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e8577c5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3.png)
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饮食对象、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等方面。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饮食观念的差异西方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饮食观念。
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
他们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讲究食物的营养搭配是否适宜,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并尽量保持食物的天然营养。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要吃下去。
西方人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更为科学、规范的方式。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
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要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上配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
所以几乎每个中国菜都要用两个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
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鸭、蹄筋、鲍鱼、海参、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数种辅料。
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埋没,而整体却光彩熠熠,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二、饮食对象的差异从传统上来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肉食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而中国人不少营养缺乏、体质偏弱的原因。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
且食物的种类单调,最中意的无外乎牛、鸡、鱼。
西方人很少吃猪肉,打开西餐菜谱,很少看见猪肉类的菜肴。
西方人不吃动物的内脏,欧共体明文规定:任何动物的内脏不得制成食品向人出售。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5d1fa9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f.png)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主食:东方饮食文化以米饭为主,如中国、日本、韩国等,而西方
饮食则主要以面包、面条、马铃薯等为主。
这主要是由于东方地区适合种
植水稻,而西方则更适合种植小麦和马铃薯。
2.蔬菜与肉类的比例:东方饮食文化中,蔬菜占有很大比重,如中国
的青菜、豆腐、海带等,而肉类则相对较少。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偏向于肉类,如牛肉、猪肉、鸡肉等,蔬菜则较少。
这与东方注重平衡饮食以及佛教、道教等推崇素食的信仰有关。
3.烹饪方法:东方烹饪注重火候掌握,讲究清蒸、煮、煎等烹饪方式
一般较为简单,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多地采用烤、炸、炖等复杂的烹饪方式,以及使用较多的调味品和香料,追求口感和味
道的多样性。
4.用餐方式:东方饮食文化中,人们习惯使用筷子进食,将各种菜肴
摆在一个共享的桌面上,大家一起用餐。
而西方则主要使用刀、叉、勺等
餐具,每个人有自己的盘子,食物则在盘子中摆放好,个人独自享受。
5.社交功能:东方饮食文化中,餐桌通常被视为团结亲情、友情的场所,亲朋好友一起分享食物,增进感情。
而在西方,用餐往往更侧重于个
人享受和品味,用餐通常被视作满足个人需求的过程。
6.餐食时间:东方人一天通常有三餐,早午晚各一,较为规律。
而在
西方,早餐较简单,午餐则较为重要,晚餐时间较晚,有时还有夜宵。
总体而言,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主食、肉菜比例、烹饪
方式、用餐方式、社交功能和餐食时间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各自地理、
历史和宗教文化的独特性。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断加深。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945f7a6f84868762cbaed50b.png)
谢谢观赏!
2020/11/5
16
在现代生理营养科学上,中西已逐渐趋向双方之 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份量明显在增 加,而中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和牛奶及 乳制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也在大大增加。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即淀粉为主,西方人的
饮食结构则以肉类、蛋白质为主。根据中西方饮食对 象的这一明显差异,中国人被认为具有植物性格,而 西方人具有动物性格。反映在文化行为方面:西方人 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平和 闲静。的确,西方人如美国人在开发西部时,他们把 整个家产往车上一抛,就踏上了冒险的征程;而中国 人则时时刻刻记挂着“家”和“根”,这种叶落归根 的观念是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相联系的。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
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餐具的差异
中西饮食上最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饮食 餐具的使用上,无论是平常的家庭用餐,还 是正式的宴会上都是如此,比如中国人用筷 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不同的 饮食方式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文 化引导下形成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
