后
者进 行 了修 正 呢 ?笔 者 就 此 问题 对 两 法 进 行 了 比较 ,
对这些不一致之处进行 了相应归纳 , 希望对《 物权法》 的正 确实施 有 所帮 助 。 通过 比较 ,物权法》 《 在以下几个方面对《 担保法》
同另有约定的 , 依照约定” 而《 , 物权法》 第一百七 十三
为保证人仅对抵押担保的 6万元借款之外的另 4万元
承担 保证 责任 , 如果 银行 放弃 了抵 押担 保 , 则 在此 6 丙 万元 范 围 内免 除保 证责 任 , 句话 说 , 换 他仅 在 4万元 的
民法典新旧对比解析及应对措施建议(涉及银行金融业务部分))

民法典新旧对比解析及应对措施建议(涉及银行金融业务部分))1.担保合同的无效性问题根据《担保法》第六百八十二条,如果主合同无效,保证合同也无效。
而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担保权债务合同无效的,保证合同也无效。
此外,《民法典》还规定,当事人有关排除担保从属性的约定,应当认定无效。
如果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保证人资格的限制根据《担保法》第六百八十三条,保证人的范围被缩小,国家机关和机关法人不得为保证人,除非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
以学校为例,原营利性学校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民办学校不得成为保证人。
3.担保合同的表现形式根据《民法典》第九十三条,保证合同可以是单独订立的书面合同,也可以是主债权债务合同中的保证条款。
此外,具有担保性质的信函、传真等也可以作为保证合同,只要债权人接收且未提出异议即可成立。
4.保证方式的变更根据《民法典》第十九条,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时,保证的方式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
如果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保证,那么保证责任的承担方式会变更为一般保证。
此外,《民法典》未再禁止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及职能部门提供担保。
定不明确的情况下,保证期间默认为两年。
如果保证期间约定不明确,根据连带责任或一般保证原则承担保证责任。
根据《担保法》第687条,出现特定情形时,保证人不受一般保证先诉抗辩规则的限制。
如果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时,保证人需承担保证责任,那么这属于一般保证。
在主合同纠纷或仲裁未经审判或者执行程序不能履行债务前,保证人有权拒绝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但有特定情形除外,如债务人下落不明且无财产可供执行、人民法院已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债权人有证据证明债务人财产不足、保证人书面表示放弃权利等。
对《民法典》保证合同与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比较评析

相较于《担保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司法解释》”)中关于保证合同的规定,《民法典》作出了六大变更,第一,对于保证合同的性质、范围、内容与形式,《民法典》不仅明确了保证合同的从属性及其例外,扩大了保证合同意思自治的范围,还对保证合同的内容与形式在结合《民法典》上下文的规定的基础上,作出了相应的删减,以避免冗余;第二,针对保证人,《民法典》对不得担任保证人的措辞进行了修改;第三,针对保证方式,《民法典》修改常态保证的方式为一般保证,细化了一般保证先诉抗辩权的例外情形,并对最高额保证参照适用最高额抵押的规则作出明确;第四,对于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民法典》对没有约定保证期间或者保证期间约定不明确的,统一规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此外,《民法典》亦完善了一般保证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第五,《民法典》明确了债权变更、转让与债务转移对保证责任的影响;第六,《民法典》细化了对保证人追偿权的规定,并新增了保证人对债权人所享有的抗辩权的规定。
总体而言,《民法典》对保证合同相关的规定,相较于《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而言,更为系统,也更加细化,使得实务中更具操作性,本文将在对比研究《民法典》与《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的基础上,对前述六项变更予以分析评述。
一、保证合同(一) 保证合同的性质与范围1. 变化要点一:保证合同的从属性及其例外相较于《担保法》第5条,《民法典》第682条对于保证合同的从属性,增加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的表述,明确了独立保函系保证合同从属性的例外的情形。
对此,可结合《九民纪要》第54条予以理解:“从属性是担保的基本属性,但由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开立的独立保函除外。
独立保函纠纷案件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处理。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凡是由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开立的符合该司法解释第1条、第3条规定情形的保函,无论是用于国际商事交易还是用于国内商事交易,均不影响保函的效力。
对《担保法》第19条、第25条及《担保法解释》第34条的质疑

摘
要 :担保 法》自公 布 以来 , 《 其在 保 障 债权 实现 , 促进 资金 融 通 和 商品 流 通 , 发展 市场 经济 等 方 面 一
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适用过程 中, 担保 法》 《 中存在的问题也在逐渐显现。为此 , 最高人 民法院审判 委 员会 于 20 00年 通过 了《 保 法解 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该 司 法解释 在 弥补 法律 漏洞 , 决 法律 条 文 的 冲 突方 面起 了 担 。 解 很 大作 用 , 同时 又产 生 了新 的 问题 。保 证 方式 以连 带责任保 证 为通 常方 式 , 但 还是 以一般 保证 为通 常 方
中 图分类 号 : 9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 8— 8 1 2 0 ) 1— 0 4— 3 D2 A 10 3 7 ( 0 9 0 0 8 0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担保法 》 以下 简 称 《 ( 担保 法》 )自 1 9 9 5年颁 布 以来 , 司法 实 践 中遇 到 了许 在 多 问题 。为此 , 最高 人 民法 院审判 委员 会 于 2 0 0 0年
