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
水产养殖行业水产养殖安全操作规程
水产养殖行业水产养殖安全操作规程一、引言水产养殖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为保证养殖环境的安全和提高养殖效益,制定水产养殖安全操作规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养殖环境、饲料管理、疾病防控、水质监测等方面,向水产养殖行业提出一系列安全操作规程。
二、养殖环境管理1. 水质管理:为确保水质的清洁和稳定,每天应对养殖池进行定期清理和检查。
定期清理污水管道和过滤系统,避免积存的废弃物对水质造成污染。
同时,定期取样水质进行检测,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和处理。
2. 温度控制:养殖水温是水产养殖中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应根据不同的养殖对象,合理控制水温范围,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养殖生物造成伤害。
定期检查和调整加热或降温设备,确保水温稳定。
3. 清洁消毒:定期对养殖设施进行清洁消毒,清除细菌、寄生虫等潜在病原体。
选择无毒、无刺激性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浓度进行消毒操作,确保养殖环境的卫生与安全。
三、饲料管理选用优质饲料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基础。
饲料供应商应具备合格的饲料生产条件和资质,定期对饲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同时,饲料的储存应防止潮湿和霉变。
2. 合理投喂:根据养殖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投喂计划和投喂量。
定期检查养殖对象的生长状况,饲料的摄入情况,必要时调整投喂量。
避免过度投喂造成饲料的浪费,也避免欠投喂引发生长不良。
四、疾病防控1. 定期检查:定期对养殖对象进行体检,如发现异常情况(比如体表溃疡、呼吸不畅等),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
定期进行养殖环境的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清除并消毒。
2. 防疫措施:制定科学的免疫和防治方案,按照规定进行疫苗注射和药物控制。
同时,加强养殖对象的免疫能力,提高其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 疫情报告:如发现疾病疫情,应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接受指导和处理。
同时,与其他养殖户保持联络,加强信息共享,共同应对疫情的蔓延。
五、水质监测定期对养殖池的水质进行常规检测,包括pH值、溶解氧、氮磷含量等。
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导言: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它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水产品。
然而,过度捕捞和不合理的养殖方式对水产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为了保护水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的规定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本文将对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进行论述。
一、水体保护措施1. 确定合理的养殖规模和密度。
为了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水产养殖的规模和密度应根据养殖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估和确定。
2. 制定排污标准和限制。
对于含有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废水,应严格限制其排放,并建立科学的排污标准,确保养殖废水的处理合规。
3. 推广环保养殖技术。
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如循环水养殖、水质处理等技术,减少养殖过程中对水体的影响。
二、废弃物管理措施1. 建立废弃物处理制度。
明确水产养殖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处理和利用方式,并建立健全的废物管理制度,确保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和利用。
2. 提倡废物资源化利用。
鼓励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利用养殖废物生产有机肥料、饲料等产品,减少环境负担。
3. 强化废物排放管控。
严格对养殖废弃物的排放进行管控,确保废物排放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三、养殖区域生态保护措施1. 保护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
将养殖区域划定为生态保护区,禁止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持养殖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
2. 加强养殖区域的监测和评估。
定期对养殖区域的水质、生态等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限制养殖区域的开发和利用。
在养殖区域内限制其他开发活动,防止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
四、防止疾病传播措施1. 加强疫病监测和预防。
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和预防体系,及时控制和防范疫病的传播和扩散。
2. 严格养殖健康管理制度。
制定合理的养殖健康管理制度,包括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疫苗接种和疫情报告等方面。
3. 加强水产品质量监测。
加强对养殖水产品的质量监测,确保其达到卫生安全标准。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为了保障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确保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定。
一、养殖场环境管理1. 养殖场周围应保持洁净,禁止任何有害物质和污染源进入养殖区域。
2. 养殖池塘、鱼池等必须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残渣和鱼粪等杂物。
3. 养殖场应配备合格的水质检测设备,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检测,并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4. 养殖场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建立日常检查记录,定期评估养殖环境的卫生安全情况。
二、养殖品种选育1. 养殖场必须选择适应当地水质环境的优质品种进行养殖,确保养殖品种的生长状况和抗病能力。
2. 养殖场必须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的养殖技术指导,确保养殖品种的生长和免疫健康。
3. 养殖场必须遵循规范的养殖操作流程,确保养殖品种的合理饲养和管理。
三、养殖饲料管理1. 养殖场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饲料产品,并定期检测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安全性。
2. 养殖场必须按照规定的喂养量和喂养次数进行饲喂,并确保饲料的摄入量适宜。
3. 养殖场应经常监测饲料的质量,定期检测饲料中的有害物质含量,确保饲料的安全性。
四、养殖水质管理1. 养殖场应定期检测养殖水质的微生物、重金属、有害物质等指标,确保养殖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2. 养殖场必须进行科学的水质处理,确保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和水质安全。
3. 养殖场必须按照规定的养殖密度进行养殖,合理控制养殖水体中的鱼体密度,防止疫病传播和水体污染。
五、养殖疫病防控1. 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控机制,定期对养殖品种进行疫苗接种和防病处理。
2. 养殖场必须配备专业的疫病防控人员,并进行规范化的疫病监测和管理。
3. 养殖场应加强对养殖场周边环境和人员的卫生管理,防止病原体交叉感染。
六、养殖产品质量检验1. 养殖场必须在养殖周期结束后,对养殖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
2. 养殖场应定期开展对养殖产品的检测,检测项目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和生物毒素等。
水产品养殖场管理制度
水产品养殖场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水产品养殖场的管理,并提高水产品的产出和质量。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水产品养殖场的管理和操作。
