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课件
大脑外侧面.jpg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大脑半球内经系统解剖
通过基底节的脑水平切面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基底节模型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脑底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脑底的动脉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小脑上面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小脑下面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丘脑、脑干、小脑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视上核、室旁核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丘脑模型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脑干腹面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脑干背面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n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端 脑、间脑、脑干和小脑。脊髓位于椎管 内,其上端在枕骨大孔水平与延髓相连, 下端形成脊髓圆锥,中止于第一腰椎下 缘或第二腰椎上缘水平,发出31对脊神 经分布到躯干和四肢。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大脑模型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大脑半球外侧面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大脑半球内经系统解剖
通过基底节的脑水平切面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基底节模型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脑底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脑底的动脉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小脑上面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小脑下面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丘脑、脑干、小脑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视上核、室旁核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丘脑模型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脑干腹面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脑干背面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n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端 脑、间脑、脑干和小脑。脊髓位于椎管 内,其上端在枕骨大孔水平与延髓相连, 下端形成脊髓圆锥,中止于第一腰椎下 缘或第二腰椎上缘水平,发出31对脊神 经分布到躯干和四肢。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大脑模型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大脑半球外侧面
解剖学第十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形如四棱锥,底为菱形窝,顶朝向小脑。
2.沟通 下通脊髓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
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 下腔相通。
.
22
解剖学—中枢神经
(五)第四脑室
1.位置 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室腔,形如四棱
锥,底即菱形窝,顶朝向小脑。 2.沟通
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向上与中脑水 管相通,并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和第四脑室外侧 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
4
解剖学—中枢神经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一)位置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枕骨大孔处与脑相连 ,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下平第3腰 椎,故临床常在3、4或4、5腰椎之间进行穿刺。
.
5
解剖学—中枢神经
(二)外形
脊髓为细长而前后略扁的圆柱状结构,长40—45cm。主 要外形可归结为六纵沟、二膨大、一圆锥、一终丝。 1.六纵沟 :前正中裂1、后正中沟1、前外侧沟2、后外 侧沟2。 2.二膨大 :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3.一圆锥 :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 4.一终丝 :脊髓圆锥下续为终丝,周围被马尾包绕。
(3)侧角:含有内脏运动(即自主神经)
交感神经元的胞体,此角只存在于T1~L3节段。
在骶段(S)2~4节段相当于侧角位置,有副交感神经元的胞体
。
.
10
2.白质
解剖学—中枢神经
位于灰质周围,由上行、下行的纤维束构成。被表面纵沟分
为三部,即前索、外侧索、后索。
(1)前索:上行纤维是脊髓丘脑前束,下行纤维束是皮质脊
主要包括视交叉、视神 经、视束、漏斗、乳头 体等。
.
24
解剖学—中枢神经
下丘脑的主要核(1团)视上核:分泌加压素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 参与躯体核内脏运动调节
脑桥尾侧部核延髓的网状结构外侧核群-吸气、呼 气、升压和减压等呼吸和循环的中枢
• 参与内分泌活动和生物节律的调节 • 高级神经系统活动
2021
18
临床联系
• 脑干损伤特征性表现:交叉性瘫痪 延髓内侧综合症-Dejerine Syndrome 延髓外侧综合症-Wallenberg Syndrome 脑桥基底部综合症 大脑脚底综合症-Weber Syndrome
舞蹈病 又称Huntington病,新纹状体损害 特点为: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足。肌张力降低,上肢和头部不自 主的舞蹈动作。舞蹈病主要是纹状体内胆碱能和GABA能神经元 功能减退,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相对功能亢进
• 认知功能 Parkinson病和Huntington病可引起认知障碍。
2021
57
2021
14
脑神经核
• 躯体运动柱SM 肌节演化的骨骼肌,如舌肌、眼球外肌 包括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 一般内脏运动柱GVM 头颈胸腹的平滑肌 动眼神经副核、上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 特殊内脏运动柱SVM 鳃弓演化的骨骼肌,包括咀嚼肌、软腭、表情肌和咽喉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
