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教案合集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套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套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套第一课时《科学是……》教案教学目标: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

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

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分相似。

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

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

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

苏教版科学三上1.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苏教科学三上1.2《空气有质量吗》教案苏教科学三上1.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较快提高室内气温。

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所以冷藏可以不加盖子。

根据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结合下面的图,说一说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温度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想一想,生活中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制造风?扇扇子、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等。

形成的原因。

课堂练习一、判断1.空气的流动是不会形成风的。

()2. 暖气片应该在房间的最上方。

()二、选择1.空气加热后会()。

A.上升B.下降C.没有变化2.受热的的空气比冷空气()。

A轻 B.重 C.没变化课堂巩固练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练习习惯,不断巩固所学。

作业布置回家自己做一只热气球或者孔明灯。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的懂得:热空气向上运动;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风。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总结课堂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

板书 1.3热空气和冷空气热空气向上运动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冷热空气的对流苏教版科学三上2.1《土壤的成分》教案苏教版科学三上2.5《土壤的类型》教案苏教版科学三上2.6《肥沃的土壤》教案苏教版科学三上2.7《保护土壤》教案苏教版科学三上3.8《认识固体》教案苏教版科学三上3.9《认识液体》教案苏教版科学三上3.10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教案苏教版科学三上3.11 把盐放到在水里教案苏教版科学三上4.12河流与湖泊教案苏教版科学三上4.13地下水教案苏教版科学三上4.14 海洋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总4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5 单元概要。

2022-2023学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上册教案全册全套

2022-2023学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上册教案全册全套

2022-2023学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上册教案全册全套第一单元:人类和科技第一课:科技带给人类的改变教学目标1. 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改变;2. 掌握与科技有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上册》第一单元;2. 多媒体设备;3. 教学图片和实物。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现代科技产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科技带给人类的改变和影响。

呈现(10分钟)1. 展示幻灯片,介绍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改变,包括通信、交通、医疗等方面;2. 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科技产品的外观和功能;3. 教师讲解与科技有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电脑、手机、互联网等。

操练(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自己生活中科技带来的改变进行交流;2.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产出(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科技的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2. 学生可以描述科技带来的改变,或者分享自己对科技的看法和体验。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多关注科技发展,培养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扩展活动1. 学生自行收集科技产品的图片,制作一张科技展示海报;2. 学生组织一次关于科技的小型展览,展示自己收集的科技产品。

第二课:科技的利与弊教学目标1. 分析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利与弊;2. 培养学生辨别科技利弊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上册》第一单元;2. 多媒体设备;3. 图片和案例素材。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科技产品的图片,引导学生去思考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利与弊。

呈现(10分钟)1. 展示幻灯片,介绍科技的利与弊,包括便利性、信息获取、社交等方面的好处和负面影响;2. 使用图片或案例素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探究(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给定的问题或情境,分析科技的利与弊,并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和解释。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第2课:眼睛和耳朵第3课:手和脚2.第二单元:植物第4课:认识植物第5课:种子的秘密第6课:植物的生长3.第三单元:动物第7课:动物的家第8课:动物的食物第9课:动物的行为4.第四单元:天气和季节第10课:天气的变化第11课:季节的变化第12课:气候的影响5.第五单元:水和水的故事第13课:水的三态第14课:水的循环第15课:水的作用6.第六单元:有用的材料第16课:认识材料第17课:材料的用途第18课:材料的性质三、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1)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基本构造。

通过游戏让学生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

讲解身体各个部位的作用。

(2)第2课:眼睛和耳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眼睛和耳朵的构造。

讲解眼睛和耳朵的作用。

进行视力、听力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视力、听力状况。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手和脚的构造。

讲解手和脚的作用。

进行手和脚的协调性测试。

2.第二单元:植物(4)第4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态。

讲解植物的基本构造。

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

(5)第5课:种子的秘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种子。

讲解种子的构造和作用。

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6)第6课:植物的生长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讲解植物生长的条件。