国加 以继 承 , 国在 19 我 9 5年 颁 布 的 《 保 法 》 正 担 中 式 确认 。它是 指 , 一般 保 证 的保 证 人 在 主 合 同纠纷 未经 审判 或者 仲裁 , 就 债务 人 财 产 依 法 强 制 执 行 并 仍 不能履 行债 务前 , 债 权 人可 以拒 绝 承担 保 证 责 对 任 … 。也就 是 说 , 一 般 保 证 的 保 证 债 务 中 , 合 在 主
失去 了其 应有 的意义 。
保 中, 保证人才享有该种权利 。因此 , 保证方式 的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解释担保法作为我国民事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规,对于保障债权人的权益,促进资金流动,稳定社会经济秩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适用担保法,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解释和解析。
一、担保法基本概念和内容担保法规定了担保的基本含义和各方的权利义务。
担保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为债务的履行向债权人提供财产或履行债务的行为,并承担相应责任。
债务人是担保的一方,负有履行债务的义务;债权人是受益于担保的一方,有权要求担保人履行债务;担保人是提供担保的一方,有责任保证债务的履行。
担保法还规定了担保的设立与变更、担保物权的设立与转让、担保的效力与范围等内容。
担保的设立应当采取书面形式,确保双方的意思表示真实、一致;担保的变更必须经过债权人和担保人的一致同意;担保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符合物权法的规定;担保的效力和范围受到担保人提供的保证财产种类、数量以及担保合同的约定等因素的影响。
二、担保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担保法适用于民事活动中的担保行为,但不适用于金融机构担保、国际担保等特殊情况。
担保法认可了担保人和债权人的自愿行为,但一方的不当行为可能导致担保合同无效。
例如,债权人以欺诈、胁迫等手段使担保人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要求债权人提供违法行为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
此外,担保法还规定了担保人的责任与义务。
担保人对于债务人的债务履行负有连带责任,即债权人可以直接向担保人追偿。
同时,担保人在提供担保时有义务主动告知债权人有关风险,如债务人的不良信用记录、经营状况等情况。
三、担保法的解释和适用方式担保法的解释和适用方式主要包括普通担保法解释和特殊担保法解释。
普通担保法解释适用于一般担保行为,而特殊担保法解释则适用于特定担保方式,如保证人担保、抵押担保、质押担保等。
在适用担保法时,我们需要注意担保合同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担保合同应当明确约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债务履行期限、担保方式、违约责任等。
如出现争议,可以依照担保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民法典》担保物权编与《物权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比较评析(上)

1. 可抵押的财产范围
(1)在《民法典》第395条中,可设置抵押的财产分为三类:
①不动产:《民法典》第395条第(一)项,包括正在建造的建造物;
②特定动产:《民法典》第395条第(四)至(六)项;
③权利:《民法典》第395条第(二)、(三)项只有不动产上的用益物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特别法上的特许物权(如采矿权)才可设定抵押。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物权法》第172条,《民法典》第388条新增“担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扩大了担保合同的范围。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发布的《民法典(草案)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对《民法典》第388条的解释中可见,除了《民法典》出台前传统意义上的典型担保(如抵押、质押)之外,融资租赁、保理、所有权保留等非典型担保也被纳入了担保物权的范畴。由此,《民法典》重构了担保物权的组成,按照实质大于形式的原则,对所有具有担保功能的财产的交易形式作了统一的规范和引导。
对于存在流押条款的合同的效力,从最高院(2014)民提字第92号案的判决中可见,案涉股权质押合同约定了质押权利的实现方式,即在主债务履行期间届满、投资公司代偿债权后即将质押股权转移为己有,这一约定根据《担保法》第66条的规定,并参照担保法司法解释第57条第一款的规定,系无效的流质条款,但该条款的无效不影响《股权质押合同》其他部分内容的效力。此外,《九民纪要》第71条中也作出了相同的要求:“合同如果约定债务人到期没有清偿债务,财产归债权人所有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部分约定无效,但不影响合同其他部分的效力”。《民法典》第401条结合实务操作和《九民纪要》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约定流押条款的合同的具体履行方式,不再明文禁止流押条款。
物权法的施行对担保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 太原科 技大学 华科 学 院 山西省中小企业担保公 司)
要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物权法》 0 7 1 《 于20 年 O月 1日起施行 , 中的担保物权部分对《 其 中华人
民共和国担保 法》 及其 司法解释作 了补 充、 改和完善 , 修 并且特 别规 定 , 保法与物权 担 法规定不一致的 , 适用物权法。文章就物权 法与担保 法诸 多不 同 中的三 方面: 明确 了 独立物保 无效、 扩充 了担保物的范围、 完善和细化 了实现担保 物权 的规 则, 结合担保公
维普资讯
山西科技
S A X CE C N E H O O Y H N I IN EA D T C N L G S
20 08年第 3期
5月 2 0日出版
● 问题 探 讨
物 权 法 的施 行 对 担保 行 业 的 影 响及 对 策
陈
摘
敏
王 海 燕
的反担保人就全部代偿损 失追偿 。 b 债权 人、 ) 担保人有过错的情 形。担保人承担 民事责任 的