2021
35
下丘脑的功能
• 摄食行为 饱食中枢(丘脑腹内侧核) 摄食中枢(外侧下丘脑)
• 饮水调节 刺激下丘脑外侧和前区产生饮水行为,损毁此区不再饮水
• 睡眠和觉醒 下丘脑前区与睡眠中枢相关,后区与醒觉相关
• 昼夜节律调节 通过视交叉上核行为联系进行昼夜节律调节。
2021
36
端脑的分叶
• 主要沟裂 大脑纵裂、外侧沟、中央沟、顶枕 沟
• 脊髓半横断:Brown-Sequard Syndrome 损伤节段同侧肢体瘫痪,本体觉、精细触觉丧失,对侧痛温觉丧 失
脑桥尾侧部核延髓的网状结构外侧核群-吸气、呼 气、升压和减压等呼吸和循环的中枢
• 参与内分泌活动和生物节律的调节 • 高级神经系统活动
2021
18
临床联系
• 脑干损伤特征性表现:交叉性瘫痪 延髓内侧综合症-Dejerine Syndrome 延髓外侧综合症-Wallenberg Syndrome 脑桥基底部综合症 大脑脚底综合症-Weber Syndrome
舞蹈病 又称Huntington病,新纹状体损害 特点为: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足。肌张力降低,上肢和头部不自 主的舞蹈动作。舞蹈病主要是纹状体内胆碱能和GABA能神经元 功能减退,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相对功能亢进
• 认知功能 Parkinson病和Huntington病可引起认知障碍。
2021
57
2021
14
脑神经核
• 躯体运动柱SM 肌节演化的骨骼肌,如舌肌、眼球外肌 包括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 一般内脏运动柱GVM 头颈胸腹的平滑肌 动眼神经副核、上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 特殊内脏运动柱SVM 鳃弓演化的骨骼肌,包括咀嚼肌、软腭、表情肌和咽喉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
2021
35
下丘脑的功能
• 摄食行为 饱食中枢(丘脑腹内侧核) 摄食中枢(外侧下丘脑)
• 饮水调节 刺激下丘脑外侧和前区产生饮水行为,损毁此区不再饮水
• 睡眠和觉醒 下丘脑前区与睡眠中枢相关,后区与醒觉相关
• 昼夜节律调节 通过视交叉上核行为联系进行昼夜节律调节。
2021
36
端脑的分叶
• 主要沟裂 大脑纵裂、外侧沟、中央沟、顶枕 沟
• 脊髓半横断:Brown-Sequard Syndrome 损伤节段同侧肢体瘫痪,本体觉、精细触觉丧失,对侧痛温觉丧 失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课件)
基底部、基底沟
延髓脑桥沟内有展神经根、面神经根和前庭蜗神经根
基底部两侧有三叉神经根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延髓脑桥沟
1.腹侧面
大脑脚、脚间窝
在脚间窝内有动眼神经根
(3)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动眼神经
2.背侧面
(1)延髓
薄束结节,其深面有薄束核
楔束结节,其深面有楔束核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菱形窝
髓纹
延髓上部、脑桥的背侧面形成
④“书写中枢”受损:失写症
②“说话中枢”受损:运动性失语症
①“听话中枢”受损:感觉性失语症
③“阅读中枢”受损:失读症
语言中枢受损后的表现:
尾状核:“C”形,围绕背侧丘脑
豆状核:内侧部和中间部合称苍白球,外侧部最大称壳
杏仁体:连于尾状核的末端
背侧丘脑
尾状核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杏仁体
壳
苍白球
纹状体
端脑又称大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
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深裂称为大脑纵裂。
裂底有连结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结构称为胼胝体。
大脑半球
大脑纵裂
胼胝体
3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3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背外侧面
内侧面
下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下丘脑是皮质下内脏活动中枢,对内分泌、体温、摄食、水盐平衡、情绪反应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下丘脑功能
位置:在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
交通:向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延髓脑桥沟内有展神经根、面神经根和前庭蜗神经根
基底部两侧有三叉神经根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延髓脑桥沟
1.腹侧面
大脑脚、脚间窝
在脚间窝内有动眼神经根
(3)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动眼神经
2.背侧面
(1)延髓
薄束结节,其深面有薄束核
楔束结节,其深面有楔束核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菱形窝
髓纹
延髓上部、脑桥的背侧面形成
④“书写中枢”受损:失写症
②“说话中枢”受损:运动性失语症
①“听话中枢”受损:感觉性失语症
③“阅读中枢”受损:失读症
语言中枢受损后的表现:
尾状核:“C”形,围绕背侧丘脑
豆状核:内侧部和中间部合称苍白球,外侧部最大称壳
杏仁体:连于尾状核的末端
背侧丘脑
尾状核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杏仁体
壳
苍白球
纹状体
端脑又称大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
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深裂称为大脑纵裂。
裂底有连结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结构称为胼胝体。
大脑半球
大脑纵裂
胼胝体
3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3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背外侧面
内侧面
下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下丘脑是皮质下内脏活动中枢,对内分泌、体温、摄食、水盐平衡、情绪反应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下丘脑功能
位置:在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
交通:向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大脑外侧面.jpg
大脑半球内侧面
大脑正中矢状位
通过基底节的脑水平切面
基底节模型
脑底结构
脑底的动脉
小脑上面观
小脑下面观
丘脑、脑干、小脑
视上核、室旁核
丘脑模型
脑干腹面观
脑干背面观
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NG AND ASKING.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端脑、间脑、脑干和小脑。 脊髓位于椎管内,其上端在枕骨大孔水平与延髓相连,下端形成 脊髓圆锥,中止于第一腰椎下缘或第二腰椎上缘水平,发出31对 脊神经分布到躯干和四肢。
概述
General overview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Click to enter the specific text in this column to explain the sub item content briefly. Please modify it according to your specific content.
