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条文
铁路工程现行技术规范、指南、验收标准汇总
16
TB10760-2013/铁建设[2013]44号
2013.02.24
2013.02.24
高速铁路工程静态验收技术规范
铁道部
17
TB10761-2013/铁建设[2013]45号
2013.02.24
2013.02.24
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
铁道部
18
铁建设[2005]402号
2005.06.02
高速铁路信号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铁道部
14
TB10757-2010/铁建设[2010]240号
2010.12.08
2010.12.08
高速铁路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铁道部
15
TB10758-2010/铁建设[2010]240号
2010.12.08
2010.12.08
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铁道部
9
TB10752-2010/铁建设[2010]240号
2010.12.08
2010.12.08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铁道部
10
TB10753-2010/铁建设[2010]240号
2010.12.08
2010.12.08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铁道部
11
TB10754-2010/铁建设[2010]240号
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
铁道部
18
TB10002.3-2005/铁建设[2005]108号
2005.06.14
2005.06.14
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文号铁建设[2010]257号)
铁道部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30 L
±30 L
±40 Ri
注:K为测段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Ri为检测 测段长度,以千米计。
15
§4—高程控制测量
4.2.2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表4.2.2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五等
水准仪类 水准尺类
等级
测距相对 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
导线全长相对 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 差(″)
0.5″级 仪器
测回数
1″级仪 2″级仪
器
器
6″级 仪器
二等 1/250000
1
1/100 000
±2.0
6
9
-
-
三等 1/150000
1.8
1/55000
±3.6
4
6
10
-
四等 1/80000
2.5
1/40000
±5
3
4
6
9
4
6
2
4
2″级 仪器
-
9
6
11
§3—控制网测量
3.4.2 三角形网中角度和边长可根据需要选择部分观测或全部观测;观测的
角度和边长均应作为三角形网中的观测量参与平差计算。
3.4.3 三角形网水平角观测,除符合本规范第3.4.1条规定外,还应符合本
规范第3.3.5条、3.3.6条的规定。
3.4.4 三角形网的边长测量应按本规范第3.3.9条和表 3.4.1的规定执行。
视距 (m)
前后视距差 测段的前后视距 (m) 累积差(m)
视线高度(m)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11.1.1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11.1.1.1 一般规定应按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建设规划网中各条线路建设的先后次序沿线路独立布设平面控制网各条交叉线路布设的平面控制网在交叉地段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控制点相重合平面控制网应分两级布设,首级为GPS控制网二级为精密导线网,在满足本规范精度指标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其它传统布网形式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1/4000(小于25mm/km)的要求下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带或任意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也可沿用符合上述要求的城市原有的坐标系统高程投影面宜与城市平均高程面一致若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的线路轨道面的平均高程与城市的高程投影面的高差影响每千米大于5mm时 ,宜采用其线路轨道平均高程面应在每个井 (洞 ) 口或车站附近至少布设三个平面控制点作为向隧道内传递坐标和方位的联系测量依据凡符合G PS网要求的既有城市控制点的标石应充分利用应定期对GPS网和精密导线网进行复测复测精度不应低于施测时的精度11.1.1.2GPS控制测量GPS控制测量前应根据地下铁道轻轨交通线路规划设资料并按静态相对定位原理建网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2的规定表3.2.2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GPS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守以下原则控制网内应重合3-5个原有城市二等控制点或在城市里的国家一二等控制点,除地GPS控制网内短边未知点构网观测外,还应包括重合点在内对控制网内构成长边图形观测这种长边图形宜为重叠的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隧道洞口竖井和车站附近应布设控制点相邻控制点应有两个以上的方向通视其它位置的控制点间应至少有一个方向通视GPS控制网必须由非同步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按长边和短边分别连接)每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中的边数应符合本规范表3.2.8的规定在G PS控制网中除所利用的城市控制点已有水准联测的高程之外其它GPS点应根据需要进行水准联测水准联测应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或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精度的其它方法11.1.1.3GPS控制网点位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当利用城市已有控制点时应检查该点的稳定性及完好性地面上的控制点应选在利于保存施测方便的地方建筑物上的控制点应选在便于联测的楼顶承重墙上面控制点上应视野开阔并避开多路径效应的影响控制点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和无线电发射装置,其间距分别不小于50m和200m控制点应埋设牢固并应绘制点之记GPS控制点均应埋设永久性的标石建筑物上的点下层标心应埋入楼顶平台混凝土中上层标石应固结在楼顶板平台上并涂防水材料。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条文