于主合同的条款均属无效。但从以上条款中不能推定在保证 担 保合同中有关独立担保 的约定是无效 的, 因为物权法 的这一 规 定仅针对担保物权 的设立合同, 保证担保合 同应不受此限制。 物权法之所 以这样规定是因为民法理论认为 : 担保合 同是 从合 同。 于其从属性 , 基 主合同无效担保合 同当然无效 , 法律 如 果允许 当事人约定主合 同无 效 , 保合 同仍 有效 , 担 那么 即使 不 存在主债权债务 , 担保人 也要承担 担保责任 , 这对 担保人不 公
弱势地位 的担保公 司出于和银行 的合作需求 、 担保业务的长期
开展 等 , 一般会接受这样 的条 款 , 即使在作为 主合 同的借 款合 同无效的情形 下 , 也会按照这一条 款来承担全部 的代偿责任 。
试论《物权法》第一百七十六条对《担保法解释》第三十八条的改进

试论《物权法》第一百七十六条对《担保法解释》第三十八条的改进作者:马婷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1期【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担保制度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债权人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为了保障自身的债权安全,获取最大的利益,往往采取了混合担保的方式,即同时要求债务人提供人的担保和物的担保。
但是,当同一债权上同时存在保证人和物上保证人时,应如何确定两者间担保范围及实现担保的顺序、两者之间能否可以追偿等。
对此,我国在《担保法》、《担保法解释》及《物权法》中均对此做出了规定,但规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比较其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适用法律,也有利于我们检讨现行法律的不足。
【关键词】证人;物上保证人;处理规则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担保制度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债权人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为了保障自身的债权安全,获取最大的利益,往往采取了混合担保的方式,即同时要求债务人提供人的担保和物的担保。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当同一债权上同时存在保证和担保物权时,应如何规定保证和担保物权的处理原则、担保范围、实现担保的顺序、是否可以追偿等事宜。
对此,各国判例学说有着不同的主张,我国在短短三十年的民事立法中,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解释》),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对同一债权上并存保证和担保物权时的处理规则,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规定。
我国《担保法》采用了担保物尽先受偿的立法模式,而《担保法解释》从根本上改变了《担保法》的立法模式,采用了保证人与物上保证人地位平等说。
而《物权法》第一百七十六条与《担保法解释》第三十八条的立法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采纳了保证人和物上保证人地位平等说,即在同一债权上并存保证和担保物权的,若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担保物的提供者是债务人,则债权人应先就物清偿;担保物的提供者是第三人,则债权人可以自行选择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或要求物上保证人承担担保物权。
担保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了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结合审判实践经验,对人民法院审理担保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一、关于总则部分的解释第一条当事人对由民事关系产生的债权,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以担保法规定的方式设定担保的,可以认定为有效。
第二条反担保人可以是债务人,也可以是债务人之外的其他人。
反担保方式可以是债务人提供的抵押或者质押,也可以是其他人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者质押。
第三条国家机关和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
因此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根据担保法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第四条董事、经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
除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债务人、担保人应当对债权人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五条以法律、法规禁止流通的财产或者不可转让的财产设定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
以法律、法规限制流通的财产设定担保的,在实现债权时,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该财产进行处理。
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外担保合同无效:(一)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登记对外担保的;(二)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登记,为境外机构向境内债权人提供担保的;(三)为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方投资部分的对外债务提供担保的;(四)无权经营外汇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无外汇收入的非金融性质的企业法人提供外汇担保的;(五)主合同变更或者债权人将对外担保合同项下的权利转让,未经担保人同意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担保人不再承担担保责任。
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条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担保法、担保法解释和物权法的比较总结一、担保合同1、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按过错各自承担责任。
⑴、担保人无过错,不承担责任。
