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道观今析
孔子孝道观今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孔子孝道观今析摘要: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
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孝”最早出现在“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尚书·商书·太甲中》),其主要含义是尊祖祭祖,后来逐渐加进了孝亲的伦理内涵。
到西周时期,孝已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由虔诚祭祀祖灵、祈求佑护逐渐向善事活人、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经过孔、孟的理性提升及《孝经》的理论化、系统化,孝逐渐上升到百德之首、百善之先的地位。
汉代以后,出现“以孝治天下”、“举孝廉”、“九品中正”之类,孝被赋予了政治化的内涵。
一、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给孝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孝”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孔子的孝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家庭伦理道德,其具体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子女对父母“能养”且“敬”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能够伺候父母,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并关心父母的年龄和身体健康。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子女要紧随父母身旁多加伺候,不要使年迈的父母担忧自己。
更重要的是作为儿女,还要做到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身体。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从内心尊敬父母,让父母心情愉悦。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孝仅仅是够养活爹娘变行了,而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诚心诚意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对母的孝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基本的,精神层面是更高要求。
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_对_论语_中_孝_的解析.
第 20卷第 1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Vol. 20No. 12011年 1月 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Jan. 2011孝道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全面 , 对当下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论语》中孝的内容1.1行孝要怀仁“ 仁” 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 , 也是其伦理学说的根本内容。
孔子认为 ,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有仁爱之心。
孔子的“ 仁爱” 思想 , 不仅是指“ 爱亲人” , 而且还指“ 爱众人”, 即泛指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 可以是地位显赫的人 , 也可以是平民 ; 既可是好人 , 也可是坏人。
同样 , 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 , 就会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
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 而好犯上者 , 鲜矣 ; 不好犯上 , 而好作乱者 ,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也! ” 由此可见 , 孔子把行孝作为是否为仁的前提条件。
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 是不太可能去冒犯长辈和上级的 ; 一个人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 , 反而喜欢犯上作乱 , 那也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孔子认为,“ 仁” 是从孝悌开始的。
在儒学的教材中就有这种观点:“ 夫孝 , 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 可见 , 孝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孝 , 就没有君臣之义 , 就没有家庭和睦。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 是知恩图报的 , 我们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兄长的关怀之情。
同理 ,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 没有贤臣的忠孝 , 一个国家就不可能繁荣强盛 , 甚至有走向灭亡的境界的可能。
1.2行孝要守礼孔子所说的“ 礼” , 指的是当时社会的伦理规范和政治秩序 , 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一面。
孔子讲“ 克己复礼”, 就是用“ 礼” 的规范约束自己。
浅谈孔子人学思想中孝道观
浅谈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孝道观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独具风采,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有其勃勃的生命力,而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那里寻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他将自西周早已有的“仁”的思想加以继承、完善和发挥,并最终将这一思想塑造成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孔子思想最为辉煌的一点,而其中包含的孝道精神又是“仁”学思想的基本点。
(一)“仁”与孝的联系《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所论述的“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孝”。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意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可以说,“孝”是“仁”的肇端。
《论语》中有两句话,“《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为政篇)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篇)从这两句话都可以看出,“事公卿”和“事父兄”的精神是大体一致的,所以只要在家庭中良好的实行孝悌,就可以锻炼人们从政的本领,也可以发挥和从政一样的政治效果。
