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

合集下载

第七章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第七章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一、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学者对赫 20世纪 年代开始 世纪60年代开始, 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开始进行实证分析, 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开始进行实证分析,比如 Vernoorn(1960)、Balassa(1965) Vernoorn(1960)、Balassa(1965)等人对一 些欧洲国家之间的研究表明, 些欧洲国家之间的研究表明,其间的大部分国际 贸易并不是反映各国资源禀赋的产业间贸易, 贸易并不是反映各国资源禀赋的产业间贸易,而 是产业内贸易。 是产业内贸易。 由于产业内贸易涉及到各种不完全竞争 的特点(比如产品的差异性、规模经济、 的特点(比如产品的差异性、规模经济、垄断竞 争或寡占行为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等等) 争或寡占行为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等等)及更广 的范围, 的范围,故建立在完全竞争假设上的传统国际贸 易理论就很难解释了, 易理论就很难解释了,这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许 多关于产业内贸易的模型和研究。 多关于产业内贸易的模型和研究。
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技术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动机
从技术差异商品来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也有两个: 一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先进的工业国技术水平较高,不断推 出新产品,而后进的国家则主要生产已标准化、技术含量不高的 产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出现产业内贸易。 二是这类商品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很高,并且这笔费用在产品 生产和销售以前就已经付出,能否收回还得看将来产品的销售情 况。然而,即使是一个成功的新产品,它的生命周期也不会很长, 因此厂家必须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快销和多销这种新产品才能获利。 这一动机促进了国际性产业内专业化,因而也促进了产业内贸易。
5
4/6 相互倾销。不同国家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为了占领更 多的市场,有可能在竞争对手的市场上倾销自己的产品, 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5/6 政府的外贸政策。如果一个国家政府在对外贸易政策中 实行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商品竞 争,就不得不以出口得到出口退税,然后再进口以享受进 口优惠,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6/6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intra-firm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intratrade)也称为公司内贸易,指的是在母公司与子公司或 trade)也称为公司内贸易,指的是在母公司与子公司或 者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产生的国际贸易。由于统计上常常 将零部件、中间产品以及加工产品都视为同样的产品,因 此,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精选推荐

产业内贸易——精选推荐

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产业内贸易也称为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或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

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最具权威的是劳埃德—格鲁贝尔指数(GL)指数,公式如下:Bi=1-(Xi-Mi)/(Xi+Mi)其中Bi表示一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产业的出口值,Mi为产业的进口值。

据1978年资料,工业化国家的平均GL 指数为52.8%,新兴工业化国家为43.04%非新兴工业化国家为25.87%.由此可见,GL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GL指数将逐步上升,产业内贸易正在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飞速,出口额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为2002年的第5位,在出口额构成比重中,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稳步上升,由1992年的38.49%上升到1999年的53.64%,这正符合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可见,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真正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必然要加入到产业内贸易的大潮流中来。

产业内贸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标志。

产业内贸易水平就是衡量一国外贸竞争力的标志。

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一般来说,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是产业内贸易最基本的推动因素。

一、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产业内贸易首先表现为差异产品的贸易。

所谓差异产品,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

差异产品一般分为三类: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

商品差异的类型不同,引起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也不同。

水平差异,是指同一类商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差异。

可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可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第四节 产业内贸易的计量
阿奎诺计量法:
Xi
X
i
g1 2
n
i 1 n
Xi Mi
Xi
i 1
Mi
M
i
g1 2
n
i 1 n
Xi Mi
Mi
i 1
n
n
Xi Mi Xi Mi
Qj i1
i1
Xi Mi
100%
Xi、Mi 分别为特定产业的进和出口贸易额。Qi介于0到1之间,如果产业内 进口和出口一样,则完全表现为产业内贸易,Qi =1;如果进口与出口集中 在不同的产业,则表现为产业间贸易,Qi = 0。
产业经济学
第十六章 产业内贸易
本章主要内容
1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及分类 2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框架与理论模型 3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4 产业内贸易的计量 5 产业内贸易与国际投资 6 国际贸易政策与产业内贸易 7 国际贸易政策与产业内贸易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分类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 产业内贸易又可称为“双向贸易” (two-way trade)或“交 叉贸易” (over-lap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 时间内进口又出口某种同类产品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与国际投资存在着较为的联系。
•跨国公司投资与产业内贸易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跨国公司是国际投 资的主体,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产业投资国和被投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 易的发展,扩大和繁荣产业内贸易;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刺激跨国公司 进行国际投资。 •在全球化经济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模式主要表现 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这种新型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利益的获取将产生深刻影响。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也被称为部门内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产业内贸易涉及的产品可以是完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可以满足同一消费需求。