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是又切又割,让人 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 物。尽管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性喜吃肉,但 却表现得非常含蓄、婉转,丝毫感觉不到那 样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此外,中国人的
餐具以瓷器为主,品
种较少,主要是碗、
盘、筷子、勺子和酒 杯等 ,大大小小、各式 各样的宴会都适用。 西方人则不同 ,烹饪的方式
多种多样 ,有炒、炸、焖、 爆、煎、烩、煮、蒸、烤、 腌、冻、拔丝、糖醋等 , 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 在烹饪大师的眼中 ,做菜 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 深的学问 ,即使是同一道 菜 ,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 同的口味来。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d8c59c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a.png)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下面为你讲讲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
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
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含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想,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93394d3a43323968011c92de.png)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
一、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一)泛食主义者与实用主义者在中国,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
有许多学者将中国人的这种特有的“民以食为天”的观念称之为“泛食主义”的文化倾向。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饭菜的意、色、形、香、味,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而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重视食物对人的健康,不讲究花样和饭菜的其他功能。
他们认为“吃”只是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
由此可见,“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
就交际手段而言,中国宴请的目的有:表示感谢;庆祝成功;请人帮忙;引见他人;取得客户的信任……“吃”虽然重要,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和合与分离在中国,群体文化是主导价值观。
我们希望国家“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则强调个体主义,尤其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个体的特征与差异,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饮食上。
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6f34a51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1.png)
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大!为了大家能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店铺就和大家分享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方式1.用餐工具的差异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2.就餐方式的差异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西方实行分餐,流行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各吃各的,互不相扰,且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这种方式虽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但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西方人认为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自我的尊重。
无论哪种就餐方式都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深深地影响着本土文化。
中西方不同的饮食观念1.中国传统饮食主要特点中国饮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热食和熟食为主。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
”说明国人把吃看得十分重,中国的饮食注重各种食物的搭配及食物的味道,讲究“色、香、味、型”,中国人常用“好吃”、“不好吃”评价一道菜,其实其内在意思就是指这道菜的味道好还是不好,重味这一特点正是中国饮食最主要的特点。
但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2.西方饮食的特点相较于中国,西方饮食以生食、冷食、甜食、肉食为主,追求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西方饮食非常注重营养,西方人对“营养”的追求往往大于对“味”的追求,饮食的理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美性,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
![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a04a7d4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5.png)
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饮食习惯、饮食方式以及饮食观念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人们饮食的不同认知和取向。
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
一、饮食习惯1.食物种类中餐注重五味的平衡,通常由主食、主菜、配菜和汤组成。
中国菜品种丰富,以米、面、肉类、蔬菜和豆制品为主,口味多样,擅长烹调技巧。