《铁路工程卫星测量规范》条文说明1.0.1本规范是以现行的《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规定的测量精度为标准,充分考虑经实践证明铁路卫星测量能够达到的精度,采纳了路内各勘察设计院、工程局、以及铁路局的技术开发成果和作业技术规定编制而成的,适用于不同等级铁路、不同勘察阶段和不同用途的卫星测量工作。
1.0.4卫星接收机的定期检验鉴定,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各单位除认真执行外。
在一个项目开始测量之前,为了解经过长途运输之后,仪器及设备工作状态是否正常,规定在现场进行接收机比长测量和附属设备的检验校正。
1.0.5本条规定除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这些标准包括:TB 10101─99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050—97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TBJ 101-88 既有铁路测量技术规则《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GB/T18314—200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 8016-199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CH 1002-19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GB 12896-199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50026-93 工程测量规范GB/T17942-2000国家三角测量规范3.1.2 、3.1.4 卫星相对定位获取的是WGS-84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向量(△X、△Y、△Z),反映了WGS-84坐标系的指向和尺度,不能用于铁道工程的施工。
施工坐标系与独立坐标系本质上同属于独立坐标系。
习惯使用的桥、隧施工坐标系是一般的平面坐标系,实质上讲是一个经过坐标平移和旋转的自定义椭球(工程椭球)的高斯投影坐标系。
计算自定义椭球的高斯投影坐标需要确定自定义椭球的基本参数和中央子午线经度。
而自定义椭球参数的计算需要测区平均高程异常,工程平均高程,以及施工坐标系的起算点假定坐标和工程主轴的坐标方位角。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与遥感测量技术规程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与遥感测量技术规程一、引言在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准确的位置定位和精确的遥感测量是非常重要的。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与遥感测量技术规程的制定,旨在提供一套规范、科学、可靠的方法和标准,以确保铁路工程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规程的主题,并就其中的关键点进行详细解析和分析。
二、卫星定位技术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2.1 GPS定位系统GPS定位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卫星定位技术之一。
在铁路工程中,GPS系统可以通过卫星信号定位铁路线路、桥梁、隧道等工程设施的准确位置。
GPS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数据,用于监测和控制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移动和变形。
2.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定位系统。
在铁路工程中,北斗系统可以作为备用定位系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北斗系统还可以通过与GPS系统的融合,实现更精确的位置定位和测量。
三、遥感测量技术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3.1 遥感影像获取与分析遥感影像获取是铁路工程中常用的遥感测量技术之一。
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的遥感影像可以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理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铁路线路选址、地形测量、环境评估等工作。
3.2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激光雷达测量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遥感测量技术,可以获取地形、建筑物等目标的三维数据。
在铁路工程中,激光雷达可以用于测量铁路线路的高程、坡度等重要参数,提供精确的地形数据。
3.3 高精度测量系统高精度测量系统是一种基于地面控制点的测量技术,可以提供铁路工程中所需的高精度定位和测量。
这种系统可以使用全站仪、GPS等设备进行测量,实现铁路工程的位置定位和形变监测。
四、铁路工程卫星定位与遥感测量技术规程的制定要点4.1 技术标准与规范铁路工程卫星定位与遥感测量技术规程的制定应参考相关的国际标准和规范,确保技术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规程应包括定位系统的准确性要求、影响因素的考虑、测量设备的选用等内容。
4.2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在铁路工程卫星定位与遥感测量中,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铁路工程测量
对于高等级GPS精测控制,宜采用专门的GPS数据处理软件,以便使技术指标与数据成果适应现行规范的技术 要求,即运用GPS接收机配备的随机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基线解算。CP0需用专门处理长基线的软件进行解算基线, 然后将基线数据输入到专门的GPS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平差,平差显示的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规范要求即为合格。 目前,国内GPS数据处理软件较多,有些软件的技术指标已经按照现行铁路规范技术参数进行了软件升级,同时 也希望有更多与新规范、生产实践更加贴切的数据处理软件诞生和推广运用,以满足铁路建设高潮中大量数据处 理的需要。运用手工或简单的Excel方式进行高程测量数据平差,已经不能够满足水准测量精度及生产工期的要 求,一般运用专门的水准数据平差处理软件,有些平差处理软件录入观测数据格式较为固定与繁琐,需要手工编 辑处理。希望对软件进行升级或编制新软件,以更加友好的界面,直接接受各种常用测量设备观测数据进行平差 处理,并能够反映现行规范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与成果格式 。
铁路施工完成后,需由建设单位组织将复测合格的控制向铁路运营单位移交。控制从布设开始,任何单位都 有义务与责任进行控制桩桩撅的宣传与保护,严禁施工期间人为破坏、人为造成沉降,建设单位宜组织有关单位 签定保护桩协议 。