由此而见,孔子讲究的孝道和他的“仁政”思想是一致的。
而从孔子弟子有子的一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学而篇)中,也深刻地揭示了,孝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样很自然的,孔子就将它伦理学范畴上的“仁”推广到政治层面上了。
从政治的另一个方面讲,促使孔子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原因是,即使是在上层贵族阶层中,也都是以一个家庭或姓氏组织成的一个王朝,对这个庞大的贵族集团,孔子也提出了孝的思想,这是容易被统治者所采纳的,也是有利于这个宗法伦理制度平稳、牢靠地加强统治阶级的力量的。
所以唐明皇李隆基也曾说过“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
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从他的话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出,古代帝王对于“孝”的推崇。
(二)孔子孝道与现代家庭之间的联系孔子十分重视孝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思想
-015-2019年第20期(总第168期)从《论语》看孔子的“孝”思想施彩云摘 要:“孝”作为伦理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有所发展。
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大力提倡回归周礼,为政以德,发扬孝道,以救时弊。
孔子的孝道观超越时代的局限性,赋予其全新的内容,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两难境地,并具有一些消极之处。
关键词:孔子;《论语》;孝道(浙江省文成中学,浙江 温州 325300)中图分类号:D649《〈论语〉选读》作为浙江省高考的必备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难点所在,面对这样一部一字一句背后都有着深刻意蕴的经典之作,教师如果没有通读《论语》,没有一点《论语》研究的基础,是很难对其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的。
比如说关于《论语》中的“孝”的思想,苏教版《〈论语〉选读》中有五篇提及这一内容,若是对其有一个整体梳理与把握,相信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孝”的起源与发展何谓“孝”?《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
”《说文》云:“孝,善事父母者。
”通俗讲,“孝”就是指尊敬父母、顺从父母。
舜之时即提出了包括“孝”在内的“五教”。
商代,开始为孝行立法。
西周,最终确立并完善“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并开始与政治挂钩。
但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的建立在奴隶制宗法等级制度上的 “孝”思想日渐淡薄。
面对这些现象,孔子认为只要恢复周礼,社会秩序就会得到矫正,国家就不会动荡不安。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思想,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提出了自己的孝道主张。
二、《论语》中孔子的孝道观1.“孝”是仁爱的根本孔子学说以“仁”作为核心概念和最高准则。
那什么是“仁”?‘“仁者爱人”是其根本要义。
这里的“人”并不单指家里人,而已经指向大众。
仁作为最高准则,当然规定着“孝”,而“孝”也必须体现仁,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说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孔子孝道观今析
孔子孝道观今析
孔子的孝道观在后世被奉为经典,乃至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之人性其实就源自于此。
纵览历史发现以下事迹能够证明孔夫子将孝看作做人、修身处事的根本大义与立足点:事例1:亲尝汤药舜是瞽瞍的儿子而不是父亲。
他非常聪慧深得尧帝器重和宠信,但当年十四岁便生了病,整日卧床休息三月余都未痊愈。
可想病情已到何等严重地步!这天早晨母亲涂山氏把家里的食品蒸成鸡蛋羹带给丈夫吃,没过多久老二突然不舒服起来,眼见火候烧干只好马上加水。
妈妈心疼弟弟命令姐姐将加热碗移开先喝鸡蛋清…如果真像正规进化论推断那样, [gPARAGRAPH3]的智商肯定高出无数倍甚或达数万倍……母亲知道消息迅速奔向宫门求见舜,却听得姬关在城外给她讲起往昔婆媳恩怨故意气我,肚皮也因自责难受闹腾着哭闹声盖住进入谏侍的呼喊声(当时还比较落后)。
公元前1989年11月20日。
- 1 -。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孔子早期就在孝方面提出了孝道思想。
对当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孝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孔子认为养父母之身即用物质赡养父母是尽孝的基本内容, 并认为人人都能够做到, 因而没有将它作为重点加以强调。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其二,无违与谏诤。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力事亲,让父母高兴,但他反对盲从性的“愚孝”,从子女与父母双向角度,对“孝”进行了内容上的引申和扩展。
“孝敬”父母,作为子女所需努力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
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 但要讲究方法方式, 态度要好, 不要伤害亲情。
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 要轻微婉转地劝止, 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 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 虽然忧愁, 但不怨恨。
其三,慎终追远。
从“慎终追远”的角度,对“孝”行的动机和必要性进行了崭新的诠释,阐明“神道设教”的重要性,为其孝论奠定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在孔子的《论语》中,有一则关于孝道的对话:“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这是孔子对于孝道的深刻思考和教导,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启示。
今天,我将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探究这一主题,带你一起深入理解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
一、孝道的内涵和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其中蕴含着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
在古代社会,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而在现代社会,孝道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和深化。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如何理解和践行孝道,都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实践的命题。
二、孝心与孝行“色难”是孔子对孝道的诠释,意味着孝顺和尊敬父母是一件不易的事情。