第二章养殖场基本要求第三条【场地要求】养殖场应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周边环境清洁的区域。
场地应具备良好的排水条件,避免水积聚引起污染。
养殖场应有良好的自然风、阳光照射条件,以保证水产品的生长需求。
第四条【设施建设】养殖场应按照规模合理规划渔池、饲养场、生产场等设施,并保证设施的安全性和卫生条件。
第五条【水质要求】养殖场应保证水质清洁、无污染,符合水产品的生长需要。
应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在合理范围内。
第三章养殖管理第六条【物种选择】养殖场应选择合适的水产品养殖种类,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条件确定养殖品种。
第七条【放养计划】养殖场应制定合理的放养计划,包括放养数量、放养时间、放养方式等,并在养殖过程中及时调整和改进。
第八条【饲料管理】养殖场应专业配制、提供适合各个生长阶段的饲料,并按照饲养需求,合理投喂,避免饲料浪费和过度投喂。
第九条【疾病预防】养殖场应加强疾病预防工作,定期对水产品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传染。
第四章安全管理第十条【防汛措施】养殖场应制定防汛预案,加强堤坝的建设和巡查工作,确保在降雨期间养殖场的安全。
第十一条【防火措施】养殖场应加强防火意识,建立完善的消防设施,进行定期的消防演练。
第十二条【安全意识培训】养殖场应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章环境保护第十三条【废水处理】养殖场应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废水,防止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湖泊,造成水质污染。
第十四条【污物处理】养殖场应建立污物处理设施,及时清理和处理养殖废弃物,防止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第六章外部合作与监管第十五条【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养殖场应与相关部门积极合作,共同推进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并及时了解和响应相关政策。
浅谈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及管理措施
浅谈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及管理措施2006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实施,这是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制定的一部法律。
当前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病害及污染事故频繁发生,水产品药残和水产品质量下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无公害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对于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渔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无公害水产养殖是一种规范化的养殖过程,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相关的标准或规范来实施。
一、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的技术措施1.产地要求养殖基地必须经过认证,须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gb/t184074-2002)》标准的要求,养殖水源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标准的要求;养殖底质要求无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无异色、异臭,呈自然结构。
2.水质要求开展水产养殖,首先要对水源进行全面仔细的了解,既要保证全年水量充足,也要注意水源无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污染,不得使养殖水体带有异色、异臭、异味,大肠杆菌、重金属、有机农药、石油类等有毒、有害物质,水质要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
通过对养殖水体废弃物的排放和水体自净能力的研究,采取合理的水质管理和调控技术,使水源的各项理化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用水水质(ny5051-2001)》的标准,水体肥料坚持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严禁使用被污染源污染的肥料,施用时以量少次多为宜,尽可能维持良好的养殖种类的生活环境。
3.品种和放养要求养殖生产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根据本地区渔业资源自然承载力,确定最大养殖量。
(1)品种选择。
品种是开展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要根据市场需要和生产条件确定养殖品种,鱼种应保证优质、健壮、无病害。
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引进、培育、开发抗病抗逆养殖品种。
水产养殖质量管理标准
水产养殖质量管理标准在现代社会中,水产养殖行业逐渐成为食品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证水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科学的水产养殖质量管理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养殖环境、饲料管理、疾病防控、养殖设施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论述水产养殖质量管理标准,旨在推动水产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
一、养殖环境管理良好的养殖环境对于水产养殖的成果至关重要。
在水产养殖中,养殖场的水质、光照和水温等因素对于水产品的生长和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养殖环境管理应遵循以下标准:1. 水质监测:定期对养殖场水质进行监测,检测指标包括溶氧量、水温、酸碱度等,确保水质符合水产养殖的要求。
2. 光照管理:根据养殖物种的光照需求,合理设置养殖场的灯光,保证养殖区域光照均匀。
3. 温度调控:根据养殖物种的温度要求,合理调节水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饲料管理饲料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水产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因此,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是保证水产养殖质量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饲料管理的标准:1. 饲料配方:根据养殖物种的需求,科学配制饲料,确保饲料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
2. 饲料投喂: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喂养导致水体污染和饲料浪费。
3. 饲料品质:严格把关饲料的质量,禁止使用含有有害物质和添加剂的饲料。
三、疾病防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威胁着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降低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制定疾病防控标准是必要的。
以下是疾病防控的标准:1. 防疫措施:建立科学的防疫制度,包括疫苗接种、疾病监测、隔离治疗等,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 环境卫生: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理,减少病原体滋生的可能性。
3. 养殖物种选择:根据养殖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养殖物种的易感性,选择适合的养殖物种,降低发生疾病的风险。
四、养殖设施养殖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的成果。
优质的养殖设施能够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有助于水产品的健康发育。
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标准
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标准一、引言水产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人类对鱼类和其他水产品的需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供应。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水产养殖业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