大脑模型
大脑半球外侧面
结束语 CONCLUSION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后会发放课程满 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一件,也请写在上边,来自于您 的声音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帮助,大家在填写评估表的同时,也预祝各位步步高升,真心期待Βιβλιοθήκη 再次相会!THANK YOU
大脑半球内侧面
大脑正中矢状位
通过基底节的脑水平切面
基底节模型
脑底结构
脑底的动脉
小脑上面观
小脑下面观
丘脑、脑干、小脑
视上核、室旁核
丘脑模型
脑干腹面观
脑干背面观
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NG AND ASKING.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端脑、间脑、脑干和小脑。 脊髓位于椎管内,其上端在枕骨大孔水平与延髓相连,下端形成 脊髓圆锥,中止于第一腰椎下缘或第二腰椎上缘水平,发出31对 脊神经分布到躯干和四肢。
概述
General overview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Click to enter the specific text in this column to explain the sub item content briefly. Please modify it according to your specific content.
大脑模型
大脑半球外侧面
结束语 CONCLUSION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后会发放课程满 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一件,也请写在上边,来自于您 的声音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帮助,大家在填写评估表的同时,也预祝各位步步高升,真心期待Βιβλιοθήκη 再次相会!THANK YOU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PPT
1、脑干
❖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脑干腹面观
脑干背面观
2、间脑The Diencephalon
❖ 背侧丘脑 ❖ 上丘脑 ❖ 下丘脑 ❖ 后丘脑 ❖ 底丘脑
四叠体及膝状体歌诀
❖ 上视、下听、外视、内听; ❖ 视听反射,务必记清。 ❖ 后丘脑 metathalamus: ❖ 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
颞叶
❖ 颞上沟、颞下沟 ❖ 颞上回: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 ❖ 颞中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 ❖ 颞下回:颞下沟与大脑下缘之间
2、大脑半球内侧面
内侧面
❖ 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向大脑内侧面的 延续部分
❖ 扣带回: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 ❖ 距状沟:位于胼胝体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
叶后端 ❖ 楔叶: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 ❖ 舌回:距状沟下方皮质
❖ 正中沟、界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前庭区 (前庭神经核);听结节(蜗神经核);内侧 隆起;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 核);迷走神经三角(迷走神经背核);分隔 索;蓝斑;第四脑室顶前部,后部,三个孔: 第四脑室正中孔(1),第四脑室外侧孔
❖ 连通:中脑水管 →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 正中孔、外侧孔 → 蛛网膜下隙
4、端 脑 The Telencephalon 五 叶
❖ 额叶 frontal lobe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 顶叶 parietal lobe 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
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
❖ 颞叶 temporal lobe 外侧沟以下 ❖ 枕叶 occipital lobe 背外侧面:顶枕沟至枕前切迹
(距枕极4cm)连线后部 ❖ 岛叶 insular lobe 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颞
解剖学之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薄束核
楔束核
分别位于延髓下部,薄束结节
和楔束结节的深面,接受来自
薄束和楔束的终止。弯绕中央
灰质形成内弓状纤维,在中央
薄束核
管腹侧的中线上左右交叉,为 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
在中线两侧转折上行,形成内
侧丘系。
传递躯干和四肢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疑核 迷走神经背核 舌下神经核