我国发展历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中国铁路建设很少,铁路工程测量技术也很落后。据统计从清代1876年中国建设 第一条铁路起到旧中国1949年的73年间,仅修建铁路2.2万千米,其中通车的仅1万多千米。铁路测绘主要靠旧式 经纬仪和水准仪、小平板仪等施测,如1943年陇海铁路踏勘甘青铁路线时,采用汽车里程表测距、罗盘仪测向、 气压计测高。1933年引进航测技术,虽曾零星和断续搞过一些铁路航测线路测量但收效不大。20世纪下半叶,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铁路建设及其测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据统计,从1949~1989年40年中 已建成和改造属铁道部管辖的铁路5.3万千米,其中新建3.2万多千米,增建复线1.2万多千米,新建电气化铁路 6000多千米,初步形成了全国铁路骨干,路密度每万平方千米内由1949年的22.7千米增至1989年的55.2千米, 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铁路相通。西北和西南地区铁路里程占全国总里程的百分比由1949年的 5.45%增至1989年的24.5%。新建铁路桥梁12 695座,其中桥长超1000米的有63座,在长江上已建桥8座,黄河上 已建桥21座,其中许多是公路铁路两用桥。长江第一桥武汉大桥全长1670米,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米。新菏线 黄河大桥全长10 282.75米,是亚洲最长的铁路桥,也是中国第一座桥上设有长1243米三线会让站的铁路桥。从 建桥总延长米比较,比本世纪前半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增加了近5倍。新建铁路隧道4423座、总延长 2247.7千米。位于衡广复线上的大瑶山隧道,其长度为14.3千米,是中国第一条长度超10千米的双线电气化铁路 隧道。此外,还新建、改建和扩建主要铁路枢纽40多个及编组站90多个,车站总数已达5000多个。在这些铁路建 设工程中,从规划到营运管理,都需要进行测绘。铁路测绘直接为铁路规划、勘测选线、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 管理服务,贯串于铁路建设的全过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铁路工程测量技术
• 航测外业控制测量 测量模式:RTK测量 快速静态测量 • 中线测设 测量模式: RTK测量 坐标转换参数(平面坐标转换参数 和高程转换参数)及有效性检查; 基准点设置; 测设中桩的范围及换基准点后的 重测检查。 • 工点地形测量 测量模式:RTK测量
2、铁路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
规范规定: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规定:高速铁路工程 测量平面坐标系应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在对应 的线路轨面设计高程面上坐标系统的投影长度变 形值不宜大于10mm/km。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改建铁路工程测量规 范》规定:工程测量平面坐标系应采用国家坐标 系或者工程独立坐标系,线路设计高程面上的投 影长度变形值不宜大于25mm/km。
铁路工程测量技术
讲 座
1、线路控制测量
1.1 GPS卫星定位原理
分类:静态(含快速静态)、动态;绝对定位、相对定位
绝对定位原理
观测量:C/A码、P码;C/A码码元293米,P码29.3米;测距误差 1/10~1/100。 根据卫星在观测时刻的三维地心坐标和测站的待定三维地心坐标, 列立站星距离观测方程。线性化后的距离观测方程
(2)大地测量参考系统 平面参考系统
(3)大地测量参考框架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
ITRS是协议地球参考系统,是根据全球观测网VLBI、SLR、LLR、 GPS 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观测数据,分析得出一组全球站坐标和 速度场。ITRS每年都根据全球观测数据推算出一个ITRF参考框架。 并以年报和技术备忘录形式发布。不同年份的ITRF框架有微小的系统 差,可通过七参数法转换消除。
~j j D i t D i t
新建设铁路测量规则
2.2 符号 ∙∙∙∙∙∙∙∙∙∙∙∙∙∙∙∙∙∙∙∙∙∙∙∙∙∙∙∙∙∙∙∙∙∙∙∙∙∙∙∙∙∙∙∙∙∙∙∙∙∙∙∙∙∙∙∙∙∙∙∙∙∙∙∙∙∙∙∙∙∙∙∙∙∙∙∙∙∙∙∙∙∙∙∙∙∙∙∙∙∙∙∙∙∙∙∙∙∙∙∙∙∙∙4
3 控制测量 ∙∙∙∙∙∙∙∙∙∙∙∙∙∙∙∙∙∙∙∙∙∙∙∙∙∙∙∙∙∙∙∙∙∙∙∙∙∙∙∙∙∙∙∙∙∙∙∙∙∙∙∙∙∙∙∙∙∙∙∙∙∙∙∙∙∙∙∙∙∙∙∙∙∙∙∙∙∙∙∙∙∙∙∙∙∙∙∙∙∙∙∙∙∙∙∙∙∙∙∙∙∙∙∙∙∙∙∙∙5 3பைடு நூலகம்1 平面控制测量 ∙∙∙∙∙∙∙∙∙∙∙∙∙∙∙∙∙∙∙∙∙∙∙∙∙∙∙∙∙∙∙∙∙∙∙∙∙∙∙∙∙∙∙∙∙∙∙∙∙∙∙∙∙∙∙∙∙∙∙∙∙∙∙∙∙∙∙∙∙∙∙∙∙∙∙∙∙∙∙∙∙∙∙∙∙∙∙∙5
6.5 桥涵测量 ∙∙∙∙∙∙∙∙∙∙∙∙∙∙∙∙∙∙∙∙∙∙∙∙∙∙∙∙∙∙∙∙∙∙∙∙∙∙∙∙∙∙∙∙∙∙∙∙∙∙∙∙∙∙∙∙∙∙∙∙∙∙∙∙∙∙∙∙∙∙∙∙∙∙∙∙∙∙∙∙∙∙∙∙∙∙∙∙∙∙∙∙∙∙21
6.6 隧道测量 ∙∙∙∙∙∙∙∙∙∙∙∙∙∙∙∙∙∙∙∙∙∙∙∙∙∙∙∙∙∙∙∙∙∙∙∙∙∙∙∙∙∙∙∙∙∙∙∙∙∙∙∙∙∙∙∙∙∙∙∙∙∙∙∙∙∙∙∙∙∙∙∙∙∙∙∙∙∙∙∙∙∙∙∙∙∙∙∙∙∙∙∙∙∙23 6.7 交桩和施工控制 ∙∙∙∙∙∙∙∙∙∙∙∙∙∙∙∙∙∙∙∙∙∙∙∙∙∙∙∙∙∙∙∙∙∙∙∙∙∙∙∙∙∙∙∙∙∙∙∙∙∙∙∙∙∙∙∙∙∙∙∙∙∙∙∙∙∙∙∙∙∙∙∙∙∙∙∙∙∙∙∙∙∙24
5.4 隧道测量 ∙∙∙∙∙∙∙∙∙∙∙∙∙∙∙∙∙∙∙∙∙∙∙∙∙∙∙∙∙∙∙∙∙∙∙∙∙∙∙∙∙∙∙∙∙∙∙∙∙∙∙∙∙∙∙∙∙∙∙∙∙∙∙∙∙∙∙∙∙∙∙∙∙∙∙∙∙∙∙∙∙∙∙∙∙∙∙∙∙∙17
6 定测 ∙∙∙∙∙∙∙∙∙∙∙∙∙∙∙∙∙∙∙∙∙∙∙∙∙∙∙∙∙∙∙∙∙∙∙∙∙∙∙∙∙∙∙∙∙∙∙∙∙∙∙∙∙∙∙∙∙∙∙∙∙∙∙∙∙∙∙∙∙∙∙∙∙∙∙∙∙∙∙∙∙∙∙∙∙∙∙∙∙∙∙∙∙∙∙∙∙∙∙∙∙∙∙∙∙∙∙∙∙∙∙18 6.1 勘测准备 ∙∙∙∙∙∙∙∙∙∙∙∙∙∙∙∙∙∙∙∙∙∙∙∙∙∙∙∙∙∙∙∙∙∙∙∙∙∙∙∙∙∙∙∙∙∙∙∙∙∙∙∙∙∙∙∙∙∙∙∙∙∙∙∙∙∙∙∙∙∙∙∙∙∙∙∙∙∙∙∙∙∙∙∙∙∙∙∙∙∙∙∙∙∙18
国家标准《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络实时动态测量(RTK)规范》编制说明
第36卷第4期2020年12月测绘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Vol.36No4Dec.2020国家标准《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络实时动态测量(RTK)规范》编制说明郭玉芳1邓国庆2葛中华6何书镜4黄功文'张静1吴桐1(1.自然资源部测绘标准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陕西西安710054;3.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浙江杭州611100;4,福建省测绘院福建福州360006;4.