为了保护水产养殖环境,维持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标准至关重要。
二、养殖场选址标准1. 水质评估:养殖场选址前需进行水质评估,确保养殖水体符合鱼类和虾类生存所需的水质要求。
2. 土壤评估:评估土壤质量,保证土壤适宜水产养殖的要求。
3. 水源可靠性:选址要考虑充足的水源供应,以满足养殖活动的需要。
三、养殖设施建设标准1. 清洁消毒:养殖设施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清洁消毒处理,以杀灭病原菌和寄生虫。
2. 养殖网箱:使用符合要求的养殖网箱,保证鱼类和虾类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3. 污水处理:建设合理的污水处理设施,对养殖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确保排放达标。
1. 原料选择:选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要求的饲料原料,杜绝使用含有禁用物质的饲料。
2. 配方比例:饲料配方要合理,根据不同种类的水产品和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科学调配饲料成分。
五、养殖水体环境监测标准1. 水质监测:定期监测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2. 水体温度控制:根据鱼类和虾类的生长特性,控制养殖水体的温度在适宜范围内。
六、疾病防控标准1. 预防措施: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确保养殖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2. 防治方法:对发生疾病的养殖场进行及时隔离和治疗,减少病害传播的风险。
七、环境污染防治标准1. 废弃物处理:合理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减少对水体和周边环境的污染。
2. 水体循环利用:采用循环利用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降低养殖活动对水体的影响。
1. 监测频率:建立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对养殖场进行监测,确保养殖活动符合环境保护标准。
2. 处罚力度:对违反环境保护标准的养殖场,依法进行处罚,形成严格的监管体系。
水产养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水产养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第一条总则为加强水产养殖食品安全管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水产养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基本要求水产养殖者应当遵循诚信、公平、合法、安全的经营原则,保证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四条养殖环境管理(一)水产养殖场所应选择在无污染、水质清澈、排水畅通的地区,符合国家有关养殖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二)水产养殖者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养殖水域受到污染,保持养殖水域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水产养殖者应合理使用养殖饲料和药物,防止药物残留和滥用。
第五条养殖过程管理(一)水产养殖者应按照养殖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养殖,确保养殖产品的生长和发育。
(二)水产养殖者应定期对养殖产品进行检测,确保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水产养殖者应建立养殖记录,记录养殖过程中的饲料使用、药物使用、水质检测等情况,以备查验。
第六条产品包装和标识(一)水产养殖者应对养殖产品进行合理包装,防止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受到污染。
(二)水产养殖者应在养殖产品包装上标明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单位等信息,确保消费者能够清晰了解产品情况。
第七条销售管理(一)水产养殖者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许可证,合法经营。
(二)水产养殖者应对养殖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三)水产养殖者应建立销售记录,记录销售产品的名称、数量、销售日期、购买单位等信息,以备查验。
第八条监督管理(一)各级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水产养殖活动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二)各级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水产养殖产品进行抽检,确保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各级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处理消费者对水产养殖产品的投诉和举报。
第九条法律责任(一)违反本制度的,由各级水产养殖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并处相应的法律责任。
水产养殖规定
水产养殖规定水产养殖规定为了保护水域资源,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水产养殖规定。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规定:一、水产养殖场选址规定1.水产养殖场应选择水质清洁、水体流动、无污染的地段作为选址;2.选址时应尽量避开水域的污染源,如化工厂、污水排放口等;3.养殖场的选址要符合环保、安全的原则,任何建筑物和设施都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二、水产养殖种养规定1.养殖种类的选取应根据当地水域环境和市场需求,合理选择适宜养殖的水生动植物;2.养殖种类要具有健康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种苗;3.养殖场必须按照养殖技术规定合理饲养,养殖密度不得超过规定的限制;4.禁止养殖具有传染病及严重害虫的动植物。
三、水质保护规定1.水产养殖场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污染防治设施,防止养殖场的废弃物、饲料残渣等进入水体;2.养殖场在流入水域的鱼虾等养殖物种不得携带寄生虫、细菌等对水体和其他养殖物种有害的病原体;3.定期开展水质检测,保持水体清洁。
四、投放规定1.禁止随意投放非本地域、非本水域的水产养殖物种;2.投放的养殖物种必须符合相关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五、养殖环境管理规定1.禁止在水产养殖场周围进行工业、农药等有害物质的过量使用;2.禁止在养殖场周围倾倒垃圾、排污等行为;3.养殖场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维持适宜的养殖水体温度和氧气含量;4.定期对养殖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转。
六、养殖涉及的土地利用规定1.养殖场的规模和土地利用必须符合相关规定;2.禁止私自占用、破坏农田、草地、湿地等其他土地资源。
七、养殖废弃物处理规定1.养殖场务必建立、完善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按照规定的方法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2.禁止随意倾倒养殖废弃物进入水体,要按照规定进行集中和妥善处理。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规定是保护水域资源、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和养殖场都有一定的约束力。
同时,养殖场务必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加强对人员的技术培训,保证合规运营,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水产养殖环境。
2024年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2024年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产品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规范养殖业经营行为,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水产品养殖活动。
第三条水产品养殖应当遵循科学规划、规范养殖、饮食安全的原则,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四条水产品养殖应当依法取得相关审批手续,完善养殖管理制度,加强养殖现场监管,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章养殖基地管理第五条水产品养殖基地应当选址适宜,水质优良,土壤肥沃,具备良好的光照、温度和气候条件。