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包括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差别。

1. 产品差别是指产品在品质、设计、商标和特性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或优势,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2.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得生产效率提高。

在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可以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出口竞争力。

3. 消费者偏好差别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需求和偏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某些产品在某些市场上更受欢迎,而在其他市场上则可能不太受欢迎。

此外,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产业内贸易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第六章-产业内贸易

第六章-产业内贸易

第六章-产业内贸易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产业内贸易指同一国家或地区内,以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为主要流通对象的贸易活动。

该贸易活动不牵涉国际关系,仅限于国内的经济活动范畴。

二、产业内贸易的形式和特点1.形式产业内贸易主要包括商品交换、生产要素的交换、技术交换等。

2.特点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贸易主体为同一国家或地区内的企业、个人或政府机构;•交易的货物、资本、服务等均为现实的物质财富;•交易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相互间的利益;•交易不受国际关系的干扰,对经济体系自身的影响更为显著。

三、产业内贸易的意义和作用1.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缩短生产链,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提高。

2.增加贸易成本产业内贸易消除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系列限制和成本,例如关税、运输成本、汇率风险等。

由于没有国际关系的限制,这些成本和限制不会存在于产业内贸易的过程中。

3.加快市场流转速度产业内贸易能够缩短物品流通的时间和距离,当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获得顾客的认可,供需达成平衡,而另一生产者发现市场上短缺相关产品时,通过内部贸易,解决市场需求。

四、国内贸易政策由于产业内贸易是国内的经济活动,因此需要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来规范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1.规范市场秩序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2.促进内部贸易的发展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生产者之间开展产业内贸易活动,建立更加便捷的贸易通道,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市场流转速度,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对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投入,以提高市场的高效运转,使生产者、流通者和消费者之间愈发便捷,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经济水平。

五、产业内贸易发展方向1.物流与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革新,物流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普及,产业内贸易也将加速向新技术方向发展。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产业内贸是指国内企业之间进行的贸易活动,即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产业内贸包括了各种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买卖活动,这些行业可以是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

产业内贸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企业间的需求,推动产业链的发展和优化。

通过产业内贸,企业可以获得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设备等,以及向其他企业销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这样的交换不仅能够实现企业间互相补充、合作和协同,还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产业内贸的核心是供需关系的平衡和市场机制的发挥。

供给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和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方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和购买合适的产品和服务。

供需的平衡和市场机制的发挥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企业间的有效竞争,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益和创造力。

产业内贸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产业链的发展和深化。

产业内贸使得各个环节的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推动了产业链的形成和优化。

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换和合作使得整个产业的协同作用得以发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了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 供需的平衡和市场机制的发挥。

产业内贸通过市场机制,使得供需双方根据自身需求和供给条件进行交换,实现供需之间的平衡。

市场机制的发挥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企业间的有效竞争,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益。

3. 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产业内贸使得企业之间实现了互补和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寻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推动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同时,产业内贸也促使了企业间的竞争,强制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应对来自其他企业的竞争压力。

4. 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产业内贸使得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发展方向选择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和交换。

这种多样性使得产业结构更加丰富,提高了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

产业内贸易的名词解释

产业内贸易的名词解释

产业内贸易的名词解释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行业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已经超越了国界的限制,产业内贸易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对产业内贸易进行全面解释。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和特点产业内贸易是由于不同行业的相互依存和合作,形成了一种国内贸易模式。

国家内部的不同行业之间,通过供需关系、分工协作等交易方式进行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融合:产业内贸易是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和融合,通过各个行业的专业技术和资源优势相互支持,形成更加高效的生产和交流体系。

2. 资源互补:产业内贸易实现了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互补,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3. 协作共赢:产业内贸易强调的是行业之间的协作共赢关系,通过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4. 增加就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各个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带动了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

二、产业内贸易的类型和模式产业内贸易有多种类型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供应链贸易:供应链贸易是指生产和销售环节中,通过供应链的衔接,实现资源的高效流动和产业内贸易的有效推动。

供应链贸易强调的是供应商与生产商、分销商和终端零售商之间的紧密合作。

2. 产业链贸易:产业链贸易是指通过产业链的环节连接和产业链内的合作,实现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产业链贸易的核心是利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3. 跨行业合作:跨行业合作是指不同行业之间进行的产业内贸易。