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告诉我们孝道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尊敬和表达,更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和实践。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用心和行动来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尊敬父母、悉心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到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都是体现孝道的具体实践。
三、孝道与社会责任“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子不仅在家庭中要孝敬父母,更需要在社会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合格的孝子,需要在工作生活中努力奋斗,为社会、为家庭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用行动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也需要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热心公益事业,传播孝道的精神。
四、个人感悟与思考在我看来,“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这句话不仅是对孝道的思考和诠释,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孝道的内涵和实践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创新,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来重新认识和理解孝道。
总结回顾通过对“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浅谈孔子“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0年第1期问题,协调好等各方面的关系,反映学生的要求和呼声,开展活动排忧解难。
2.4自觉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俗话说:“打铁自身先要硬。
”辅导员工作岗位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文化理论水平、较强的科学研究文化素养、较好的业务处理能力等,而这些并不是每一个辅导员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不断观察、刻苦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的。
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对新知识、新科技的学习,扩展知识面,增强工作的影响力、说服力、凝聚力。
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善于分析、寻找问题的核心部分,直到问题的解决,且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
3结论年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未来,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之路是否健康,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想做好辅导员工作,工作定位是应当首要解决的问题。
工作定位准确,工作转换得当,工作效果就好;反之,工作定位不准确,工作转化不得当,工作效果就差。
因此,年轻辅导员一定要肯下功夫,积累经验,逐渐成长。
参考文献:[1]吴宏杰,张跃辉,迟晓丽等.关于我国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思[J].大观周刊,2013,(1):93~93.[2]姚永明.论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3:139~143.[3]潘滋涵,刘涛,吴效楠,崔喜贺.高校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8(06):64~67.[4]陈雪彬.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扮演的思考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25~26.“孝”思想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论述不少,可见,“孝”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孝”思想不仅对当时社会有积极作用,对当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1孔子“孝”思想的理论基础“孝”思想起源于殷商时期,并在西周时期逐渐得以发展,具体表现是祭祀活动。
浅析孔子“孝”的思想
浅析孔子“孝”的思想摘要:孔子“孝”的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无违、孝敬父母。
孝以仁为本,以礼为表现姓社,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孝”具有某些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的“孝”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孝礼仁一、综述(一)孔子“孝”的基本观点“孝”的观念在西周时就已经产生和流行,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对“孝”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赋予了“孝”新的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最终形成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
1、“无违”谓之“孝”《论语·为政》中有一章是孟懿子问孔子何者为“孝”,子曰:“无违。
”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 维护父母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父母活着的时候, 按照礼节伺候他们;死了, 按照礼节埋葬他们, 按照礼节祭奠他们。
”一般认为,“无违”有两层含义:一是无违于礼,依礼行孝;二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
另外,不违背父母意志还表现为继承父母遗志。
孔子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对于这句话,有一种看法是孔子片面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个性和自由。
比如陈国庆、何宏在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道”是指父亲的人生准则,他生前的愿望、志向。
比如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父之道”解释为“父亲的途径、方向”,他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真正原因是保持氏族生存经验的重要性。
2、不使父母担心谓之“孝”孟武伯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唯其疾之忧”,是指子女非常关心和担忧父母生病呢?还是指子女使父母只关心自己的疾病而不关心别的事,即对其他方面都非常放心呢?后一种理解更深一层。