⑵、担保人有过错,担保人承担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1/3。
2、主合同有效,担保合同无效。
⑴、债权人无过错,担保人与债务人承担连带赔偿损责任。
⑵、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1/2。
二、保证1、共同保证:同一债务有2个以上保证人。
⑴、保证人按约定的保证份额承担保证责任。
⑵、没有约定保证份额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连带共同保证)。
2、保证方式:⑴、一般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有先诉抗辩权,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
⑵、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⑶、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可以将债务人或保证人作为被告,也可以将债务人和保证人作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
⑷、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3、保证责任⑴、保证范围①、包括主债权、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实现债权的费用。
②、有约定依约定。
③、没约定或约定不明,保证人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
⑵、主合同变更时保证责任的承担①、主债权转让的保证期间,主债权依法转让的,保证人在原保证担保范围内对受让人承担保证责任,但有两个例外:A、保证人与债权人事先约定仅对特定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的;B、禁止债权转让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②、主责务转让的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债务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保证人对未经其同意转让部分的债务,不承担保证责任,但对未转让部分的债务,仍应承担保证责任。
物权法175条:第三人提供担保,未经其书面同意,债权人允许债务人转移全部或部分债务的,担保人不再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
③、主合同内容变更的A、原则上应经保证人书面同意B、债权数额变更的,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加重其负担的,对加重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减轻其负担的,依变更后的合同承担责任。
C、履行期限变更的,未经其书面同意,保证期间为原合同约定或法定期间。
D、新贷偿还旧贷的,除保证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的外,保证人不承担责任。
新贷与旧贷系同一保证人的,不适用前款规定(不论知道不知道,都应承担)。
4、保证期间⑴、有约定的依约定。
⑵、无约定的,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按6个月记。
⑶、约定不明的: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2年。
⑷、主合同对主债务履行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保证期间自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⑸、保证期间内,债权人未对债务人起诉或申请仲裁的,一般保证人免责,保证期间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责任的,连带保证人免责。
⑹、保证期间是除斥期间,担保法25条第2款:“---债权人已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
”已被担保法解释31条所否定:“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结果。
”。
5、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⑴、一般保证: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仲裁的,从判决或仲裁裁决生效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⑵、连带保证: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要求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⑶、一般保证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中断。
连带责任保证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不中断。
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止的,保证债务诉讼时效同时中止。
6、两个以上物保,或物保与人保并存时的责任承担《物权法》176条、《担保法》28条、《担保法解释》38条、123条的相关规定:可分为四小类两大类来分析:⑴、债务人提供的物保与第三人保证并存:①、先执行物保责任,次执行保证责任。
②、债权人放弃物保的,保证人在其弃权范围内免责。
③、债权人在主债务期满后怠于行使物保致使担保物损毁的,即债权人有过错的,保证人在担保物损毁范围内免责。
④、担保物因不可抗力灭失且无代位物的,即债权人无过错的,保证人承担全部担保责任。
⑤、物保合同被确认无效、被撤销,债权人有过错的,保证人在担保物价值内免责。
⑵、债务人提供的物保与第三人提供的物保并存:同第⑴项类似。
⑶、另一第三人提供的物保与第三人保证并存:①、物保、人保分别约定担保份额的,依其约定。
②、无约定的,物保与保证负边带责任,被执行顺序不存在先后。
③、在物保与保证负连带责任情形下,在内部份额上,若担保物价值高于主债务均额的,推定为均额;若担保物价值低于主债务均额的,物保人份额以担保物实际价值计,余额为保证人承担。
设主债务为500万,如担保物为270万,则物保人承担份额以250万计;如担保物为200万,则物保人就承担200万份额,余额300万由保证人承担。
⑷、两个第三人提供的物保并存:①、有约定的依约定②、无约定的,推定为连带共同物保,被执行的顺序上不存在先后之分。
③、连带共同物保人的份额无约定的,以均额承担为原则;某一第三人提供的担保物实际价值低于均额的,以实际价值计;余额由其他第三人承担,其他物保人的担保物实际价值也不足以承担该余额的,就此打住。
简单归纳:分为两大类:A、债务人提供的物保与保证并存的,债务人提供的物保被执行先于保证。
B、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提供的物保和第三人提供的保证并存的,两者的被执行次序相当。