跨行业合作的核心是通过组织和行业间的协作,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共赢。

4. 产业服务交流:产业内贸易不仅包括商品和物资的交换,还包括服务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产业内的服务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

例如,各个行业之间的技术协作、人才培训等。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的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 和产出的增加。
●内部规模经济使得大厂商比小厂商更有成本优势,随着少数大厂商逐 渐垄断了整个市场,不完全竞争取代完全竞争成为市场的基本特征。
(2)外部规模经济:由于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而给行业内企业带来的产量
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其原因是企业可以获得更方便的外部条件,如交通设 施、信息、资金、人才等。
增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 (2)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增
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 (3)规模报酬递减(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
增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
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
1
i 1 n
各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数求得,表
Xi Mi
示一国产业内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1
IIT指数的值介于0到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那 么,IIT指数=0,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如果IIT指数>0,意味这该国同 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行业内贸易)。IIT指数的值越大,表示 行业内贸易越发达。当出口与进口相等时,IIT指数=1。
●外部规模经济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 规模。
●典型的外部经济行业通常存在很多小企业,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专业化供应商;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外 溢
4. 规模报酬
(1)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 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浅论产业内贸易

浅论产业内贸易
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产品差异理论认为产品差异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国家之间的产品差异越大,产 业内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产品差异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规模经济理论
定义: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降低。
理论基础:产品差异理论基于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多样化的假设,认为由于产品差异的存在,各国可以 专注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产业内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产品差异理论认为产业内贸易的动因在于各国之间产品差异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使 得各国可以相互进口对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优化。
产业内贸易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 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的利弊分析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内涵
添加标题
产业内贸易: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似或相同经济技术特点的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别的企业之间进行的相 互进出口活动。
添加标题
内涵:产业内贸易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程度,以及各国在该产业生产上 的优势差异。
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技术 创新
推进贸易便利化,降低交易成 本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 挑战
感谢您的观看
产业内贸易的弊端
竞争压力加大:产业内贸易使得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 保持市场份额。
资源浪费:产业内贸易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某些产业可能过度扩张,造成资源浪费和 环境污染。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需求偏好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详细描述:需求偏好越相似的国家,其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这主要因为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通常对相同类型的产品有更高 的需求,从而刺激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VS
详细描述: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 内贸易的发展。技术进步使得一个 国家能够生产更复杂的产品,同时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 增加了产业内贸易的机会。此外, 技术进步还可能导致产品差异化程 度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产业内贸易 。
•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
03
,如不同国家之间的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倾向于生 产具有规模效益的产品,而不同国家对于同类 产品的需求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产生了产业 内贸易的需求。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 响
中美产业内贸易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促 进了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 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产 业内贸易也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传 播,有助于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分析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 概述
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 织,其内部产业内贸易涉及各个领域 ,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等。随着欧盟 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成员国之间的贸 易壁垒逐渐消除,产业内贸易也逐渐 成为欧盟内部贸易的重要部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总结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产品在不同阶段会在不同国家生产和消费。 • 详细描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在不同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4.2.3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 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 国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因此,产业 内贸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相互融通的。
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商品结构 的重要因素。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仍然是 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在于消费需 求偏好的多样性。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
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
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
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在两个国家
中是同质的,并且假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 业间自由流动,但资本是一种特定化的要 素;
3.两个国家都存在两个产业,其中一个是生产无 差异产品的农业产业,提供小麦产品;另外一个 是生产差异产品的制成品产业,提供布产品。假 定布产品的差异性体现在布的质量上,即布这种 产品是垂直差异产品。进一步假定布的质量是在 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连续的不同 质量。质量(m)越高,对应的值就越大。
其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差别可用表5-1予 以轮廓反映。
4.2.2 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产品的异质性特征就是产品的差别性特征, 产品差别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 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 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 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 这种差别正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产业内国际贸易 的基础。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产业内贸易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认为,从当代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他通过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的特点和原因,继格鲁贝尔之后,格雷、戴维斯、克鲁格曼和兰卡斯特等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使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丰富。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产品,比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又同时从日本、德国、韩国进口大量汽车。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有:①从静态出发分析;②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③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④考虑需求情况。

显然,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与传统的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 i= 1-(Xi-Mi)/(Xi+Mi)式中,Ai为一国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 为该国i产品的进口额。

由式(4—1)可知:Ai在0~1之间变动,Ai愈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Ai愈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

第 六 章规模经济、政策博弈、相互需求和国际贸易王炳才1. 产业内贸易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所揭示的是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产品之间的贸易,如汽车与衣服的贸易,因此这类贸易被称为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具体产业部门内部产品的相互贸易,即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型产品。

