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依据是什么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长期的关节疼痛和关节肿胀。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等综合评估而得出的。
这些诊断标准旨在确保医生能够尽可能准确地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并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制定的标准,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持续关节炎超过6周,同时符合以下7项标准中的至少4项:
1. 早晨僵硬:关节早晨僵硬,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
2. 关节肿胀:至少有1个关节在体检或医生观察下存在关节肿胀。
3. 关节疼痛:至少有1个关节在体检或医生观察下存在关节疼痛。
4. 对称性:同时存在左右对称的关节炎。
5. 类风湿因子(RF)阳性: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
6. 抗环瓜氨酸肽(anti-CCP)抗体阳性: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
7. 总血细胞沉降率(ESR)或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清总血细胞沉降率
或C反应蛋白升高。
需要注意的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且这些标准并不是绝对的。
因此,医生在做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检结果、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因素。
类风湿诊断标准

类风湿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表现包括对称性关节炎、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受限、晨僵等症状。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目前国际上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有多种,其中最为常用的是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风湿病学会(EULAR)联合发布的诊断标准。
首先,临床症状是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重要依据。
患者常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晨僵现象明显,持续时间超过6周。
此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低热等。
这些临床症状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实验室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标志物,阳性率较高。
此外,白细胞计数和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也常常升高。
这些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最后,影像学检查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X线检查可发现关节面软骨和骨质的破坏、骨膜增生和关节腔狭窄等表现,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诊断和疾病活动性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也可以对关节软组织和滑膜进行评估,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监测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也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01
02
03
关节破坏和畸形
类风湿关节炎若不及时治 疗,可导致关节破坏、畸 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 量。
心血管并发症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易并发 心血管疾病,如心包炎、 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肺部并发症
类风湿关节炎可累及肺部 ,引发间质性肺炎、肺纤 维化等疾病。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其他并发症
还可导致眼部炎症、神经 系统损害、肾脏损害等并 发症。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要点一
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 症状以及影像学表现,评估病情严重 程度,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
要点二
药物作用机制
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如非 甾体抗炎药(NSAIDs)主要通过抑 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发挥 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免疫 反应减轻炎症;改善病情抗风湿药( DMARDs)可延缓或控制病情进展。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
随着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未来可能会实现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基因 背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未来可能会有更多 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如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等。
线、MRI等影像学检查。
03
对类风湿关节炎不典型表现认识不足
类风湿关节炎可表现为不典型关节炎、单关节炎等,提高对不典型表现
的认识有助于减少误诊。
典型案例分享与讨论
案例一
患者中年女性,因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肿痛就诊,类风湿因 子阳性,X线示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讨论:该患者 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典型表现,诊断明确。
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类风湿因子水平测定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H EN AN ME D I CA L RE S E ARC H J u l y 2 0 1 5,V o 1 . 2 4 ,N o . 7
・
8 3・
亡原 因之一 , 目前 多数学 者认 为尿毒症 时心肌容量 负荷 和心肌