孟武子一向勇猛,父母经常为他在外惹事生非而担忧,所以在孟武子问“孝”时,孔子作了这样的回答。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孔子之前,华夏民族对“孝”的阐释已经蔚为大观,本文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结合前人观点和其他儒学著作,阐发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探究《论语》中的“孝”对今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孝;论语;孔子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
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
“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
”(《金文诂林》卷八) 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1]。
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重视。
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整饬社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
”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
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在另一本儒家经典《孝经》中还有一句话说:“孝乃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
浅析孔子的孝道观——以《论语》为例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处于主导地位,孔子的孝道观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道德主流,但现今部分学者对其存在一些误解,本文通过《论语》关于“孝”的记载,系统阐述孔子孝道观的产生背景以及基本内涵,对孔子的孝道观进行初步探索,确定了它对后代孝道观的引导作用。
关键字:孝道观;孔子;论语中华民族素来讲究礼仪,将“孝”作为追求人生完满的基本要素。
孝道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随着文化的传承,历史的演变,俨然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封建时期“孝”的产生1、政治需要进入封建社会后,人类逐渐告别了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提高极大改善物质生活水平。
封建君主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继续享受骄奢淫逸的富足生活,统治者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稳定社会结构。
由于家庭直接以血缘为纽带,天然的牢固性使其成为封建君主的首要选择。
因此,封建社会大力倡导孝道有利于稳定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然而,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乱,出现了子杀父、臣弑君的混乱现象,危及君主的统治。
“孝”源自于家庭,在这种伦常关系中,如果没有孝悌,没有上下尊卑,家庭失和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
因此,“百家争鸣”,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许多不同关于治国的学术思想,虽然论述角度各不相同,但“孝悌”成为一种天然的共同点,如《管子·戒篇》:“孝弟者,仁之祖也。
”孔子论“孝”,也大都是围绕父子之伦,以家庭为起点推到“治世”,通过培育“君子”,从孝道入手灌输政治主张,使天下风气潜移默化地改变。
春秋末年,孝道的思想已经逐渐成为了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道德思想。
而且,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处于主导地位,以家庭为中心的“孝”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道德主流。
2、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在政治上表现为王位和爵位的世袭,在经济上则表现为职业的继承,在文化表现为教育的继承。
事实上,这种子承父业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大陆企业中“接班”制度曾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更何况是在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
孔子的孝道思想内容是什么
孔子的孝道思想内容是什么孔子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在孝道上也取得了成就,孔子的孝道思想主张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孝道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孝道思想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都在用他的思想和学说教化人们。
在如今的社会,若要构建和谐社会,共创大家美好生活家园,就必须要将“孝道”和“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应当得到继承和发扬。
任何思想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如果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思想就如同空中楼阁,一切都是空谈。
当然要想理解孔子的小道思想,就必须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
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当时春秋末期时代的产物,他以西周孝道为文化基础,在遵循传统的作用上又有所创新。
孔子以“仁者爱人”的思想要求个人要以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来实践多种品德。
在当时西周的道德观念里,孝的宗教祭祀含义颇多,主要指的就是尊敬自己的祖宗。
因此,孔子将孝义延伸到人间,演变为一种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家庭道德规范,赋予“孝”的现世性。
关于“孝”得本质,在孔子认为,孝不仅仅只是表现在物质上来供养父母,而是要从精神层面上敬爱父母。
在《论语》中就有提到:帮助父母劳作及简单的供养只是孝的一般内容,如果不能善待自己的父母,就不能能称之为“孝”。
从这里面就能够看得出“孝”的本质在于“敬爱”,当然孔子也是从“孝的”感情为出发点,得出“孝道”的精神感悟和指导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身为教育家的名声与作为思想家的名声一样大,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行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在对每个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应该要根据每个人个人的特点以及能力来施行教育,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同时他还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富贵贫贱之分。