一般躯体运动柱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位于:中脑上丘
中脑下丘
中脑水管腹侧 中脑水管腹侧 内
眼外肌、上睑提肌
上斜肌
(除外直肌、上斜肌)
出脑:大脑脚底内侧 脑干背侧
脑桥中下部
延髓上部
面神经丘深面 舌下神经三角
外直肌
舌内、外肌
桥延沟 锥体与橄榄之间
特殊内脏运动柱
三叉神经运动核(Ⅴ) 疑核(Ⅸ、Ⅹ、Ⅺ) 面神经核(Ⅶ) 副神经核(Ⅺ)
位于延髓橄榄位上于部脑桥中部,三 咀嚼至面肌内,侧三丘叉系神交经叉侧脊神,平束经加脑入茎桥下突核颌咽腹神肌内经 下颌核舌和骨下肌橄榄核之间 软腭 二腹的肌网前状入腹结Ⅸ构Ⅹ中Ⅺ,加 咽喉
食管上段
腭肌
喉内肌
位于锥面体肌交叉至 侧C区4-C。5二颈橄腹髓榄肌前前后角方腹外出
T9-12 同序数上3椎体
L1-5
10-12胸椎
S1-5
第1腰椎
Co1
颈神经 1-8
胸神经 1-12
腰神经 1-5
骶神经 1-5
尾神经
脊髓
五.内部结构 后角 前角
后索 外侧索 前索
1.灰质
I层 后角边缘核
Ⅱ层 胶状质
Ⅲ层
Ⅳ层 后角固有核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下方,主要负责协调和平衡人体的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小脑内部有许多神经元和突触,通过接收来自大脑和脊髓的信号,对运动进行精确 的调控。
小脑还参与学习和记忆过程,对人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脑干
脑干是大脑与脊髓之间的过渡区 域,主要负责传递和调节神经信 号,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
神经元网络的可塑性
01
研究神经元网络如何通过学习和经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以提
高认知和行为能力。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
02
探索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神经再生与修复
03
研究如何促进神经损伤后的再生和修复,为脊髓损伤、脑卒中
等疾病的治疗提供可能。
人工智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神经影像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脑部影像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解读,提高对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神经电生理信号处理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脑电、肌电等神经电生理信号进行自动识别 和分类,用于监测和干预神经系统活动。
神经网络模拟与建模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 为研究神经功能和疾病提供工具。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未来治疗策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基因治疗,如通过纠正致病 基因来治疗遗传性疾病。
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或神经细胞移植来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促进神经再生 和功能恢复。
神经调控与修复技术
发展新型的神经调控和修复技术,如深部脑刺激、神经调控等,以改 善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课件)
马尾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腰椎穿刺部位:L3-4或L4-5。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隙:
①麻醉(腰麻) ②取脑脊液。
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麻醉
马尾
组成:主要由灰质和白质组成,各节段内部结构相似。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
灰质
灰质
白质
硬脑膜 脑蛛网膜
上面观
软脑膜 蛛网膜下隙
冠状面
硬膜外隙与蛛网膜下隙的比较
硬膜外隙
位置 硬脊膜与椎管之间
内容 静脉丛、脊神经根
压力
负压
交通
与颅腔不通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 脑脊液、脊神经根丝
正压 与颅腔相通
硬脑膜在颅顶部特征:结合疏松,易于分离,当硬脑膜血管损伤时可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
形成硬膜外血肿。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海绵窦 海绵窦 乙状窦
直窦
窦汇 乙状窦 海绵窦 横窦
岩上窦 横窦 窦汇 直窦
颅底上面观
海绵窦
颅底上面观
外侧壁内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 上颌神经
窦内 展神经 颈内动脉
硬脑膜窦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海绵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直窦