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陕西西安710054)O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tandard of Specification for Network Real-Time Kinematic(RTK)Surveys BaseC on the Refereaca Ptations UsingGloOal Navigahoc Satellita SystemGUO Yufang DENG Guoqing GE Zhonghua HE Shujing HUANG Gongwen ZHANG Jing WU Tong摘要:随着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RTK技术因其定位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而备受青睐,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地形图测绘、自然资源调查和工程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络实时动态测量的国家标准,因此,十分有必要制定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时动态测量规范。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结合当前测绘及相关行业网络RTK的技术水平和应用需求,确定标准的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等内容,同时保持与现行相关行业标准的协调一致,以使标准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当前我国网络RTK技术的基本特征和技术水平。
主要对标准的编制原则以及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进行说明。
关键词:标准制定;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网络实时动态测量;编制原贝V;技术内容说明Keywords:Standard Development;GloOal Navigation Satelliie System;RTK;Development Rules;Technical Contenit IntroOuction中图法分类号:P221.3;P220.3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是空间对地观测的重要技术手段,可在全球范围内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实时导航定位服务。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TB10054-2010
铁路工程卫星测量规范(含条文说明)(送审稿)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2)3 坐标系统和时间 (5)3.1 坐标系统 (5)3.2 时间 (6)4.网的精度分级和技术设计 (7)4.1 控制网的精度分级 (7)4.2 布网设计基本规定 (7)4.3 线路控制网技术设计 (9)4.4 隧道施工控制网技术设计 (11)4.5桥梁施工控制网技术设计 (13)4.6 航测外业控制测量技术设计 (15)5 选点与埋石 (18)5.1 选点 (18)5.2 埋石 (19)6 接收机及附属设备 (20)6.1 接收机及附属设备的选择 (20)6.2 接收设备的检验 (20)6.3 接收机的维护 (22)7 观测 (24)7.1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24)7.2 观测计划编制 (24)7.3 观测准备 (25)7.4 观测 (25)8 数据处理 (28)8.1 基线解算与质量控制 (28)8.2 补测和重测 (30)8.3 网平差 (30)8.4 高程转换技术要求 (32)9 成果资料提交 (34)10 RTK测量技术 (36)10.1基本规定 (36)10.2 坐标系统转换参数解算 (38)10.3基准站与流动站设置 (39)10.4 定测放线与中桩测量 (40)10.5 航测像控点测量 (42)10.6 数字化测图与横断面测量 (43)10.7 成果资料整理与提交 (44)附录A 大地坐标系说明 (45)附录B 控制点点之记 (47)附录C 控制点标志注字办法 (48)附录D 超短基线法检验接收机内部噪声水平 (49)附录E 天线相位中心稳定性检验 (50)附录F 接收机作业性能及不同测程精度指标测试 (51)附录G 卫星测量作业调度命令与测量手簿 (53)附录H 国家三角点检验 (55)附录I 直接投影法计算施工坐标 (58)附录J 高程转换的数学方法 (61)附录K 隧道贯通误差预计方法 (66)《铁路工程卫星测量规范》条文说明 (69)1 总则1.0.1 为了统一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的技术要求,为勘测、设计、施工、运营各阶段提供所需的测量成果,制定本规范。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全文(2008.7.28)
2.1.18
变形测量 deformation survey
在铁路建设和运营阶段,对路基、桥梁、隧道和轨道等构筑物的水平位移、沉降、倾斜 等变形量进行定期或持续的测量。
2.2
DS05 、DS1 、DS3 ——水准仪的等级 C——照准差 D——测距边长 mD ——测距中误差 mβ ——测角中误差 mα——方位角中误差 W——三角形角度闭合差 f β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
静 态 测 量
时 段 长 度(min) 观测时段数
数据采样间隔(s)
PDOP 或 GDOP GPS 高度角(° ) 有效卫星总数
快 速 静 态 测 量
-
-
观测时间(min) 平均重复设站数
-
-
-
-
数据采样间隔(s) PDOP (GDOP )
-
-
-
-
注:平均重复设站数≥1.5 是指至少有 50%的点设站 2 次。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工程独立坐标系 engineering dependent coordinate system 为满足铁路工程建设要求采用的以任意中央子午线和高程投影面进行投影而建立的平 面直角坐标系。 2.1.2 卫星定位测量 satellite positioning 利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卫星定位接收机同时接收多颗定位卫星信号, 确定地面点相对位置 的方法。 2.1.3 基础框架平面控制网 (CP0) horizontal control points (CP0)for basic frame network 为满足线路平面控制测量起闭联测的要求, 沿线路每 50km 左右建立的卫星定位测量控 制网,作为全线(段)的线路平面坐标基准。 2.1.4 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 horizontal control points (CPⅠ) for basic network 在基础框架平面控制网(CP0)的基础上,沿线路走向布设,按 GPS 静态相对定位原 理建立,为线路平面控制网和铺轨基桩控制网起闭的基准。 2.1.5 线路控制网(CPⅡ) horizontal control points (CPⅡ) for route network 在基础平面控制网( CPⅠ)上沿线路附近布设,为勘测、施工阶段的线路平面控制和 轨道施工阶段基桩控制网起闭的基准。 2.1.6 铺轨基桩控制网( CPⅢ) horizontal control points ( CPⅢ) for track base-stake network。 沿线路布设的三维控制网,起闭于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或线路控制网(CPⅡ) ,一 般在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进行施测,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的基准。 2.1.7 三角形网 triangular network 由一系列相连的三角形构成的测量控制网, 它是对以往三角网、 三边网、 边角网的统称。 