西餐则以肉类、面包、奶制品和蔬菜为主,口味相对简单,以烤、煮和炖等方式烹调。
2.用餐方式中国人通常在家庭或朋友间共进三餐,重视家庭团聚和社交。
传统的中国饭局讲究"团圆",采用共同吃饭的方式,将餐桌视为交际的媒介。
而西方国家则更注重个人隐私,通常采用分餐的方式用餐,注重个体的饮食需求。
3.饮食节奏中国有"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说法,早餐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包括米粉、包子、油条等热食。
午餐通常是一天中最丰盛的一餐,晚餐则相对简单。
西方国家更注重三餐的均衡,有固定的用餐时间,并有明确定义的正餐和小吃时间。
二、饮食方式1.用餐礼仪中餐有许多传统的用餐礼仪,如用筷子、禁忌用刀直接夹食物、避免直接吹食物等。
西餐的用餐礼仪更具规范性,如使用刀叉等特定工具,按照切割、切块、进食的顺序进行。
2.桌面布置中国人认为餐桌应该富有温馨和亲和力,通常使用圆桌,讲究客人和主人的位置。
西餐则更注重餐桌的规整和整洁,通常使用长方形或方形桌子。
3.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诸多文化内涵,如中国菜系的代表性、饮酒文化、茶文化等。
西方国家也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如法国的美食文化、意大利的面食文化等。
三、饮食观念1.养生观念中国人重视保健养生,讲究饮食的平衡和食物的功效。
中医养生理论影响中国人对食物的选择,如注重食补、药食同源等。
西方国家更注重饮食的科学性和与健康的关系,倡导均衡饮食、营养素摄入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食物安全中国人对食物安全问题非常重视,对食物的新鲜度、卫生状况和原料来源有较高的要求。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115d824bcd126fff7050ba5.png)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Chinese---Western Catering Differences)一:用餐工具不同东方:筷子(Chopsticks)东方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
正确的使用方法:1、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2、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摆放在饭碗的正中。
禁忌(Taboos)1、Don’t use chopsticks to hit the side of your bowl or plate to make a lot of noise.(不要用筷子在碗或盘子里制造噪音)2、Don’t stretch out your index finger.(不要伸出你的食指)3、It’s thought to be a bad behaviour to suck the end of a chopsticks.(不要吸吮筷子的尾部)4、Don’t use chopsticks to poke at every dish without knowing what you want. 5、Don’t insert chopsticks vertically into the food.(不要把筷子直接插入食物中)西方:刀和叉(knives and forks)西方进食的餐具主要是刀和叉,这是与西方进餐以肉食为主有关。
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最方便。
使用方法:刀叉用法是从外侧向里侧(from the outside to inside)使用。
进餐时,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即一刀一叉成双成对使用的。
摆放:西方习惯左叉右刀。
二:中西方传统饮食东方:以面条和米饭为主( noodles and rice)面条:(noodles),以北方为主。
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
![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https://img.taocdn.com/s3/m/f6f3340f58fafab068dc024b.png)
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
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1)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烹饪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中国菜一切以味道的美好、协调为度,中国菜具有丰富而富于变化的特点。
(2)饮食结构的差异
西方以荤食为主,偏爱细粮,烹调用料有选择性;中国以素食为主,偏爱粗粮,烹饪用料比较随意。
(3)饮食方式的差异
西式宴会讲究的是与邻座朋友的交谊,客人可以随意走动,强调个性和自我的尊重;中式宴会讲究的是全席的交谊,符合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4)用餐礼仪差异
西式宴会强调女士优先,尊重妇女的精神;中式宴会更强调的是长幼有序、尊重长者的孝道精神。
(5)用餐器具的差异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及各种杯、盘、盅、碟;中国入主要以筷子为主,勺子为辅及各种杯、盘、碗、碟。
总之,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中餐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等境界发展。
对此,中国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
中西文化对比之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对比之饮食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1ebda3d0912a21614792997.png)
饮食观念
中国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 我们吃饭主要是为了吃味,而 不是获得营养。营养价值不高, 但味道很好的东西,中国人仍 乐此不疲。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基 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理解 饮食的。在他们看来,如 果一道菜或主食营养价值 不高,尽管味道不错,也 会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这个缘故,西方人的 饮食始终比较简单,但非 常实在。
归属与差异
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 。表现 为对味道的讲究 ,体现出随意性 。
西方饮食倾向科学、 理性,在营养学上 充分考虑,体现了 规范性。
对比
• 中餐非常注重饮食搭配,所以主菜相 当的丰富.而西餐注重享受,饭后的 甜食和咖啡是必不可少的. • 中西餐的汤也是不同的.中餐把汤放 在主餐内,而西方把汤放在主餐前. • 中餐内还会搭配一些必要的蜜饯,水 果等小吃物品. • 西餐的配单里还有沙拉等调味品.