岩上窦 岩下窦
2.在脊髓横断面上,灰质两侧向前扩大叫( 前角 ),由( 运动)神经元组成。
与第四脑室脑脊液汇合
正中孔和外侧孔
与第三脑室脑脊液汇合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脑脊液循环障碍:室间孔阻塞→脑积水;蛛网膜粒渗透受阻→颅内压增高,可使脑组织受压移位,甚至 出现脑疝而危及生命。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PPT课件
• 腹侧通路– 进入 颞叶下部
– 负责物体、文字、 面孔的识别,即 “是什么”
• 背侧通路– 延伸 至中央后回
– 感知空间关系, 即“在哪里”
Sensory Areas – Primary
Auditory Cortex
• 初级听觉皮层
– 功能-声音的感知 – 位于颞叶上部的边
缘
Sensory Areas – Auditory
立联系 • 联络区 – 高级加工区
联络区
语言区(22、39、40、44、45) 顶后联络区(5、7 、40)
体像 颞叶联络区(20、21、37、38、22)
多种感觉整合, 概念构思 前额叶联络区(9、10、11、12、46、 47 、44、45)
判断、预见、人格
运动区 – Primary Motor Cortex
• 眶额叶皮层
– 与特殊气味的有意识的识别和回忆有关
Association Areas – Prefrontal
Cortex
• 额叶运动区之前的 广泛的区域
Association Areas – Prefrontal
Cortex
• 执行认知功能
– 思维和知觉的所有方面 – 信息的记忆和回忆 – 解决问题 – 情绪 – 与前脑的边缘部分有密切的联系
Lateralization of Cortical Functioning
• 两侧大脑半球分别控制对侧身体 • 两侧半球分别负责不同的认知功能
Lateralization of Cortical Functioning
• 左侧大脑半球
– 语言能力、数学和逻辑
• 右侧大脑半球
– 视空间技巧 – 面部表情的理解 – 直觉、情绪、艺术和音乐技巧
– 负责物体、文字、 面孔的识别,即 “是什么”
• 背侧通路– 延伸 至中央后回
– 感知空间关系, 即“在哪里”
Sensory Areas – Primary
Auditory Cortex
• 初级听觉皮层
– 功能-声音的感知 – 位于颞叶上部的边
缘
Sensory Areas – Auditory
立联系 • 联络区 – 高级加工区
联络区
语言区(22、39、40、44、45) 顶后联络区(5、7 、40)
体像 颞叶联络区(20、21、37、38、22)
多种感觉整合, 概念构思 前额叶联络区(9、10、11、12、46、 47 、44、45)
判断、预见、人格
运动区 – Primary Motor Cortex
• 眶额叶皮层
– 与特殊气味的有意识的识别和回忆有关
Association Areas – Prefrontal
Cortex
• 额叶运动区之前的 广泛的区域
Association Areas – Prefrontal
Cortex
• 执行认知功能
– 思维和知觉的所有方面 – 信息的记忆和回忆 – 解决问题 – 情绪 – 与前脑的边缘部分有密切的联系
Lateralization of Cortical Functioning
• 两侧大脑半球分别控制对侧身体 • 两侧半球分别负责不同的认知功能
Lateralization of Cortical Functioning
• 左侧大脑半球
– 语言能力、数学和逻辑
• 右侧大脑半球
– 视空间技巧 – 面部表情的理解 – 直觉、情绪、艺术和音乐技巧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1 PPT课件
中間內側核——與內臟感覺有關
板層 Ⅶ
中間外側核——與內臟運動有關 胸核(背核 clarke柱)—非意識性本體感覺
骶副交感核—在S2-4節段相當於板層Ⅶ,內臟運動
板層 Ⅷ — 中間神經元,影響γ與α運動神經元
-*-
板層 Ⅸ— 前角運動神經元 前角內側核:軀幹肌 前角外側核:四肢肌
α-運動神經元:支配跨關節的梭外肌纖維→關節運動 γ-運動神經元:支配梭內肌纖維→調節肌張力
-*-
2、屈曲反射
皮膚 脊神經後根
後角 中間神經元 α-運動神經元 脊神經前根
肌肉收縮
-*-
(二)脊髓損傷的一些表現
⒈脊髓全橫斷 脊髓休克
⒉脊髓半橫斷 布朗-色誇綜合征
⒊脊髓前角受損 弛緩性癱瘓
⒋中央灰質周圍病變 感覺分離
-*-
練習題
1 試述脊髓節段與椎骨的對應關係。 2 胃大部切除術通常在劍突與臍之間做正中切
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
第一節 脊 髓 一、位置和外形 二、脊髓的內部結構 三、脊髓反射和損傷表現
第二節 腦
-*-
第一節 脊 髓
一、位置和外形
前正中裂 前外側溝
位置:位於椎管內
上端平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
下端(成人)平第1腰椎體下緣
外形: 兩個膨大:頸膨大 腰骶膨大
6條溝:前正中裂 1 後正中溝 1 前外側溝 2 後外側溝 2
-*-
(二)白質 1.上行纖維束
(1)薄束 T5 以下 楔束 T4 以上 —傳導意識性本體感覺
薄束 楔束
-*-
(2)脊髓小腦束 1)脊髓小腦後束 2)脊髓小腦前束
—傳導非意識性本體感覺 3)脊髓丘腦束
脊髓丘腦前束 —傳導粗觸覺,壓覺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侧 C4 以下躯干和上下肢本体感觉和精
细触觉消失。
2.脊髓丘脑束 对侧 C4 以下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
略触觉消失。
3.皮质脊髓前束 同、对侧躯干肌和颈深肌都不受影响。
4.皮质脊髓侧束 C4 以下同侧四肢肌瘫痪