第六条水产品养殖基地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养殖区域划定,规范养殖活动。
第七条水产品养殖基地应定期进行水质检测,确保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八条水产品养殖基地应加强疫病防控,定期进行养殖区域消毒,确保养殖环境卫生。
第九条水产品养殖基地应加强对养殖场地、设备和饲料的检修、保养和清洁,确保运行正常。
第三章养殖过程管理第十条水产品养殖过程应开展兽医监测和兽药使用管理,确保水产品健康。
第十一条水产品养殖应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防止饲料残留和污染。
第十二条水产品养殖应遵循生态养殖原则,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第十三条水产品养殖应加强对养殖过程中疫病的防控,及时对病死水产品进行处理,防止疫病扩散。
第四章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第十四条水产品应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养殖、加工、储存和运输,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第十五条水产品加工企业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检验控制。
第十六条水产品加工过程应遵循卫生安全规范,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保证产品无细菌和有害物质。
第十七条水产品加工企业应定期组织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
第十八条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发现质量安全问题,应及时停产、没收违法所得,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监督检查与处罚第十九条监督部门应加强对水产品养殖过程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场卫生与消毒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场卫生与消毒措施水产养殖业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行业之一,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养殖场卫生与消毒措施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场卫生与消毒措施,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卫生措施1.场地选择和规划。
选择合适的场地是确保养殖场卫生的首要步骤。
理想的场地应远离污染源,例如工业企业和农药使用区域。
同时,合理规划养殖场的布局,确保养殖池塘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以避免疾病的传播。
2.污染源控制。
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应保持清洁,需定期清理并处理垃圾、积水等污染物。
养殖池塘周围应设有围栏、沟渠等防止外界污染的建筑物,防止野生动物和雨水的进入。
3.养殖设备和工具卫生。
养殖设备和工具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养殖设备要定期清洗、消毒,确保无异味、无污垢残留。
工具如网箱、投料器等也需要经常清理、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4.饲料卫生管理。
饲料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环节,使用低污染的优质饲料能减少养殖池的底泥和废物,有助于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饲料容器和存储设备要定期清洗,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
二、消毒措施1.消毒目的与原则。
消毒是水产养殖中卫生措施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杀灭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等有害物质,防止疾病的传播。
消毒的原则包括使用专业消毒剂、掌握消毒剂浓度和接触时间等。
2.消毒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
物理消毒主要有煮沸消毒、紫外线消毒等,适用于养殖设备和工具的消毒。
化学消毒多采用常规消毒剂,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3.消毒时机和频率。
在养殖场开展消毒工作时,应做到及时、主动和均衡。
消毒时机包括新建养殖场投产前的预防性消毒、秋冬季停养后的综合消毒以及发生疫情时的紧急消毒。
同时要根据养殖场的规模和情况确定消毒的频率。
4.消毒效果监测。
消毒后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验证消毒措施的有效性。
可以通过采集水质样本、养殖物样本以及消毒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保消毒效果符合卫生要求。
2023年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2023年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为了更好地加强和规范水产养殖行业,保障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特制定以下规定:一、水产养殖基地管理1. 水产养殖基地应具备合法的经营资质,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
2. 水产养殖基地应有完善的养殖设施和设备,保证水产养殖环境的安全卫生和养殖动物的生活质量。
3. 水产养殖基地应建立健全的记录管理制度,包括养殖过程中的投饵记录、水质监测记录、疾病防控记录等,以便日后的追溯和监管。
二、水质监测与控制1. 水产养殖基地应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检测,包括水质指标、水生物毒素等。
检测结果应保存并报送相关部门。
2. 如发现水质不合格的情况,水产养殖基地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更换养殖水体、改善饲料配方等,确保水质恢复正常。
3. 水产养殖基地应加强对养殖水体的管理与保护,防止闲置土地、工业废水等对水体造成污染。
三、投饵管理1. 水产养殖基地应使用合法、合规的饲料,并保证其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2. 水产养殖基地应建立健全的投饵记录制度,并按要求保存投饵记录,达到日后的溯源要求。
3. 水产养殖基地应根据养殖动物的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制投饵量,避免过度投饵造成环境污染和养殖动物的健康问题。
四、疾病防控1. 水产养殖基地应建立健全的养殖动物疫病防控制度,包括疫苗使用、疫情监测、防止疫病扩散等。
2. 水产养殖基地应配备专业的兽医人员,负责疫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3. 水产养殖基地应做好动物弃置和病死动物的处理工作,防止疫病的传播。
4. 水产养殖基地应做好疫苗的采购和使用记录,并按要求保存。
五、动物用药管理1. 水产养殖基地应根据养殖动物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兽药,并按照兽药的使用说明使用。
2. 水产养殖基地应建立动物用药记录制度,并保存记录,以符合溯源要求。
3. 水产养殖基地应加强对动物用药的监测和控制,防止兽药残留超标。
六、产品质量控制1. 水产养殖基地应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控制制度,包括产品检测、质量管理等。
水产养殖管理卫生管理制度
水产养殖管理卫生管理制度一、总则水产养殖是指利用水体养殖各种水生生物的活动。
为了保障生产安全、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特制定本管理卫生管理制度。
二、管理体制1、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产养殖管理组织结构,确保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运转协调。
2、在批准的水域中按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特性划分养殖区域,明确用地范围。
3、建立水产养殖经营者注册制度,确保合法合规经营。
三、卫生管理1、水产养殖过程中要保证水质卫生。
按照生态适量的原则,保障水中氧气含量、温度、PH值等合适的参数。
实施定期检测。
2、建立水产品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定期对饲料、水质、水产养殖环境和水产品进行检测,对不合格产品及时处理。
3、加强对水产疾病的监控和预防,确保水产健康生长。
4、实行水产养殖环境整治,保证养殖池塘、网箱等工具设施的清洁卫生。
5、对水产养殖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卫生健康管理。
建立健康档案,严格执行健康管理制度。
四、安全管理1、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者的职责。