饮食对象
• 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则 以肉类、蛋白质为主。 • 西方人荤食较多,吃、 穿、用都取之于动物, 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 上摄取提炼而成的。
——西方人的动物性格。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即淀粉为主 。 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 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 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 。 ——中国人的植物性格
餐桌礼仪
• • • • • •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 • • • • • •
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 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临近上菜的座位;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 ;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b46861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6.png)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饮食文化是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食品制作、烹调、食用、礼仪等各种
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和行为习惯。
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将从以下
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食材选择
中西方在食材选择上的差异比较明显。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是“以粮为主”,而欧美
饮食文化则偏爱肉类、蔬果等。
这主要受到气候、地理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气候大
部分地区温和,适宜种植粮食,因此粮食在中国饮食中占主导地位;欧洲气候寒冷,大部
分地区农作物难以生长,因此肉类、奶制品和蔬菜等成为主要食材。
二、口味偏好
中西方在口味偏好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追求“鲜、香、软、糯”,味道清淡,不太添加调料等。
而欧美饮食文化则偏爱口味浓重,喜欢往餐点中添加各种调料和香料,
例如西餐中的黑胡椒、薄荷等等。
三、用餐方式
中西方在用餐方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餐桌上通常使用筷子,饭后会有茶水等饮料,喜欢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共进餐。
而欧美餐桌上则是用刀叉,饥饿时间不定,随时都可
以进食,饮料则更倾向于酒类。
四、餐桌礼仪
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在中国餐桌上,有许多关于礼仪的规定,例如
筷子的使用方法、对长辈的尊敬等等。
而欧美人则喜欢轻松自在,不用过于拘泥于礼仪,
特别是在家庭聚会或者朋友聚餐时,更偏向于自由随意地享用美食。
总的来说,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大。
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饮食文化的差异正在
逐渐缩小,人们逐渐接受了多样化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美食和新的餐桌礼仪。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05658d0d15abe23482f4ddb.png)
3.用餐方式及餐具: 在用餐方式上。在中国,无论什么 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 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 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互相劝酒,夹 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 就不同了,当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 时,劝酒,夹菜并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 并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 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中 餐上桌的菜讲究丰盛多样,一般是8或 10碟、12碟,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 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讲究。而西方 人宴客则是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
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不仅 各大菜系都有自 己的风味与特色, 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 所 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 会依厨师的个 人特点有所不同。 就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虽 有 其一己之成法,但也会依不同季 节、不同场合 用餐人的不同身份, 加以调整。此外还会因厨师 自己 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 的发挥。因 此,中国烹调不仅不 讲求精确到秒与克的规范化而且 还特别强调随意性。
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 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一 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 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 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 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 门的汤匙。筷子与刀*作为东 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 筷子和刀*影响了东西方不同 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 种智慧。