白质前连合损伤(空洞)
白质前连合交叉为两侧后角固有核来的浅 感觉纤维,损伤平面双侧浅感觉障碍,深感觉 正常。
Renshaw 细胞 抑制 运动细胞
2.后角 Posterior horn
后角头 颈 基底
①后角边缘核 ②胶状质 ③后角固有核 ④胸核
3.灰质中间带
①胸核:C8~L3 脊髓小脑后束
②中间内侧核 接受内脏感觉
③中间外侧核 T1~L3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S2~S4 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后角 中间带
▲
2.下行(运动)纤维束
外侧索 ★(1)皮质脊髓侧束
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 ※(2)红核脊髓束
调节屈肌的肌张力
★
※
前索 ▼(3)皮质脊髓前束
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
◆(4)内侧纵束
联系平衡觉、眼球运动
◆
和头颈部运动
▼
▲(5)前庭脊髓束 调节躯干四肢的伸肌张力; 身体平衡反射活动
■(6)顶盖脊髓束
参与完成视听觉防御 反射活动
疑核 延髓
副神经核 延髓
脑神经 Ⅴ
Ⅶ
Ⅸ,Ⅹ, Ⅺ Ⅺ
功能 咀嚼肌
面肌、二腹肌后腹、 茎突舌骨肌、镫骨肌 软腭、咽、喉及食管 上部骨骼肌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3.一般内脏运动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动眼神经副核 中脑 Ⅲ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上泌涎核 脑桥 Ⅶ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 腺
下泌涎核 延髓 Ⅸ 腮腺 迷走神经背核 延髓 Ⅹ 颈部、胸、腹腔大部分
※(7)网状脊髓束
※
▲
■
调节骨骼肌(外侧索和前索内)的肌张力
3.其他传导束
※ 固有束
位于后索内
★
联系脊髓各节本身或各节间
的反射活动
※
★背外侧束(Lissuer束) 位于后索内 传导痛温觉、内脏感觉
三、脊髓的功能
①反射功能 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
②传导功能
脊髓C4节半横断损伤了哪些传导束?会有何表现? 1.薄束、楔束
板层 Ⅰ Ⅱ
Ⅲ,Ⅳ Ⅴ,Ⅵ
Ⅶ
前角
Ⅸ
中央灰质 Ⅹ
神经核 缘层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位于后角基部 中间外侧核(T1~L 3) 骶副交感核(S2~S4) 中间内侧核 胸核(C8~L3) 前角内、外侧核 脊髓中央管周围
(二)白质
Whiter matter 后索 外侧索 前索 白质前连合
1.上行(感觉)纤维束
概述
与脊髓比较,脑干有下列特点:
1.由于中央管在延髓上部和脑桥背侧敞开 成为第四脑室底,运动核与感觉核从在脊髓的 背、腹关系变成为内、外关系。
2.灰质被交叉的纤维分割成不连续的细胞团 块(神经核)。
3.脑干纤维投射更复杂。 4.脑干网状结构更复杂。
1、灰 质
(1)脑神经核
动眼神经核 躯特体殊运内动脏运核动核 滑 展 舌 动三面疑车神下眼叉神核神经神神神经经核经经经核核核副运核动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 副上神泌经涎核核 内一脏般感 躯觉 体核 感觉核孤迷 三 三下束走叉叉泌核神神神涎经经经核背中脑核脑桥核核
T10~T12
S1~S5 和 C0、T12~L1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 灰质 白质 中央管 终室
(一)灰质 Gray matter
结构: 前角(前柱) 中间带 后角(后柱)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 网状结构
后角 前角
1.前角 Anterior horn
前角运动细胞 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人体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形态
6条沟:
2个膨大:颈膨大 腰骶膨大
1个脊髓圆锥
一条终丝
31个脊髓节段 31对脊神经:前根
后根
*脊髓节段平对椎骨的位置关系
脊髓节段
椎骨
C1~C4
C1~C4 0
C5~C8
C4~C7 -1
T1~T4
C7~T3 -1
T5~T8
T3~T6 -2
T9~T12
T6~T9 -3
L1~L5
前角损伤 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脊神经前根,支配同 侧的骨骼肌,故同侧支配区肌瘫痪。
总结本次课内容
一、主要概念 1.反射 2.反射弧 3.灰质 4.白质 5.神经 6.纤维束 7.神经核 8.神经节 9.网状结构 二、基本理论 1.神经系统的组成、区分 2.脊髓的phalon or brain
位置 脑桥、延髓 脑桥、延髓
脑神经 功能 Ⅷ 平衡觉 Ⅷ 听觉
2)非脑神经核
后索内 (1) 薄束和楔束
▲ 薄束:T5以下的
※ 楔束:T4以上的
传导: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
▲ ※
外侧索内
※(2) 脊髓小脑后束
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
※
◆(3)脊髓小脑前束
◆
▼
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
▼(4) 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