类 风湿性关 节炎( r h e u m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 , R A) 是临床常见 的多 系统炎 症性 自身免疫性疾 病 , 现阶段 我国 的发 病率为 3 2—3 6 / 万…, 且有逐年升高趋势 。 目前 , 对类 风湿 性关 节炎 的诊断 主 要依据其 临床表 现及 血清类风湿 因子水 平等 。最新研 究表 明, 海华 生公 司生产的蛋 白分析仪配套试剂 , 根 据美 国风 湿病学会 的判定标准 , 血清类风 湿 因子 >2 0 I U / m l 为 阳性 ; 抗 环化 氨 酸肽抗体水平测定采用酶联免疫 吸 附试 验 ( E L I S A) , 试 剂 由上 海华 生公 司提供的第二代抗 一P C C试剂盒 , 操作 步骤 严格按 照 试剂 盒附带说 明书进行 。根据国际最新标 准 , 判定血 清抗环瓜 氨酸肽抗 体 > 5 U / m l 为 阳性 J 。若二 者 中有一 项指 标 阳性 , 则判定为二者联合检测 阳性 。 1 .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 P S S 1 7 . 0统计学软 件进行 数据处理 分析 , 定性资料 的组 间比较采 用 检 验 , P< 0 . 0 5为差 异有统
类风 湿因子水 平均可能存在阴性的情况 , 二者联合 检测 可显著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 值得 临床推广应用 。
【 关键词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 类 风湿因子 【 中图分类号 】 R 5 9 3 . 2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4 3 7 X . 2 0 1 5 . 0 7 . 48 0
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对辅助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价值探讨

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对辅助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价值探讨李新秀【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对辅助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该院收治的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52例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阳性率(76.92%、50.00%、88.46%)要显著高于对照组(19.23%、9.62%、28.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667,P=0.000;x2=20.267,P=0.000;x2=38.103,P=0.000);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联合检测与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联合检测在观察组中的阳性检出率(96.15%、76.9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2.31%、32.6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389,P=0.000,x2=20.536,P=0.000);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联合检测的总阳性率(54.81%)高于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检测(69.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92,P=0.032).结论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联合检测是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检出率的重要辅助方法,值得广泛推广.【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9(038)002【总页数】3页(P22-24)【关键词】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作者】李新秀【作者单位】普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普洱 66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2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遗传因素和感染因素是造成类风湿性关节炎高发的重要原因。
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大的危害性,由于该病可能伴有关节破坏,不仅会引起患者劳动能力丧失,同时也可能致残,但由于该病具有较高的误诊率,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而可能会造成患者的预后质量较差[1-2]。
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文章标题:深度解读: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导言在医学领域,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持久的疼痛和不便。
为了能够准确诊断该疾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其中,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准,它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解读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探讨其问题、局限性以及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意义。
一、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内容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是由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它包括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节肿胀2. 异常血清学指标3. 关节炎持续时间4. 关节受累部位5. 类风湿因子和抗CCP抗体6. 炎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以上这些诊断标准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为医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判断依据,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二、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问题和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在实际应用中,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判断标准过于片面:有些患者可能并不完全符合这些判断标准,但却依然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这就导致了在诊断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漏诊的情况。
2. 忽略了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是不同的,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但这些症状却并未被包括在诊断标准中。
3. 缺乏综合性: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虽然包括了一系列的判断标准,但它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标准之间的综合作用。
这就可能导致了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片面的诊断。