2.烹饪的随意与规范: 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 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 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 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 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 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 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 精确到秒。此外1995年第一期 《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 一文中还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 房各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 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 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 化学试验室。”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3a7a1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9.png)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以民族为单位,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一种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饮食观念的差异饮食本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但若将问题提到为什么吃、怎么吃的层次,它就体现为一种意识或观念了。
在饮食观念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
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
即便是口味干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蜡,他们也会遵从理智的告诫,将它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西方人吃的是营养。
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
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性。
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
受理性化思维方式影响,西方饮食较讲求科学,特别是在现代营养分析科学产生后,更助长了他们在饮食方面固有的理性分析倾向,致使他们在饮食搭配上更注重营养成分的组合,根据人的身体的具体状况来配给饮食。
如他们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以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
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
但同时这又使西餐在用料上受到极大的局限。
如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以及一切他们认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
同时在烹饪技巧上也显得机械呆板。
牛排就是牛排,鸡就是鸡,各式蔬菜也决不会混杂串味,也不会变出多少花样来。
若要论档次,就要靠餐具、环境、菜肴原料在形和色上搭配来区别了。
西餐的这种机械性,却又是我们要克服的。
总之,西方饮食用绝对的理性来规范人的行为,用“科学”、“营养”来排斥能给人带来愉悦享受的美食,虽能满足生理需要,但不能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可谓美中不足,而中餐在这一点上却正好相反。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份,多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e070c28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ba.png)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首先,在食材方面,中餐注重使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食材,例如,中餐重视禽畜,蔬菜和海鲜的搭配,以及不同味道和口感的搭配。
而西餐则更注重尽量保留原材料的自然风味,注重简单且纯粹的烹饪方式。
西餐在食材的选取上更注重使用新鲜的食材,通常使用牛肉、羊肉、鸡肉、鱼等肉类食材,配以各种蔬菜和水果。
此外,中西餐在调味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中餐注重调以豆酱、花椒、姜蒜等调料,而西餐则更注重使用盐、胡椒和各种香草。
其次,在烹饪方法上,中餐注重多种不同的烹饪技巧,如煎、炒、炸、蒸、煮、烧、炖等,以呈现出不同菜品的不同口味和风味。
与之相比,西餐则更注重烘焙和烤制等烹饪方法,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此外,中餐的烹饪时间较短,注重食材的保持鲜嫩和色香味的统一,而西餐则更注重在煮制食材时均匀加热,以达到理想的口感和风味。
餐桌礼仪也是中西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点。
在中餐文化中,家人和朋友之间通常共享一些菜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共享的盘子中夹取食物。
餐桌上往往有很多菜,以展现主人的热情。
而在西餐文化中,每个人通常有自己的盘子,个人独自享受盘中的食物。
西餐注重用餐顺序,通常从前菜、主菜到甜点,每道菜品之间会有明确的间隔。
此外,西餐还注重使用各种刀叉和勺子等餐具,遵守严格的餐桌礼仪。
最后,在用餐习惯上,中餐注重家人和朋友一起共进餐食,强调团圆和亲情。
而西餐注重个人的用餐方式,通常是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并在自己的盘子里享用。
此外,西餐的用餐时间相对更加灵活,可以根据个人时间安排自由选择用餐时间,而中餐有明确的用餐时间,通常是中午和晚上。
综上所述,中西饮食文化在食材、烹饪方法、餐桌礼仪和用餐习惯上有较大的差异。
中餐注重地方特色食材的搭配和多样化的烹饪方式,强调家庭和朋友之间的团圆和亲情;而西餐则更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注重个人用餐方式和灵活的用餐时间。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e7b981f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7.png)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饮食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主题,尤其在中西文化之间,差异尤为显著。
下面我们从多个方面对比和解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以期更好地理解两者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1. 餐具差异: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餐具主要使用筷子和勺子,而西方则以刀叉为主。
这种餐具的差异反映了食物处理方式的区别。
2. 烹饪方法的差异:中国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炒、炖、煮、炸等。
而西方烹饪则侧重于烤、煮、煎、炸等。
这种差异使得中餐更注重口味和口感,而西餐更强调食材的原味。
3. 食物烹饪火候的区别:中餐中,对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
而西方烹饪中,火候的控制相对简单,强调的是食材的熟度。
4. 菜肴色香味的要求差异:中餐非常注重菜肴的色、香、味。
颜色要鲜艳,香味要浓郁,味道要丰富。
西方菜肴也追求味道,但对视觉上的要求相对较低。
5. 饮食方式的区别:中国人习惯围桌共同进餐,强调的是团聚和分享。
而西方则多采用分餐制,各自取食。
6. 饮食哲学的差异:中国饮食文化中强调的是"五味调和",即各种味道要和谐统一。
而西方则更多地追求个性的突出,强调的是食材的原汁原味。
7. 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