如德国既向意大利出口汽车,又从意大利进口汽车。

它又被称为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在这里,相同类型的商品是指按照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统计时,至少前三位数字相同的商品,即,属于同类、同章和同组的商品既出现在一国出口项目上,又出现在进口项目上。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进口和出口的商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

从使用价值看,进出口商品几乎没有明显的差异,存在的往往是消费者不同的评价和选择。

极端地说,一国不进口该商品也正常运行。

第二、进口国和出口国在与该产业有关的资源和技术方面无显著差别。

产业内贸易并非因为资源禀赋差异或技术差距,相反,产业内贸易往往发生在生产力水平、人均国民收入等条件相当接近的国家之间。

在当代,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很大。

2. 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的发达程度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H.G.格鲁贝尔和P.J.劳埃德于1975年提出来的。

从某一产业角度看,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用下述公式计算:Bi=1-∣Xi-Mi ∣/( Xi+Mi ) (1)其中,Xi 表示一国i 产品的出口额,Mi 表示该国该产品的进口额,∣Xi-Mi ∣表示出口与进口差额的绝对值。

Bi 表示i 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量值在0至1之间变动。

Bi 愈接近1,则产业内贸易程度愈高;Bi 愈接近0,则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就一国角度看,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用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求得,它表示一国产业内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公式如下:(2)当一国进出口额不平衡时,(2)式往往倾向于低估一国产业内贸易指数。

上述两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对统计资料进行实证分析。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跨国贸易,即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产业内贸易,简称“内贸”,是指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即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性推动了不同产业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了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内贸的规模逐渐增大。

各个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在国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例。

2. 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内贸,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进行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促进产业升级:内贸的存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内贸,不同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内贸易的驱动因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差异: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性是内贸活动产生的基础。

2. 政策支持:政府的产业政策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产业间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促进内贸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内贸的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4. 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的进步使得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地进行生产。

三、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意义产业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1. 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7.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

7.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

二、产业内贸易的衡量指标
1. GL产业内贸易指数
其中GLi为i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Xi 和Mi 分别为i部门当年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指数 介于0和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产业内贸易水平 越高。数值为0,则说明该部门贸易为产业间贸 易。GL>0.5,说明以产业内贸易为主;GL<0.5
,说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的特征不 明显。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与贸易系
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数据来自于联合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以扩大 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 EBOPS,The Extended Balance of Payments Services Classification) 为 基础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EBOPS服务贸易分类 是在2002 年由联合国、IMF与WTO等国际组织共 同编写出版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所提出 的一种比BPM5( 国际收支平衡表手册第五版) 更 为详细的基于国际收支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与贸易系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与贸易系
2.中日服务业各部门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
(1)运输服务部门 在中日双边运输服务贸易中,中国 自2002年后就始终处于逆差的地位(见图1中a,b, c), 这也直接导致运输服务贸易GL指数出现起伏并下滑 从整体而言,中日运输服务贸易得到了年均19%的增 长率,这主要得益于中日货物贸易自2002年后的大发 展。但日本运输服务业存在着壁垒比较高的问题,如 日本港口装卸费较高,且船运公司无法自由选择服务 水平较高、费用相对较低的装卸公司,其他手续费方 面较亚洲先进的港口来说也很高,这些情况无疑是造 成中日运输服务贸易持续逆差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与贸易系
表2 中国服务业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百科名片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目录简介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展开简介基本概念产业内贸易,也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理论正规模型。

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1、产品差别2、规模经济3、消费者偏好差别编辑本段产业间贸易在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产业内贸易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

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

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

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

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市场。

由此,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编辑本段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特征1.与产业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在内容上与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