孔子还强调在教育学生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论语孔子论孝读后感
论语孔子论孝读后感1.引言1.1 概述《论语》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其中孔子对孝的论述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谈孝之论述包括在《论语·学而》、《论语·为政》等篇章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述了孝的内涵和重要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中孔子论孝的解读和分析,探讨孔子论孝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孔子论孝的内涵十分丰富和深刻。
首先,孔子将孝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
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道,表明孝顺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其次,孔子还强调孝敬的方式和方法,他认为要“敬事而后食”,即子女应当以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通过孝心与行动来感恩和报答父母。
此外,孔子还强调孝顺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要注重对父母的言传身教印象,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提醒人们在孝顺的过程中要更好地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
总体来说,孔子论孝的内涵丰富多样,体现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和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孝的现代意义是我们思考的焦点。
在当代社会,随着家庭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孝的概念和内涵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解读。
孝不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还应该包括对家庭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子女应该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并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和支持。
同时,孝也应该延伸到社会上的他人,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扶助。
通过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总结起来,《论语》中孔子论孝的深刻内涵和现代意义令人深思。
孝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伦理要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传承孔子论孝的精神,将之贯彻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构建和谐、健康、有爱的家庭和社会。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发掘孔子论孝的内涵,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含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说明。
《论语》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论语》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2019-05-03摘要:孝道思想是孔⼦的思想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所倡导的孝道,强调⼦⼥对⽗母的真诚的热爱、尊敬之情,强调⼦⼥对⽗母奉养的责任,强调“事亲”⽅⾯的推⼰及⼈。
在现代社会⾥倡导与弘扬孝道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通过研究《论语》来理解孔⼦的孝道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精神⽂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论语》;孔⼦;孝道;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76-02⼀、《论语》中孔⼦关于孝道的思想《论语》⼀书中孝字共出现19次[1],谈到“亲”但与“孝”密切相关的有5处,虽没出现“孝”或没出现“亲”,但与“孝”有关的有8处,其中有两处为曾⼦引孔⼦语。
这些内容体现了孔⼦对于孝道的观点。
(⼀)对待⽗母要态度恭敬孔⼦思想中的孝道,不仅是对⽗母要“养”,还要有“敬”即恭敬的态度。
对⼦⼥来说,尽到对⽗母赡养的义务是孝道的最基本的内容。
但在孔⼦看来,仅仅供养⽗母吃喝、为⽗母办事是远远不够的。
即所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于⽝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孔⼦举此例意在说明,养⽽⽆敬爱之⼼,跟养⽝马⼀样,就不是真孝。
因为它缺乏孝道最为实质的内容――“敬”。
只有既“养”且“敬”,才能显⽰出⼈和动物的区别[2]。
《⾥仁》篇中有“事⽗母⼏谏,见志不从,⼜敬不违,劳⽽⽆怨。
”⽣活中,⼦⼥和⽗母必定会有意见不同的时候。
⼦⼥如何向⽗母提出⾃⼰的意见,是⼀个很实际的问题。
孔⼦认为,⽗母不听从⼦⼥的意见,⼦⼥要做到不怨恨。
这⼀点需要⼦⼥发⾃内⼼的恭敬。
(⼆)对待⽗母要关⼼其精神孔⼦还要求⼦⼥要关⼼⽗母的精神。
《为政篇》第⼋章:⼦夏问孝。
⼦⽈:“⾊难。
有事,弟⼦服其劳;有酒⾷,先⽣馔,曾是以为孝乎?”孔⼦以反问的形式回答了⼦夏的提问。
虽然没有具体说如何做,但是明确表达了仅仅供养酒⾷是不够的含义。
《⾥仁篇》第⼗九章有相关内容,即⽗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关于孔子孝道思想探析及其启示的论文
关于孔子孝道思想探析及其启示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作者:杨丽珍杜学元于秀玲论文关键词:孔子孝道思想启示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孝及孝道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孔子论孝的重要性及其孝道的内涵,从而认识到孔子的孝涉及父母、家庭、自然、国家等,是大孝、全孝。
再结合当今社会孝道的流失,倡导孝道的回归,主ff-a4~’l行孝要从小事做起,在生活实践中践履孝道。
学校应加强孝道教育,将其纳入德育体系。
强调全社会孝道重生的意义。
一、孝与孝道的内涵《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孝的。
孝①古代的道德规范。
儒家指养亲、尊亲。
②指居丧。
如:守孝;戴孝;孝服。
③保育《汉语大词典》中孝:①祭,祭祀。
②孝顺,善事父母。
③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
④居丧。
⑤指孝服、丧服。
l2]《孝经》中载:“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围炉夜话》:“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也为之呵护。