而西方的饮食文化则与欧洲的历史紧密相关,尤其是其游牧和工业化历史。
8. 食物制作和饮食理念的区别:中国菜肴制作讲究的是"用心",每一道菜都是对食材的尊重和厨师技艺的展现。
而西方则更注重科学和效率,很多食材都是工业化生产。
9. 对待饮食的态度: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认为饮食与健康、文化、情感都有关。
而西方人虽然也把饮食看作是重要的生活部分,但并没有像中国人那样将其提升到哲学和文化的层面。
10. 餐桌礼仪的差异:中国的餐桌礼仪非常丰富和细致,比如不能插筷子直立在饭中,不能用筷子指向别人等。
而在西方,礼仪更为简化,没有太多的食物相关禁忌。
综上所述,中西饮食文化存在多个方面的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既是各自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双方对食物和生活的不同理解和追求的体现。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6815e257375a417866f8fc5.png)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文化之间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中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饮食餐具的差异中西饮食上最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饮食餐具的使用上,中国人喜欢用炒锅爆炒食物,西方人喜欢有煎盘煎食物。
中国人喜欢用筷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
不同的饮食方式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文化引导下形成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文化环境中,通常以谷类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
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这两种近乎相反的文化倾向反映到饮食中就很自然地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以及使用方式上,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
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是又切又割,让人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物。
尽管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性喜吃肉,但却表现得非常含蓄、婉转,丝毫感觉不到那样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此外,中国人的餐具以瓷器为主,品种较少,主要是碗、盘、筷子、勺子和酒杯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宴会都适用。
西方人则不同了,餐具种类较多,用法各异,他们的餐具可以分为五大类:银器、金属器、瓷器、玻璃器皿、上菜盘和厨房用具。
其中,银器、金属器、瓷器、玻璃器皿又有不同的种类和用法。
以玻璃器皿为例,每一种酒都要用一种玻璃酒杯,白葡萄酒杯、红葡萄酒杯、香槟酒杯、烈性酒杯等。
二、饮食内容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饮食从先秦开始就以谷物为主,植物类占主导地位,谷类蔬菜居多,肉食比较少。
西方国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荤食比较多,以牛肉、羊肉|、猪肉、鱼等为主。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7565d5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b.png)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源头1. 中西方饮食文化源自不同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2. 我国饮食文化以谷物为主,侧重于色、香、味的协调3. 西方饮食文化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偏重于口感和营养价值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认知差异1. 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平衡饮食,强调荤素搭配2. 西方饮食文化偏向于快餐文化,偏好高热量、高脂肪食品三、菜肴制作方式的不同1. 中餐注重刀工和火候的掌握,强调原汁原味2. 西餐更注重烘焙和烹煮技巧,追求口感和外观四、餐桌礼仪的差异1. 我国餐桌文化注重节俭,强调家人团聚2. 西方餐桌文化注重礼仪,讲究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五、饮食文化对健康的影响1. 我国饮食文化强调养生,追求食物的协调性2. 西方饮食文化多偏向高热量、高油脂食品,容易导致肥胖和心脏病六、中西饮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1. 全球化影响下,中餐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欢迎2. 中西方饮食文化已经开始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特色菜肴七、跨文化交流与饮食文化的影响1. 国际间的交流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2. 饮食文化的多样性让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也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八、中西饮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1. 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将会继续发展2. 人们对健康、环保和多样化饮食的需求将对中西饮食文化产生影响以上是有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的文章,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源头、认知差异、菜肴制作方式、餐桌礼仪、健康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希望本文能够增进人们对中西饮食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九、中西方饮食文化对环境的影响1. 我国饮食文化强调季节性食材和食物的平衡搭配,减少了餐饮业的食品浪费。
2. 西方饮食文化中大量的快餐文化和包装食品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国饮食文化的环保影响我国饮食文化中注重使用季节性食材,尊重食材的生长周期。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概念,让我国人在饮食中更加注重食物的新鲜和季节性。
这种选择食材的方式有助于保护环境,不鼓励大量使用冷冻、加工食品,减少了对环境的资源消耗。
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413e35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2.png)
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餐饮文化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一。
餐饮文化是指在特定场合下,人们基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认知和观念,通常以特定方式和方法品尝食物和饮料的行为规范和习惯。