18
③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异就是质量差异。因个人收入差异, 不同消费者需要不同档次的产品。为满足 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高收入水平国家可 能进口中低档产品来满足国内低收入阶层 的需求;同样,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也可 能进口高档产品满足国内高收入阶层的需 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如:汽车贸易。
17
② 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是指由于技术水平提高所带来的 差异。从技术的产品角度看,是产品的生 命周期导致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技术先 进的国家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技术后进的 国家则主要生产那些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 因此,在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 品间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如:中国生产的盒式磁带录相机与美国生 产的DVD机展开产业内贸易。
14
⑥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intra-firm trade)也 称为公司内贸易,指的是在母公司与子公 司或者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产生的国际贸 易。由于统计上常常将零部件、中间产品 以及加工产品都视为同样的产品,因此,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
15
2、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异质产品是从实物形态上看,产品品质、 性能、造型、设计、规格、商标及包装等 方面的差异。 差异产品又可以分成三种: 水平差异产品 技术差异产品 垂直差异产品
产业内贸易
1
一、背景 二战以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 科学技术和行业分工越来越被予以细划, 不同的发达国家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往往 展现出不同的技术特征,导致他们相互就 同一类产品展开贸易。美国经济学家格鲁 贝尔(H.G.Grubel)率先提出产业内贸易 一词。
2
二、产业内贸易概念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 种基本类型: 1、产业间贸易 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 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 品,这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产业内贸易一、早期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或称同产业贸易定义为在同一时期内既进口又出口属于同一产业的产品。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开始注意同产业贸易现象,但最初的研究大多属于经验分析。

1960年,维多恩(P. J. Verdoorn)在一篇论文中分析了“比荷卢同盟”形成对三个国家的影响,发现三个国家专业化分工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不同分支之间。

1966年,巴拉萨(B. Balassa)对欧共体形成后各成员国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欧共体各国的贸易增长大部分是发生在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的商品组内,而不是在商品组之间。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H. G. Grubel and P. J. Lloyd)是最早系统地从理论上研究同产业贸易现象的经济学家。

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出版《同产业贸易》一书,对同产业贸易理论作了较系统的说明,他们把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所谓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或相同产品生产区位不同或制造时间不同。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认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由于运输、储存、销售和包装等成本引起的。

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例如水泥、黄沙和砖瓦等等,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重非常大,从而使这些产品的贸易半径比较小,这种产品的消费者会从最近的原料生产点来获得这些产品,而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决定了这些产品生产的区位。

因此会出现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这些产品的情况,便出现了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的商品其基本形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通过提供仓储、运输等服务来实现商品的增值,成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一国供给和需求的不一致及其自然灾害可能会引起一个国家进口一些其他时候出口的产品,同样出现了产业内同质产品的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如金融服务贸易中常常同时存在“进口”与“出口”。

此外,还可能会由于政府干预造成了国内价格扭曲,而作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便从事同时进口和出口的活动。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

产品差别可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方面。

差异产品又分为垂直差异产品和水平差异产品。

垂直差异产品是指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异的产品。

水平差异产品是指有着同样质量,但其特色或特质不同的产品。

比如,不同质量的同一品牌的电视机即为垂直差异产品,同样质量的电视机在款式和外观色彩上的不同即为水平差异产品。

实际上,差异产品往往既表现出垂直差异的特点,又表现出水平差异的性质。

这种差异产品的区分对运用模型进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非常重要。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认为差别产品的同产业贸易可以根据产品的相互替代性的和生产投入相似性来分别进行统计:(1)能完全替代但生产投入很不同的产品,如木制和钢制家具,可用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优势来解释,因为投入的不同从生产上来看必须视作不同的商品,产业内贸易只是一种现象;(2)投入相似但不大能替代的产品,甚至当中有一些属于“相关产品”,这也可用资源优势来解释,因为其效用的不可替代性从需求角度看就是不同的商品;(3)投入相同的完全能替代的产品,传统贸易理论就无法解释。

只能取消不变成本的假定,用规模经济效益这一因素来解释,即以一种差别产品的同一品种持续生产的时间长度(length of run)来解释。

这就意味着需要一些和传统贸易理论不同的新理论来对同产业贸易现象进行分析。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还在其论著中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同类产品是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三位数来划分,即在SITC 中按三位数的划分为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100)(||)(⨯+--+=i i i i i i i M X M X M X IIT (7-4) 或者表示为 ii i i i M X M X IIT +--=||1 (7-5) 当该产业出口量恰好等于其进口量时,ii i i M X M X +-|| =0,即1=i IIT ,达最大值,即全部贸易都是同产业贸易;反过来,当i i i i M X M X +-||=1,则0=i IIT ,达最小值,完全没有同产业贸易。

通常的情况是,10<<IIT 。

一国所有行业的同产业贸易指数为:%100)(||)(111⨯+--+=∑∑∑===i i n i i i ni i i n i i M XM X M X IIT (7-6) 产业内贸易指数主要是从一个产业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所以,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是与某种产业部门的产品特性有关,因为有些产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难以发生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二是与该产业部门的成熟程度有关,高度发达成熟的产业部门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幼稚工业部门就难以发生产业内贸易;三是与产业部门的划分有关,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细致,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就比较小,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很粗略,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比较大。