”笔者认为,孝是天地之正气的凝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
孔子说:“所谓道,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一种妙用;所谓孝,是人实践道而达到的最高德行。
道包容天地,生育万物,形成万象,赋予事物的个性和生命,这功德最实在;但并不因此将万物据为私有,充当储藏万物的府库,不做万物的主管,不寻求人们的理会、了解,不占有任何东西,这就叫做道。
道用在人身上,则叫做孝。
所谓孝,就是敬奉父母的意思。
”二、孔子论孝的重要性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对百姓的一切教化都应从孝道开始。
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即孔子说,仁是所有道德的根源,而孝是众德之根本。
还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强调天地问万事万物中人是最贵重的,而人的行为没有比孝更重要的。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_3瑚进而强调孝道是天经地义的。
从_论语_看孔子的孝道观及其当代价值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观及其当代价值刘强锁(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论语》以“孝”为人的道德情感的出发点,使之层次化、系统化、普遍化。
孝不但要养亲,还要敬亲安亲,愉色而养,真正成为人的道德情感需要;其次,还把“孝”、“悌”相连,由家庭推向社会,把家庭内部之爱普遍化;最后,还赋予孝以政治内涵,由“孝”而“忠”。
深入理解领悟《论语》中的孝道观,对于我们今天更好重倡新时期的孝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关键词]《论语》;孝道观;当代价值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根本,也是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黑格尔虽对中国文化的概括不无偏颇,但对孝道却有着中肯的评价:“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1]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孝”的重要性毋庸质疑,他认为“孝”是“为仁之本”(《论语·学而》)。
[2]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倡新时期的孝文化的今天,结合新时代的语境,全面地审视一下《论语》中所涉及的有关“孝”道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的深入理解发掘这座思想宝库,而且对于如何更好地扬弃它,从而形成新时代的孝道观,也是不无裨益的。
一、《论语》中“孝”道观的思想内涵综观《论语》全书,孔子所谓“孝”,是有层次之分的。
《礼记·祭义》篇根据孔子的思想,明确指出:“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
”[3]从而把子女对于父母的“孝道”分为“养亲”、“敬亲”、“安亲”、“终身孝”四个层次,这只是家庭内部之“孝道”。
在此基础上,孔子又把针对家庭内部的“孝”扩而大之到社会意义的“孝悌”和“尊老”上,并最终扩大推及到从政以忠,为国为民上。
人只有在长期人生实践中,逐步地由较低层次的孝达到最高层次的孝,这才是最完满的孝道。
下面就对《论语》中“孝”道观予以详细的解读和概括。
1.赡养父母,是子女对父母的最低层次的孝。
论孔子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孔子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田思虹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07期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孔子的孝道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从古至今,孔子的孝道思想一直在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态度。
因此,当今时代,孔子的孝道思想也有时代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孔子;孝道;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0-0250-01作者简介:田思虹(1990-),女,汉族,重庆人,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史。
孝道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孔子重视孝道,并且极大的丰富了孝道的深层意思,将孝道思想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
由此,“孝”便成为了社会家庭关系中的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原则,这也正是孔子本人的孝道思想。
首先,孝道要求子女必须要对父母进行悉心赡养和照顾。
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心”的基础上,是要发自内心真心实意的孝,如果对父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而没有精神上的抚慰,那么对待父母的这种供养是和对待牲畜的饲养是没有差别的。
所以当子游问孝于孔子时,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为养;不敬,何以别乎?”①子夏问孝,孔子也答以:“色难。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②这都体现出孔子认为的孝是要有内心的诚敬,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物质满足。
《论语》中有记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③意思是父母健在时,子女不宜远行,倘若不得不离家远行,也必须让父母知道你身处何处,何日归来,这也同样是儿女对父母精神上的尊重与安慰。
其次,孝道要求兄弟之间互相团结帮助,维护家庭和谐。
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④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⑤意思是,孝就是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弟子们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师长。
孔子曾经称赞闵子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高中文言文阅读】结合孔子的孝道观和自己的行为,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高中文言文阅读】结合孔子的孝道观和自己的行为,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 12 分)子夏问孝。
子曰:色① 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
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12分)子夏问孝。
子曰:“色①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
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注释:①色:和颜悦色(一)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颁布,其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