2.1.8 工点地形图 topographic map of construction site 为车站、桥梁、隧道、路基和站场等工程设计提供的局部大比例尺地形图。 2.1.9 中线测量 center line survey 将设计的铁路中心线详细测设到地面的工作。 2.1.10 中桩高程测量 center-line stake leveling 沿线路以水准点为起闭, 测定中线桩处的地面高程或既有线的轨顶高程, 也称中桩水准。 2.1.11 交叉测量 across survey 电线、管线、公(道)路等建筑物与铁路线路交叉关系(平面、高程)的测量工作。 2.1.12 洞外控制测量 outside tunnel controlling survey 为保证隧道贯通,在洞外进行的平面、高程控制测量。 2.1.13 洞内控制测量 inside tunnel controlling survey 为保证隧道贯通,在洞内进行的平面、高程控制测量。 2.1.14 竖井联系测量 shaft connection survey 隧道施工测量中,将洞外控制网的坐标、方向和高程通过竖井传递到洞内的测量。 2.1.15 贯通误差 through error 隧道贯通后,在贯通面处的坐标、方向和高程的误差。 2.1.16 水文测量 hydrological survey 为了工程的正确设置而进行的相关水文方面的测量, 如水位、 水文断面、 水坡等的测量。 2.1.17 桥梁墩台定位 location of pier and abutment 桥墩、桥台中心位置的定位放样测量。
铁路GPS-RTK测量技术要求
铁路GPS-RTK测量技术要求1 RTK测量技术要求1.1一般规定1.1.1 RTK测量适用于进行铁路初测导线测量、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定测放线、中桩高程测量、航测外控测量、地形图测绘与路基横断面测量、既有线曲线查定、钻孔放样等勘测工作。
不适用于需要采用GPS静态、快速静态方式进行后处理的控制测量工作。
本章主要针对利用RTK进行中线测量作出技术规定,其它铁路测量工作可以参照本规定执行。
在本章RTK测量技术要求中的未尽事宜,按现行铁路测量规范执行。
1.1.2 进行RTK测量工作前,应了解任务来源、作业用途及测区概况,收集测量的既有测量资料,主要包括:1:5000和1:2000线路电子平面图;线路GPS首级控制网的WGS-84三维坐标成果,线路工程坐标成果(西安80或北京54或独立坐标系);导线点测量成果;水准测量成果;线路定线数据(线路设计的曲、直线要素表、起终点坐标、交点坐标、断链表等).1.1.3 根据测区已知点、线路GPS控制点的分布情况、地形、地貌情况、对空通视条件,以及使用仪器RTK数据链的覆盖范围,结合工程规模,制定RTK作业的技术方案和安全措施。
设计RTK技术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合理划分RTK子测区:将整个线路测区划为若干个RTK子测区,每个RTK子测区的长度宜在20km左右。
(2) RTK子测区中包含的控制点数量:每个子测区宜有3~4对GPS首级控制点,至少应有3个平面控制点,4个高程控制点。
(3)控制点的分布:控制点应在子测区四周均匀分布,控制点连线形成的平面区域和高程区域,应能控制整个子测区范围。
若网中控制点稀少或精度不足时,不能覆盖整个RTK子测区时,应考虑补设控制点。
(4)合理分布基准站位置的位置,使仪器RTK数据链控制在有效范围。
参考站和流动站之间必须没有山体、楼群之类的遮挡,作业区域内还不能存在强烈的电磁波等干扰。
(5)测区的交通条件:应将交通条件相近的地段划入一个测区。
铁路工程卫星测量规范--征求意见稿-06-09-26
1 总则1.0.1 为了统一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的技术要求,为不同勘测阶段和不同用途的测绘工作提供所需的测量成果,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利用卫星(包含GPS卫星、GLONASS卫星、伽里略卫星、北斗星卫星)定位技术进行铁路网中Ⅰ、Ⅱ级及以下标准规距铁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的控制测量,各等级铁路中线测量、断面测量、工点地形测绘;航测外业控制测量;铁路大型建筑物(桥梁、隧道)施工控制网测量。
1.0.3测量实施前,应根据项目的精度要求、测区地形和地貌及既有资料情况,进行测量网的基准设计、网形设计、精度设计、以及观测纲要设计。
1.0.4接收机及设备除按规定定期检定外,在项目测量开始之前,现场进行检测,保证仪器工作状态正常。
1.0.5利用卫星测量技术进行铁路工程测量,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基线baseline由同步观测的载波相位数据计算的两测量点间的向量。
2.0.2观测时段observation session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结束观测连续观测的时间段。
2.0.3同步观测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2.0.4 同步观测环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loop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2.0.5独立观测和独立观测环independent observable and independent observable loop由独立观测时段所确定的基线称为独立观测基线。
任意m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时,只有m-1条基线为独立观测基线。
由独立观测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简称独立观测环。
2.0.6自由基线free baseline不属于任何非同步图形闭合条件的基线。
2.0.7 广播星历broadcast ephemeris卫星发播的载有预报一定时间内卫星轨道参数的电文信号。
tb10054-(j1008-)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doc
TB10054—2010J1088—2010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Satellites Positioning SystemSurvey Specifications for Railway Engineering关于发布《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的通知铁建设[2010]107号《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TB 10054—2010)经修订后现予发布(单行本另发),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
铁道部原发《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 7)(铁建函[1997]58号)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由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中国铁道出版社组织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二〇一〇年七月十八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关于编制2006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计划的通知”(铁建设函[2005]1026号)的要求,在《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认真总结了多年来应用卫星定位技术进行铁路测量的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相关技术标准,广泛征求了路内设计、施工及运营单位意见。