三、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意义和应用然而尽管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1987年ac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它为医生们提供了一系列的诊断依据,帮助他们在临床工作中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一、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ICD-10:M06.90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症状:持续性、对称性关节肿胀及疼痛,伴有晨僵。
2.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性关节炎分类标准及ACR/EULAR2009年RA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
其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及个体化。
一旦确诊,应尽早正规治疗。
既要通过一线非甾类抗炎药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缓解关节肿痛和全身症状,又要及时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再辅以理疗,同时应尽量减少和防治药物不良反应,最终选择疗效及耐受性均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M06.900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需特殊处理、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不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及便潜血检查。
(3)血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
(4)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自身抗体谱(含RF、抗CCP,AKA、APF、抗MCV)及炎性指标(CRP、ESR)。
(6)其他自身抗体检查(包括ANA、抗ENA和ds-DNA抗体),免疫球蛋白。
(9)胸部X片及心电图检查。
(10)腹部B超(肝胆胰脾和肾脏)。
(11)影像学检查:受累关节的X线片检查。
(12)骨密度检查。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2)超声心动图、胸部CT、关节超声检查,关节MRI、关节镜检查、抗结核抗体、PPD试验、病毒性肝炎系列、肿瘤标志物。
类风湿诊断标准

类风湿诊断标准类风湿诊断标准,全称“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风湿病学会于1987年联合制定的一套诊断标准,用于帮助临床医生准确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该标准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四个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病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史表现为对称性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持续时间超过6周。
同时还有晨僵现象、疲劳、低热等全身症状。
此外,还需排除其他风湿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主要包括关节、皮肤、眼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方面。
关节方面需要检查对称性关节肿胀、疼痛、压痛、活动度受限等情况。
皮肤方面需要注意是否有紫红色皮疹、皮下结节等表现。
眼部方面需要注意是否有结膜炎、巩膜炎等情况。
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方面需要注意有无受累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等。
其中,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志之一。
同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抗核抗体也是重要的检查项目。
四、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MRI、超声等。
其中,X线检查可发现关节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等表现;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关节软组织的变化;超声检查可以检测到关节滑膜、软骨下骨质变化等。
总之,类风湿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参考依据。
准确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缓解疼痛、减轻关节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也可以避免误诊、漏诊等问题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通过教育患者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
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02 03
心理支持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提供心 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和治疗效果。
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策
与患者充分沟通,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策过程,可使治疗方案更加符合 患者的需求和期望。
一旦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应尽早 开始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减 少关节破坏。
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病 情和药物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个体化治疗 早期治疗 联合用药
定期评估和调整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性 别、合并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采用联 合用药方案,如使用非甾体抗炎 药(NSAIDs)、糖皮质激素和免 疫抑制剂等。
节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MRI)检查
03
对软组织病变的分辨率高,可发现早期滑膜炎、血管翳形成等
改变。
03
鉴别诊断方法
Chapter
与其他关节炎症相鉴别
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是一种非炎症性的退行性关节病,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X线检查可 见骨赘形成,关节间隙高度正常。
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和其他组织中而引 起病损及炎性反应,其多有遗传因素和家族因素,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多见 于拇趾的跖趾关节,也可发生于其他较大关节,尤其是踝部与足部关节。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录