前索内 (5)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 躯干四肢的粗略触觉 压觉
脏器
4.内脏感觉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孤束核 延髓 Ⅶ,Ⅸ,Ⅹ 味觉和内脏一般感觉
5.一般躯体感觉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中脑 Ⅴ 咀嚼肌的本体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 脑桥 Ⅴ 头面部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延髓 Ⅴ 头面部痛、温觉
6. 特殊躯体感觉核
脑神经核 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概述
脑组成
端脑 间脑 小脑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室系统
大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背侧 丘脑
小脑
脑干的外形 腹侧面
(1)延髓
延髓脑桥沟 橄榄 锥体
锥体交叉
舌咽神经根 迷走神经根
副神经根 舌下神经根
(1)脑桥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小脑中脚
(3)中脑
脚间窝 大脑脚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特殊躯体感觉核 三 蜗叉神神经经核脊束核 前庭神经核
1.一般躯体运动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动眼神经核 中脑上丘 Ⅲ 上睑提肌,上、下、 内直肌,下斜肌
滑车神经核 中脑下丘 Ⅳ 上斜肌
展神经核 脑桥
Ⅵ 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 延髓 Ⅶ 舌肌
2.特殊内脏运动核
脑神经核 位置 三叉神经运 脑桥
动核 面神经核 脑桥
脑干的外形(背侧面)
(1)延髓
小脑下脚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楔束结节 薄束结节
(2)脑桥(背侧观)
上外侧边界:
小脑上脚
下外侧边界:
小脑上脚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菱形窝(第四脑室底)
上外侧边界:
小脑上脚
下外侧边界:
小脑上脚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3)中脑(背侧观)
上丘 下丘 滑车神经
(二)脑干内部结构
细触觉消失。
2.脊髓丘脑束 对侧 C4 以下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
略触觉消失。
3.皮质脊髓前束 同、对侧躯干肌和颈深肌都不受影响。
4.皮质脊髓侧束 C4 以下同侧四肢肌瘫痪
白质前连合损伤(空洞)
白质前连合交叉为两侧后角固有核来的浅 感觉纤维,损伤平面双侧浅感觉障碍,深感觉 正常。
Renshaw 细胞 抑制 运动细胞
2.后角 Posterior horn
后角头 颈 基底
①后角边缘核 ②胶状质 ③后角固有核 ④胸核
3.灰质中间带
①胸核:C8~L3 脊髓小脑后束
②中间内侧核 接受内脏感觉
③中间外侧核 T1~L3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S2~S4 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后角 中间带
▲
2.下行(运动)纤维束
外侧索 ★(1)皮质脊髓侧束
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 ※(2)红核脊髓束
调节屈肌的肌张力
★
※
前索 ▼(3)皮质脊髓前束
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
◆(4)内侧纵束
联系平衡觉、眼球运动
◆
和头颈部运动
▼
▲(5)前庭脊髓束 调节躯干四肢的伸肌张力; 身体平衡反射活动
■(6)顶盖脊髓束
参与完成视听觉防御 反射活动
疑核 延髓
副神经核 延髓
脑神经 Ⅴ
Ⅶ
Ⅸ,Ⅹ, Ⅺ Ⅺ
功能 咀嚼肌
面肌、二腹肌后腹、 茎突舌骨肌、镫骨肌 软腭、咽、喉及食管 上部骨骼肌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3.一般内脏运动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动眼神经副核 中脑 Ⅲ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上泌涎核 脑桥 Ⅶ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 腺
下泌涎核 延髓 Ⅸ 腮腺 迷走神经背核 延髓 Ⅹ 颈部、胸、腹腔大部分
※(7)网状脊髓束
※
▲
■
调节骨骼肌(外侧索和前索内)的肌张力
3.其他传导束
※ 固有束
位于后索内
★
联系脊髓各节本身或各节间
的反射活动
※
★背外侧束(Lissuer束) 位于后索内 传导痛温觉、内脏感觉
三、脊髓的功能
①反射功能 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
②传导功能
脊髓C4节半横断损伤了哪些传导束?会有何表现? 1.薄束、楔束
板层 Ⅰ Ⅱ
Ⅲ,Ⅳ Ⅴ,Ⅵ
Ⅶ
前角
Ⅸ
中央灰质 Ⅹ
神经核 缘层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位于后角基部 中间外侧核(T1~L 3) 骶副交感核(S2~S4) 中间内侧核 胸核(C8~L3) 前角内、外侧核 脊髓中央管周围