本规范共分10章,主要内容:总则、术语、坐标系统和时间、控制网的精度分级和技术设计、选点与埋石、接收机及附属设备、观测、数据处理、成果资料及实时动态定位(RTK)测量。
另有11个附录。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1.适用于新建、改建铁路工程的卫星定位测量,增加了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控制测量的技术规定。
2.坐标系统中规定了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进行铁路工程测量时,需将WG S-84坐标转换成1980年西安坐标系或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其中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为国家测绘局最新发布的坐标系统。
控制网基准设计应满足坐标系统的投影长度变形值的限值要求。
3.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分为一、二、三、四、五等控制网,列出了各等级控制网的精度指标和布设技术要求。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与遥感测量技术规程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与遥感测量技术规程铁路工程卫星定位与遥感测量技术规程旨在规范和指导铁路工程中的卫星定位和遥感测量的应用。
以下是可能包括在该规程中的主要内容:1. 引言和范围:-引言:介绍卫星定位和遥感测量在铁路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概述该技术规程的目的和意义。
-范围:明确该技术规程适用于哪些铁路工程项目,以及包含的测量类型和方法。
2. 术语和定义:-列出该规程中使用的相关术语和定义,以确保统一的理解。
3. 技术要求:-卫星定位技术要求:规定在铁路工程中使用的卫星定位系统和方法,例如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等。
包括对接收机的要求、基准站建设和选择、误差测量和校正、坐标转换等方面的要求。
-遥感测量技术要求:涵盖铁路工程中的遥感传感器、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包括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获取、处理、几何校正、地物分类等方面的要求。
4. 测量数据质量控制和精度评定:-确定测量数据质量控制的步骤和要求,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和验证的方法。
-制定铁路工程中遥感测量精度评定的标准和方法,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数据安全和管理:-提供对铁路工程测量数据的安全保护措施和数据管理的要求,包括数据存储、备份、传输和共享等方面的规定。
6. 监督和质量管理:-规定监督和质量管理的责任和程序,包括监督检查、质量评估和问题解决等方面。
7. 附录:-可能包括一些相关的技术参考资料、测量表格、示意图、算法说明等辅助信息和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的技术规程会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而有所不同。
上述框架仅提供了一般内容的参考,实际的技术规程应遵循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并经过相关专业机构或监管部门的审核和批准。
铁路勘察GPS RTK测量工作细则
铁路勘察GPSRTK测量工作细则5.1一般规定5.1.1坐标系(1)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
(2)当GPSRTK作业按要求需提供1954年北京坐标系坐标或其它坐标系坐标时,应通过坐标转换求得。
(3)WGS-84大地坐标系与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其它坐标系的转换参数,可根据需要使用全国或局部地区的联测数据,通过不同的转换数学模型求得。
(4)GPS定位获取的测点大地高转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高程所需的GPS点高程异常值,可通个联测高程已知点,用适当的数学模型推求。
5.1.2准备工作(1)技术准备1)了解任务来源、作业用途及测区概况。
2)收集测区的既有测量资料,特别是了解测区是否做过GPS静态控制测量,如有应尽量收集GPS控制测量资料。
3)收集测区的已知点资料•,包括高等级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成果资料及坐标高程系统。
4)收集测区的地形图资料。
5)组织学习有关《规范》、《细则》及《技术设计书》。
6)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作业用途,确定资料的可靠程度和利用价值,并提出处理意见。
7)根据测区内已知点分布情况、地形情况以及GPS静态测量情况,制定外业作业方案、计划和安全措施。
(2)仪器准备1)根据制定的外业作业方案领取GPS接收机及各种RTK部件,并对仪器设备按规定进行全面检验,包括:①一般检视;②通电检验;③试测检验。
2)一般检视的项目有:①接收机、天线、电台及手持式控制器的外观是否良好;②各种部件及其附件是否齐全、完好;③需紧固的部件是否有松动和脱落;④对中杆是否弯曲。
3)通电检验前应使联接电缆正确接合,电瓶联接电台时应保证电源正负极连接正确。
通电检验内容包括通电后有关信号灯、按键、显示系统以及仪表工作是否正常。
4)一般检视和通电检验完成后,应在不同距离处进行GPSRTK试测,试测时应注意的项目有:①基准站电台发射是否正常;②流动站在不同距离处是否能够接收到基准站电台信号;③流动站能否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初始化;④多个流动站测量同一个点时坐标成果是否在限差内;⑤控制器工作是否正常。
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概要
1 总则1.0.1为统一GPS铁路测量技术要求,为不同勘测阶段和不同用途的测绘工作提供准确的测量成果,制订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利用全球定位技术(GPS)进行的铁路线路控制测量、航测外业控制测量、铁路大型建筑物(桥梁、隧道)施工控制网测量,不适用与机载GPS航测的测量工作。
1.0.3GPS铁路测量除了符合规程的规定外,尚且符合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基线 Baseline由同步观测的GPS载波相位数据计算的俩GPS点间的向量。
2.0.1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结束观测连续工作时间段。
2.0.3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简称同步环。
2.0.4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us Observable loop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闭合环,简称同步环。
2.0.5独立观测环 Indepengent Observable loop由独立观测得到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简称独立环。