• 引言 • 诊断依据 • 鉴别诊断方法 • 并发症及风险评估 • 治疗策略选择及调整建议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的影像学依据
国内外现有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中,早期 诊断的客观指标较少,影像学指标也仅以传统的 X线改变为依据。
随着近年来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CT和MRI等先 进的影像设备已用于全身各系统器官病变的检查 。因此可分别根据CT对骨组织分辨率和MRI对软 组织分辨率等的特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 行早期检查,为其早期诊断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 据。
(1)、早期X线改变:
最早的可以看不出有X线改变,关节周围软组织 肿胀和骨质疏松很快出现。初为关节部受累,掌 骨和指骨两端关节部疏松,骨干部相对密度尚保 持正常。
早期改变是第2-5指的近端桡骨侧,相当于关节 囊附着处,呈对称性轻度的骨质边缘模糊。同时 可有骨质边缘缺损,紧靠缺损边缘下方呈局限性 脱钙,局部骨纹较细,但无囊肿区,在尺桡骨茎 突和第五掌骨近端尺侧也可发生类似早期改变。
3)、关节面骨质侵犯多见于边缘,是 滑膜血管翳侵犯的结果,也可累及临近骨 皮质,小关节,特别手骨最常见。
4)、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软骨骨 质吸收囊变,是血管翳侵入骨内所致,内 充纤维肉芽组织及滑膜呈透明影,周围有 硬化,最后为骨质充填。
5)、关节临近的情况
骨骼发生骨质各个阶段、滑膜炎及血管翳病理组织成分同,在 MRI可有不同的表现,对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有重要 的应用意义。
在疾病的早期及活动期、滑膜内产生富含毛细血管的肉芽 组织,并且关节内液体增多,因此在T1WI下呈中等信号 ,在ST1R下未高信号,增强后T1WI强化。
在疾病的静止期,血管翳由于纤维组织成分占主要地位, 含液少,因此在T1WI呈中等信号,在ST1R亦为中等信号 ,由于造影物质的进入受限,增强后不强化。
二、鉴别诊断:
1、关节结核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疗指南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疗指南
1 【制定规范的依据】
《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2【概述】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能引起全身性关节损害的慢性
结缔组织疾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软骨和软骨下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大部分患者的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并可有关节外其他器官与组织受累的表现。
目前多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3 【诊断】
3.1 典型表现
3.1.1好发于中年女性。
好发于手足小关节,尤其是
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及跖趾。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25羟基维生素D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西藏医药2021年第42卷第2期(总155期)●论 著●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25羟基维生素D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李培培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 河南信阳 464000摘要目的 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lvitamin D,25OH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及D-二聚体(D-Dimer,D-D)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于我院确诊为骨质增生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同期确诊为RA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所有入选者均已检测25OHD、Fbg及D-D水平,评估上述指标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
结果 观察组患者250HD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Fbg及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DAS-28评级RA患者中,缓解期250HD水平最高,而后由高至低依次为低度疾病活动期、中度疾病活动期、高度疾病活动期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DAS-28评级RA患者中,缓解期Fbg及D-D水平最低,而后由低至高依次为低度疾病活动期、中度疾病活动期、高度疾病活动期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D、Fbg、25OHD检测对RA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25羟基维生素D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骨质增生Diagnostic Value of the detection of D-dimer, Fibrinogen,25-hydroxyvitamin D Detec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Pei-pei LIDepartment of Medical Laboratory, Xiny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Xinyang, Henan 46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25-hydroxylvitamin D (25OHD), fibrinogen (Fbg) and D-dimer (D-D)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5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hyperosto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1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linical data of 35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RA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i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levels of 25OHD, Fbg and D-D of all selected patients were detected.