三、抵押1、抵押权的行使《物权法》第202条:抵押人应当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担保法解释》第12条:当事人约定的或者登记部门要求登记的担保期间,对担保物权的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担保权人在诉讼时效结束后2年内行使担保物权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本条第二款因《物权法》第202条而废止。
)2、抵押财产(1)、可以抵押的财产(物权法180条):(一)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二)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乡镇、村企业的建设用地不能单独抵押);(三)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四)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五)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六)交通运输工具;(七)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如著作权等一些权利质权的客体)。
(2)、不能抵押的财产(物权法184条):(一)土地所有权;(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三)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四)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五)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已经设定抵押的财产被查封扣押的不影响抵押权的效力);(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⑶、动产浮动抵押制度(物权法第181条):经当事人书面协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将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实现抵押权时的动产优先受偿。
(只限于这三类人)。
⑷、其他情形:《担保法解释》第47条:以依法获准尚未建造的或者正在建造中的房屋或者其他建筑物抵押的,当事人办理了抵押物登记,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抵押有效。
第52条:当事人以农作物和与其尚未分离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的,土地使用权部分的抵押无效。
第53条: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其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以外的财产为自身债务设定抵押的,人民法院要可以认定抵押有效。
第54条:按份共有人以其共有财产中享有的份额设定抵押的,抵押有效。
共同共有人以其共有财产设定抵押,未经其他共有人的同意,抵押无效。
但是,其他共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而未提出异议的视为同意,抵押有效。
3、抵押合同和抵押物登记《物权法》第15条: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因《物权法》第15条而废止《担保法》第41条,《担保法》第41条:当事人以本法第42条规定的财产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物权法》187条:以本法第180条第1款第1项至第3项规定的财产或者第5项规定的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登记。
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
《物权法》第188条:以本法第180条第1款第4项、第6项规定的财产或者第5项规定的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物权法》第189条: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以本法第181条规定的动产抵押的,应当向抵押人住所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依照本法第181条规定抵押的,不得对抗正常经营活动已支付合理价款并取得抵押财产的买受人。
因《物权法》第187、188、189条而废止《担保法解释》第41、49、59条,这些条款已变得毫无意义。
《担保法解释》第41条:当事人以本法第42条规定的财产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第49条:以尚未办理权属证书的财产抵押的,在第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能够提供权利证书或者补办登记手续的,可以认定抵押有效。
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物登记手续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第59条:当事人办理抵押物登记手续时,因登记部门的原因致使其无法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人向债权人交付权利凭证的,可以认定债权人对该财产有优先受偿权。
但是,未办理抵押物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总结《物权法》第187、188、189条:(1)、登记生效主义(187):对于不动产抵押,是强制性的,且为抵押权的生效要件。
这些不动产应当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
(一)、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房);(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三)、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的耕地不可抵押,林地、荒地可抵押,乡镇村企事业用地不能单独设定抵押);(四)、正在建造的建筑物。
⑵、对于集合动产抵押(189条)(浮动抵押),登记是强制性的,但仅为抵押权的对抗要件。
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将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的,应当登记,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