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学设计新部编版2
1-2《离骚》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2《离骚》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c3cca4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6.png)
离骚屈原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历史地位。
2、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背诵名句,感受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教学难点诗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学习提示《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影响深远,后人将其艺术精神概称为“风骚”。
本课选取《诗经·卫风》中的《氓》和《楚辞》中的《离骚),学习时要注意比较作品不同的艺术风格,认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诵读时要注意品味相关诗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离骚》(节选)中,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学习时不妨结合《屈原列传》,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诵读时,要注意诗中繁复的意象、回旋复沓的表达、独特的节奏韵律,感受其中澎湃激荡的情感。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楚辞”与《楚辞》“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离骚》教学设计3篇
![《离骚》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10106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a.png)
《离骚》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离骚》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他是谁呢?二、补充背景资料1、作者其人。
2、“离骚”的含义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以指称楚辞“骚”,《诗经》被称为“风”,二者合称“风骚”。
(补充)《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诗坛当中光芒四射,可与日月争辉。
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还有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历来备受推崇。
司马迁对《离骚》的题解,是“离骚者,犹离优也”。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也有其他的见解认为“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课文1、注意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每句三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碎而夕替。
2、“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读时应拉长语气。
“兮”用在上下句中间,使全诗具有回环往复的旋律,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此诗中连词是划分节拍的标志之一,连词前划为一拍。
四、解析第一节1、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或生范读2、疏通难字词兮:语气助词,无意义。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c8cf1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14.png)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二《离骚》篇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定的涵义。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
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必修二5《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二5《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89862d83c4bb4cf7ecd143.png)
《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离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对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3、了解《离骚》语言特点,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2、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了解屈原“香草”“美人”传统。
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教师背写出《离骚》开头的部分内容,引出屈原。
帝高言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予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此内容既涉及屈原的出身,也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二、介绍屈原及他的《离骚》:1、关于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以实现“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2、《楚辞》与《离骚》《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6ce313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1.png)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活年代。
分析并欣赏《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解读《离骚》中的比喻、象征和意象。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离骚》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影响。
屈原的身世和《离骚》的创作背景。
《离骚》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步骤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离骚》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鉴赏法:品读经典片段,体会语言美和意象美。
2.2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屈原和《离骚》的背景。
讲解:分析《离骚》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离骚》中的比喻和象征。
品读:选取精彩片段进行诵读和解析。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离骚》中的比喻、象征和意象的解读。
3.2 教学难点理解《离骚》深层的哲理和思想。
分析《离骚》中的复杂比喻和象征系统。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离骚》背景和内容的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和思考深度。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教材:《离骚》节选文本。
参考书:相关研究《离骚》的学术论文和书籍。
多媒体:PPT课件,相关视频和音频资料。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参观屈原纪念馆或相关文化遗址。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解读《离骚》的文化价值。
推荐学生阅读《楚辞》其他作品,拓展文学视野。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离骚》节选文本,了解作者屈原和作品背景。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6.2 课后活动推荐学生阅读《楚辞》其他作品,如《天问》、《九歌》等。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仿写《离骚》中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优质课教案_8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优质课教案_8](https://img.taocdn.com/s3/m/7dfa4437561252d380eb6e74.png)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勾画加注法、诵读法、师生研讨法【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
今天,我们学习《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
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
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f44c9d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8.png)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人生经历。
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解读《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哲理思想。
1.2 教学内容1. 《离骚》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 《离骚》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3. 《离骚》中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离骚》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离骚》中的重要象征和意象。
3. 《离骚》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
2.2 教学难点1. 《离骚》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2. 《离骚》的深层含义和哲学思考。
3. 《离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导入:《离骚》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离骚》节选文本。
3. 小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意义和意象。
4. 课堂讲解:讲解《离骚》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3.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和文学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离骚》。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离骚》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离骚》中的具体象征和意象。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3. 知识掌握:学生对《离骚》的内容和文学特点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离骚》教学的反馈意见。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5.1 教学资源1. 《离骚》原文文本:提供《离骚》的原文节选。
2. 参考书籍: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和在线资料。
5.2 辅助材料1. 屈原简介:提供屈原的人生经历和成就介绍。
2. 《离骚》译文:提供《离骚》的现代汉语译文。
3. 相关诗歌:提供与《离骚》相关的其他诗歌作品。
离骚教学设计(4篇)
![离骚教学设计(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219a7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8.png)
离骚教学设计(4篇)第1篇: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
通假字3。
一词多义4。
词类活用5。
古今异义的词6。
句式7。
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教学设计范文四篇
![离骚教学设计范文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ecb23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5.png)
离骚教学设计范文四篇第一篇: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重点: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学习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诗经〉和第二篇: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什么叫楚辞?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离骚》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离骚》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https://img.taocdn.com/s3/m/bb63d2e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2.png)
《离骚》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把握“楚辞体”的特点。
2、领会本文的艺术手法3、体会诗人美好的品质和忧国情怀。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反复吟诵中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合新旧知识, 理解作者打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体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本文的写作手法, 理解屈原的精神与理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现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难点:领悟屈原爱国的实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有一个名字, 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每年端午节, 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 竞渡龙舟, 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 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屈原。
二、写作背景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