2.0.6天线高 Aantenna Height观测时天线平均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的高度。
2.0.7零基线 Zero Baseline两台或多台接收机经过功率分配器接收来自同一天线的卫星信号所构成的基线。
其理论值为零。
2.0.8超短基线 Mini-Baseline。
指边长5~10m的基线。
2.0.9天线相位中心 Antenna Phase Center天线相位中心是指微波天线的电气中心,其理论设计值应与天线几何中心一致。
2.1.10 接收机内部噪声水平 Reciver Interriver Nosise Leved接收机内部噪声指接收机通道间间偏差、延迟锁相环偏差、跟踪偏差以及钟差等引起的测距和测相误差的综合反映。
2.0.11施工坐标系 Constration Coordinate System供工程建筑物施工放样用的一种平面直角坐标系。
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细则
1总则1.0.1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针对铁路勘测阶段的特点和不同测绘工作的要求,结合我院多年来勘测实践制订本篇细则。
1.0.2本篇细则适用于利用GPS技术进行铁路线路控制测量(初、定测阶段)、铁路航测外业控制测量、大型建筑物(桥梁、隧道)施工控制测量;本细则中的有关技术标准也适用于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公路等测量工作。
1.0.3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除应按本篇细则的要求作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基线由同步观测的GPS载波相位数据计算的两GPS点间的向量。
2.0.2观测时段测站上开始同步接收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结束观测连续工作的时间段。
2.0.3同步观测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一组卫星的观测。
2.0.4同步环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2.0.5异步环非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称为异步环,又称独立环。
2.0.6PDOP值指空间三维坐标精度因子,PDOP值考虑了测站、各观测卫星的空间几何构形对测站定位精度的影响。
2.0.7GDOP值指四维几何精度因子,GDOP值综合考虑了测站、各观测卫星的空间几何构形及钟差测定对测站定位精度的影响。
2.0.8天线相位中心指微波天线的电气中心,其理论设计值应与天线几何中心一致。
2.0.9天线高观测时天线平均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距离。
2.0.10接收机内部噪声水平指接收机通道间偏差、延迟锁相环偏差、码跟踪偏差以及钟差等引起测距和测相误差的综合反映。
2.0.11信噪比某一端点上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2.0.12多路径效应由两条以上传播路径的无线电信号间干扰而引起的定位误差。
2.0.13电离层延迟电波通过电离层(非均匀和色散介质)产生延迟。
2.0.14星历是指不同时刻卫星在轨道位置上的坐标值。
卫星星历的提供方式通常有两种,预报星历(广播星历)和后处理星历(精密星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路工程卫星测量规范》条文说明1.0.1本规范是以现行的《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规定的测量精度为标准,充分考虑经实践证明铁路卫星测量能够达到的精度,采纳了路内各勘察设计院、工程局、以及铁路局的技术开发成果和作业技术规定编制而成的,适用于不同等级铁路、不同勘察阶段和不同用途的卫星测量工作。
1.0.4卫星接收机的定期检验鉴定,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各单位除认真执行外。
在一个项目开始测量之前,为了解经过长途运输之后,仪器及设备工作状态是否正常,规定在现场进行接收机比长测量和附属设备的检验校正。
1.0.5本条规定除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这些标准包括:TB 10101─99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050—97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TBJ 101-88 既有铁路测量技术规则《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GB/T18314—200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 8016-199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CH 1002-19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GB 12896-199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50026-93 工程测量规范GB/T17942-2000国家三角测量规范3.1.2 、3.1.4 卫星相对定位获取的是WGS-84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向量(△X、△Y、△Z),反映了WGS-84坐标系的指向和尺度,不能用于铁道工程的施工。
施工坐标系与独立坐标系本质上同属于独立坐标系。
习惯使用的桥、隧施工坐标系是一般的平面坐标系,实质上讲是一个经过坐标平移和旋转的自定义椭球(工程椭球)的高斯投影坐标系。
计算自定义椭球的高斯投影坐标需要确定自定义椭球的基本参数和中央子午线经度。
而自定义椭球参数的计算需要测区平均高程异常,工程平均高程,以及施工坐标系的起算点假定坐标和工程主轴的坐标方位角。
经过秦岭特长铁路隧道等十多座特长隧道和特长桥梁的工程验证表明,基于工程椭球建立施工坐标系是适宜的。
本条规定了建立工程施工坐标系所需的各个参数,以保证转换精度。
3.1.3 、3.1.4利用卫星测量技术进行铁路工程测量时,为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往往需要将WGS-84坐标转换成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者1980西安坐标系的坐标或者工程独立坐标。
铁路线路测量过去常采用国家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因为铁路是沿地面修建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势高,线路横跨多个投影带,地面长度测量值与测量坐标反算值之间差别大(如青藏线,长度变形高达0.6m/km),投影误差不能满足工程放样的精度要求。
因此,应合理设计铁路坐标系统,使这种变形在工程放样误差中可以忽略不计;同时,高等级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磁悬浮)的工程放样的精度与一般铁路相比有一定提高,把投影误差的影响限制到更小也是必要的。
因此,仅仅规定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是不妥当的,已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所以,本条规定了“应根据工程的地理位置和高程变化情况,按工程放样精度对投影误差的要求选择坐标系”。
经研究,对于设计时速160~250km/h的铁道工程,可在投影长度变形不超过2.5㎝/km的原则下,设计坐标系统;对铺设无碴轨道的铁路工程、隧道和桥梁工程,长度变形值应小于10㎜/km或者更小,测量坐标系统可以采用施工坐标系或者工程独立坐标系。