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single detection and joint detection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level of 25OHD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and the levels of Fbg and D-D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5); Among the RA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AS-28 rating, the level of 25OHD in remission stage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low active group, medium active group and high active group, compared among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mong the RA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AS-28 rating, the levels of Fbg and D-D in remission stage were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low active group, medium active group and high active group, compared among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The detection of D-D, Fbg and 25OHD has higher diagnostic value in RA, it is helpful to judge the disease condition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rheumatoid arthritis; 25-hydroxyvitamin D; fibrinogen; D-dimer; hyperostosis类风湿性关节炎(RA)以滑膜炎为主要病理损伤,患者病情进展后,可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甚至引发残疾[1]。
类风湿性关节炎试题及答案

类风湿性关节炎(含答案)一、单项题(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恰当的答案)1.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最先受累的关节组织是A.骨组织B.软骨组织C.滑膜组织D.韧带E.血管翳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表现哪一条不正确A.可有骨质破坏B.骶髂关节被累及C.好发于手、腕、足的小关节D.好发于末端指间关节E.多关节受累3.哪项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关节表现A.晨僵B.关节肿胀C.关节痛及压痛D.游走性关节红、肿、热、痛E.关节畸形4.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具有较大特异性的是A.类风湿因子B.C反应蛋白C.血沉D.CCP抗体E.ANA5.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要点哪项是不适当的A.好发于中年女性B.对称性、周围性、慢性炎性关节病变C.CCP阳性有参考价值,但不是特异性诊断指标D.RF阳性有参考价值,但不特异性诊断指标E.X线是是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病情是否控制的金标准6.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病情抗风湿药首选A.柳氮磺胺吡啶B.环磷酰胺C.甲氨喋呤D.羟氯喹E.来氟米特7.如出现对称性指掌关节病变、晨僵症状,首先考虑是A.慢性活动性肝炎关节炎B.类风湿性关节炎C.结节性多动脉炎D.系统性红斑狼疮E.风湿性关节炎8.改变病情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哪一项是错误的A.只要有用药指征就宜早用B.均需长期用药C.联合用药D.个体化用药E.起效快,但停药后作用消失慢9.能够防止和延缓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结构破坏的药物是A.糖皮质激素B.抗疟药C.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非甾体抗炎药E.以上都不是10.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哪一项是不适当的A.能短期使用尽量不长期使用B.一般不应用地塞米松C.非甾体抗炎药不能控制症状或急性发作者可小剂量使用D.节外症状显著时可中等剂量使用E.反应药物起效前不要应用11.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理与HLA的关联是A.DR2B.DR4C.DR3D.DR5E.DR112.类风湿性关节炎少见的关节受累表现是A.尺侧偏斜B.屈曲畸形C.天鹅颈样畸形D.杵状指E.梭形肿大13.类风湿性结节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异的皮肤改变B.只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C.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D.对称性分布E.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14.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其它CTD疾病的鉴别比较可靠的方法是A.病因学方法B.免疫学方法—特异性抗体检测C.病理学方法D.临床症状特点E.体检及肌电图15.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下列哪种药物副作用多,现已少用A.金制剂B.青霉胺C.雷公藤D.免疫抑制剂E.氯喹16.中青年女性,初发掌指、腕近端指间关节痛,并有晨僵,类风湿因子阳性,可能诊断A.风湿性关节炎B.骨关节炎C.痛风D.强直性脊柱炎E.类风湿性关节炎二、多项题(每道题目答案至少有两个)1.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是A.与活动性、严重性成正比B.对诊断仅有参考价值C.其它结缔组织病、心内膜炎、肿瘤、结核可出现阳性D.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均出现阳性E.以上都不是2.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原则是A.一旦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应及早使用B.一般不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甾体抗炎药C.尽量个体化用药。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曹志红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
可累及大小关节,以手足小关节受累及为主,发病两年内就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使患者出现骨和软骨的破坏和侵蚀,关节畸形,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
及早的诊断,及早的治疗可有效减少致残。
因此,及时准确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做出诊断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介绍包括临床症状、血清检验、x影像、核磁共振和超声波等多种检查手段以及各自的利弊。
同时,会介绍与其他类似疾病的区别。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检查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增生及软破坏引起的慢性炎性反应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表现为滑膜炎,可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成关节破坏狭窄甚至强直,最终导致关节破坏。
但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症状非常轻微或可逐渐消退,以至于不易被医生发现。