2、建立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操作培训。
3、严格执行水产养殖设备设施的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对设备设施进行定期维护保养。
4、对养殖水体进行定期清理,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保证水产养殖环境的安全。
五、环境管理1、加强对水产养殖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建立生态修复机制,避免养殖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确保水产养殖活动不会对周边水域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3、加强环境监测,对养殖环境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养殖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4、对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做到资源有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六、质量管理1、建立水产养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制,对养殖产品进行质量抽检,并建立产品档案。
2、严格执行水产养殖产品的贮存管理制度,保证产品质量。
3、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七、监督管理1、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监督管理机构,对水产养殖场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
水产养殖行业管理制度水产养殖环境与质量管理
水产养殖行业管理制度水产养殖环境与质量管理水产养殖行业管理制度——水产养殖环境与质量管理一、引言水产养殖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水产养殖的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确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行业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探讨水产养殖行业管理制度下的水产养殖环境与质量管理。
二、水产养殖环境管理(一)水源质量保证水质是水产养殖的基础,保持水源的良好质量是养殖成功的前提。
水产养殖企业应确保选取合适的水源,并通过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保证水质符合相应标准。
(二)养殖环境改良养殖环境的改良对于水产养殖的发展至关重要。
采用科学的水产养殖模式,使用合适的养殖设备和工具,控制养殖密度,确保水产养殖环境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同时,要加强养殖废水处理,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三)疾病防治与生态平衡维护疾病是水产养殖的常见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与治疗。
水产养殖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与防控体系,定期开展养殖环境和养殖生物的疾病检测,并加强饲料卫生与消毒工作,保持养殖场的生态平衡。
三、水产养殖质量管理(一)标准化生产水产养殖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实施标准化生产。
依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企业的养殖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
同时,建立生产档案,记录养殖全过程,以便监督和管理。
(二)合理饲养管理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是保证水产养殖质量的重要环节。
养殖管理者应选择适合的饲料种类和饲养方式,合理配置饲料比例,确保养殖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发育的需要。
同时,要严格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浪费和污染。
(三)质量监控与追溯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与追溯体系是水产养殖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
通过监测养殖生物的生长状况和养殖产品的质量指标,并进行抽检、检验、检测等工作,确保产品质量符合相应标准。
同时,要建立起完整的产品追溯体系,以便产品的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
水产厂区卫生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确保水产厂区环境卫生,预防疾病传播,保障员工身体健康,提高生产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厂区内所有水产养殖区、加工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区域。
三、卫生管理职责1. 总经理负责全面领导厂区卫生管理工作,制定卫生管理措施,确保卫生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2. 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员工进行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卫生意识。
3. 生产部负责生产区域卫生管理,确保生产设备、原料、产品符合卫生要求。
4. 设备部负责设备卫生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洗、消毒,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 保安部负责厂区安全保卫工作,同时负责厂区环境卫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6. 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卫生管理工作负总责,确保本部门卫生工作落实到位。
四、卫生管理措施1. 厂区环境卫生(1)厂区道路、车间、仓库等区域保持整洁,无垃圾、杂草。
(2)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等区域设置垃圾桶,及时清理垃圾。
(3)定期对厂区进行绿化、美化,营造优美的工作环境。
2. 生产设备卫生(1)生产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洗、消毒,防止细菌滋生。
(2)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未经清洗、消毒的设备。
3. 原料、产品卫生(1)原料采购应选择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供应商。
(2)原料储存、运输、加工过程中,确保原料新鲜、卫生。
(3)产品出厂前,应进行严格检验,确保产品质量。
4. 员工个人卫生(1)员工应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剪指甲,穿着整洁。
(2)上岗前,员工应佩戴好工作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3)员工应遵守厂区卫生规定,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五、监督检查1. 人力资源部负责定期对各部门卫生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
2. 保安部负责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督促整改。
3. 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卫生工作负总责,定期自查,确保卫生工作落实到位。
六、奖惩措施1. 对认真履行卫生管理职责、成绩显著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卫生管理制度、造成不良影响的部门和个人,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予以处罚。
水产品生产养殖技术及管理措施
周城垸渔场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控制措施为了全面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健康生产,大力宣传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作用和意义,对生产者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增强渔民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意识,自觉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使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深入人心。