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往往侧重于文化习惯、餐桌礼仪、饮食习惯、饮食素养等方面。
1、文化习惯中国人重视团体活动,喜欢一起聚餐,庆祝节日或者生日。
然而,西方人更多地关注个人独立性和隐私,更喜欢在自己家吃饭,或者在餐厅里和好朋友闲聊。
2、餐桌礼仪中西方餐饮文化在餐桌礼仪方面有很大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吃饭时会有一定的规矩和礼仪。
比如说要用筷子把饭夹起来,不能用手拿,不能把筷子直接插到碗里。
在西方,餐桌礼仪也十分重要。
比如说,要等待主人或者长者先开始吃,不要吧手肘放在桌子上等等。
3、饮食习惯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也都有差异。
中国人重视饮食的营养和健康。
往往会吃深色的蔬菜,吃比较多的早餐,以平衡正常的饮食。
西方人重视食物的口感,所以他们往往吃浅色的蔬菜,比如生菜、胡萝卜和番茄等。
同时,西方人的文化里比中国人的文化里更重视食物的新鲜度和品质。
4、饮食素养饮食素养是指人们的食品选择、根据食品营养需求来选择食物的能力。
在中国,人们更重视健康饮食,往往对食物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食材必须新鲜、有营养,不能太油腻。
在西方,人们往往更注重选择会给人带来愉悦感的食品,比如草莓、芝士和鱼子酱等。
总之,中西方餐饮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文化习惯、餐桌礼仪、饮食习惯和饮食素养等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在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时,了解不同餐饮文化差异是很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也有助于增进友谊和互相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4期12月出版赵奇志*(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轻工分院,太原030013)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fooddieteticcultur*赵奇志,男,1966年出生,1992年毕业于山西省教育学院英语系,讲师。
收稿日期:2006-05-29ZhaoQi-zhi*(Lightindustrialbranch,CollegeofShanXipoly-professionaltechnicallcollege,Taiyuan030013,China)摘要介绍了中西文化在饮食方面的差异。
从饮食习惯、饮食观念、菜肴加工、座位的安排、洋快餐等方面进行了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并指出了中西餐饮文化在交流中共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文化饮食文化中西文化差异Abstacts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fooddieteticculturewereintroduced.Fooddieteticcus-tom,fooddieteticidea,dishprocessing,seatarrangementandwesternfastfoodwerealsocomparedrespectively.ThedevelopmenttrendofChineseandwesternfooddi-eteticculturewerepointedout.keywordsChinesecultureFooddieteticcultur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根据不同的标准人可以被分为黄种人、白人和黑人、亚洲人、欧洲人和非洲人等等,但是所有的人都是23对染色体表达的产物这一事实是毫无疑问的。
人同源,却有不同的表现,人和人之间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形成了文化和文明上的差异,由人的思维方式及思维方式物化后形成的一系列产物构成的人的文化和文明反过来又强化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
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改造。
在文化和文明的差异性的创造上,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国人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人有着巨大的不同。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和分类。
所以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似只是相对的,而差异则是绝对的。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补和着彩的作用。
1饮食习惯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
从营养角度出发、满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他们不讲究花样、轻视了饭菜的其他功能,致使除了一些吃西餐烦琐的规矩之外,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西方人喜好小而精。
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从时间、空间、温度、湿度等细微入手,烹饪出从物理、化学角度都营养、美味的食物。
吃的时候,一人一盘一刀一叉,分而食之。
至今虽还没有衍生出其他派别来,但还是可以与中餐分庭抗争的。
2饮食观念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
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食品工程FOODENGINEERING142006年第4期12月出版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
这是中西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西文化性格的不同。
3菜肴加工———烹调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工作。
肯德基老头炸鸡既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也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他有如自动化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一机器人来代行其职。
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
美国的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炸鸡、炸薯条、炸鱼块,面包夹肉、夹生菜、夹奶酪。
美国人不会炒菜,其菜肴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的混合,所以菜肴的种类极少。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做菜既是一门艺术,便与其他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在中国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乐的中国人。
烹调一直被中国人视为极大的乐趣,并以从事这一工作为充实人生的积极表现。
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厨房”,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
4座位的安排中国人十分看重座位的安排,西方人对座位也很讲究,但讲究的内容却大不相同。