随着人们对RA的重视,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取得了很大进展,检查的方法也很多样,但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一、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临床表现:类风湿关节炎(RA)最显著的临床表现为慢性滑膜炎,多有疲劳、弥漫性关节疼痛、小关节僵硬、肿胀或特殊关节的肿胀僵硬、活动度下降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关节肿胀及局限性的压痛等症状出现。
“晨僵”为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特殊症状。
较长时间静止不动后,关节及其周围出现僵硬感,至少持续1 h 以上,病程 6 周以上。
可以此作为诊断资料参考。
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般从指、趾、腕等小关节开始,因此,挤压指掌关节、跖趾关节观察是否产生疼痛是一个简便快捷的方法。
最好的检法是通过改变关节受压情况观察关节的反应。
一个手指放在关节上方,一个放在下方,另外手指各放在关节一侧。
前后方向改变关节的压力感觉滑膜增厚情况;随着病情进展,关节的屈曲活动受限,手指活动迟钝,关节韧带松弛,手部肌肉开始萎缩,手部力量有所丧失;早期腕关节受累表现为腕背部轻度肿胀,过伸过屈被动活动腕关节出现剧烈疼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怎么诊断比较好

/类风湿性关节炎怎么诊断比较好我们患了类风湿我们应该如何检查诊断呢?类风湿性关节炎怎么诊断比较好?诊断的过程有什么呢?下面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吧。
也希望大家多了解相关的常识才会对类风湿治疗能够起到更好的帮助作用。
1.抗核抗体谱。
2.类风湿因子除出现在类风湿关节炎外,尚见于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等。
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以常人中性粒细胞为底物按所见荧光的图型,分为C-ANCA(胞浆型)和P-ANCA(核周型)、其他各自的抗原为胞浆内的丝氨酸蛋白酶和骨氧化酶。
本抗体对血管炎的诊断极有帮助,且不同的ANCA抗原提示不同的血管炎,如C-ANCA主要出现在Wegener肉芽肿、Churg-Strauss综合症,P-ANCA则见于显微镜下结节性多动脉炎,新月形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抗磷脂抗体临床上应用的有抗磷脂抗体和狼疮抗凝物两种测定方法。
本抗体出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病。
抗磷脂综合症是指临床表现有动脉或静脉栓塞、血小板减少、习惯性流产并伴有抗心磷脂抗体和(或)狼疮抗凝物者,除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外也可以是原发性的。
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类型(一)自身抗体在类风湿性疾病的范围内应用于临床的自身抗体分以下四类:抗核抗谱、类风湿因子、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抗磷脂抗体。
对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有很多的作用。
(二)滑液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关节滑膜炎症。
特别是在滑液中找到尿酸盐结晶或滑膜细菌培养阳性则分别有助于痛风或化脓性关节炎的确诊。
(三)关节影像检查X线检查有助于关节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亦能随访了解关节病变的演变。
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其他尚有关节CT、MRI、同位素等检查。
上述就是专家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怎么诊断比较好做出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日常生活中,一旦有类似上述类风湿症状出现,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和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评价标准一、诊断标准:1.ACR(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诊断标准:(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
(2)至少三个关节区的关节炎:关节肿痛涉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共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
(3)手关节炎。
关节肿胀累及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腕关节。
(4)对称性关节炎。
同时出现左、右两侧的对称性关节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不要求完全对称)。
(5)皮下结节。
(6)RF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的检出率﹤5%)。
(7)手和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侵蚀或骨质疏松。
注:表中1-4项必须持续超过6周,符合表中7项中至少4项者可诊断为RA。
但是,不除外符合标准者合并另一种疾病的可能性。
2.国内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1988):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
并有如下分期:①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
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3.ACR/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2010)新标准:总得分6分以上可确诊RA。
注:名词解释:①受累关节数:指评价时压痛和肿胀的关节数但不包括DIP、第一腕掌关节、第一跖趾关节;②关节大小的定义:中大关节指肩、肘、膝、髋、踝;小关节指MCP、PIP、第一指间关节、跖趾关节2-5及腕;③滴度的定义:高滴度阳性指RF或抗CCP抗体中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3倍或以上;低滴度阳性指RF或抗CCP抗体中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但不超过正常上线3倍.二、评价标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估方案,因此可以说对疾病的活动性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加以衡量,但是总的原则是一致的,即炎症程度、骨侵蚀的加剧和功能的快速减低均提示病情处于活动状态。
抗CCP抗体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价值

计学 意义 ( = 0 . 8 2 , P > 0 . 0 5 ) 。对照组中 , 前者 阳性 7 例, 阳性 早期诊断和正确诊 断。 率为 6 . 9 3 6 8 % , 两种检测方 综上所述 , 作 为独立 的血清学 指标 , 抗C C P 抗体用 于诊 法 阳性率之 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 1 9 . 8 6 , P < O . 0 1 ) 。两种 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的特异 度较 高 。 弥补 了类风湿 因子特异 度 方法联合检测 , 研究组 阳性 9 8 例, 对照组 4 例, 阳性率分别 相对较低 的缺 陷 , 两者敏感度 之间 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 且 为8 7 . 5 0 %和 3 . 9 6 %。 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因此 , 单独应用于诊断该病均有一定 不 研 究组 与抗 C C P 抗体 和类 风湿 因子 阳性率 比较差 异有 足 。而将两个血清学指标做联合平行试 验 , 敏感度和特异度 统计学意义 ( 前者 z . - 9 . 7 2 , P < 0 . 0 1; 后者 = 5 . 5, 0 P < 0 . 5) 0 , 对 均得 到了显 著提升 , 且研 究组 与抗 C C P 抗 体 和类 风湿 因子 照组与抗 C C P 抗体 和类风湿 因子 阳 性 率比较前者差异无统计