加强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管理,严格控制有害水源、有害饲料及添加剂、有害渔药进入养殖区,保证本场水产品生产的无公害化,特制定如下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控制措施。
一'组织管理机构为了抓好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和水产品产地环境的保护,经场委会研究,成立无公害水产品生产领导小组和技术管理小组。
无公害水产品生产领导小组由王宣华等同志组成,组长由王宣华同志担任,主持与协调全面工作。
技术管理小组由县水产局高级工程师边光中、场技术员谢晨、王宝红等同志组成。
边光中同志任组长、负责制定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
谢晨同志负责渔用药物的管理及鱼病的防治;王宝红同志负责渔用饲料的管理及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训;张木该同志负责产品质量监测和养殖用水水源的监测。
二'投入品控制1、渔用饲料质量控制,按照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实行市场准入管理,进入养殖区的渔用饲料经销商必须经过登记,有权威检测机构质量认证,严禁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渔用饲料进入养殖区,天然饵料选用新鲜鱼、虾、蚯蚓、螺、蚌类,不使用腐烂变质饵料。
2、渔用药物质量控制,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要求,严禁使用有害渔药和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鱼药,对进入本养殖区的渔药经营商进行登记并不定期进检查。
三、产品质量监测产品质量监测实行均衡布点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NY5168 -2002《无公害食品黄鳍》标准,对黄鳍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样检测,具体方法是感官目测和送样检测。
检测时间选在黄鳍的生长期,按同一养殖场、养殖条件相同的黄鳍或同一水域同时捕获的黄鳍为同一检验批,每批产品随机抽取10-15尾。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范本(2篇)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范本一、总则本规定旨在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保障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养殖环境健康、饲养水产品种合理、养殖管理科学、养殖水质清洁,以提供优质的水产养殖产品。
二、养殖环境管理1. 养殖场的建设:养殖场应选择合适的场地建设,避免建在工业污染源附近、水质污染或水流缺乏的地方。
2. 养殖池的清洁:定期清洗养殖池,确保养殖池内废物、残饵等物质及时清除,保持水体的清洁。
3. 养殖池与水源的隔离:养殖池应隔离并严禁与污染源接触,防止水产养殖环境受到污染。
三、养殖品种管理1. 合理品种选择:选择具有良好遗传特性、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与质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2. 饲料使用规范: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水产饲料,避免使用含有激素、抗生素等非法添加物的饲料,确保使用安全健康的饲料。
四、养殖管理措施1. 养殖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养殖管理制度,包括疾病防控、饲养管理、药物使用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养殖过程有序进行。
2. 疫苗接种管理:对养殖水产进行疫苗接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进行,提高水产养殖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 饲料管理: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根据养殖水产的生长状况、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调整,以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浪费和水体污染。
4. 养殖密度管理:严格控制养殖密度,保持适度的空间以利于水产生长和活动,防止过度养殖引发水质恶化和疾病传播。
五、水质管理1. 水源选择: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源供给养殖,避免使用有毒或重金属污染的水体。
2. 水质监测: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监测,包括水质的温度、pH 值、溶氧量、亚硝酸盐、氨氮等指标,以确保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3. 水体处理:对水体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鱼病爆发时及时进行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六、产品质量安全控制1. 防止药物残留:使用药物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避免药物滥用和超量使用,以免导致药物残留超标。
养殖区卫生规章制度范本
养殖区卫生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养殖区的卫生管理,保障生产健康,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养殖区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本规章,加强卫生管理,保持养殖环境卫生整洁,确保养殖产品卫生安全。
第三条养殖区卫生规章制度适用于各类养殖场所,包括水产养殖场、畜禽养殖场、蔬果养殖场等。
第四条养殖区负责人应当严格执行本规章,建立并健全卫生管理制度,配备足够的卫生设施和设备,保障卫生管理的顺利开展。
第五条养殖区卫生管理工作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要求,确保养殖产品安全卫生。
第二章环境卫生管理第六条养殖区应当建立完善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保持养殖环境整洁,防止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
第七条养殖区应当定期清洁养殖场地,清除积水、粪便等污染物,保持场地干燥清洁。
第八条养殖区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消毒设备和药剂,定期对养殖设施和器具进行消毒,防止疾病传播。
第九条养殖区应当定期清理垃圾,建立垃圾分类处理制度,保证废弃物的及时清理和处理。
第十条养殖区应当加强鼠虫害防治工作,定期进行防治,防止害虫侵害和传播疾病。
第三章动物卫生管理第十一条养殖区应当加强对养殖动物的卫生管理,建立动物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和疫苗接种。
第十二条养殖区应当严格控制疫苗使用,遵守使用规范,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
第十三条养殖区应当建立养殖动物疾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控制疾病传播,保障养殖动物健康。
第十四条养殖区应当建立适宜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度饲养导致养殖动物生长迟缓、疫病流行等问题。
第四章饲料卫生管理第十五条养殖区应当建立饲料采购检验制度,确保饲料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不含有害物质。
第十六条养殖区应当储存饲料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避免受潮、霉变等情况发生,保证饲料卫生安全。
第十七条养殖区应当合理配饲料,确保动物获得充足的营养,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
第五章人员卫生管理第十八条养殖区应当建立健全人员卫生管理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
水产无公害处理制度范本
水产无公害处理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水产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无公害处理活动。
第三条无公害处理是指在水产养殖、加工、销售等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水产品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卫生、环保等标准,不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第四条国家鼓励、支持水产无公害处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水产养殖业整体水平。
二、水产无公害养殖第五条养殖水域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养殖水域水质标准,不得使用受污染的水源。