当时,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冶, 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 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 使屈原为之奤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
于是, 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 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三、作者介绍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 屈氏, 名平, 字原;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 任左徒、三闾大夫, 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3d0995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5.png)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2)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2. 《离骚》中的韵律、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3.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
三、教学难点1. 《离骚》的韵律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2. 比兴手法在《离骚》中的运用及其意义;3. 象征手法在《离骚》中的运用及其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离骚》全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离骚》节选部分,了解屈原及《离骚》的背景知识;3. 教学素材: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知识;(2)激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离骚》节选部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译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屈原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离骚》中的韵律特点;(2)深入剖析《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3)揭示《离骚》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验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2)讨论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离骚》的艺术价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离骚必修二教案
![离骚必修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fe21f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8f.png)
离骚必修二教案教案主题:《离骚》必修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作者屈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离骚》的内容、主题及其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内容及其主题;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的内容及其主题;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1.课本及教辅材料;2.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Step 2 学习(30分钟)1.引导学生阅读《离骚》原文,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他们对于《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3.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以及与屈原其他作品的异同之处。
Step 3 分享(10分钟)1.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2.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于《离骚》的独立见解和感受。
Step 4 拓展(10分钟)1.和学生一起探讨《离骚》的现代意义和影响,引导他们思考《离骚》对于现代人的启示和教益。
2.展示一些现代作品中对《离骚》的引用和借鉴,让学生体会古典文学作品对于现代文化的影响。
Step 5 总结(10分钟)1.学生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2.教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展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针对《离骚》这一篇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教学,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离骚》的现代意义和影响,培养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然而,由于时间有限,本节课只能对《离骚》进行初步的介绍和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还有一些难度。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进行拓展和延伸,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离骚》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离骚》教学设计新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ebdf4c581b6bd97f19ea42.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和作品成就。
2结合注释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并疏通文意。
3.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4.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司马迁的《史记》是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鲁迅先生在评价其成就时,称它是“无韵之《离骚》”。
这里把《离骚》作为参照物来评价《史记》,可见《离骚》本身地位之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离骚》中的一个片段,品味它的美。
二、知识积累1.关于屈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第一位诗人、第一位爱国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离骚》优秀教学设计2篇
![《离骚》优秀教学设计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c7eb7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1.png)
《离骚》优秀教学设计《离骚》优秀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离骚》,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教学内容:《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由屈原创作,内容丰富,艺术手法独特。
本次教学以《离骚》为核心,结合屈原的生平背景、篇章结构、意象表达等方面进行讲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2. 理解《离骚》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3. 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和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1. 理解《离骚》的深层含义和抽象意象;2. 掌握用正确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离骚》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屈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讲解《离骚》的基本结构和章节划分,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3. 分析《离骚》的意象表达: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4. 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发表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1. 深入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其主题和意义;2. 分析《离骚》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讲解屈原在《离骚》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欣赏其艺术之处;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要求学生在理解《离骚》的基础上,进行作文创作,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时:1. 学生作文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分享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评和交流;2. 教师点评和总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学辅助手段:1. 板书:重点词语、句子和意象;2. 展示:通过投影仪或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把握;3. 多媒体: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材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离骚》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fddd63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1.png)
《离骚》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鉴赏《离骚》中的名句,领会其深刻的哲理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离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评价。
(3)学会对比不同诗篇,感受《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3)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离骚》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名句的赏析和诗篇的对比阅读。
2. 教学难点:(1)把握《离骚》的象征、隐喻手法。
(2)深入理解《离骚》中的哲学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结合课下注释,理解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解读名句的深刻含义。
5.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诗篇进行对比,感受《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
6. 情感体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离骚》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离骚》,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分析《离骚》中的象征、隐喻手法,举例说明。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离骚》的创作背景,如楚国风貌、屈原事迹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c15559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e.png)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活年代。
1.1.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
1.1.3 解读《离骚》中的关键概念和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2.2 学会使用文献资料,对《离骚》进行深入研究。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3.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2.1 《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活年代。
2.2 《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
2.3 《离骚》中的关键概念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难点3.1 对《离骚》中的生僻字、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3.2 对《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3.3 对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的感悟。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4.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离骚》中的具体词句进行深入解析。
4.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活力。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1.1 简要介绍《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
5.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离骚》的世界。
5.2 自主学习5.2.1 学生自主阅读《离骚》(节选),理解字词句意。
5.2.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5.3 课堂讲解5.3.1 讲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活年代。
5.3.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
5.3.3 解读《离骚》中的关键概念和象征意义。
5.4 课堂讨论5.4.1 学生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心得。
5.4.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象征意义。
5.5 总结与拓展5.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5.5.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离骚》。
《离骚》教案5篇
