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百家争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 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体现尊卑等级的 “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 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 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 期奉为正统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儒家思想对东亚 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专 题 一
本专题将儒家思想的发展分成了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课讲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二课讲儒家思想在西汉时发展成为正统思想; 第三课讲宋、明时期儒家发展到理学的新阶段;
第四课讲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传统
儒学,使其顺应历史发展的新潮流。
总起来四课内容构成了中国儒学的一部发展简史。
儒家
孟子wk.baidu.com荀子
墨家 道家
墨子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 孙武
兵家
孙膑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 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
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⑴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 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⑵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 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 阶级关系
“士”阶层大量涌现并得到重用,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 文化原因
私学逐渐兴起,打破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学术下移
老子(约前600-前500)
庄子(约前369-前286)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思想家, 道家创始人。其主要思想包括:⑴“道”是世界的 根本;⑵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⑶“小国寡民”的思 想。主要思想收集于《老子》(即《道德经》)。
“仁”-内在道德;“礼”-外在规范
【07年北京卷】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 《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 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 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A.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B.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明末清初
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 轻利主张针锋相对,墨子创立的 墨家提倡兼爱,同时提出非攻、
尚贤等讲求实际功利的主张。
墨翟(约前468-前376)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 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后世
称“韩子”或“韩非子”。
韩非子口吃,虽然不善言谈,但是 善于著述。他师从荀子,但思想观念却 大不相同,“喜刑名法术之学”。他继 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 家之集大成者。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 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 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 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哲学节在中国”活动中,
“谁是最伟大的哲学家”调查结果公布, 排名第一位的是
◆ 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但仍把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主张
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C.天行有常 D.“制天命而用之”
★ 天人关系上,荀子主张“天行有常, 人道有为”,要“制天命而用之”。
学派
人物
孔子
时代
主 要 思 想
◆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 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 ◆ 如果你是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的君主,你
会选择哪一学派的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 如果你是儒、法、道的信奉者,你认
为应如何遏制同学自习课说话的现象?
柏拉图,孔子紧跟其后排在第二位。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 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2.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 倡“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 轻”的民本思想。 “仁”-人际关系;“仁政”-阶级关 系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
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逐步完备。
【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 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儒家: 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 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 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 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专 题 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 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 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 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 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 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
春秋 人们应相互爱护,反对暴政,提倡“仁”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 战国 “制天命而用之” 战国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春秋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战国 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 战国 主张改革;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春秋 “避实击虚”;“知己知彼” 战国 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他的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封建社会初 期),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2.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3.儒家代表人物——荀子
★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
收各家思想,主张“仁义”和
“王道”思想,并提出“君舟 民水”思想,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约前313-前238)
孟子(约前372-前289)
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无恻隐 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恭敬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 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 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
家。他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并称“老庄”。 他的主要思想包括:⑴天道与自然无为;⑵“齐物
论”。其思想主要集中体现于《庄子》一书。
★ 老庄思想最大的特征即
“无为”“逍遥”的出世态度。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 爱,交相利。” ——墨子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主要包括: ①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②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 发展观: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 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但两汉以后,它
的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孔 子 (约前551-前479)
◆ 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要原因是( ) A.私学出现,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B.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 C.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
D.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大变革,大发展” ◆ 经济原因
封建经济出现并逐步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前提
◆ 政治原因
1)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政局动荡,思想领域空前活跃 2)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不同阶层不同力量反复较量
《历史必修·Ⅲ(文化史)》
专题一 第一讲
百 家 争 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
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 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 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 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孟 子 (约前372-前289)
荀 子 (约前313-前238)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 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 “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 (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除此,孔子还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 风,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