第六条选用优质、抗病力强的水产养殖品种,实行良种繁育和推广。
第七条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喂,降低饲料系数,减少养殖水域污染。
第八条定期对养殖水域进行监测,确保水质达到养殖要求。
第九条严格执行水产药物使用规定,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规范使用水产药物。
第十条建立水产养殖生产记录,如实记载养殖品种、数量、饲料来源、药物使用等情况。
三、水产加工无公害处理第十一条水产加工企业应当具备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卫生、环保等标准的生产设施和条件。
第十二条加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确保水产品加工过程符合卫生要求。
第十三条加强水产加工原料的检验、检疫,禁止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水产品原料。
第十四条建立健全水产加工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水产品加工质量。
第十五条配备必要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对水产品进行定期检测,确保水产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四、水产销售无公害处理第十六条水产销售者应当具备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卫生、环保等标准的销售设施和条件。
第十七条销售的水产品应当来源合法,具备相应的检验、检疫证明。
第十八条建立健全水产品销售记录,如实记载水产品来源、数量、销售去向等情况。
第十九条加强水产品储存、运输环节的管理,确保水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水产养殖环境规定
水产养殖环境规定引言: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对于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水产养殖的环境质量,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标准。
本文将针对水产养殖环境规定进行论述,为广大养殖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水质要求水质是影响水产养殖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水产养殖的环境质量,制定了水质要求的标准。
根据相关规定,水体中溶解氧、PH值、温度、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指标需要在一定范围内,以便维持养殖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
二、养殖池设计养殖池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的效益和环境保护。
根据水产养殖环境规定,养殖池应设计合理,不能过度使用化学药剂,也不能造成水体的污染和损害。
同时,养殖池的水源需要保持清洁,防止污染源入侵和水体富营养化。
三、饲养管理水产养殖在饲养管理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需求。
为了保障水产养殖的环境质量,规定了饲养密度、饲养周期、饲料类型和喂养方式等方面的标准。
饲养密度的合理控制能够减少鱼类间的竞争和疾病传播,同时饲料的选择和喂养方式的合理化也能有效提高养殖效益。
四、疾病防控水产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控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保障水产养殖的环境质量,制定了疾病防控的标准和规定。
根据相关规定,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对养殖动物进行定期的检疫和疫苗接种。
五、废弃物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直接关系到环境的卫生与生态的平衡。
为了保障水产养殖的环境质量,规定了废弃物处理的标准和规程。
养殖场应建立合理的废弃物处理系统,采取科学、环保的废物处理方法,防止废弃物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六、环境监测水产养殖的环境监测是保障水产养殖的环境质量和推动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根据相关规定,养殖场应定期进行水质监测、鱼类疫病监测和废弃物排放监测。
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二章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1一、无公害水产养殖场水源的选择1(一)水源可能存在的污染物2(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对水源的环境卫生要求4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环境管理技术措施5 (一) 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水质管理5(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底质管理11第二章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无公害水产养殖要求适当的渔业生态环境,特别是要有清洁的水源,在一些地方,水源被工业废水、废渣、废液、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污染源严重污染。
在这些地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难度很大,甚至无法进行。
因此,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周边环境非常重要,应选择无污染源进入的水域进行水产养殖,杜绝外源性污染。
除了外源性环境因素之外,水产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的污染。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对象的排泄物以及投入品都残留在水体中,这些残留物会对水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控制不好,就会造成污染。
所以在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场的环境管理中,除了要关注外源性环境因素之外,还要注重控制和降低水产养殖本身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破环。
一、无公害水产养殖场水源的选择为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农业部于2001年发布了《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规定了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的各项指标和水质测定方法。
在生产无公害水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这个标准选择适当的水域环境。
(一)水源可能存在的污染物水产养殖场的水源无论是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其水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物质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危害渔业生产的途径很多,作用机制也很复杂,一般包括以下几类:1.有毒物质包括氰化物、有机农药、酚、砷和重金属等。
这些毒物即使含量很低也可能危及鱼的生存。
重金属污染来源广、残毒时间长,六六六、DDT等有机农药,性质稳定,长期不会分解,它们在鱼类生长过程中会沿食物链转移浓缩,有富集性,污染后不易发觉,难于消除,对人们健康有长远不良影响。
因此,被认为是水体中最危险的一类污染物。
2.致病微生物包括各种病毒、病菌、原生生物等,对鱼类健康构成直接危害。
3.耗氧废弃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
前者主要是指能被生物分解的天然有机物;后者主要是指还原性物质,如亚硫酸盐、硫化物、亚铁盐和氨等。
这类物质在水中氧化时大量消耗水中溶氧,致使水体缺氧、水质恶化而引起鱼类浮头或窒息。
水中能被生物分解的天然有机物的含量用生化需氧量(BOD5)来表示。
生化需氧量的值越高,有机物污染越严重。
一般认为BOD5小于1.0毫克/升时水质非常清洁,在1.0~2.0毫克/升时水质清洁,在2.0~3.0毫克/升时水质良好,在3.0~5.0毫克/升时水质可疑,在5.0~7.5毫克/升时水质不好,在7.5~10.0毫克/升时水质恶化,大于2O.0毫克/升时水严重恶化。
随有机物浓度增大,清洁水变为污染水的过程常称为“有机污染”。
这类污染物经水域的自净作用,可以逐步化解。
4.植物营养物是指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如氮、磷、钾、碳等化合物。
这类物质大量流入水域时,引起水域富营养化,可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明显下降;当繁殖过量的藻类大批死亡时,大量的耗氧将引起水体缺氧而水质急剧恶化,从而对渔业生产构成威胁。