结合孔子的孝道观和自己的行为,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200字以内)(8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20.(一)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
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
(4分,两个要点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二)参考要点:“新二十四孝”符合孔子的孝道观。
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
再结合自己的行为,谈谈反思或认识即可。
(观点正确,语言严密,8分)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
有事情,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现在所称为孝的,只是说能够奉养父母。
跟犬马一样,人都能豢养他们,如果没有敬重之心,那跟圈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孝道观今析摘要: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
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孝”最早出现在“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尚书·商书·太甲中》),其主要含义是尊祖祭祖,后来逐渐加进了孝亲的伦理内涵。
到西周时期,孝已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由虔诚祭祀祖灵、祈求佑护逐渐向善事活人、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经过孔、孟的理性提升及《孝经》的理论化、系统化,孝逐渐上升到百德之首、百善之先的地位。
汉代以后,出现“以孝治天下”、“举孝廉”、“九品中正”之类,孝被赋予了政治化的内涵。
一、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给孝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孝”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孔子的孝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家庭伦理道德,其具体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子女对父母“能养”且“敬”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能够伺候父母,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并关心父母的年龄和身体健康。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子女要紧随父母身旁多加伺候,不要使年迈的父母担忧自己。
更重要的是作为儿女,还要做到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身体。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从内心尊敬父母,让父母心情愉悦。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孝仅仅是够养活爹娘变行了,而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诚心诚意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对母的孝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基本的,精神层面是更高要求。
孝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和颜悦色,要从内心去尊敬他们。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
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竞可认为是孝吗?关键在于在侍奉父母时态度要好。
2.无违与谏诤孟懿子问孝有明确记载。
子日:“无违。
”(《论语·为政》)无违就是不违背礼节,顺从父母的意志。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就是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但无违并不是听父母所有的话。
父母错了,要谏,不谏就是陷父母于不义,这种谏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之上的谏。
孔子对孝的规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谏亲,就像君臣关系一样,当父母有错我们要谏,这是大孝。
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
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但要讲究方方式,态度要好,不要伤害亲情。
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3.慎终追远孔子的孝应该是善始善终的,一以贯之的。
孝了表现在父母生时,还表现在死后的对他们的缅。
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也就是说,我们要时时想念祖先,表达我们的思。
父母死后我们还要完成他们的遗愿,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谓孝矣。
”(《论语·学而》)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还表现在死后的“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认,丧葬,注重真感情的表达。
子日:“予之不仁也!生三年,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孔子认为宰予真不仁,因为儿女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
替父母守孝三年,下都是如此的。
宰予没有做到这样,说明他是违仁义道德的。
孔子主张父母死后为父母守孝三,这样才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才是孝,不做到一点就是和仁相违背的行为。
二、孔子孝与礼、仁的关系从孔子孝的基本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内规定性是仁,外在的表现形式是礼,孝与礼、仁是不可分的。
1.孝为仁之本,表现为礼子日:“君子务本,立本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孝顺爹娘,敬爱兄,这就是仁的基础。
“我们说在以家为本体的社中,家是经济单位,是社会组织的基本。
家既是社组织的基本,所以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中之人,必巩固家的组织为其第一要务。
所以在社会中,孝为百事先’,是‘天之经,地之义”’。
最,尊老是为了保存氏族的生存经验。
家庭经济是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家庭的稳定就是社会的稳定,以历朝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孝的教化作用,用百姓的见的孝慈来实现孔子的仁政。
孝是在血缘关系础上产生的对父母亲人的亲爱之情,孝被认是一切善德的基础。