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是司空见惯的事。
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
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显著。
在西方,人们则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
在安排座位时,先以宾客的性别列出名单,再据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具体座位。
如果是男女共同参加的宴会,则由男女主人共同主持,须将男女宾客分列成两个名单,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与女主人正对面,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时针方向朝外侧排列。
还应注意两点:一是夫妇座位应在同一边但不相连;二是男宾常依地位而不是根据年龄安排。
此外,如果男女同时赶赴宴会,那么男士应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行;当主人把女宾客领进大厅时,首先由男主人邀请第一女主宾入席,并帮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则同男贵宾最后进入。
在上菜与进餐时,应首先从左侧给女主宾上菜,然后按顺序分送给其他女士,最后给女主人;接着,再按同样的顺序给男士上菜。
当女主人及其他女士拿起餐巾、刀叉开始进餐后男士们才能开始。
进餐结束后,必须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且仍然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
5洋快餐与中西饮食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各类外来商品的涌入,西餐特别是“洋快餐”席卷了中国餐饮市场。
在国内大中城市,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招牌随处可见,就餐的人群川流不息,这在美国是见不到的事情。
很多儿童和青少年以吃洋快餐为荣,有些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还在麦当劳过生日甚至举行婚礼。
洋快餐在中国的横行,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人对洋文化的崇拜。
其实在美国以炸鸡为代表的肯德基和以汉堡包为代表的麦当劳是美国人都公认的垃圾食品,美国人中普遍的肥胖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等都或多或少与此有关。
很多有健康意识的美国人都拒绝吃快餐。
美国人的菜肴不仅是花样少得可怜,重要的是存在“三多一少”的不健康因素。
“三多”一是肉多,肉类食品比重较大,尤以牛肉居多。
二是糖多,美国人喜欢吃甜食,不少蛋糕和点心都甜得腻人。
三是盐多,美国人口味很重,许多食品盐的含量让人吃惊。
“一少”则是蔬菜少。
美国蔬菜种类比中国少,饮食中蔬菜比重小,做法也极为单一,和中国人花样繁多的烹饪方式无法(下转第56页)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52006年第4期12月出版相比。
例如在美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土豆,一般只有土豆泥、炸薯条和烤土豆三种简单的做法。
其他蔬菜多是生吃或白开水煮熟沾调料吃,且食用量很小。
美国人其实是很有健康意识的,比如学校体育馆的墙上,赫然醒目的贴着一个宣传广告:可口可乐含××卡路里、炸薯条含××卡路里、炸鸡含××卡路里……,最后警告不要吃这些高热量的食物,有害健康。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自古信仰“民以食为天”,吃是最重要的事。
在美国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那是很多美国人经常光顾的地方。
中国菜的选料严格、刀工精细、注重火候、调味多变是世界任何国家无法相比的,中国人烹制出来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既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又是绚丽多彩的艺术品,可以直接给人以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吃中餐既舒服又健康,令许多美国人为之倾倒。
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商业经营上的成功并不表明他们的饮食是先进的、科学的。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应忘记弘扬祖国灿烂的饮食文化,并挺起腰板敢于向洋快餐说不。
中西饮食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
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
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参考文献1施志轩.西菜烹饪技术[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郭立久.美学升华烹饪艺术[J].中国食品,2003,2:11-12.块;滋味:具有独特的荞麦味,蛋糕味纯正。
3.2理化指标酸价(以脂肪计)≤4.2mgKOH/g;过氧化值(以脂肪计)≤0.17g/100g;水分含量≤4.97g/100g;蛋白质含量≤7.83g/100g。
3.3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450个/g;大肠菌群≤3个/100g;致病菌:(指肠道致病菌及致病菌球菌)不得检出。
4结论a)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在泡打粉用量为面粉质量的3.0%,β-环状糊精用量为面粉质量的0.5%,鸡蛋用量为面粉质量的150%,白砂糖用量为面粉质量的100%,荞麦粉用量为面粉质量的30%,色拉油用量为面粉质量的50%时,生产出来的蛋糕具有纯正的蛋香味、独特的荞麦味,无苦涩味,形状完整,无破碎,组织结构柔软而有弹性。
b)添加质量分数0.03%的脱氢醋酸钠,可以使荞麦蛋糕保质期达到半个月之久,对蛋糕风味和形状上没有影响,蛋白质含量也基本没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1李八方.功能食品与保健食品[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2宋金翠.荞麦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J].食品科学,2004,10:415-419.3杜双奎.荞麦蛋白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4,10:409-411.4赵刚.苦荞麦的营养与药用价值及其开发应用[J].农产品开发,1999,7:17.5辛力.苦荞麦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和加工工艺[J].农产品开发,1999,5:6.6张憬,欧仕益.荞麦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0,11:44-45.7王安虎,熊梅,耿选珍,等.中国荞麦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J].作物杂志,2003,3:7-8.8黄建初,李崇高.苦荞麦营养麦片工艺技术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4,10:85-87.9夏红,刘桂香,曹卫华,等.姜味蛋糕的研制[J].食品工业科技,2004,8:112-113.10王红育,李颖.荞麦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食品科学,2004,10:388-391.11王光慈.食品营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56-63.(上接第15页)!!!!!!!!!!!!!!!!!!!!!!!!!!!!!!!!!!!!!!!!!!!!!!食品工程56。