进行植物生长实验。

3.第三单元:动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家。

讲解动物的家对动物生活的作用。

进行动物家的模型制作。

(8)第8课:动物的食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食物。

讲解动物的食物来源和食物链。

进行动物食物的实验。

(9)第9课:动物的行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019新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019新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
.师:现在我们将这两个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再仔细观察老师带来的2个气球,它们有什么特点?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相同型号的气球?
.师:所以我们要挑选型号相同的气球。但是型号相同的气球质量也可能有差别,我们可以先将2个没有装空气 的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进行调整,使平衡尺保持水平。然后再给其中一个气球充气。这个气球充了气后,我们 又做什么?
科学态度: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大头针、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漏斗、注射器学生材料:纸、橡皮泥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新课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记 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便不断的改进。
6、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树立开放式的教学观念;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将锥形瓶里的水倒掉)提问:“仔细观察,此时瓶子里还有东西吗?”
.学生汇报:有,空气
.揭示课题:那空气会不会像水一样占据空间呢?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童年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水占满了树洞的空间”引出本科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 空间吗?”]
二、操作与探究
(一)烧杯底部的纸团会湿吗?
.演示讲解实验过程,提问:把小烧杯口向下竖直的扣到水里,并完全浸入水中,纸会不会湿?猜一猜并说出理 由。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使用的方法,如果方法合理,我们可以当场验证一下,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三组积木的体积大小。
教师小结:比较这三组积木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积木进行拆分,如果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样的话,就可以采用数积木的方法进行比较。
第二组: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
出示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引导学生看一看,预测一下这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谁的体积大?
学生读一读,了解水平面的水平面的特点——始终保护水平。
认识水平仪
引导:因为静止的水平面一般都保持水平,聪明的人们根据水平面的这一特点,发明了水平仪。
出示水平仪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水平仪。
水平仪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出示文字: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测量时,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做判断。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尽管有时候,固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大小会发生改变,但是构成固体的物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它们还是固体。下一节课我们将初步认识一下液体,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板 书
设 计
8、认识固体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大小、体积和质量
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除了图中观察到的这些东西是液体之外,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液体?
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液体,如饮料、眼泪、血液、柴油等等。
出示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两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也是液体吗?
教师引导: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这种飘动和流动跟液体的漂动和流动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设计说明:此处建议使用透明的玻璃杯测量的办法,把面粉或和玉米粉分别装入玻璃杯中,然后用尺子量一量面粉和玉米粉的高度,谁的高一些,谁的体积大,反之,谁的体积小。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1 科学是... ...教学目:科学学问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理解决与科学有关问题而开展一系列活动。

2 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出出有科学。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 对科学课学习产生爱好。

2 想知道,爱提问。

3 体验初步合作与沟通。

教学材料:一张对折纸条、铅笔、彩色笔等材料。

教学步骤2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目:过程与方法1.可以从“玩〞中提出问题。

2.可以想方法去寻求问题答案。

科学学问1.找出与科学家创建创建相像之处,相识科学是什么。

2.知道有很多方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信念,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步骤:3 找寻有生命物体教学目:过程与方法1.可以运用多种感官进展视察。

2.可以利用文字和图画描绘视察结果。

3.可以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沟通视察结果。

科学学问1.知道自然界中物体分为有生命和没有生命两大类。

2.知道有生命物体具有根本特征。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体会到生命世界丰富多彩。

2.意识到要珍爱生命。

3.情愿合作与沟通。

教学材料: 供学生找寻某环境〔校园、田野、花园或苗圃〕;记录纸。

教学步骤4同与不同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可以对植物进展细致视察,并用文字、图画描绘视察结果。

2.可以尽可能多地找出两株植物之间不同和一样之处。

3.可以自定标准给身边常见植物分类。

科学学问1.知道植物共同特征。

2.相识到植物多样性。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感受植物美,爱护植物。

2.体验到要细致视察才能得到更多信息道理。

教学材料:一株常见、易找绿色开花植物﹑植物图片。

教学步骤:5动物不同与一样教学目:过程与方法1.可以对动物进展细致视察,尽可能多地找出两个动物之间不同和一样之处。

2.可以用文字、图画描绘视察结果。

3.可以根据自定标准给身边常见动物分类。

科学学问1.知道动物共同特征。

2.相识到动物多样性。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宠爱小动物,与动物有亲近感。

2.体验到通过细致视察才能得到更多信息。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合集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合集
2.活动材料:电子天平、打气筒、皮球。
3.活动过程:
教师先进行演示实验。
出示电子天平,验证电子天平的准确性。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东西,放到电子天平上称一称,验证电子天平的准确性。
把没有充气的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称一称,指生上讲台读一读电子天平上显示的数字,记录下来。
利用打气筒,给皮球打气,先打20下,然后把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称一称,指生读一读电子天平上显示的数字,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操作,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知道空气有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水杯、水、漏斗、小口瓶、水槽、纸团、气球、塑料瓶、注射器、橡皮、凤尾夹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放了,因为粉笔盒已经被放满了,没有地方再放粉笔了。
2.教师再出示一杯满满的水,问学生:还能往水杯里倒水吗?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因为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再倒就漫出来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粉笔盒满了,就不能再放粉笔了,水杯里的水满了,就不能再加水了。粉笔盒和水杯都是有一定的空间的,而粉笔盒和水都是占据空间的,当这个空间被占满了,就不能再往里面放东西了。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一只气球放气之后,平衡小棍发生的变化。
友情提示:本次实验主要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给每小组把气球中的气打好,实验中就可以省去打气这一步骤,直接让学生把球挂到平衡小棍上,再调整平衡,就可以做实验了。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减少给气球充气时不必要的麻烦。
3.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纠正学生不当的实验操作,提醒学生,按步骤来,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是……教学目标: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

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

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

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

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三、全课总结: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板书)教学反思: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目标: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

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

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二、探究活动: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

(或成功或失败)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

(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

比如:……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教学反思: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

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

(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实物投影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札记:板书:附表:名称蚱蜢蚯蚓……发现地点草丛泥土……校园里的植物教学目标: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

本课的编排始终围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教学反思: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目标: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

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

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一、组织探究活动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师生讨论后总结出: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

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二、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三、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四、总结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

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教学反思:动物·植物·人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比较,找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人与黑猩猩的比较了解人与动物的血缘关系。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通过比较人与动植物的相同与不同,将人融入自然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可供观察的动植物图片。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植物、动物的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这些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节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开来,完成现阶段对“生物”这一概念的认识。

教学中可以借助集合图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对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体会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生命离不开水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