具有可 比性。
1 . 3 统计学方法 分别计算 抗 C C P 抗体和类风湿 因子及其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 抗C C P 抗 体用 于诊 断类风湿性关节 联合 ( 平行试验 ) 检测的真 阳性率 ( 敏感度 ) 和特异度 ( 真阴 炎 的敏感度 和特异 度分别 为 7 0 . 5 4 %和9 3 . 0 7 % , 类 风湿 因子 性率 ) , 应用卡方检验 比较各检测方法真 阳性率之间的差 异是 分 别为 7 5 . 8 9 %和 6 8 . 3 2 %, 两者 在一定程 度上均 可用于该 病 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 的诊断 。但是 比较而 言 , 抗C C P 抗体 的敏感度较低 , 不利于
类风湿关节炎检测指标

类风湿关节炎检测指标类风湿关节炎的检测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类风湿因子(RF):这是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的自身抗体之一。
正常人类风湿因子检测结果一般为阴性,如果类风湿因子检测结果为阳性,则提示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 C反应蛋白(CRP):这是在机体受到感染和损伤时会急剧上升的一种蛋白质。
C反应蛋白上升能够激活身体的保护功能,清除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
类风湿关节炎通常与感染有关,因此可以通过C反应蛋白的检测来进行诊断。
3. 抗核抗体(ANA):这是抗细胞核成分的抗体的总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会呈现阳性反应。
ANA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阳性率为50-90%,但特异性不高,可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起出现。
4. 抗角蛋白抗体(AKA):这是针对角质层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AKA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阳性率为60-78%,且特异性较高。
5. 抗RA33抗体:这是针对RA33抗原的自身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阳性率为70-80%,且特异性较高。
6. 抗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体和抗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这些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已被纳入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风湿病联盟(EULAR)诊断标准。
此外,医生还会进行关节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检查是类风湿关节炎筛查的第一步,关节疼痛、肿胀、红热、活动受限等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症状。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关节的炎症和损伤程度。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医学书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依据是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疾病,临床上一般根据该疾病的诊断依据作为参考因素,常用的诊断依据包括患者的血清抗原、抗核抗体、X线检查等,一般医生可以也可根据患者的关节变化作为诊断要点,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介绍。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依据:
(1)标准的X线片所见(除骨质增生外,必须有受累关节附近的骨质疏松存在)。
(2)类风湿因子阳性。
(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4)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的三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生及呈栅栏状;明显的慢性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形成淋巴结的趋势;表层或间质内致密的纤维素沉积;灶性坏死。
(5)皮下结节中的组织学改变应显示中心区细胞坏死灶,围绕着栅栏状增生的巨噬细胞及最外层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临床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协同核抗原抗体(抗RANA抗体)的阳性率(93%~95%),明显高于其他各种类型关节炎的患者(约19%0)及健康人(约16%),可作为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项有力证据。
约10%~30%患者在关节的隆突部位,如上肢的鹰嘴突、腕部及下肢的踝部等出现皮下小结,坚硬如橡皮。
皮下小结不易被吸收,皮下小结的出现常提示疾病处于严重活动阶段。
抗核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阳性率约10%~20%。
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重症者及伴关节外病变者可下降。
X线检查:早期患者的关节X线检查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腔渗液外一般都是阴性。
关节部位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译】:由多种因素所致,它的基本病理机理是骨代谢过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偶联出现缺陷,导致人体内的钙磷代谢不平衡,使骨密度逐渐减少而引起的临床症状。
)可以在起病几周内即很明显。
关节间隙减少和骨质的侵蚀,提示关节软骨的消失,只出现在病程持续数月以上者。
半脱位,脱位和骨性强直后更后期的现象。
当软骨已损毁,可见两骨间的关节面
融合,丧失原来关节的迹象。
弥漫性骨质疏松在慢性病变中常见,并因激素治疗而加重。
无菌性坏死的发生率特别在股骨头,亦可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而增多。
温馨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饮食要留心,首先要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而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饮食要注意以清淡为原则,不要食用辛辣食物。
尽可能少吃脂肪食物,坚持以醣类和蛋白质为主要热量来源。
因为,肥胖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也会造成影响,因此体重超标者要注意健康减肥。
原文链接:/lfsxgjy/2014/0326/157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