3.1.5 卫星定位获取的大地高转换为我国高程系统的高程,一般采用几何拟合法计算测区高程异常,进而计算测点的高程。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拟合法的结果精度与测区地形状况、联测水准基点的精度和分布有关。
拟合的大地水准面与实际水准面吻合的程度越好,高程转换的精度越高。
拟合法一方面要求联测一定数量的已知水准基点,参与拟合测区大地水准面计算,另外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未参与大地水准面拟合计算的联测已知高程基点进行拟合高程效果检验,以保证拟合高程的可靠性。
因此,本条规定用适当数学模型推求测点的高程异常,计算测点的高程。
4.1.1 铁路卫星测量网的精度分级是在充分考虑卫星测量精度高,布网灵活性强,相邻等级网的布网方法、测量方法和观测时间没有太大差异的前提下,并根据铁路工程对测量精度的需要和铁路卫星测量网带状布设,长、短边边长悬殊大等特点划分的。
规范既允许按等级布网,也允许根据需要越级布网或者一次布设全面网,也是基于卫星测量各级网的观测纲要没有很大差异规定的。
4.1.2 弦长精度公式中固定误差a和比例误差系数b的含义分别与生产厂家给出的精度公式中的a、b值的含义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厂家给出的是某一标准条件下的精度,本规范的4.1.2式是考虑了外界因素影响的精度。
根据对20多个工程项目的统计,边长精度与测边的长度呈强相关。
按照既满足统计结果,又顾及到与边长、精度等级、测量仪器精度相匹配的情况,同时考虑路内设计、施工单位拥有的设备情况,以及测量型卫星接收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确定表4.1.3各级控制网的弦长精度指标。
边长与精度等级、测量仪器精度的匹配说明表4.1.2注:边长中误差按式(4.1.2)计算4.1.3 卫星测量控制网的精度指标是根据铁路工程对测量精度的要求确定的。
一等网主要用于无碴轨道首级施工控制网(CPⅠ)、复杂特大桥一级施工控制网测量和长度15km以上隧道的施工控制网测量;二等网主要用于长度8~14km隧道施工控制网和复杂特大桥二级施工控制网测量;三等网主要用于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首级控制测量,长度4~8km的长隧道施工控制,特大桥三级施工控制网以及无碴轨道CPⅡ控制网测量;四等网主要用于长度4km以下隧道施工控制、大桥三级施工控制网、设计行车速度160km/h及以下铁路的首级控制测量或者航测加密国家四等控制点测量;五等网主要用于大桥五级网、线路导线测量。
各级控制网的精度指标是根据《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按照就近向高一级归化的原则,并参考大量桥、隧施工控制网,线路和航测加密国家四等控制点网的实测统计资料制定的。
一等、二等、三等网的最弱点点位中误差是根据11个工程项目统计得到;四、五等网主要用于长大线路的线路、航测首级控制,规定最弱点点位中误差相对于高一级控制点不得大于5㎝,与1/500图解精度的实地精度相符。
同时,统计总长40km、250km、350km、800km 的4个线路工程项目的实测精度,这个精度指标也是可以达到的。
受地形限制, 特别困难条件下铁路控制网短边长度不足1km,最短可能300米左右。
为保证网的精度,规定边长短于300米时,边长中误差小于10㎜。
基线方位角中误差是为满足无碴轨道安装、桥梁墩台交会、隧道横向贯通误差要求、以及相邻点相对点位误差规定的。
有关技术要求指标的说明如下:1、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卫星测量不同于常规测量,未进行网平差以前,无法准确预测何处为最弱点,哪一条边为最弱边。
三等以上的最弱边相对中误差精度是以现行规范的分级标准,并以控制网中精度要求较高的桥梁控制网进行规定的。
四等以下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是按满足隧道贯通精度要求规定的。
本表规定的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是指按技术设计要求构成卫星测量控制网的直接边的精度。
2、基线方位角中误差方位角中误差是为满足无碴轨道施工、隧道横向贯通误差和桥梁网桥墩交会的精度需要规定的。
采用规范表4.1.3 的方位角中误差指标计算的隧道横向贯通误差、无碴轨道轨向误差、桥梁墩台交会误差,满足现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99)的要求。
因方位角中误差与控制网边长的长短关联程度高,在实施测量时,按技术设计要求控制最短边的长度,以保证方位角精度达到技术指标的要求。
对桥梁、隧道控制网而言,特别注意交会后视边和进洞方向边的长度满足要求。
3、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平面控制网的点位误差是相对的概念。
本规范规定的点位误差是相对于起算点而言的,最弱点是点位中误差最大的点,一般情况下是指离开起算点最远的点。
大型建筑物施工控制网的最弱点点位中误差是为满足无碴轨道安装测量、隧道贯通测量、以及桥墩交会的精度要求而设的。
线路(包含航测外控)首级控制网主要服务于地形图测绘和工程定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以满足1/500测图而设计的。
一等、二等、三等的最弱点中误差是根据11个工程项目统计得到。
四等网最弱点中误差是根据4个线路工程项目(线路长度分别为40km、250km、350km、800km)统计得到。
最弱点中误差超限的控制网,说明起始数据和观测存在问题,应分析原因,进行补测。
4、相邻点相对中误差相邻点相对中误差是指相对于相邻同级点而言的。
为控制下级网,能保证同级相邻点之间的相对精度就可以了。
大型建筑物包括隧道、桥梁、无碴轨道控制网的相邻点相对中误差规定为8~10㎜,线路(航测外控)首级控制网则规定为5㎝。
5、关于大地高的精度卫星测量所得的大地高差精度一般都低于空间弦长的精度。
在GPS观测中,只要采取限制基线长度(例如20km),减少测距误差和大气延迟误差的残差,选择低温干燥有微风的天气观测,基线起算点的坐标精度控制在米级,使用双频接收机观测,注意防止多路径影响,天线高量测精度不大于1㎜,大地高差测量精度可以保持在1㎝以内。
铁路测量的基线长度大多在20 km以内,高程分量的精度可以达到与弦长精度相当的指标。
但考虑到一、二、三等网比例系数b较小,高程分量的精度达不到这个要求,故规定按弦长比例系数b的两倍要求,本条规定对中桩高程测量、航测平高点测量是必要的。
4.2.2 控制网的平均可靠率是指评判一个控制网实现质量的准则,也就是控制网的可靠性。
在测量工作中,因为观测值与未知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具有不确定性,观测值中存在系统误差或粗差,以及观测值先验权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平差存在模型误差,成果精度不能正确反映网的质量。
为了得到高的实现质量,一个办法是进行第二次独立观测;另一个方法是在布网时,事先考虑用独立的附加观测值,控制网的内部结构,检验模型误差。
在控制网评价中,多余观测是第一个重要的可靠性准则。
根据大量统计,一个对观测值能起良好控制的网,观测值的多余观测分量与总观测数之比应在0.25~0.5之间。
本规范取0.25~0.50作为标准。
平均可靠率的计算方法如下:设网的总点数为Np ,已知点数为K ,接收机为N 台,每站观测时段数或者重复设站数为a ,全网可能进行的同步观测数T ,于是:每个同步观测有独立边 N -1总的独立观测 n=T*a*(N -1)网的必要观测 L=Np -K -1多余观测 r= n -L平均可靠率 n r r ~4.2.6 最简独立环指有包含关系的一组独立环中,其中一个独立环的闭合差不能由其他环的闭合差用代数方法计算求得,这个环成为最简独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