总体上看,早期对于产业内贸易做出理论解释比较简单。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于同质产品和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都有了很大发展,并且是结合不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进行深入的探讨,构成了新贸易理论的重要内容。

二、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相互倾销模型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所述的相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布兰德和克鲁格曼(J. Brander and P. Krugman, 1983)看来是不同国家的寡头厂商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互倾销模型(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假设了一个只有两个国家的世界;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有少数企业组成的产业,企业之间按照古诺的双头垄断模式进行竞争,这样在均衡状态下价格会高于边际成本;并且假设这种产品在两个国家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国内的均衡价格相同。

现在来考察最简单的双头垄断的情形:两国两厂商生产同质产品;产量是决策变量,那么每个厂商都要决定他的产品在国内外各出售多少(假定全部在国内生产)。

用X ij 表示生产者i 为市场j 生产的产量,国内市场的总供给等于X 11+X 21,国外市场的数量为X 12+X 22。

产品销往国外还要有运输成本,在寡占模型中通常是假定有一定比例的出口产品由于运输费用而被吸收,这被称为“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也就是说,当国内企业出口X 12数量的产品时,其中一部分在到达国外市场之前就消失掉了,最终只有gX 12的产品(0≤g ≤1)到达目的地。

假定需求函数是线性的,且在两国都一样,可表示为:)(21111X X b a P +-= (7-7) )(22122X X b a P +-= (7-8)考虑运输成本后,两个企业的利润函数表示为:F X g X c X X X b a X X X b a -+-+-++-=]1[)]([)]([12111222121121111π (7-9) F X gX c X X X b a X X X b a -+-+-++-=]1[)]([)]([21112222122121111π (7-10) 在确定它们的最优产出时,两个企业被假定按古诺模型行事,即每一个生产者都认为它的行动不会引起其竞争对手改变其生产过程。

换言之,两个生产者对自己国内市场的反应函数没有改变,但对出口市场的反应函数必然受到影响。

也即在决定X 11和X 12时,国内企业把X 21和X 22作为参数来考虑。

外国企业也是这样做。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0]2[2111111=-+--=∂∂c a bX bX X π (7-11) 0/]2[2212121=-+--=∂∂g c a bX bX X π (7-12) 0/]2[1121212=-+--=∂∂g c a bX bX X π (7-13) 0]2[1222222=-+--=∂∂c a bX bX X π (7-14) 上述第7-11和第7-13式可从第7-12与第7-14式中分离出来,单独解出X 11和X 21,得到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出售的均衡数量。

公式7-11构成国内企业的古诺反应,该反应表现为图7-9中的R 1R 1线,公式7-13是外国企业的反应函数,表现为图7-9中的R 2R 2。

交点E 为国内市场均衡状态。

图7-9中表示的均衡状态是稳定的,任何偏离都会引起系统向E 复归。

例如,假定外国企业原生产X 1供出口,国内企业认定对手的产量就应选择生产X 2的产量,但是,外国企业对国内产量X 2的反应是产量X 3,相应于X 3,国内企业的产量选择是X 4。

古诺游戏将继续下去,直到整个体系在E 点达到均衡。

图7-9 古诺反应函数布兰德和克鲁格曼指出,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将增加的产品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的价格销往国外市场。

尽管从表面上看,在国外市场上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了,但是从销售全部产品所获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如果这种销售不影响在本国销售的其它产品的价格,那么厂商所获得的总利润水平提高了。

同样道理,其他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战略将增加的产品销售量销往对方国家市场,这种相互倾销行为所形成的贸易不是由于两家分属不同国家的厂商生产了差异产品,而是因为各自对自己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

方程组的古诺均衡解可以求出。

从方程1,可得到X 11: ba c X X 2212111-+-= (7-15) 上述4个方程式可分的,方程1、3支包括两个未知变量X 11和X 21,方程2、4仅包含另两个未知变量X 22和X 12。

同时,两个子系统完全对称。

因此,第一个子系统的解也就是第二个子系统的解,即X 11=X 22和X 12=X 21。

以第一个子系统为例解出均衡产量:bc g c a X E 3211-+= (7-16) b g c c a X E 3221-+= (7-17)国际贸易的发生必然要求E X 21>0,即g>2c/(a+c)。

这表明,运输成本必须低于某一临界值,才有可能产生贸易。

当运输成本趋近于零时(g 1),故诺均衡解为:bc a X X E E 32111-== (7-18) 由此可见,根据相互倾销贸易理论,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