(二)白质
Whiter matter 后索 外侧索 前索 白质前连合
1.上行(感觉)纤维束
概述
与脊髓比较,脑干有下列特点:
1.由于中央管在延髓上部和脑桥背侧敞开 成为第四脑室底,运动核与感觉核从在脊髓的 背、腹关系变成为内、外关系。
2.灰质被交叉的纤维分割成不连续的细胞团 块(神经核)。
3.脑干纤维投射更复杂。 4.脑干网状结构更复杂。
1、灰 质
(1)脑神经核
动眼神经核 躯特体殊运内动脏运核动核 滑 展 舌 动三面疑车神下眼叉神核神经神神神经经核经经经核核核副运核动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 副上神泌经涎核核 内一脏般感 躯觉 体核 感觉核孤迷 三 三下束走叉叉泌核神神神涎经经经核背中脑核脑桥核核
T10~T12
S1~S5 和 C0、T12~L1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 灰质 白质 中央管 终室
(一)灰质 Gray matter
结构: 前角(前柱) 中间带 后角(后柱)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 网状结构
后角 前角
1.前角 Anterior horn
前角运动细胞 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人体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形态
6条沟:
2个膨大:颈膨大 腰骶膨大
1个脊髓圆锥
一条终丝
31个脊髓节段 31对脊神经:前根
后根
*脊髓节段平对椎骨的位置关系
脊髓节段
椎骨
C1~C4
C1~C4 0
C5~C8
C4~C7 -1
T1~T4
C7~T3 -1
T5~T8
T3~T6 -2
T9~T12
T6~T9 -3
L1~L5
前角损伤 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脊神经前根,支配同 侧的骨骼肌,故同侧支配区肌瘫痪。
总结本次课内容
一、主要概念 1.反射 2.反射弧 3.灰质 4.白质 5.神经 6.纤维束 7.神经核 8.神经节 9.网状结构 二、基本理论 1.神经系统的组成、区分 2.脊髓的phalon or brain
位置 脑桥、延髓 脑桥、延髓
脑神经 功能 Ⅷ 平衡觉 Ⅷ 听觉
2)非脑神经核
后索内 (1) 薄束和楔束
▲ 薄束:T5以下的
※ 楔束:T4以上的
传导: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
▲ ※
外侧索内
※(2) 脊髓小脑后束
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
※
◆(3)脊髓小脑前束
◆
▼
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
▼(4) 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
前索内 (5)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 躯干四肢的粗略触觉 压觉
脏器
4.内脏感觉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孤束核 延髓 Ⅶ,Ⅸ,Ⅹ 味觉和内脏一般感觉
5.一般躯体感觉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中脑 Ⅴ 咀嚼肌的本体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 脑桥 Ⅴ 头面部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延髓 Ⅴ 头面部痛、温觉
6. 特殊躯体感觉核
脑神经核 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概述
脑组成
端脑 间脑 小脑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室系统
大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背侧 丘脑
小脑
脑干的外形 腹侧面
(1)延髓
延髓脑桥沟 橄榄 锥体
锥体交叉
舌咽神经根 迷走神经根
副神经根 舌下神经根
(1)脑桥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小脑中脚
(3)中脑
脚间窝 大脑脚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特殊躯体感觉核 三 蜗叉神神经经核脊束核 前庭神经核
1.一般躯体运动核
脑神经核 位置 脑神经 功能
动眼神经核 中脑上丘 Ⅲ 上睑提肌,上、下、 内直肌,下斜肌
滑车神经核 中脑下丘 Ⅳ 上斜肌
展神经核 脑桥
Ⅵ 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 延髓 Ⅶ 舌肌
2.特殊内脏运动核
脑神经核 位置 三叉神经运 脑桥
动核 面神经核 脑桥
脑干的外形(背侧面)
(1)延髓
小脑下脚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楔束结节 薄束结节
(2)脑桥(背侧观)
上外侧边界:
小脑上脚
下外侧边界:
小脑上脚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菱形窝(第四脑室底)
上外侧边界:
小脑上脚
下外侧边界:
小脑上脚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3)中脑(背侧观)
上丘 下丘 滑车神经
(二)脑干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