这类污染物可通过在水域中养殖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而消减。
5.石油类物质主要是指煤油、汽油、柴油、润滑油等无机质油类。
此类物质进入水域因其比重小而又不溶于水,故而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覆盖薄膜,阻止水体与空气的气体交换,降低水体的溶氧量。
石油类有去脂质作用,可引起鱼类神经细胞内类脂质平衡失调而损害其神经功能,受严重污染的鱼类会因中枢神经麻痹,呼吸衰竭而迅速大量死亡。
石油类物质污染常导致水产品出现异味而影响其品质。
6.有机化合物包括多氯联苯、合成洗涤剂等,都是一些高稳定合成化学物质。
此类物质在水体中易呈胶体状,浓度高时影响水质,对鱼类生存、生长不利。
7.无机化合物和矿物质包括水溶性的氯化物、盐类、各种酸、碱性物质。
这些物质浓度高时会恶化水质,破坏鱼类正常生理功能,使鱼类免疫力下降,有碍于水生生物生长。
8.冲积物和其他不溶性固体包括诸如砂石、泥土之类的物质。
这些物质含量过大时导致水体浑浊,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繁殖、索饵;大量沉积会淤塞养殖设施,导致养殖环境、条件变差。
以上有毒的污染物吸附于鱼体的表面、口腔、眼球及鳃等处,刺激皮肤大量分泌粘液,表皮被破坏后可造成病菌侵入,附着在鳃上的污染物可使鳃组织发炎、坏死或直接堵塞鳃丝而影响呼吸,造成鱼类窒息而亡。
水中的毒物经鳃或其他表露部位入侵鱼体或由胃肠中吸入,造成鱼类生理障碍,破坏其正常生理功能,可造成鱼类神经中毒,活动失调,或杀死鱼体中的红细胞,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鱼体缺氧,或破坏酶的活力,影响鱼类的繁殖与生长,造成后代畸形或死亡。
如农药对硫磷、马拉硫磷等可引起鱼类畸形,铁盐可使鱼眼损伤变瞎,石炭酸苯酚可使鱼神经麻痹、血球破裂,氰化物能使鱼神经麻痹、血液毒化等。
(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对水源的环境卫生要求1.对水质的要求无公害水产品基地水质要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量要求的标准。
(见表2-1)表2-1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量要求2.对底质的要求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底质要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指标(见表2-2)表2-2 土壤环境质量指标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环境管理技术措施(一) 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水质管理每一种水产动物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水质条件,水质若能满足要求,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如果水质的某些指标超出其适应和忍耐范围,轻者不能正常生长,重者可能造成大量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养殖生产中由于水质恶化造成损失的事例非常多。
据统计,85%的水产病害是由水质问题引起的。
渔谚有“养好一池鱼虾蟹,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说法,可见水质管理对于水产养殖的重要性。
养殖场水质管理的任务是保持鱼类良好生长的环境条件和防止水体污染。
主要措施有:1.保持水体良好的溶氧条件水中溶氧是鱼类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
鱼类呼吸、水体中的生物呼吸、有机物分解、无机物化学反应等都要消耗溶氧。
当水体严重缺氧时,鱼类会泛池死亡。
水中的溶氧状况是影响养殖鱼类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
鲤鱼在溶氧3毫克/升时的饵料系数,要比4毫克/升时增大一倍;生长在溶氧7毫克/升中的鱼,其生长速度比生长在溶氧4毫克/升中的鱼快20%~30%,饲料系数低30%~50%。
当水中溶氧量达到4.5毫克/升以上时,鱼的食欲增强极为明显;达到5毫克/升以上时,饲料系数达到最低值。
溶氧不但影响水层中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还决定了底质的微生物组成与分布,所以溶氧管理被认为是养殖水质管理的中心环节。
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养殖水体在连续24小时内,溶氧大于5毫克/升的时间必须在16小时以上,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5毫克/升。
改善池塘溶氧条件的措施,通常包括增加池塘溶氧量和降低池塘耗氧量两个方面。
(1)增加池塘溶氧量:保持池塘良好的日照条件和通风条件;适当扩大池塘面积,以利于风浪增氧;及时加注新水,增加池塘透明度与浮游生物种类,直接和间接增加溶氧量;合理使用增氧机,在晴天中午开机搅水,促使上层富氧水和下层缺氧水进行交换,进水的垂直流转混合,打破其分层停滞状态,促进底层有机物氧化分解,避免底层水缺氧。
(2)降低池塘耗氧量:根据季节和天气合理投饵施肥,有机肥经发酵后晴天施用,合理施用无机肥,特别是磷肥,以改善池水氮、磷比,促进浮游植物对氮的吸收及其繁殖生长;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及时轮捕一部分食用鱼,降低水体载鱼量;每年清除池塘过多的淤泥。
2.保持养殖水体适宜的酸碱度水的酸碱度用pH值表示,它的值在7时水质为中性,由7递减至1,酸性渐次增强,由7递增至14,碱性渐次增强。
水的酸碱度是对水生生物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
在酸性水中,鱼的血液偏酸性,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缺氧症;碱性过强的水,腐蚀鳃组织,减弱鱼从水中摄取氧的能力,即使水里富氧也会出现缺氧症。
当pH值超过适宜限度时,将影响鱼的呼吸,造成新陈代谢下降、生长发育停滞等一系列异常变化。
适合鱼类生活的pH值范围为6~9,最适宜的pH值范围为7~8.5(微碱性)。
pH值变化还可以直接危害其它生物,当pH值降至6以下时,水质呈酸性,一些大型枝角类生物便无法生存,许多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也受到抑制,固氮活性下降,有机物分解矿化速率降低,物质循环效率变小,鱼产力低。
浮游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也受pH值影响,低pH值会抑制硝酸盐还原的活性,可能导致植物缺氮;高pH值则妨碍藻类对铁、碳的利用;如果pH值超出生物的生理极限范围,水质呈较强的酸性或碱性,还可迅速杀死生物。
pH值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水中二氧化碳、碱度、硬度,溶解盐类等对pH值都有影响,特别是游离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的影响更为主要,一般地说,游离二氧化碳和腐植酸多,pH值低(呈酸性反应);而游离二氧化碳少,氧含量高,pH值就增加。
水中碳酸氢盐含量多,硬度大的水,呈碱性反应,且具有较大的缓冲作用,能增大pH值的稳定性。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采取的措施不当,例如放养密度过大,投饲、施肥过多,均会使水质向酸性方向转化,影响鱼类生长。
为改变这些不利因素,通常施用生石灰调节pH值。
施生石灰可以增加水中的钙和碳酸氢盐,水中钙含量增高硬度就相应增高,碳酸氢盐含量提高碱度相应提高,可使水质呈微碱性反应。
同时,钙离子浓度增大时,可使鱼类和生物减少从环境中吸收重金属,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钙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织成分并参与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调节。
施用生石灰有施肥作用,可促进有机物絮凝、聚沉,稳定水质及底质的pH值,是一种很好的水质、底质改良剂。
总碱度低(小于15毫克/升水)的池塘水质不适合进行水产养殖,施用生石灰能将总碱度水平提高至20毫克/升以上,有利于鱼产量的提高。
3.保持水质适当的营养水平水质的营养水平取决于水域中氮、磷、钾等植物营养元素含量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水域各种环境因子的状况,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
不同营养水平的水质可用瘦水、肥水来表示,不同营养水平的水体一般可用贫营养型、中营养型、富营养型、超富营养型水体来表示。
瘦水的透明度在80厘米以上,溶氧丰富接近饱和,有机物耗氧量低于10毫克/升,浮游生物量少于8毫克/升;肥水的透明度在25~40厘米,溶氧量有显著的昼夜变化,有机物耗氧量20~25毫克/升,浮游生物量32~130毫克/升;老水的透明度在80厘米以上,溶氧量的昼夜变化极大,有机物耗氧量25~40毫克/升,浮游生物量80~240毫克/升。
肥水是池塘养鱼最好的水质,老水水质容易发生泛池。
贫营养型水体透明度在100厘米以上,pH值低于6.8呈微酸性,氮含量0.01毫克/升左右,含磷量极低仅为痕量,有机物耗氧量5毫克/升左右,大型浮游生物少;中营养型水体透明度在70~100厘米,pH值6.8~7.5,微酸性至微碱性,氮含量0.05毫克/升左右,磷含量0.03毫克/升左右,有机物耗氧量10毫克/升左右,大型浮游生物较多;富营养型水体透明度在低于70厘米,pH值7.5~8.5,微碱性,氮含量0.1毫克/升左右,磷含量0.05毫克/升左右,有机物耗氧量15毫克/升左右,大型浮游生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