《论语·学而》云:“其为人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有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孝是最基础的德要求,要实现仁首先要做到孝。
对双亲行孝,要符合周礼的要求,不得违背周礼规定。
所以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这就是说,对待父生养死葬祭祀,都要按周礼的规定办_2J(’。
孔认为孝必须要受礼的约束,各种程序都有礼的规。
其实质就是让孝得到一种制度上的保证。
所以在丧葬上,孔子把三年之丧等葬的礼节看成是尽孝的主要表现之一。
“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角色,父亲有父亲的角色,儿子有儿子的角色,各自在各自的角色中尽其义务,如父如何教,子如何孝之类。
所谓亲情,就是仁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
孝是表示亲情的形式。
形式是重要的,但亲情之仁是本质性的。
仁是孝的内核”_3J(嘲’。
就孔子的“孝”思想体系而言,孝以仁为本,以礼为表现形式。
2.孝是实现仁的途径诚如周予同先生在论及仁与孝关系时所指出的:“仁,广大而抽象、孝,狭窄而具体、由狭窄而具体的下手,以渐渐进入广大而抽象的‘仁’。
”(孔子认为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四书集注·论语·学而》)王祥龄先生说:“孝在儒家哲学中乃是一切仁心流行之根源”,“一切仁心之流行固可遍及一切,然仁心之起点,必原自一人始”。
孝作为道德的出发点,发展到仁,最终要达到社会与人和谐的境界。
人臣之“忠”与人子之“孝”联系在一起,为臣之“忠”首先要做到为子之“孝”、大臣上奏涉及百姓民生的奏议常以“圣朝以孝治天下”开头,“孝”与治理天下也联系在一起。
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总结出前朝动乱的根源是人的思想问题、精神问题,认为“孝是为政之本”。
在之后的施政过程中抓住“孝”字,以“孝”为核心治天下,之后的社会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
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原因就在于《论语》中的“忠孝思想”是贯穿《论语》的一条主线,而且主要体现在前半部分。
要解决人的精神思想问题,就得推广孝,得以实现仁的结果,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论语·为政》载:“或谓孔子日:‘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及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
”平常人都认为治国平天下才是为政,孔子的意思是用孝悌把家庭化成和气春风,而治国平天下,亦不过使它化为和气春风,与事功固相等,何必治国平天下方为政,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亦相同。
”‘孔子认为,践履孝道,这也是为政。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日:“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论语·为政》)忠由孝延伸而来,孝是一切善德的基础。
孔子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鲜矣。
”孔子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是为政的根本,因为仁是抽象的,孝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所以孝是实现仁的途径。
三、孔子孝道观的现代意义孔子孝道观包含着一些消极因素,如“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三年之丧”等、但是,孔子的孝道观是一种极富人情味的孝道观,对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感恩意识,对调节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1.孔子孝道有利于培育人们的感恩意识感恩,是社会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道德天平,是道德良性互动的一种润滑剂,也是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
知恩、感恩、报恩,是做人的起码道理,是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关系的正确认识,也是在这种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责任感。
知恩、感恩、报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
人世最大的恩情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
每个人都应该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知恩图报。
孔子的孝道思想要求人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父母、看待亲人、看待社会,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
假如每个人都能心怀感恩之情,从感恩父母出发,到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自然,社会就会减少很多埋怨、牢骚、摩擦很仇恨,个人也会减少烦恼和痛苦。
人与人的相处,如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仇恨嫉妒便会消失于无形,是非烦恼自然匿迹无影。
缺少感恩,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很苛求,而不考虑对父母、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应该负有的责任。
孔子的孝道思想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使人们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历史。
以感恩的心创造快乐的人生。
2.孔子孝道有利于弘扬家庭美德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只重视自己的小家,无视对父母的孝敬,甚至有的儿女还虐待老人。
他们都没有孝的观念,孝道教育甚有必要。
在一个物质文化和谐的社会,家庭应该是美满幸福的,年迈的父母在贡献自己之后,理应得到子女的回报。
回报父母,在使他们愉悦的同时我们的内心也会安宁、不孝敬父母,我们难以做到自己心安,难以做到家庭和谐。
和谐的家庭呼唤孝道。
有了孝的进入,家庭成员的关系会进一步拉近,从小事做起,真正对父母尽孝。
3.孔子孝道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孔子孝道思想饱蘸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心和爱护,富有人文主义情怀。
孝道思想在孔子理论体系的发展之下,被人具体到理论实践之中,以及泛爱众的社会之爱,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我国物质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由于有孝道思想,老人能够得到人文的温馨关怀,所以他们幸福指数高于西方老人。
据统计,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20%。
老龄化程度超过美国,养老负担加重。
而我国当前养老体制尚不健全,特别在农村,大多数老人在从事体力劳动,还抚养留守儿童,没有收入来源,生活是很艰难的。
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未富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