![《离骚》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3af29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8.png)
《离骚》教案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教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习案【预习指导】1、走进新课: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离骚教案部编版优质
![离骚教案部编版优质](https://img.taocdn.com/s3/m/3646d61d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5.png)
离骚教案部编版优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屈原及其生平事迹。
2.分析《离骚》中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及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离骚》的象征意义和艺术特色。
2.难点:分析《离骚》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吗?(2)学生回答:屈原、李白、杜甫等。
2.诗歌解析(1)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2)带领学生逐句分析《离骚》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教师提问:这句话中,作者屈原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身世?学生回答:通过“帝高阳之苗裔”和“朕皇考曰伯庸”这两个词组,表现出自己的高贵出身。
b.“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教师提问:这句话中,作者屈原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名字和字?学生回答:通过“名余曰正则”和“字余曰灵均”,表现出自己的名字和字。
c.“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教师提问:这句话中,作者屈原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在品质?学生回答:通过“纷吾既有此内美”和“又重之以修能”,表现出自己的内在品质。
3.象征意义分析(1)引导学生理解《离骚》中的象征意义。
a.“离骚”一词的象征意义:离别、忧愁。
b.“帝高阳”的象征意义:高贵、尊贵。
c.“朕皇考”的象征意义:权威、尊严。
(2)让学生结合诗句,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意义。
4.艺术特色分析(1)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a.语言优美: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等。
b.结构严谨:诗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让学生结合诗句,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5.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离骚》,提高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离骚》全文。
2.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离骚》的象征意义、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对这首千古绝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部编版《离骚》教案
![部编版《离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abad0e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1.png)
部编版《离骚》教案教案标题:部编版《离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时代背景;2.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核心思想;3.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核心思想;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2.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1. 部编版《离骚》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离骚》的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屈原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忆屈原的相关知识,了解他的身份和时代背景。
二、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核心思想(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的课文,并思考其主题和核心思想;2.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3. 整合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离骚》主题和核心思想的多重层次。
三、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2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离骚》的课文,重点呈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 解释并讲解《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含义;3.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和意象对于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诗句,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 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以《离骚》为灵感,写一篇自己的诗歌作品;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离骚》的主题和核心思想;2.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创作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屈原的作品,比如《天问》等;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或现代的诗人,进行类似的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
教学评估:1. 学生对《离骚》的主题和核心思想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离骚》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分析能力;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理解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教学重难点《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
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
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
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
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
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
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
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
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
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三、感知、理解课文1.范读——让学生耳顺放课文朗读磁带或老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2.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3.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
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
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4.整体理解课文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93节,共2464字。
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46句。
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课文前44句为前11节,最后两句“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历来被认为后人添加的。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帝高阳”到“曰灵均”)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
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
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第二部分(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
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
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从“昔三后”到“而改路”)。
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
诗人赞颂先古三王和尧舜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种贤才,表达了他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
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人群小,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
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他指天为证,耿耿忠心。
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
第二课时一、导入齐读课文。
二、鉴赏课文引导学生欣赏:一是艺术手法,二是诗人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三是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这里面有描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
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他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三、背诵前6节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
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四、引申、拓展1.赏析屈原名句,诸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2.屈原的地位和影响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
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
司马迁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仅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力赞扬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记》的写作。
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为人。
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
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肯定了屈原的不朽。
杜甫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
他的诗歌也努力向屈原学习,所以他说:“穷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从古至今,在我国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危亡年代写下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现在仍感召着一代又一代。
屈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从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声形式,创造了一种句式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是诗歌形体的——次解放。
在文学创作上,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些对我国古代文学影响极大。
如张衡《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
还有屈原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像李白就认真学习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辞的精神,因此在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唐代另一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所受屈原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3.研究性学习选题设计——屈原人格之研究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综合。
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应从古今文献资料的记叙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寻踪访幽、探情究事。
要全面地了解屈原、有独创性地认知屈原,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要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探求人所未见、人所未识的东西,当然,这不能凭空设想,一定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参读书目:(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3)《楚辞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
五、布置作业课外选读屈原《涉江》、《国殇》等诗篇。
【资料】一、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
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
《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
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
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